期刊文献+
共找到3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LIF手术在腰椎滑脱中的应用探讨 被引量:25
1
作者 聂林 侯勇 +3 位作者 张庆国 程雷 司萌 丛木林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497-499,共3页
目的:探讨比较几种形式的PLIF手术治疗腰椎滑脱症的疗效.方法:63例患者根据融合方式分成A(椎弓根固定+后外侧植骨)、B(椎弓根固定+后路椎体间自体植骨)、C(椎弓根固定+后路椎体间融合+Cage)三组,使用ODI评分方法对患者术前术后的情况进... 目的:探讨比较几种形式的PLIF手术治疗腰椎滑脱症的疗效.方法:63例患者根据融合方式分成A(椎弓根固定+后外侧植骨)、B(椎弓根固定+后路椎体间自体植骨)、C(椎弓根固定+后路椎体间融合+Cage)三组,使用ODI评分方法对患者术前术后的情况进行评估,使用VAS评分标准对患者术前和术后疼痛的程度进行评估,使用SUK标准对术前术后的正侧位片及Bending片进行融合的评估.结果:三组病例42例获得随访,随访1~2年.B、C两组在腰椎稳定性及临床疗效方面均优于A组,C组在椎间高度、生理曲度维持方面均优于A、B两组.结论: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加椎体间Cage融合术是治疗腰椎滑脱的理想术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滑脱 后方人路椎体间植骨融合术 椎弓根螺钉 治疗效果
下载PDF
腰椎后路椎间植骨融合术的临床比较 被引量:19
2
作者 海涌 谭荣 +4 位作者 邵水霖 陈晓明 马华松 邹德威 高音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24期1680-1683,共4页
目的 :比较在腰椎后路椎间植骨融合术手术中是否使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的临床以及影像学结果。方法 :本组病人都采用Cloward技术植入了自体髂骨 ,其中 13例进行了椎弓根螺钉内固定 ,另 2 1例未进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两组病人的临床和影... 目的 :比较在腰椎后路椎间植骨融合术手术中是否使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的临床以及影像学结果。方法 :本组病人都采用Cloward技术植入了自体髂骨 ,其中 13例进行了椎弓根螺钉内固定 ,另 2 1例未进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两组病人的临床和影像学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 :固定组 77%的病人获得优良疗效 ,非固定组为 81%。固定组的融合率为 76.9% ,非固定组 80 .9%。两组中均未发现有植骨块的塌陷。固定组椎间隙高度平均减少了 15 .3 %。非固定组椎间隙高度平均减少了 18.4%。两组的临床和影像学结果没有统计学上的明显差异。结论 :正确的手术 ,同时有足够数量和质量的髂骨骨块 ,可以承受正常生理载负荷 ,也可以达到很高的融合率。椎弓根系统螺丝钉内固定不必作为PLIF手术的常规以减少植骨块的下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后路椎间植骨融合术 手术 经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 plif 生物力学 影像学
下载PDF
单枚融合器附加椎弓根螺钉系统在腰椎滑脱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16
3
作者 赵杰 栗景峰 +4 位作者 贺石生 王新伟 马胜忠 郑旭东 侯铁胜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1年第12期1166-1168,共3页
目的 :探索以单枚椎间融合器后斜向植入附加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的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腰椎滑脱症。方法 :1997年 7月~ 2 0 0 0年 8月 ,我们收治了各类腰椎滑脱症 6 5例患者 (男 32例 ,女 33例。年龄 2 8~ 5 8岁 ,平均 43岁 )... 目的 :探索以单枚椎间融合器后斜向植入附加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的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腰椎滑脱症。方法 :1997年 7月~ 2 0 0 0年 8月 ,我们收治了各类腰椎滑脱症 6 5例患者 (男 32例 ,女 33例。年龄 2 8~ 5 8岁 ,平均 43岁 )。其中 ,峡部型滑脱症 (Ⅰ~Ⅱ°) 2 6例 ,退行性滑脱症 2 5例 ,腰椎后路减压术后滑脱症 7例 ,发育不良性腰椎滑脱症 5例 ,外伤性滑脱症 2例。均有一年以上的下腰痛和 /或下肢根性症状且保守治疗无效。所有患者均在减压的基础上行病变节段的单枚螺纹式椎间融合器 (BAK)的后斜向植入并附加用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结果 :6 5例中有 5 9例平均随访达 18月 ,皆达到临床融合。临床效果评价 :优 42例 ,良 14例 ,无改善 3例 ,差 0例。患者主观评定满意 41例 ,基本满意 15例 ,可 3例所有患者均无融合器的移位及椎弓根螺钉松动 ,患者主观满意率 93%。结论 :经侧后方斜向植入单枚螺纹状椎间融合器并附加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的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式能充分完成后路减压 ,并能保证可靠的融合 ,适用于滑脱程度严重、滑脱倾向大的患者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路腰椎 椎体间融合术 椎间融合器 腰椎滑脱症
下载PDF
不同植骨融合术治疗腰椎滑脱症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12
4
作者 钟华 刘建纯 +1 位作者 夏威 苏罡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 2012年第2期99-102,共4页
目的比较腰椎后外侧融合术(PLF)、腰椎后路椎间植骨融合术(PLIF)及腰椎经椎间孔椎间植骨融合术(TLIF)治疗腰椎滑脱症的临床效果。方法 118例腰椎滑脱患者,均予以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后行植骨融合术,其中行腰椎后外侧融合术36例(A组),腰... 目的比较腰椎后外侧融合术(PLF)、腰椎后路椎间植骨融合术(PLIF)及腰椎经椎间孔椎间植骨融合术(TLIF)治疗腰椎滑脱症的临床效果。方法 118例腰椎滑脱患者,均予以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后行植骨融合术,其中行腰椎后外侧融合术36例(A组),腰椎后路椎间植骨融合术42例(B组),腰椎经椎间孔椎间植骨融合术40例(C组)。回顾性分析3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3种植骨融合术的融合率及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结果 C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均明显低于A组和B组(P<0.05),但C组的植骨融合率明显高于A组和B组(P<0.05);A、B、C组的优良率分别为77.8%、83.3%和95.0%,3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联合椎弓根螺钉系统复位固定,有利于提高植骨融合率,减少并发症;腰椎经椎间孔椎间植骨融合术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椎间融合面积大、融合率高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滑脱症 内固定系统 腰椎后外侧融合术 后路椎间植骨融合术 经椎间孔椎间植骨融合术
下载PDF
单、双箱型椎间融合器在PLIF手术治疗腰椎不稳症中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11
5
作者 李钦亮 刘艺 +2 位作者 陈鸣 陈金传 邹国友 《颈腰痛杂志》 2009年第5期393-396,共4页
目的应用单、双箱型椎间融合器(Cage)联合椎弓根内固定系统治疗腰椎不稳症,通过比较影像学变化及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探讨应用单枚箱型Cage联合椎弓根内固定系统进行椎间融合的可行性。方法在对56例单节段腰椎不稳症患者施行PLIF(Posterio... 目的应用单、双箱型椎间融合器(Cage)联合椎弓根内固定系统治疗腰椎不稳症,通过比较影像学变化及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探讨应用单枚箱型Cage联合椎弓根内固定系统进行椎间融合的可行性。方法在对56例单节段腰椎不稳症患者施行PLIF(Posterior lumar interbody fusion)手术,均行后路短节段椎弓根钉系统复位与内固定,实施单枚Cage椎体间植骨37例,双枚Cage椎体间植骨19例。统计两组手术的平均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用M-JOA评分的症状改善率评价患者治疗效果,并观察手术并发症。术前、术后及随访期间摄X线片,观察椎体间高度、整个腰椎前凸弧度、融合节段前凸弧度、融合节段间的滑移,并辅助CT判断植骨融合情况。结果单枚Cage植入组较双枚Cage植入组手术时间短(P<0.01),出血少(P<0.01)。术前术后的椎体间高度、整个腰椎前凸弧度、融合时间二组病例之间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下腰痛症状改善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骨融合率均为100%。结论使用单枚箱型Cage与双枚箱型Cage行椎间融合联合椎弓根内固定系统均是治疗腰椎不稳症的有效治疗方式,二者在缓解下腰部疼痛、椎间融合率方面效果显著。单枚箱型Cage行椎间融合联合椎弓根内固定系统行PLIF手术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创伤小,患者医疗费用少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融合术 椎间融合器 腰椎不稳症
下载PDF
经后正中与肌间隙入路腰椎融合术的Meta分析 被引量:10
6
作者 张如骐 雷焦 梁杰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622-626,共5页
[目的]采用循证医学Meta分析评价椎旁肌间隙入路腰椎融合术(PLF)与传统后正中入路腰椎融合术(PLIF)对椎旁肌损伤的影响。[方法]计算机检索Pub Med、中国知网、万方和维普数据库,提取有效数据后采用Sata12.0软件分析。评价两组手术时间... [目的]采用循证医学Meta分析评价椎旁肌间隙入路腰椎融合术(PLF)与传统后正中入路腰椎融合术(PLIF)对椎旁肌损伤的影响。[方法]计算机检索Pub Med、中国知网、万方和维普数据库,提取有效数据后采用Sata12.0软件分析。评价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结果]共纳入12篇文献,928例患者,其中457例经椎旁肌间隙入路行腰椎融合术(PLF组)、471例经传统后正中入路行腰椎融合术(PLIF组)。合并结果显示与PLIF组相比,PLF组术中出血量少(WMD:-2.462 ml,P<0.001),手术时间短(WMD:-0.645 min,P<0.001),术后引流量少(WMD:-2.985 ml,P<0.001),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OR:1.89,P=0.058),并缩短患者术后住院时间(WMD:-0.93 d,P<0.001)。[结论]椎旁肌间隙入路腰椎融合术是比较安全和有效的,能够减少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缩短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降低术后并发症,加速患者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正中入路腰椎融合术 椎旁肌间隙入路腰椎融合术 椎旁肌损伤 META分析
原文传递
斜外侧与后路腰椎间融合治疗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性疾病的比较 被引量:8
7
作者 张盼可 朱广铎 +5 位作者 任志楠 于磊 朱剑 曹书严 宋鑫 镐英杰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7-13,共7页
目的比较斜外侧腰椎间融合(oblique lumbar interbody fusion,OLIF)和后路腰椎间融合(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治疗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性疾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9年12月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 目的比较斜外侧腰椎间融合(oblique lumbar interbody fusion,OLIF)和后路腰椎间融合(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治疗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性疾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9年12月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54例翻修手术资料,由患者选择手术方式,其中OLIF 25例,PLIF 29例,2组年龄、性别、手术节段、术前融合节段、邻近节段退变类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2组围术期指标及末次随访改良MacNab标准优良率。结果与PLIF组相比,OLIF组手术时间短[(111.8±42.4)min vs.(203.9±53.1)min,t=-6.695,P=0.000],术中出血少[(103.6±74.0)ml vs.(545.5±256.2)ml,t=-8.869,P=0.000],术后住院时间短[(8.5±2.2)d vs.(13.8±5.1)d,t=-5.154,P=0.000]。2组围术期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随访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9.5±3.9)月vs.(18.1±3.8)月,t=1.352,P=0.182]。末次随访改良MacNab标准优良率,OLIF组96.0%(24/25),PLIF组89.7%(26/2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88,P=0.375)。结论OLIF和PLIF治疗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性疾病均有良好疗效。与PLIF组相比,OLIF具有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短,术中出血少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外侧腰椎间融合术 后路腰椎间融合术 腰椎邻近节段退变 翻修手术
下载PDF
后路腰椎间融合治疗腰椎管狭窄症患者腰痛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9
8
作者 王波 刘海鹰 +2 位作者 王会民 缪克难 金朝晖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1期1603-1605,共3页
[目的]分析腰椎管狭窄症患者腰痛的原因,探讨后路腰椎间融合术对腰椎管狭窄症腰痛的治疗效果。[方法]比较腰痛明显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和典型间歇性跛行症状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年龄、术前腰椎失稳、生理前凸消失和退变性侧弯的发生率;... [目的]分析腰椎管狭窄症患者腰痛的原因,探讨后路腰椎间融合术对腰椎管狭窄症腰痛的治疗效果。[方法]比较腰痛明显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和典型间歇性跛行症状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年龄、术前腰椎失稳、生理前凸消失和退变性侧弯的发生率;分析后路腰椎间融合(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治疗腰椎管狭窄症患者下腰痛的随访结果。[结果]腰痛明显组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平均年龄、腰椎节段性失稳率、腰椎前凸消失和退变性侧弯的比率高于间歇性跛行组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PLIF术后腰痛症状明显减轻,JOA评分改善,退变性侧弯程度减轻,腰椎前凸恢复,椎间均达到骨性融合。[结论]PLIF可消除腰椎管狭窄症的多种腰痛病因,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下腰痛的较好术式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路腰椎间融合 腰椎管狭窄症 下腰痛
下载PDF
经后路椎弓根内固定和椎间融合治疗退变性脊柱侧弯 被引量:8
9
作者 刘海鹰 周殿阁 +5 位作者 王会民 易斌 王波 金朝晖 张健 吕厚山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63-165,共3页
目的 :探讨后路经椎弓根系统和椎间融合治疗退变性脊柱侧弯的临床效果。方法 :总结 1997年 9月至2 0 0 2年 6月经手术治疗的 3 2例退变性脊柱侧弯的矫正效果、并发症和随访结果。结果 :全组病例术后平均侧弯矫正率为 4 7.9% ,疼痛缓解率... 目的 :探讨后路经椎弓根系统和椎间融合治疗退变性脊柱侧弯的临床效果。方法 :总结 1997年 9月至2 0 0 2年 6月经手术治疗的 3 2例退变性脊柱侧弯的矫正效果、并发症和随访结果。结果 :全组病例术后平均侧弯矫正率为 4 7.9% ,疼痛缓解率 90 .6% ,假关节形成 1例 ,腔隙性脑梗塞 1例。平均随访 15个月 (6~ 5 7个月 ) ,随访期间矫正度数及椎间隙高度无丢失 ,融合器无移位。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侧凸/外科学 椎管狭窄 椎弓根螺钉 后路腰椎间融合
下载PDF
多孔钛腰椎融合器在不同入路椎间融合术中的生物力学性能 被引量:5
10
作者 张振军 李文钊 +5 位作者 李慧 廖振华 孟庆铸 孙大为 孙学君 刘伟强 《医用生物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43-250,共8页
目的探究采用多孔融合器在不同入路腰椎融合术的生物力学性能。方法建立完整腰椎三维有限模型,通过实验方法获得多孔材料的力学参数。针对多孔融合器在前路腰椎椎间融合术(an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ALIF)、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 目的探究采用多孔融合器在不同入路腰椎融合术的生物力学性能。方法建立完整腰椎三维有限模型,通过实验方法获得多孔材料的力学参数。针对多孔融合器在前路腰椎椎间融合术(an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ALIF)、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PLIF)、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TLIF)和直接外侧椎体间融合术(direct lateral interbody fusion, DLIF)中的生物力学性能进行对比研究。结果在施行椎间融合术后,DLIF、ALIF模型预测的活动度(range of motion, ROM)和融合器应力明显低于PLIF、TLIF模型,DLIF、ALIF和TLIF模型预测的终板应力明显低于PILF模型。结论采用多孔融合器的DLIF模型显示出较优的生物力学性能,而且在临床过程中操作简单适于微创术式。DLIF手术具有更优的综合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孔融合器 前路腰椎椎间融合术 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 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 直接外侧椎间融合术 生物力学
下载PDF
单侧椎板切除双侧减压与传统PLIF减压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对比 被引量:7
11
作者 吕奥 徐於炘 +2 位作者 黄小刚 郭维民 尚咏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7年第1期72-76,共5页
目的对比单侧椎板切除双侧减压与传统PLIF减压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总医院骨科2014-03~2015-03分别采用单侧椎板切除双侧减压和传统PLIF减压术式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病例33例(ULBD组)和41例... 目的对比单侧椎板切除双侧减压与传统PLIF减压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总医院骨科2014-03~2015-03分别采用单侧椎板切除双侧减压和传统PLIF减压术式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病例33例(ULBD组)和41例(PLIF组),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指标,包括:实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负压引流量、术后卧床时间、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腰椎JOA评分、术后X线或CT表现。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均获随访,时间12-24个月,两组手术时间对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ULBD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和术后卧床时间均低于PLIF组(P<0.05);术后短期(5 d)两组VAS、腰椎JOA评分对比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ULBD组术后远期(12个月)比PLIF组低(P<0.05),而腰椎JOA评分较PLIF组高(P<0.05)。术后X线及CT评价椎间隙植骨融合率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单侧椎板切除双侧减压术式治疗腰椎管狭窄症安全有效,在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和术后下地时间方面较传统PLIF减压术式减少,具有损伤小、减缓术后相邻节段椎体退变速度、降低术后脊柱继发不稳和腰背痛的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侧椎板切除 双侧减压 plif 术后顽固性腰背痛 腰椎管狭窄
下载PDF
椎间孔镜术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 被引量:7
12
作者 王秀廷 李嗣生 +2 位作者 孙健 张美玲 毛凤美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881-886,共6页
[目的]探讨椎间孔镜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经椎板间隙开窗髓核摘除术后复发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2015年7月~2018年10月收治的68位经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后复发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纳入本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经椎间孔镜... [目的]探讨椎间孔镜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经椎板间隙开窗髓核摘除术后复发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2015年7月~2018年10月收治的68位经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后复发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纳入本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经椎间孔镜椎间盘切除术(PTED)组34例,行椎间孔镜辅助下髓核摘除、神经根减压术;改良后路椎体间融合术(PLIF)组34例,行改良PLIF技术髓核摘除、神经根减压、椎间融合内固定术。比较两组临床、实验室和影像资料。[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手术,均无严重并发症。PTED组在手术时间、切口大小、术中出血量、术后卧床天数和住院天数方面显著优于PLIF组(P<0.05)。但是,PTED组的透视次数及放射暴露量显著大于PLIF组(P<0.05)。两组患者随访12~18个月,随时间推移,两组患者的VAS和ODI评分均显著下降(P<0.05)。术后3周时PTED组的VAS评分显著低于PLIF组(P<0.05),而术后6~12个月两组间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周~6个月时,PTED组ODI显著小于PLIF组(P<0.05),术后12个月时,两组间ODI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室检验方面,术后3 d,PTED组的CPR和CK显著低于PLIF组(P<0.05)。影像方面,末次随访时PTED组34例患者动力位X线片未见节段失稳改变,邻近节段无退变加重;PLIF组34例均达到骨性愈合,无内固定松动。[结论]椎间孔镜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经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后复发患者中,具有创伤小、近期恢复快、对脊柱稳定性影响小的优点,但有放射暴露量大的缺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复发 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 后路椎间融合固定
原文传递
不同椎间融合方法对腰椎动态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3
13
作者 王庆东 郭立新 +1 位作者 张驰 张东祥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76-82,共7页
基于有限元方法,研究比较了4种不同入路方法的腰椎椎体间融合方法(ALIF,PLIF,TLIF和DLIF)对全身振动状态下的腰椎融合节段及邻近节段的影响.引入了与并发症相关的重要指标,如应力分布、应力峰值及应力振幅等,并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 基于有限元方法,研究比较了4种不同入路方法的腰椎椎体间融合方法(ALIF,PLIF,TLIF和DLIF)对全身振动状态下的腰椎融合节段及邻近节段的影响.引入了与并发症相关的重要指标,如应力分布、应力峰值及应力振幅等,并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在4种不同的方法中,ALIF可以为全身振动状态下的相邻节段提供一个更稳定的环境,并且该方法具有较好的抗振性能.与其他方法相比,DLIF可以降低振动状态下椎间融合器下沉及失效的风险.而且,DLIF可以为全身振动状态下的椎骨细胞提供一个更稳定、更合适的生长环境,更有利于椎骨融合成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路腰椎椎间融合 后路腰椎椎间融合 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 直接外侧腰椎椎体间融合 全身振动
下载PDF
改良Jaslow技术与PLIF治疗峡部裂型腰椎滑脱症比较 被引量:6
14
作者 卜祥博 曲哲 +7 位作者 潘彬 高啸 邓斌 霍添群 李子昂 单鸿剑 冯虎 赵杰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7期1549-1555,共7页
[目的]比较改良Jaslow技术与PLIF治疗峡部裂型腰椎滑脱症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2月~2017年3月手术治疗的L5 S1单节段中、重度峡部裂型腰椎滑脱症患者87例。其中49例采用改良Jaslow技术;38例采用PLIF。比较两组临床与影像资料... [目的]比较改良Jaslow技术与PLIF治疗峡部裂型腰椎滑脱症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2月~2017年3月手术治疗的L5 S1单节段中、重度峡部裂型腰椎滑脱症患者87例。其中49例采用改良Jaslow技术;38例采用PLIF。比较两组临床与影像资料。[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手术,Jaslow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均显著低于PLIF组(P<0.05)。随访(18.31±2.25)个月,术后两术式组JOA、VAS、ODI评分均显著改善(P<0.05)。影像方面,采用K-Means聚类分析,依据PT、SS相对比值分为平衡型和失平衡型。平衡型两术式△SP、△SA、△LL、△PT、CS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失平衡组中,Jaslow组的△SP、△SA、△LL、△PT均显著大于PLIF组(P<0.05);Jaslow组中CS和SR显著低于PLIF组(P<0.05)。[结论]对于峡部裂型腰椎滑脱症,改良Jaslow技术和PLIF同样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改良Jaslow技术能更有效地恢复腰椎前凸角及矢状位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峡性腰椎滑脱症 改良Jaslow技术 后路椎体间融合术(plif) 失平衡 腰椎-骨盆矢状面参数
原文传递
椎弓根器械复位固定后两种不同融合方法对腰椎峡部裂型滑脱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4
15
作者 蔡福金 骆宇春 +3 位作者 朱建平 汪建良 陈伟南 刘晓晖 《颈腰痛杂志》 2005年第4期246-250,共5页
目的观察比较椎弓根器械复位固定后两种不同融合法PLF与PLIF对峡部裂型滑脱的疗效。方法Ⅱ度以内腰椎峡部裂型滑脱共47例,一组22例,椎弓根器械复位固定后行PLF(PLF组);另一组25例,椎弓根器械复位固定后行PLIF(PLIF组)。对两组的临床疗效... 目的观察比较椎弓根器械复位固定后两种不同融合法PLF与PLIF对峡部裂型滑脱的疗效。方法Ⅱ度以内腰椎峡部裂型滑脱共47例,一组22例,椎弓根器械复位固定后行PLF(PLF组);另一组25例,椎弓根器械复位固定后行PLIF(PLIF组)。对两组的临床疗效(ODI评分)、X线影像学结果(包括:滑脱矫正、滑脱节段椎间隙高度改变、滑脱节段前突角改变及骨融合)及并发症进行对比观察。结果术后即刻X线影像学结果,包括:滑脱矫正、滑脱节段椎间盘高度、滑脱节段前突角,两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2年随访时,滑脱矫正及滑脱节段椎间隙高度的维持上PLIF组优于PLF组(P<0.05),骨融合率及滑脱节段前突角两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但两组间临床疗效(ODI评分)及并发症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内固定失败率PLF组高于PLIF组。结论椎弓根器械复位固定并PLF与PLIF都是治疗Ⅱ度以内腰椎峡部裂型滑脱的有效方法,PLIF在对滑脱矫形的维持及结构的稳定上具有优越的力学性能,PLF后期易出现矫正丢失及内固定失败,但临床疗效不受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滑脱 腰椎融合 椎弓根钉 后侧腰椎融合(PLE) 后侧腰椎椎体间融合(plif)
下载PDF
One Stage Anterior Reconstruction and Posterior Instrumentation in Surgical Management of Thoracolumbar Spine Fractures 被引量:1
16
作者 Khaled Omran Hesham Ali +3 位作者 Ahmed Saleh Ahmed Omar Ibrahim Elhawery Ali Zein A. A. Alkhooly 《Open Journal of Orthopedics》 2015年第1期6-15,共10页
Background: The different methods of anterior reconstruction and posterior instrumentation in surgical management of thoracolumbar spine fractures are PLIF, TLIF, lateral extracaviatary and transpedicular techniques w... Background: The different methods of anterior reconstruction and posterior instrumentation in surgical management of thoracolumbar spine fractures are PLIF, TLIF, lateral extracaviatary and transpedicular techniques which are increasingly used to perform partial or total corpectomies and anterior reconstructions from a posterior approach. These techniques were being alternative to the standard anterior approach with less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Patients and Methods: This study was performed between 2011 and 2014 on 100 patients with acute unstable thoracolumbar spine fractures which were divided into four groups: 30 patients underwent (TLIF), 28 patients underwent (PLIF), 28 patients underwent (PA) and 14 patients underwent (TPA). Neurological outcome, complications, operative times, kyphotic angle, vertebral height loss, spinal canal compromise, pulmonary functions, Denis pain and work scale, VAS score, ODI score, hospital stay, and estimated blood loss (EBL) were evaluated and compared in between the four groups. Results: There was a higher complication rate, increased EBL, and longer operative time with posteroanterior (PA) compared with PLIF, TLIF and (TPA). Patients undergoing PLIF, TLIF and TPA had a greater recovery of neurological function than those in whom PA were performed. Conclusion: TPA appeared to have more favorable results in improving the clinical and radiological outcome and no complications were reported apart from superficial wound infection which healed rapidly. The PLIF, TLIF and TPA appeared to have a comparable morbidity rate to PA. The different methods of anterior reconstruction from posterior approach are more favorable, applicable and convenient than PA approac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ANSPEDICULAR APPROACH (TPA) Postero-Anterior APPROACH (PA) 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plif) Transfor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TLIF)
下载PDF
真实世界腰椎融合术后胃肠功能障碍的影响因素分析及Nomogram预测模型建立 被引量:4
17
作者 张鑫微 张志军 +2 位作者 贾若 张世民 徐惠青 《北京医学》 CAS 2022年第4期292-297,共6页
目的探讨真实世界全身麻醉下后入路腰椎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术后胃肠道功能障碍(postoperative gastrointestinal dysfunction,POGD)的影响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方法选择2019年12月至2021年9月中国中医科学... 目的探讨真实世界全身麻醉下后入路腰椎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术后胃肠道功能障碍(postoperative gastrointestinal dysfunction,POGD)的影响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方法选择2019年12月至2021年9月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接受PLIF手术的363例患者,通过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POGD的独立危险因素,纳入并建立Nomogram预测模型。计算相对校正的C指数验证模型的区分度,采用绘制Calibration校准曲线验证模型的一致性,采用决策曲线分析(decision curve analysis,DCA)验证Nomogram预测模型的临床预测效能。结果363例PLIF患者中,POGD组108例(29.8%),非POGD组255例(70.2%)。经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最终筛选出6个危险因素,即吸烟史、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分级≥Ⅱ级、合并心脏疾病、肝胆疾病、胃肠疾病、血管疾病。纳入并建立Nomogram预测模型。经内部验证,该模型C指数为0.768,具有较好的区分度;校准曲线显示一致性良好。DCA曲线表明当POGD发生风险阈值在10.0%~72.0%时,此列线图具有临床使用价值。结论基于真实世界的Nomogram预测模型对PLIF患者发生POGD风险有良好的预测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术后胃肠功能障碍 后入路腰椎融合术 真实世界 影响因素 Nomogram预测模型
下载PDF
两种术式治疗双侧神经症状腰椎管狭窄症比较 被引量:3
18
作者 李岩 孙磊 +2 位作者 赵汉平 李建华 王俊勤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404-407,共4页
[目的]比较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TLIF)联合对侧开窗减压术与后路腰椎间融合术(fenestration, 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PLIF)治疗有双侧神经症状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方法]回顾分... [目的]比较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TLIF)联合对侧开窗减压术与后路腰椎间融合术(fenestration, 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PLIF)治疗有双侧神经症状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2月~2015年3月,手术治疗的64例有双侧症状的腰椎管狭窄患者,依据术前医患沟通结果,32例采用TLIF联合对侧椎板开窗减压术,其余32例采用PLIF术。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随访与影像资料。[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手术,术中无严重并发症;TLIF开窗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引流量和住院时间均显著优于PLIF组(P<0.05);两组间早期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时间推移,两组患者VAS和ODI评分均显著下降(P<0.05)。相应时间点,两组间VAS和ODI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方面,两组患者术后椎间隙高度和局部矢状位前凸Cobb角均较术前显著增加(P<0.05);术后相应时间点,两组间椎间隙高度和局部矢状位前凸Cobb角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至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手术间隙均达到骨性融合,均未见内固定系统松动、断裂等情况。[结论] TLIF开窗术及PLIF术均是治疗有双侧神经症状的腰椎管狭窄症的有效方法。TLIF开窗术的手术创伤小于PLIF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管狭窄症 双侧症状 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术(TLIF) 开窗术 后路腰椎间融合术(plif)
原文传递
机器人辅助下Endo-PLIF与PLIF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近期疗效比较 被引量:2
19
作者 张勇 钱军 +6 位作者 葛鹏 徐鹏 李伟 董福龙 张银顺 杨庆国 申才良 《颈腰痛杂志》 2021年第6期759-762,共4页
目的探讨机器人辅助下经皮内镜下腰椎融合术(endoscopic lumbar interbody fusion,Endo-PLIF)与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近期疗效。方法纳入2019年7月~2021年3月行腰椎减压... 目的探讨机器人辅助下经皮内镜下腰椎融合术(endoscopic lumbar interbody fusion,Endo-PLIF)与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近期疗效。方法纳入2019年7月~2021年3月行腰椎减压融合手术治疗的5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其中行机器人辅助下Endo-PLIF手术24例(Endo-PLIF组),PLIF手术26例(PLIF组),分析两组患者的近期疗效。结果Endo-PLIF组的术中失血量和住院时间均显著少于PLIF组,但Endo-PLIF组的手术时间显著长于PLIF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3 d、3个月及6个月随访时的VAS评分、ODI指数均有显著改善,其中,Endo-PLIF组术后3个月、6个月的两项指标均显著低于PLI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PLIF手术比较,机器人辅助下Endo-PLIF手术显著减少了患者术中失血量,缩短了住院时间,加速了患者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ndo-plif plif 腰椎间盘突出症 骨科手术机器人
下载PDF
腰椎后路内固定术后神经根损伤性肌肉麻痹的因素分析 被引量:4
20
作者 刘昱彰 张世民 董福慧 《中国骨伤》 CAS 2013年第3期194-196,共3页
目的:对腰椎后路内固定及融合术后出现神经根损伤性肌肉麻痹的因素进行分析研究。方法:自2001年1月至2012年1月实施PLIF手术1250例,对其中29例术后出现神经根损伤性肌肉麻痹的患者术前诊断、手术过程、术后症状等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目的:对腰椎后路内固定及融合术后出现神经根损伤性肌肉麻痹的因素进行分析研究。方法:自2001年1月至2012年1月实施PLIF手术1250例,对其中29例术后出现神经根损伤性肌肉麻痹的患者术前诊断、手术过程、术后症状等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29例患者中,男10例,女19例;年龄49~82岁,平均61岁。内固定椎间融合手术节段:单节段为12例,双节段14例,3节段3例。结果:29例患者术后随访均超过1年,最长为2年半,平均1年7个月。23例随访结果满意,受累肌力恢复到4~5级,3例患者随访效果较差,最终肌力为0~2级。术后恢复的时间与损伤程度成正比,术后肌力在2级以上的患者大部分2周之内即可有明显改善。结论:PLIF术后神经根损伤性肌肉麻痹的因素较为复杂,如果不存在严重碾挫伤及离断伤,多数患者可以获得满意的恢复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 神经根损伤 肌肉麻痹 手术后并发症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