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65篇文章
< 1 2 3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腘绳肌腱结嵌压固定法重建交叉韧带的临床应用与生物力学研究 被引量:40
1
作者 刘玉杰 李众利 +7 位作者 王志刚 王岩 周密 汪爱媛 蔡胥 唐金树 张文涛 高丽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239-242,共4页
目的探讨腘绳肌腱结嵌压固定法重建交叉韧带的可行性。方法对52例陈旧性前、后交叉韧带损伤患者在关节镜下行双股腘绳肌腱中间打结,嵌入瓶颈状股骨隧道内固定,胫骨端采用肌腱编织缝合在骨桥上打结固定,重建交叉韧带。其中前交叉韧带25例... 目的探讨腘绳肌腱结嵌压固定法重建交叉韧带的可行性。方法对52例陈旧性前、后交叉韧带损伤患者在关节镜下行双股腘绳肌腱中间打结,嵌入瓶颈状股骨隧道内固定,胫骨端采用肌腱编织缝合在骨桥上打结固定,重建交叉韧带。其中前交叉韧带25例,前、后十字韧带同时重建15例,后交叉韧带12例。生物力学实验采用猪膝关节。股骨端固定分为肌腱结嵌入组(n=13)和骨髌腱骨(B PT B)介面螺钉固定组(B PT B介面钉组,n=11)。胫骨端固定分为肌腱编织缝合线在骨桥打结组(n=7)、肌腱编织缝合介面螺钉组(n=8)。进行最大拔出强度、最大位移和固定刚度等力学实验。结果术后随访49例,平均14 6个月,Lanchman试验阴性46例,阳性3例。术后Lysholm评分由术前56 7分提高到92 8分。按膝关节疗效评定标准,优46例,良3例。生物力学实验最大拔出强度肌腱结嵌入组高于B PT B介面钉组;固定刚度肌腱结嵌入组小于B PT B介面钉组;最大位移肌腱结嵌入组大于B PT B介面钉组。胫骨端固定抗拉强度和刚度骨桥打结组优于介面螺钉组。结论腘绳肌腱结嵌压固定重建交叉韧带生物力学抗拉强度能满足生理需求,方法可行;可克服位移因素,降低韧带松弛率,提高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腱 交叉韧带 生物力学 固定 临床应用 胫骨 重建 缝合 瓶颈
原文传递
关节镜下经双后内侧入路治疗急性后十字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 被引量:46
2
作者 赵金忠 何耀华 王建华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6-20,共5页
目的关节镜下通过双后内侧入路和“Y”形骨隧道治疗急性后十字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探讨此技术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对33例急性后十字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在关节镜下结合常规关节镜入路和双后内侧入路进行骨折复位固定。高位后内侧... 目的关节镜下通过双后内侧入路和“Y”形骨隧道治疗急性后十字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探讨此技术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对33例急性后十字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在关节镜下结合常规关节镜入路和双后内侧入路进行骨折复位固定。高位后内侧入路位于膝关节线近侧4cm,低位后内侧入路位于关节线水平。术中使用双根6号Aesculap聚乙烯缝线,从前往后拢住韧带,在韧带后方、骨块上方打结,进行韧带和撕脱骨块绑扎。从胫骨前内侧,向胫骨后方骨床的下内侧和下外侧,作前侧单开孔、后侧双开孔的“Y”形骨隧道。经“Y”形骨隧道将缝线拉出,固定于钛质纽扣上,并通过固定纽扣的旋转绞紧固定线,以充分复位骨折块。术后6个月定期随访,了解骨折复位、愈合,膝关节稳定性、活动度及患肢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术后6周,骨折均愈合,无移位。术后6个月,1例患者有Ⅰ度后抽屉试验阳性,其余均为阴性。所有患者均无伸膝受限,3例有10°~15°屈膝受限,平均屈膝活动度139°±4.1°。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为(91.4±3.6)分。结论关节镜下通过双后内侧入路治疗后十字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监控可靠,操作简便;“Y”形骨隧道和纽扣旋转技术的应用可保证固定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内侧入路 胫骨 后十字韧带 关节镜下 撕脱骨折 治疗 骨隧道 临床应用效果 试验 固定
原文传递
关节镜下股骨单隧道与双隧道重建后十字韧带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32
3
作者 陈百成 高石军 +3 位作者 王晓峰 邵德成 王飞 陆博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129-132,共4页
目的分析比较关节镜下单束单隧道与双束股骨双隧道重建后十字韧带(PCL)术后的临床效果。方法1999年1月~2001年12月,采用单束前外束重建法重建PCL 18例,男14例,女4例;年龄18~50岁,平均35.5岁;右膝12例,左膝6例。移植物为骨-髌腱(中1/3)... 目的分析比较关节镜下单束单隧道与双束股骨双隧道重建后十字韧带(PCL)术后的临床效果。方法1999年1月~2001年12月,采用单束前外束重建法重建PCL 18例,男14例,女4例;年龄18~50岁,平均35.5岁;右膝12例,左膝6例。移植物为骨-髌腱(中1/3)-骨的11例,半腱肌腱和股薄肌腱的7例。于PCL股骨附着点解剖中心的稍前方钻取股骨隧道,屈膝70°,拉紧并固定移植物。2000年1月~2002年12月,采用双束股骨双隧道法重建PCL12例,男10例,女2例;年龄21~47岁,平均33岁;右膝9例,左膝3例。移植物为半腱肌腱和股薄肌腱的7例,一端带髌骨块的股四头肌肌腱的5例。将肌腱编织分为两束。于股骨侧钻取双隧道。两束分别于屈膝70°和0°时拉紧并固定。结果采用前外束重建法的18例患者平均随访23个月,采用双束股骨双隧道重建法的12例患者平均随访17个月。前外束重建组与双束股骨双隧道重建组随访时的Lysholm评分分别为(92.4±3.7)分和(94.3±3.4)分,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屈膝0°和30°时,前外束重建组的胫骨后移距离是(5.9±0.4)mm和(6.2±0.5)mm,双束股骨双隧道重建组是(3.5±0.3)mm和(4.0±0.4)mm,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屈膝60°和90°时,两组胫骨后移距离差异无显著性(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镜 股骨单隧道 双隧道重建 十字韧带 疗效分析
原文传递
关节镜下采用腘绳肌肌腱和微型钢板纽扣重建后十字韧带 被引量:32
4
作者 赵金忠 蒋垚 沈灏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129-132,共4页
目的介绍在关节镜下利用绳肌肌腱和微型钢板纽扣重建后十字韧带(PCL)的方法,探讨其临床效果。方法对21例单纯PCL断裂的患者,在关节镜下利用绳肌肌腱和微型钢板纽扣进行重建,术后进行1年以上的随访,了解膝关节功能。结果术后3个月,所有... 目的介绍在关节镜下利用绳肌肌腱和微型钢板纽扣重建后十字韧带(PCL)的方法,探讨其临床效果。方法对21例单纯PCL断裂的患者,在关节镜下利用绳肌肌腱和微型钢板纽扣进行重建,术后进行1年以上的随访,了解膝关节功能。结果术后3个月,所有患者均无伸膝受限,膝关节屈膝活动度均大于120°。术后1年,患肢的股四头肌-绳肌峰力矩比超过正常侧的90%;屈膝70°时后抽屉试验Ⅰ度阳性2例,其余均为阴性;屈膝30°时后抽屉试验Ⅰ度阳性6例,其余为阴性;膝关节功能Lysholm评分为90.7±2.3。结论在关节镜下利用绳肌肌腱和微型钢板纽扣重建PCL方法简单,能够可靠恢复膝关节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镜 腘绳肌肌腱 微型钢板纽扣 后十字韧带重建
原文传递
磁共振成像评价膝关节半月板损伤 被引量:30
5
作者 冯磊 王敬学 +3 位作者 王国华 宋修峰 张婷婷 张通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3年第30期5545-5550,共6页
背景:传统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在膝关节半月板损伤诊断方面有很大的局限性,难以检测膝关节半月板的全部情况。目的:以磁共振成像评价膝关节半月板损伤。方法:回顾性分析以往经临床治疗证实的膝关节半月板损伤患者,分析其磁共振成像征象的... 背景:传统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在膝关节半月板损伤诊断方面有很大的局限性,难以检测膝关节半月板的全部情况。目的:以磁共振成像评价膝关节半月板损伤。方法:回顾性分析以往经临床治疗证实的膝关节半月板损伤患者,分析其磁共振成像征象的特征并分级,显示半月板受损情况,与关节镜或手术结果进行对照研究。结果与结论:膝关节半月板损伤的磁共振成像中,Ⅰ级表现为不与半月板关节面接触的点状或圆形高信号,Ⅱ级表现为半月板内出现水平或斜行的线样或条状高信号影,但未达到半月板关节面缘,Ⅲ级表现为半月板内线条样或复杂形态高信号影延伸至半月板的关节面,可伴有半月板形态的改变。磁共振成像作为一种无创性的检查手段,能清楚地显示半月板变性和撕裂,正确地诊断半月板损伤的部位、形态及严重程度,这对临床确定治疗方案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关节植入物 骨与关节学术探讨 膝关节 半月板损伤 内侧副韧带 外侧副韧带 前交叉韧带 后交叉韧带 磁共振成像 影像学 并发症
下载PDF
膝关节后交叉韧带解剖研究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27
6
作者 陶澄 何爱咏 王万春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76-178,共3页
目的:对后交叉韧带的解剖结构进行观察研究,为临床诊治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对42例人膝关节标本PCL进行观察,测量其长度、宽度和厚度以及附着区的形态;应用显微外科技术对14具新鲜冷冻标本进行解剖;对PCL行组织学观察,掌握其微观结构... 目的:对后交叉韧带的解剖结构进行观察研究,为临床诊治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对42例人膝关节标本PCL进行观察,测量其长度、宽度和厚度以及附着区的形态;应用显微外科技术对14具新鲜冷冻标本进行解剖;对PCL行组织学观察,掌握其微观结构。结果:PCL长(33.8±1.3)mm(31.0~37.0mm),两端粗大,最窄处位于中间。PCL是不可分割的完整韧带,由许多纤维组成并发生扭转,纤维束相互穿插融合。组织切片示PCL近端和远端纤维分布松散,中段紧密。结论:PCL是完整的韧带,各束之间有交叉纤维联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交叉韧带 膝关节 解剖
下载PDF
关节镜下单胫骨隧道免打结锚钉内固定治疗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近期疗效 被引量:27
7
作者 董军 樊绪国 +7 位作者 王弘德 康凯 王娟 董江涛 顾聚源 李涛 郑义 高石军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569-574,共6页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单胫骨隧道免打结锚钉内固定治疗后交叉韧带(P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2月至2018年1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关节外科关节镜下单胫骨隧道免打结锚钉内固定治疗15例PCL走形迂曲胫骨止点撕脱骨...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单胫骨隧道免打结锚钉内固定治疗后交叉韧带(P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2月至2018年1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关节外科关节镜下单胫骨隧道免打结锚钉内固定治疗15例PCL走形迂曲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患者资料,均为新鲜骨折,男9例,女6例;年龄14~64岁,平均33.6岁。通过比较手术前、后膝关节屈曲活动度、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KDC)、Lysholm评分的差异评估疗效。结果本组患者手术时间40~70 min,平均53 min。15例患者术后均获随访,时间10~18个月(平均12.2个月)。术后3个月骨折均获得良好愈合,后抽屉试验阴性,骨折未移位,未出现腘窝、神经血管、伸膝障碍等并发症。术后6个月膝关节屈曲活动度(123.4°±6.5°)较术前(77.5°±13.1°)改善,术后6个月IKDC评分(95.5±1.6)分较术前(37.0±8.9)分改善,术后6个月Lysholm评分(91.8±3.5)分较术前(46.8±8.9)分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CL走形迂曲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患者可以通过关节镜下单胫骨隧道免打结锚钉内固定治疗,早期临床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交叉韧带 胫骨骨折 关节镜 免打结锚钉
原文传递
急性膝关节后内侧角损伤 被引量:25
8
作者 孙磊 宁志杰 +5 位作者 田敏 宁廷民 魏嵬 张红 马清元 高加智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0期1528-1531,F0003,共5页
[目的]探讨急性膝关节后内侧角损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自2000年12月~2004年1月收治急性膝关节损伤12例(12膝),病人均表现为伸膝位和屈膝30°位外翻应力试验阳性和伤膝旋转不稳定,于伤后2~12d接受了关节镜检查及内侧开放探查,12... [目的]探讨急性膝关节后内侧角损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自2000年12月~2004年1月收治急性膝关节损伤12例(12膝),病人均表现为伸膝位和屈膝30°位外翻应力试验阳性和伤膝旋转不稳定,于伤后2~12d接受了关节镜检查及内侧开放探查,12膝均有后内侧角损伤和内侧副韧带损伤,4膝伴前、后交叉韧带断裂;2膝伴前交叉韧带断裂;4膝伴后交叉韧带断裂。12膝均一期手术修复后内侧角和内侧副韧带。8周后,12例病人中8人接受二期关节镜下手术,前交叉韧带重建3例,前后交叉韧带联合重建3例,后交叉韧带重建2例。[结果]一期手术后8周评估表明12膝均恢复内后侧稳定性,伸膝位和屈膝30°位外翻应力试验均为阴性。12例病人随访10~20个月,平均12.0±3.2个月,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87.08±6.28。IKDC综合评定正常(A级)4例,接近正常(B级)7例,异常(C级)1例。[结论]急性膝关节后内侧角损伤见于较高能量损伤,多为复合损伤,表现为伸膝位和屈膝30°位外翻应力试验阳性和伤膝旋转不稳定。应一期手术修复后内侧角和内侧副韧带,二期酌情重建交叉韧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关节 后内侧角 内侧副韧带 关节镜 前交叉韧带 后交叉韧带 半月板 急性膝关节损伤 内侧副韧带损伤 节后
下载PDF
关节镜下中1/3髌腱移植重建膝后十字韧带 被引量:25
9
作者 滕学仁 丁利琼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0期589-592,共4页
目的关节镜下应用中1/3髌腱移植重建后十字韧带,评估其近期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采用骨-中1/3髌腱-骨组织移植重建膝关节后十字韧带,用于治疗后十字韧带损伤后关节不稳定。手术在关节镜下经前方入路完成。结果12例患者平均随访17.3个月。L... 目的关节镜下应用中1/3髌腱移植重建后十字韧带,评估其近期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采用骨-中1/3髌腱-骨组织移植重建膝关节后十字韧带,用于治疗后十字韧带损伤后关节不稳定。手术在关节镜下经前方入路完成。结果12例患者平均随访17.3个月。Larson评分由术前60.7分提高到93.4分,Lysholm评分由术前55.0分提高到91.6分。所有患膝术前后抽屉试验及Lachman试验均阳性,术后仅2例后抽屉试验弱阳性、1例Lachman试验弱阳性。结论在关节镜直视下,能准确定位后十字韧带解剖止点,钻制骨隧道,植入移植组织。该技术具有不切开关节囊,损伤小、关节粘连率低的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交叉韧带 髌韧带 自体移植 髌腱移植 关节镜 韧带重建 膝关节 PCL
原文传递
关节镜下双股半腱肌腱重建后十字韧带及相关问题的探讨 被引量:23
10
作者 黄华扬 张余 +2 位作者 曹正霖 章莹 李菊根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7期400-402,共3页
目的观察关节镜下双股半腱肌腱转移重建后十字韧带(posteriorcruciateligament,PCL)的效果,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1998年6月~2002年6月共收治28例PCL损伤患者,男22例,女6例;年龄1831岁,平均25.5岁。使用开口螺旋肌腱剥离器剥离半腱肌腱... 目的观察关节镜下双股半腱肌腱转移重建后十字韧带(posteriorcruciateligament,PCL)的效果,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1998年6月~2002年6月共收治28例PCL损伤患者,男22例,女6例;年龄1831岁,平均25.5岁。使用开口螺旋肌腱剥离器剥离半腱肌腱,保留肌腱远端附着点,在靠近肌腱肌腹交界处切断,对折成两股,关节镜下重建PCL,内口侧使用可吸收挤压螺钉固定。结果术后平均随访33个月。后抽屉试验术前26例阳性,术后2例;Lachman试验术前均阳性,术后3例阳性,2例弱阳性;轴移试验术前12例阳性,术后均消失。随访评分采用IKDC评分方法:A级9例(32.1%),B级16例(57.1%),C级3例(10.8%);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为92.7分。结论关节镜下使用双股半腱肌腱转移重建PCL,通过两隧道转折处时,由于韧带两端无骨块,操作容易。可吸收挤压螺钉在隧道内口侧挤压固定,愈合后内口消失,避免隧道内口扩大导致韧带松弛、关节不稳。胫骨隧道外口原附着点附着牢固,股骨隧道外口固定坚强,重建韧带强度大。该手术还具有创伤小,能早期功能锻炼,并发症少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镜 双股半腱肌腱 后十字韧带损伤 可吸收挤压螺钉固定 重建手术
原文传递
经关节镜缝合治疗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 被引量:25
11
作者 王健全 敖英芳 +2 位作者 于长隆 崔国庆 余家阔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369-372,共4页
目的:观察关节镜下缝合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疗效,探寻更加简单可靠的手术方法。方法:随访12例通过关节镜下缝合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骨折的患者。选择膝关节前外侧、前内侧、上后内和后外侧入路观察操作,利用后交叉韧带胫骨定位... 目的:观察关节镜下缝合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疗效,探寻更加简单可靠的手术方法。方法:随访12例通过关节镜下缝合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骨折的患者。选择膝关节前外侧、前内侧、上后内和后外侧入路观察操作,利用后交叉韧带胫骨定位器从胫骨结节内侧向撕脱处的内缘和外缘钻2个骨道,使用肩关节穿刺缝合器将2根5号涤纶线穿过骨块或韧带,通过2个胫骨骨道将2根缝线引达胫骨前方,通过缝线固定撕脱骨块。结果:术后所有患者的骨块均得到复位。术前患者KT2000结果中位数为13.86mm,术后为0.80mm,Lysholm评分中位数为97.8分,Tegner评分中位数为6.5分,所有患者均恢复到伤前运动水平。结论:经关节镜双骨道缝合技术治疗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手术方法简便,快捷,手术创伤小,可较好恢复患膝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交叉韧带 胫骨撕脱骨折 关节镜 缝合
下载PDF
关节镜下采用腘绳肌肌腱和微型钢板纽扣同时重建前、后十字韧带 被引量:23
12
作者 赵金忠 蒋篧 沈灏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206-209,共4页
目的关节镜下采用绳肌肌腱和微型钢板纽扣同时重建前、后十字韧带,并对重建效果进行评估。方法对12例前、后十字韧带损伤患者,在关节镜下采用同侧半腱肌肌腱和微型钢板纽扣重建前十字韧带,采用对侧半腱肌肌腱、股薄肌肌腱和微型钢板纽... 目的关节镜下采用绳肌肌腱和微型钢板纽扣同时重建前、后十字韧带,并对重建效果进行评估。方法对12例前、后十字韧带损伤患者,在关节镜下采用同侧半腱肌肌腱和微型钢板纽扣重建前十字韧带,采用对侧半腱肌肌腱、股薄肌肌腱和微型钢板纽扣重建后十字韧带。其中2例还同时行后外侧韧带结构重建,1例同时行后内侧韧带结构重建。术后随访12~24个月,采用IKDC和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表对患膝功能进行评估,通过KT-1000检查了解膝关节的前后松弛度。结果术后无伸膝受限,屈膝活动度120°~140°,平均128°。终末随访时IKDC评分为A4例(33.3%),B7例(58.3%),C1例(8.3%)。屈膝25°位KT-1000检查,双侧膝关节前向松弛度差异小于2mm者8例,3~5mm者3例,7mm者1例;屈膝70°位检查,双侧胫骨结节后坠差异为0~2mm者9例,2~4mm者3例。陈旧性损伤患者术前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为(66.5±3.1)分,终末随访时为(93.8±3.5)分,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t=5.376,P<0.01)。10例患者(83.3%)恢复了原来的运动水平,2例患者(16.7%)运动水平较前有所降低。结论在关节镜下采用双侧绳肌肌腱和微型钢板纽扣同时重建前、后十字韧带,能够较满意地恢复膝关节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镜 腘绳肌肌腱 微型钢板纽扣 重建 前十字韧带 后十字韧带
原文传递
带线锚钉治疗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21例报告 被引量:23
13
作者 张中兴 许峰 金伟 《中国骨与关节杂志》 CAS 2016年第2期120-122,共3页
目的探讨带线锚钉治疗后交叉韧带(posterior cruciate ligament,P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1例膝关节P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患者采用带线锚钉治疗,术后给予膝关节屈曲30°石膏固定4周,拆除石膏外固定后进行膝关节功... 目的探讨带线锚钉治疗后交叉韧带(posterior cruciate ligament,P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1例膝关节P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患者采用带线锚钉治疗,术后给予膝关节屈曲30°石膏固定4周,拆除石膏外固定后进行膝关节功能锻炼。结果所有患者均获7-11个月随访,平均9.2个月。Lysholm评分术前与术后6个月分别为:(59.4±8.1)分,(86.4±9.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关节活动度术前与术后6个月分别为:(86.8±13.5)°(139.1±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KDC评分术前与术后6个月分别为:(50.6±6.1)分,(92.8±5.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带线锚钉治疗P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内固定可靠,安全有效,可早期有效重建膝关节稳定性,恢复膝关节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交叉韧带 胫骨骨折 骨折固定术 膝关节
原文传递
关节镜与小切口手术治疗后交叉韧带胫骨附丽撕脱骨折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23
14
作者 洪雷 张辉 冯华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666-670,共5页
目的比较关节镜与小切口手术治疗后交义韧带(PCL)胫骨附丽撕脱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同顾性分析2001年3月至2009年9月收治的84例急性PCL胫骨附丽撕脱骨折患者资料,根据一:同时期手术方式不同分为两组:关节镜组35例,男27例,女8例... 目的比较关节镜与小切口手术治疗后交义韧带(PCL)胫骨附丽撕脱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同顾性分析2001年3月至2009年9月收治的84例急性PCL胫骨附丽撕脱骨折患者资料,根据一:同时期手术方式不同分为两组:关节镜组35例,男27例,女8例;平均年龄为(29.6±5.6)岁;采用关节镜下骨折复位缝合同定,,切开手术组49例,男40例,女9例;平均年龄为(32.2±7.6)岁;采用心窝内侧小切口人路切开复位空心钉加警片固定。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膝关节功能采用Lyshohu评分和国际膝关节文什编制委扶会(IKDC)膝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评定、结果84例患者术n扶平均21.5个月(13~34个月)随访.所有患者骨折均于术后3个月一期愈合:关肯镜组和切开手术绀末次随访时后抽屉试验阴性率分别为82.9%(29/35)、91.8%(45/49),Lyshohn评分平均分别为(95.1±5.6)和(96.1±4.7)分,IKDC分级A级率分别为88.6%(31/35)和91.8%(45/49),膝火节活动度正常率分别为94.3%(33/35)、93.9%(46/49),以上项目两组间比较差异均尤统计学意义(P〉0.05)。而关节镜组和切开手术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平均分别为(92.4±15.9)、(53.8±14.3)min,两组比较差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关节镜与小切口手术治疗PCL胫骨附丽撕脱骨折均可以获得满意疗效,但小切口手术的手术时间更短,且骨折固定可靠,能保证患者早期进行膝关节功能锻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交叉韧带 胫骨骨折 关节镜检查 回顾性研究
原文传递
双束股骨双隧道法重建后十字韧带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7
15
作者 陈百成 毛远青 +3 位作者 高石军 王飞 邵德成 王晓峰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308-312,共5页
目的研究双束股骨双隧道法重建后十字韧带(PCL)限制胫骨后移、恢复膝关节后向稳定性的能力,并与单束重建法进行比较。方法用双束股骨双隧道、单束前位点和单束后位点三种方法对膝关节标本进行后十字韧带重建。术后分别于膝关节屈曲0... 目的研究双束股骨双隧道法重建后十字韧带(PCL)限制胫骨后移、恢复膝关节后向稳定性的能力,并与单束重建法进行比较。方法用双束股骨双隧道、单束前位点和单束后位点三种方法对膝关节标本进行后十字韧带重建。术后分别于膝关节屈曲0°、30°、60°、90°及120°时,对胫骨施行200N的后向作用力,测量胫骨相对于股骨后移的距离。结果在屈膝角度较小(0°~30°)的情况下,单束后位点重建法术后胫骨后移的距离与完整标本接近(P>0.05);但屈曲超过30°,特别是超过60°后,单束后位点重建法术后胫骨后移的距离明显大于完整标本(P<0.01)。在膝关节的整个屈曲范围(0°~120°)内,双束股骨双隧道和单束前位点重建法术后胫骨后移的距离与完整标本接近(P>0.05),在某些角度有轻微的过度限制胫骨后移的现象。结论双束股骨双隧道重建法,在膝关节的整个屈伸范围(0°~120°)内,可以有效地限制胫骨后移,恢复膝关节的后向稳定性;单束前位点重建法维持膝关节后向稳定性的能力也较强;而单束后位点重建法限制胫骨后移、恢复膝关节后向稳定性的能力最不确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束股骨双隧道法 十字韧带重建 膝关节后向稳定性 单束重建法 修复术
原文传递
关节镜下股四头肌腱双束重建后交叉韧带 被引量:22
16
作者 冯华 洪雷 +1 位作者 王满宜 荣国威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189-192,共4页
目的 介绍一种新的后交叉韧带重建手术方法及早期临床疗效。 方法 对 2 0例后交叉韧带损伤病例采用关节镜下前外束及后内束双束重建术。选择一端带骨块的自体股四头肌腱并制备“Y”形双束移植物 ,股骨侧双隧道 ,胫骨侧单隧道。分别... 目的 介绍一种新的后交叉韧带重建手术方法及早期临床疗效。 方法 对 2 0例后交叉韧带损伤病例采用关节镜下前外束及后内束双束重建术。选择一端带骨块的自体股四头肌腱并制备“Y”形双束移植物 ,股骨侧双隧道 ,胫骨侧单隧道。分别在伸膝及屈膝 90°位拉紧固定双束。同时或分次处理复合韧带损伤。 结果  2 0例均得到随访 ,随访期 6~ 12个月 ,平均 7 5个月。其中单纯后交叉韧带 8例 ,均为Ⅱ°及Ⅲ°损伤。复合损伤 12例。新鲜伤 5例 ,陈旧伤 15例。主观评分示 :Lyshlom评分优者 5例 ( 2 5 %) ,良 14例 ( 70 %) ,差 1例 ( 5 %) ;IKDC评分A级 1例 ( 5 %) ,B级 16例( 80 %) ,C级 2例 ( 10 %) ,D级 1例 ( 5 %)。客观评分 :KT 10 0 0测定 :胫骨后移由术前平均 11 0mm改善至术后 5 5mm。应力X线片测量示胫骨后移由术前平均 11 5mm改善至术后 5 2mm。失效 1例。结论 后交叉韧带双束重建手术是一种有效、可行的重建方法 ,早期临床效果满意。股四头肌腱是后交叉韧带重建的理想移植物。应充分重视复合韧带损伤 ,特别是后外复合体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镜 股四头肌腱 手术方法 后交叉韧带重建 后交叉韧带损伤 双束重建
原文传递
改良Burks-Schaffer入路切开复位空心钉固定与关节镜下Endobutton带袢钢板固定治疗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21
17
作者 刘炜洁 陈峰 +6 位作者 叶发刚 戚超 宫海峰 张成栋 王开 钱源 李绪文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378-383,共6页
目的通过分析比较改良Burks-Schaffer入路切开复位空心钉固定与关节镜下Endobutton带袢钢板固定治疗后交叉韧带(P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2月至2017年8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创伤外科收治的41例PCL胫骨止点撕... 目的通过分析比较改良Burks-Schaffer入路切开复位空心钉固定与关节镜下Endobutton带袢钢板固定治疗后交叉韧带(P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2月至2017年8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创伤外科收治的41例P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患者资料。男24例,女17例;年龄18~65岁,平均39岁;左膝22例,右膝19例;根据固定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2组:改良切开组23例(行改良Burks-Schaffer入路切开复位空心钉固定),关节镜组18例(行关节镜下Endobutton带袢钢板固定)。术后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膝关节各项客观评分及膝关节活动度(ROM)等情况。结果41例患者术后获23~40个月(平均27.2个月)随访。所有患者均未出现切口感染、骨折畸形愈合或不愈合、固定装置松动等并发症。末次随访时膝关节X线片示撕脱骨折均已达到骨性愈合标准。改良切开组与关节镜组手术时间分别为(52.6±7.3)、(86.8±9.2)min,出血量分别为(63.9±12.7)、(19.7±10.2)mL,以上项目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患者在膝关节各项客观评分及ROM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Burks-Schaffer入路切开复位空心钉固定与关节镜下Endobutton带袢钢板固定治疗P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均能获得满意效果,后者出血少,但前者在手术时间方面更具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关节 关节镜检查 骨折固定术 后交叉韧带 胫骨止点撕脱骨折 改良Burks-Schaffer入路
原文传递
膝关节后交叉韧带损伤的临床流行病学分析 被引量:21
18
作者 陈刚 付维力 +2 位作者 唐新 李棋 李箭 《中国骨伤》 CAS 2015年第7期638-642,共5页
目的:研究膝关节后交叉韧带损伤的临床特点及其分布规律。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3年6月确诊的326例膝关节后交叉韧带损伤患者临床资料,将病例按损伤类型分组,对性别、侧别、年龄、受伤原因、受伤至就诊时间、合并损伤等因素... 目的:研究膝关节后交叉韧带损伤的临床特点及其分布规律。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3年6月确诊的326例膝关节后交叉韧带损伤患者临床资料,将病例按损伤类型分组,对性别、侧别、年龄、受伤原因、受伤至就诊时间、合并损伤等因素进行分析,同时比较不同类型后交叉韧带损伤的个体化因素及合并损伤情况。结果:后交叉韧带损伤患者男性占73%,30~50岁是发病高峰(59%),患者多于伤后1个月内就诊(62.6%);受伤原因以交通伤为主(59%);合并损伤中前交叉韧带损伤最多(46.9%),其次为内侧副韧带(29.8%)和后外侧角(26.1%);后交叉韧带实质部损伤较止点撕脱骨折多,发生合并损伤的概率也较后者高(P〈0.05),受伤原因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止点撕脱骨折与单纯实质部损伤在发生率和就诊时间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后交叉韧带损伤以实质部损伤为主,合并损伤率较高,以ACL损伤最常见;止点撕脱骨折以胫骨侧为主,多由低能量暴力导致,合并损伤较少;实质部损伤多由高能量暴力所致,多有合并损伤;单纯止点撕脱骨折发病率较单纯实质部损伤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交叉韧带 流行病学 创伤和损伤 膝关节
下载PDF
钢丝内固定治疗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 被引量:20
19
作者 卢华定 曾春 +2 位作者 董云旭 蔡道章 温小粤 《中国骨伤》 CAS 2011年第3期195-198,共4页
目的:应用钢丝通过钻孔牵拉内固定治疗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评价疗效。方法:2003年1月至2009年6月,28例膝关节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患者,男19例,女9例;年龄16~55岁,平均35.3岁。X线检查示骨折移位:Ⅱ度10例,Ⅲ度18例。采... 目的:应用钢丝通过钻孔牵拉内固定治疗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评价疗效。方法:2003年1月至2009年6月,28例膝关节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患者,男19例,女9例;年龄16~55岁,平均35.3岁。X线检查示骨折移位:Ⅱ度10例,Ⅲ度18例。采用膝关节后内侧倒"L"形入路切开复位,以钢丝内固定治疗,术后可调节支具固定,术后2周在CPM辅助下膝关节被动伸屈训练,4周在支具保护下下地部分负重,术后6周拆除支具。结果:25例患者获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5个月。X线片示骨折复位满意,所有患者获得骨性愈合,膝关节稳定,Lachman试验阴性,未发生骨折不愈合和关节僵硬等并发症。伸膝活动度正常,屈膝活动度(136±12)°。采用Lysholm膝关节评分法评估,术前(41.80±6.16)分,术后6个月(94.10±8.26)分,术前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667,P<0.01)。术后评定优22例,良2例,可1例。结论:应用膝后内侧倒"L"形入路以钢丝内固定治疗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具有安全有效、内固定可靠、费用少等优点,可有效重建膝关节的稳定,恢复膝关节功能,是治疗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较理想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关节 后交叉韧带 骨折 骨折固定术
下载PDF
膝关节后交叉韧带及板股韧带临床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19
20
作者 刘平 敖英芳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89-193,共5页
目的:探讨后交叉韧带分束情况及板股韧带的作用,为临床重建后交叉韧带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30例成人膝关节标本,在无载荷与后抽屉试验两种条件下分别观察其后交叉韧带纤维束及板股韧带的紧张-松弛模式,根据纤维束紧张与松弛情况对后交... 目的:探讨后交叉韧带分束情况及板股韧带的作用,为临床重建后交叉韧带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30例成人膝关节标本,在无载荷与后抽屉试验两种条件下分别观察其后交叉韧带纤维束及板股韧带的紧张-松弛模式,根据纤维束紧张与松弛情况对后交叉韧带分束,确定各束中最能代表该束功能的纤维束,即"功能束"及其止点位置,明确板股韧带的作用。结果:后交叉韧带中未见等长纤维束。无载荷条件下屈伸膝关节,后交叉韧带中各纤维束处于较松弛状态(过伸与过屈位除外);后抽屉试验条件下,不同纤维束紧张,维持胫骨后向稳定性。后交叉韧带可以恒定地分为前外侧束与后内侧束,两束作用不同。前外侧束与后内侧束中均存在"功能束",两者的"功能束"联合作用可基本维持膝关节活动范围内胫骨的后向稳定性,"功能束"止点与两束止点中心不吻合。前、后板股韧带的出现率分别为3%与90%,二者横截面积均较小,前者的紧张-松弛模式类似于后交叉韧带前缘纤维,后者则与后内侧束相一致,二者均有维持胫骨后向稳定性的作用,后者还有在最大屈膝位防止后交叉韧带与股骨髁间窝后缘发生撞击的作用。结论:后交叉韧带是不等长的复杂的纤维结合体,其双束重建应根据"功能束"止点位置进行骨道定位,板股韧带在有条件时应予以保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交叉韧带 板股韧带 纤维束 解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