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世纪90年代中国后现代戏剧之批判 被引量:10
1
作者 胡星亮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106-111,共6页
20世纪90年代中国后现代戏剧的发展,体现了年轻一代戏剧家反叛与创新的实验姿态。其基本倾向是,90年代前半期偏向解构传统与反叛经典,剧本与文学的意义被解构,强调剧场演戏的感性直接性,乃至朝着排斥语言的形体演技、舞台综合发展,对现... 20世纪90年代中国后现代戏剧的发展,体现了年轻一代戏剧家反叛与创新的实验姿态。其基本倾向是,90年代前半期偏向解构传统与反叛经典,剧本与文学的意义被解构,强调剧场演戏的感性直接性,乃至朝着排斥语言的形体演技、舞台综合发展,对现实人生的思考呈现出缺乏深度的“平面感”和“零散化”;90年代后半期主要走向大众文化和左派政治,其叙事、人物、语言等似乎在向传统回归,但实际上,后现代解构传统、反叛经典而重表演、轻文本的倾向仍然存在,又因为它将自己定位于“政治”或“娱乐”而忽视了更为重要的“人学”内涵,在相当程度上排斥了戏剧精神的现代性创造。后现代戏剧在某些方面丰富了中国戏剧艺术的可能性,然而,它强调剧场性和表演性而排斥文学、忽视人学,演剧流于叙事的表象化,则又突出地体现了它亟须以现代性为根本,从“人的戏剧”出发去建构其戏剧美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现代 实验戏剧 现代性 解构/建构
原文传递
从剧场到后剧场:格洛托夫斯基的戏剧观念和方法 被引量:4
2
作者 梁燕丽 《国外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50-58,共9页
从质朴戏剧、类戏剧、溯源戏剧、客观戏剧到艺乘,还原戏剧为身体表演和身体精神;从剧场到后剧场,格洛托夫斯基的戏剧观是:戏剧不是目的,戏剧是条道路。
关键词 格洛托夫斯基 剧场 后剧场 身体表演 身体精神
原文传递
元宇宙表演性考察:后人类表演及剧场化生存 被引量:3
3
作者 杨鹏鑫 贾斌武 《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48-61,共14页
后人类即人与生物技术、数字技术、AI技术等结合、连接而产生的多态化的“人”。元宇宙的主要实践者即各种后人类。虚拟数字人表演、AR表演、VR表演、虚拟化身表演等后人类表演,扩展了表演的内涵与外延,使传统的自然人肉身表演模式遭遇... 后人类即人与生物技术、数字技术、AI技术等结合、连接而产生的多态化的“人”。元宇宙的主要实践者即各种后人类。虚拟数字人表演、AR表演、VR表演、虚拟化身表演等后人类表演,扩展了表演的内涵与外延,使传统的自然人肉身表演模式遭遇挑战与危机。随着扩展现实技术、数字技术等的渗透,戏剧或将进入“后戏剧”阶段。后人类表演与元宇宙实践可能会对戏剧影视等视听艺术产生巨大影响,重构行业业态、表演范式,使其迈向数字时代的共同体美学—数字影像美学。而后人类表演的一些负面影响也值得警惕。元宇宙的数字化生存也是一种剧场化生存,人类借助化身、分身、影像栖息其中。虚实混合共融的生活,将人类带入数字化生存、剧场化生存的后人类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宇宙 后人类 后人类表演 后戏剧 剧场化生存
原文传递
“后移民”语境下的杂糅——2019年德语剧场评述 被引量:1
4
作者 王霁青 《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33-44,共12页
"后移民"概念的流行标识了某种认识的转变。人们力图借用这个概念对移民话语中的身份政治展开对位式的阅读。在"后移民"的语境下,剧场有"去本质化"的任务。因此,本文将2019年的德语剧场评述作为盘点"... "后移民"概念的流行标识了某种认识的转变。人们力图借用这个概念对移民话语中的身份政治展开对位式的阅读。在"后移民"的语境下,剧场有"去本质化"的任务。因此,本文将2019年的德语剧场评述作为盘点"杂糅"这一剧场策略的契机。在简短地概览杂糅的理论和实践之后,文章会结合演出分析,从"交叠的观察视角""怪诞的身体""文献剧中的复合现实"三个解剖面予以阐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语剧场 后移民 杂糅 黑脸扮装 文献剧
原文传递
20世纪末期拉丁美洲戏剧评述
5
作者 毛频 《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51-61,共11页
拉丁美洲的戏剧虽然往往被人忽视,却一直持续发展。在20世纪后20年,拉丁美洲戏剧的发展表现出多元趋势。无论采取哪种形式,它们都展示着拉丁美洲戏剧的根本主题,即追求自由,实现真正的民主的热切愿望和不屈的决心。进入90年代,拉丁美洲... 拉丁美洲的戏剧虽然往往被人忽视,却一直持续发展。在20世纪后20年,拉丁美洲戏剧的发展表现出多元趋势。无论采取哪种形式,它们都展示着拉丁美洲戏剧的根本主题,即追求自由,实现真正的民主的热切愿望和不屈的决心。进入90年代,拉丁美洲戏剧再度出现繁荣,然而,在蓬勃发展的表象之下,拉丁美洲戏剧正面临着严峻的问题。经济因素取代政治立场成为左右戏剧发展的核心因素,这是世纪末拉丁美洲戏剧的现实处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丁美洲戏剧 戏剧发展多元趋势 后现代主义 “承诺戏剧”
原文传递
后戏剧剧场的“后现代性”——兼议“呼唤戏剧的文学性”问题 被引量:22
6
作者 麻文琦 《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37-47,共11页
德国戏剧理论家汉斯·蒂斯·雷曼提出"后戏剧剧场"概念,对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新剧场的形式特征及美学价值进行了一种理论构建。"后戏剧剧场"美学与后现代哲学精神之间存在着密切关联。本文首先论证了两... 德国戏剧理论家汉斯·蒂斯·雷曼提出"后戏剧剧场"概念,对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新剧场的形式特征及美学价值进行了一种理论构建。"后戏剧剧场"美学与后现代哲学精神之间存在着密切关联。本文首先论证了两者之间的关联,进而在对后现代哲学精神的症状分析中,揭示出后戏剧剧场所内涵的既妥协又激进的精神特质。最后,针对"戏剧的文学性"的讨论表达如下意见:讨论"戏剧文学"的问题只有在后戏剧剧场理论的视野中才能得以深入展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曼 后戏剧剧场 后现代哲学 戏剧剧场 戏剧的文学性
原文传递
“剧本戏剧”的盛衰与英国“国家剧院现场” 被引量:14
7
作者 费春放 《戏剧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22-29,共8页
近年来,国内不少人拿着一些西方学者的理论专著宣称,时至21世纪,世界上还在舞台上说很多话的文学性戏剧早已落伍,理应淘汰,甚至已然被淘汰。事实并非如此。本文作者以英美剧坛的现状为依据,不仅否认了这种说法,深入剖析了造成这种误解... 近年来,国内不少人拿着一些西方学者的理论专著宣称,时至21世纪,世界上还在舞台上说很多话的文学性戏剧早已落伍,理应淘汰,甚至已然被淘汰。事实并非如此。本文作者以英美剧坛的现状为依据,不仅否认了这种说法,深入剖析了造成这种误解的原因,并指出以英国"国家剧院现场"为代表的文学性戏剧经典在国内外的传播,将有助戏剧人和观众识破"后戏剧"理论下所谓世界戏剧潮流"文学性不再"的误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戏剧理论 文学性 英国“国家戏剧现场”
原文传递
后移民戏剧:一种后表征主义剧场的多元身份建构探索 被引量:1
8
作者 胡玄 《戏剧艺术》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28-138,共11页
后移民戏剧是2006年诞生在德国剧场的新术语,是剧场艺术家们对欧洲移民现象给社会带来的改变和问题做出的回应,也反映了他们在体制性层面对剧场变革的批判性、反思性姿态。德国马克西姆·高尔基剧院和比利时皇家弗莱明剧院在应对移... 后移民戏剧是2006年诞生在德国剧场的新术语,是剧场艺术家们对欧洲移民现象给社会带来的改变和问题做出的回应,也反映了他们在体制性层面对剧场变革的批判性、反思性姿态。德国马克西姆·高尔基剧院和比利时皇家弗莱明剧院在应对移民给社会带来的变化时采取了后表征主义剧场的体制性戏剧构作策略,通过《狂血》等作品质询现存的知识结构,激发对移民的偏见与歧视的批判性反思,并对欧美文化霸权主导下的多元文化身份建构和研究范式进行补充和修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移民戏剧 后表征主义剧场 高尔基剧院 皇家弗莱明剧院 狂血
原文传递
“声音即演员”:声音戏剧构作与当代剧场艺术的听觉转向 被引量:4
9
作者 郑钲 《戏剧艺术》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23-134,共12页
声音是剧场艺术的重要维度。在戏剧剧场时期,声音一般起到阐释性作用,是演出的布景。在后戏剧剧场时期,当文本不复是剧场的唯一中心时,“声音”被有意识地建构为积极的表演性成分。然而,长久以来,由于亚里士多德的理论建构以及广泛的文... 声音是剧场艺术的重要维度。在戏剧剧场时期,声音一般起到阐释性作用,是演出的布景。在后戏剧剧场时期,当文本不复是剧场的唯一中心时,“声音”被有意识地建构为积极的表演性成分。然而,长久以来,由于亚里士多德的理论建构以及广泛的文化症结,与声音相关的问题始终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晚近以来,姆拉登·奥瓦迪亚提出“声音戏剧构作”,旨在挖掘被忽视的声音。声音戏剧构作继承了20世纪早期先锋派的遗产,凸显了声音的物质性及其抽象形式,既是创作的新路径,也是理论的新突破,或许能为我们解读剧场作品、梳理剧场史提供新视野和新语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声音 声音戏剧构作 后戏剧剧场 听觉转向
原文传递
寻找被“后”的剧作家--纽约剧坛“一日游”初探 被引量:7
10
作者 费春放 孙惠柱 《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35-45,共11页
文章通过审视和分析时下美国纽约剧坛正在演出剧目的总体状况,对"戏剧已进入‘后剧本’时代"的论断做了质疑和驳斥。作者认为,"剧本至上"和"后剧本"这两种看似相反的观点,都是盲目相信西方理论的结果,中... 文章通过审视和分析时下美国纽约剧坛正在演出剧目的总体状况,对"戏剧已进入‘后剧本’时代"的论断做了质疑和驳斥。作者认为,"剧本至上"和"后剧本"这两种看似相反的观点,都是盲目相信西方理论的结果,中国戏剧人应对西方戏剧及其理论做更全面和审慎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剧本”戏剧 话剧 主流戏剧
原文传递
“戏剧”和“剧场”:概念考辨与文化探寻 被引量:6
11
作者 高子文 《戏剧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72-76,77-84,共13页
"戏剧"与"剧场"是戏剧学中的两个关键词,它们的词义在20世纪中国发生了重要演变,衍生出一些特殊用法。西方小剧场运动的译介,西方当代戏剧观念的引入,是词义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对这两个关键词的历史形成和词义演... "戏剧"与"剧场"是戏剧学中的两个关键词,它们的词义在20世纪中国发生了重要演变,衍生出一些特殊用法。西方小剧场运动的译介,西方当代戏剧观念的引入,是词义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对这两个关键词的历史形成和词义演变状况的考察,有助于厘清戏剧学中的一些关键概念。当代学术话语实践应当尊重词义演变的历史与规律,将词汇纳入其自身语境中加以考虑和辨认,并以包容的态度面对词汇的多层含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戏剧 剧场 后戏剧剧场 话语实践
原文传递
德国当代剧场艺术发展略论 被引量:4
12
作者 李亦男 《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27-37,共11页
本文从对德意志"民族性"的探讨出发,论述了1945年至1990年代末德国剧场艺术在战后几十年的特殊社会、政治背景下的发展趋势,大致勾勒了从战后重建期普遍逃避主义倾向之中卡巴雷这种"例外"的民众性小型艺术、到50年... 本文从对德意志"民族性"的探讨出发,论述了1945年至1990年代末德国剧场艺术在战后几十年的特殊社会、政治背景下的发展趋势,大致勾勒了从战后重建期普遍逃避主义倾向之中卡巴雷这种"例外"的民众性小型艺术、到50年代的喜剧、荒诞趋势、六七十年代的政治剧场直到后现代社会中的"后戏剧剧场"的发展脉络,展示了德国剧场艺术家在新的社会思潮的影响下,重新反思,最终放弃把戏剧作为文化"精英"启蒙民众之工具的理念,而在坚守艺术干预现实的原则下,对戏剧形式进行探索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国戏剧 当代剧场艺术 卡巴雷 政治剧场 后戏剧剧场
原文传递
基于文本挖掘技术的建成环境使用后评价研究 被引量:6
13
作者 马越 《南方建筑》 2018年第2期96-101,共6页
数据挖掘技术为实现大数据理念的价值提供了有力的支持,针对于文字数据的文本挖掘技术是其重要的方向之一。在建成环境使用后评价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是研究使用者对所处环境的评价意见,如今网络信息丰富,有众多平台提供用户评价服务,其中... 数据挖掘技术为实现大数据理念的价值提供了有力的支持,针对于文字数据的文本挖掘技术是其重要的方向之一。在建成环境使用后评价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是研究使用者对所处环境的评价意见,如今网络信息丰富,有众多平台提供用户评价服务,其中不乏使用者对建成环境的评价意见,这部分评价信息数量多、内容丰富,以文本挖掘技术对其进行采集和分析,可以作为传统使用后评价的补充。因此以国家大剧院、上海大剧院和广州大剧院作为实例,应用文本挖掘技术采集和分析使用者在网络平台上发表的对三座剧院的评价意见,验证该方法是否能对使用后评价传统方法做出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使用后评价 文本挖掘 剧院 词频分析
下载PDF
当代西方剧场艺术中的时间实验 被引量:1
14
作者 丁柳 《戏剧艺术》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35-143,共9页
在当代剧场艺术中,时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在不同形态的演出里呈现不同的特质。以剧本为中心的戏剧时间是虚构和叙事的时间。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后戏剧剧场一类的当代剧场创作中出现了新的时间现象:表演中的重复手法、慢动作、... 在当代剧场艺术中,时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在不同形态的演出里呈现不同的特质。以剧本为中心的戏剧时间是虚构和叙事的时间。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后戏剧剧场一类的当代剧场创作中出现了新的时间现象:表演中的重复手法、慢动作、超长时间与拼贴结构间离了观众对戏剧情节时间产生的幻觉,使观众感知与体验到时间的存在与变化,从而使时间转变为一种审美体验的对象。在一些作品中,观众的时间参与了演出,观众的行动成为作品的一部分。“时间”成为观众和表演者共同经历的一段真实的“时间进程”,形成了一种平等的且互相参照、互相渗透的时间经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剧场艺术 表演 后戏剧剧场 时间
原文传递
论后戏剧剧场的政治性——以朗西埃的政治美学为视角 被引量:1
15
作者 刘承臻 《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90-101,共12页
后戏剧剧场的政治性寓于其美学形式之中。戏剧发展至绝对封闭之时,伦理的元素也随之消失,与真实政治绝缘。为突破此种困境,汉斯-蒂斯·雷曼建构出“真实剧场”理论,试图将真实作为美学材料拼贴入剧场,制造社会情境,克服诸多二元论... 后戏剧剧场的政治性寓于其美学形式之中。戏剧发展至绝对封闭之时,伦理的元素也随之消失,与真实政治绝缘。为突破此种困境,汉斯-蒂斯·雷曼建构出“真实剧场”理论,试图将真实作为美学材料拼贴入剧场,制造社会情境,克服诸多二元论的限制。这与雅克·朗西埃的政治美学有理论的交汇,雷曼对朗西埃也有攻讦。二人共通之处可见剧场政治性的潜力,而在分歧处,也可见两人不同的理论面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戏剧剧场 朗西埃 美学 剧场艺术
原文传递
格洛托夫斯基与后戏剧——兼论欧美戏剧学向表演研究的范式转移 被引量:1
16
作者 张佳棻 《戏剧艺术》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72-83,共12页
波兰导演格洛托夫斯基是欧美戏剧学在20世纪70年代向“后戏剧”进行范式转移的关键人物。国内对格洛托夫斯基的了解大多以中国戏剧出版社1984年发行的《迈向质朴戏剧》为基础。然而,格洛托夫斯基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其十年“质朴戏剧”的... 波兰导演格洛托夫斯基是欧美戏剧学在20世纪70年代向“后戏剧”进行范式转移的关键人物。国内对格洛托夫斯基的了解大多以中国戏剧出版社1984年发行的《迈向质朴戏剧》为基础。然而,格洛托夫斯基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其十年“质朴戏剧”的导演实践(1959—1969),更在于他“离开剧场”之后三十年游走于世界各地的后戏剧探索活动(1969—1999)及其引发的种种观念和实践变革。对于格洛托夫斯基的生平工作的梳理,除了应重新检视我国对质朴戏剧的接受,还应阐明他的后戏剧转向及其对于戏剧学/表演研究范式转移的参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格洛托夫斯基 后戏剧 范式转移 表演研究 谢克纳
原文传递
21世纪的戏剧观讨论:后戏剧剧场的政治性与重建第四堵墙的戏剧剧场 被引量:4
17
作者 孙晓星 《戏剧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29-36,共8页
后戏剧剧场与戏剧剧场在中国的话语之争,实际是20世纪围绕布莱希特和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戏剧观大讨论"的遗留问题,作为"后布莱希特"的后戏剧剧场的潜在目的是修正上世纪80年代戏剧"去政治化"的结果并对... 后戏剧剧场与戏剧剧场在中国的话语之争,实际是20世纪围绕布莱希特和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戏剧观大讨论"的遗留问题,作为"后布莱希特"的后戏剧剧场的潜在目的是修正上世纪80年代戏剧"去政治化"的结果并对剧场进行"再政治化"。从《伪君子》和《叶甫盖尼·奥涅金》的演出接受看,两种"政治性"才是后戏剧剧场与戏剧剧场的根本矛盾,为应对后结构主义背景下的"本质主义"危机,后者需重建第四堵墙以"再中心化"的"后幻觉主义"戏剧重构世界"真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戏剧剧场 政治性 戏剧剧场 第四堵墙
原文传递
剧场性在文本理论中的建构与当代扩展 被引量:3
18
作者 孔德罡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09-115,共7页
罗兰·巴尔特认为剧场由符号的意指实践和观看行为组成,并将这种剧场性泛化到自己的理论运作中。在后来的文本理论实践中,剧场性逐渐被建构一种哲学演示的思维方式,包括时间的实体化、身体性和符号、文本的运作,以及观看行为和被看... 罗兰·巴尔特认为剧场由符号的意指实践和观看行为组成,并将这种剧场性泛化到自己的理论运作中。在后来的文本理论实践中,剧场性逐渐被建构一种哲学演示的思维方式,包括时间的实体化、身体性和符号、文本的运作,以及观看行为和被看的状态。剧场性在文本理论中的扩展反哺当代戏剧艺术,也异质同构走向社会层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剧场性 文本理论 哲学剧场 罗兰·巴尔特 后戏剧剧场
下载PDF
后戏剧剧场中的《哈姆雷特》 被引量:2
19
作者 陈恬 《戏剧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50-60,共11页
后戏剧剧场取消了文本在剧场权力结构中的统领地位,但并不排斥文本本身。当戏剧剧场的经典文本进入后戏剧剧场,它就不再呈现为一个封闭的戏剧性世界,而是为自我反思性的符号使用敞开了空间。罗伯特·威尔逊的《哈姆雷特:一场独白》... 后戏剧剧场取消了文本在剧场权力结构中的统领地位,但并不排斥文本本身。当戏剧剧场的经典文本进入后戏剧剧场,它就不再呈现为一个封闭的戏剧性世界,而是为自我反思性的符号使用敞开了空间。罗伯特·威尔逊的《哈姆雷特:一场独白》、波兰山羊之歌剧团的《哈姆雷特评论》、丹麦共和剧团与英国老虎百合乐队合作的《老虎百合演出〈哈姆雷特〉》、爱尔兰盼盼剧团的《排练,扮演丹麦人》、英国强制娱乐剧团的《全集:桌上莎士比亚》等案例显示,后戏剧剧场在打破戏剧性框架之后,强调了莎士比亚文本中的独白和声音,彰显了演出的现场性和作为事件的意义,这些都是在戏剧剧场中曾经被遮蔽的维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姆雷特 后戏剧剧场 独白 声音 现场性
原文传递
后戏剧剧场视阈下舞蹈多重语境表演形式的探索——以《归属习题》与《岛屿时光》为例 被引量:2
20
作者 石志如 《当代舞蹈艺术研究》 2021年第2期83-89,共7页
本文运用后戏剧剧场的"观看方式",对当代舞蹈跨界作品《归属习题》与《岛屿时光》进行多重语意表演形式探索。两个作品皆融合戏剧、舞蹈与实时录像等多媒体创作而成,现场捕捉的即时互文效应,将剧场转为指涉性更强的公共场域... 本文运用后戏剧剧场的"观看方式",对当代舞蹈跨界作品《归属习题》与《岛屿时光》进行多重语意表演形式探索。两个作品皆融合戏剧、舞蹈与实时录像等多媒体创作而成,现场捕捉的即时互文效应,将剧场转为指涉性更强的公共场域。作品运用视觉化多重语境的非等级联觉式感知、共时性下的感知分离、真实与身体的符号密度、影像与论述叠加的多重感知并列、空间区位差异的视觉化戏剧张力,以及后人类的身体图像等剧场符号特征,再加上"去文本"的创作方式,强化了身体即是主体的观点,突破过去身体以中介者/媒介等他者身份的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戏剧剧场 多重语境 多媒体互动跨域创作 去文本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