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后女性主义:女性主义的终结? |
姚洁
|
《科教文汇》
|
2012 |
0 |
|
2
|
语言研究新增长点思考之四:后语言哲学探索——语言哲学、后语言哲学与体验哲学 |
王寅
|
《外语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08 |
35
|
|
3
|
中医是另一种可能世界的范式 |
邱鸿钟
|
《医学与哲学(A)》
北大核心
|
2007 |
9
|
|
4
|
关于假装的语言分析和概念考察——对中国后语言哲学的一个思考 |
杜世洪
|
《外语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7
|
|
5
|
罗蒂后哲学美学思想的两个维度 |
张清民
|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2
|
|
6
|
体认语言学发凡 |
王寅
|
《中国外语》
CSSCI
北大核心
|
2019 |
98
|
|
7
|
后现代哲学视野中的多模态认知研究——以《国王的演讲》电影海报为例 |
王天翼
甘霖
|
《外语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5 |
30
|
|
8
|
哲学与语言学互为摇篮 |
王寅
|
《外语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7 |
29
|
|
9
|
后戏剧剧场的“后现代性”——兼议“呼唤戏剧的文学性”问题 |
麻文琦
|
《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19 |
23
|
|
10
|
整合性研究——后现代哲学视域中的认知语言学 |
王寅
|
《外语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3 |
20
|
|
11
|
批判学派科学哲学的后现代主义意向 |
李醒民
|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05 |
19
|
|
12
|
体认语言学的后现代哲学渊源再探 |
彭志斌
|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
2019 |
14
|
|
13
|
后现代哲学视野下的当代隐喻研究 |
王寅
|
《山东外语教学》
北大核心
|
2011 |
12
|
|
14
|
“让日常生活成为艺术”:一种后马克思的都市化乌托邦构想 |
刘怀玉
范海武
|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04 |
10
|
|
15
|
翻译如何“厚重”?——西奥·赫曼斯“厚重翻译”批判 |
蔡新乐
|
《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3 |
11
|
|
16
|
中国后语哲与体验人本观——十一论语言学研究新增长点 |
王寅
|
《外语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2 |
11
|
|
17
|
身体转向与肉身化叙事 |
张红翠
|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7 |
10
|
|
18
|
后现代语境中的认知诗学学科定位和发展前景 |
赵秀凤
黄洁
|
《外语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3 |
10
|
|
19
|
教育元宇宙:技术风险与应对策略——基于后现象学技术哲学的视角 |
高东辉
|
《教育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
2023 |
9
|
|
20
|
后现代哲学视野下的微地图 |
王海鹰
闫浩文
田江鹏
梁晓鹤
|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22 |
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