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4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后女性主义:女性主义的终结?
1
作者 姚洁 《科教文汇》 2012年第26期207-208,共2页
20世纪90年代,女性主义走进了后女性主义的时代,大众对"后女性主义"的理解存在分歧。本文通过对女性主义发展史的分析,辨清后女性主义的真实含义,并通过四个思想转变加深对后女性主义的认识。
关键词 女性主义 后女性主义 主流媒体 后学思潮
下载PDF
语言研究新增长点思考之四:后语言哲学探索——语言哲学、后语言哲学与体验哲学 被引量:35
2
作者 王寅 《外语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10,共10页
哲学是语言学的摇篮,解决两者在中国长期分离的两张皮问题已经被提上议事日程。语言哲学曾为语言学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如语义学和语用学就出自于此),近来有式微趋势。钱冠连教授据此提出"后语言哲学",并将其视为一种在中国可... 哲学是语言学的摇篮,解决两者在中国长期分离的两张皮问题已经被提上议事日程。语言哲学曾为语言学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如语义学和语用学就出自于此),近来有式微趋势。钱冠连教授据此提出"后语言哲学",并将其视为一种在中国可能的发展之路,我们认为不仅可行,而且意义重大。体验哲学是对传统哲学(包括语言哲学)的批判和发展,将其视为"后语言哲学"顺理成章。我们基于此进行5方面的探索:(1)溯源体验哲学;(2)建立主客主多重互动理解模式;(2)尝试回答物质如何决定精神;(4)提出语言世界观多元论;(5)详论语言的体验性。这些当可归属于中国的后语言哲学研究之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言哲学 后语言学哲学 体验哲学 认知语言学
原文传递
中医是另一种可能世界的范式 被引量:9
3
作者 邱鸿钟 《医学与哲学(A)》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4-16,共3页
运用科学哲学、后现代主义哲学、后殖民批判关于科学认识论、方法论问题的观点,讨论了中医药存在的合理性和价值问题,认为中医是对生活世界和主体性的回归,是另一种科学或文化范式,中西医都是各民族原创的具有同等地位的元叙说方式和文本。
关键词 中医 后现代哲学 范式
下载PDF
关于假装的语言分析和概念考察——对中国后语言哲学的一个思考 被引量:7
4
作者 杜世洪 《外语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7-13,共7页
如何从事中国后语言哲学研究,这是一个需要回答的根本问题。围绕这一问题,我们以汉语假装为例来说明中国后语言哲学应该走"语言分析"和"概念考察"相结合的道路。基于这一认识,就假装而论,有两个问题值得思考:关于&q... 如何从事中国后语言哲学研究,这是一个需要回答的根本问题。围绕这一问题,我们以汉语假装为例来说明中国后语言哲学应该走"语言分析"和"概念考察"相结合的道路。基于这一认识,就假装而论,有两个问题值得思考:关于"假装摇头"是否可能的语言问题和关于"假装假装"是否可能的概念问题。我们发现:当"假装"作为语词使用时,它所构成的"v1+v2"双动词结构如"假装摇头"会在语言形式上出现逻辑张力,从而说明语言的可能与事实的可能二者的界限并不统一;而作为概念的假装所引发的概念问题,如"假装假装"是否可能这一问题,折射出的道理是语言使用和概念认知并不对等。由此可知,语言问题和概念问题往往交织在一起,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因此对一个个类似于假装问题的语言问题和概念问题的澄清是后语言哲学的中心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假装 语言分析 概念考察 中国后语言哲学
原文传递
罗蒂后哲学美学思想的两个维度 被引量:2
5
作者 张清民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49-53,共5页
罗蒂的后哲学美学是介于欧洲大陆唯理论与英美经验论之间的新实用主义美学形态,其性质属于社会与文化美学。罗蒂的后哲学美学有两个精神维度:第一,消解审美形而上学,抵制理性化、逻辑化、知识化、形式化的审美文化形式,反对本体论层面... 罗蒂的后哲学美学是介于欧洲大陆唯理论与英美经验论之间的新实用主义美学形态,其性质属于社会与文化美学。罗蒂的后哲学美学有两个精神维度:第一,消解审美形而上学,抵制理性化、逻辑化、知识化、形式化的审美文化形式,反对本体论层面的本质主义及认识论层面的基础主义、表象主义,反对镜式美学及其所追求的深度模式;第二,建构多维文化目标,确定新的文化美学主题。从真、善、美的角度说,其目标是促进社会进步,增进人民幸福;从解释学的角度说,其目标是加强对话,减少痛苦;从反讽与教化的角度说,是逃避通约,走向创造;从哲学文学化的角度说,是偏离概念,关注人生。消解与重构两个维度紧紧围绕一个目标:营造和平、幸福、优雅的生活,如果民主、幸福与抽象观念发生冲突,那么,"民主先于哲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蒂 后哲学美学 消解审美形而上学 建构多维文化目标
下载PDF
体认语言学发凡 被引量:98
6
作者 王寅 《中国外语》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8-25,共8页
近年来认知语言学已成为国内外的主流学派,代表着语言学研究的前沿。我们经过这些年的深入思考,拟将其本土化为"体认语言学(简称ECL)",批判索、乔二氏基于唯心主义哲学的语言观,以区别于其他有关语言的认知研究,凸显理论建构... 近年来认知语言学已成为国内外的主流学派,代表着语言学研究的前沿。我们经过这些年的深入思考,拟将其本土化为"体认语言学(简称ECL)",批判索、乔二氏基于唯心主义哲学的语言观,以区别于其他有关语言的认知研究,凸显理论建构中的唯物论和人本观。ECL具有综合性、多层性和实践性,其核心原则为"现实-认知-语言",充分体现了建设性后现代哲学。我们还尝试建构了ECL的学科体系,可为实践"建我话语体系,立民族之林"尽绵薄之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语言学 体认语言学 唯物观 人本观 后现代哲学
原文传递
后现代哲学视野中的多模态认知研究——以《国王的演讲》电影海报为例 被引量:30
7
作者 王天翼 甘霖 《外语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82-86,共5页
近年来,国内外多模态语篇研究多从系统功能语言学入手,很少基于后现代哲学与认知语言学加以分析。本文拟将后现代哲学倡导的"多元化"方法论细化为"多层次"、"多视角"和"多理论"的"三多&qu... 近年来,国内外多模态语篇研究多从系统功能语言学入手,很少基于后现代哲学与认知语言学加以分析。本文拟将后现代哲学倡导的"多元化"方法论细化为"多层次"、"多视角"和"多理论"的"三多"方案,并且以认知语言学中的隐转喻及突显原则为理论框架,分析电影《国王的演讲》的海报,以揭示该海报的创作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现代哲学 多模态语篇 三多原则 电影海报 《国王的演讲》
原文传递
哲学与语言学互为摇篮 被引量:29
8
作者 王寅 《外语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6,共6页
我国语言学界长期以来缺少学派意识,更无自己的理论体系,难以在世界学术舞台进行平等对话,这已成为很多有识之士的一块心病。中西语言哲学研究会经多年思考,建议将"中国后语言哲学"作为我国语言学界的本土理论加以打造,以期... 我国语言学界长期以来缺少学派意识,更无自己的理论体系,难以在世界学术舞台进行平等对话,这已成为很多有识之士的一块心病。中西语言哲学研究会经多年思考,建议将"中国后语言哲学"作为我国语言学界的本土理论加以打造,以期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将国内相关成果整合为有我国特色的语言理论,以便能尽快去掉这块心病。有部分学者不免会问,语言研究为何一定要与哲学纠缠在一起。这可用Robins的一句名言作答:"哲学是语言学的摇篮"。本文继而认为,是哲学的,定能为语言研究所用;是语言的,必然关涉哲学理论,这两个学科唇齿相依,同生共长,它们具有"互为摇篮"的紧密关系。本文继王天翼等所论述的"认知语言学对西方哲学的贡献",再次分析概念整合论对哲学和逻辑学的推进作用。"互为摇篮"观也可视为中国后语言哲学和第二次启蒙的内容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后语言哲学 认知语言学 概念整合论
原文传递
后戏剧剧场的“后现代性”——兼议“呼唤戏剧的文学性”问题 被引量:23
9
作者 麻文琦 《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37-47,共11页
德国戏剧理论家汉斯·蒂斯·雷曼提出"后戏剧剧场"概念,对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新剧场的形式特征及美学价值进行了一种理论构建。"后戏剧剧场"美学与后现代哲学精神之间存在着密切关联。本文首先论证了两... 德国戏剧理论家汉斯·蒂斯·雷曼提出"后戏剧剧场"概念,对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新剧场的形式特征及美学价值进行了一种理论构建。"后戏剧剧场"美学与后现代哲学精神之间存在着密切关联。本文首先论证了两者之间的关联,进而在对后现代哲学精神的症状分析中,揭示出后戏剧剧场所内涵的既妥协又激进的精神特质。最后,针对"戏剧的文学性"的讨论表达如下意见:讨论"戏剧文学"的问题只有在后戏剧剧场理论的视野中才能得以深入展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曼 后戏剧剧场 后现代哲学 戏剧剧场 戏剧的文学性
原文传递
整合性研究——后现代哲学视域中的认知语言学 被引量:20
10
作者 王寅 《外语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7,共7页
西方哲学经历了毕因论(本体论)、认识论和语言论转向后,于20世纪50-60年代又出现了第四次转向“后现代思潮”,这既为人类理解世界、认知自身、建构哲学开启了一个全新的窗口,也为语言学研究指明了一个全新的方向。笔者认为,体验... 西方哲学经历了毕因论(本体论)、认识论和语言论转向后,于20世纪50-60年代又出现了第四次转向“后现代思潮”,这既为人类理解世界、认知自身、建构哲学开启了一个全新的窗口,也为语言学研究指明了一个全新的方向。笔者认为,体验哲学、中国后语言哲学和认知语言学即为哲学第四转向后的产物。本文主要基于后现代哲学观论述认知语言学的3个基本原理或研究方法:去中心论、体验人本观、原型范畴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四转向 后现代哲学 认知语言学 语言新观
原文传递
批判学派科学哲学的后现代主义意向 被引量:19
11
作者 李醒民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79-84,共6页
批判学派的科学哲学虽然属于前现代科学哲学,但是其中既保留了经典科学哲学的合理内核,又体现了现代科学的时代精神.尤其是包含着诸多后现代科学哲学的成分和要素。逻辑经验论的现代科学哲学忽视了这些后现代主义的思想遗产,而后现代科... 批判学派的科学哲学虽然属于前现代科学哲学,但是其中既保留了经典科学哲学的合理内核,又体现了现代科学的时代精神.尤其是包含着诸多后现代科学哲学的成分和要素。逻辑经验论的现代科学哲学忽视了这些后现代主义的思想遗产,而后现代科学哲学又把这些超越时代的睿智恣意夸大,从而走向极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哲学 后现代主义 批判学派 意向 逻辑经验论 时代精神 现代科学 合理内核 思想遗产 前现代 经典
下载PDF
体认语言学的后现代哲学渊源再探 被引量:14
12
作者 彭志斌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30-37,共8页
体认语言学是在修补国外认知语言学忽视"唯物论"和"人本观"之不足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本土化语言学理论,使语言学研究汇入后现代人文大潮,是当今全球人文学科之前沿。分析发现,ECL虽在CL基础之上发展而来,但多数主... 体认语言学是在修补国外认知语言学忽视"唯物论"和"人本观"之不足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本土化语言学理论,使语言学研究汇入后现代人文大潮,是当今全球人文学科之前沿。分析发现,ECL虽在CL基础之上发展而来,但多数主张还是受到了后现代哲学思潮的影响,诸如"反传统""差异性""模糊性""非哲学""反基础主义""去中心化""多元化方法论""多视角主义""后人道主义""非理性主义"等后现代哲学特征都在ECL中有所体现。在后现代哲学风靡全球的时代,ECL这种语言研究范式的出现是时代之使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认语言学 认知语言学 后现代哲学 哲学渊源 体验哲学
下载PDF
后现代哲学视野下的当代隐喻研究 被引量:12
13
作者 王寅 《山东外语教学》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8,共6页
后现代哲学挑战客观主义立场,反思传统形而上学,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特别强调人本主义在理论建构和语言分析中的地位。只有在这一思潮的统摄下,以人为中心来审视世界、分析语言,隐喻才能成为当今学界的热门话题。矛盾性隐喻表达只... 后现代哲学挑战客观主义立场,反思传统形而上学,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特别强调人本主义在理论建构和语言分析中的地位。只有在这一思潮的统摄下,以人为中心来审视世界、分析语言,隐喻才能成为当今学界的热门话题。矛盾性隐喻表达只有在“人”的识解机制下才能成为可能,也才能更好地理解隐喻为何会成为又一个“灰姑娘”出现于当今文坛。本文梳理了西方哲学家对隐喻的两种立场,意在强调必须从后现代哲学观出发才能更好地理解隐喻机制,将隐喻研究推向深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现代哲学 人本观 隐喻 认知语言学
下载PDF
“让日常生活成为艺术”:一种后马克思的都市化乌托邦构想 被引量:10
14
作者 刘怀玉 范海武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2-13,27-33,共9页
列斐伏尔既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也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所谓"后马克思哲学思潮"的不自觉推动者。其主要表现之一,就是他在《现代世界中的日常生活》中所提出的以现代都市日常生活为平台的文化革命概念。他认为,马克思哲... 列斐伏尔既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也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所谓"后马克思哲学思潮"的不自觉推动者。其主要表现之一,就是他在《现代世界中的日常生活》中所提出的以现代都市日常生活为平台的文化革命概念。他认为,马克思哲学基本上是"过时了"的工业主义、生产主义话语;马克思的经济、政治与文化革命宏观构想仍是一种理性设计范畴。但问题在于,列斐伏尔的总体性文化革命理想却是没有经济基础的"空中楼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马克思哲学 日常生活批判 文化革命 列斐伏尔
下载PDF
翻译如何“厚重”?——西奥·赫曼斯“厚重翻译”批判 被引量:11
15
作者 蔡新乐 《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97-100,共4页
赫曼斯的"厚重翻译"立足于罗蒂的哲学思想,试图推出新的翻译观念,但仍然陷于西方个体主义和概念思维方式,同时并没有从"后哲学"中提取出有价值的观点。超越这种"后现代"的翻译观,有必要走向伦理合理性、... 赫曼斯的"厚重翻译"立足于罗蒂的哲学思想,试图推出新的翻译观念,但仍然陷于西方个体主义和概念思维方式,同时并没有从"后哲学"中提取出有价值的观点。超越这种"后现代"的翻译观,有必要走向伦理合理性、以类比取代逻辑推理并且突出翻译的历史特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厚重翻译 罗蒂 后哲学 特殊性
原文传递
中国后语哲与体验人本观——十一论语言学研究新增长点 被引量:11
16
作者 王寅 《外语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2-8,共7页
本文简述哲学和语言哲学的定义,详细解读钱冠连先生的"中国后语哲"思想,将其总结为"四项原则"。笔者基于该思想以及Lakoff&Johnson的体验哲学提出"体验人本观",旨在反思西方后现代哲学中的"激... 本文简述哲学和语言哲学的定义,详细解读钱冠连先生的"中国后语哲"思想,将其总结为"四项原则"。笔者基于该思想以及Lakoff&Johnson的体验哲学提出"体验人本观",旨在反思西方后现代哲学中的"激进人本观",主张在"有一百人读哈姆雷特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之后再加上半句"但他们仍然是哈姆雷特"来体现该观点。从这个意义说,当前国内外学者热衷的体验哲学和认知语言学正是中国后语哲的一项主要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哲学 语言哲学 中国后语哲 激进人本观 体验人本观
原文传递
身体转向与肉身化叙事 被引量:10
17
作者 张红翠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29-131,共3页
20世纪,身体问题在哲学以及社会学相关领域成为关注焦点和颠覆传统形而上学的工具。但在后现代哲学的语境中,身体也失去了个体性、神秘性、诗性以及与终极意义相互接通的价值维度与意义功能,被理论化、结构化和政治化。肉身化叙事则与... 20世纪,身体问题在哲学以及社会学相关领域成为关注焦点和颠覆传统形而上学的工具。但在后现代哲学的语境中,身体也失去了个体性、神秘性、诗性以及与终极意义相互接通的价值维度与意义功能,被理论化、结构化和政治化。肉身化叙事则与之相反,是我们反思身体转向的重要坐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身体转向 后现代哲学 肉身化叙事
下载PDF
后现代语境中的认知诗学学科定位和发展前景 被引量:10
18
作者 赵秀凤 黄洁 《外语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26-30,共5页
认知诗学是滥觞于本世纪初的一种以文学为研究对象的跨学科研究,在学科定位、学理基础和研究范畴等方面存在含混,研究实践与研究名称依然名不副实。本文把认知诗学置于后现代文化语境中,用后现代哲学思想反观其学科定位与发展前景。参... 认知诗学是滥觞于本世纪初的一种以文学为研究对象的跨学科研究,在学科定位、学理基础和研究范畴等方面存在含混,研究实践与研究名称依然名不副实。本文把认知诗学置于后现代文化语境中,用后现代哲学思想反观其学科定位与发展前景。参照其基本诗学观———体验人本观和多元识解观,我们深信认知诗学将会以更加包容和开放的姿态,进一步拓展疆域,突破发轫之初的基于认知科学的诗歌研究范式和之后的认知语言学应用范式,真正发展成为一种立足于普世体验认知和社会文化认知、面向一切文学样态、探究文学基本命题的文学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现代语境 后现代哲学 认知诗学 学科定位
原文传递
教育元宇宙:技术风险与应对策略——基于后现象学技术哲学的视角 被引量:9
19
作者 高东辉 《教育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3期3-9,共7页
元宇宙的兴起促使教育工作者理性反思新技术革命可能存在的潜在风险与应对之策。从现象学技术哲学的视角,教育元宇宙是虚拟与现实交织的教育平行空间,是自我与非我联动的教育教学镜像,是具身一离身互补的教育技术生活。教育元宇宙应用... 元宇宙的兴起促使教育工作者理性反思新技术革命可能存在的潜在风险与应对之策。从现象学技术哲学的视角,教育元宇宙是虚拟与现实交织的教育平行空间,是自我与非我联动的教育教学镜像,是具身一离身互补的教育技术生活。教育元宇宙应用的技术风险表征为过度沉浸下的主体虚无、数字孪生过程中的价值消隐、资本挟裹下的教育垄断。教育元宇宙的技术风险性体现在人与技术之间的具身关系、解释关系、它异关系与背景关系之中。教育元宇宙技术风险应对要坚持技以载智的逻辑演进、技以生道的实践进路与技以正伦的道德发展。教育元宇宙的应用需关注潜在风险的发生,坚持以人为本的终极关怀,促进在新技术运用中教育的良性变革与升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元宇宙 后现象学技术哲学 技术风险 技以载智 技以生道 技以正伦
下载PDF
后现代哲学视野下的微地图 被引量:8
20
作者 王海鹰 闫浩文 +1 位作者 田江鹏 梁晓鹤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2026-2037,共12页
在现代到后现代社会的转变过程中,人类的信息传播模式进入自媒体时代,在地图上表现为制图用户向大众或地图爱好者转移,地图的精确性不高、表达方式多样化。微地图是其中的一种,旨在改善传统地图表达和大众地理空间认知的矛盾,改进自媒... 在现代到后现代社会的转变过程中,人类的信息传播模式进入自媒体时代,在地图上表现为制图用户向大众或地图爱好者转移,地图的精确性不高、表达方式多样化。微地图是其中的一种,旨在改善传统地图表达和大众地理空间认知的矛盾,改进自媒体时代地图用户的主观信息表达,突破传统地图仅从有限、规范化的角度和维度对地理事物和现象进行表达的局限。首先,针对微地图的3个特点,在后现代哲学的视角下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给予解释;然后,利用认知语言学的体验人本观、原型范畴论和去中心论等后现代哲学方法论,对传统地图的空间认知、信息分类、制图表达等基础问题进行批判性分析和重构,形成具有后现代哲学特点的微地图概念框架;最后,通过实验验证了微地图存在的可能性及其后现代属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地图 后现代哲学 体验人本观 原型范畴论 去中心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