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北上广深城市人口预测及其资源配置 被引量:26
1
作者 王勇 解延京 +1 位作者 刘荣 张昊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52-366,共15页
人口数量持续增长是困扰超大型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适度人口为研究人口增长下的城市资源合理分配提供了较好的思路。本文以适度人口为切入点,利用可能—满意度模型测算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4座超大型城市2035年适度人口规模,同时利用... 人口数量持续增长是困扰超大型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适度人口为研究人口增长下的城市资源合理分配提供了较好的思路。本文以适度人口为切入点,利用可能—满意度模型测算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4座超大型城市2035年适度人口规模,同时利用灰色BP神经网络模型预测各市2035年常住人口规模,并基于适度人口规模测算和常住人口规模预测结果对各市部分资源的配置、规划情况进行倒逼分析,提出人口增长下的资源配置方案。研究发现:(1)在可能—满意度水平为0.6的条件下,北上广深2035年适度人口规模分别为2152.69万人、2309.68万人、1498.93万人和1352.19万人,均未超出政府规划红线;(2)预测结果显示,北上广深2035年常住人口规模均将超出适度人口规模和政府规划红线,表现为适度人口规模<政府规划红线<常住人口规模;(3)从适度人口角度出发,在不影响经济社会发展与居住满意度前提下,为应对未来人口增长,2035年北京发电量和公园绿地面积需达到当前水平的2倍以上;上海发电量、公园绿地面积和公共交通营运车辆分别需达到当前水平的2.27倍、2.22倍和2.35倍;广州能源供应量和发电量需达到当前水平的3倍以上;深圳能源供应量、发电量和卫生机构床位数需达到当前水平的3倍以上。本文有利于为协调大型城市人口与资源之间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大城市 适度人口 人口增长 可能—满意度 资源配置
原文传递
P-S辅助决策系统的开发与应用 被引量:17
2
作者 张瀛 王浣尘 《系统工程理论方法应用》 2002年第4期324-329,共6页
“可能 -满意度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多目标决策方法。这种方法在全国总人口规模、煤炭开发规模研究、新港选址等项目中已获得成功应用 ,证明该方法概念清晰、运算方便、结论明白易懂。文中介绍了P- S法的基本原理、P- S辅助决策系统... “可能 -满意度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多目标决策方法。这种方法在全国总人口规模、煤炭开发规模研究、新港选址等项目中已获得成功应用 ,证明该方法概念清晰、运算方便、结论明白易懂。文中介绍了P- S法的基本原理、P- S辅助决策系统的开发及其在人口决策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S辅助决策系统 可能度 可能-满意度法 多目标决策 计算机辅助决策系统 系统开发
原文传递
上海市合理人口规模研究 被引量:12
3
作者 张瀛 王浣尘 《管理科学学报》 CSSCI 2003年第2期1-11,共11页
21世纪上海发展战略的目标是成为国际大都市,上海人口规模的发展应与之相适应.从影响城市合理人口规模的城市经济水平、社会生活、资源水平、生态环境和实力需求等诸方面进行分析,利用PS辅助决策系统,对交通、环境等因素进行了定性和定... 21世纪上海发展战略的目标是成为国际大都市,上海人口规模的发展应与之相适应.从影响城市合理人口规模的城市经济水平、社会生活、资源水平、生态环境和实力需求等诸方面进行分析,利用PS辅助决策系统,对交通、环境等因素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经过多方案比较,得出了上海市合理人口规模目标和实现所需的条件.运用灵敏度分析对影响合理人口规模的各因素进行分析,确定出影响合理人口规模的关键因素,并经过系列方案分析比较得出了上海市人口规模曲线图,为政府决策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能度 满意度 可能-满意度 灵敏度分析
下载PDF
矿井合理生产能力的决策与应用 被引量:16
4
作者 王红胜 张东升 +1 位作者 李树刚 王福厚 《西安科技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666-671,共6页
为了合理确定矿井生产能力,提出了基于工作面单产预测的矿井生产能力决策模型和基于可能-满意度方法的矿井生产能力决策模型。这2种模型在济三煤矿得到了成功应用。以工作面煤层地质条件开采工艺性综合评价为基础,构建了能综合反映"... 为了合理确定矿井生产能力,提出了基于工作面单产预测的矿井生产能力决策模型和基于可能-满意度方法的矿井生产能力决策模型。这2种模型在济三煤矿得到了成功应用。以工作面煤层地质条件开采工艺性综合评价为基础,构建了能综合反映"人-机-环境"三因素影响的单产预测新模型,对矿井未来要开采的工作面进行了可靠单产预测。根据预测结果,对满足矿井年产量的工作面接替方案进行比较分析,综合考虑煤层地质条件、开采技术等条件确定矿井的合理持续生产能力。采用可能-满意度方法,首先对影响矿井生产能力的单因素进行可能度或满意度分析;然后分类并合成矿井生产能力的可能-满意度曲线。通过曲线可得出影响矿井生产能力的关键性的制约因素;最后对这些制约条件进一步讨论和并合,以得出矿井生产能力的总可能-满意度及其所依赖的条件。研究结果表明:通过上述决策模型确定济三煤矿合理生产能力为650万t/a,比较符合济三煤矿近3 a的实际年产量;制约济三煤矿生产能力主要因素是断层、村庄压煤和厚煤层储量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产能力 模糊评价 单产预测 工作面配置 可能-满意度
下载PDF
基于可能-满意度方法的特大型矿井开采规模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王红胜 张东升 +2 位作者 陈勇 马立强 刘玉德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48-152,共5页
特大型矿井持续稳定高效生产的关键技术之一是其开采规模的合理确定.以济三煤矿为例,在分析大量翔实数据的基础上,把可能-满意度方法应用到采矿系统工程之中,从“需要”和“可能”2个角度对济三煤矿开采规模进行了多目标预测.对14个单... 特大型矿井持续稳定高效生产的关键技术之一是其开采规模的合理确定.以济三煤矿为例,在分析大量翔实数据的基础上,把可能-满意度方法应用到采矿系统工程之中,从“需要”和“可能”2个角度对济三煤矿开采规模进行了多目标预测.对14个单因素进行可能-满意度分析并对部分因素进行了并合,得出开采规模的总可能-满意度;最后得出济三煤矿合理开采规模及其所依赖的条件.结果表明:济三煤矿要达到1 000万t/a的目标,必须提高过断层的速度和最大限度地解放村庄压滞的煤炭.济三煤矿在目前的开采技术条件下,开采规模以600万t/a最为合理,此时可能-满意度为0.9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能-满意度 多目标决策 开采规模 并合 特大型矿井
下载PDF
最优人口规模模型及实证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李辉 张从军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4年第2期137-139,144,共4页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日益受到各国的重视.本文给出了影响人口规模的诸多因素,建立了在一定的经济水平、资源水平、生态环境下的最优人口规模模型.给出了解模型的可能-满意度方法(ps法),并用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日益受到各国的重视.本文给出了影响人口规模的诸多因素,建立了在一定的经济水平、资源水平、生态环境下的最优人口规模模型.给出了解模型的可能-满意度方法(ps法),并用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该模型对政府的决策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最优人口规模 可能度 可能-满意度 阻滞增长模型
下载PDF
CMIP6组合情景下中国未来人口空间均衡分布研究
7
作者 何湘琦 顾高翔 黄心妍 《地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67-1183,共17页
人口空间均衡作为人口均衡在空间上的表现,对实现区域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作为当前全球面临的重大挑战,气候变化及其应对的政策路径将深刻影响未来世界的社会、经济和环境,进而改变中国的人口空间均衡分布格局。论文基于CMIP6中7... 人口空间均衡作为人口均衡在空间上的表现,对实现区域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作为当前全球面临的重大挑战,气候变化及其应对的政策路径将深刻影响未来世界的社会、经济和环境,进而改变中国的人口空间均衡分布格局。论文基于CMIP6中7个典型情景,将气候变化视角纳入人口空间均衡分布研究,基于“可能—满意度”模型提出了“等可能—满意度”的人口空间均衡概念,构建了多区域计算模型。在模型的基础上,论文对气候变化及应对气候变化的社会经济发展路径下,2035年和2050年中国分省人口空间均衡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显示:(1)达到人口空间均衡时,可能—满意度最高的情景是SSP1-1.9和SSP1-2.6,表明可持续发展路径最符合中国高质量发展的需求;最低的是SSP3-7.0,表明激烈的区域竞争将以低质量发展为代价。(2)受单因素制约时,相较于2020年真实的人口分布,SSP2-4.5情景2035年和2050年在人口空间均衡状态下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人口占比下降,中部地区和东北地区人口占比相对上升。与SSP2-4.5相比,其他情景的均衡人口分布呈现东升西降的趋势,此时粮食、林地和水资源等自然资源是形塑人口空间均衡分布格局的核心。(3)而在多因素综合模式下,SSP2-4.5情景在2035年和2050年达到均衡状态时,中西部地区资源优势被削弱,人口较2020年有所下降。相对单因素制约状态,多因素模式下整体的均衡人口分布格局进一步向东倾斜。其余情景人口分布相较于SSP2-4.5变化较小。(4)在所有情景下,胡焕庸线两侧的人口占比均不会发生大幅度变化,表明未来的气候变化及应对气候变化的社会经济发展路径并不影响胡焕庸线对中国人口地理的基本分界意义。研究结果可为中国未来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实现区域协调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政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空间均衡 可能—满意度 CMIP6情景 共享社会经济路径
原文传递
基于可能—满意度的合肥市人口承载力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卫云龙 江激宇 +1 位作者 杨良杰 蔡双陆 《资源开发与市场》 CAS CSSCI 2013年第12期1264-1269,共6页
在系统分析城市人口承载力内涵基础上,运用"可能—满意度"法,在多目标条件下预测未来可支持合肥市健康发展的适度人口规模。结果表明:①城市供水、城市公共交通、城市医疗是合肥未来人口承载力的主要限制因素。②经济资源是... 在系统分析城市人口承载力内涵基础上,运用"可能—满意度"法,在多目标条件下预测未来可支持合肥市健康发展的适度人口规模。结果表明:①城市供水、城市公共交通、城市医疗是合肥未来人口承载力的主要限制因素。②经济资源是未来人口承载力的主要"推力",而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形成了人口承载力"拉力"。③预测2020年,合肥应将人口规模控制在593万人以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肥 人口规模 可能—满意度 人口承载力 可持续发展
下载PDF
可持续背景下黄河下游地区适度人口现状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张倩雯 王志宝 亓广志 《西安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27-336,共10页
为促进黄河下游地区高质量发展,探究其合理的人口规模,缓解其人地矛盾是重要研究内容。本文基于适度人口理论,综合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等多元因素,通过可能-满意度(P-S)模型测算2010-2018年黄河下游19地市P-S为0.6、0.7、0.8、0.9的... 为促进黄河下游地区高质量发展,探究其合理的人口规模,缓解其人地矛盾是重要研究内容。本文基于适度人口理论,综合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等多元因素,通过可能-满意度(P-S)模型测算2010-2018年黄河下游19地市P-S为0.6、0.7、0.8、0.9的适度人口规模与密度,从时空维度探索其适度人口分布现状,并将其常住人口密度与适度人口密度对比,分析其人口压力状况。分析发现:①黄河下游地区适度人口总规模不断扩大,适度人口偏向于南多北少,大致呈“大分散,小集中”的态势,潍坊、滨州、东营适度人口密度低,人口较为稀疏;②黄河下游地区适度人口规模与密度空间分布不一,莱芜、鹤壁、濮阳适度人口规模较小,但适度人口密度较高;③黄河下游地区人口压力西高东低,随时间推移,逐渐沿河呈带状分布;④大多地市人口压力逐渐减小,但仍为适度偏高型,仅东营人口压力一直为适度偏低型,人口压力相对较低;⑤公共交通不完善、医疗床位不足等成为制约黄河下游大多地市适度人口规模的重要因素,GDP、R&D经费支出、废水排放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适度人口规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适度人口 可能满意度 人口压力 黄河下游
下载PDF
基于P-S方法的天津市人口承载力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师翠英 荆克迪 +1 位作者 李恒宇 盛仲麟 《生态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7-21,共5页
人口承载力分析是一个多目标决策的社会问题,承载力的确定涉及经济、资源、能源等因素。基于P-S方法的人口承载力分析是从目标实现的可能度和满意度这两个角度出发,建立可能-满意度函数,进而测算人口最优规模的过程。文章先对P-S方法进... 人口承载力分析是一个多目标决策的社会问题,承载力的确定涉及经济、资源、能源等因素。基于P-S方法的人口承载力分析是从目标实现的可能度和满意度这两个角度出发,建立可能-满意度函数,进而测算人口最优规模的过程。文章先对P-S方法进行介绍,再以天津市为例,应用P-S方法测算天津市人口的最优规模,并结合天津市人口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给出相应的规划发展建议,以期对其他城市的人口规划发展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能-满意度方法 人口承载力 天津人口
下载PDF
资源环境约束下的中国适度人口研究 被引量:23
11
作者 童玉芬 王静文 梁钊 《人口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3-11,共9页
资源环境约束下的适度人口,既能够符合资源环境的约束条件,同时又能达到一定生活水准和发展目标,它是制定中国未来人口政策的重要依据。文章采用可能-满意度模型(P-S法),基于资源环境约束下的适度人口概念及其内在机制分析,提取自然... 资源环境约束下的适度人口,既能够符合资源环境的约束条件,同时又能达到一定生活水准和发展目标,它是制定中国未来人口政策的重要依据。文章采用可能-满意度模型(P-S法),基于资源环境约束下的适度人口概念及其内在机制分析,提取自然资源、环境因素、社会经济因素三方面中的12个指标,以2030年和2050年为目标时间点,分别计算单个因子和多种方案下对应的适度人口规模。结果表明:在各种主要资源环境约束下,若我国2030年的人口规模介于11.57-13.22亿人之间,2050年介于14.65-16.26亿人之间,则可以实现最低的临界适度目标;若2030年和2050年总人口能分别达到9.86-11.11亿人和11.88-13.89亿人,则可以实现理想的适度人口目标。未来制约我国人口增长的最主要因素始终是水资源;2030年之前我国人口资源环境关系进一步趋紧,之后直到2050年后将趋于好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适度人口 资源环境 可能-满意度模型
原文传递
可能满意度与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检验及改进 被引量:12
12
作者 田志友 王浣尘 吴瑞明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2期94-99,共6页
 对判断矩阵一致性的检验与改进是层次分析法中的重要问题.针对现有检验与调整方法存在的不足,将"可能满意度"的概念引入该领域,提出一种新的优化调整算法.该方法利用判断矩阵的特征值及其Frobenius范数,给出判断矩阵的可能...  对判断矩阵一致性的检验与改进是层次分析法中的重要问题.针对现有检验与调整方法存在的不足,将"可能满意度"的概念引入该领域,提出一种新的优化调整算法.该方法利用判断矩阵的特征值及其Frobenius范数,给出判断矩阵的可能度和满意度的定义与计算公式,分别考察一致性改进程度和相对原始判断矩阵的偏离程度,并将二者合并为一个衡量一致性改善效果的综合指标:判断矩阵的可能满意度.利用该指标,并结合Saaty的一致性比率(CR)标准,可以有效地控制不一致判断矩阵的改进方向和调整力度,在尽可能保留决策者原始判断信息条件下,逐步达到可接受的一致性.最后通过算例说明算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次分析法 判断矩阵 一致性检验 一致性改进 可能满意度
原文传递
城市适度人口规模的“可能-满意度”(P-S)分析——以济南市为例 被引量:12
13
作者 代富强 李新运 郑新奇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6年第1期104-106,共3页
在对城市适度人口规模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可能-满意度”法进行多目标决策,探讨济南市城市适度人口规模的“可能-满意度”模型,并经过预测得到2020年济南市的城市适度人口规模,为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规范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关键词 城市适度人口规模 P-S模型 济南
下载PDF
基于几何一致性指数的判断矩阵一致性改进 被引量:11
14
作者 周群艳 田澎 田志友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36-240,共5页
针对现有一致性改进方法中存在的缺陷,用行几何平均法和几何一致性指数分别作为确定权重的方法和一致性检验的标准,根据可能满意度原理,定义了一致可信度,作为判断矩阵一致性改进的标准.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的一致性改进方法.算例分析... 针对现有一致性改进方法中存在的缺陷,用行几何平均法和几何一致性指数分别作为确定权重的方法和一致性检验的标准,根据可能满意度原理,定义了一致可信度,作为判断矩阵一致性改进的标准.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的一致性改进方法.算例分析表明该方法解决了原有改进标准不合理的问题,所得的最佳改进判断矩阵在一致性得到改进的同时,最大程度地保留了决策者的原始偏好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次分析法 一致性改进 可能满意度 行几何平均法 几何一致性指数
下载PDF
生态承载力约束下的重庆市适度人口规模情景预测 被引量:14
15
作者 代富强 吕志强 周启刚 《人口与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80-86,共7页
本文考虑区域生态承载力的"可能度"和人们对生态产品和服务消费的"满意度",提出结合生态足迹法和"可能-满意度"法的适度人口规模预测方法。以重庆市为研究区,在分析该区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的基础上,依... 本文考虑区域生态承载力的"可能度"和人们对生态产品和服务消费的"满意度",提出结合生态足迹法和"可能-满意度"法的适度人口规模预测方法。以重庆市为研究区,在分析该区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的基础上,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不同收入国家的生态足迹水平,构建生态承载力约束下的生态足迹发展情景,对该区适度人口规模进行预测。结果表明:重庆市在生态足迹缓慢增长情景下的"可能-满意度"最高,对应适度人口规模为3306万人,该指标主要取决于土地利用变化与人们生态产品和服务消费结构和水平的变化。因此,重庆市应严格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引导人们通过调整消费结构降低生态足迹,这对于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和保护三峡库区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足迹 生态承载力 “可能-满意度”法 适度人口规模 重庆
下载PDF
群组决策中残缺判断矩阵的相容性修正及排序新算法 被引量:11
16
作者 孙靖 许维胜 吴启迪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88-94,共7页
判断矩阵的相容性检验及修正是AHP模型应用于群组决策排序的关键步骤.但目前许多文献仅提供了相容性指标的检验方法,而未考虑其修正算法.一些文献中虽然提出了判断矩阵相容性的修正算法,但对残缺矩阵、专家权重不同以及修正后矩阵的可... 判断矩阵的相容性检验及修正是AHP模型应用于群组决策排序的关键步骤.但目前许多文献仅提供了相容性指标的检验方法,而未考虑其修正算法.一些文献中虽然提出了判断矩阵相容性的修正算法,但对残缺矩阵、专家权重不同以及修正后矩阵的可信度等情况考虑不足,同时修正迭代步长的选取具有较大盲目性.针对这一现状,提出了基于可能满意度的残缺矩阵相容性修正及排序新算法.此算法很好地解决了现有算法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最后通过算例证明算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次分析法 群组决策 相容性 残缺矩阵 可能满意度
原文传递
基于奇异值分解的权重计算、一致性检验与改进 被引量:11
17
作者 田志友 吴瑞明 王浣尘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1582-1586,共5页
利用奇异值分解和可能满意度方法,提出了一种新的层次分析法权重计算、一致性检验与改进过程.根据矩阵最优近似定理和K u llback-Leib ler信息法则,指出奇异值分解所得结果是对决策偏好的最优近似,根据可能满意度方法,利用判断矩阵的最... 利用奇异值分解和可能满意度方法,提出了一种新的层次分析法权重计算、一致性检验与改进过程.根据矩阵最优近似定理和K u llback-Leib ler信息法则,指出奇异值分解所得结果是对决策偏好的最优近似,根据可能满意度方法,利用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值及其F roben ius范数,定义判断矩阵的可能度与满意度,分别考察一致性改进程度和相对原始判断矩阵的信息偏离程度,并将两者并合为一个能够全面衡量一致性改善效果的综合指标:判断矩阵的可能满意度.通过与加权几何平均改进方法相结合,在最大限度保留决策者原始判断信息条件下,逐步达到可接受的一致性.给出了改进算法的收敛性证明,并利用典型算例进行对比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次分析法 奇异值分解 可能满意度 一致性改进
下载PDF
一种基于最优可能满意度的群AHP判断矩阵集结方法 被引量:8
18
作者 焦波 黄赪东 +1 位作者 黄飞 李伟 《控制与决策》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1242-1246,共5页
针对层次分析法(AHP)判断矩阵群决策问题,提出一种新方法:定义可能度和满意度指标,分别衡量属性排序约束下合成矩阵的一致性程度和合成矩阵与群组判断矩阵的差异程度;利用模糊互补判断矩阵的线性和连续性,计算与群组判断矩阵差异最小的... 针对层次分析法(AHP)判断矩阵群决策问题,提出一种新方法:定义可能度和满意度指标,分别衡量属性排序约束下合成矩阵的一致性程度和合成矩阵与群组判断矩阵的差异程度;利用模糊互补判断矩阵的线性和连续性,计算与群组判断矩阵差异最小的最优可能度矩阵和无约束的最优满意度矩阵;采用两个最优矩阵上三角元素的几何平均,获取满足最优可能满意度的群决策合成矩阵.最后通过算例表明了所提出方法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次分析法 判断矩阵 群决策 可能满意度 属性排序
原文传递
一种基于可能满意度与加权几何平均的一致性改进方法 被引量:8
19
作者 田志友 王浣尘 周群艳 《系统工程理论方法应用》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76-79,共4页
对层次分析法中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改进方法进行了研究。针对现有调整方法多重视收敛速度而忽略相对原始判断信息偏离的不足,将可能满意度的概念引入改进过程。利用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值及其F roben ius范数,给出判断矩阵可能度和满意度... 对层次分析法中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改进方法进行了研究。针对现有调整方法多重视收敛速度而忽略相对原始判断信息偏离的不足,将可能满意度的概念引入改进过程。利用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值及其F roben ius范数,给出判断矩阵可能度和满意度的定义与计算公式,分别考察一致性改进程度和相对原始判断矩阵的偏离程度,并将两者合并为一个衡量一致性改善效果的综合指标:判断矩阵的可能满意度。利用该指标,并结合常用的加权几何平均改进算法,可以有效地控制不一致判断矩阵的调整力度,在对决策者原始判断信息偏离最小条件下,逐步达到可接受的一致性。最后通过算例对比说明了新算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次分析法 一致性改进 可能满意度 加权几何平均
原文传递
1980—2019年湘鄂豫公共卫生服务均等性及其人地关系的时空差异 被引量:3
20
作者 韩宗伟 焦胜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2019-2033,共15页
均衡的公共卫生服务是保障人民有效享受健康公平权的重要途径,医疗机构布局、人口分布以及建设用地与公共卫生服务均等性密切相关。本文运用空间统计分析、可能—满意度模型、“公共卫生服务均等性—建设用地—人口分布”耦合协调度模... 均衡的公共卫生服务是保障人民有效享受健康公平权的重要途径,医疗机构布局、人口分布以及建设用地与公共卫生服务均等性密切相关。本文运用空间统计分析、可能—满意度模型、“公共卫生服务均等性—建设用地—人口分布”耦合协调度模型等方法,分析1980—2019年湘鄂豫三省的公共卫生服务均等性时空演变规律,以及均等性和建设用地、人口分布耦合协调关系的变迁特征。结果表明:(1)公共卫生服务均等性总体在中等水平(0.7~0.8)左右波动,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湘鄂豫公共卫生服务均等性的平均增速分别为-7.68%、-0.96%、-2.11%;(2)湘鄂豫公共卫生服务空间上存在显著聚集特征,“高—高”集聚和“低—低”集聚的极化效应明显,且8个方位内公共卫生服务均等性差异明显,说明其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突出;(3)公共卫生服务与建设用地、人口分布的相互作用程度和同步发展程度较弱,三者协调发展程度处于失调向协调的转型期。在中国新发展阶段,为顺应复杂的“人—地”关系变迁规律,公共卫生服务均等性的时空发展格局以及其方位差异特征可为优质公共卫生服务资源的均衡配给和公平性提升提供决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卫生 服务均等性 时空演变 城市扩张 人地关系 可能—满意度模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