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硅藻土/聚氨酯多孔复合材料的组织结构与吸声特性 被引量:9
1
作者 林健 郭郊 +2 位作者 赵宇 段连峰 金松哲 《复合材料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476-1480,共5页
以硅藻土和聚氨酯为原材料,成功制备出了具有多孔径连通孔道的硅藻土/聚氨酯复合材料。研究了硅藻土、匀泡剂及增塑剂含量对硅藻土/聚氨酯复合材料的组织结构、抗压强度和吸声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硅藻土/聚氨酯多孔复合材料具有良好... 以硅藻土和聚氨酯为原材料,成功制备出了具有多孔径连通孔道的硅藻土/聚氨酯复合材料。研究了硅藻土、匀泡剂及增塑剂含量对硅藻土/聚氨酯复合材料的组织结构、抗压强度和吸声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硅藻土/聚氨酯多孔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抗压强度和吸声特性。硅藻土含量为65wt%的硅藻土/聚氨酯复合材料表现出优良的吸声特性,其吸声峰位于1 600Hz附近,且吸声系数大于0.9,吸声系数高于0.56的频率宽度大于2 000Hz。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藻土 聚氨酯 多孔复合材料 抗压强度 吸声系数
原文传递
氧化石墨烯掺杂高内相乳液多孔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应用 被引量:5
2
作者 李先先 阮贵华 +2 位作者 张文娟 原华美 杜甫佑 《桂林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453-459,共7页
合成了一种新型石墨烯掺杂型多孔复合材料,并应用于苏丹红染料分离富集。以修饰聚乙烯吡咯烷酮的氧化石墨烯为粒子稳定剂,二乙烯基苯和丙烯酸异辛酯为油相,氯化钙及过硫酸钾溶液为水相形成油包水型高内相乳液, 65℃下热聚合得到掺杂氧... 合成了一种新型石墨烯掺杂型多孔复合材料,并应用于苏丹红染料分离富集。以修饰聚乙烯吡咯烷酮的氧化石墨烯为粒子稳定剂,二乙烯基苯和丙烯酸异辛酯为油相,氯化钙及过硫酸钾溶液为水相形成油包水型高内相乳液, 65℃下热聚合得到掺杂氧化石墨烯的多孔复合材料,并应用于苏丹红染料的吸附研究。结果表明,聚合材料多孔互通,渗透性好,对苏丹红Ⅰ-Ⅳ均具有良好的吸附性能,其吸附量分别为304.23、328.09、371.43和382.80 ng/mg,苏丹红染料解脱率范围为86.26%~94.54%。该材料可应用于食品中苏丹红染料的分离富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石墨烯 粒子稳定高内相乳液 多孔材料 样品前处理 苏丹红
下载PDF
任意边界下石墨烯增强多孔圆柱壳的振动特性 被引量:1
3
作者 徐宏达 王宇 +2 位作者 张颖 贾小羽 李学辉 《固体力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79-391,共13页
为了研究任意边界石墨烯增强多孔复合材料(GPLRPC)圆柱壳的振动特性,提出了一种以盖根堡多项式作为容许函数的半解析法.基于Halpin-Tsai微观力学模型和开胞体理论得到GPLRPC圆柱壳的有效材料参数.利用人工弹簧技术模拟了壳体两端的边界... 为了研究任意边界石墨烯增强多孔复合材料(GPLRPC)圆柱壳的振动特性,提出了一种以盖根堡多项式作为容许函数的半解析法.基于Halpin-Tsai微观力学模型和开胞体理论得到GPLRPC圆柱壳的有效材料参数.利用人工弹簧技术模拟了壳体两端的边界条件和壳段之间的连续耦合.然后,基于一阶剪切变形理论,采用Rayleigh-Ritz方法推导出壳体结构的运动方程,求得GPLRPC圆柱壳的无量纲频率.数值算例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和准确性,并讨论了边界条件、孔隙系数、孔隙类型、石墨烯分布模式、石墨烯质量分数、边界弹簧刚度和几何参数等因素对壳体结构振动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盖根堡多项式作为容许函数具有良好的收敛性和准确性;边界条件对圆柱壳的频率有不同的影响,GPL-A分布模式和孔隙类型Ⅱ的刚度增强效果最好;此外,平移弹簧对频率的影响大于旋转弹簧,圆柱壳长径比的影响较大,但径厚比的影响较小.研究结论可为此类结构的工程设计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墨烯增强 多孔复合材料 任意边界 盖根堡多项式 人工弹簧技术
原文传递
多孔复合钙铝氧化物的制备、表征及在重整生成油中的脱氯应用 被引量:4
4
作者 庄超 宁建梅 +4 位作者 李艺 杨丽霞 刘道胜 张磊 桂建舟 《燃料化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740-746,共7页
采用低廉的铝盐和钙盐,通过共沉淀法制备了一系列不同CaO含量的CaO-Al2O3复合氧化物,并用XRD、TG-DTG、N2吸附-脱附、SEM等手段对其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制备的复合氧化物两相分布均匀、孔隙率较高、存在较多的介孔和大孔,比表面积也较... 采用低廉的铝盐和钙盐,通过共沉淀法制备了一系列不同CaO含量的CaO-Al2O3复合氧化物,并用XRD、TG-DTG、N2吸附-脱附、SEM等手段对其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制备的复合氧化物两相分布均匀、孔隙率较高、存在较多的介孔和大孔,比表面积也较大。采用动态吸附法将制备出的复合氧化物应用于重整生成油中氯化氢的脱除反应中,结果表明,高比表面积和大孔容的CAO-1具有最佳的HCl脱除效果,当反应温度为55℃、液空速为3 h-1,重整生成油中氯含量小于等于15 ng/μL时,其氯容可达到1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氧化物 CaO-Al2O3 脱氯 重整生成油
下载PDF
碳纤维/聚乳酸/壳聚糖三元多孔复合支架材料的制备及评价 被引量:4
5
作者 徐文峰 廖晓玲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4期114-117,共4页
利用溶液共混法以及冷冻干燥法制备了多孔碳纤维/聚乳酸/壳聚糖(CF/PLA/CS)三元复合生物材料,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了其表面形貌特征,并对其细胞相容性进行了评价。实验结果表明,利用上述复合方法制备的三维多孔材料... 利用溶液共混法以及冷冻干燥法制备了多孔碳纤维/聚乳酸/壳聚糖(CF/PLA/CS)三元复合生物材料,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了其表面形貌特征,并对其细胞相容性进行了评价。实验结果表明,利用上述复合方法制备的三维多孔材料的孔径为20-500μm,孔分布均匀,孔与孔之间相互连通;碳纤维的分散、冷冻干燥温度对材料结构影响较大,随冷冻温度的降低,支架的孔隙变小、变规则,内部结构趋向均一,孔隙率有所降低;该材料与细胞具有较好的相容性,符合组织支架材料的基本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纤维 聚乳酸 壳聚糖 多孔复合材料 冷冻干燥技术
下载PDF
Cr-MOFs/氧化石墨烯复合材料H_2及CO_2储存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刘双 孙立贤 +2 位作者 徐芬 张箭 邹勇进 《电源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664-1667,共4页
采用水热法合成了不同配比的金属有机框架化合物(metal-organic frameworks,MOFs)MIL-101和氧化石墨烯的多孔复合材料,并测试了其对氢气和二氧化碳的吸附性质。对多孔复合材料进行了X射线粉末衍射、红外光谱、热重分析和氮气吸附等一系... 采用水热法合成了不同配比的金属有机框架化合物(metal-organic frameworks,MOFs)MIL-101和氧化石墨烯的多孔复合材料,并测试了其对氢气和二氧化碳的吸附性质。对多孔复合材料进行了X射线粉末衍射、红外光谱、热重分析和氮气吸附等一系列表征分析。复合材料与MIL-101具有相似的晶体结构和物理性质,但H2和CO2的吸附性能分别提高了3.7%和12.5%:在77 K和0.1 MPa条件下,H2的吸附量从MIL-101的1.87%(质量分数)提高到MG-2的1.94%;在273 K和0.1 MPa条件下,CO2的吸附量从MIL-101的5.43 mmol/g提高到MG-2的6.11 mmol/g。分析认为,由于多孔的MOFs材料MIL-101在氧化石墨烯表面环氧基团作用下,其晶粒尺寸得到控制且均匀分散,因此复合材料的气体吸附性能得到了显著的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石墨烯 MIL-101 多孔复合材料 储氢 二氧化碳
下载PDF
环氧树脂多孔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 被引量:3
7
作者 陈建军 黄月文 +1 位作者 方天勇 王斌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499-504,共6页
以环氧树脂为基体、蓖麻油酸(RA)或二聚蓖麻油酸(DRA)改性的四乙烯五胺(TEPA)(RATEPA/DRATEPA)作为固化剂、水为致孔剂、釉粉为无机填料,通过树脂-水-填料悬浮乳液复合体系聚合法,在室温下合成了环氧树脂多孔材料,采用SEM、压汞仪、电... 以环氧树脂为基体、蓖麻油酸(RA)或二聚蓖麻油酸(DRA)改性的四乙烯五胺(TEPA)(RATEPA/DRATEPA)作为固化剂、水为致孔剂、釉粉为无机填料,通过树脂-水-填料悬浮乳液复合体系聚合法,在室温下合成了环氧树脂多孔材料,采用SEM、压汞仪、电子万能试验机、TGA对多孔材料的形貌、孔径分布、孔隙率、机械性能及热性能进行了表征和测试。结果表明:随着水相质量分数和填料粒径的增大,多孔材料的孔径和孔隙率增大,压缩强度减小;随着固化剂分子量的增大,多孔材料的孔径和孔隙率减小,压缩强度增大。当填料粒径为40μm,固化剂为RATEPA,m(水相)∶m(树脂相)=2∶1时,多孔材料的综合性能最佳,其最可几孔径为3.449μm,孔隙率为21.8%,压缩强度为26.89 MPa。TGA和DTG测试结果表明:环氧树脂多孔材料的热稳定良好,具有耐高温性能,可以在高温条件下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氧树脂 多孔复合材料 孔隙率 孔径分布 功能材料
下载PDF
多孔Cu/Ni复合材料的电沉积法制备及其性能 被引量:3
8
作者 杨碧莲 李星吾 +1 位作者 阮莹 魏炳波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3215-3220,共6页
采用电沉积法制备了孔隙分布均匀且沉积层为2~5层的多孔Cu/Ni复合材料。研究了不同工艺参数下多孔Cu/Ni复合材料的宏观形貌、微观结构和力学性能。多孔Cu/Ni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及表征参数与沉积层数密切相关,其平均孔径、孔隙率随沉积... 采用电沉积法制备了孔隙分布均匀且沉积层为2~5层的多孔Cu/Ni复合材料。研究了不同工艺参数下多孔Cu/Ni复合材料的宏观形貌、微观结构和力学性能。多孔Cu/Ni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及表征参数与沉积层数密切相关,其平均孔径、孔隙率随沉积层数增加而减小,其比表面积、表观密度随沉积层数增加而增大,多孔Cu/Ni复合材料的铜层与镍层之间由于原子扩散形成固溶体合金层。材料的力学性能随沉积层数增加而提高,抗压缩强度由246kPa提升至1736 kPa,杨氏模量由3.94 MPa增大到19.02 MPa,单位体积吸能能力由59.03 Pa·m提升至824.51 Pa·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孔复合材料 电沉积 力学性能 吸能能力
原文传递
磷石膏/聚氨基酸医用多孔复合材料的制备与表征 被引量:3
9
作者 张婷婷 魏克冰 +4 位作者 张云飞 李鸿 吕国玉 杨爱萍 严永刚 《复合材料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79-86,共8页
用化学共沉淀法合成了钙磷原子比(Ca/P)为1.50和1.67的磷石膏(PG),用熔融聚合法制备四元氨基酸共聚物(PAA4),用挤出发泡法制备了两种磷石膏/四元氨基酸共聚物(PG/PAA4)多孔复合材料。通过TGA、SEM、XRD、IR、EDS等对两种复合材料的组成... 用化学共沉淀法合成了钙磷原子比(Ca/P)为1.50和1.67的磷石膏(PG),用熔融聚合法制备四元氨基酸共聚物(PAA4),用挤出发泡法制备了两种磷石膏/四元氨基酸共聚物(PG/PAA4)多孔复合材料。通过TGA、SEM、XRD、IR、EDS等对两种复合材料的组成结构进行了表征,并研究了复合材料在磷酸缓冲液(PBS)中的体外降解性能。结果表明:无机组分PG在两种复合材料中分布均一,质量分数均为60%左右;PG/PAA4复合材料的孔径为100~400μm,孔隙率在60%左右;多孔复合材料的有机和无机相之间有化学作用。PG/PAA4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体外降解性能,其失重率随PG钙磷比的增加而增加,降解液的pH值维持在6.9~7.4之间。PG/PAA4复合材料降解后,其表面沉积了片状钙磷化合物,推测该复合材料可能具有生物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石膏 氨基酸共聚物 多孔复合材料 降解 生物活性
原文传递
SiC晶须对反应合成多孔TiB_2-TiC复合材料的影响 被引量:2
10
作者 张艳凤 崔洪芝 +3 位作者 宋晓杰 张珊珊 魏娜 王珂 《复合材料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833-840,共8页
以Ti、B_4C和SiC晶须(SiC_w)为原料,采用自蔓延高温合成法制备了多孔TiB__2-TiC复合材料。讨论了SiC_w含量对TiB__2-TiC复合材料物相、组织形貌、孔隙率和抗压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不添加SiC_w时,复合材料中主要物相为贫硼相TiB和Ti_3... 以Ti、B_4C和SiC晶须(SiC_w)为原料,采用自蔓延高温合成法制备了多孔TiB__2-TiC复合材料。讨论了SiC_w含量对TiB__2-TiC复合材料物相、组织形貌、孔隙率和抗压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不添加SiC_w时,复合材料中主要物相为贫硼相TiB和Ti_3B_4以及TiC和少量TiB__2;在5Ti+B_4C体系中加入SiC_w后,贫硼相TiB和Ti_3B_4逐渐减少直至消失,而出现富硼相TiB__2和TiC的含量增加。随着SiC_w含量的增加,复合材料的孔隙率逐渐增加,由38.46%增加至5_2.78%。当SiC_w含量小于1.0时,随着SiC_w含量的增加,多孔TiB_2-TiC复合材料的抗压强度明显增加,当SiC_w含量为1.0时,复合材料的抗压强度达到最大值56.04MPa。Ti与SiC_w反应会生成TiC、Ti_3SiC_2和TiSi_2等物相,消耗一定量的Ti,使得与B4C反应的Ti量减少,从而促进富硼相TiB_2形成和TiC的增多。并且在SiC_w表面形成颗粒状TiC或者层片状Ti_3SiC_2,增加SiC_w与TiB_2-TiC基体之间的结合,更有利于发挥SiC_w的强化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B2-TiC SiC_w 多孔复合材料 反应合成 自蔓延高温合成法
原文传递
鸡毛在低共熔体系中的溶解再生及其多孔复合材料制备 被引量:2
11
作者 刘子同 袁久刚 +2 位作者 薛琪 范雪荣 高卫东 《毛纺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5,共5页
针对鸡毛角蛋白难以溶解提取、利用率低的问题,采用一种新型的还原性低共熔体系——巯基乙酸胆碱,研究鸡毛在其中的溶解过程,采用红外光谱(FTIR)、X射线衍射(XRD)、凝胶电泳(SDS-PAGE)以及氨基酸分析方法对提取的再生角蛋白进行结构分... 针对鸡毛角蛋白难以溶解提取、利用率低的问题,采用一种新型的还原性低共熔体系——巯基乙酸胆碱,研究鸡毛在其中的溶解过程,采用红外光谱(FTIR)、X射线衍射(XRD)、凝胶电泳(SDS-PAGE)以及氨基酸分析方法对提取的再生角蛋白进行结构分析。结果表明:巯基乙酸胆碱能够还原二硫键,从而实现对鸡毛的快速溶解,在120℃条件下,完全溶解鸡毛仅需13 min。溶解后得到的再生角蛋白,其蛋白主体结构得以保留,但是分子量和结晶度均降低,含硫氨基酸比例也大幅度下降,可能是溶解过程中角蛋白发生了降解所致。利用冻干法由再生角蛋白制备得到的多孔材料具有孔隙率高、密度低和生物相容性好的特点,对于扩展羽毛类角蛋白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蛋白 巯基乙酸胆碱 低共熔体系 羽毛 多孔材料
下载PDF
还原石墨烯改性二氧化钛/壳聚糖多孔复合材料的光催化性能 被引量:1
12
作者 张富强 曾婧 +5 位作者 周科朝 陈超 张妍 罗行 姜超 张斗 《粉末冶金材料科学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57-262,共6页
采用冷冻浇注法制备TiO_2/壳聚糖多孔复合材料,研究二氧化钛含量对该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抗压强度及光催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TiO_2/壳聚糖多孔复合材料具有明显的长程有序结构,片层状排列的平行度良好。随TiO_2含量(质量分数,下同)... 采用冷冻浇注法制备TiO_2/壳聚糖多孔复合材料,研究二氧化钛含量对该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抗压强度及光催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TiO_2/壳聚糖多孔复合材料具有明显的长程有序结构,片层状排列的平行度良好。随TiO_2含量(质量分数,下同)从66.7%增加到88.8%,片层中的孔间距从50~45μm逐渐减小到5~10μm,片层厚度从2~3μm增加到20~25μm,多孔片层的致密度增大,复合材料的抗压强度也从0.05 MPa提高到0.12 MPa。当壳聚糖含量为13.3%、二氧化钛含量为85.7%、还原石墨烯含量为1%时,通过添加还原石墨烯对二氧化钛进行改性,所得的TiO_2/壳聚糖多孔复合材料在300 min时对甲基橙的光降解率由92.4%提高到97.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孔复合材料 冷冻浇注 二氧化钛 壳聚糖 还原石墨烯 光催化降解
下载PDF
牡蛎壳粉添加量对牡蛎壳粉/硅藻土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13
作者 郝丽萍 俞莉红 +3 位作者 高文元 闫爽 刘贵山 郝洪顺 《大连工业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20-224,共5页
以低品级硅藻土和牡蛎壳粉为原料,采用干压和烧结的方法制备多孔复合材料,通过改变牡蛎壳粉的添加量(0、10%、20%、30%、40%)探究了其对多孔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牡蛎壳粉添加量从0增加到40%,样品的抗压强度从0.46 MPa增加到24... 以低品级硅藻土和牡蛎壳粉为原料,采用干压和烧结的方法制备多孔复合材料,通过改变牡蛎壳粉的添加量(0、10%、20%、30%、40%)探究了其对多孔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牡蛎壳粉添加量从0增加到40%,样品的抗压强度从0.46 MPa增加到24.7 MPa,体积密度从1.00 g/cm^3增加到1.26 g/cm^3,而开孔率略有下降,从56.3%下降至54.6%。XRD结果表明,随牡蛎壳粉含量增加,硅酸钙产物的峰数增加,且其衍射峰的整体强度增加。TG-DSC图表明,随着牡蛎壳粉含量的增加,复合材料失重增大,当烧结温度高于740℃时,失重率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品级硅藻土 牡蛎壳粉 多孔复合材料 助熔剂
下载PDF
三维网络Al_2O_3/Al多孔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 被引量:1
14
作者 戴斌煜 张伟 《特种铸造及有色合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625-628,共4页
采用浸渗法制备了三维网络Al2O3/ZL102多孔陶瓷复合材料,测试了试样的孔隙率、渗透系数及承载能力。用扫描电镜分析了金属/陶瓷界面及陶瓷骨架内管道的形貌,研究了浸渗工艺对多孔材料孔隙率及渗透系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多孔复合材料的... 采用浸渗法制备了三维网络Al2O3/ZL102多孔陶瓷复合材料,测试了试样的孔隙率、渗透系数及承载能力。用扫描电镜分析了金属/陶瓷界面及陶瓷骨架内管道的形貌,研究了浸渗工艺对多孔材料孔隙率及渗透系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多孔复合材料的孔隙率随陶瓷预制体孔密度的增加而增加,随浸渗温度及浸渗压力的增加而下降;渗透系数随孔隙率的增加而增加;渗透系数较大时,平板试样的承载能力相应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网络陶瓷 多孔复合材料 承载能力
原文传递
纳米碳混杂多孔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
15
作者 王柏臣 刘鸽 +1 位作者 李伟 高禹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2019年第4期18-25,共8页
以2-乙基-4-甲基咪唑(2-ethyl-4-methyl,2,4-EMI)为还原剂,通过水热反应将氧化石墨烯和碳纳米管混杂形成纳米碳混杂材料(GO/CNTs/EMI)。以不同反应时间制备的碳纳米混杂材料(GO/CNTs/EMI-2 h和GO/CNTs/EMI-10 h)作为稳定剂,分别制备水... 以2-乙基-4-甲基咪唑(2-ethyl-4-methyl,2,4-EMI)为还原剂,通过水热反应将氧化石墨烯和碳纳米管混杂形成纳米碳混杂材料(GO/CNTs/EMI)。以不同反应时间制备的碳纳米混杂材料(GO/CNTs/EMI-2 h和GO/CNTs/EMI-10 h)作为稳定剂,分别制备水包油型(O/W)和油包水型(W/O)Pickering乳液。以苯乙烯(Styrene,St)为油相的W/O型Pickering乳液聚合得到纳米碳混杂聚苯乙烯(PS)多孔复合材料(GO/CNTs/PS),对其进行性能及微观形貌分析。结果表明,通过控制水热反应时间,可以形成结构和两亲性可控的纳米碳混杂稳定剂;在纳米碳混杂稳定剂中GO与CNTs质量比为6∶ 1时,初始GO浓度为 6 mg · mL^-1 条件下,多孔复合材料电导率最大;初始GO浓度为2 mg · mL^-1 时,多孔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碳混杂 W/O型Pickering乳液 多孔复合材料 结构与性能 自组装
下载PDF
多孔TiC/NiAl复合材料的孔洞形貌及抗压强度 被引量:2
16
作者 郭丰雪 吴杰 +2 位作者 陈蕴博 左玲立 刘晓萍 《金属热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5,共5页
通过控制Ti、C、Ni、Al粉末之间的反应,利用自蔓延技术原位合成多孔TiC/NiAl复合材料,研究Ti-C(摩尔比1∶1)含量对多孔材料孔洞形貌和抗压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多孔材料孔洞形貌主要受反应物吸附气体挥发和液相流动的影响,Ti-C含量增加... 通过控制Ti、C、Ni、Al粉末之间的反应,利用自蔓延技术原位合成多孔TiC/NiAl复合材料,研究Ti-C(摩尔比1∶1)含量对多孔材料孔洞形貌和抗压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多孔材料孔洞形貌主要受反应物吸附气体挥发和液相流动的影响,Ti-C含量增加,孔隙率和孔径增大。当Ti-C含量为0~25%时,孔洞分布均匀,形貌以近球形为主,孔径大小在20~70μm之间;多孔材料抗压强度随Ti-C含量增加逐渐增大。当Ti-C含量为30%时,除近球形孔洞外,还出现了一些尺寸大于100μm的形状不规则孔洞和狭长形孔洞,抗压强度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蔓延 多孔TiC/NiAl复合材料 孔洞形貌 抗压强度
原文传递
烧结温度对Al_(3)Zr/2024Al多孔复合材料的组织与压缩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17
作者 徐琨 代文兰 +3 位作者 刘念 张文昌 龙威 周小平 《材料热处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0-27,共8页
以NaCl为造孔剂,2024Al和Zr粉末为基体,通过造孔剂法制备了Al_(3)Zr/2024Al多孔复合材料,研究了不同烧结温度对复合材料组织与压缩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复合材料的孔隙率几乎不受烧结温度影响;烧结温度的升高可促进Al_(3)Zr在孔壁内生... 以NaCl为造孔剂,2024Al和Zr粉末为基体,通过造孔剂法制备了Al_(3)Zr/2024Al多孔复合材料,研究了不同烧结温度对复合材料组织与压缩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复合材料的孔隙率几乎不受烧结温度影响;烧结温度的升高可促进Al_(3)Zr在孔壁内生成、扩散和团聚长大;压缩试验结果表明Al_(3)Zr可明显提高复合材料的压缩性能,压缩强度随烧结温度的升高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在650℃时屈服强度可达57.12 MPa,平台应力可达56.8 MPa,此时Al_(3)Zr/2024Al多孔复合材料具有最佳的压缩、吸能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_(3)Zr/2024Al多孔复合材料 多孔铝 烧结温度 压缩性能
原文传递
发泡法制备氧化铝基多孔陶瓷(Ⅱ):氧化铝复相多孔陶瓷的制备、组成、结构和性能 被引量:11
18
作者 王刚 袁波 +5 位作者 韩建燊 董宾宾 陈阔 吴海波 曹贺辉 张利萍 《耐火材料》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329-333,343,共6页
针对凝胶注模体系所用有机物有毒的问题,以溶胶凝胶成型和水泥固化成型代替经典的凝胶注模体系,并以氧化铝粉体为主要原料,结合发泡法工艺制备了氧化铝-莫来石和氧化铝-六铝酸钙两种复相多孔陶瓷。结果表明:除氧化铝含量稍低外,氧化铝... 针对凝胶注模体系所用有机物有毒的问题,以溶胶凝胶成型和水泥固化成型代替经典的凝胶注模体系,并以氧化铝粉体为主要原料,结合发泡法工艺制备了氧化铝-莫来石和氧化铝-六铝酸钙两种复相多孔陶瓷。结果表明:除氧化铝含量稍低外,氧化铝复相多孔陶瓷在制备工艺、微结构和各项物理性能等方面与纯氧化铝多孔陶瓷都非常接近。通过发泡法制备的氧化铝基系列多孔陶瓷具有低密度、高强度、低热导率等特点,节能效果优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相多孔陶瓷 发泡法 溶胶凝胶 水泥固化
下载PDF
基于MOFs的多孔碳材料在吸波方面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8
19
作者 马兴瑾 彭华龙 +1 位作者 杨慧丽 刘崇波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1期3188-3195,共8页
多孔碳材料由于其较高的比表面积、质轻、电磁衰减能力强等特点,作为吸波隐身材料获得科学家越来越多的关注.金属-有机骨架(MOFs)材料由于其有序规整的结构,以及结构和功能可设计性等优势而成为材料化学各个领域的研究热点. MOFs经高温... 多孔碳材料由于其较高的比表面积、质轻、电磁衰减能力强等特点,作为吸波隐身材料获得科学家越来越多的关注.金属-有机骨架(MOFs)材料由于其有序规整的结构,以及结构和功能可设计性等优势而成为材料化学各个领域的研究热点. MOFs经高温煅烧可制备结构有序的多孔碳复合材料,近年来在电磁波吸收方面也有优异的表现.本文综述了基于MOFs的多孔碳复合材料作为微波吸波剂的吸波性能、优势、制备方法和在吸波方面的研究现状,并展望了基于MOFs的多孔碳复合吸波材料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有机骨架 多孔碳复合材料 制备 吸波性能
原文传递
Processing and performance of 2D fused-silica fiber reinforced porous Si_3N_4 matrix composites 被引量:1
20
作者 Guifang Han Litong Zhang Laifei Cheng 《Journal of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 CSCD 2008年第1期58-61,共4页
Two-dimension (2D) fused-silica fiber reinforced porous silicon nitride matrix composites were fabricated using slurry impregnation and cyclic infiltration with colloidal silica sol. The microstructure and fracture ... Two-dimension (2D) fused-silica fiber reinforced porous silicon nitride matrix composites were fabricated using slurry impregnation and cyclic infiltration with colloidal silica sol. The microstructure and fracture surface were characterized by SEM, the mechanical behavior was investigated by three-point bending test, and the dielectric constant was also measured by impedance analysis. The microstructure showed that the fiber and the matrix had a physical bonding, forming a clearance interface. The mechanical behavior suggested that the porous matrix acted as crack deflection, and the fracture surface had a lot of fiber pull-out. However, the interlaminar shear strength was not so good. The dielectric constant of the composites at room temperature was about 2.8-3.1. The relatively low dielectric constant and non-catastrophic failure indicated the potential application in the radome materials field. 2008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 All rights reserv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rous matrix composites fused-silica fiber SI3N4 mechanical behavior dielectric constant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