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1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恒速压汞技术的特低—超低渗砂岩储层微观孔喉特征 被引量:105
1
作者 高辉 解伟 +2 位作者 杨建鹏 张创 孙卫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06-211,214,共7页
基于恒速压汞测试结果,对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特低、超低渗砂岩储层的微观孔喉特征进行了分析,定量表征了孔喉特征参数的变化。结果表明,特低、超低渗储层的孔隙半径分布特征相似,介于100-200μm之间,峰值基本在140μm左右;相对于... 基于恒速压汞测试结果,对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特低、超低渗砂岩储层的微观孔喉特征进行了分析,定量表征了孔喉特征参数的变化。结果表明,特低、超低渗储层的孔隙半径分布特征相似,介于100-200μm之间,峰值基本在140μm左右;相对于特低渗储层而言,超低渗储层的喉道分布范围更窄,小于1μm的喉道含量较高,变化更为敏感,孔喉半径比分布范围较宽,喉道进汞饱和度受渗透率影响较大;特低、超低渗储层孔喉特征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喉道上。总体毛细管压力曲线表现出3个变化阶段,渗透率不同,各阶段受孔隙和喉道的影响程度也不同;处于中后期的超低渗储层更应注重喉道的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喉特征 储层品质 恒速压汞 特低-超低渗砂岩储层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应用恒速压汞技术研究致密油储层微观孔喉特征——以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为例 被引量:65
2
作者 李卫成 张艳梅 +2 位作者 王芳 朱静 叶博 《岩性油气藏》 CSCD 2012年第6期60-65,共6页
针对常规压汞获得的孔喉数值偏低,影响对储层的正确认识及后期开发技术政策的制定等问题,应用消除毛管压力影响的恒速压汞数据对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致密油储层微观孔喉特征进行了直观、定量的分析。结果表明:致密油储层平均孔隙半径为15... 针对常规压汞获得的孔喉数值偏低,影响对储层的正确认识及后期开发技术政策的制定等问题,应用消除毛管压力影响的恒速压汞数据对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致密油储层微观孔喉特征进行了直观、定量的分析。结果表明:致密油储层平均孔隙半径为153μm,与渗透率无相关性;平均喉道半径为0.34μm,是影响渗透率的主要因素,与渗透率具有很强的正相关性;孔喉半径比大,平均为556,与渗透率有较强的负相关性;汞进入阻力较小的大喉道所控制的孔隙时,总毛管压力曲线与孔隙毛管压力曲线几乎重合,喉道的影响不明显,随着进汞量的不断增加,毛管压力逐渐升高,喉道逐渐主导着进汞总量。因此,致密油的规模开发需应用先进的储层改造工艺,充分扩大、增加喉道,降低孔喉半径比,提高储层渗流能力,才能取得更好的开发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恒速压汞 致密油 孔喉特征 延长组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特低渗透油藏渗流机理研究及应用 被引量:46
3
作者 束青林 郭迎春 +2 位作者 孙志刚 丛国林 徐永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58-64,共7页
胜利油区特低渗透油藏物性差、非均质性强、储量丰度低、孔喉细小,开发中存在单井液量低、有效驱替难、技术经济井距难以确定等问题,为此,从微观和宏观上研究了特低渗透油藏开发效果的影响因素,深化了特低渗透油藏非达西渗流机理,建立... 胜利油区特低渗透油藏物性差、非均质性强、储量丰度低、孔喉细小,开发中存在单井液量低、有效驱替难、技术经济井距难以确定等问题,为此,从微观和宏观上研究了特低渗透油藏开发效果的影响因素,深化了特低渗透油藏非达西渗流机理,建立了有效渗流能力评价方法,发展完善了提高薄互层储层预测精度的新方法和相控地应力预测技术,形成了以储层改造完井适配井网技术为核心的提高采收率技术。恒速压汞和微管实验研究发现,喉道的大小和分布是影响特低渗透油藏有效渗透能力的主控因素;特低渗透油藏存在边界层,从而减小了有效流动半径,增大了渗流阻力。通过攻关集成配套技术和应用,整体开发水平得以提高,相控非均质地应力预测技术得到的地应力与井点测量结果误差在5°之内,仿水平井注水开发技术建成产能为144.3×104t,径向水射流井网适配技术使纯17-1块采收率提高了7.0%,复合增注技术使滨425块沙四段油藏单元平均单井增产液量为3.3 t/d,实现了特低渗透储量的高效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低渗透 孔喉特征 渗流机理 地应力预测 适配井网开发 复合增注
下载PDF
低渗透致密气藏微观孔隙结构及渗流特征研究:以苏里格气田苏48和苏120区块储层为例 被引量:40
4
作者 庞振宇 孙卫 +2 位作者 李进步 马二平 高航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33-138,共6页
利用常规与恒速压汞、核磁共振等实验资料,对苏里格气田苏48和苏120区块低渗透储层的储集空间、孔隙结构类型及渗流特征的研究结果表明,溶蚀型次生孔隙为该区的主要储集空间,晶间孔相对发育、残余粒间孔分布较少,伴有微裂缝发育时,晶间... 利用常规与恒速压汞、核磁共振等实验资料,对苏里格气田苏48和苏120区块低渗透储层的储集空间、孔隙结构类型及渗流特征的研究结果表明,溶蚀型次生孔隙为该区的主要储集空间,晶间孔相对发育、残余粒间孔分布较少,伴有微裂缝发育时,晶间孔转化为有利储集空间;该区储层的孔隙结构类型可分为粗态型、偏粗态型、偏细态型及细态型,4种孔隙结构类型的储集空间组合类型依次变差;低渗透储层的品质主要受喉道控制,喉道是决定其开发效果的关键因素;与常规气藏相比,苏里格气田低渗透储层相对渗透率曲线参数特征为:储层的束缚水饱和度较高,等渗点较低,共渗区较窄。其中Ⅰ类、Ⅱ类储层的储集空间类型较好,喉道发育程度较好,可动流体饱和度较高,稳产时间相对较长;Ⅲ类储层的储集空间类型较差,喉道发育程度较差,可动流体饱和度较低,稳产时间相对较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里格 储集空间 孔隙结构 喉道 孔喉特征 渗流特征
下载PDF
低渗透致密气藏可动流体饱和度研究——以苏里格苏48区块盒8段储层为例 被引量:10
5
作者 高航 孙卫 +2 位作者 庞振宇 张瑞 马二平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324-330,共7页
利用高压压汞、恒速压汞、核磁共振等实验,研究分析苏里格苏48区块盒8段储层可动流体饱和度的分布特征及主要控制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样品T_2谱主要呈左高右低的双峰型及单峰型两种形态,可动流体饱和度与可动流体孔隙度变化幅度较大.... 利用高压压汞、恒速压汞、核磁共振等实验,研究分析苏里格苏48区块盒8段储层可动流体饱和度的分布特征及主要控制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样品T_2谱主要呈左高右低的双峰型及单峰型两种形态,可动流体饱和度与可动流体孔隙度变化幅度较大.根据可动流体饱和度将储层划为3种类型,不同类型储层可动流体饱和度差异较大:Ⅰ类、Ⅱ类储层物性较好,孔隙半径大,喉道较粗,孔喉分布均匀,孔隙连通性好,粘土矿物质量百分数低,可动流体饱和度高;Ⅲ类储层孔隙半径小,孔喉分选差,孔隙之间连通性差,粘土矿物质量百分数高,可动流体饱和度低.可见可动流体饱和度受多种因素综合影响,其中微观孔喉特征是控制可动流体饱和度大小的主要因素,粘土矿物次之,储层物性最弱.孔喉特征参数中,孔隙半径、孔喉半径比、孔喉体积比、分选系数的控制作用最为显著,均值系数以及排驱压力的影响较为明显.在其它孔喉参数相差较小时,喉道对可动流体饱和度的大小起决定性作用;粘土矿物中,高岭石的质量百分数影响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磁共振 苏里格 盒8段 可动流体饱和度 孔喉特征
原文传递
鄂尔多斯盆地白豹油田致密砂岩储层孔喉结构及NMR分形特征 被引量:7
6
作者 郝栋 杨晨 +1 位作者 刘晓东 王亮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34-45,共12页
为了研究白豹油田致密砂岩储层孔喉结构,结合铸体薄片、高压压汞、恒速压汞及核磁共振技术(NMR),并应用分形理论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致密砂岩储层以微米级孔喉为主,孔喉配置关系复杂,非均质性强,NMR孔喉分形维数具有两段式分布特征... 为了研究白豹油田致密砂岩储层孔喉结构,结合铸体薄片、高压压汞、恒速压汞及核磁共振技术(NMR),并应用分形理论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致密砂岩储层以微米级孔喉为主,孔喉配置关系复杂,非均质性强,NMR孔喉分形维数具有两段式分布特征,细小孔喉分布较为均质,较大的可动流体的孔喉结构复杂。可动流体孔喉结构越复杂,渗透率、可动流体饱和度越低。孔喉结构复杂程度是影响储层渗流能力的一个关键因素;石英和填隙物含量是形成不同孔喉结构的物质基础;孔喉尺寸越大,连通性越好,配置关系越好,则分形维数越小,结构更为均质,更有利于流体渗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喉结构 NMR分形特征 可动流体 致密砂岩储层
下载PDF
一种高仿真耐温耐压微观可视化模型及应用 被引量:7
7
作者 牛保伦 齐桂雪 谭肖 《石油与天然气化工》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57-61,72,共6页
为了研究地层多孔介质在不同驱替条件下剩余油的分布特征,选取特种玻璃材料,根据天然岩心薄片及铸体薄片数字化图像,采用激光刻蚀技术研制一种具备接近天然岩心孔喉特征的特制玻璃材质微观可视化模型,该模型耐压20MPa、耐温100℃。研究... 为了研究地层多孔介质在不同驱替条件下剩余油的分布特征,选取特种玻璃材料,根据天然岩心薄片及铸体薄片数字化图像,采用激光刻蚀技术研制一种具备接近天然岩心孔喉特征的特制玻璃材质微观可视化模型,该模型耐压20MPa、耐温100℃。研究发现,该模型能很好地应用于CO_2驱油实验的剩余油研究,采用特种玻璃材质具有透光性好的优点,拍摄效果清晰,有利于观察和总结。引用九宫格图像拆分处理方法,通过软件计算定量描述剩余油。研究成果对微观剩余油的研究和深化机理认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观可视化模型 激光刻蚀 孔喉特征 CO2驱 剩余油类型及分布
下载PDF
致密砂岩储层微观孔喉结构及其分形特征 被引量:3
8
作者 刘硕 王飞 +3 位作者 于瑞 高建星 师昊 朱玉双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6-107,共12页
孔喉微观结构定量评价一直是致密砂岩储层研究的热点和难点。以分形维数为突破口,在鄂尔多斯盆地子长地区不同井中采集了上三叠统延长组长6段12个岩心样品,通过扫描电镜、铸体薄片、高压压汞等实验方法以及分形理论对致密砂岩样品的孔... 孔喉微观结构定量评价一直是致密砂岩储层研究的热点和难点。以分形维数为突破口,在鄂尔多斯盆地子长地区不同井中采集了上三叠统延长组长6段12个岩心样品,通过扫描电镜、铸体薄片、高压压汞等实验方法以及分形理论对致密砂岩样品的孔喉结构及其分形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致密砂岩储层的孔隙类型主要由剩余粒间孔、溶孔和晶间孔组成。总分形维数与孔隙度和渗透率存在良好的负相关性,表明研究区致密砂岩储层孔喉结构的复杂程度和非均质性对物性具有一定的影响。中孔的分形维数与孔喉结构参数的相关性更好,表明中孔的非均质性和表面粗糙度主要影响储集空间和渗流性质。致密砂岩储层的品质与分形维数呈明显的负相关关系,越有利于油气富集的储层,其分形维数越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致密砂岩 高压压汞 孔喉结构 分形特征 分形维数
下载PDF
杏子川超低渗储层孔喉特征对水驱油影响规律与机制研究 被引量:5
9
作者 党海龙 姜汉桥 +3 位作者 王小锋 赵习森 崔鹏兴 侯玢池 《石油科学通报》 2020年第4期541-548,共8页
针对杏子川超低渗储层孔喉结构复杂,尺寸细小,微观非均质性强,导致注水开发效果差这一问题,开展了核磁共振测试下水驱油实验,研究了相同注入体积倍数下不同物性参数的岩芯样品T2弛豫时间的变化,根据核磁共振的基本原理,较大孔隙对应的T... 针对杏子川超低渗储层孔喉结构复杂,尺寸细小,微观非均质性强,导致注水开发效果差这一问题,开展了核磁共振测试下水驱油实验,研究了相同注入体积倍数下不同物性参数的岩芯样品T2弛豫时间的变化,根据核磁共振的基本原理,较大孔隙对应的T2弛豫时间较长,较小孔隙对应的T2弛豫时间较短,T2弛豫时间谱在油层物理上的含义为岩芯中不同大小的孔隙占总孔隙的比例,结合油层物理球形孔隙及毛管束模型,对实验所得T2弛豫时间和试验样品孔隙半径进行了转换,得到岩芯样品孔隙半径分布及水驱后含油饱和度的变化,实验结果表明:#1、#2和#3号样品在4.0 PV时的驱替效率分别为62.09%、57.41%和72.85%,其中#3号样品的物性参数明显不如#1号样品,但是#3号样品的驱油效率却最高,剩余油饱和度最低。因此对于超低渗储层,并不是孔隙度、渗透率越高,驱替效率越高,岩石的孔隙度、渗透率和驱油效率不存在正相关关系;在核磁共振水驱实验的基础上,结合恒速压汞实验,开展特低渗储层微观孔喉特征参数分析,研究平均孔隙半径、平均孔喉比、平均喉道半径等孔喉特征参数对水驱油规律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三块试验样品的平均孔隙半径大小最大相差小于3%,因此平均孔隙半径不是影响驱油效率的主要微观参数。驱油效率主要受平均喉道半径、平均孔喉比这两个微观参数综合影响,因为整个岩石孔隙网络的互相连通是依靠喉道贯穿完成的,喉道对渗透率起主要的控制作用,它是表征储层渗流能力的最重要参数,对于亲水油藏,毛管力为动力,平均喉道半径越小,小喉道所占的比例越大,毛管力的动力作用更强,渗吸作用越明显,对驱油效率的贡献越大;孔喉比是表征储层非均质性的主要微观参数,平均孔喉比越大,非均质性越强,储层渗流阻力越大,驱油效率越低。因此,对于超低渗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恒速压汞 孔喉特征 核磁共振 水驱油特征 平均喉道半径
下载PDF
四川盆地深层页岩储层孔喉特征——以自贡地区自201井龙马溪组为例 被引量:5
10
作者 张梦琪 邹才能 +6 位作者 关平 董大忠 孙莎莎 施振生 李志欣 冯子齐 李拉毛才旦 《天然气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349-1361,共13页
四川盆地蜀南地区深层页岩气分布广泛,具有良好的勘探前景,已成为页岩气勘探开发重要的接替领域,但目前缺乏系统成果,特别是对深层页岩储层的认识亟待深化。研究选取蜀南自贡地区第一口深层页岩气评价井——自201井龙马溪组为研究对象,... 四川盆地蜀南地区深层页岩气分布广泛,具有良好的勘探前景,已成为页岩气勘探开发重要的接替领域,但目前缺乏系统成果,特别是对深层页岩储层的认识亟待深化。研究选取蜀南自贡地区第一口深层页岩气评价井——自201井龙马溪组为研究对象,系统开展CO2吸附、N2吸附及高压压汞实验,实现孔隙的全孔径表征,阐明深层页岩储层的孔喉特征及其主控因素。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龙马溪组页岩孔体积呈多峰分布的特点,主要峰值位于0.5~0.6nm之间、2.0~3.0nm之间和10~30nm之间;微孔、中孔和宏孔对体积贡献比例分别为39.1%、45.1%和15.8%;比表面积贡献比例分别为74%、25.9%和0.04%。有机质丰度与石英含量是影响深层龙马溪组页岩孔隙发育的关键因素,直接决定了微孔和中孔的孔隙体积与比表面积。相关认识对丰富研究区深层页岩气富集规律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贡地区 深层页岩 龙马溪组 孔喉特征 全孔径
原文传递
基于致密砂岩储层孔喉系统分形理论划分的可动流体赋存特征认识 被引量:4
11
作者 董鑫旭 孟祥振 蒲仁海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78-90,共13页
致密砂岩气储层非均质性强,储层流体的分布及可动性差异巨大,准确、可靠评价储层内流体的渗流能力和赋存特征十分必要。为探究可动流体在不同品质储层中的赋存特征和渗流能力差异,选取8块鄂尔多斯盆地东南缘山西组典型样品,基于由核磁... 致密砂岩气储层非均质性强,储层流体的分布及可动性差异巨大,准确、可靠评价储层内流体的渗流能力和赋存特征十分必要。为探究可动流体在不同品质储层中的赋存特征和渗流能力差异,选取8块鄂尔多斯盆地东南缘山西组典型样品,基于由核磁共振转化的伪毛细管压力曲线所刻画的储层孔喉分布情况,根据分形理论划分出不同级别孔喉系统并探讨其对可动流体赋存特征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储层类型依据孔隙类型、压汞曲线形态及参数可分为3类,由Ⅰ类至Ⅲ类,较大的溶蚀孔隙减少,晶间微孔增多,有效储集空间不断减少及渗流能力不断降低。(2)Ⅰ、Ⅱ类样品基于伪毛细管压力曲线求取的孔喉分布曲线与高压压汞的孔喉分布曲线形态相似,且峰值保持一致。Ⅲ类样品包含较多压汞探测不到的纳米级孔喉,导致核磁共振求取的孔喉分布峰值向小孔喉偏移。(3)根据分形理论求取的分形转折点可将孔喉空间划分为相对的大、中、小3个孔喉系统,孔隙度与大孔喉系统的绝对空间含量相关性最好,渗透率、可动流体饱和度则与大孔喉系统在储集空间中所占的比例密切相关。结论认为,大孔喉系统的发育程度决定了储层可动流体的渗流能力,该认识可为致密气储层评价参数的优选提供依据,还可为非常规油气储层深入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东南缘 山西组 致密砂岩气 分形维数 孔喉系统 可动流体 赋存特征 渗流能力
下载PDF
驱油用聚合物在多孔介质中分配特性实验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姜玉芝 《石油地质与工程》 CAS 2014年第1期140-143,150,共4页
以大庆油田超高分子量聚合物为例,通过室内实验的方法,研究驱油用聚合物与岩石孔喉匹配特性,并给出不同匹配特性对驱油用聚合物在层间非均质模型中的驱油效果及模型各层阶段分流特征的影响,进一步验证驱油用聚合物线团尺寸与岩石孔喉配... 以大庆油田超高分子量聚合物为例,通过室内实验的方法,研究驱油用聚合物与岩石孔喉匹配特性,并给出不同匹配特性对驱油用聚合物在层间非均质模型中的驱油效果及模型各层阶段分流特征的影响,进一步验证驱油用聚合物线团尺寸与岩石孔喉配伍性关系。结果表明,岩石孔喉半径中值与聚合物分子线团尺寸匹配较好时,聚合物在多孔介质中具有较好的驱油效果和分流特性,聚合物与岩石的孔隙结构具有较好的匹配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物 岩石孔喉 配伍性 驱油效果 分流特性
下载PDF
安塞油田坪桥区长6储层微观孔喉结构特征研究
13
作者 张波波 《石化技术》 CAS 2024年第8期230-232,共3页
针对坪桥区三叠系延长组长6储层,进行了岩心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压汞等方法,系统研究了长6储层岩石学特征、孔隙类型、孔喉结构对储层物性的影响。区域长6储层主要发育溶蚀粒间孔,其次残余部分原生粒间孔,溶蚀粒间孔以浊沸石溶孔最为发... 针对坪桥区三叠系延长组长6储层,进行了岩心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压汞等方法,系统研究了长6储层岩石学特征、孔隙类型、孔喉结构对储层物性的影响。区域长6储层主要发育溶蚀粒间孔,其次残余部分原生粒间孔,溶蚀粒间孔以浊沸石溶孔最为发育,面孔率主要分布为0.5%~15.5%,平均4.54%。排驱压力一般在0.09~7.29 MPa之间,平均1.24 MPa,表现为属于中等排驱压力。孔喉结构是影响储层物性的关键性因素,孔喉均值大小与储层的储集性能具有正相关性,即孔喉均值越大,储层储集空间就越大,有效孔隙度值就越大,孔喉均质与渗透率也呈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塞油田 长6储层 孔喉结构 储层特征
下载PDF
河流相储层渗透率对水驱微观驱替效果的影响及挖潜方向研究 被引量:4
14
作者 陈科 张旭东 +4 位作者 何伟 尹超 唐磊 张虎 叶仲斌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CSCD 2021年第5期694-702,共9页
海上河流相沉积储层地质条件十分复杂,注水开发过程中,不同渗透率储层吸水不同,剩余油分布分散,开发难度大。为指导各储层后期剩余油的挖潜方向,从微观孔喉尺度,采用压汞实验和微观水驱可视化实验,分别研究了不同渗透率储层的孔喉分布... 海上河流相沉积储层地质条件十分复杂,注水开发过程中,不同渗透率储层吸水不同,剩余油分布分散,开发难度大。为指导各储层后期剩余油的挖潜方向,从微观孔喉尺度,采用压汞实验和微观水驱可视化实验,分别研究了不同渗透率储层的孔喉分布特征和微观渗流特征。结果表明,平均孔喉半径与渗透率有着良好的对数相关性关系,相关性系数为0.9635,随着储层渗透率增加,平均孔喉半径逐渐增大;随着储层渗透率逐步增大,水驱微观指进现象的减少,逐渐向指状—网状—均匀驱替转变,各模型的波及系数和采收率均呈逐渐增大的趋势,连片状剩余油比例呈逐渐减小的趋势;当渗透率增大至2228.7×10^(-3)μm^(2)时,波及系数和采收率均达到最大值,波及系数82.97%,采收率66.1%,连片状剩余油比例达到最小值45.82%;渗透率在(73.1~1005.2)×10^(-3)μm^(2)的储集层后期应以提高驱替液黏度、提高波及系数作为挖潜主方向,渗透率在(1005.2~3509.6)×10^(-3)μm^(2)的储集层后期应以提高驱油效率作为挖潜主方向,渗透率在(3509.6~4040.6)×10^(-3)μm^(2)的储集层后期适宜以增加注水压力或封堵见水大孔道,使注入水改向,从而提高波及系数作为挖潜主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流相 渗透率 压汞 孔喉特征 微观水驱 剩余油
下载PDF
渤海海域C油田孔隙结构特征及其对油层电阻率的影响 被引量:2
15
作者 王飞腾 侯东梅 +2 位作者 李彦来 权勃 刘博伟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32-37,共6页
为了明晰渤海海域C油田馆三上段与馆三下段油层电阻率差异明显的问题,选取岩心样品,基于孔隙度测定、渗透率测定、压汞分析、核磁共振分析和薄片观察,系统分析了孔隙结构对油层电阻率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1)低阻油层孔隙度、渗透率及... 为了明晰渤海海域C油田馆三上段与馆三下段油层电阻率差异明显的问题,选取岩心样品,基于孔隙度测定、渗透率测定、压汞分析、核磁共振分析和薄片观察,系统分析了孔隙结构对油层电阻率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1)低阻油层孔隙度、渗透率及其相关性显著低于正常电阻率油层;(2)相比于正常电阻率油层,低阻油层孔径中值更低;(3)低阻油层孔隙结构表现为2种类型,第1类以微孔隙为主,对水分子具有较强的吸附性,第2类微孔隙和大孔隙均存在,且微孔隙更为发育,孔隙非均质性强、连通性差,束缚水饱和度高。相比之下,第1类储集空间电阻率更低,表明微孔隙对电阻率的降低作用更为显著;(4)低阻油层主要发育片状喉道,接触类型为线接触,随着电阻率的增大,喉道类型逐渐转变为原生孔,接触类型逐渐转变为点接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隙结构 低阻油层 孔渗关系 孔径分布 孔喉特征
下载PDF
基于恒速压汞技术的特低-超低渗砂岩储层微观孔喉特征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马永平 孙卫 +1 位作者 琚惠姣 董凤娟 《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上旬)》 CAS 2012年第8期44-46,5,共3页
应用恒速压汞技术对苏里格气田西区盒8段特低、超低渗砂岩储层的微观孔喉特征进行了研究。该类储层孔隙半径分布范围变化不大,对储层渗透率影响不明显,储层渗透率主要受控于喉道半径的大小以及孔隙与喉道的配置关系;毛细管压力曲线揭示... 应用恒速压汞技术对苏里格气田西区盒8段特低、超低渗砂岩储层的微观孔喉特征进行了研究。该类储层孔隙半径分布范围变化不大,对储层渗透率影响不明显,储层渗透率主要受控于喉道半径的大小以及孔隙与喉道的配置关系;毛细管压力曲线揭示出在不同的开发阶段,孔隙和喉道对开发效果的影响程度不同,处于开发中后期的特低、超低渗砂岩储层,注重对于喉道的开发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恒速压汞技术 特低-超低渗砂岩储层 孔喉特征
下载PDF
基于灰色定权聚类的微观水驱油模型实验特低渗透储层流动单元划分及评价 被引量:3
17
作者 黄进腊 孙卫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77-82,共6页
为研究微观水驱油模型流动单元划分及评价的可行性和效果,应用灰色定权聚类方法,以吴起油田X井区特低渗透长63储层25块样品为例,采用真实砂岩微观水驱油模型实验,以测得的渗透率、水驱前含油饱和度、启动压力、1 PV驱油效率以及孔隙度5... 为研究微观水驱油模型流动单元划分及评价的可行性和效果,应用灰色定权聚类方法,以吴起油田X井区特低渗透长63储层25块样品为例,采用真实砂岩微观水驱油模型实验,以测得的渗透率、水驱前含油饱和度、启动压力、1 PV驱油效率以及孔隙度5项参数为基础,将样品划分为Ⅰ类、Ⅱ类和Ⅲ类流动单元。Ⅰ类、Ⅱ类和Ⅲ类流动单元分别与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远砂坝微相类型相吻合。结合实验动态观察和数据分析,不同类型的流动单元有着不同的渗流通道、驱替方式、孔喉特征、驱油效率以及压力增加对驱油效率的敏感程度。灰色定权聚类方法具有较好的综合判别能力,为流动单元的划分及评价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灰色系统 灰色聚类方法 砂岩微观水驱油模型实验 流动单元 驱油效率 孔喉特征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东缘A区块上古生界致密砂岩储层微观孔喉结构表征 被引量:2
18
作者 刘畅 陈桂华 +1 位作者 路媛媛 王恩博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22-131,共10页
致密砂岩储层非均质性强,微观孔喉结构复杂,宏观上控制了储层物性差异、储层内气水分布及含气量。运用铸体薄片、扫描电镜、纳米CT、高压压汞、恒速压汞及核磁共振等高精度实验技术开展储层微观孔喉结构表征研究。结果表明:(1)孔隙组合... 致密砂岩储层非均质性强,微观孔喉结构复杂,宏观上控制了储层物性差异、储层内气水分布及含气量。运用铸体薄片、扫描电镜、纳米CT、高压压汞、恒速压汞及核磁共振等高精度实验技术开展储层微观孔喉结构表征研究。结果表明:(1)孔隙组合划分为粒间孔型、粒间孔+溶蚀孔+晶间孔型、粒间孔+晶间孔型、溶蚀孔+晶间孔型以及晶间孔型5种类型;(2)粒间孔型对应最佳的进汞曲线形态,启动压力小于1 MPa,进汞饱和度大于80%,核磁共振右峰比例大,孔喉半径大,大孔含量多,孔隙度最高,一般大于10%。随晶间孔含量增多,启动压力明显增加,总进汞饱和度降低,核磁共振逐渐过渡为左峰型,孔喉分布逐渐减小,整体孔隙度小于6%;(3)粒间孔型大孔含量多,可动饱和度最高,可达60%。以晶间孔为主的组合类型主要为小孔组成,流体可动性差,可动部分一般小于30%,多为束缚流体。研究认识对鄂尔多斯盆地东缘上古生界致密砂岩气藏的增储上产及下一步滚动勘探具有理论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东缘 上古生界 致密砂岩储层 孔隙类型 孔喉特征 可动性评价
下载PDF
姬塬地区长6储层成岩相特征及测井响应 被引量:2
19
作者 马淼 孙卫 +4 位作者 白云云 韩进 刘登科 王斌 张帆 《地质科技情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77-184,共8页
通过岩心观察并综合运用铸体薄片、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物性以及压汞等基础测试资料,对姬塬地区长6致密砂岩储层的岩石学、孔隙结构等特征展开了研究,系统分析了不同类型成岩相及其微观孔喉特征。依据储层物性,结合主要的沉积特征、... 通过岩心观察并综合运用铸体薄片、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物性以及压汞等基础测试资料,对姬塬地区长6致密砂岩储层的岩石学、孔隙结构等特征展开了研究,系统分析了不同类型成岩相及其微观孔喉特征。依据储层物性,结合主要的沉积特征、成岩矿物、填隙物及孔隙类型,研究区砂岩储层按照储集性能的好坏可划分为Ⅰ类(绿泥石膜胶结-残余粒间孔相)、Ⅱ类(长石溶蚀相)、Ⅲ类(高岭石胶结相)、Ⅳ类(碳酸盐胶结相)4种成岩相带,其中Ⅰ类、Ⅱ类储层物性较好,是研究区储层发育的有利成岩相带,Ⅲ类、Ⅳ类则为较差储集岩相带。选取了自然伽马、声波时差、电阻率等对成岩相响应较为敏感的测井曲线,利用岩心、薄片资料刻度测井曲线,研究各成岩相在自然伽马、声波时差等测井曲线上响应特征的差异性。通过对成岩相分布特征及其测井响应特征进行研究,可以合理评价低渗透砂岩储层并预测优质储层发育带,同时为后续的油气地质勘探提供可靠的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姬塬地区 有利储层 成岩相 孔喉特征 测井响应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坪西地区副变质岩储集层特征 被引量:2
20
作者 夏志远 刘占国 +5 位作者 李森明 张永庶 王波 田明智 伍劲 邹开珍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89-99,共11页
基于岩心、薄片、扫描电镜与测井等资料,运用全岩X光衍射、微米CT扫描方法,系统分析了柴达木盆地坪西地区副变质岩储集层特征。研究区副变质岩储集层岩石类型主要有板岩、钙质片岩和结晶灰岩3种,原岩为奥陶系—志留系的海相碎屑岩与碳... 基于岩心、薄片、扫描电镜与测井等资料,运用全岩X光衍射、微米CT扫描方法,系统分析了柴达木盆地坪西地区副变质岩储集层特征。研究区副变质岩储集层岩石类型主要有板岩、钙质片岩和结晶灰岩3种,原岩为奥陶系—志留系的海相碎屑岩与碳酸盐岩。3类副变质岩储集层发育3大类6亚类储集空间类型,第1类为裂缝,包括构造缝、风化节理缝和溶蚀缝;第2类为溶蚀孔隙,包括溶孔和溶洞;第3类为纳米级晶间孔隙。受裂缝的发育程度和类型控制,3类副变质岩储集层孔喉的数量、体积和半径存在显著的差异。坪西地区副变质岩储集层成因于变质、风化、构造碎裂和溶蚀4种地质作用,其中变质作用对副变质岩类储集层形成具重要的建设作用,可打破传统局限于寻找顶部风化壳的束缚。副变质岩储集层形成经历了5个主要演化阶段,其分布受控于岩石类型、变质程度、古地貌和风化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 坪西地区 副变质岩 储集层 岩石类型 孔喉特征 储集层成因 储集层分布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