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温度下绿盲蝽实验种群生命表研究 被引量:47
1
作者 门兴元 于毅 +3 位作者 张安盛 李丽莉 张君亭 戈峰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1216-1219,共4页
组建了5个不同温度(17,20,23,26和29℃)下绿盲蝽Lygus lucorum实验种群的生命表。结果表明:在17~29℃温度范围内,随温度升高绿盲蝽的发育速率加快,并符合Logistic模型;在实验温度范围内,若虫期、产卵前期、卵期和世代历期分别为10.04~... 组建了5个不同温度(17,20,23,26和29℃)下绿盲蝽Lygus lucorum实验种群的生命表。结果表明:在17~29℃温度范围内,随温度升高绿盲蝽的发育速率加快,并符合Logistic模型;在实验温度范围内,若虫期、产卵前期、卵期和世代历期分别为10.04~27.63,8.33~19.33,6.74~15.00,25.11~61.96d。绿盲蝽的若虫、产卵前期和卵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9.45,7.28和6.28℃,有效积温分别为210.25、191.83和160.12日度,完成整个世代需要的有效积温为555.04日度。在实验温度范围内,23℃时绿盲蝽的世代存活率最高(82.3%),雌成虫的产卵历期最长(41.67d),单雌繁殖若虫数最多(35.42头/雌),种群趋势指数也最高(14.58);在较低的温度(17℃)和较高的温度(29℃)下,绿盲蝽的的种群趋势指数分别仅为8.44和9.06,均不利于其种群数量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盲蝽 温度 生命表 有效积温 种群趋势指数
下载PDF
黄瓜叶片物理性状对黄瓜抗蚜性的影响 被引量:24
2
作者 任佳 周福才 +5 位作者 陈学好 胡其靖 杨爱民 周建华 邵久之 钱媛媛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52-57,共6页
为了研究黄瓜叶片表面物理性状在抗蚜性方面的作用,以黄瓜蚜虫(瓜蚜)为研究对象,在室内和田间研究了蚜虫在13个黄瓜品种上的存活率、繁殖率,以及种群趋势指数,探讨了黄瓜叶片茸毛密度、叶片维管束埋深和表面蜡质含量等物理性状与蚜虫种... 为了研究黄瓜叶片表面物理性状在抗蚜性方面的作用,以黄瓜蚜虫(瓜蚜)为研究对象,在室内和田间研究了蚜虫在13个黄瓜品种上的存活率、繁殖率,以及种群趋势指数,探讨了黄瓜叶片茸毛密度、叶片维管束埋深和表面蜡质含量等物理性状与蚜虫种群趋势指数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取食不同品种黄瓜的若蚜存活率及单头蚜虫的产仔量存在显著差异(P<0.05)。其中,蚜虫在抗虫黄瓜品种‘阿信’上的存活率最低(40.16%),在感虫品种‘pepino’上的存活率最高(55.86%);在不同的黄瓜品种上蚜虫的产仔量存在明显差异,其中在感虫黄瓜品种上蚜虫的单头产仔量均在60头以上,而在抗性品种‘EP6392’上单头产仔量仅为48.25头。不同抗性黄瓜品种叶片的茸毛密度、维管束埋深和表面蜡质含量等物理性状存在明显差异,其中感虫品种‘四川寸金’的茸毛密度(372.63根·cm 2)是高抗品种‘阿信’(190.50根·cm 2)的1.96倍,高抗品种‘阿信’叶片维管束埋深最深(0.5 mm),明显大于高感品种‘秀燕’(0.38 mm)和‘pepino’(0.40 mm),高抗品种‘阿信’叶片表面蜡质含量(4.56 mg·g 1)是感虫品种‘仪黄’(1.19 mg·g 1)的3.8倍。叶片茸毛密度、维管束埋深和表面蜡质含量等物理性状与黄瓜上蚜虫种群趋势指数的相关性分析发现,叶片茸毛密度与瓜蚜种群趋势指数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其回归方程为:Y=8.312 1x+10.700 0(r=0.819 8,P=0.000 6);而叶片维管束埋深和表面蜡质含量分别与瓜蚜种群趋势指数呈显著负相关,其回归方程分别为:Y=0.004 2x+0.557 1(r=0.682 9,P=0.010 1)、Y=0.181 0x+8.286 8(r=0.752 7,P=0.003 0)。种群趋势指数(Y)和叶片茸毛密度(X1)、维管束埋深(X2)及表面蜡质含量(X3)3个因素的多元逐步回归方程为:Y=38.624 6+0.043 1X139.165 3X21.044 3X3(r2=0.830 7),通径系数分别为P茸毛密度→Y=0.414 2,P维管束埋深→Y=0.166 0,P蜡质含量→Y=0.206 7,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瓜 叶片 物理性状 瓜蚜 种群趋势指数
下载PDF
南瓜寄主上扶桑绵粉蚧不同温度下的发育历期和实验种群生命表 被引量:22
3
作者 王莹莹 徐志宏 +2 位作者 张莉丽 沈励泽 傅思丽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77-83,共7页
为了探明温度对扶桑绵粉蚧Phenacoccus solenopsis Tinsley发育的影响,本研究在光周期14L∶10D,相对湿度75%±1%及不同温度(18,20,24,26,28和30℃)的实验室条件下,测定了以南瓜为寄主的扶桑绵粉蚧各虫态的发育历期和存活率,组建了... 为了探明温度对扶桑绵粉蚧Phenacoccus solenopsis Tinsley发育的影响,本研究在光周期14L∶10D,相对湿度75%±1%及不同温度(18,20,24,26,28和30℃)的实验室条件下,测定了以南瓜为寄主的扶桑绵粉蚧各虫态的发育历期和存活率,组建了扶桑绵粉蚧的实验种群生命表。结果表明:在18~30℃温度范围内,随着温度的升高扶桑绵粉蚧的发育速率加快,且其温度与发育速率的关系符合Logistic模型。在18~30℃恒温条件下,扶桑绵粉蚧的雌虫世代发育历期为40.24~80.64d,雄虫世代发育历期为25.21~54.31d;雌虫世代的发育起点温度为7.39℃,有效积温为889.89日·度;雄虫世代的发育起点温度为8.58℃,有效积温为523.47日·度。在26℃时,扶桑绵粉蚧的世代存活率最高(77.03%),种群趋势指数也最高(22.98),有利于种群增长;而在18℃和30℃,扶桑绵粉蚧的种群趋势指数分别为2.99和9.80。扶桑绵粉蚧有较强的种群发展能力,但高温和低温都不利于其种群增长。扶桑绵粉蚧发育历期和实验种群表的研究为其控制措施的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扶桑绵粉蚧 发育起点温度 有效积温 生命表 种群趋势指数
下载PDF
温度对点蜂缘蝽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 被引量:21
4
作者 陈菊红 崔娟 +3 位作者 唐佳威 毕锐 张金平 史树森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579-584,共6页
为明确温度对点蜂缘蝽(Riptortus pedestris Fabricius)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在16、20、24、28和32℃共5个恒温条件下,以鲜芸豆荚为寄主食料,测定了温度对点蜂缘蝽各虫态的发育历期、发育速率及存活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6℃条件下点... 为明确温度对点蜂缘蝽(Riptortus pedestris Fabricius)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在16、20、24、28和32℃共5个恒温条件下,以鲜芸豆荚为寄主食料,测定了温度对点蜂缘蝽各虫态的发育历期、发育速率及存活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6℃条件下点蜂缘蝽不能完成生活史,32℃条件下成虫不产卵。在试验温度范围内,各虫态的发育历期均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通过拟合方程得出发育速率与温度呈显著正相关。由直接最优法计算得到点蜂缘蝽卵期、若虫期、成虫期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12.58、15.98、15.27℃,有效积温依次为102.32、203.28和103.94日·度。在24℃条件下,成虫的单雌产卵量最高为87.39粒,是20℃的2.78倍,28℃的5.34倍;种群趋势指数值最大为I=14.30,是20℃的2.34倍,28℃的4.27倍。环境温度对点蜂缘蝽的存活率也有较大影响。研究结果为点蜂缘蝽发生期预测及综合防控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点蜂缘蝽 温度 发育历期 有效积温 种群趋势指数
下载PDF
不同寄主植物对B型烟粉虱生长发育的影响 被引量:12
5
作者 陈倩 刘玉升 +1 位作者 朱国仁 肖利锋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479-481,共3页
在26℃条件下测定了五种寄主植物对B型烟粉虱个体发育、种群存活率、成虫寿命和生育力的影响。寄主植物不同,烟粉虱幼期存活率、成虫寿命和生育力差异较明显,而对其生长发育影响不大。比较种群趋势指数,甘薯为最适寄主,芥蓝次之,棉花最差。
关键词 寄主植物 B型烟粉虱 生长发育 个体发育 种群存活率 成虫寿命 生育力 种群趋势指数
下载PDF
不同温度下康氏粉蚧实验种群生命表 被引量:15
6
作者 徐盼 徐志宏 +6 位作者 李绍进 许渭根 李罕琼 盛仙俏 金文灶 王莹莹 赵亦曼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1362-1367,共6页
为了探索温度对康氏粉蚧Pseudococcus comstocki发育和繁殖的影响,经室内实验,建立了康氏粉蚧在17℃,20℃,23℃,26℃,29℃和32℃下的实验种群生命表。结果表明:在17~29℃温度范围内,随着温度的升高康氏粉蚧的世代发育历期缩短,在17℃... 为了探索温度对康氏粉蚧Pseudococcus comstocki发育和繁殖的影响,经室内实验,建立了康氏粉蚧在17℃,20℃,23℃,26℃,29℃和32℃下的实验种群生命表。结果表明:在17~29℃温度范围内,随着温度的升高康氏粉蚧的世代发育历期缩短,在17℃下雌雄世代的发育历期最长(分别为121.27d和89.64d),而29℃时仅分别为52.10d和36.01d,且其温度与发育速率的关系符合Logistic模型。雌虫世代的发育起点温度为8.69℃,有效积温为1020.90日·度;雄虫世代的发育起点温度为10.27℃,有效积温为659.04日·度。在26℃时,康氏粉蚧的世代存活率最高(81.94%),种群趋势指数(I)也最高(322.27),有利于种群增长;而在17℃和29℃,康氏粉蚧的世代存活率分别为64.85%和67.23%,种群趋势指数(I)分别为69.91和42.19,且32℃时康氏粉蚧1龄若虫生长停滞。说明高温和低温都不利于康氏粉蚧的种群增长,且高温的影响大于低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氏粉蚧 实验种群 发育起点温度 有效积温 生命表 种群趋势指数
下载PDF
小菜蛾颗粒体病毒对小菜蛾防治作用的评价 被引量:11
7
作者 莫美华 庞雄飞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724-727,共4页
用以作用因子组配的生命表、种群趋势指数()和控制指数评价小菜蛾颗粒体病毒对小菜蛾种群动态的作用。结果表明,施用该病毒对小菜蛾种群动态有明显的控制作用,种群趋势指数()为0.97,干扰作用控制指数为0.19,即施用病毒后,其种群趋势指... 用以作用因子组配的生命表、种群趋势指数()和控制指数评价小菜蛾颗粒体病毒对小菜蛾种群动态的作用。结果表明,施用该病毒对小菜蛾种群动态有明显的控制作用,种群趋势指数()为0.97,干扰作用控制指数为0.19,即施用病毒后,其种群趋势指数相当于对照的0.19。施用化学杀虫剂的种群趋势指数()为7.20,干扰作用控制指数为1.43,即种群趋势指数将增长为对照的1.43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菜蛾 颗粒体病毒 生命表 种群趋势指数
下载PDF
温度对石蒜绵粉蚧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 被引量:9
8
作者 李思怡 王吉锐 +3 位作者 赖秋利 张胜娟 邵炜冬 徐志宏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170-1176,共7页
【目的】石蒜绵粉蚧Phenacoccus solani是近年在我国新发现的一种重要检疫性害虫,温度是决定石蒜绵粉蚧能否建立稳定种群的最基本因素。本研究旨在探索温度对莴苣Lactuca sativa上石蒜绵粉蚧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方法】在20, 23, 26... 【目的】石蒜绵粉蚧Phenacoccus solani是近年在我国新发现的一种重要检疫性害虫,温度是决定石蒜绵粉蚧能否建立稳定种群的最基本因素。本研究旨在探索温度对莴苣Lactuca sativa上石蒜绵粉蚧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方法】在20, 23, 26, 29和32℃,光周期14L∶10D,相对湿度80%±5%的实验室条件下,测定了莴苣上石蒜绵粉蚧各虫态的发育历期、发育速率、存活率和繁殖力,组建了石蒜绵粉蚧的实验种群生命表。【结果】石蒜绵粉蚧各虫态的发育历期均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在20℃下若虫发育历期最长,为35.75 d; 32℃时若虫发育历期最短,为17.90 d。此外,温度显著影响石蒜绵粉蚧的存活,在26℃时若虫期的存活率最高,为67.33%;世代的发育起点温度为12.23℃,有效积温为770.90日·度。石蒜绵粉蚧的产卵前期和成虫寿命随着温度的升高而缩短。成虫产卵量在20℃时最高,达88.02粒/雌;32℃时最低,仅为37.61粒/雌。在20~32℃种群趋势指数都大于1,说明石蒜绵粉蚧对温度的适应范围广。但在32℃时,产卵前期存活率明显降低,说明高温不利于石蒜绵粉蚧的繁殖。【结论】温度对石蒜绵粉蚧的生长发育、存活、繁殖及种群增长有显著的影响,26℃是最适宜石蒜绵粉蚧生长发育和繁殖的温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蒜绵粉蚧 温度 生命表 发育起点温度 有效积温 种群趋势指数
下载PDF
变温对甘蓝夜蛾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 被引量:9
9
作者 赵晨宇 李新畅 +2 位作者 崔娟 高宇 史树森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1108-1116,共9页
【目的】明确自然变温环境对甘蓝夜蛾Mamestra brassicae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深入研究其对环境温度的适应性。【方法】在13~25℃(日平均19℃),16~28℃(日平均22℃),19~31℃(日平均25℃),22~34℃(日平均28℃)和25~37℃(日平均31℃)5个... 【目的】明确自然变温环境对甘蓝夜蛾Mamestra brassicae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深入研究其对环境温度的适应性。【方法】在13~25℃(日平均19℃),16~28℃(日平均22℃),19~31℃(日平均25℃),22~34℃(日平均28℃)和25~37℃(日平均31℃)5个梯度变温条件下,以大豆Glycine max植株叶片为寄主材料饲养甘蓝夜蛾卵,测定其各虫态发育历期、发育速率、成虫繁殖力及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结果】变温范围为13~25℃时甘蓝夜蛾发育历期最长,世代发育历期为65.93 d,显著长于其他变温处理。且随温度升高,其发育历期缩短,变温范围为22~34℃时,该虫发育历期最短,世代发育历期为38.46 d,显著短于其他变温处理。在变温范围为25~37℃时,该虫不能正常完成个体发育。在日平均温度(T)19~28℃范围内(最大温差12℃),甘蓝夜蛾卵、幼虫及蛹期的发育速率随温度升高而加快,且各个虫态发育速率(V)拟合方程均符合线性方程模型:V卵期=0.125+0.048T,V幼虫期=0.023+0.012T,V蛹期=0.027+0.013T,V成虫=0.073+0.47T。甘蓝夜蛾雌雄成虫的寿命随着日平均温度的升高而逐渐缩短,雌雄成虫寿命在日变温范围13~25℃时最长,分别为7.91 d和8.00 d;在变温范围22~34℃时最短,分别为3.00 d和3.57 d。甘蓝夜蛾卵、幼虫、蛹、成虫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7.98,6.54,9.36和10.78℃,有效积温依次为87.00,607.36,351.51和108.52 d·℃。16~28℃的变温范围更适合甘蓝夜蛾种群的生存与繁殖,其种群趋势指数I为117.81。【结论】甘蓝夜蛾属于偏低温适应性害虫,对高温环境适应能力较低。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甘蓝夜蛾自然种群发生规律及其发生期、发生量预测预报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蓝夜蛾 变温 发育历期 发育起点温度 有效积温 种群趋势指数
下载PDF
西花蓟马生长发育和繁殖参数测定 被引量:9
10
作者 张治科 吴圣勇 +3 位作者 雷仲仁 康萍芝 杜玉宁 张丽荣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30-37,共8页
[目的]外来入侵生物西花蓟马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是危害黄瓜、辣椒、茄子等多种蔬菜和花卉的主要害虫。[方法]在15、18、22、26、30℃恒温下,分别测定了西花蓟马各虫态的发育历期、存活率、繁殖力、成虫寿命等,测算了西花蓟马各... [目的]外来入侵生物西花蓟马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是危害黄瓜、辣椒、茄子等多种蔬菜和花卉的主要害虫。[方法]在15、18、22、26、30℃恒温下,分别测定了西花蓟马各虫态的发育历期、存活率、繁殖力、成虫寿命等,测算了西花蓟马各虫态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并组建了西花蓟马实验种群生命表。[结果]在15~30℃温度范围内,西花蓟马各虫态的发育历期随温度升高而缩短,15℃时各虫态的发育历期极显著长于其它温度;卵、一龄若虫、二龄若虫、蛹、成虫产卵前和世代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8.85±2.23、5.48±0.89、3.79±2.58、3.08±1.53、8.08±0.81和5.78±0.73℃,有效积温分别为48.88±7.64、41.95±2.14、54.49±7.40、67.52±5.23、33.34±2.07和254.16±10.74日度;18℃成虫寿命最长,22℃存活率、繁殖力和种群趋势指数均最高;每雌产卵量及种群趋势指数与温度的关系均呈抛物线状变化。[结论]组建了西花蓟马15~30℃温度范围内实验种群生命表,明确了不同温度下西花蓟马各虫态的生长发育和繁殖参数,确定了各虫态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为深入了解该虫种群生物学特性及做好预测预报和有效防控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花蓟马 发育历期 存活率 繁殖力 成虫寿命 种群趋势
下载PDF
白蜡虫自然种群年龄特征生命表及主要死亡因素分析 被引量:7
11
作者 陈晓鸣 王自力 +3 位作者 陈勇 赵杰军 叶寿德 王绍云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87-94,共8页
白蜡虫自然种群生命表研究表明:白蜡虫繁殖力强,怀卵量为8000~12000粒.♀-1,死亡率高,世代死亡率高达99%以上,高繁殖力和高死亡率是白蜡虫种的特征,白蜡虫以高繁殖力补偿高死亡率,使种群延续。白蜡虫阶段死亡差异较大,卵期死亡率为9.5... 白蜡虫自然种群生命表研究表明:白蜡虫繁殖力强,怀卵量为8000~12000粒.♀-1,死亡率高,世代死亡率高达99%以上,高繁殖力和高死亡率是白蜡虫种的特征,白蜡虫以高繁殖力补偿高死亡率,使种群延续。白蜡虫阶段死亡差异较大,卵期死亡率为9.58%,1龄若虫死亡率为85.25%,死亡高峰期在新孵1龄若虫寻找寄主植物叶片上定叶的过程中;2龄若虫的死亡率为45.50%,死亡高峰期在2龄若虫初期从叶片上转移到枝条上定杆的过程中;成虫期死亡率94.64%。1龄若虫死亡率最高,占总死亡率的70%左右;2龄若虫死亡率占总死亡率的10%~15%;成虫期死亡率占总死亡率的2%~5%。平均种群增长趋势指数为32。气象条件和天敌是影响白蜡虫种群数量变动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蜡虫 年龄特征生命表 繁殖能力 死亡率 种群趋势指数 死亡因子分析
下载PDF
温度对褐飞虱抗/感吡虫啉品系种群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5
12
作者 刘泽文 韩召军 +1 位作者 王荫长 张洪伟 《昆虫知识》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47-50,共4页
与敏感性品系相比 ,经过连续 1 4代筛选的褐飞虱抗性品系对吡虫啉具有 48.5倍的抗性。通过构建不同温度下敏感品系和抗性品系的实验种群生命表 ,发现不适温度对 2个品系的生长发育和繁殖都有明显的影响 ,而且这种影响在 2个品系间存在... 与敏感性品系相比 ,经过连续 1 4代筛选的褐飞虱抗性品系对吡虫啉具有 48.5倍的抗性。通过构建不同温度下敏感品系和抗性品系的实验种群生命表 ,发现不适温度对 2个品系的生长发育和繁殖都有明显的影响 ,而且这种影响在 2个品系间存在差异。高温 ( 3 2℃ )和低温 ( 1 8℃ )导致 2个品系若虫存活率、羽化率、交配率、产卵量和孵化率明显下降。在 2 5℃ ,3 2℃和 1 8℃下 ,敏感品系的种群趋势指数分别为 1 64 3 ,2 6 7和 5 8 5 ,抗性品系的相应值分别为 81 4,9 5和 2 3 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飞虱 吡虫啉 温度 生命表 种群趋势指数 水稻害虫
下载PDF
温度对新菠萝灰粉蚧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 被引量:7
13
作者 胡钟予 邵炜冬 +2 位作者 何雨健 张洁娣 徐志宏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651-657,共7页
新菠萝灰粉蚧是近年在我国新发现的一种重要外来入侵害虫,温度是决定新菠萝灰粉蚧能否建立稳定种群的最基本因素.本研究以南瓜作为寄主,探索恒温条件对新菠萝灰粉蚧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在17、20、23、26、29和32℃,光周期14L∶10D,相... 新菠萝灰粉蚧是近年在我国新发现的一种重要外来入侵害虫,温度是决定新菠萝灰粉蚧能否建立稳定种群的最基本因素.本研究以南瓜作为寄主,探索恒温条件对新菠萝灰粉蚧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在17、20、23、26、29和32℃,光周期14L∶10D,相对湿度(75±5)%的实验室条件下,测定了新菠萝灰粉蚧各虫态的发育历期、发育速率、存活率和繁殖力,组建了新菠萝灰粉蚧的实验种群生命表.结果表明:在20~29℃,各虫态的发育历期均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在20℃下雌、雄若虫期的发育历期最长,分别为46.95和50.26 d;29℃时雌虫若虫期的发育历期最短,为20.28 d;而雄虫若虫期在32℃时最短,为20.70 d.各虫态的温度与发育速率的关系均符合二次回归关系.此外,温度显著影响新菠萝灰粉蚧的存活率,在29℃时雌、雄若虫期的存活率均最高,分别为70.3%和69.3%;雌虫世代的发育起点温度为13.80℃,有效积温为491.50日·度;雄虫世代的发育起点温度为11.61℃,有效积温为388.85日·度.新菠萝灰粉蚧的产卵前期和成虫寿命随着温度的升高而缩短;成虫产卵量在29℃时最高,达每雌442.2粒;最小为20℃,仅为每雌111.8粒;29和20℃下种群趋势指数分别为168.2和19.1,且在17和32℃时,新菠萝灰粉蚧1龄若虫和3龄若虫均表现为生长停滞.说明温度过高或过低均不利于其生长发育.温度对新菠萝灰粉蚧的生长发育、存活、繁殖及种群增长有显著的影响,23~29℃是最适宜新菠萝灰粉蚧生长发育和繁殖的温度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度 生命表 发育起点温度 有效积温 种群趋势指数
原文传递
不同温度下茄二十八星瓢虫的实验种群生命表 被引量:7
14
作者 周雷 王香萍 +2 位作者 李传仁 桂连友 张友军 《环境昆虫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94-500,共7页
近年来,茄二十八星瓢虫Henosepilachna vigintioctopunctata在江汉平原地区危害严重,本研究旨在探明温度对该地区茄二十八星瓢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组建茄二十八星瓢虫的实验种群生命表,为该虫防治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本研究采用室... 近年来,茄二十八星瓢虫Henosepilachna vigintioctopunctata在江汉平原地区危害严重,本研究旨在探明温度对该地区茄二十八星瓢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组建茄二十八星瓢虫的实验种群生命表,为该虫防治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本研究采用室内恒温饲养方法,分别设置19℃、22℃、25℃、28℃、31℃和34℃等6个温度,测定各温度下用马铃薯饲养不同虫态的生长发育历期。结果表明,茄二十八星瓢虫在不同恒温条件下各虫态的发育历期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逐渐缩短,19℃恒温下发育历期最长为32.19 d,31℃恒温下仅为13.15 d。幼虫期和蛹期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10.93和12.13℃,日有效积温为186.04和57.06 d·℃。在19-31℃5个温区下幼虫和蛹的存活率都很高,并依据该温区内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建立了发育历期预测式与Logistic模型。在25℃时单雌平均产卵量达到最大值1074.50粒,世代存活率和种群趋势指数最高,分别为93.33%和501.47,高温和低温均不利于其种群数量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茄二十八星瓢虫 发育历期 发育起点温度 有效积温 生命表 种群趋势指数
下载PDF
蜡蚧轮枝菌毒素对温室中烟粉虱种群控制作用的评价 被引量:3
15
作者 王联德 黄建 刘波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391-398,共8页
在室内测定蜡蚧轮枝菌毒素对烟粉虱种群干扰作用基础上,通过分别组建蜡蚧轮枝菌毒素和化学杀虫剂作用下的烟粉虱第5、6代自然种群生命表,采用种群趋势指数(I)和干扰作用控制指数(IIPC)分析法,比较蜡蚧轮枝菌毒素和化学杀虫剂对茄子上烟... 在室内测定蜡蚧轮枝菌毒素对烟粉虱种群干扰作用基础上,通过分别组建蜡蚧轮枝菌毒素和化学杀虫剂作用下的烟粉虱第5、6代自然种群生命表,采用种群趋势指数(I)和干扰作用控制指数(IIPC)分析法,比较蜡蚧轮枝菌毒素和化学杀虫剂对茄子上烟粉虱的防治效果,评价蜡蚧轮枝菌毒素对烟粉虱的防治作用。结果表明,毒素对烟粉虱室内种群的干扰作用主要表现在对成虫的忌避作用和对若虫的毒杀作用;温室大棚中施用400mgL的蜡蚧轮枝菌毒素,对烟粉虱第5代和第6代的控制指数IIPC分别为0.064和0.023,连续施用毒素后,第6代种群趋势指数Ⅰ为0.68,烟粉虱种群基本得到控制;温室大棚中施用重量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稀释1000倍),对烟粉虱第5代和第6代的控制指数IIPC分别为0.44和1.01,化防区第5代的Ⅰ为12.95,第6代的Ⅰ为30.23,分别为对照区的0.44倍和1.01倍,连续使用化学杀虫剂,容易造成烟粉虱再猖獗。重要因子分析揭示毒素比化学杀虫剂更利于温室烟粉虱种群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粉虱 蜡蚧轮枝菌毒素 控制效果 种群趋势指数 干扰作用控制指数
下载PDF
大豆荚饲养点蜂缘蝽实验种群生殖力及其种群趋势分析 被引量:6
16
作者 胡英露 田鑫月 +4 位作者 陈蕾 丁宁 李晓凤 高宇 史树森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460-466,共7页
点蜂缘蝽(Riptortus pedestris)是大豆生产上的重要害虫。为明确结荚期大豆对点蜂缘蝽生殖力及种群发育的影响,为了解种群发生动态、预测预报及制定综合治理措施提供科学依据,在24±1℃恒温下,采用离体豆荚饲养法,系统观测点蜂缘蝽... 点蜂缘蝽(Riptortus pedestris)是大豆生产上的重要害虫。为明确结荚期大豆对点蜂缘蝽生殖力及种群发育的影响,为了解种群发生动态、预测预报及制定综合治理措施提供科学依据,在24±1℃恒温下,采用离体豆荚饲养法,系统观测点蜂缘蝽存活和生殖等生物学指标,通过种群生命表分析,进一步探讨其种群生殖力及种群趋势。结果表明,大豆鼓粒期鲜豆荚饲养点蜂缘蝽世代历期为54.69 d;成虫平均寿命为49.18 d,雌雄成虫寿命分别为46.26 d、52.75 d;点蜂缘蝽平均产卵前期为6.60 d,平均产卵历期为36.97 d,平均单雌产卵量为116.62粒;日产卵动态符合逻辑斯蒂回归和指数函数模型,逐日累积产卵进度动态符合指数函数、三项式回归,雌成虫产卵日产卵动态为偏态分布,50%的卵集中产于产卵期前25%时段。生命表分析结果显示,大豆离体鲜豆荚饲养点蜂缘蝽实验种群内禀增长率rm为0.0717,净增值率R0为50.53,周限增长率λ为1.07 d-1,种群倍增时间为9.66 d;种群趋势指数为48.07。可见,大豆离体鲜豆荚可以充分满足点蜂缘蝽个体发育的营养需求,大豆结荚期豆荚是点蜂缘蝽田间种群的主要营养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点蜂缘蝽 大豆 生命表 内禀增长率 种群趋势指数
下载PDF
温度对短额负蝗生长发育及种群趋势的影响 被引量:6
17
作者 李文博 高宇 +1 位作者 崔娟 史树森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27-133,共7页
为明确温度对短额负蝗Atractomorpha sinensis(I.Bolivar)种群生长发育、生殖力及种群趋势的影响。本试验设置16℃、20℃、24℃、28℃和32℃等5个恒温梯度,在实验室条件下(H:D=16:8,RH 70%±5%),以大豆叶片为食物饲养,系统观测短额... 为明确温度对短额负蝗Atractomorpha sinensis(I.Bolivar)种群生长发育、生殖力及种群趋势的影响。本试验设置16℃、20℃、24℃、28℃和32℃等5个恒温梯度,在实验室条件下(H:D=16:8,RH 70%±5%),以大豆叶片为食物饲养,系统观测短额负蝗实验种群各虫态发育历期、发育速率及繁殖等情况,测算其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并利用生命表技术分析各温度条件下的种群趋势。结果表明,短额负蝗各虫态的发育历期均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其发育速率与温度呈显著正相关。短额负蝗卵、若虫和成虫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9.58℃、10.55℃、11.40℃,有效积温依次为449.80、540.03、430.94日·度。在试验条件下,短额负蝗单雌产卵量28℃时最高,为66.12粒,24℃时次之,为60.30粒,16℃时最低,为28粒;各试验温度条件下实验种群趋势指数均>1,其中24℃时最大,为18.97。该结果为短额负蝗的田间预测及综合防控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额负蝗 发育历期 发育起点温度 有效积温 种群趋势指数
下载PDF
吡蚜酮对白背飞虱的发育、繁殖和药剂敏感性的亚致死效应(英文) 被引量:5
18
作者 龙贵云 刘磊磊 +3 位作者 杨洪 王召 金道超 周操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790-798,共9页
【目的】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Horváth)是我国重要的水稻害虫。本研究旨在确定亚致死浓度吡蚜酮对白背飞虱发育和繁殖及亚致死浓度处理后白背飞虱对其他药剂的敏感性变化的影响。【方法】用生命表法研究了亚致死浓度吡蚜... 【目的】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Horváth)是我国重要的水稻害虫。本研究旨在确定亚致死浓度吡蚜酮对白背飞虱发育和繁殖及亚致死浓度处理后白背飞虱对其他药剂的敏感性变化的影响。【方法】用生命表法研究了亚致死浓度吡蚜酮处理对白背飞虱F0及F1代发育历期、存活率、羽化率和寿命的亚致死效应;采用稻茎浸渍法,测定了亚致死浓度吡蚜酮处理后白背飞虱对其他药剂的敏感性。【结果】经LC_(10)和LC_(25)吡蚜酮处理后,白背飞虱F0代3-5龄若虫历期比对照(8.25 d)分别延长了1.98 d和4.25 d,寿命分别比对照(14.54 d)缩短了0.49和1.73 d,3-5龄若虫存活率(分别为85.00%和68.50%)和羽化率(分别为75.89%和67.78%)比对照(分别为92.00%和85.90%)下降,其中LC_(25)处理组与对照比差异显著。LC_(10)和LC_(25)吡蚜酮处理的白背飞虱F1代羽化率(分别为76.97%和68.94%)、交尾率(分别为77.79%和66.44%)和卵孵化率(分别为73.19%和68.67%)比对照(分别为88.22%,86.67%和87.26%)显著降低,但只有LC_(25)处理组的F1代发育历期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LC_(10)和LC_(25)吡蚜酮处理后的F1代单雌产卵量比对照(147.80粒/雌)显著下降(分别为112.36和88.34粒/雌),种群相对适合度比对照(1.00)也明显下降(分别为0.41和0.20)。经吡蚜酮LC_(10)和LC_(25)处理后,测定白背飞虱对噻虫嗪,毒死蜱和噻嗪酮的敏感性结果显示,这3种杀虫剂的LC50在LC_(10)处理组中分别为2.16,40.87和3.12 mg/L,在LC_(25)处理组中分别为4.93,17.96和8.39 mg/L。噻虫嗪、毒死蜱、噻嗪酮的相对毒力指数(RTI)结果显示,LC_(10)和LC_(25)处理后的白背飞虱对这3种杀虫剂的敏感性均降低。【结论】吡蚜酮处理后,白背飞虱对其他药剂的敏感性均降低。吡蚜酮亚致死浓度处理能降低白背飞虱的繁殖力,抑制种群增长,亚致死浓度处理后的白背飞虱种群对噻虫嗪、毒死蜱和噻嗪酮的敏感性均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背飞虱 吡蚜酮 亚致死效应 适合度 种群趋势指数 药剂敏感性
下载PDF
褐飞虱近似种伪褐飞虱和拟褐飞虱的寄主植物 被引量:5
19
作者 崔亚丽 何佳春 +2 位作者 罗举 赖凤香 傅强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05-110,共6页
通过室内笼罩饲养法观察了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Stl)]的两种同属近似种伪褐飞虱(N.muiri China)和拟褐飞虱[N.bakeri(Muir)]在水稻、游草[Leersia hexandra(李氏禾)]、秕谷草(L.sayanuka)等禾本科常见作物或杂草上的成虫繁殖力... 通过室内笼罩饲养法观察了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Stl)]的两种同属近似种伪褐飞虱(N.muiri China)和拟褐飞虱[N.bakeri(Muir)]在水稻、游草[Leersia hexandra(李氏禾)]、秕谷草(L.sayanuka)等禾本科常见作物或杂草上的成虫繁殖力、卵和若虫发育情况。结果表明,伪褐飞虱、拟褐飞虱的适宜寄主不同于褐飞虱,前两者为游草和秕谷草,褐飞虱则为水稻。水稻上的伪褐飞虱和拟褐飞虱均能完成世代发育,但种群趋势指数分别仅0.2和0.02,不能持续繁衍。3种褐飞虱的繁衍能力有明显差别,褐飞虱明显高于伪褐飞虱和拟褐飞虱,三者的最高种群趋势指数分别为水稻上褐飞虱的333.82、秕谷草上伪褐飞虱的82.06和游草上拟褐飞虱的39.2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伪褐飞虱 拟褐飞虱 寄主植物 种群趋势指数
下载PDF
豆天蛾海南种群发育历期和实验种群生命表 被引量:5
20
作者 冯雨艳 马光昌 +4 位作者 金启安 吕宝乾 彭正强 金涛 温海波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80-83,共4页
豆天蛾是一种日益受到人们青睐的食用昆虫。本实验在室内测定了豆天蛾各虫态及整个世代有效积温、发育起点温度和实验种群生命表。结果表明:在19-31℃内豆天蛾的各虫态均能正常发育。各虫态的发育速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加快,在19℃发育历... 豆天蛾是一种日益受到人们青睐的食用昆虫。本实验在室内测定了豆天蛾各虫态及整个世代有效积温、发育起点温度和实验种群生命表。结果表明:在19-31℃内豆天蛾的各虫态均能正常发育。各虫态的发育速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加快,在19℃发育历期最长,为100.89d,而在31℃下仅为47.10d。种群趋势指数在25.63℃时最高,为74.36,说明在此最适温度下豆天蛾可大量繁殖,解决市场供不应求的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豆天蛾 发育起点温度 有效积温 生命表 种群趋势指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