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2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线粒体Cytb基因全序列的松江鲈群体遗传结构分析 被引量:39
1
作者 高天翔 毕潇潇 +1 位作者 赵林林 李创举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99-207,共9页
对松江鲈(Trachidermus fasciatus Heckel)中国沿海7个群体和日本有明海群体的线粒体Cytb基因全序列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显示:47个个体共检测到31个单倍型,8个群体均呈现出较高的单倍型多样性(0.60—1.00)和较低的核苷酸多样性(0.000... 对松江鲈(Trachidermus fasciatus Heckel)中国沿海7个群体和日本有明海群体的线粒体Cytb基因全序列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显示:47个个体共检测到31个单倍型,8个群体均呈现出较高的单倍型多样性(0.60—1.00)和较低的核苷酸多样性(0.0005—0.0041)的特点。AMOVA分析结果及单倍型邻接关系树和单倍型网络关系图均显示松江鲈分为中国和日本两个世系,而中国世系的7个群体未呈现出明显的地理遗传结构。基于核苷酸Kimura双参数替代模型计算得出的中国和日本两个世系的净遗传距离,再参照其他硬骨鱼类线粒体Cytb基因2%/Ma(百万年)的分歧速率,推测松江鲈中日两个世系间分化时间约为41万年前。对中国世系进行群体历史动态分析,中性检验结果均为负值且显著,核苷酸不配对分布呈单峰型,表明松江鲈中国世系曾发生过群体扩张,其扩张时间大约为12万年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江鲈 CYTB基因 全序列 遗传结构 群体扩张
下载PDF
唐代乡村基层组织及其演变 被引量:37
2
作者 张国刚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12-126,共15页
唐代在县政权以下乡村基层社会设置有两类组织,一个是乡、里,一个是村、坊。前者是准基层政权;后者属于居民社区自治组织。在唐代乡、里机构中,并没有"乡"长官,里正是乡的实际负责人,"里"的作用因而被虚化。里正主... 唐代在县政权以下乡村基层社会设置有两类组织,一个是乡、里,一个是村、坊。前者是准基层政权;后者属于居民社区自治组织。在唐代乡、里机构中,并没有"乡"长官,里正是乡的实际负责人,"里"的作用因而被虚化。里正主持"乡"务的制度化,是中唐以后唐代乡村基层组织发生变化的重要推手。这种变化的基本方向就是"县—乡—里"结构让位于"县—乡—村"结构。具体表现为整齐划一的"里"的功能在逐渐退缩,而自然居民点"村"的功能在扩张和强化。发生这种变化的社会背景是随着户口的增长,乡和村的人口都在扩张,村与里的法定户数之间的差别愈益缩小,村取代里的可能性在提高,村的独立性增强,于是,唐前期的"乡—里"结构向后期的"乡—村"结构转变。不管是涉及赋役和户籍问题,还是涉及居民生活秩序的内容,管理层大多数情况直面乡村或村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基层社会 “乡-村”结构 人口扩张
原文传递
竹子生理整合作用的生态学意义及研究进展 被引量:24
3
作者 庄明浩 李迎春 陈双林 《竹子研究汇刊》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5-9,共5页
生理整合是克隆植物的重要特征,对于克隆植物的生存、生长、繁殖、扩张和资源利用等有着重要的生态学意义。竹类植物作为典型的克隆植物,克隆生长形式使其具有许多特有的生长性质,能够有效地利用异质性生境资源,具有强烈的生理整合功能... 生理整合是克隆植物的重要特征,对于克隆植物的生存、生长、繁殖、扩张和资源利用等有着重要的生态学意义。竹类植物作为典型的克隆植物,克隆生长形式使其具有许多特有的生长性质,能够有效地利用异质性生境资源,具有强烈的生理整合功能。该文从土壤水分、养分、光照和种群扩张等方面综述了竹子生理整合特征及其研究进展,提出了基于竹子生理整合作用今后的重点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竹类植物 生理整合 水分 养分 光照 种群扩张
下载PDF
塔里木裂腹鱼群体遗传结构及遗传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22
4
作者 孟玮 郭焱 +3 位作者 海萨 杨天燕 马燕武 谢春刚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851-857,共7页
塔里木裂腹鱼为塔里木河水系特有濒危裂腹鱼类。研究采集5个群体(多浪渠首、喀拉喀什河、木扎提河、塔什库尔干、玉龙喀什河)塔里木裂腹鱼,扩增线粒体控制区第一高变区,共获得长度456 bp序列95条。塔里木裂腹鱼单倍型多样度和核苷酸多... 塔里木裂腹鱼为塔里木河水系特有濒危裂腹鱼类。研究采集5个群体(多浪渠首、喀拉喀什河、木扎提河、塔什库尔干、玉龙喀什河)塔里木裂腹鱼,扩增线粒体控制区第一高变区,共获得长度456 bp序列95条。塔里木裂腹鱼单倍型多样度和核苷酸多样度分别为0.7118、0.0024。AMOVA分析显示,群体间遗传分化显著。FST值统计检验表明,除喀拉喀什河群体与玉龙喀什河群体之间差异不显著外,其他两两群体之间都是显著的。分子系统树和单倍型网络图分析表明,塔里木裂腹鱼单倍型间关系较近。中性检验和mismatch分析显示,塔里木裂腹鱼群体经历过近期群体扩张事件。根据核苷酸不配对分布τ值计算其群体扩张时间为20万年前。天山、昆仑山的运动以及第四纪冰期-间冰期的变化可能影响了塔里木裂腹鱼的群体历史动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裂腹鱼 遗传结构 遗传多样性 群体扩张
下载PDF
苏北海滨湿地互花米草种群繁殖方式 被引量:18
5
作者 徐伟伟 王国祥 +3 位作者 刘金娥 陈正勇 杭子清 王会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4期3839-3847,共9页
在江苏盐城新洋港滩涂由海向陆建立样地:光滩(Mudflat)、零星米草斑块(SAP)、稳定米草滩下边缘(SAFI)、2003年米草定居处(SAF03)、1989年米草定居处(SAF89)、碱蓬滩(SS)及禾草滩(Grass flat),在每个样地分别建立6个样方,构建原地栽培系... 在江苏盐城新洋港滩涂由海向陆建立样地:光滩(Mudflat)、零星米草斑块(SAP)、稳定米草滩下边缘(SAFI)、2003年米草定居处(SAF03)、1989年米草定居处(SAF89)、碱蓬滩(SS)及禾草滩(Grass flat),在每个样地分别建立6个样方,构建原地栽培系统(长1 m×宽1 m×深0.7 m),其中3个用于无性繁殖体栽培,3个用于有性繁殖体栽培,对互花米草的种子萌发、无性分株及实生苗的定居、生长、繁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受海浪物理冲刷、淹水胁迫、受潮浸频率及土壤水分的影响,实验系统各样地种子萌发率均较低,只有样地SAFI处互花米草种子萌发率为17.8%,显著高于其他样地(P<0.01)。SAP、SAFI、SAF03、SAF89和Grass flat处实验最初栽培的互花米草无性分株植株存活率较高(大于60.0%)且样地间差异性不显著(P>0.05);Mudflat处无性分株存活率极低(7.8±2.2)%,SS处无性分株全部死亡(0.0%)。无性分株和实生苗相比较,除Mudflat和SS样地二者存活率接近,其余样地的无性分株成活率均远高于有性分株。(2)互花米草无性分株在SAP、SAFI和SAF89样地中的株高、叶长、叶数、叶宽和叶厚均较高;实生苗在SAFI处长势较好,其他样地植株矮小、基径细或者死亡。无性分株生长指标显著高于实生苗。(3)各样地成功定居的无性分株均有结实植株,而实生苗只有Mudflat和SAFI处结实。样地Mudflat、SAP、SAFI、SAF03、SAF89和Grass flat无性分株分蘖数分别为21.7、23.0、25.5、6.8、9.0和4.1,实生苗的分蘖数除在Mudflat处达到14.0外,在其他样地均未分蘖。(4)各样地互花米草的无性分株单株生物量显著大于实生苗。两种繁殖方式地上生物量分配都呈现出向海陆两边递减的趋势,而地下生物量分配表现出相反的情况。综合对比各项指标,可以看出,在研究区内互花米草无性繁殖方式的定居成功率、生长、繁殖等指标均优于有性繁殖方式。研究区内互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来种 种群扩张 无性分株 实生苗
下载PDF
黄河上游花斑裸鲤Cyt b基因的序列变异和遗传多样性 被引量:17
6
作者 祁得林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55-261,共7页
花斑裸鲤(Gymncypris eckloni)主要分布于黄河上游高原宽谷河段深水缓流处或静水湖泊中,在高原淡水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本文获得了黄河上游花斑裸鲤5个种群共68个个体线粒体DNA(mtDNA)细胞色素b基因的全序列(1140bp),分... 花斑裸鲤(Gymncypris eckloni)主要分布于黄河上游高原宽谷河段深水缓流处或静水湖泊中,在高原淡水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本文获得了黄河上游花斑裸鲤5个种群共68个个体线粒体DNA(mtDNA)细胞色素b基因的全序列(1140bp),分析了序列变异和种群遗传多样性。68个序列经比对后,发现30个(2.63%)多态性位点,共定义了18个单倍型。结果显示,花斑裸鲤种群单倍型多样度和核苷酸多样度均低于其它鲤科鱼类,这可能与青藏高原经所经历的地质变迁和古气候环境的改变有关,由此生活在高原水域中的鱼类或多或少经历过瓶颈效应。AMOVA分析结果显示,遗传差异主要发生在种群之内,而不是来自不同地理组群间或组群内种群间。单倍型网络图和系统发育分析均没有显示出单倍型与地理位置的对应关系,提示黄河上游花斑裸鲤自然种群未出现分化,应作为一个整体进行保护。单倍型歧点分布呈现为单峰以及中性检验Fu’sFs(-15.3400,P<0.001)和Tajima’sD(-0.6254,P=0.3080)结果综合表明,花斑裸鲤可能经历过近期的种群扩张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斑裸鲤 线粒体细胞色素B基因 遗传多样性 种群扩张 黄河
下载PDF
淮河乌鳢线粒体DNA控制区结构分析及遗传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17
7
作者 肖明松 崔峰 +1 位作者 康健 张晓红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82-90,共9页
利用线粒体DNA控制区(D-loop)序列分析淮河淮滨段、凤台段、蚌埠段、洪泽湖的野生乌鳢(Ophicephalus argus)种群遗传结构及种群历史.结果表明,在790bp的同源序列中,4个种群共检测到变异位点22个,占全部序列的2.78%,84个个体共检测到33... 利用线粒体DNA控制区(D-loop)序列分析淮河淮滨段、凤台段、蚌埠段、洪泽湖的野生乌鳢(Ophicephalus argus)种群遗传结构及种群历史.结果表明,在790bp的同源序列中,4个种群共检测到变异位点22个,占全部序列的2.78%,84个个体共检测到33种单倍型;4个种群的平均单倍型多样性(h)、核苷酸多样性(Pi)分别为0.956 8、0.0038,表明淮河野生乌鳢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4个种群间的遗传分化指数Fst为0.046 0,仅3.10%的变异来自种群间(AMOVA分析),基因交流值为10.3696,种群间K2-P遗传距离为0.003~0.005,从而显示乌鳢种群间没有发生明显的地理分化.NJ树揭示4个种群的个体组成2个谱系,但这2个谱系与地理分布并不相关.中性检验、错配分析和Network网络亲缘关系分析皆表明乌鳢鱼种群有过种群扩张,扩张时间约在末次冰期早期,距今51.8ka BP~74.6ka B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鳢 MTDNA D-LOOP 种群遗传结构 种群扩张
下载PDF
黄河裸裂尻鱼五种群mtDNA控制区的遗传结构 被引量:15
8
作者 祁得林 晁燕 +1 位作者 郭松长 赵新全 《动物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972-980,共9页
黄河裸裂尻鱼(Schizopygopsis pylzovi)主要分布于青藏高原东北部兰州以上黄河干支流水系和高原北部柴达木内流水系,由于其对高原特殊生境表现出独特的适应性而受研究者关注。本文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和直接测序的方法获得了一个分... 黄河裸裂尻鱼(Schizopygopsis pylzovi)主要分布于青藏高原东北部兰州以上黄河干支流水系和高原北部柴达木内流水系,由于其对高原特殊生境表现出独特的适应性而受研究者关注。本文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和直接测序的方法获得了一个分布于柴达木内流水系种群和四个黄河支流种群共99条个体的线粒体DNA(mtDNA)控制区(D-loop)821bp核苷酸的序列,探讨了其种群遗传结构和分化。99条个体的序列经比对后,发现77个(9.37%)多态性位点,共定义了53个单倍型,其中有一个单倍型(DT12)为两个种群(大通种群和互助种群)所共享,其余52个单倍型均为某个种群所特有。遗传多样性分析表明,柴达木种群的单倍型多样度(h=0.79±0.06)和核苷酸多样度(π=0.0027±0.0017)均略低于黄河支流各种群。AMOVA分析结果显示,遗传差异主要发生在种群之内,占75.39%,而不同水系的种群间只有24.61%,各种群间成对的Fst及遗传距离均表明种群间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种群分化,但系统进化树显示出一种混杂的单倍型分布格局,提示青藏高原东北部地质事件所造成的水系间的隔离形成较晚。单倍型歧点分布呈现为单峰以及中性检验Tajima的D(-1.497,P=0.058)和Fu的Fs(-24.741,P=0.001)结果综合表明,黄河裸裂尻鱼在青藏高原隆升过程中曾经历过近期的种群扩张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裸裂尻鱼 线粒休DNA控制区 种群遗传结构 种群扩张 青藏高原
下载PDF
淮河野生鲇鱼线粒体Cytb基因的序列变异与遗传结构分析 被引量:14
9
作者 肖明松 崔峰 +1 位作者 康健 张晓红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75-86,共12页
本研究利用线粒体DNA细胞色素b(Cyt b)基因序列分析淮河信阳段、淮滨段、蚌埠段、洪泽湖及其支流颍河、淠河和池河的野生鲇鱼(Silurus asotus)种群遗传结构及种群历史。结果表明,在841 bp的同源序列中,7个种群共检测到变异位点40个,占... 本研究利用线粒体DNA细胞色素b(Cyt b)基因序列分析淮河信阳段、淮滨段、蚌埠段、洪泽湖及其支流颍河、淠河和池河的野生鲇鱼(Silurus asotus)种群遗传结构及种群历史。结果表明,在841 bp的同源序列中,7个种群共检测到变异位点40个,占全部序列的4.76%,121个个体共检测到32种单倍型;7个种群的平均单倍型多样性(h)、核甘酸多样性(Pi)分别为0.884 8、0.003 8,表明淮河野生鲇鱼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7个种群间的遗传分化指数Fst为0.115 0,仅12.92%的变异来自种群间(AMOVA分析),基因交流值为3.85,种群间K2-P遗传距离为0.002~0.009,显示鲇鱼种群间没有发生明显的地理分化。NJ树揭示7个种群的个体组成2个谱系,但这2个谱系与地理分布并不相关。中性检验、错配分析和Network网络亲缘关系分析皆表明鲇鱼种群有过种群扩张,扩张时间约在0.17~0.29百万年前的中更新世中期和末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鲇鱼 线粒体DNA细胞色素b基因 种群遗传结构 种群扩张
原文传递
基于cpDNA trnL-F序列数据分析海南陆均松种群的冰期后扩张 被引量:11
10
作者 苏应娟 王艇 +4 位作者 陈国培 孙宇飞 江宇 邓锋 王伯荪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70-74,共5页
针对热带树种陆均松Dacrydium pierrei de Laubenfels分布在海南的12个天然种群进行取样,测定了叶绿体DNA(cpDNA)trnL-F非编码区序列。序列长度介于868—876 bp.显示出长度多态性。碱基组成A+T含量较高,百分比值为64.17%-64.95%。通过... 针对热带树种陆均松Dacrydium pierrei de Laubenfels分布在海南的12个天然种群进行取样,测定了叶绿体DNA(cpDNA)trnL-F非编码区序列。序列长度介于868—876 bp.显示出长度多态性。碱基组成A+T含量较高,百分比值为64.17%-64.95%。通过统计简约算法共鉴定出30个单倍型。根据种群间分化度FST(=0.00)、基因流Nm(介于1.92—2.50)、AMOVA(24.17%的遗传变异发生在种群间,P>0.05)以及邻接树中单倍型的分支式样,发现海南的陆均松种群尚未发生遗传分化。另一方面,依统计简约算法构建的单倍型网图具“星状”特征,而且邻接树中多数单倍型合并于树的顶端。这些基因谱系结果提示海南陆均松种群在近期历史上发生过种群扩张。Tajima的D检验和错配分析结果也支持这种推测。结合地质和古孢粉学证据,认为残存于“避难所”的陆均松种群在全新世时,伴随全球气候转暖,在海南岛内可能实行了扩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均松Dacrydium pierrei de Laubenfels CPDNA trnL-F非编码序列 单倍型 遗传分化 种群扩张
下载PDF
基于线粒体COI基因的桔小实蝇种群遗传分化研究 被引量:13
11
作者 王蒙 徐浪 +2 位作者 张润杰 章桂明 余道坚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424-1438,共15页
【目的】推测桔小实蝇Bactrocera dorsalis在中国的扩散路径和新发生地区的入侵来源。【方法】本研究测序获得来自中国、泰国、日本、老挝、孟加拉国和美国等地31个种群的192头桔小实蝇个体的COI序列(1 496 bp,占COI基因全长97.3%),并... 【目的】推测桔小实蝇Bactrocera dorsalis在中国的扩散路径和新发生地区的入侵来源。【方法】本研究测序获得来自中国、泰国、日本、老挝、孟加拉国和美国等地31个种群的192头桔小实蝇个体的COI序列(1 496 bp,占COI基因全长97.3%),并以软件Dna SP 5.0,MEGA 6.0和Arlequin 3.5等完成各种群的遗传多样性、种群间的遗传分化以及单倍型分析。【结果】所测31个桔小实蝇种群总体表现出较高水平的核苷酸多样性(0.00663)和高水平的单倍型多样性(0.98069)。以F-统计法度量种群间遗传分化程度,结果显示中国桔小实蝇地理种群间遗传分化较弱,中国种群与泰国、日本、老挝、孟加拉国、美国种群间的遗传分化程度不同,中国种群与美国种群及日本种群的遗传分化最大。而Mantel检验发现,中国、泰国、日本、老挝、孟加拉国和美国种群间的遗传分化与空间距离有关(R=0.670,P<0.0001),中国种群间的遗传分化不是地理隔离所造成的(R=0.038,P=0.534)。中国种群与泰国、日本、老挝、孟加拉国和美国种群间不存在共享单倍型。根据种群系统发育树,可将中国原发生地区种群划分为西南、东南两大分支。中性检验和错配分析结果均表明桔小实蝇曾存在大规模的扩张。【结论】桔小实蝇以东南地区和西南地区为源头向中国内陆扩散,其中广东、福建、广西和贵州种群为中国内陆种群较为有影响力的源头。根据遗传多样性、遗传分化、单倍型分析,推测新发生地区桔小实蝇的来源,例如安徽合肥桔小实蝇种群主要来源于福建长乐、广东珠海和上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桔小实蝇 COI基因 种群遗传分化 遗传结构 单倍型 遗传多样性 种群扩张
下载PDF
云南虫生真菌粉棒束孢遗传分化研究 被引量:11
12
作者 代永东 虞泓 +1 位作者 陈自宏 杨俊媛 《菌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38-52,共15页
对云南粉棒束孢8个当地居群和蝙蝠蛾拟青霉2个当地居群进行ITS测序和RAPD扩增分析,结合Gen Bank中相关序列,对粉棒束孢开展遗传多样性、居群遗传结构及其种内分化研究。共获得大范围内地理距离远的6个居群共97条粉棒束孢ITS序列,共有33... 对云南粉棒束孢8个当地居群和蝙蝠蛾拟青霉2个当地居群进行ITS测序和RAPD扩增分析,结合Gen Bank中相关序列,对粉棒束孢开展遗传多样性、居群遗传结构及其种内分化研究。共获得大范围内地理距离远的6个居群共97条粉棒束孢ITS序列,共有33种单倍型,单倍型多样性Hd=0.546和总核苷酸多样性Pi=0.00276,显示粉棒束孢在物种水平上遗传多样性较低。云南粉棒束孢共37条序列,有14种单倍型(10种为云南特有),具有较高单倍型多样性和核苷酸多样性(Hd=0.659,Pi=0.00274);单倍型聚类和网状分支分析表明云南粉棒束孢单倍型类型丰富,遗传多样性高,暗示云南为粉棒束孢多样性分布中心之一。ITS序列分析表明,云南当地居群间遗传分化系数Fst=51.95%;RAPD分析表明,居群间遗传分化系数Gst=0.5547,基因流Nm=0.4014;说明云南当地居群粉棒束孢分化剧烈。居群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相关性研究表明,粉棒束孢居群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无明显相关。中性检验和失配分析表明粉棒束孢经历过近期居群扩张。结合单倍型聚类和网状分支分析,表明Hap 19为扩张建群单倍型,但原始祖先单倍型(Hap 1)依然是粉棒束孢居群中最优势单倍型(频率为48.45%),表明粉棒束孢并不存在明显的因地理原因造成的生殖隔离。值得重视的是,通过ITS单倍型和RAPD分析,支持将蝙蝠蛾拟青霉作为粉棒束孢异名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TS序列分析 RAPD扩增分析 单倍型 居群扩张 相关性
原文传递
苏北海滨湿地互花米草种子特征及实生苗生长 被引量:10
13
作者 徐伟伟 王国祥 +2 位作者 刘金娥 陈正勇 王刚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6期4560-4567,共8页
在江苏盐城新洋港滩涂由海向陆建立样地:零星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斑块(SAP)、稳定互花米草滩下边缘(SAFI)、2003年互花米草定居处(SAF03)、1989年互花米草定居处(SAF89),对互花米草的种子特征及幼苗生长进行了研究。结果表... 在江苏盐城新洋港滩涂由海向陆建立样地:零星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斑块(SAP)、稳定互花米草滩下边缘(SAFI)、2003年互花米草定居处(SAF03)、1989年互花米草定居处(SAF89),对互花米草的种子特征及幼苗生长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各样地种子产量有极显著差异(P<0.01),大小顺序为SAP>SAF03>SAFI>SAF89,种子产量与植株结实率、穗长、单穗种子数成正比。(2)4月份SAP、SAFI、SAF03和SAF89互花米草短暂土壤种子库分别为673.7、2328.7、5948.8、3990.4粒/m2,种子保存率分别为0.5%、3.9%、6.9%和15.8%,且在各样地差异极显著(P<0.01)。(3)7月份SAP、SAFI、SAF03和SAF89实生苗数分别为72、5、0、0株/m2。SAP与SAFI种子萌发率显著高于SAF03与SAF89(P<0.01)。(4)表层土壤水分含量和种群内部光照衰减是影响实生苗生长的关键因素。在表层土壤水分含量高和低光照衰减的生境中种子繁殖对互花米草种群延续和扩张贡献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来种 种群扩张 相对光照强度 土壤种子库
下载PDF
基于线粒体Cyt b序列对新疆额尔齐斯河贝加尔雅罗鱼遗传结构的分析 被引量:10
14
作者 杨天燕 孟玮 +2 位作者 海萨 牛建功 周琼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304-313,共10页
采用线粒体Cyt b基因序列对额尔齐斯河流域的青河(QH,18尾)、哈巴河(HBH,21尾)、185团(185T,18尾)和乌伦古湖(WLG,20尾)4个贝加尔雅罗鱼(Leuciscus leuciscus baicalensis)群体进行了遗传结构的比较分析。在片段长度为1 109 bp的同源序... 采用线粒体Cyt b基因序列对额尔齐斯河流域的青河(QH,18尾)、哈巴河(HBH,21尾)、185团(185T,18尾)和乌伦古湖(WLG,20尾)4个贝加尔雅罗鱼(Leuciscus leuciscus baicalensis)群体进行了遗传结构的比较分析。在片段长度为1 109 bp的同源序列上,77尾个体共检测到54种单倍型,其中共享单倍型7个,总单倍型多样性指数(Hd)、总核苷酸多样性指数(π)和平均核苷酸差异数(K)分别为0.981 9、0.008 21和9.091,且185团群体单倍型多样性指数和核苷酸多样性指数最高、青河群体最低。4个群体间遗传距离在0.006~0.011之间,基于Kimura 2-parameter法构建的单倍型邻接关系树分为3支,群体间遗传关系和地理分布没有明显的相关性。AMOVA分析显示额尔齐斯河流域贝加尔雅罗鱼遗传差异极显著(P<0.01)。青河和乌伦古湖群体基因流(Nm)远高于其他群体间,推测乌伦古河或许是二者进行基因交流的渠道。尽管单倍型核苷酸不配对分布呈双峰,但偏差平方和(Q)与粗糙指数(r)均不显著(P>0.05),且Tajima′s D和Fu′s Fs检验也均显著偏离中性,结合群体呈现高单倍型多样性和低核苷酸多样性的特点,推测贝加尔雅罗鱼经历了群体扩张事件。参考已校正的鲤科鱼类Cyt b基因0.76%/Ma的进化速率,估算群体扩张的时间大约在1.97 Ma前的更新世中晚期,推测该时期阿尔泰山地区发生的冰川作用和频繁的古地震造成的地理隔离和融合可能是贝加尔雅罗鱼发生群体扩张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加尔雅罗鱼 线粒体Cyt B基因 遗传结构 种群扩张
原文传递
Multiple generation effects of high temperature on the development and fecundity of Bemisia tabaci (Gennadius) (Hemiptera Aleyrodidae) biotype B 被引量:7
15
作者 Jian-Ying Guo Lin Cong Fang-Hao Wan 《Insect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13年第4期541-549,共9页
Insects are ectotherms and their ability to resist temperature stress is limited. The immediate effects of sub-lethal heat stress on insects are well documented, but longer- term effects of such stresses are rarely re... Insects are ectotherms and their ability to resist temperature stress is limited. The immediate effects of sub-lethal heat stress on insects are well documented, but longer- term effects of such stresses are rarely reported. In this study, survival, development and reproduction of the whitefly, Bemisia tabaci (Gennadius) (Hemiptera: Aleyrodidae) biotype B, were compared over five consecutive generations at 27, 31 and 35℃ and for one generation at 37 ℃. Both temperature and generation significantly affected the fitness of the whitefly. These impacts were more dramatic with increasing generations and temperatures. Among the experimental temperatures, the most favorable for development and reproduction were 27 ℃ and 31 ℃. At 27 ℃, survival, development and fecundity were all stable over these five generations. At 31 ℃, immature survival rate was the highest in the fifth generation, but female fecundities decreased in the fourth and fifth generations. At 35 ℃, egg hatching rate, immature survival rate and female fecundity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in the fourth and fifth generations. At 37 ℃, survival ofB. tabaci was not adversely affected, but female fecundity at 37 ℃ was less than 10% of that at 27 ℃ or 31 ℃. These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the lethal high temperature for B. tabaci is over 37 ℃, and the whitefly population continued expanding in the five generations at 35 ℃. The ability orB. tabaci biotype B to survive high temperature stress will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its population extension under global warm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emisia tabaci biotype B high temperature stress multiple generation ef-fects population expansion
原文传递
草地贪夜蛾入侵机制概述 被引量:7
16
作者 刘博 李志红 郭韶堃 《植物保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313-1328,共16页
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自入侵我国后,对我国玉米等重要农作物造成了重大经济损害,对我国的粮食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本文从草地贪夜蛾的生物学特征、种群形成及扩张、适应性进化等方面探讨该物种的入侵机制,并对我国草地贪夜... 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自入侵我国后,对我国玉米等重要农作物造成了重大经济损害,对我国的粮食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本文从草地贪夜蛾的生物学特征、种群形成及扩张、适应性进化等方面探讨该物种的入侵机制,并对我国草地贪夜蛾的研究和防控工作提出展望,以期为草地贪夜蛾的综合防控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地贪夜蛾 生物学特征 种群扩张 适应性进化 入侵机制 综合防控
原文传递
秦岭细鳞鲑群体遗传结构 被引量:7
17
作者 张艳萍 杜岩岩 +3 位作者 王太 虎永彪 娄忠玉 焦文龙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7期4950-4956,共7页
秦岭细鳞鲑(Brachymystax lenok tsinlingensis)是秦岭地区特有鱼类,近年来由于环境恶化及人类活动的加剧,已对其造成严重影响,种群处于濒危状态,因此研究秦岭细鳞鲑的群体遗传结构、演化历史、分布动态等对其进行有效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秦岭细鳞鲑(Brachymystax lenok tsinlingensis)是秦岭地区特有鱼类,近年来由于环境恶化及人类活动的加剧,已对其造成严重影响,种群处于濒危状态,因此研究秦岭细鳞鲑的群体遗传结构、演化历史、分布动态等对其进行有效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用线粒体D-loop区序列对秦岭地区6个群体(n=112)进行了遗传结构和群体演化分析。D-loop区扩增出的891bp序列在112个个体中,检测到42个变异位点,共26个单倍型;碱基序列总的单倍型多样度较高为0.883,核苷酸多样度为0.00799。AMOVA分析显示,60.05%的分子差异位于群体内,39.95%的分子差异位于群体间,Fst值统计检验表明,除那布大河群体与漳河群体和千河群体之间差异不显著之外,其余两两群体之间Fst值统计检验均为显著。系统树和单倍型网络图分析表明,6个地理群体的单倍型按照渭河上游和渭河中游两个河段形成两个大的类群,且5个群体共享一个单倍型H2,表明这些群体具有相同的演化历史,为同一个祖先群体演化而来。中性检验和歧点分布显示,秦岭细鳞鲑种群大小保持相对稳定,未经历明显的种群扩张。同时建议将渭河上游秦岭细鳞鲑群体作为一个整体进行重点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岭细鳞鲑 线粒体控制区 遗传结构 种群扩张
下载PDF
Genetic relationship of the melon fly, Bactrocera cucurbitae (Diptera: Tephritidae)inferred from mitochondrial DNA 被引量:4
18
作者 Yi Wu Bruce A.McPheron +1 位作者 Jia-Jiao Wu Zhi-Hong Li 《Insect Science》 CAS CSCD 2012年第2期195-204,共10页
The melon fruit fly, Bactrocera cucurbitae (Coquillett) (Diptera: Tephritidae), has been the subject of worldwide quarantine and management efforts due to its widespread agricultural impact and potential for rapi... The melon fruit fly, Bactrocera cucurbitae (Coquillett) (Diptera: Tephritidae), has been the subject of worldwide quarantine and management efforts due to its widespread agricultural impact and potential for rapid range expansion. From its presumed native distribution in India, this species has spread throughout the hot-humid regions of the world. We provide information that reveals population structure, invasion history and population connectivity from 23 locations covering nine countries based on DNA sequences of the mitochondrial cytochrome oxidase I (COI) gene. Forty-two polymorphic sites were described among 38 haplotypes. The most common haplotype, H1, was observed in 73% of the samples distributed among all populations. Highest genetic diversity was seen within populations, and no isolation-by-distance was detected. The western regions (Nepal, Bangladesh, Thailand, Burma and China-west) showed higher haplotype diversity than eastern regions (China-east). China-Yunnan showed highest levels of genetic diversity in China. Haplotype diversity decreased with longitude from west to east. Together, these analyses suggest that B. cueurbitae has expanded from west to east within a limited geographic scale and recently invaded China through Yunnan Provin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actrocera cucurbitae mitochondrial haplotypes population expansion population structure
原文传递
基于线粒体Cyt b基因的长江刀鲚群体遗传结构分析 被引量:6
19
作者 杨彦平 许萌原 +5 位作者 马凤娇 郭文君 代培 姜敏 王银平 刘凯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21年第8期11-16,23,共7页
基于线粒体Cyt b基因,通过PCR扩增技术对4个不同区段的长江刀鲚群体进行遗传结构分析,共采集分析长江刀鲚160尾,共检测出34个变异位点、31个单倍型。本研究中长江刀鲚群体单倍型多样性(H_(d)=0.49)接近临界水平(0.5),核苷酸多样性水平(... 基于线粒体Cyt b基因,通过PCR扩增技术对4个不同区段的长江刀鲚群体进行遗传结构分析,共采集分析长江刀鲚160尾,共检测出34个变异位点、31个单倍型。本研究中长江刀鲚群体单倍型多样性(H_(d)=0.49)接近临界水平(0.5),核苷酸多样性水平(π=0.00078)低于临界水平(0.005),雌性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水平明显高于雄性群体。长江刀鲚群体间遗传距离较小,分化程度较低。进一步分析变异组成显示:长江刀鲚群体变异主要来源于群体内,群体间变异不显著,说明长江刀鲚在遗传学上仍为一个分类单元,不存在明显的遗传分化。中性检验结果显示:长江刀鲚群体积累了较多的低频突变,DNA进化偏离中性选择,在历史上发生过历史扩张事件。基于单倍型构建的系统进化树显示31个单倍型聚为2支,单倍型Hap1~Hap13、Hap15~Hap25、Hap27~Hap31聚为一支(n=158),单倍型Hap14和Hap26聚为另一支(n=2),说明长江刀鲚群体中的极少数个体发生了基因突变,也可能是长江刀鲚群体中混杂着其他生态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刀鲚 Cyt b基因 遗传结构 群体扩张
下载PDF
气候变化和种子萌发特性对轮叶马先蒿种群扩张的影响 被引量:6
20
作者 隋晓琳 李爱荣 管开云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1099-1104,共6页
轮叶马先蒿(Pedicularis verticillata)是一种根部半寄生性杂草,在新疆巴音布鲁克草原迅速蔓延,严重危害了当地畜牧业的利用和发展。通过分析巴音布鲁克草原近30年的气候变化并结合轮叶马先蒿种子的萌发特性和传播特点,探讨气候因素对... 轮叶马先蒿(Pedicularis verticillata)是一种根部半寄生性杂草,在新疆巴音布鲁克草原迅速蔓延,严重危害了当地畜牧业的利用和发展。通过分析巴音布鲁克草原近30年的气候变化并结合轮叶马先蒿种子的萌发特性和传播特点,探讨气候因素对近些年来轮叶马先蒿种群在巴音布鲁克草原迅速扩张的影响。结果显示:1)1980—2010年新疆巴音布鲁克草原轮叶马先蒿生长季内的日平均温,最高温,最低温均表现出增高趋势,且气候倾向率在0.3℃(10 a)左右;此外马先蒿生长季内的有效积温和年积温也有显著的增长,增幅分别为48.755℃(10 a)和61.469℃(10 a);生长季内的平均降雨量和年均降水量也出现了明显的增多,每10年的增幅在20 mm以上;说明巴音布鲁克草原的气候朝着"暖湿化"的方向发展。2)轮叶马先蒿种子具有循环休眠的现象,属条件休眠状态。而这个状态主要受温度条件的变化所影响,萌发率随温度升高而显著提高。室温储藏和赤霉素处理下轮叶马先蒿种子在3/16℃和5/20℃这2个变温条件下萌发率最高,可达50%以上;而湿冷层积处理中种子的萌发率虽然也表现为随温度的升高而提高,但5/20℃时的最大萌发率仅为(44.44±2.94)%。3)巴音布鲁克草原气候的"暖湿化"变化有利于轮叶马先蒿种子的萌发和扩散,这可能是导致轮叶马先蒿在巴音布鲁克草原迅速蔓延的主要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先蒿 根部半寄生植物 气候变化 种群扩张 萌发率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