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91篇文章
< 1 2 6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收缩城市及其研究框架 被引量:192
1
作者 龙瀛 吴康 王江浩 《现代城市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4-19,共6页
收缩城市的研究已经在西方国家开展多年,发生收缩的背景和原因也各有差异。作为城市发展的一个阶段,中国部分城市也发生了人口收缩。本文利用2000和2010年乡镇街道尺度的人口数据,对中国收缩城市进行了识别、分类和影响因素分析,并针对... 收缩城市的研究已经在西方国家开展多年,发生收缩的背景和原因也各有差异。作为城市发展的一个阶段,中国部分城市也发生了人口收缩。本文利用2000和2010年乡镇街道尺度的人口数据,对中国收缩城市进行了识别、分类和影响因素分析,并针对中国收缩城市自身的特点,提出初步的对策建议和规划设计应对。最后从中国收缩城市的深度探测、典型收缩城市研究、规划应对手段以及研究网络的发展四个方面提出了中国收缩城市研究的研究框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来务工人员:迁移特征 基本公共服务需求:南京市中和桥社区
下载PDF
基于土地利用的中国人口密度模拟 被引量:159
2
作者 田永中 陈述彭 +4 位作者 岳天祥 朱莉芬 王英安 范泽孟 马胜男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283-292,共10页
土地利用数据综合了影响人口分布的众多因素的信息。根据分县控制、分城乡、分区建模的思路,建立基于土地利用的中国1km栅格人口模型。对农村人口采用线性加权模型进行模拟,根据全国12个农业生态区内人口与各类农业用地之间的相关关系... 土地利用数据综合了影响人口分布的众多因素的信息。根据分县控制、分城乡、分区建模的思路,建立基于土地利用的中国1km栅格人口模型。对农村人口采用线性加权模型进行模拟,根据全国12个农业生态区内人口与各类农业用地之间的相关关系选取指标,采用逐步回归计算各指标的回归系数,并结合土地的生产力及其与人口的相关性,确定各指标的加权系数。对城市人口,建立基于城镇规模的人口距离衰减加幂指数模型。结果分析表明,“胡焕庸”线以东人口占全国的94.58%,人口密度是该线以西的21倍;东部人口集中于黄淮海地区、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东北平原及沿海地区,东南沿海又表现为“点轴”分布的特点。验证表明,模拟结果具有较高的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人口分布 人口模型 人口密度
下载PDF
近20年来北京都市区人口增长与分布 被引量:157
3
作者 冯健 周一星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903-916,共14页
利用第5次人口普查数据,研究1982~2000年北京都市区人口增长与分布规律.首先分析都市区人口增长特征,并提炼不同阶段人口增长的空间模型,发现: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人口郊区化,在90年代幅度加大;80年代北京都市区人口空间增长过程的相... 利用第5次人口普查数据,研究1982~2000年北京都市区人口增长与分布规律.首先分析都市区人口增长特征,并提炼不同阶段人口增长的空间模型,发现: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人口郊区化,在90年代幅度加大;80年代北京都市区人口空间增长过程的相似性大于差异性,整体上呈现出一定的同质性特点;而90年代则差异性大于相似性,异质性特征日渐突出.继而,通过数学模型的回归研究北京都市区人口分布及空间结构的演化趋势.单核心模型的同归表明,Clark模型在拟合北京城市人口分布方面占据优势,而Smeed模型拟合都市区人口分布的效果更好,参数变化说明当前郊区化的主体仍属'近郊化'.多核心模型的回归表明,1990年都市区双中心结构刚刚发育,2000年多核心结构比较明显但并不成熟;主要的次中心在影响人口分布方面起到重要作用.近20年来,基于人口分布的北京都市区空间结构渐趋复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 市区人口 人口增长 人口分布 增长特性 空间模型 分布模型 人口密度
下载PDF
中国人口分布的密度分级与重心曲线特征分析 被引量:161
4
作者 葛美玲 封志明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02-210,共9页
依据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利用Arc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将人口密度图分层显示,并形成中国人口分布图系。在此基础上,建立人口重心曲线,根据人口重心曲线上点的邻近性实施人口密度再分级,由此获得了更具空间集聚特征的人口密度图... 依据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利用Arc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将人口密度图分层显示,并形成中国人口分布图系。在此基础上,建立人口重心曲线,根据人口重心曲线上点的邻近性实施人口密度再分级,由此获得了更具空间集聚特征的人口密度图。基于人口密度分级的多圈层迭加分析表明:随着人口密度增大,人口分布重心逐渐由西北向东南移动,由稀疏趋于稠密,中国人口分布多圈层集聚特征明显。人口重心曲线表明,人口分布总体上是从高密度向低密度分布过渡的,其中在低密度中也有高密度地区分布,高密度地区也有相对稀疏的地区。基于人口重心曲线的中国人口密度再分级表明,中国人口密度可以适度划分为9级,据此可以将中国人口地理分布划分为集聚核心区、高度集聚区、中度集聚区、低度集聚区、一般过渡区、相对稀疏区、绝对稀疏区、极端稀疏区、基本无人区等9大类型区。统计表明,中国3/4以上的人口集中分布在不到1/5的国土面积上,半数以上的国土面积上居住着不到2%的人口,研究结果较好地揭示了中国人口分布的空间规律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 人口密度 人口重心 人口重心曲线 GIS 中国
下载PDF
中国人口密度数字模拟 被引量:119
5
作者 刘纪远 岳天祥 +5 位作者 王英安 邱冬生 刘明亮 邓祥征 杨小唤 黄裕婕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7-24,共8页
运用基于格点生成法的人口密度空间分布模拟模型,通过运行净第一性生产力空间分布、数字高程、城市规模及其空间分布和交通基础设施空间分布等数据集,模拟了中国人口密度的空间分布规律。模拟结果表明,人口密度的最高值集中在北京、上... 运用基于格点生成法的人口密度空间分布模拟模型,通过运行净第一性生产力空间分布、数字高程、城市规模及其空间分布和交通基础设施空间分布等数据集,模拟了中国人口密度的空间分布规律。模拟结果表明,人口密度的最高值集中在北京、上海和郑州之间的三角区(BSZ)及珠江三角洲地区;同时,这个BSZ峰值三角区有发展为以上海-南京-杭州大都市密集区、武汉市、西安市、北京-天津-唐山大都市密集区和沈阳-大连大都市密集区为顶点的五角形峰值区的趋势,珠江三角洲峰值区也正在向外围地区扩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密度 空间分布 数字模拟 中国 数字高程模型
下载PDF
中国人口密度时空演变与城镇化空间格局初探--从2000年到2010年 被引量:126
6
作者 毛其智 龙瀛 吴康 《城市规划》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38-43,共6页
中国人口密度的时空演变是折射城镇化空间格局的最直接表征。本文利用乡镇和街道尺度的"五普"和"六普"人口资料,对2000-2010年中国人口密度的空间分布变化进行初步考察,并基于人口密度视角提出城镇化格局的识别指标... 中国人口密度的时空演变是折射城镇化空间格局的最直接表征。本文利用乡镇和街道尺度的"五普"和"六普"人口资料,对2000-2010年中国人口密度的空间分布变化进行初步考察,并基于人口密度视角提出城镇化格局的识别指标,进而分析2000年以来我国城镇格局的演变特征。研究旨在廓清21世纪以来中国人口再分布的变化规律,深化对我国新型城镇化空间格局的基本判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密度 城镇化 城市群 中国 人口普查
下载PDF
基于生态种群竞争模型的协同进化 被引量:66
7
作者 曹先彬 罗文坚 王煦法 《软件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556-562,共7页
遗传算法基于适应度的进化模式没有考虑进化的外部环境和进化成分之间的关系 ,这是协同进化研究的内容 .借鉴生态学对个体生存环境和种群竞争的认识 ,构造了一种基于生态种群竞争模型的新的协同进化模式 .模拟实验表明 ,采用该模式的改... 遗传算法基于适应度的进化模式没有考虑进化的外部环境和进化成分之间的关系 ,这是协同进化研究的内容 .借鉴生态学对个体生存环境和种群竞争的认识 ,构造了一种基于生态种群竞争模型的新的协同进化模式 .模拟实验表明 ,采用该模式的改进遗传算法在改善未成熟收敛和收敛速度两方面具有良好的性能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传算法 生态环境 种群密度 生态种群竞争 未成熟收敛
下载PDF
M_(99-1)引诱剂诱捕松墨天牛等松甲虫的研究 被引量:63
8
作者 赵锦年 林长春 +3 位作者 姜礼元 吴沧松 姚剑飞 俞盛明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523-529,共7页
报道了松墨天牛成虫活动期间 ,在马尾松 -栎类次生混交林、马尾松 -湿地松人工林和黄山松天然林 3种不同林分中 ,应用 M99-1引诱剂诱捕钻蛀性松甲虫种类、主要钻蛀性松甲虫成虫种群数量及其比率和不同诱捕期松墨天牛雌成虫孕卵量及其比... 报道了松墨天牛成虫活动期间 ,在马尾松 -栎类次生混交林、马尾松 -湿地松人工林和黄山松天然林 3种不同林分中 ,应用 M99-1引诱剂诱捕钻蛀性松甲虫种类、主要钻蛀性松甲虫成虫种群数量及其比率和不同诱捕期松墨天牛雌成虫孕卵量及其比率的情况。研究结果显示 ,M99-1引诱剂诱获鞘翅目害虫达 2 6种 ,其中钻蛀性松甲虫达 14种 ,占诱获种类的 5 3.8%。马尾松角胫象、松墨天牛种群数量比率最高 ,分别达 5 7.3%~ 69.8%和 2 7.2 %~ 2 9.3%。 3种不同松林林分中 ,短角幽天牛、褐幽天牛、薄翅锯天牛等其它主要钻蛀性害虫的数量比率也较高。不同诱捕期松墨天牛雌成虫平均孕卵量及其比率 ,以活动前期 (6月下旬前 )为最高 ,分别达 16.9粒和 4 1.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99-1引诱剂 钻蛀性松甲虫 松墨天牛 种群数量比率
下载PDF
人口数据空间分布化模型研究 被引量:54
9
作者 金君 李成名 +1 位作者 印洁 林宗坚 《测绘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78-282,共5页
分析人口数据地理空间分布化的必要性,针对常用的表示人口分布方法的不足,提出将人口数据分布到规则格网上的数字人口模型(DigitalPopulationModel,简称DPM),并详细阐述了DPM建立的原理及实现的技术方法,以及目标区域格网划分的原则、... 分析人口数据地理空间分布化的必要性,针对常用的表示人口分布方法的不足,提出将人口数据分布到规则格网上的数字人口模型(DigitalPopulationModel,简称DPM),并详细阐述了DPM建立的原理及实现的技术方法,以及目标区域格网划分的原则、方法。通过样区实验,证实该方法表示分布人口的准确性、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密度 地理单元 数字人口模型 数据
下载PDF
三峡库区消落带狗牙根种群对水陆生境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59
10
作者 洪明 郭泉水 +4 位作者 聂必红 康义 裴顺祥 金江群 王祥福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2829-2835,共7页
基于定位观测,研究了三峡水库消落带不同海拔区段狗牙根的种群密度、形态性状和生物量及其分配.结果表明:在3个海拔区段,狗牙根种群密度的大小为浅水位区段(海拔165~170m)>未经水淹区段(海拔>172m)>深水位区段(海拔145~150m)... 基于定位观测,研究了三峡水库消落带不同海拔区段狗牙根的种群密度、形态性状和生物量及其分配.结果表明:在3个海拔区段,狗牙根种群密度的大小为浅水位区段(海拔165~170m)>未经水淹区段(海拔>172m)>深水位区段(海拔145~150m);根径和根系长度的大小为深水位区段>浅水位区段>未经水淹区段;种群总生物量和根、茎、叶生物量及茎生物量分配比率为浅水位区段>未经水淹区段和深水位区段,根、叶生物量分配比率和地下/地上生物量的变化为深水位区段>浅水位区段和未经水淹区段.浅水位区段的狗牙根种群应对水陆生境变化特有的适应策略是加速伸长生长,增加茎生物量分配;深水位区段的策略是增加分枝节间数量、分枝数量和叶生物量分配;二者共有的适应策略是加速根系生长、增加分蘖数量和地下生物量分配,为在陆地环境中的快速生长提供营养和能量储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库区 消落带 狗牙根 种群密度 生物量
原文传递
梁子湖六种沉水植物种群数量和生物量周年动态 被引量:44
11
作者 陈中义 雷泽湘 +2 位作者 周进 文凤春 陈家宽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582-588,共7页
研究了梁子湖子湖之一满江湖的六种沉水植物种群数量和生物量在 1 997.3— 1 998.3的月动态。结果表明 :满江湖沉水植物群落中 ,优势种为黄丝草、金鱼藻和穗状狐尾藻 ;六种沉水植物种群最大密度、最大单位面积生物量出现的月份各不相同 ... 研究了梁子湖子湖之一满江湖的六种沉水植物种群数量和生物量在 1 997.3— 1 998.3的月动态。结果表明 :满江湖沉水植物群落中 ,优势种为黄丝草、金鱼藻和穗状狐尾藻 ;六种沉水植物种群最大密度、最大单位面积生物量出现的月份各不相同 ,但两者变化的趋势一致。黄丝草、穗状狐尾藻种群为增长型种群 ,金鱼藻、苦草、黑藻种群稳定发展 ,菹草种群有衰退的趋势。沉水植物群落的最大生物量达到 4676g/m2 (鲜重 ,1 0月 ) ,总水草的最大密度为 1 865枝 /m2 (1 1月 )。根据 1 997年 3— 1 2月植物生长期内的数据 ,拟合出了六种沉水植物和总水草的生长模型方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水植物 种群数量 生物量 周年动态 梁子湖
下载PDF
2000-2010年中国不同地区人口密度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56
12
作者 王露 封志明 +1 位作者 杨艳昭 游珍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790-1798,共9页
人口空间分布及其集疏变化是区域发展规划的重要科学基础之一。2000-2010年中国人口变化格局及其驱动因素有待进一步梳理。鉴于此,以分县为基本研究单元,利用2000年与2010年两次人口普查数据,首先根据人口密度变化将中国不同地区划分为... 人口空间分布及其集疏变化是区域发展规划的重要科学基础之一。2000-2010年中国人口变化格局及其驱动因素有待进一步梳理。鉴于此,以分县为基本研究单元,利用2000年与2010年两次人口普查数据,首先根据人口密度变化将中国不同地区划分为快速增加、缓慢增加、缓慢降低和快速降低四个类型,并分析其空间格局与地域特征。在此基础上,选取11个自然与社会经济因素,利用偏最小二乘法(PLS),对全国及四类地区的人口密度变化影响因素及其地域差异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相较于2000年,2010年全国超过60%的分县单元人口密度增加,平均增速为21人/km2,主要分布在城镇密集地区;不到40%的分县单元人口密度减少,平均降低13人/km2,主要分布在人口密集省份、老城区和边境地区;2自然因素与社会经济因素对人口密度变化均有影响,但社会经济因素影响更大。高经济发展水平、医疗条件和通讯能力是人口密度增加的主要"拉力",而地区内稠密的人口是人口密度降低的主要"推力"。上述结论基本理清了中国近10年来人口增减变化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地域影响因素,可为未来人口发展和区域规划提供有益的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密度 影响因子 偏最小二乘法回归 推拉力 中国
原文传递
中国人口分布的自然成因 被引量:55
13
作者 方瑜 欧阳志云 +4 位作者 郑华 肖燚 牛俊峰 陈圣宾 逯非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3488-3495,共8页
中国多样化的自然环境造就了人口分布的区域差异性,明晰人口分布格局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对于增进对人地关系的理解,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的可持续管理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以人口密度为指标,采用洛伦兹曲线与空间统计相结合的方法,分析... 中国多样化的自然环境造就了人口分布的区域差异性,明晰人口分布格局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对于增进对人地关系的理解,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的可持续管理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以人口密度为指标,采用洛伦兹曲线与空间统计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中国人口分布状况,并探讨了自然因素组合对人口分布的影响以及人口分布与年均温度、年均降水量、干燥度、净初级生产力、地表粗糙度、距海岸线距离等16个指标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中国人口分布集聚现象显著,东、中、西部地区分别以高、中、低人口密度为主,空间上呈现出明显的正空间关联特征;人口密度与河网密度、年均温度、年均降水量、净初级生产力、≥5℃积温、降水量变异、相对湿度、温暖指数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相对高差、平均高程、日照时数、地表粗糙度、距海岸线距离呈显著负相关;气候因子(年均温度、温暖指数、降水量变异、净初级生产力)、地形因子(地表粗糙度、相对高差)和水系因子(河网密度)为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自然因素.建议加强对东部高人口密度区的生态环境监控,避免因人口增长导致生态环境退化;同时,强调对中西部生态环境脆弱地区的生态环境保育,增强这些地区的人口承载能力,减缓东部地区高人口密度的生态环境压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密度 自然环境 人地关系 中国
原文传递
深圳市人口分布的细网格动态特征 被引量:49
14
作者 毛夏 徐蓉蓉 +5 位作者 李新硕 王煜 李程 曾波 何宇华 刘锦泉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43-453,共11页
深圳是中国人口密度最高的城市,为应急处置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需要实时获取高分辨率的人口动态分布信息。本文利用"基于移动基站的人口分布动态监测系统"提供的时间分辨率1 h,空间分辨率1 km的人口密度信息,分析了深圳市人... 深圳是中国人口密度最高的城市,为应急处置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需要实时获取高分辨率的人口动态分布信息。本文利用"基于移动基站的人口分布动态监测系统"提供的时间分辨率1 h,空间分辨率1 km的人口密度信息,分析了深圳市人口细网格动态特征。深圳城市移动用户总人口是1082.59万人,平均人口密度5545人/km2,最高16.5万人/km2,超过5.0万人/km2高密度人口主要分布在商业中心、海关口岸、火车站和居民集中居住区。最高人口密度的数值与选择的网格尺度有关,1000 km2网格和1 km2网格之间可以相差18倍。在深圳50%的人口聚集在10%的空间范围内,60%的人口分布在海拔高度50~100 m的土地上;网格上的建筑密度、道路密度与人口密度线性相关,建筑密度增加1%,对应人口增加约1000人,道路密度增加0.01%,人口增加约2000人。城市总人口在一定时期内是相对固定,变化幅度在4%以内,逐日之间变幅在1%左右。深圳是个典型的移民城市,春节期间由于大量人口返乡或外出旅游,总人口净减少48%。本文选择9个典型网格分析人口日变化规律:海关口岸属于早高峰型,大量的出境、出行、出游人员在早晨8时前后集中;城镇集市区属于午高峰型;商业中心区属于晚高峰型,高峰前后每小时的净流入 (出) 人员可达2万人;居民区属于午低谷型,周末与周日相比各时段人口均偏多;政府行政办公和公共服务区,周末比周日人口明显减少,春节期间减幅75%;工厂区因错峰用电,夜间4时形成人口高峰;郊野公园春节期间人数不减反增;偏僻乡镇人口日变化振幅很小;农业区在上午9时形成人口低谷,与日出而作的传统习惯相对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密度 细网格 动态分布 深圳
下载PDF
垂穗披碱草个体大小依赖的繁殖分配与种群密度的关系 被引量:39
15
作者 杜国祯 孙国钧 +1 位作者 王兮之 刘振恒 《草业学报》 CSCD 1999年第2期26-33,共8页
研究了垂穗披碱草在不同密度条件下的繁殖能力与个体大小的关系。结果表明:1)垂穗披碱草能够进行有性繁殖的个体比例随密度的增加而下降;2)平均每个个体的繁殖体重量随密度的增加而明显下降;3)个体繁殖体重量与地上部生物量间... 研究了垂穗披碱草在不同密度条件下的繁殖能力与个体大小的关系。结果表明:1)垂穗披碱草能够进行有性繁殖的个体比例随密度的增加而下降;2)平均每个个体的繁殖体重量随密度的增加而明显下降;3)个体繁殖体重量与地上部生物量间呈显著的线性关系,而回归斜率则随密度的增加而略有下降;4)繁殖分配比例未随密度发生明显的变化。由此可见,竞争对垂穗披碱草繁殖分配的影响不大,其繁殖体大小随密度的可塑性变化是由于个体总生物量随密度的可塑性变化所致。繁殖分配比例与个体大小间没有明显的相关性,进一步说明了垂穗披碱草的繁殖分配比例为一定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繁殖分配 种群密度 垂穗披碱草
下载PDF
土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动态估算模型的改进与应用——以福州市为例 被引量:49
16
作者 胡喜生 洪伟 吴承祯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30-41,共12页
土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是当前生态经济学和环境经济学的研究热点和焦点。本文在总结土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估算方法的基础上,指出评估模型必须考虑空间异质性、社会发展阶段和资源稀缺性等因素。结合福州市"山多地少&qu... 土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是当前生态经济学和环境经济学的研究热点和焦点。本文在总结土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估算方法的基础上,指出评估模型必须考虑空间异质性、社会发展阶段和资源稀缺性等因素。结合福州市"山多地少"的实际情况,以耕地和林地两者的生物量来修正区域差异对土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构建了空间异质系数,以恩格尔系数和城镇化率共同构建了社会发展系数,以人口密度构建了资源稀缺系数,从而建立了土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动态价值估算模型。并以福州市为例,分别估算出2009年土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静态价值为389.48亿元,动态价值为270.32亿元,分别相当于当年GDP的14.77%和10.25%;福州市单位面积土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动态价值的空间分布为:市区>福清市>闽侯县>平潭县>长乐市>连江县>闽清县>永泰县=罗源县;而人均土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动态价值的空间分布为:永泰县>闽清县=闽侯县>罗源县>福清市>连江县>市区>平潭县>长乐市。改进后的动态估算模型计算结果更符合福州市各县(市)区的实际,可为区域土地生态系统保护和经济发展综合决策提供更加及时、准确的有益信息,对区域的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州市 土地生态系统服务 动态估算模型 恩格尔系数 人口密度
原文传递
外来入侵植物北美车前繁殖及光合生理生态学研究 被引量:43
17
作者 郭水良 方芳 +1 位作者 黄华 强胜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787-793,共7页
北美车前 (Plantagovirginica)原产北美 ,2 0世纪 5 0年代进入我国华东地区 ,近年来其种群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 ,已分布到上海、浙江、江西、江苏等省区 ,是一种典型的生态入侵种。本文计测了该种在不同密度下的繁殖指标 ,统计了种群密... 北美车前 (Plantagovirginica)原产北美 ,2 0世纪 5 0年代进入我国华东地区 ,近年来其种群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 ,已分布到上海、浙江、江西、江苏等省区 ,是一种典型的生态入侵种。本文计测了该种在不同密度下的繁殖指标 ,统计了种群密度与繁殖指标间的关系 ;应用LAC_4 (ADC英国 )光合和蒸腾系统测定了该种及其伴生杂草一年蓬 (Erigeronannuus)、小飞蓬 (Conyzacanadensis)、野塘蒿 (Conyzabonarinsis)、马缨丹 (Lantanacamara)、空心莲子草 (Al ternatheraphiloxeroides)、菊芋 (Helianthustuberoses)、蓖麻 (Ricinuscommunis)、紫茉莉 (Mirabilisjalapa)、车前 (Plantagoasi atica)、苦苣菜 (Sonchusoleraceus)、羊蹄 (Rumexjaponicus)、藜 (Chenopediumalbum)和黄鹌菜 (Youngiajaponica)等杂草的光合作用指标 ,作出了它们的光合 光响应曲线。主要实验结果有 :1)北美车前个体花穗重 (Y1)、花数 /穗 (Y2 )与种群密度 (X)呈现倒数关系 (Y1=0 .1382 +15 .95 98/X ,Y2 =4 6 .30 6 9+6 914 .0 7/X) ;随着种群密度增加 ,北美车前的繁殖投资 (Y3 )、与繁殖投资关系密切的种子数 /营养器官重 (Y4)呈线性增加 (Y3 =0 .0 4 6 9+0 .0 0 0 2X ,Y4=130 .2 4 +0 .0 2 39X) ;2 )随着北美车前种群密度的增加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美车前 种群密度 光合作用 杂草 种子
下载PDF
贵州石漠化空间分布与喀斯特地貌、岩性、降水和人口密度的关系 被引量:49
18
作者 张信宝 王世杰 +2 位作者 白晓永 陈伟燕 张思屿 《地球与环境》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6,共6页
本次研究从地貌发育的角度揭示了贵州省石漠化景观及其等级的空间分布与下垫面的物质组成和气候(降雨量)的空间变化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而与现今人类活动强度(人口密度)的空间分布不存在关联性。具体体现为:(1)贵州溶蚀为主地貌类型区和... 本次研究从地貌发育的角度揭示了贵州省石漠化景观及其等级的空间分布与下垫面的物质组成和气候(降雨量)的空间变化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而与现今人类活动强度(人口密度)的空间分布不存在关联性。具体体现为:(1)贵州溶蚀为主地貌类型区和纯碳酸盐岩分布区基本一致,区内的峰丛(林)地貌主要分布于年降水量≥1200mm的威宁-毕节-贵阳-凯里一线以南的溶蚀为主地貌类型区,随着降水量由北向南逐渐增加,塔状峰丘增多;溶丘,峰丛(林)不发育地貌主要分布于年降水量≤1100mm的威宁-毕节以北的黔西北溶蚀为主地貌类型区和毕节-贵阳-凯里一线以北的溶蚀侵蚀地貌类型区,(2)贵州石漠化程度与喀斯特地貌类型空间分布的耦合关系较好,与人口密度空间分布的耦合关系不好。峰丛(林)地貌发育的威宁-毕节-贵阳-凯里一线以南的溶蚀为主地貌区,黔中地区人口密度为300~400/km2,该区一些县的石漠化,远不如黔西南地区人口密度为200~300/km2或黔南地区人口密度为100~200/km2的严重。历史时期森林植被的全面破坏是贵州喀斯特地区石漠化的主要驱动力,除荔波茂兰喀斯特森林保护区等少数地区,贵州喀斯特地区的原始森林无论是现在人口密度高的地区,还是低的地区,历史时期均已遭受全面的破坏。喀斯特坡地次生植被的恢复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坡地的岩土组成,现代石漠化严重程度的区域差异,主要受下垫面地面物质组成的控制,也就是"石山"的多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州 石漠化 空间分布 喀斯特地貌 岩性 降水 人口密度
下载PDF
江苏省人口空间格局演化特征 被引量:47
19
作者 马颖忆 陆玉麒 张莉 《地理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67-175,共9页
以江苏省为例,选取人口数及人口密度为研究指标,以县域为研究单元,通过人口密度、空间自相关、不均衡指数、重心移动及偏移—分享分析,描述20世纪90年代以来江苏省人口空间格局及其演变趋势。结果表明:近20年来,江苏省人口密度有"... 以江苏省为例,选取人口数及人口密度为研究指标,以县域为研究单元,通过人口密度、空间自相关、不均衡指数、重心移动及偏移—分享分析,描述20世纪90年代以来江苏省人口空间格局及其演变趋势。结果表明:近20年来,江苏省人口密度有"南高北低"的特征,该现象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对应;江苏省人口分布存在一定的空间关联性,在长江中下游各县市形成空间人口密度高的集聚区域,在苏北平原形成空间人口密度低的集聚区域,随时间推移人口集聚趋势不断减弱;江苏省人口呈不均衡分布状态且不均衡趋势加强,人口重心逐渐向西北方向迁移;江苏省人口增长速度在变慢,集聚人口能力在3大区域之间有明显差异,苏中相对不足,苏南不断增强而苏北不断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密度 空间格局演化 空间自相关 偏移—分享 江苏
原文传递
洞庭湖区东方田鼠迁移的研究 被引量:46
20
作者 郭聪 王勇 +3 位作者 陈安国 李波 张美文 武正军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279-286,共8页
洞庭湖区东方田鼠以湖滩上的芦苇+荻或薹草沼泽为最适栖息地,枯水季节,多在其上生长、繁殖。汛期,随着湖水上涨,湖滩面积缩小,东方田鼠在拥挤的的压力下或直接被洪水所迫,越过防洪堤迁入垸内。东方田鼠在湖滩及农田间的迁移主要... 洞庭湖区东方田鼠以湖滩上的芦苇+荻或薹草沼泽为最适栖息地,枯水季节,多在其上生长、繁殖。汛期,随着湖水上涨,湖滩面积缩小,东方田鼠在拥挤的的压力下或直接被洪水所迫,越过防洪堤迁入垸内。东方田鼠在湖滩及农田间的迁移主要取决于湖水水位及种群密度,无固定的迁移时间。迁入垸内的东方田鼠主要分布于靠近防洪堤一带,其捕获率随着与防洪堤距离的增加而递减。个体较大的东方田鼠迁移距离较远。在迁移期,迁入垸内的东方田鼠的性比在不同的距离上无显著差异。湖水回落时,东方田鼠随湖滩出露而迁回沼泽草地。回迁时,个体较大的雄性首先回迁的比例较高。迁入垸内的东方田鼠,栖息在荒坡地的种群密度大于在农田中的种群密度;东方田鼠不在农田越冬,小部分可在岗地荒坡中越冬,但少有增殖。按迁移动因看,此种迁移乃洪水逼迫所至,而由逼迫外迁和自动回迁构成循环,保证了种群对湖区特殊环境的适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方田鼠 迁移 种群密度 性比 年龄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