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准噶尔盆地构造演化与油气成藏特征 被引量:83
1
作者 陈业全 王伟锋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4-8,共5页
对准噶尔盆地构造特征、地层分布和地层不整合等特征进行的研究结果表明 ,该盆地内经历了裂陷盆地、碰撞前陆盆地、陆内坳陷盆地和陆内俯冲前陆盆地等 4个演化阶段。裂陷盆地控制了石炭系烃源岩 ,使其沿裂陷槽分布 ;碰撞前陆盆地将二叠... 对准噶尔盆地构造特征、地层分布和地层不整合等特征进行的研究结果表明 ,该盆地内经历了裂陷盆地、碰撞前陆盆地、陆内坳陷盆地和陆内俯冲前陆盆地等 4个演化阶段。裂陷盆地控制了石炭系烃源岩 ,使其沿裂陷槽分布 ;碰撞前陆盆地将二叠系烃源岩局限于玛湖、昌吉、克拉美丽山等山前坳陷内 ;陆内坳陷期从三叠纪一直持续到古近纪末 ,盆地内泥岩和煤岩广泛分布 ;陆内俯冲前陆盆地发育在南缘西部。因而 ,古、新近系烃源岩主要分布在安集海呼图壁一带。烃源岩演化和油源对比表明 ,盆地内有 3次成藏期 ,分别为印支期 (T3 )、燕山期 (J3 )和喜山期(E2 ) ,形成了石炭系、二叠系、侏罗系和古近系 4个复合含油气系统。根据构造特征和成藏条件的差异性 ,在盆地内可划分出西北部、西部、南部、东部和腹部 5个油气聚集区带。准噶尔盆地的成藏模式主要有逆冲断阶不整合单向充注、压扭背斜双向充注、断隆带双向充注、披覆背斜单向充注、逆冲背斜带单向充注和斜坡带单向充注 6种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油气藏 成藏特征 地层不整合 前陆盆地 烃源岩 油气聚集带
下载PDF
济阳坳陷新近系地层油藏特征——以太平油田为例 被引量:24
2
作者 王永诗 石砥石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44-46,共3页
由于河流相沉积受控于古地貌形态,并在凸起边缘部位形成地层超覆圈闭,因此济阳坳陷新近系具有良好的油气成藏条件。太平油田主要含油层段为新近系馆陶组下亚段,根据构造演化、沉积储层特征及油源对比分析,认为“网毯式”输导体系是该油... 由于河流相沉积受控于古地貌形态,并在凸起边缘部位形成地层超覆圈闭,因此济阳坳陷新近系具有良好的油气成藏条件。太平油田主要含油层段为新近系馆陶组下亚段,根据构造演化、沉积储层特征及油源对比分析,认为“网毯式”输导体系是该油田油气运移的主要通道;古地貌控制了地层的分布和储层的发育程度;地层超覆边界控制了各砂层组的含油性,从而形成了典型的地层油藏组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近系 地层油藏 “网毯武”输导体系 成藏模式 太平油田
下载PDF
东营凹陷辛东地区有效输导体系及成藏模式 被引量:18
3
作者 刘华 蒋有录 陈涛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3-18,共6页
以断层、砂体及断-砂组合关系分析为基础,结合地质、地震、地化等资料,对东营凹陷辛东地区的油气来源、有效输导体系和成藏模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辛东地区主要以沙四型原油为主,构造两翼的油气来源相对单一,主要由相邻的牛庄和民丰... 以断层、砂体及断-砂组合关系分析为基础,结合地质、地震、地化等资料,对东营凹陷辛东地区的油气来源、有效输导体系和成藏模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辛东地区主要以沙四型原油为主,构造两翼的油气来源相对单一,主要由相邻的牛庄和民丰生油洼陷供烃;构造核部的油气主要由牛庄、民丰洼陷以及下伏地层的烃源岩提供,来源相对较为复杂。含氮化合物的分布特征揭示了该区油气的注入方向为西北和西南方向的民丰洼陷和牛庄洼陷。该区油气运移的有效输导体系主要受辛172、辛120和永20断层控制,据此建立的砂体控藏模式、圈闭控藏模式和断、砂匹配关系控藏模式可用来指导该区的油气藏勘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营凹陷 辛东地区 含氮化合物 有效输导体系 成藏模式
下载PDF
松辽盆地昌德东CO_2气藏形成机制及成藏模式 被引量:22
4
作者 魏立春 鲁雪松 +1 位作者 宋岩 柳少波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74-180,共7页
通过对松辽盆地北部昌德东地区CO2气藏中天然气组分、天然气成因、气藏特征、断裂及火山岩相等研究,探讨昌德东地区CO2气藏的形成机制及成藏模式。研究表明,昌德东地区CO2为幔源成因,烃类气为油型气与无机烃类气混合成因;芳深9井—芳深... 通过对松辽盆地北部昌德东地区CO2气藏中天然气组分、天然气成因、气藏特征、断裂及火山岩相等研究,探讨昌德东地区CO2气藏的形成机制及成藏模式。研究表明,昌德东地区CO2为幔源成因,烃类气为油型气与无机烃类气混合成因;芳深9井—芳深701井区为CO2气藏,芳深6井—芳深7井区属高含CO2气藏,二者是两个互不连通的气藏系统。松辽盆地深层CO2气藏的形成机制可概括为:深部热流底辟体的顶部是CO2的储集库,基底大断裂向下收敛于拆离带并沟通CO2气源,CO2通过基底大断裂和古火山通道向上输导并在适当圈闭中聚集成藏。运聚通道组合类型的差异以及运移过程中天然气的重力分异作用是导致芳深9井—芳深701井区和芳深6井—芳深7井区气藏中CO2含量差异的根本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气藏 天然气成因 形成机制 成藏模式 重力分异 松辽盆地
下载PDF
北部湾盆地涠西南凹陷储集层流体包裹体 被引量:22
5
作者 刘平 夏斌 +2 位作者 唐在秋 王晓光 张毅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64-169,200,共7页
为查明北部湾盆地油气运移方向及成藏模式,在涠西南凹陷选取有代表性的4口井进行储集层流体包裹体研究和系统的岩相学研究。该凹陷存在3期石油包裹体:Ⅰ期主要分布于石英碎屑颗粒早期裂缝中或加大边内侧;Ⅱ期主要分布于石英颗粒边缘或... 为查明北部湾盆地油气运移方向及成藏模式,在涠西南凹陷选取有代表性的4口井进行储集层流体包裹体研究和系统的岩相学研究。该凹陷存在3期石油包裹体:Ⅰ期主要分布于石英碎屑颗粒早期裂缝中或加大边内侧;Ⅱ期主要分布于石英颗粒边缘或石英次生加大边;Ⅲ期主要分布于石英碎屑颗粒晚期裂缝中。利用PVTsim软件模拟出3期石油包裹体的捕获温度和捕获压力:Ⅰ期为97.9℃1、9.13 MPa;Ⅱ期为112.6℃3、5.05 MPa;Ⅲ期为157.4℃、47.52 MPa,结合埋藏史资料得出3期流体充注时间分别为距今33 Ma、距今26.5 Ma和距今7 Ma以前。综合分析得出油气运移方向及成藏模式:Ⅰ期流体自生烃洼陷向西南、东北运移,大多形成构造、岩性油气藏;Ⅱ期流体向洼陷周边运移,形成断块油藏、潜山油气藏;Ⅲ期流体经砂岩输导层向斜坡运移,主要形成背斜油气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涠西南凹陷 流体包裹体 PVTsim模拟 捕获压力 成藏模式
下载PDF
桑托斯盆地盐下J油气田CO_2成因、烷烃气地球化学特征及成藏模式 被引量:16
6
作者 马安来 黎玉战 +1 位作者 张玺科 张忠民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3-20,共8页
巴西海上桑托斯盆地盐下J油气田油气藏气顶和油环流体组分存在明显差异,气顶流体中CO2含量为76%~78%,气油比为2 750~4 260 m3/m3,原油密度为32~36°API;而油环流体中CO2含量为56%~60%,气油比为170~211 m3/m3,原油密度为16~23°... 巴西海上桑托斯盆地盐下J油气田油气藏气顶和油环流体组分存在明显差异,气顶流体中CO2含量为76%~78%,气油比为2 750~4 260 m3/m3,原油密度为32~36°API;而油环流体中CO2含量为56%~60%,气油比为170~211 m3/m3,原油密度为16~23°API。研究表明,该油气田天然气中CO2碳同位素值为-5.35‰^-8.11‰,为无机成因;天然气R/Ra为5.6,表明CO2为火山幔源型。天然气中甲烷碳同位素值为-32.50‰^-35.53‰,乙烷碳同位素值为-29.18‰^-32.23‰,烷烃气成熟度Ro为1.0%~1.2%。该油气田为混合油气藏,原油、烷烃气来自上Barremian—下Aptian阶湖相烃源岩,成熟度未达到凝析油气阶段;CO2主要来自深部幔源无机气。CO2后期注入形成的蒸发分馏作用改造了原始油气藏,形成了现今大气顶薄油环油气藏,NE—NNE向深大断裂为深部无机气提供了运移通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桑托斯盆地 盐下 J油气田 CO2成因 烷烃气地球化学特征 成藏模式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文昌A凹陷低渗凝析气藏天然气成因及成藏模式 被引量:13
7
作者 张迎朝 徐新德 +4 位作者 尤丽 袁冰 甘军 李辉 邓广君 《天然气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320-1327,1450,共9页
利用海上钻井分析测试、地震等资料,运用油气地球化学、成藏综合研究方法,重新研究了珠江口盆地西部文昌A凹陷上渐新统珠海组主要低渗凝析气藏天然气成因与成藏模式。研究认为,文昌A凹陷天然气组分以烃类气为主,为成熟的油型气,有别于... 利用海上钻井分析测试、地震等资料,运用油气地球化学、成藏综合研究方法,重新研究了珠江口盆地西部文昌A凹陷上渐新统珠海组主要低渗凝析气藏天然气成因与成藏模式。研究认为,文昌A凹陷天然气组分以烃类气为主,为成熟的油型气,有别于邻区莺—琼盆地崖城13-1气田的煤型气。文昌A凹陷天然气源自下渐新统恩平组,且恩平组发育大范围的母质类型较好的浅湖相沉积,提升了该区油气资源潜力。5Ma以来天然气充注珠海组圈闭,目前珠海组储层因埋深大而变得致密。气源充足、源—储紧邻且压差大、油气运移通道畅通,是文昌A凹陷珠海组低渗气藏形成的主控因素与地质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成因 油型气 低渗凝析气藏 成藏模式 文昌A凹陷 珠江口盆地
原文传递
松辽盆地幔源CO_2分布规律与运聚成藏机制 被引量:11
8
作者 鲁雪松 宋岩 +2 位作者 柳少波 马淑芳 魏立春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661-666,共6页
对CO2碳同位素组成和3He/4He值分析表明,松辽盆地高含CO2天然气藏中的CO2皆为幔源成因。在对已发现含CO2天然气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了松辽盆地CO2在含量、层系和平面上的分布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松辽盆地CO2在含量上具有"两端元"... 对CO2碳同位素组成和3He/4He值分析表明,松辽盆地高含CO2天然气藏中的CO2皆为幔源成因。在对已发现含CO2天然气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了松辽盆地CO2在含量、层系和平面上的分布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松辽盆地CO2在含量上具有"两端元"的分布特征;受区域盖层和储层性质的控制,在层位上,CO2主要富集于营城组和泉四段;在平面上,CO2呈多个点状或狭长带状局限分布,其平面分布明显受控于深大断裂,与基底大断裂和火山岩体具有较好的伴生关系。幔源CO2运聚成藏机制可概括为:深部热流底辟体的顶部是CO2的储集库,基底大断裂向下收敛于拆离带并沟通CO2气源,CO2通过基底大断裂和古火山通道向上输导,并在适当圈闭中聚集成藏。运聚通道组合类型决定了气藏中CO2的含量及含CO2天然气的赋存层位,幔源CO2的运聚通道可划分为3种组合类型。建立了松辽盆地含CO2天然气藏的"三阶段"成藏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 幔源成因 分布规律 运聚成藏机制 成藏模式 松辽盆地
下载PDF
塔里木雅克拉断凸沉积埋藏史及成藏模式 被引量:10
9
作者 傅强 凌支虎 《成都理工学院学报》 CSCD 1996年第2期74-79,共6页
文章在雅克拉断凸地质特征和各钻井油气特征的基础上,以断凸上系统取心采样的S15井为关键井,从油源对比入手,结合各项测试成果及恢复的古地温资料,分析了该断凸的沉积埋藏史,探讨了油气生成、运移和聚集的过程,总结了雅克拉断... 文章在雅克拉断凸地质特征和各钻井油气特征的基础上,以断凸上系统取心采样的S15井为关键井,从油源对比入手,结合各项测试成果及恢复的古地温资料,分析了该断凸的沉积埋藏史,探讨了油气生成、运移和聚集的过程,总结了雅克拉断凸油气藏的成藏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雅克拉断凸 沉积速率 生油岩 成藏模式 油气藏
下载PDF
阳信-花沟地区二氧化碳气藏成藏模式 被引量:6
10
作者 李趁义 樊太亮 郑和荣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35-39,共5页
讨论了阳信 花沟地区二氧化碳气的成因、运移、聚集及成藏模式。对研究区地球化学、深部地质背景、深断裂发育及火山岩分布等资料分析表明 ,二氧化碳主要来自无机幔源 岩浆成因气体 ,地壳内低速异常体可能是气体初始积聚区 ,与之沟通... 讨论了阳信 花沟地区二氧化碳气的成因、运移、聚集及成藏模式。对研究区地球化学、深部地质背景、深断裂发育及火山岩分布等资料分析表明 ,二氧化碳主要来自无机幔源 岩浆成因气体 ,地壳内低速异常体可能是气体初始积聚区 ,与之沟通的断裂输导网络是垂向运移的通道 ;沉积盆地内气体的释放和聚集具有明显的分带性 ,区内 2个剪切构造带以及 2个早第三纪裂谷—火山岩构造带是二氧化碳气体释放、聚集及成藏的最有利地带 ,二氧化碳气藏、新生代火山岩以及源幔氦同位素异常主要沿剪切构造带和裂谷 火山构造带的主干断裂呈“串珠状”分布 ;不同构造带发育不同的二氧化碳气聚集模式和气藏类型 ,其中剪切构造带主要发育深层古潜山 中深层背斜或断块 浅层披覆构造型气藏组合 ;裂谷 火山岩构造带主要发育火成岩伴生的二氧化碳气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气藏 分布特征 低速异常体 深断裂 成藏模式 阳信-花沟地区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腹部石南地区头屯河组岩性地层油气藏成藏特征及成藏模式 被引量:7
11
作者 刘文锋 孙德强 +7 位作者 杨朝栋 王峰 赵凡 彭云 卫延昭 刘海涛 贾智彬 张涵奇 《天然气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2267-2274,共8页
准噶尔盆地腹部石南地区是中国陆相盆地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的重点地区,该区油气藏的油源主要在二叠系,侏罗系主要表现为一套缓坡浅水背景下的三角洲沉积体系,新近纪构造运动对盆地构造的掀斜作用,致使岩性地层圈闭发生改造,早期油气藏... 准噶尔盆地腹部石南地区是中国陆相盆地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的重点地区,该区油气藏的油源主要在二叠系,侏罗系主要表现为一套缓坡浅水背景下的三角洲沉积体系,新近纪构造运动对盆地构造的掀斜作用,致使岩性地层圈闭发生改造,早期油气藏发生调整。在这种源外缓坡背景下,岩性地层圈闭的形成条件、沟通油源的输导体系复杂,岩性地层油气藏的形成主控因素和成藏模式不清,再加上该区地震资料品质差、地震分辨率低,这些因素造成该区岩性地层勘探的复杂性。针对研究区存在的上述难点,对研究区的构造特征和沉积背景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研究区典型岩性油气藏进行解剖,建立了断裂—沉积体系侧缘—近等深侧向运聚成藏模式,即油气沿断裂进入储集砂体后,垂直构造等高线向构造高部位运移,当遇到与构造斜交的沉积体系侧缘时,油气运移方向发生调整,沿沉积体系侧缘近等深侧向运移,边运聚边成藏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岩性油气藏 成藏特征 成藏模式
原文传递
珠江口盆地琼海凸起断裂调整聚集成藏模式 被引量:7
12
作者 张迎朝 朱伟林 高阳东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55-63,共9页
针对油气分布规律认识问题,运用油气地球化学、构造解析方法,开展了中新世构造运动背景下珠江口盆地琼海凸起中新统珠江组油藏的调整、次生油藏形成机制的研究。以地层界面T_(41)(珠江组一段Ⅳ油组顶)为界的珠江组上、下部油藏,分别具有... 针对油气分布规律认识问题,运用油气地球化学、构造解析方法,开展了中新世构造运动背景下珠江口盆地琼海凸起中新统珠江组油藏的调整、次生油藏形成机制的研究。以地层界面T_(41)(珠江组一段Ⅳ油组顶)为界的珠江组上、下部油藏,分别具有"晚期聚集"和"晚期断裂调整"特征,下部油藏原油密度高、黏度大;上部油藏原油密度低、黏度小。珠江组上、下部油藏油气来源相同。中中新世的NWW—SEE走向雁列式断裂体系沟通了珠江组上、下部油藏,起到了调整改造下部油藏和向上部运移油气的双重作用。提出了"晚期断裂调整、晚期聚集"油气成藏模式,即由于晚期断裂的垂向沟通,早期形成的珠江组下部油藏中局部油气沿断裂向上部运聚,调整后的下部油藏、晚期聚集的上部油藏垂向叠置,形成"下重上轻"、多油水系统的油田,对研究区油气勘探开发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期断裂调整、晚期聚集”油藏 成藏模式 中新统珠江组 琼海凸起 珠江口盆地
下载PDF
煤层气成藏动态模拟实验技术 被引量:4
13
作者 王红岩 刘洪林 +2 位作者 孙宇 李贵中 李隽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94-196,202,共4页
以高温、高压岩心测试分析技术为基础,充分考虑煤层气的吸附、解吸特性,嫁接常规天然气成藏模拟技术,建立了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煤层气成藏模拟实验装置,这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系统温度、压力变化对煤层气保存的影响,游离气的扩散、运... 以高温、高压岩心测试分析技术为基础,充分考虑煤层气的吸附、解吸特性,嫁接常规天然气成藏模拟技术,建立了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煤层气成藏模拟实验装置,这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系统温度、压力变化对煤层气保存的影响,游离气的扩散、运移、散失,不同水动力对煤层气保存的影响,地层水流动对煤层气的溶失,确立这些影响煤层气保存的主要因素的工作都可以依靠煤层气成藏模拟试验装置得以实现,并最终进行量化分析、级别划分,建立煤层气成藏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态模拟 煤层气保存 煤层气成藏 成藏模式
下载PDF
东营凹陷东北斜坡带沉积特征及成藏规律研究 被引量:6
14
作者 王风华 《断块油气田》 CAS 2004年第2期1-3,共3页
通过对东营凹陷东北斜坡带坨 1 42块沙二段 1 5砂组的研究 ,对该区沙二段地层进行了沉积相及微相划分 ,描述了斜坡带储层沉积特征 ,建立储层沉积模式 ,探讨了斜坡带成藏的控制因素 ,建立了油气成藏模式 ,为今后该区的勘探指明了方向。
关键词 东营凹陷 沉积特征 成藏规律 油气藏 沉积相 成藏模式
下载PDF
冀中坳陷赵县背斜成藏模式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刘大听 张淑娟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61-166,共6页
赵县青斜是冀中地区新近发现的含油构造,其构植面积70km2,探明原油地质储量1300×104t。在滚动勘探开发研究过程中,应用油藏综合描述技术,进行了构造精细解释、砂体预测及成藏条件研究,分析了油气富集的控制因素及分布规律.... 赵县青斜是冀中地区新近发现的含油构造,其构植面积70km2,探明原油地质储量1300×104t。在滚动勘探开发研究过程中,应用油藏综合描述技术,进行了构造精细解释、砂体预测及成藏条件研究,分析了油气富集的控制因素及分布规律.指出了赵县背斜发育有构造油藏、岩性-构造油藏、构造-岩性油藏3种类型,并建立了成藏模式。该成果对于复杂断块油气藏的滚动勘探开发、对于赵县背斜的进一步开发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藏类型 成藏模式 流动勘探 圈闭
下载PDF
江汉盆地西南缘油气运移及其成藏模式 被引量:5
16
作者 刘琼 何生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466-471,共6页
对江汉盆地西南缘的油源对比和流体势分析表明,北部地区的原油主要来自梅槐桥—牛头岗洼陷高成熟度烃源岩,南部地区的原油与本地的低成熟度烃源岩具有亲缘关系,中部地区的原油则具有混源特征。该区的油气明显具有运移距离短、近源聚集... 对江汉盆地西南缘的油源对比和流体势分析表明,北部地区的原油主要来自梅槐桥—牛头岗洼陷高成熟度烃源岩,南部地区的原油与本地的低成熟度烃源岩具有亲缘关系,中部地区的原油则具有混源特征。该区的油气明显具有运移距离短、近源聚集的特点;其分布与聚集受到断层和圈闭类型等因素的影响。断层活动使上升盘储层与下降盘烃源岩对接,是新生古储型油气藏成藏的关键;断层的封闭性上部要优于下部,控制着油气富集的层位。圈闭类型以断鼻和断块为主,断鼻油气藏主要分布在断层的下降盘,而断块油气藏主要分布在断层的上升盘。根据油气聚集特点和储集层位的差异,将本区的油气藏划分为自生自储、新生古储和下生上储3种成藏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源对比 流体势 油气运移 成藏模式 江汉盆地西南缘
下载PDF
东濮凹陷胡庆构造带油气成藏模式及勘探潜力 被引量:4
17
作者 苏爱芹 赵其磊 +2 位作者 李建荣 杨红兵 聂家宽 《断块油气田》 CAS 2005年第4期20-22,共3页
胡庆构造带具有较好油气成藏条件,含油层系多,含油井段长,油气富集。平面上油气集中分布在二台阶,其探明储量占整个地区探明储量的90%以上,一台阶和三台阶储量很少;纵向上油气富集段集中在沙三段的沙三中、下亚段。油藏类型主要为墙角... 胡庆构造带具有较好油气成藏条件,含油层系多,含油井段长,油气富集。平面上油气集中分布在二台阶,其探明储量占整个地区探明储量的90%以上,一台阶和三台阶储量很少;纵向上油气富集段集中在沙三段的沙三中、下亚段。油藏类型主要为墙角式油藏和断鼻型油藏。通过对该区油气成藏模式及油气分布规律研究,认为Ⅱ级断层的断缝带、不同构造转换带及不同含油气区块结合部、零星出油点周边、岩性油藏、低幅度隐蔽油藏以及勘探程度相对较低的沙三上、沙二下和沙一段等层系,是下步勘探的主要方向和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濮凹陷 构造带 勘探潜力 成藏模式 油藏类型 油气成藏模式 油气成藏条件 探明储量 含油层系 油气富集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周家湾长6和长8油层组成藏控制因素 被引量:3
18
作者 任瑞清 朱静 +3 位作者 史立川 王维斌 淡卫东 梁晓伟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36-42,共7页
探讨鄂尔多斯盆地周家湾地区三叠系延长组长6、长8层成藏主控因素及成藏模式。从长7烃源岩生排烃影响原油运聚及长6、长8沉积、成岩的差异性研究入手,总结成藏差异。结果表明,长7大面积分布的烃源岩为成藏提供了物质基础和运移动力;该... 探讨鄂尔多斯盆地周家湾地区三叠系延长组长6、长8层成藏主控因素及成藏模式。从长7烃源岩生排烃影响原油运聚及长6、长8沉积、成岩的差异性研究入手,总结成藏差异。结果表明,长7大面积分布的烃源岩为成藏提供了物质基础和运移动力;该区发育的长6、长8连通性砂体和构造裂缝提供了运移输导条件;长6、长8大规模叠置砂体形成了良好的储集体;沉积、成岩差异形成的相对高孔高渗储层发育区控制着油藏富集区的分布。长6层成藏模式表现为长7油源先向上运移至长6成藏,而后侧向沿连通砂体继续运聚成藏,直至扩展到远离长7烃源岩分布区,形成沿北东向砂体大面积展布的油藏;长8层成藏模式则主要为长7烃源岩向下运聚成藏,二次侧向运移较少,油藏面积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长组 成藏控制因素 成藏模式 周家湾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塔东南坳陷江尕勒萨依构造带油源对比及成藏模式 被引量:3
19
作者 黄玉平 姜正龙 +2 位作者 罗霞 刘明义 段超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87-290,共4页
塔东南坳陷江尕勒萨依构造带杨叶组烃源岩有机质丰度较高,且已成熟,是该区的主力烃源岩。通过对江尕勒萨依构造带的4块油砂及4块烃源岩样品的饱和烃气相色谱、色谱-质谱等地球化学分析,并对油、岩的沉积环境、成熟度等参数进行综合对比... 塔东南坳陷江尕勒萨依构造带杨叶组烃源岩有机质丰度较高,且已成熟,是该区的主力烃源岩。通过对江尕勒萨依构造带的4块油砂及4块烃源岩样品的饱和烃气相色谱、色谱-质谱等地球化学分析,并对油、岩的沉积环境、成熟度等参数进行综合对比后认为,研究区湖相泥岩与煤系泥岩存在较大的差异,杨叶组湖相泥岩母源为高等植物与低等生物混源,杨叶组与康苏组煤系泥岩则以高等植物输入为主;艾沙汗托海与其格勒克油砂同源,源岩为杨叶组发育的湖相泥岩;推测研究区存在近源油气藏,可能发育以艾沙汗托海为代表的近源垂向运移和以其格勒克油砂为代表的近源侧向运移2种成藏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江尕勒萨依构造带 侏罗系 油源对比 生物标志化合物 成藏模式
下载PDF
德南洼陷下第三系成藏动力学系统研究
20
作者 付建元 孙义梅 王瑞华 《断块油气田》 CAS 2004年第5期12-15,共4页
运用成藏动力学系统理论和方法 ,根据德南洼陷下第三系沉积、构造及异常压力等特征 ,重点剖析了泥岩层的欠压实特点 ,将其划分为 3个成藏动力学系统即下部高压它源封闭成藏动力学系统、中部高压自源封闭成藏动力学系统和上部常压它源半... 运用成藏动力学系统理论和方法 ,根据德南洼陷下第三系沉积、构造及异常压力等特征 ,重点剖析了泥岩层的欠压实特点 ,将其划分为 3个成藏动力学系统即下部高压它源封闭成藏动力学系统、中部高压自源封闭成藏动力学系统和上部常压它源半封闭成藏动力学系统。同时分析了本区以泥灰岩裂缝、砂岩、不整合面以及断层等组成的流体输导体系 ,并初步探讨了该区有利的油气成藏模式 ,即陡坡带成藏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南洼陷 成藏动力学系统 欠压实 输导体系 成藏模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