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体外受精—胚胎移植中不同授精浓度对胚胎质量及妊娠结局的影响 被引量:9
1
作者 杨大磊 潘伯臣 +3 位作者 何丽霞 王秀霞 王天任 李正涛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67-70,共4页
目的通过比较不同授精浓度下胚胎发育及妊娠结局,探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WF-ET)中较为合适的授精浓度。方法对因输卵管因素接受1VF-ET的夫妇进行随机对照试验,根据不同授精浓度随机分为3组:A组为(0.1~0.5)×106/mL,B组... 目的通过比较不同授精浓度下胚胎发育及妊娠结局,探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WF-ET)中较为合适的授精浓度。方法对因输卵管因素接受1VF-ET的夫妇进行随机对照试验,根据不同授精浓度随机分为3组:A组为(0.1~0.5)×106/mL,B组为(0.5-1.0)×10^6/mL,C组为(1.0-1.5)×106/mL。比较3组间正常受精率、多精受精率、卵裂率、优质胚胎率、临床妊娠率、着床率及流产率。结果3组的正常受精率、卵裂率、优质胚胎率及流产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B组和C组的多精受精率(分别为14.9%和13.2%)明显高于A组(8.6%)(P〈0.05),而且C组的妊娠率及种植率(50.0%,29.5%)明显高于B组(41.4%,20.4%)和A组(38.6%-18.8%)(P〈0.05)。结论IVF.ET治疗中,增加授精滴中精子浓度可导致卵子多精受精增加,但在一定范围内增加精子浓度可能改善妊娠结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外受精-胚胎移植 精子浓度 授精 多精受精 妊娠率
下载PDF
短时受精与常规受精对体外受精结局的影响 被引量:2
2
作者 管荷琴 吕杰强 +2 位作者 陈华 习海涛 葛红山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1989-1991,共3页
目的:比较不孕患者行短时受精与常规受精的临床结局,从而评估短时受精在体外受精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0年7月在我院生殖中心进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治疗的不孕患者资料,短时受精周期217例(Ⅰ组),常... 目的:比较不孕患者行短时受精与常规受精的临床结局,从而评估短时受精在体外受精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0年7月在我院生殖中心进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治疗的不孕患者资料,短时受精周期217例(Ⅰ组),常规受精周期413例(Ⅱ组),两组患者均为首次接受IVF-ET治疗。结果:Ⅰ组获卵3007枚,受精率、正常受精率、多原核受精率、卵裂率、优质胚胎率、种植率、临床妊娠率、冷冻周期率分别为77.79%、62.82%、14.97%、97.27%、64.39%、32.35%、48.39%、79.26%,Ⅱ组获卵5586枚,受精率、正常受精率、多原核受精率、卵裂率、优质胚胎率、种植率、临床妊娠率、冷冻周期率分别为77.68%、63.73%、13.95%、97.27%、59.69%、33.63%、48.18%、72.88%。两者的受精率、正常受精率、多原核受精率、卵裂率、种植率、临床妊娠率、冷冻周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Ⅰ组的优质胚胎率与Ⅱ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短时受精可以为临床提供更多的优质胚胎,而不影响周期的正常受精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受精 体外 胚胎移植 短时受精 多原核受精率 优质胚胎率
下载PDF
短时受精对体外受精妊娠结局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李瑞岐 王文军 +6 位作者 黄丽丽 马芸 欧阳能勇 麦美琪 陈静华 张宁锋 区颂邦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683-686,共4页
【目的】研究短时受精(2 h)对体外受精(IVF)多精受精率以及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对本中心658名IVF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分为2 h受精组(A组)和常规受精组(B组),研究2 h受精对IVF受精率(2PN率)、多精受精率(>2PN率)、胚胎质量、临床... 【目的】研究短时受精(2 h)对体外受精(IVF)多精受精率以及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对本中心658名IVF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分为2 h受精组(A组)和常规受精组(B组),研究2 h受精对IVF受精率(2PN率)、多精受精率(>2PN率)、胚胎质量、临床妊娠率和种植率的影响。【结果】在658名IVF患者中有61名患者由于取消ET没有纳入最后统计,2 h受精组和对照组分别有294和303名患者参与。统计结果显示,短时受精组与对照组相比2PN率显著下降(68.8%vs72.1%,P<0.05),而短时受精组与对照组多精受精率(11.4%vs 11.7%,P>0.05)、可用胚胎率(86.5%vs 86.1%,P>0.05)、临床妊娠率(47.6%vs 42.6%,P>0.05)和种植率(28.6%vs 26.5%,P>0.05)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2 h受精没有降低多精受精率,对临床结局没有明显改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时受精 多精受精率 妊娠率 种植率
下载PDF
多精受精与卵细胞数、受精率、授精密度及时间关系的探讨 被引量:8
4
作者 韩晓敏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3期19-20,共2页
为研究多精受精与卵细胞数量、受精率、授精密度及时间之间的关系 ,将 12 6例实施体外受精—胚胎移植 (IVF- ET)的患者分为多精受精组与非多精受精组 ,分别统计两组的卵细胞数、受精率、授精密度及受精时间。结果显示 ,多精受精组卵细胞... 为研究多精受精与卵细胞数量、受精率、授精密度及时间之间的关系 ,将 12 6例实施体外受精—胚胎移植 (IVF- ET)的患者分为多精受精组与非多精受精组 ,分别统计两组的卵细胞数、受精率、授精密度及受精时间。结果显示 ,多精受精组卵细胞数 15 .5 4± 7.16枚 ,受精率 0 .81± 0 .13,授精密度 40 .40± 5 .12万精子 /卵细胞 ;非多精受精组分别为 11.6 2± 5 .0 9枚、0 .6 5± 0 .2 3、38.5± 5 .6 7万精子 /卵细胞。长时受精与短时受精多精受精率分别为 4.5 %、5 .5 %。两组相比 ,卵细胞数、受精率间有显著差异 (P<0 .0 0 1、<0 .0 1) ,授精密度间无显著差异(P>0 .0 5 ) ,受精时间无显著差异 (P>0 .0 5 )。提示多精受精与卵细胞数、受精率有关 ,与授精密度及时间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精受精 体外受精 胚胎移植 受精率 授精密度 不孕症 时间
下载PDF
短时授精对IVF受精正常患者治疗结局的影响 被引量:8
5
作者 周亮 王勇 +4 位作者 王锦凤 肖露 张春晖 侯震晖 钱卫平 《生殖与避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96-200,共5页
目的:探讨短时授精对IVF受精正常患者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治疗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IVF受精率>60%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授精方案分为短时授精组(n=153)和常规受精组(n=180)。结果:IVF短时授精组和常规IVF组分别获卵1 619枚... 目的:探讨短时授精对IVF受精正常患者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治疗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IVF受精率>60%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授精方案分为短时授精组(n=153)和常规受精组(n=180)。结果:IVF短时授精组和常规IVF组分别获卵1 619枚和1 986枚,分别有133名和152名患者接受了新鲜胚胎移植。组间女方年龄、基础FSH(b FSH)、b LH、b E2、Gn量、h CG注射日FSH水平、h CG注射日E2水平、h CG注射日LH水平、获卵数、卵子成熟度及移植日内膜厚度均无统计学差异。IVF短时授精组和常规IVF组的正常受精率(65.55%vs 67.84%)、正常卵裂率(98.02%vs 96.90%)、胚胎种植率(29.41%vs 27.84%)、临床妊娠率(44.36%vs 45.39%)、继续妊娠率(41.35%vs 42.76%)、流产率(5.45%vs 2.90%)和异位妊娠率(1.82%vs 2.90%)均无统计学差异,但是短时授精组的多原核受精率(14.56%)显著高于常规IVF组(6.19%),而短时授精组的优质胚胎率(33.51%)高于常规IVF组(28.99%)。结论:因IVF短时授精可避免常规IVF完全受精失败而逐渐在国内广泛应用,但其远期影响还有待进一步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时授精 早期拆除颗粒细胞 多原核受精 临床妊娠率
原文传递
时差成像培养系统对高频多精受精(≥3PN)发生患者临床结局的改善效果 被引量:1
6
作者 赵小利 薛侠 +1 位作者 赵皖秋 李明昭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2年第8期148-151,164,共5页
目的探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过程中时差成像培养系统(TLS)是否可以提高高频多精受精发生患者首次移植的成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至2019年7月于我院进行新鲜选择性单囊胚移植的IVF-ET患者的临床资料,常规培养箱培养结合第... 目的探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过程中时差成像培养系统(TLS)是否可以提高高频多精受精发生患者首次移植的成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至2019年7月于我院进行新鲜选择性单囊胚移植的IVF-ET患者的临床资料,常规培养箱培养结合第5天传统形态学评分(D5+CM)770例,时差成像培养系统结合第5天动态参数评分(D5+TLS)537例。根据多精受精率不同将不同培养体系患者分为两组:低频组,0~1个≥3PN合子;高频组,2~7个≥3PN合子。比较低频组、高频组患者D5+CM、D5+TLS的一般情况、临床妊娠率和继续妊娠率。结果低频组D5+CM、D5+TLS的女方年龄、获卵数、不孕年限、基础FSH水平和内膜厚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频组D5+CM、D5+TLS的临床妊娠率和继续妊娠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频组D5+CM、D5+TLS的女方年龄、获卵数、不孕年限、基础FSH水平和内膜厚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频组D5+CM的临床妊娠率和继续妊娠率稍低于D5+TLS,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LS可能能改善高频多精受精发生患者的临床结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差成像培养系统 多精受精 体外受精-胚胎移植 临床妊娠率 继续妊娠率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