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巴赫金对话理论的人文精神 |
陈太胜
|
《学术交流》
北大核心
|
2000 |
41
|
|
2
|
复调形式与缤纷内容的精心契合——论小说《换位》的形式与内容 |
王薇
|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
2005 |
3
|
|
3
|
巴赫金复调小说理论中的阐释学含义 |
汪洪章
|
《复旦外国语言文学论丛》
|
2008 |
9
|
|
4
|
复调小说与复调音乐 |
钱浩
|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8 |
8
|
|
5
|
中学语文复调式小说阅读教学——以鲁迅《祝福》为例 |
李梦琦
|
《科教文汇》
|
2024 |
1
|
|
6
|
论芥川龙之介小说《齿轮》的空间叙事结构 |
李东军
|
《日语学习与研究》
|
2011 |
3
|
|
7
|
《红高粱》小说与电影的叙事分析 |
杨丽娜
|
《吕梁学院学报》
|
2014 |
2
|
|
8
|
深耕“超语言学视界”,推进“多声部对话”——国际“巴赫金学”最新进展之管窥 |
周启超
|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23 |
1
|
|
9
|
《红字》的复调性 |
冯茜
|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5 |
1
|
|
10
|
带刺的山菊——重读赵树理的短篇小说《锻炼锻炼》 |
甘浩
|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2 |
0 |
|
11
|
论巴赫金复调小说理论中作者与主人公的隐喻关系 |
万明子
|
《合肥师范学院学报》
|
2017 |
1
|
|
12
|
一代人的灵魂救赎与自我成长——论徐则臣的《耶路撒冷》 |
王振军
|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8 |
1
|
|
13
|
论米兰·昆德拉的复调小说艺术 |
李欣池
|
《鸡西大学学报(综合版)》
|
2013 |
1
|
|
14
|
全球符号学中的俄国形式主义:欧洲学派的先声(英文) |
埃罗·塔拉斯蒂
|
《符号与传媒》
|
2014 |
1
|
|
15
|
巴赫金接受与中国当代文论话语转型——以钱中文为个案 |
曾军
|
《河北学刊》
CSSCI
|
2004 |
1
|
|
16
|
露丝·尾关《不存在的女孩》中的存在焦虑与复调 |
邹涛
|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6 |
1
|
|
17
|
巴赫金复调小说论及其余波 |
白春仁
|
《欧亚人文研究(中俄文)》
|
2021 |
1
|
|
18
|
村上春树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对话 |
刘研
|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
2016 |
1
|
|
19
|
巴赫金复调小说理论中的“事件”和“事件性”阐释 |
庞海音
|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
2009 |
1
|
|
20
|
《罪与罚》与《伤逝》的复调小说对比 |
刘英
|
《绥化学院学报》
|
2017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