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多环芳烃结构与致癌活性关系的 Fisher 判别研究 被引量:9
1
作者 朱永平 余应年 陈星若 《卫生毒理学杂志》 CSCD 1997年第2期71-74,136,共5页
应用物理化学参数和结构参数,对多环芳烃的致癌活性进行Fisher判别分析。结果表明现有的物理化学参数在化合物致癌活性QSAR研究中,存在着化学类别上的局限性。就判别效率而言,单独应用结构参数或综合应用两类参数所建立的... 应用物理化学参数和结构参数,对多环芳烃的致癌活性进行Fisher判别分析。结果表明现有的物理化学参数在化合物致癌活性QSAR研究中,存在着化学类别上的局限性。就判别效率而言,单独应用结构参数或综合应用两类参数所建立的判别方程接近CASE系统,但存在着相当大的改进余地。现有的物理化学参数是否适用于其它类别化合物致癌活性的QSAR分析,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环芳烃 致癌活性 构效关系 判别分析
下载PDF
睾丸酮丛毛单胞菌对羊草根际土壤PAHs降解及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8
2
作者 王乔 郑瑞 +4 位作者 孙学婷 姜紫薇 杨芳慧 卢倩 崔继哲 《生物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2657-2673,共17页
探究睾丸酮丛毛单胞菌(Comamonas testosteroni,C.t)联合羊草修复多环芳烃(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PAHs)污染土壤过程中,羊草根际土PAHs降解及根际微生物的变化。用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检测C.t联合羊草时根际PAHs的降解,... 探究睾丸酮丛毛单胞菌(Comamonas testosteroni,C.t)联合羊草修复多环芳烃(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PAHs)污染土壤过程中,羊草根际土PAHs降解及根际微生物的变化。用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检测C.t联合羊草时根际PAHs的降解,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测定羊草根际土壤细菌群落及多样性,采用冗余分析及网络分析评价PAHs降解与细菌群落组分之间的相关性,用PICRUSt软件预测PAHs降解潜力。结果表明,C.t的接入在修复后期(60–120 d)促进PAHs降解,使羊草根际细菌丰富度、多样性以及细菌与PAHs的相关性发生改变,并且提高了羊草根际PAHs的降解潜力。C.t主要通过影响变形菌门属水平中鞘氨醇单胞菌(Sphingomonas)、MND1和Nordella,放线菌门属水平上红色杆菌(Rubrobacter)和Gaiella,酸杆菌门属水平中RB41以及拟杆菌门中黄杆菌(Flavobacterium),从而加快羊草根际土中萘(Nap)、菲(Phe)、苯并芘(BaP)3种PAHs的降解。研究以期为C.t联合植物降解土壤PAHs污染提供理论依据,为微生物联合植物修复土壤PAHs提供新的微生物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睾丸酮丛毛单胞菌 羊草 多环芳烃 细菌群落结构 根际土壤
原文传递
低温碳化过程PAN氧化纤维骨架结构转变 被引量:6
3
作者 王统帅 童元建 +2 位作者 罗莎 昌志龙 徐樑华 《材料科学与工艺》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33-137,共5页
为实现PAN纤维在低温碳化过程的结构调控,利用核磁共振碳谱(13C-NMR)研究了PAN预氧化纤维在500~800℃的低温碳化过程中骨架结构的演变.结果表明:在低温碳化过程中,随着碳化温度的升高,预氧化纤维骨架结构中饱和的CH、CH2和C O结构逐渐... 为实现PAN纤维在低温碳化过程的结构调控,利用核磁共振碳谱(13C-NMR)研究了PAN预氧化纤维在500~800℃的低温碳化过程中骨架结构的演变.结果表明:在低温碳化过程中,随着碳化温度的升高,预氧化纤维骨架结构中饱和的CH、CH2和C O结构逐渐消失,共轭—HC C<和>C N—逐渐减小,共轭>C C<逐渐增加,纤维形成多层多环芳香结构;多环芳香结构平均层数与碳化温度密切相关,经500、600、700、800℃碳化处理后,纤维骨架结构中多环芳香结构平均层数分别达到1.29、2.17、2.81和3.42;在较低碳化温度(500℃),多环芳香结构平均层数随碳化处理时间延长增加不明显,在较高碳化温度(700℃),多环芳香结构平均层数随碳化处理时间呈线性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丙烯腈基碳纤维 固体核磁碳谱 骨架结构 多环芳香结构
下载PDF
菌株Trametes hirsuta zlh237发酵液对污染土壤中多环芳烃的降解及群落结构分析 被引量:5
4
作者 甄静 李冠杰 +4 位作者 杜志敏 王继雯 杨文玲 巩涛 赵俊杰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72-79,共8页
【目的】利用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真菌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分离获得的菌株Trametes hirsuta zlh237,研究生物强化(接种菌株T.hirsuta zlh237发酵液)对污染土壤中3种多环芳烃(PAHs)[Phenanthrene、Pyrene和Benzo[a]pyrene(BaP)]的降解效... 【目的】利用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真菌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分离获得的菌株Trametes hirsuta zlh237,研究生物强化(接种菌株T.hirsuta zlh237发酵液)对污染土壤中3种多环芳烃(PAHs)[Phenanthrene、Pyrene和Benzo[a]pyrene(BaP)]的降解效果,为该菌株在PAHs污染土壤中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检测7个处理土壤(接种菌株T.hirsuta zlh237发酵液的Phenanthrene、Pyrene和BaP污染土壤分别标记为PheBA、PyrBA和BaPBA,接种灭菌发酵液的污染土壤分别标记为Phe、Pyr和BaP,原始土壤标记为CK)中3种PAHs含量,利用ABTS法检测土壤中漆酶活性,并运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修复后土壤中细菌群落结构的变化。【结果】菌株T.hirsuta zlh237在3种PAHs污染土壤中均能生长,接种菌株发酵液15 d后,3种PAHs均有一定降解,其中BaP降解效果最佳,降解率达33.99%;且菌株T.hirsuta zlh237在3种污染土壤中均能分泌漆酶。高通量测序Alpha多样性指数分析结果表明,污染土壤接种菌株T.hirsuta zlh237发酵液后,Chao1指数和Shannon指数显著增加(P<0.05),不同处理土壤样品的Chao1指数和Shannon指数排序均为:PheBA>PyrBA>BaPBA>CK>Phe>Pyr>BaP。Beta多样性的主成分分析(PCA)结果表明,接种菌株T.hirsuta zlh237发酵液能改变污染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组成;在门分类水平上,污染土壤样品中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为优势门;在属分类水平上,接种菌株T.hirsuta zlh237发酵液的污染土壤样品中鞘氨醇单胞菌属(Sphingomonas)为优势菌属,接种灭菌发酵液的污染土壤Phe和Pyr样品中苯基杆菌属(Phenylobacterium)为优势菌属,而BaP样品中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为优势菌属。【结论】菌株T.hirsuta zlh237发酵液在PAHs污染土壤中能分泌漆酶,对3种PAHs均有一定的降解效果,且能改变污染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组成,在一定程度上对PAHs污染土壤有较好的修复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菌株Trametes hirsuta zlh237 发酵液 生物强化 多环芳烃 降解 高通量测序 群落结构
下载PDF
Molecular characterization of methanogenic microbial communities for degrading various types of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 被引量:3
5
作者 Quanhui Ye Chengyue Liang +3 位作者 Xunwen Chen Tingting Fang Yun Wang Hui Wang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19年第12期97-106,共10页
Knowledge on methanogenic microbial communities associated with the degradation of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PAHs)is crucial to developing strategies for PAHs bioremediation.In this study,the linkage between th... Knowledge on methanogenic microbial communities associated with the degradation of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PAHs)is crucial to developing strategies for PAHs bioremediation.In this study,the linkage between the type of PAHs and microbial community structure was fully investigated through 16 S rRNA gene sequencing on four PAH-degrading cultures.Putative degradation products were also detected.Our results indicated that naphthalene(Nap)/2-methylnaphthalene(2-Nap),phenanthrene(Phe)and anthracene(Ant)sculpted different microbial communities.Among them,Nap and 2-Nap selected for similar degrading bacteria(i.e.,Alicycliphilus and Thauera)and methanogens(Methanomethylovorans and Methanobacterium).Nap and 2-Nap were probably activated via carboxylation,producing 2-naphthoic acid.In contrast,Phe and Ant shaped different bacterial and archaeal communities,with Arcobacter and Acinetobacter being Phe-degraders and Thiobacillus Ant-degrader.Methanogenic archaea Methanobacterium and Methanomethylovorans predominated Phe-degrading and Ant-degrading culture,respectively.These findings can improve our understanding of natural PAHs attenuation and provide some guidance for PAHs bioremediation in methanogenic environ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Microbial community structure Degradation products Degrading bacteria CARBOXYLATION
原文传递
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土壤多环芳烃赋存与微生物群落结构相关性分析
6
作者 高枫舒 王宇豪 +2 位作者 王颜昊 刘增辉 柳新伟 《山东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27-133,共7页
为探究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土壤多环芳烃(PAHs)赋存及其与微生物群落结构之间的相关性,本研究以网格布点法选取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60个表层土壤样本测定PAHs,并根据保护区功能区的划分选取6个不同区域测定土壤微生物,利用相关性分析... 为探究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土壤多环芳烃(PAHs)赋存及其与微生物群落结构之间的相关性,本研究以网格布点法选取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60个表层土壤样本测定PAHs,并根据保护区功能区的划分选取6个不同区域测定土壤微生物,利用相关性分析和蒙特卡洛排列检验PAHs和微生物群落的关系。结果表明,在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内,西北部土壤PAHs含量高于东南部,土壤PAHs对微生物种群影响较大,且与多数细菌和古生菌在门水平上呈极显著正相关。其中,二苯并[a,n]蒽(DBA)与拟杆菌门、芘(Pyr)与变形菌门、苯并[k]荧蒽(BkF)与厚壁菌门、苯并[g,h,I]芘(BgP)与深古菌门、苯并[b]荧蒽(BbF)与奇古菌门、DBA与广古菌门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46、0.912、0.710、0.731、0.649、0.596。DBA、Pyr和Phe对细菌影响较大,Phe、Pyr和Ace对古生菌影响较大。可见,在PAHs胁迫下细菌和古生菌丰度皆有不同程度增加,表现出一定的PAHs降解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三角洲 多环芳烃 微生物群落结构 相关分析 蒙特卡洛排列检验
下载PDF
氮肥和多环芳烃对农田土壤细菌群落的影响 被引量:3
7
作者 戴叶亮 朱清禾 +3 位作者 曾军 郑金伟 吴宇澄 林先贵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1556-1562,共7页
氮肥是农业生产的重要保障,多环芳烃是广泛存在的环境污染物,它们可能共存于农田土壤中,对微生物群落产生影响。为探究施氮肥和多环芳烃污染叠加情况下的土壤微生物生态效应,采集农田土壤,设置添加尿素和苯并[a]蒽的组合处理,建立微宇... 氮肥是农业生产的重要保障,多环芳烃是广泛存在的环境污染物,它们可能共存于农田土壤中,对微生物群落产生影响。为探究施氮肥和多环芳烃污染叠加情况下的土壤微生物生态效应,采集农田土壤,设置添加尿素和苯并[a]蒽的组合处理,建立微宇宙进行培养。在测定硝态氮积累、土壤pH以及污染物矿化的基础上,结合定量PCR、高通量测序等方法,研究尿素和苯并[a]蒽对土壤细菌群落特征的影响。结果显示,尿素导致土壤中硝态氮的积累,显著增加了细菌氨单加氧酶基因(amo A)拷贝数,但对古菌amoA基因丰度的影响不明显;施用尿素导致土壤p H值降低,显著影响14个主要土壤细菌门中的10个,使得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显著下降,整体结构发生极大变化;相对于尿素而言,苯并[a]蒽84 d的矿化率为10%左右,长期作用下具有改变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和结构的潜力;尿素对苯并[a]蒽的矿化未产生显著影响,但苯并[a]蒽对土壤中氨氧化古菌有抑制作用,抑制比例最高达63%。这些结果表明,尿素导致土壤中硝化微生物的富集,并通过降低p H而对微生物群落产生深远的影响,而苯并[a]蒽对土壤重要功能群和细菌总体群落有潜在的风险。该研究有助于阐明农田土壤中铵态氮肥和多环芳烃的复合生态效应,为揭示有机污染物和氮转化间的交互作用机制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环芳烃 尿素 硝化 细菌组成 群落结构
下载PDF
三重硫杂扭曲多环芳烃的合成与表征 被引量:2
8
作者 丁鹏鹏 谭元植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250-1256,共7页
多环芳烃,通常指的是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稠和苯环的芳香化合物.多环芳烃具有优良的光、电及组装性能,在有机发光二极管、有机场效应晶体管、有机太阳能光伏电池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在多环芳烃中,杂原子的引入可以调控其电子结构... 多环芳烃,通常指的是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稠和苯环的芳香化合物.多环芳烃具有优良的光、电及组装性能,在有机发光二极管、有机场效应晶体管、有机太阳能光伏电池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在多环芳烃中,杂原子的引入可以调控其电子结构、偶极矩、组装行为等.其中硫杂多环芳烃,由于其在光电转换、有机电子器件方面表现出的优异性质,而被广泛关注.本研究通过对含有3个噻吩环的寡聚苯撑前体,进行氧化脱氢环化,得到了三重硫杂的多环芳烃分子C_(36)S_(3)H_(10)(C_(9)H_(11))_(6).该三重硫杂多环芳烃含有两个五螺烯的结构单元,呈现出扭曲的几何分子结构.扭曲的分子结构阻碍了分子间的π-π堆积,这也通过变浓度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表征得以确认.进一步通过荧光及瞬态荧光光谱,对该三重硫杂扭曲多环芳烃的光学特性进行了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环芳烃 硫掺杂 扭曲结构 五螺烯
原文传递
近二十年能源结构调整使我国土壤多环芳烃浓度下降 被引量:1
9
作者 夏星辉 刘亚男 +3 位作者 张真瑞 席楠楠 保嘉傲 杨志峰 《Engineering》 SCIE EI CAS CSCD 2023年第2期115-123,M0005,共10页
近几十年来,我国在快速发展和工业化的同时,在环境污染防治方面也做出了巨大努力。然而,这些全国性措施(如能源结构调整)对土壤中污染物浓度的影响尚未得到很好的量化。多环芳烃(PAHs)污染在全球范围内引发重要关注,且PAHs排放与能源结... 近几十年来,我国在快速发展和工业化的同时,在环境污染防治方面也做出了巨大努力。然而,这些全国性措施(如能源结构调整)对土壤中污染物浓度的影响尚未得到很好的量化。多环芳烃(PAHs)污染在全球范围内引发重要关注,且PAHs排放与能源结构有关。因此,我们推测我国能源结构的调整可能会降低土壤中PAHs的含量。为了验证这一假设,我们于2008年和2019年在北京54个点位重复采集了土壤样品,分析了美国环境保护署(US EPA)提出的16种优控PAHs化合物(Σ_(16)PAHs)的浓度,并收集了过去20年全国1704个土壤采样点的数据。结果表明,我国Σ_(16)PAHs浓度沿城市-郊区-农村-背景点梯度下降,且Σ_(16)PAHs浓度与区域总产值(GRP)有关,在GRP较低时Σ_(16)PAHs浓度随GRP的增加而增加,随后在GRP达到一定水平时趋于平稳。过去20年,我国土壤Σ_(16)PAH的平均浓度呈下降趋势,其中北京土壤Σ_(16)PAHs的平均浓度从2008年的22.7μg·g^(-1)总有机碳(TOC)显著下降到2019年的10.0μg·g^(-1)TOC。源识别分析推断,土壤PAHs浓度的下降趋势是由于我国煤炭、焦炭、部分油类消费量下降以及电力、天然气等清洁能源消费量上升所致。本研究例证了调整能源结构在降低土壤多环芳烃浓度和改善土壤环境质量中的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源结构调整 环境污染防治 土壤采样 梯度下降 全球范围 近二十年 GRP
下载PDF
蚯蚓驱动的滨海盐碱农田土壤中多环芳烃生物降解的机制研究
10
作者 吴炜龙 陈艺杰 +4 位作者 卫婷 杨贵琼 阳长洪 甄珍 蔺中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996-2006,共11页
滨海盐碱地是中国重要的耕地资源,而人类活动等加重了滨海盐碱地的多环芳烃(PAHs)污染。微生物降解是去除土壤PAHs污染的重要手段。外源微生物的低环境适应性限制了其实际应用,诱导强化土著微生物原位修复具有重要意义。以较难降解的三... 滨海盐碱地是中国重要的耕地资源,而人类活动等加重了滨海盐碱地的多环芳烃(PAHs)污染。微生物降解是去除土壤PAHs污染的重要手段。外源微生物的低环境适应性限制了其实际应用,诱导强化土著微生物原位修复具有重要意义。以较难降解的三环芳烃-蒽为多环芳烃代表,湛江市轻度滨海盐碱土为污染研究对象,赤子爱胜蚓(Eisenia foetida)为受试生物,设置4组处理(灭菌对照,SS;灭菌土壤加蚯蚓,SE;自然对照,OS;自然土壤加蚯蚓,OE)。比较不同时间段各处理土壤中蒽的降解效率、理化性质和培养结束时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明确蚯蚓对粤西地区滨海农田土壤蒽降解的强化效果、降解功能微生物种群和关键环境因子的贡献率。结果表明:蚯蚓能够影响滨海盐碱土壤中蒽的降解,并且加速其降解。在OS中蒽降解率为40.7%,而SS中蒽的降解率仅为17.7%。土壤中蒽的降解以生物降解为主(23.0%),而不是非生物降解(17.7%)。OE处理的降解效率最高为62.1%,SE处理的降解效率为50.4%。蚯蚓强化非生物降解和肠道菌群作用共同的效果(32.7%)高于蚯蚓强化土著微生物降解的效果(21.4%)。同时,蚯蚓影响了土壤中微生物的丰度,提高了假单胞菌科(Pseudomonadaceae)、伯克氏菌科(Burkholderiaceae)和气单胞菌科(Aeromonadaceae)等降解微生物的丰度。相关性网络分析表明,蒽的残留浓度与伯克氏菌科、气单胞菌科、鞘脂单胞菌和黄杆菌(Flavobacteriaceae)为显著负相关,而与pH、有机质为显著正相关,说明蚯蚓能够通过影响pH、有机质和土壤中的微生物,加速滨海盐碱土壤中蒽的降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滨海盐碱农田土壤 蚯蚓 多环芳烃 土壤性质 生物降解 微生物群落结构
下载PDF
小分子有机酸对土壤中多环芳烃环境行为影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1
作者 袁月 《福建农业科技》 2020年第10期62-69,共8页
土壤中的多环芳烃(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PAHs)作为一类具有“三致”效应的疏水性有机污染物,能在土壤中长时间稳定的存在并且很难被降解。PAHs的环境行为取决于它们与土壤不同组分之间的相互作用,作为土壤中根系分泌物主... 土壤中的多环芳烃(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PAHs)作为一类具有“三致”效应的疏水性有机污染物,能在土壤中长时间稳定的存在并且很难被降解。PAHs的环境行为取决于它们与土壤不同组分之间的相互作用,作为土壤中根系分泌物主要组分的小分子有机酸(low molecular weight organic acids,LMWOAs)能通过对土壤环境的影响进而影响PAHs的环境行为。综述了LMWOAs对土壤中PAHs吸附-解吸和“老化”等环境行为的影响,讨论了LMWOAs通过对土壤有机质、土壤结构及土壤微生物等的作用而影响PAHs的环境行为。通过综述该领域近年的研究成果,指出了现有研究中的不足,并展望了今后的研究趋势,有利于推动对PAHs污染土壤的有效治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分子有机酸 多环芳烃 土壤有机质 土壤结构 土壤微生物
下载PDF
面型稠环芳烃的分子结构与微观性质
12
作者 陈寿勇 赖仕全 +3 位作者 岳莉 靳佳平 况迪森 肖文宁 《辽宁科技大学学报》 CAS 2022年第4期281-287,307,共8页
面型稠环芳烃是一类重要的多环芳烃(PAHs),大多数来源于煤的热化学加工过程。本文利用密度泛函理论研究苯环数n=3~6的四种面型稠环芳烃萘嵌苯、芘、苝和苯并苝的分子结构与微观性质。在B3LYP/6-311++G(d,p)水平下对四种分子进行几何结... 面型稠环芳烃是一类重要的多环芳烃(PAHs),大多数来源于煤的热化学加工过程。本文利用密度泛函理论研究苯环数n=3~6的四种面型稠环芳烃萘嵌苯、芘、苝和苯并苝的分子结构与微观性质。在B3LYP/6-311++G(d,p)水平下对四种分子进行几何结构优化,计算其振动频率、极化率、能量及热力学参数,进一步分析振动光谱,并对振动频率进行辨别和归属,发现与文献中实测结果一致。分析四种分子的前线分子轨道、分子静电势、NBO布局,计算HOMO-LUMO能隙、分子静电势分布和原子电荷分布等一系列与分子微观性质密切相关的重要数据,为此类多环芳烃的光谱特征、电子结构、反应性以及光电性质的分析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环芳烃 密度泛函理论 分子结构 微观性质
下载PDF
直线型稠环芳烃的分子结构及振动光谱的理论研究
13
作者 靳佳平 陈寿勇 +2 位作者 况迪森 岳莉 赖仕全 《辽宁科技大学学报》 CAS 2022年第5期344-351,共8页
直线型稠环芳烃是一类重要的多环芳烃(PAHs),具有独特的线型结构和电子特性。利用密度泛函理论研究苯环数n=2~8的七种直线型稠环芳烃(萘、蒽、并四苯、并五苯、并六苯、并七苯、并八苯)的分子结构及振动光谱。在B3LYP/6-311++G(d,p)水... 直线型稠环芳烃是一类重要的多环芳烃(PAHs),具有独特的线型结构和电子特性。利用密度泛函理论研究苯环数n=2~8的七种直线型稠环芳烃(萘、蒽、并四苯、并五苯、并六苯、并七苯、并八苯)的分子结构及振动光谱。在B3LYP/6-311++G(d,p)水平下对七种分子进行几何结构优化,获得振动频率、极化率、能量及热力学参数,分析红外光谱和拉曼光谱,并对振动频率进行辨别和归属,与实测结果一致。分析七种分子的前线分子轨道、分子静电势、Mulliken分布,获得HOMO-LUMO能隙、分子静电势分布和原子电荷分布等与分子微观性质密切相关的数据,为此类多环芳烃的光谱特征、电子结构、反应性以及光电性质的分析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环芳烃 密度泛函理论 分子结构 振动光谱
下载PDF
不同油料来源多环芳烃污染对圆叶海棠生长的影响
14
作者 柴姗姗 徐金 +5 位作者 王增辉 毛云飞 张曼曼 赵晓红 范义昌 沈向 《植物生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521-529,共9页
以圆叶海棠为试材,采用盆栽试验法研究不同油料来源(汽油、柴油和润滑油)多环芳烃(PAHs)胁迫对圆叶海棠的生长状况、净光合速率、荧光参数等生理参数和叶片矿质元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圆叶海棠的株高、茎粗和叶绿素含量受到低浓度(0.1 g&... 以圆叶海棠为试材,采用盆栽试验法研究不同油料来源(汽油、柴油和润滑油)多环芳烃(PAHs)胁迫对圆叶海棠的生长状况、净光合速率、荧光参数等生理参数和叶片矿质元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圆叶海棠的株高、茎粗和叶绿素含量受到低浓度(0.1 g·kg^(-1)) PAHs胁迫的促进,以及高浓度(0.5 g·kg^(-1)) PAHs胁迫的抑制。除非光化学猝灭系数(NPQ)外,植株净光合速率(P_n)和原初光能转换效率(F_v/F_m)、光化学猝灭系数(q_P)、实际光化学效率(Φ_(PSII))和电子传递效率(ETR)均随PAHs胁迫浓度的增加呈降低趋势,且差异显著。植株叶片矿质元素的吸收量、器官全氮量及^(15)N吸收量和^(15)N利用率均随PAHs胁迫浓度的增加呈现显著降低趋势。与对照相比,随处理浓度增加,在植株叶片和根中的^(15)N分配率大都显著降低,在茎部的分配率显著增加,同时,对根系的正常生长也造成了负面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环芳烃 光合作用 矿质元素吸收与分配 根系结构 圆叶海棠
原文传递
一个新的分子电性距离矢量(MEDV) 被引量:94
15
作者 刘树深 刘堰 +1 位作者 李志良 蔡绍皙 《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1期1353-1357,共5页
有机化合物通常由电性各异的碳、氢、氧、氮、硫等元素以共价键相互连接而成.我们提出一个称为分子电性距离矢量(简称MEDV)的新描述子来表征有机分子结构.以含有环、饱和与不饱和键及碳氧氮等元素的色氨酸分子为例,说明构建MEDV的基本方... 有机化合物通常由电性各异的碳、氢、氧、氮、硫等元素以共价键相互连接而成.我们提出一个称为分子电性距离矢量(简称MEDV)的新描述子来表征有机分子结构.以含有环、饱和与不饱和键及碳氧氮等元素的色氨酸分子为例,说明构建MEDV的基本方法.开发设计了计算有机分子MEDV的True BASIC语言程序.不借用其他任何描述子,仅用MEDV建立了烷、醇、多环芳烃等多种有机化合物包括沸点、密度、保留指数等多种性质的定量结构-性质相关(QSPR)模型,相关系数均达0.98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电性距离矢量 烷烃 多环芳烃 QSAR QSPR
下载PDF
多环芳烃沸点和辛醇/水分配系数的QSPR研究 被引量:11
16
作者 李小林 荆国华 +1 位作者 周作明 卓静 《计算机与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528-532,共5页
用量子化学MOPAC-AM1法计算21种多环芳烃(PAHs)的SEDs(steric and electronic descriptors)参数,然后用多元线性回归法建立预测多环芳烃的沸点(BP)和辛醇/水分配系数(logK_(ow))等的QSPR模型,预测BP的模型含3个变量[前线轨道能量差(E_(l... 用量子化学MOPAC-AM1法计算21种多环芳烃(PAHs)的SEDs(steric and electronic descriptors)参数,然后用多元线性回归法建立预测多环芳烃的沸点(BP)和辛醇/水分配系数(logK_(ow))等的QSPR模型,预测BP的模型含3个变量[前线轨道能量差(E_(lumo)-E_(homo))、分子总电子能(EE)和分子总连接性(TCon)],预测logK_(ow)的模型含3个变量[偶极矩(D)、分子总能量(TE)和分子总连接性(TCon)]。所建2个模型的相关系数的平方(R^2)分别为0.997 6和0.9861,交叉验证系数(R_(LOO)~2)分别为0.9820和0.9575,说明模型均具有很好的预测能力和较强的稳健性,同时也证明SEDs参数适用于多环芳烃类化合物的QSPR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环芳烃 沸点 辛醇/水分配系数 定量结构性质相关
原文传递
广西大石围巨型漏斗土壤中多环芳烃与环境因素 被引量:10
17
作者 孔祥胜 祁士华 +1 位作者 蒋忠诚 黄保健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3905-3915,共11页
选择典型的广西乐业大石围巨型岩溶漏斗(天坑)为研究对象,采集大石围漏斗不同部位的表层土壤,采用气象仪器观测大石围漏斗的环境因子,利用气相色谱-质谱仪(GC-MS)测定16种多环芳烃(PAHs)优先控制污染物.结果表明,大石围天坑群地表(正地... 选择典型的广西乐业大石围巨型岩溶漏斗(天坑)为研究对象,采集大石围漏斗不同部位的表层土壤,采用气象仪器观测大石围漏斗的环境因子,利用气相色谱-质谱仪(GC-MS)测定16种多环芳烃(PAHs)优先控制污染物.结果表明,大石围天坑群地表(正地形)土壤中ΣPAHs浓度范围为75.20~373.79 ng·g-1,平均值120.70 ng·g-1;地下(负地形)土壤,绝壁中ΣPAHs浓度范围为19.88~330.79 ng·g-1,平均值131.86 ng·g-1;底部中ΣPAHs浓度范围为127.48~661.62 ng·g-1,平均值395.22 ng·g-1;地下河(洞穴)中ΣPAHs浓度范围为1 132.11~1 749.95 ng·g-1,平均值为1 412.39 ng·g-1;土壤中PAHs以4~6环为主.比值法推断大石围漏斗土壤PAHs的来源主要为化石燃料燃烧源,主要污染途径为大气传输沉降.总体上,大石围漏斗土壤中PAHs浓度的空间分布随温差和相对湿度的升高呈现地面-绝壁-底部-地下河(洞穴)逐渐增加,PAHs显示"冷陷阱效应"的垂向富集与分异作用.影响PAHs分布的主要环境因素是温度,其次是湿度、风向和风速,在漏斗局部显示多环境因子共同作用.环境因子夏季影响大于冬季.监测发现,2007年比2006年大石围漏斗底部土壤中PAHs的浓度增加了3.5倍.因此,本研究提出巨型岩溶漏斗PAHs的富集和分异作用与环境因素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环芳烃 巨型岩溶漏斗(天坑) 乐业大石围 双层空间结构 分布 环境因素
原文传递
多环芳烃定量结构-生物降解性关系 被引量:8
18
作者 周作明 李小林 +1 位作者 刘艳锋 方柏山 《计算机与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1565-1570,共6页
通过Chem3D软件及查阅文献得到17种典型多环芳烃的17种理化参数(~1X^V、~1X^V、~2X^V、~3X^V、S、V_c、H_f、logP、MR、G、S_w、M_wμ、E_(homo)、E_(lumo)、E_c、E),以生物比降解速率常数的对数形式(lgk_b)为观测量,运用SPSS 13.0统计... 通过Chem3D软件及查阅文献得到17种典型多环芳烃的17种理化参数(~1X^V、~1X^V、~2X^V、~3X^V、S、V_c、H_f、logP、MR、G、S_w、M_wμ、E_(homo)、E_(lumo)、E_c、E),以生物比降解速率常数的对数形式(lgk_b)为观测量,运用SPSS 13.0统计软件分析生物降解性与分子结构的关系,回归分析得两种QSBR模型:logK_b=-0.326~1X+0.05μ+0.228E_(lumo)-0.094(线性模型);logK_b=-0.053 (~1X^V)~3-0.755(~1X^V)~2+2.807~1X^V-3.909(非线性模型)。从QSBR模型可见,多环芳烃生物降解主要受空间结构参数的影响,而疏水性常数、分子极性、电性参数等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环芳烃 生物降解性 QSBR 回归分析
原文传递
不同浓度鼠李糖脂对土壤多环芳烃去除率及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7
19
作者 王岚 张静 路璐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901-905,共5页
研究了鼠李糖脂浓度对3种多环芳烃(PAHs)菲、荧蒽和芘去除率的影响,以及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培养35d后,鼠李糖脂质量浓度为100~200mg/kg时,菲、荧蒽和芘的去除率相对最高,土壤中细菌16SrRNA基因和phnAc基因的丰度也... 研究了鼠李糖脂浓度对3种多环芳烃(PAHs)菲、荧蒽和芘去除率的影响,以及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培养35d后,鼠李糖脂质量浓度为100~200mg/kg时,菲、荧蒽和芘的去除率相对最高,土壤中细菌16SrRNA基因和phnAc基因的丰度也达到最大。土壤中天然的PAHs降解菌群主要是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芽孢杆菌属(Bacillus)、鞘氨醇单胞菌属(Sphingomonas)、溶杆菌属(Lysobacter)和环脂酸芽孢杆菌属(Tumebacillus)等;加入鼠李糖脂后,赭黄嗜盐囊菌属(Haliangium)和土壤红杆菌属(Solirubrobacter)的丰度增加,促进了PAHs更高效的降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鼠李糖脂 多环芳烃 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
下载PDF
分子电性距离矢量用于稠环芳烃液相色谱保留值的QSPR研究 被引量:6
20
作者 李美萍 张生万 +1 位作者 赵冰 李颖慧 《分析科学学报》 CAS CSCD 2008年第5期540-544,共5页
采用分子电性距离矢量(Molecular Electronegativity Distance Vector,MEDV)表征稠环芳烃类化合物的分子结构。分别运用多元线性回归(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MLR)和偏最小二乘回归(PLS)建立了稠环芳烃类化合物结构与其液相色谱(LC... 采用分子电性距离矢量(Molecular Electronegativity Distance Vector,MEDV)表征稠环芳烃类化合物的分子结构。分别运用多元线性回归(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MLR)和偏最小二乘回归(PLS)建立了稠环芳烃类化合物结构与其液相色谱(LC)保留值的定量结构-性质关系(QSPR)模型,同时采用内部及外部双重验证的办法对所建模型稳定性能进行分析和验证,建模计算值、留一法交互检验预测值和外部样本预测值的复相关系数Rcum、RLOO、Qext分别为0.9970,0.9950,0.9925(MLR);0.9930,0.9790,0.9917(PLS)。结果表明,MEDV能较好地表征该类分子结构信息,所建QSPR模型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预测能力。为稠环芳烃类化合物分离、纯化、检测等方法的建立,提供有效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电性距离矢量 稠环芳烃 液相色谱保留值 定量结构-性质关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