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4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密度的石莼与中国对虾的混养实验 被引量:51
1
作者 王吉桥 靳翠丽 +1 位作者 张欣 刘革利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32-37,共6页
在 10个水族箱 ( 5 3cm× 2 4cm× 2 3cm)中各放养中国对虾 (Penaeuschinensis) 4尾 ,混养孔石莼 (Ulvapertusavar) 0、4g、6g、8g和 10g ,采用投饲精养。结果表明 ,孔石莼能有效吸收N、P营养盐 ,提高对虾对饲料中氮的利用率 ( ... 在 10个水族箱 ( 5 3cm× 2 4cm× 2 3cm)中各放养中国对虾 (Penaeuschinensis) 4尾 ,混养孔石莼 (Ulvapertusavar) 0、4g、6g、8g和 10g ,采用投饲精养。结果表明 ,孔石莼能有效吸收N、P营养盐 ,提高对虾对饲料中氮的利用率 ( 42 .7%~ 2 12 .9% ) ,水质状况也优于单养对虾。混养的综合养殖指数高于单养对虾。对虾密度为32 0~ 480g·m-3 ,石莼密度为 40 0~ 6 0 0g·m-3 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莼 中国对虾 混养 密度 水质 成活率 生长 氮利用率
下载PDF
对虾、青蛤和江蓠混养系统氮磷收支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40
2
作者 常杰 田相利 +5 位作者 董双林 王大鹏 包杰 马甡 孙怡超 孙静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B05期33-39,共7页
为减少养殖污水中营养盐的排放量,降低对近海水质的污染,采用海水陆基围隔实验法,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青蛤(Cyclina sinesis)和菊花心江蓠(Gracilaria lichevoides)不同混养系统的氮(N)、磷(P)收支状况... 为减少养殖污水中营养盐的排放量,降低对近海水质的污染,采用海水陆基围隔实验法,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青蛤(Cyclina sinesis)和菊花心江蓠(Gracilaria lichevoides)不同混养系统的氮(N)、磷(P)收支状况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实验中的单养组投放的饵料占N总输入的75.5%,占P总输入的93.6%,混养组投放的饵料占N总输入的54.7%~64.8%,占P总输入的81.6%~88.7%;在支出项目中,单养组和混养组收获的养殖生物分别占N总输入的25.0%和44.4%~51.5%,占P总收入的11.2%和25.1%~31.8%;底泥沉积N,P为其主要支出项目。单养组和混养组分别占总输入的45,1%和30.0~32.5%,68.3%和50.3%~57.1%,其中混养组N,P的底泥沉积量低于单养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磷收支 氮磷变动 氮磷利用率 混养
下载PDF
烟台浅海区不同养殖系统养殖效果的比较 被引量:22
3
作者 杨红生 王健 +4 位作者 周毅 张涛 王萍 何义朝 张福绥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40-145,共6页
于 1998年 4月 5日至 6月 2 3日 ,在山东省烟台市四十里湾海区进行了 3种养殖模式养殖效果比较的模拟实验。在该海区岸边建立了栉孔扇贝 (Chlamysfarreri)单养 ,栉孔扇贝和海带 (Laminariajaponica)混养 ,栉孔扇贝、海带和刺参 (Apostic... 于 1998年 4月 5日至 6月 2 3日 ,在山东省烟台市四十里湾海区进行了 3种养殖模式养殖效果比较的模拟实验。在该海区岸边建立了栉孔扇贝 (Chlamysfarreri)单养 ,栉孔扇贝和海带 (Laminariajaponica)混养 ,栉孔扇贝、海带和刺参 (Apostichopusjaponicus)混养等 3个系列、9个养殖系统和 1个对照系统(5 .0m× 2 .0m× 1.0m ,日换水量 10 0 % ) ,进行对比实验。定期观测环境和营养盐的变化 ,栉孔扇贝、海带和刺参的存活和生长状况等。初步研究结果表明 ,扇贝单养和贝藻参混养模式栉孔扇贝的生产力分别为 :0 .5 6g/m2 ·d和 0 .78g/m2 ·d ;贝藻参混养模式刺参的生产力为 0 .70g/m2 ·d。单养栉孔扇贝生长速度比贝藻混养和贝藻参混养模式中栉孔扇贝的生长速度要慢 ,贝藻参混养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明显高于扇贝单养和贝藻混养。如不考虑其它滤食性动物的影响 ,从测得的养殖容量可以推算 ,单养和贝藻参混养模式中栉孔扇贝养殖密度可达 2 1个 /m2 和 2 3个 /m2 。贝藻混养和贝藻参混养模式中海带适宜的养殖密度为 0 .6 8棵 /m2 和 0 .71棵 /m2 ,刺参的适宜放养密度为 2 .0个 /m2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海养殖 养殖种类搭配 放养密度 养殖模式
下载PDF
凡纳滨对虾-草鱼混养模式与对虾单养模式的池塘水质动态及产出效果对比研究 被引量:33
4
作者 朱方建 朱长波 +1 位作者 齐振雄 张汉华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47-152,共6页
在调查珠江三角洲地区凡纳滨对虾-草鱼混养模式的基础上,于2010年3-6月对比研究了以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vannamei)为主养对象的低盐度土池混养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鲫(Carassius auratus)、鲢(Hypophthalmichthys... 在调查珠江三角洲地区凡纳滨对虾-草鱼混养模式的基础上,于2010年3-6月对比研究了以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vannamei)为主养对象的低盐度土池混养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鲫(Carassius auratus)、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和鳙(Aristichthys nobilis)模式与凡纳滨对虾单养模式的产出效果和水质动态。混养池塘和单养池塘各3口,并对养殖全过程进行跟进和采样分析。结果表明:在养殖周期平均比单养组短10 d的条件下,混养组凡纳滨对虾的平均体重、成活率、单位面积产量比单养组分别高6.24%、26.25%、55.86%,投饵系数比单养组低8%。混养组草鱼单位净产量为1 467.27(±115.82)kg/hm2,杂食性鱼类鲫和滤食性鱼类鲢、鳙的总单位净产量为447.78(±34.20)kg/hm2。混养鱼类的成活率均在98%以上。混养池塘单位面积总投饵量虽然比单养组大,但水体NO2-N和COD浓度比单养组低,混养池塘水体的无机氮主要以毒性小的TAN、NO3-N形式存在,NO2-N波动小。混养池塘水体透明度比单养池塘稳定,但早晨溶解氧含量低于单养池塘,需加强人工增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凡纳滨对虾 草鱼 混养
下载PDF
江蓠与新对虾、青蟹混养试验 被引量:28
5
作者 王焕明 李少芬 +1 位作者 陈浩如 王肇鼎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4期273-281,共9页
细基江蓠繁枝变种与新对虾、青蟹混养试验结果表明:(1)细基江蓠繁枝变种生长的最适温、盐度分别为 17—30℃和 17—29‰,这一温、盐度范围也适合新对虾和青蟹的生长;鱼塭海水的温、盐度变化与沿海不同,因此,移植野生江蓠到鱼塭养殖时要... 细基江蓠繁枝变种与新对虾、青蟹混养试验结果表明:(1)细基江蓠繁枝变种生长的最适温、盐度分别为 17—30℃和 17—29‰,这一温、盐度范围也适合新对虾和青蟹的生长;鱼塭海水的温、盐度变化与沿海不同,因此,移植野生江蓠到鱼塭养殖时要考虑这一特点。(2)江蓠在不同的生长季节的最适生长水层是不同的。(3)江蓠的主要有效氮是 NH_4^+,而新对虾、青蟹的排泄物可分解出大量的NH_4^+。这样,江蓠与新对虾、青蟹形成互为有利的共生关系,有利于养殖水体水质的稳定,因此,混养时它们生长都较快,产量和经济收入也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蓠 新对虾 青蟹 混养
下载PDF
低盐水体南美白对虾与鲢鳙鱼混养的试验 被引量:27
6
作者 王吉桥 罗鸣 +2 位作者 马成学 张玉满 于晶 《水产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21-24,共4页
在6口低盐淡水(盐度2~10)池塘中放养体长0 8~1 0cm的南美白对虾(Penaeusvan namei)(30万尾/hm2),其中三口塘再放养鲢(Hypophthalmichthysmolitrix)、鳙(Aristichthysno bilis)夏花(体长2 0~3 0cm)(1500尾/hm2,鲢:鳙=1:1)。鱼、虾分... 在6口低盐淡水(盐度2~10)池塘中放养体长0 8~1 0cm的南美白对虾(Penaeusvan namei)(30万尾/hm2),其中三口塘再放养鲢(Hypophthalmichthysmolitrix)、鳙(Aristichthysno bilis)夏花(体长2 0~3 0cm)(1500尾/hm2,鲢:鳙=1:1)。鱼、虾分别精养90d和60d。混养池塘中对虾的成活率(24 6%)为单养池(9 1%)的2 7倍,产量(800 0±86 7)kg/hm2为单养池的3 2倍;鱼产量为(93 9±7 9)kg/hm2,鳙的出塘规格大于鲢,产量高于鲢。混养池塘水中氨氮、亚硝态氮和溶解氧含量低;透明度和活性磷含量高;pH值波动幅度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盐水体 南美白对虾 鲢鱼 鳙鱼 混养 成活率 产量
下载PDF
鲈—中国对虾—罗非鱼混养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4
7
作者 王吉桥 李德尚 +2 位作者 董双林 王克行 田相利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2000年第4期37-41,共5页
1996年 5~ 10月在 1.7hm2 池塘中设 6个 5.0m× 5.0m× 2 .0m陆基围隔 ,研究了鲈 (Lateolabraxjaponicus)、中国对虾 (Penaeuschinensis)和台湾红罗非鱼 (Oreochromismossambicus×O .niloticus)投饵混养的养殖模式。鲈和... 1996年 5~ 10月在 1.7hm2 池塘中设 6个 5.0m× 5.0m× 2 .0m陆基围隔 ,研究了鲈 (Lateolabraxjaponicus)、中国对虾 (Penaeuschinensis)和台湾红罗非鱼 (Oreochromismossambicus×O .niloticus)投饵混养的养殖模式。鲈和罗非鱼放养在围隔内的浮式网箱中 ,对虾散放在围隔中 ;鲈在围隔中设 3个放养密度 ,分别为 0 .76、1.52和 2 .2 8尾 /m2 ;对虾 ( 2 .2 8尾 /m2 )和罗非鱼 ( 0 .2 4尾 /m2 )均为单一密度 ,每个处理 2个重复。给鲈投喂冻杂鱼 ,对虾不投喂。实验结果表明 ,鲈出塘体重 ( 2 14.2~ 34 8.3g)和成活率 ( 2 6.3%~ 10 0 .0 % )随放养密度的增加而减少 ,净产量为 174 3.3~ 2 4 68.7kg/hm2 ,生产力为 3.2 6g/d·m2 ,负荷力 2 50 0~2 80 0kg/hm2 。鲈的密度为 1.52尾 /m2 时 ,对虾的出塘体长 ( 10 .2 5cm )、产量 ( 58.35kg/hm2 )和成活率( 17.55% )最高 ,生产力为 0 .4 3g/d·m2 。鲈的适宜放养密度为 38尾 /m2 ,与对虾和罗非鱼的适宜数量比为 1∶( 3~ 4 )∶0 .2 4。还讨论了 3种生物调节水质的生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对虾 罗非鱼 混养 养殖模式 放养密度
下载PDF
对虾单养和对虾-罗非鱼混养试验围隔氮磷收支的研究 被引量:26
8
作者 李卓佳 虞为 +2 位作者 朱长波 文国樑 马广智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50-55,共6页
采用18个36m2的围隔进行对虾单养和对虾罗非鱼混养试验,研究其氮磷收支的差异。各围隔放养对虾(全长为0.045 cm)均为3 000尾,放养罗非鱼((201±25)g/尾)分别为0尾(F组)、4尾(A组)、8尾(B组)、12尾(C组)、18尾(D组)、24尾(E组),试验... 采用18个36m2的围隔进行对虾单养和对虾罗非鱼混养试验,研究其氮磷收支的差异。各围隔放养对虾(全长为0.045 cm)均为3 000尾,放养罗非鱼((201±25)g/尾)分别为0尾(F组)、4尾(A组)、8尾(B组)、12尾(C组)、18尾(D组)、24尾(E组),试验期间各围隔均不进行水交换,试验周期为70 d。结果表明,饲料和水环境调控剂是输入氮磷的主要来源,两者在对虾单养组中占氮磷总输入的87.8%和97.9%,在对虾混养组中占氮磷总输入的81.8%~91.9%和96%~98.7%。养殖生物和底泥沉积是氮磷输出的主要渠道,对虾单养组养殖生物占氮磷总输出的23.4%和10.5%,底泥沉积占氮磷总输出为50.5%和80%;对虾混养组中养殖生物占氮磷总输出的36%~47%和14.8%~18.1%,底泥沉积占氮磷总输出的28.1%~39.4%和72.3%~78%。C组为效果最佳组,养殖生物对氮磷的利用率分别为47%和18.1%,其中对虾对氮磷的利用率分别为36.9%和16%,均大于其他混养组,且显著大于单养组(p<0.05)。研究表明,对虾与罗非鱼混养明显提高了养殖生物对氮磷的利用,减少了氮磷在池塘底部的沉积,凡纳滨对虾(8.3×105尾/hm2)和罗非鱼(3 320尾/hm2)混养可取得较好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产养殖学 对虾 罗非鱼 混养 氮磷收支 氮磷的利用率
下载PDF
不同放养和管理模式对三角帆蚌生长与养殖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3
9
作者 王小冬 王伟良 +2 位作者 董向全 朱生博 王岩 《上海水产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15-320,共6页
2004年7月28日-10月28日在浙江省诸暨市淡水珍珠业省级科技创新服务中心枫桥实验基地通过围隔实验研究了不同放养和管理模式对1龄和2龄三角帆蚌生长与养殖产量的影响。实验中采用三种放养模式:三角帆蚌单养,三角帆蚌与鲢、鳙混养,三角... 2004年7月28日-10月28日在浙江省诸暨市淡水珍珠业省级科技创新服务中心枫桥实验基地通过围隔实验研究了不同放养和管理模式对1龄和2龄三角帆蚌生长与养殖产量的影响。实验中采用三种放养模式:三角帆蚌单养,三角帆蚌与鲢、鳙混养,三角帆蚌与异育银鲫混养。每种放养模式采用施肥、施肥结合投喂鱼或蚌配合饲料两种管理措施。实验开始和结束时测量三角帆蚌壳长、蚌壳宽、蚌重和鱼体重,根据蚌、鱼成活率和生长计算产量。实验结果表明:1龄和2龄三角帆蚌生长和养殖产量因放养模式而异,鱼蚌混养不仅额外获得鱼产量,同时也提高了蚌产量。两种鱼蚌混养模式相比,混养异育银鲫对1龄三角帆蚌生长较有利,混养鲢和鳙对2龄三角帆蚌生长较有利。在施肥、施肥结合投喂鱼或蚌配合饲料两种管理措施下,三角帆蚌生长和产量无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角帆蚌 单养 混养 施肥 投饵 围隔
下载PDF
大型海藻江蓠对养殖池塘水质污染修复的研究 被引量:21
10
作者 徐永健 陆开宏 韦玮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7年第5期156-159,共4页
通过对菊花江蓠(Gracilaria lichenoides)与南美白对虾(Penacus vannamei)、青石斑鱼(Epinephelusawoara)混养池塘水质的跟踪监测,研究了不同养殖模式下江蓠对池塘水质的修复效果。结果表明:江蓠对水中无机氮(IN)、无机磷(IP)有较好的... 通过对菊花江蓠(Gracilaria lichenoides)与南美白对虾(Penacus vannamei)、青石斑鱼(Epinephelusawoara)混养池塘水质的跟踪监测,研究了不同养殖模式下江蓠对池塘水质的修复效果。结果表明:江蓠对水中无机氮(IN)、无机磷(IP)有较好的净化作用,能使养殖池中水体保持很低的IN、IP浓度和较高的溶解氧(DO)浓度,维持良好的水质状况;江蓠与虾或鱼混养,对水质均有改善作用。大型海藻江蓠易调控、无二次污染、有较好的经济价值,同时其对水质调节作用优于微藻等。利用江蓠进行生态养殖,可减少药物投放量,提高产品的质量和市场竞争力,促进海水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菊花江蓠 生物修复 混养模式 养殖池塘
下载PDF
海水池塘养殖模式优化:概念、原理与方法 被引量:23
11
作者 王岩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568-572,共5页
Currently used seawater pond culture models are evaluated, and principles and methods in optimizing pond culture model are discussed in the present paper. The author indicates that application of the traditional polyc... Currently used seawater pond culture models are evaluated, and principles and methods in optimizing pond culture model are discussed in the present paper. The author indicates that application of the traditional polyculture has been limited in single pond. Inputted nutrients such as feed and fertilizer can’t be efficiently utilized by animals cultured in a pond with the traditional polyculture, resulting in huge waste discharge, which is regarded as a pollution source to coastal regions. The author suggests it should be possible to put several seawater ponds with different stocking structures together and optimize stocking and management systemically. 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ly polycultured seawater ponds, ecological benefits and nutrients transport in the systemically optimized ponds would be amplified. The production performance of the systemically optimized ponds, therefore, would be increased and their pollution would be reduc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水池塘 混养 系统优化
下载PDF
龙须菜在滩涂贝藻混养系统中的生态作用模拟研究 被引量:20
12
作者 孙伟 张涛 +3 位作者 杨红生 刘保忠 周毅 刘鹰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72-76,共5页
2005年5-7月,在室内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对壳长为48.35 mm±4.27 mm文蛤(Meretrix meretrix Linnaeus)成贝和龙须菜(Gracilaria lemaneiformis Weber-van Bosse)的4种配比(生物量配比分别为0∶1、1∶1、2∶1、4∶1)进行了混养实验,... 2005年5-7月,在室内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对壳长为48.35 mm±4.27 mm文蛤(Meretrix meretrix Linnaeus)成贝和龙须菜(Gracilaria lemaneiformis Weber-van Bosse)的4种配比(生物量配比分别为0∶1、1∶1、2∶1、4∶1)进行了混养实验,每周测定养殖水体中营养盐变化情况以及文蛤、龙须菜的存活和生长情况等。实验表明,加入了大型藻类的文蛤养殖系统,相对于空白对照组,其氨氮、亚硝氮和磷酸盐浓度显著降低,NH4-N从5.52μmol/L降至1.30μmol/L、NO2-N从0.31μmol/L降至0.06μmol/L,而PO4-P从0.48μmol/L降至0.006μmol/L。实验结束后,文蛤及龙须菜生长情况良好,文蛤特定生长率最高达到了0.84%,龙须菜最高则达到了1.79%。本实验条件下,在文蛤成贝养殖系统中加入大型藻类,对养殖水体中的NH4-N、NO2-N、PO4-P有明显的吸收效果,吸收率分别为86%、98%和99%,起到了良好的生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蛤(Meretrix MERETRIX Linnaeus) 龙须菜(Gracilaria LEMANEIFORMIS Weber-van Bosse) 混养 生态作用
下载PDF
草鱼、鲢鱼和凡纳滨对虾多元化养殖系统结构优化的研究 被引量:22
13
作者 张振东 王芳 +4 位作者 董双林 高勤峰 张美昭 宋颀 张建东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60-66,共7页
采用陆基围隔实验法,开展了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鲢鱼(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和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三元混养结构优化的初步研究。实验于2009年5~10月进行,每月定期采样,分别测定了各混养系统水质和... 采用陆基围隔实验法,开展了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鲢鱼(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和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三元混养结构优化的初步研究。实验于2009年5~10月进行,每月定期采样,分别测定了各混养系统水质和底质的变化、养殖生物的成活率和养殖产量,分析了各混养系统的饲料转化效率、氮磷利用率及产出投入比。实验结果初步表明,草鱼放养密度为0.77尾/m2时,既可以保证出池规格(>1 100 g/尾)又不影响收获产量(>8 400 kg/hm2),同时饲料转化效率(>52%)及氮磷利用率(N>30%,P>14%)也较高;鲢鱼放养密度为0.23尾/m2或0.45尾/m2,可以起到调节水质的作用;对虾放养密度越大(48.9尾/m2),底质被污染程度越小。在本实验条件下,最佳的混养模式:草鱼与鲢鱼混养比例为草鱼0.77尾/m2鲢鱼0.45尾/m2;草鱼、鲢鱼和对虾混养比例为草鱼0.77尾/m2鲢鱼0.23尾/m2凡纳滨对虾16.3尾/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鱼 鲢鱼 凡纳滨对虾 混养 结构优化
下载PDF
不同草鱼池塘混养系统结构优化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2
14
作者 宋颀 田相利 +2 位作者 王芳 董双林 张美昭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704-714,共11页
研究采用陆基围隔实验法,对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鲢鱼(Hypophythalmichthys molitrix)、鲤鱼(Cyprinus carpio)和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不同混养系统的养殖产量、投入产出比、氮磷利用率和综合养殖效果进行了研... 研究采用陆基围隔实验法,对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鲢鱼(Hypophythalmichthys molitrix)、鲤鱼(Cyprinus carpio)和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不同混养系统的养殖产量、投入产出比、氮磷利用率和综合养殖效果进行了研究。实验设置6个处理组,分别为草鱼单养(G)、草鱼和鲢鱼二元混养(GS)、草鱼、鲢鱼和鲤鱼按照不同比例放养的三元混养(GSC1和GSC2)和草鱼、鲢鱼和凡纳滨对虾按照不同比例放养的三元混养(GSL1和GSL2)。研究结果表明,各处理组总产量在770480—11492.50 kg/hm2之间;饲料系数在1.00—1.38之间,以GSC1最低,各处理组之间差异显著(P<0.05)。N、P总相对利用率在2.01—7.37之间,以GSL2最高,G最低;投入产出比在1:1.41—1:2.12之间,以GSL2最高,G最低;综合效果指标在0.59—1.39之间,以GSL2最高,G最小。研究结果表明,混养组能显著提高养殖系统的产量,降低饲料系数,提高N、P利用率,从而有效提高草鱼养殖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鱼 混养 经济效益 生态效益
下载PDF
三疣梭子蟹、凡纳滨对虾和菲律宾蛤仔混养系统氮磷收支的研究 被引量:21
15
作者 张凯 田相利 +4 位作者 董双林 董佳 奉杰 何瑞鹏 闫法军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44-53,共10页
利用海水池塘陆基实验围隔,研究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和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不同混养系统的养殖效果以及氮(N)和磷(P)的收支和利用率状况.结果表明:(1... 利用海水池塘陆基实验围隔,研究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和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不同混养系统的养殖效果以及氮(N)和磷(P)的收支和利用率状况.结果表明:(1)适宜的三疣梭子蟹、凡纳滨对虾和菲律宾蛤仔三元混养,能有效提高三疣梭子蟹养殖的综合效益.(2)投喂的饵料(包括对虾配合饲料与蓝蛤(Aloidis laevis))是系统N、P的主要来源,占N总输入量的84.41%~89.75%和P总输入量的96.64%~98.35%;其次为水层中带入的N、P,占N总输入量的7.14%~11.97%和P总输入量的0.39%~1.11%.N、P的支出主要为底泥积累,占N总支出量的39.88%~57.17%和P总支出量的35.69%~68.45%;其次为养殖生物收获N、P,占总支出的比例分别为16.86%~32.24%和18.72%~33.55%;N的输出渗漏损失较大,水层积累较少,而P的输出水层积累较多,渗漏损失较少.(3)各处理比较,三元混养PLR3组N的利用率显著提高,比其它处理提高了9.95%~15.80%.综合养殖效果和各系统N、P利用率结果,在本研究条件下,蟹、虾、贝混养最优比例为三疣梭子蟹6 ind/m^2、凡纳滨对虾45 ind/m2、菲律宾蛤仔30~60 ind/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养 N、P收支 围隔 三疣梭子蟹 凡纳滨对虾 菲律宾蛤仔
下载PDF
中国对虾和三疣梭子蟹混养试验 被引量:19
16
作者 穆占昆 杨振国 +5 位作者 周玉 王玉平 朱世成 孙均祖 李冠哲 胡德安 《水产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16-18,共3页
于 1999~ 2 0 0 0年进行了中国对虾 (Penaeuschinensis)和三疣梭子蟹 (Portunustrituberculatas)的混养试验。1999年的产量对虾为 388 92kg/hm2 ,梭子蟹为 90 9 31kg/hm2 ,纯收入和投入产出比为 3 6 4万元 /hm和 1∶1 98;2 0 0 0年的... 于 1999~ 2 0 0 0年进行了中国对虾 (Penaeuschinensis)和三疣梭子蟹 (Portunustrituberculatas)的混养试验。1999年的产量对虾为 388 92kg/hm2 ,梭子蟹为 90 9 31kg/hm2 ,纯收入和投入产出比为 3 6 4万元 /hm和 1∶1 98;2 0 0 0年的产量对虾为 412 5 0kg/hm2 ,梭子蟹为 72 2 2 5kg/hm2 ,纯收入和投入产出比为 2 5 5万元 /hm2 和 1∶1 2 3。两个年度的实验都取得了较好经济效益 ,混养的纯利润比对虾单养提高了 7~ 10倍 ,投入产出比提高 1~ 2 5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对虾 三疣梭子蟹 混养
下载PDF
不同单养及混养海水实验围隔水化学的研究 被引量:17
17
作者 王岩 齐振雄 张鸿雁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350-356,共7页
1995年 6~ 10月和 1996年 6~ 8月对不同单养和混养海水实验围隔的水化学研究结果表明 :围隔中盐度、总氮、总磷和化学耗氧量 (COD)在雨季前逐渐升高 ,进入雨季后降低 ;投饵养殖时围隔中磷浓度较低氮浓度较高 ,其中混养中国对虾与台湾... 1995年 6~ 10月和 1996年 6~ 8月对不同单养和混养海水实验围隔的水化学研究结果表明 :围隔中盐度、总氮、总磷和化学耗氧量 (COD)在雨季前逐渐升高 ,进入雨季后降低 ;投饵养殖时围隔中磷浓度较低氮浓度较高 ,其中混养中国对虾与台湾红罗非鱼的围隔活性磷 (PO4 -P)浓度相对较高 ,混养对虾与菲律宾蛤仔的围隔氨氮 (NH3 -N)浓度较高 ,投饵兼酌情施肥养殖时围隔中氮浓度较低磷浓度较高 ,其中混养中国对虾与缢蛏的围隔NH3 -N较高 ;两年实验中混养贝类的围隔COD通常较低。实验结果显示人工投饵和施肥是围隔水化学环境变动的主要原因 ,混养罗非鱼或贝类对围隔水化学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水养殖 水化学 围隔 混养 单养
下载PDF
多作稻田生态系统对稻纵卷叶螟及其天敌功能团的影响 被引量:16
18
作者 林胜 杨广 +1 位作者 尤民生 姚凤銮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754-766,共13页
为探明稻田与非稻田生境时空配置对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Guenée)及其天敌功能团产生的生态学效应,分别于2007和2008年的中稻期,在福建省武夷山试验基地,采用室内观察法、田间剥查法和吸虫器法,系统调查了水稻多作... 为探明稻田与非稻田生境时空配置对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Guenée)及其天敌功能团产生的生态学效应,分别于2007和2008年的中稻期,在福建省武夷山试验基地,采用室内观察法、田间剥查法和吸虫器法,系统调查了水稻多作系统和水稻单作系统内稻纵卷叶螟种群及其寄生蜂功能团和捕食性节肢动物个体数量的时序动态;同时通过陷阱诱集法,调查了多作和单作稻田生境边界地表捕食性节肢动物(蜘蛛和昆虫)个体数量的时序动态,以及多作系统中,捕食性节肢动物在稻田和非稻田生境间的迁移动态。结果表明:与辣椒、生姜、玉米和花生等镶嵌种植的稻田,其稻纵卷叶螟幼虫及其寄生蜂功能团个体数量较单一稻田差异不大,而捕食性节肢动物则明显少于单作稻田,但多作稻田边界较单作稻田边界有更多的捕食性节肢动物个体数量(2007年:多作稻田边界1984~2294个体,单作稻田边界1479个体;2008年:多作稻田边界3417~4178个体,单作稻田边界2423个体)。究其原因,主要由于多作系统中捕食性节肢动物更偏好从稻田向非稻田生境迁移,其中捕食性昆虫效应更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纵卷叶螟 单作 多作 寄生蜂 捕食性节肢动物 迁移动态
下载PDF
牙鲆和贝类混养池塘中氮、磷收支的研究 被引量:17
19
作者 高杉 吴立新 +1 位作者 姜志强 张辉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03-208,共6页
对在不同混养(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缢蛏Sinonovacula constricta、文蛤Meretrix meretrix)模式下的氮、磷收支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饵料是池塘氮、磷的主要来源,分别占氮总输入的71.6%~87.1%和磷总输入的67.0%~79.3%;... 对在不同混养(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缢蛏Sinonovacula constricta、文蛤Meretrix meretrix)模式下的氮、磷收支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饵料是池塘氮、磷的主要来源,分别占氮总输入的71.6%~87.1%和磷总输入的67.0%~79.3%;由海水带入的氮和磷占氮、磷总输入的10.9%~14.6%和17.0%~20.2%;在氮、磷支出中,收获的养殖生物分别占氮、磷总输入的20.4%~34.1%和15.5%~24.8%,沉积物为氮、磷支出的主要途径,各占氮、磷总输入的69.6%~73.4%和86.7%~93.5%;3种模式下对氮、磷的利用率分别为9.8%~31.1%和5.6%~24.3%。本试验中的最佳养殖模式为牙鲆(小规格鱼)-缢蛏(小规格,高密度),该混养模式产量高,对氮、磷的利用率高,污水排放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鲆 缢蛏 文蛤 混养 氮磷收支 氮磷利用率
下载PDF
草鱼混养系统细菌数量变动和群落功能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16
20
作者 田相利 郑瑶瑶 +2 位作者 柳炳俊 王芳 董双林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9-27,共9页
为了解草鱼混养系统不同养殖模式的细菌数量变动和群落功能多样性,采用平板菌落计数法和吖啶橙直接镜检计数法(AODC)研究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混养系统水体和底泥的异养菌和总菌的数量,并应用BIOLOG生态微板对3个模式中水体... 为了解草鱼混养系统不同养殖模式的细菌数量变动和群落功能多样性,采用平板菌落计数法和吖啶橙直接镜检计数法(AODC)研究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混养系统水体和底泥的异养菌和总菌的数量,并应用BIOLOG生态微板对3个模式中水体和底泥的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进行探讨。结果表明,3个模式的水体中异养菌数和总菌数均随月份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而底泥中异养菌数量和总菌数则为先升高后降低再升高的趋势。不同模式比较,草鱼、鲢鱼和鲤鱼混养系统(GSC)中水体和底泥中异养菌数和总菌数要显著高于其它模式(P<0.05)。BIOLOG生态微板实验结果显示,不同养殖模式环境中细菌群落对碳源利用以及细菌群落多样性均存在差异。随着养殖时间延长,GSC三元混养模式水体和底泥中细菌功能多样性和代谢活性均显著高于其它模式(P<0.05)。研究表明,草鱼(Ctenopharyngodonidellus)、鲢鱼(Hypophythalmichthys molitrix)和鲤鱼(Cyprinus carpio)的三元合理混养使得系统中微生物的结构和功能得到优化,细菌群落的组成与代谢功能更趋于丰富化和多样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养菌 混养 草鱼 鲢鱼 鲤鱼 微生物群落 多样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