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我国西北和内蒙古地区春季沙尘暴的年代际变化及原因探析 被引量:18
1
作者 曾淑玲 程一帆 +2 位作者 王式功 巩崇水 尚可政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200-1206,共7页
利用1961—2005年西北及内蒙古地区208个地面气象站春季沙尘暴日数的观测资料,对沙尘暴发生的年代际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沙尘暴偏多,80年代沙尘暴开始减少,90年代最少,21世纪的前5a沙尘暴呈现出先增多后减少... 利用1961—2005年西北及内蒙古地区208个地面气象站春季沙尘暴日数的观测资料,对沙尘暴发生的年代际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沙尘暴偏多,80年代沙尘暴开始减少,90年代最少,21世纪的前5a沙尘暴呈现出先增多后减少的趋势。基于1961—2005年的NCEP资料进行了原因探析,结果表明:①在沙尘暴多发年代,我国北方大部分区域风速出现了正距平,而在沙尘暴少发的年代,风速呈现出负距平;②在沙尘暴多发的年代,我国中高纬地区出现明显的气旋性流场距平,其南侧西风增强了我国西北及内蒙古地区偏西风风速,而在沙尘暴少发的年代,则与之相反;③极锋锋区在60—70年代强度偏强,从80年代开始强度呈现出明显的减弱趋势,21世纪初期锋区强度继续减弱,但其中心位置有小幅的自北向南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尘暴 风速 流场 极锋
原文传递
东南印度洋海洋锋面处低空大气的垂向分布结构 被引量:3
2
作者 刘琳 高立宝 《极地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36-142,共7页
本文利用中国第25次南极科学考察期间获取的现场观测数据研究了东南印度洋(弗里曼特尔至中山站间)海洋锋面附近的低空大气风场以及温度场垂向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弗里曼特尔港至中山站之间的亚南极锋锋面暖水侧与冷水侧风速垂向分布结... 本文利用中国第25次南极科学考察期间获取的现场观测数据研究了东南印度洋(弗里曼特尔至中山站间)海洋锋面附近的低空大气风场以及温度场垂向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弗里曼特尔港至中山站之间的亚南极锋锋面暖水侧与冷水侧风速垂向分布结构不同,锋面暖水侧风速垂向梯度小,风速梯度最大值出现在500 m高度附近,而锋面冷水侧低空风速梯度最大值出现在150 m高度附近,揭示了中纬度海气相互作用机制在东南印度洋海洋锋面附近起重要作用。同时,本文还发现了亚南极锋锋面上空存在一支强的低空纬向急流,急流中心位于300 m高度处;极锋上空低空风速强而高空风速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南锋面 极锋 观测 温度 风速
下载PDF
1980—2015年夏季南大洋亚南极锋和极地锋的长期变化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权陕媛 史久新 《极地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31-245,共15页
本文利用再分析月均海洋温盐数据,分别采用基于物理现象和固定温盐量值的锋面识别标准,探究1980—2015年夏季(1—3月)亚南极锋(Subantarctic Front,SAF)和极地锋(Polar Front,PF)的变化特征。对此时段的长期变化,两类标准给出了基本一... 本文利用再分析月均海洋温盐数据,分别采用基于物理现象和固定温盐量值的锋面识别标准,探究1980—2015年夏季(1—3月)亚南极锋(Subantarctic Front,SAF)和极地锋(Polar Front,PF)的变化特征。对此时段的长期变化,两类标准给出了基本一致的结果。在绕极平均意义上,SAF和PF的位置虽然存在南北向摆动,但是在1980—2015年并没有显著的长期移动趋势。在整个空间场上,锋面的位移幅度、稳定性和长期移动趋势均有明显的区域差异性,在经过大的地形障碍区时,锋面较稳定,位移幅度较小,而在深海盆区和脱离地形约束的下游,锋面稳定性较低,且经向位移幅度较大。SAF和PF稳定性最高、长期移动趋势最小的区域分别位于印度洋扇区和大西洋扇区。SAF在太平洋扇区的东部海盆区有较显著的长期移动趋势,且南北向位移均存在,PF在印度洋扇区以向极移动为主。在年代和年际尺度上,两类标准给出的结果存在一定的差异,进而分别对两类识别标准的适用性进行了讨论。对于PF来说,温度现象类标准总体上稳定性更高,优于等温线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南极锋 极地锋 长期变化 南大洋
下载PDF
Changes in Tintinnid Assemblages from Subantarctic Zone to Antarctic Zone Along Transect in Amundsen Sea(West Antarctica) in Early Austral Autumn 被引量:1
4
作者 LIANG Chen LI Haibo +2 位作者 ZHANG Wuchang TAO Zhencheng ZHAO Yuan 《Journal of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SCIE CAS CSCD 2020年第2期339-350,共12页
Tintinnid ciliates are important pelagic microplankton.Most studies previously conducted in the Amundsen Sea have covered a relatively small latitude range and provided minimal information about tintinnid species comp... Tintinnid ciliates are important pelagic microplankton.Most studies previously conducted in the Amundsen Sea have covered a relatively small latitude range and provided minimal information about tintinnid species composition and distribution.The present study was conducted to investigate tintinnid assemblages from the Antarctic zone(AZ)northward through the polar front(PF)to the subantarctic zone(SAZ).A total of 17 tintinnid species belonging to seven genera were collected,and 16 were identified.Results show that nine of the species are endemic to the Southern Ocean and they mainly inhabit the AZ near Antarctic continent with an abundant proportion exceeding 60%of total tintinnid.According to the tintinnid abundance distribution,the species were divided into four groups:Group I includes Acanthostomella norvegica,Codonellopsis glacialis,C.pusilla and Cymatocylis antarctica and mainly occurs in the northern boundary of the PF;Group II includes Cymatocylis convallaria forma calyciformis,an unidentified species,and Amphorellopsis quinquealata and mainly inhabits the PF;Group III includes Salpingella costata,Cymatocylis vanhoeffeni,C.convallaria forma cristallina,C.convallaria forma drygalskii,C.convallaria,Codonellopsis gaussi,and Laackmanniella naviculaefera and mainly occurs in the AZ near the Antarctic continent;and Group IV,which comprises Salpingella sp.and inhabits all zones.The new species of tintinnid(belonging to Group II)primarily inhabit the AZ but also are distributed in the PF,and they have large lorica-oral-diameter(LOD).The distribution ranges of tintinnid assemblages from the AZ to PF were determined,in addition to the different assemblages mixed in the PF.The information provided in this study increases our understanding of tintinnid assemblages from the Antarctic continent in the Antarctic Circumpolar Current and Antarctic wate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NTINNID abundance distribution polar front Amundsen Sea ANTARCTICA
下载PDF
冬季东亚副热带急流和温带急流协同变化与我国冷空气活动的关系 被引量:30
5
作者 叶丹 张耀存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46-158,共13页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地面台站气温观测资料,分析了冬季东亚副热带急流(EASJ)和东亚温带急流(EAPJ)强度变化特征及其与我国境内冷空气活动的关系。以(45°N^60°N,70°E^110°E)和(27.5°N^37.5°N,130...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地面台站气温观测资料,分析了冬季东亚副热带急流(EASJ)和东亚温带急流(EAPJ)强度变化特征及其与我国境内冷空气活动的关系。以(45°N^60°N,70°E^110°E)和(27.5°N^37.5°N,130°E^160°E)区域平均的300 hPa全风速分别表征冬季EAPJ和EASJ的强度,将两支急流的强度变化分为四种情况:EAPJ和EASJ同强(SS)、同弱(WW)、以及强弱(SW)、弱强(WS)。分析四种急流强度变化情形下中国境内冷空气活动强度、路径、持续时间以及源地的不同特征,发现当EAPJ和EASJ均强时,冷空气从内蒙古中东部入侵,主要影响华北、东北和东部沿海地区,强度较弱,持续时间短,冷空气源地位于新地岛以东的洋面及陆地上;当EAPJ和EASJ均弱时,冷空气从新疆北部入侵,影响我国大部分地区,强度强,持续时间长,冷空气源地位于巴尔喀什湖西部;当EAPJ强,EASJ弱时,冷空气从我国东北入侵,主要影响我国东北部,中国南部降温不明显,冷空气强度较强,持续时间短,冷空气源地位于中、西西伯利亚地带;当EAPJ弱,EASJ强时,冷空气从内蒙古中部入侵,进而影响华北和我国东部地区,但冷空气强度较弱,冷空气源地位于贝加尔湖的西侧。进一步分析急流强度四种变化情形下的环流特征发现,EAPJ、EASJ均弱时,西伯利亚高压偏强,阿留申低压偏弱,东亚大槽偏深,中国东部的偏北风强,而EAPJ弱、EASJ强时,尽管西伯利亚高压和阿留申低压偏强,东亚大槽偏深,但中国东部的偏北风并不是很强,而另两种情况时,西伯利亚高压较弱,东亚大槽也较弱,中国东部的偏北风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带急流 副热带急流 两支急流协同变化 冷空气活动
下载PDF
北欧海的锋面分布特征及其季节变化 被引量:13
6
作者 何琰 赵进平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1079-1091,共13页
利用多年月平均格点数据分析了北欧海主要锋面的分布特征和季节变化规律,并讨论了月平均数据分析锋面适合使用的方法。月平均数据显示的锋面出现间断或多重的现象是锋面侧向摆动造成的,这是月平均数据的一大特点。北欧海各锋面主要水文... 利用多年月平均格点数据分析了北欧海主要锋面的分布特征和季节变化规律,并讨论了月平均数据分析锋面适合使用的方法。月平均数据显示的锋面出现间断或多重的现象是锋面侧向摆动造成的,这是月平均数据的一大特点。北欧海各锋面主要水文和季节变化特征差异很大。东格陵兰极地锋在夏季锋面强度大,锋面较连续完整,而冬季强度小,锋面结构零散。9月由于东格陵兰寒流势力最强,可观察到温度梯度较大且连续的东格陵兰锋。北极锋的季节变化在水平方向呈"哑铃型"分布,中段摆动较南北两端小。由于挪威海流在冬季出现的最大流量引起挪威海流的流幅在该处加宽,莫恩海脊锋冬季向西北移动,对前人文章中基本上没有季节性移动的说法进行了修正和补充。冰岛—法罗群岛锋随深度增加向南移动,锋面强度增强,这是溢流造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欧海 季节变化 东格陵兰极地锋 北极锋 冰岛—法罗群岛锋
原文传递
南极长城站海雾特征分析 被引量:11
7
作者 杨清华 张林 +1 位作者 薛振和 许淙 《极地研究》 CAS CSCD 2007年第2期111-120,共10页
本文根据对海雾气象要素场、大气层结和天气形势的分析及其持续时间和季节、年际变化的统计分析,结合个例,讨论了南极长城站海雾的特征和形成机制。认为长城站海雾大多为平流冷却雾,高频率的偏北风和南大洋极锋附近显著的经向海温梯度... 本文根据对海雾气象要素场、大气层结和天气形势的分析及其持续时间和季节、年际变化的统计分析,结合个例,讨论了南极长城站海雾的特征和形成机制。认为长城站海雾大多为平流冷却雾,高频率的偏北风和南大洋极锋附近显著的经向海温梯度是长城站多海雾的根本原因;夏半年海雾要多于冬半年,海雾的年际分布差异明显;海雾可出现于0—17m/s的各级风力中,3—11m/s偏北风最有利于海雾的维持;气温为-2—4℃、气-海温差为0—2℃时最易出现海雾;海雾的发生一般伴有稳定的大气层结;"东高西低"是长城站海雾的主要天气形势;海雾的持续时间取决于高压在南极半岛维持时间的长短,平均有10个小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雾 极地气旋 南大洋极锋 南极 长城站
下载PDF
Connections between the Eurasian Teleconnection and Concurrent Variation of Upper-level Jets over East Asia 被引量:9
8
作者 WANG Ning ZHANG Yaocun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15年第3期336-348,共13页
The variation of the East Asian jet stream (EAJS) associated with the Eurasian (EU) teleconnection pattern is investigated using 60-yr NCEP-NCAR daily reanalysis data over the period 1951-2010.The EAJS consists of... The variation of the East Asian jet stream (EAJS) associated with the Eurasian (EU) teleconnection pattern is investigated using 60-yr NCEP-NCAR daily reanalysis data over the period 1951-2010.The EAJS consists of three components:the polar front jet (PFJ); the plateau subtropical jet (PSJ); and the ocean subtropical jet (OSJ).Of these three jets over East Asia,the EU pattern exhibits a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the PFJ and OSJ.There is a simultaneous nega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EU pattern and the PFJ.A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is found between the EU pattern and the OSJ when the EU pattern leads the OSJ by about 5 days.There is no obvious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EU pattern and the PSJ.The positive EU phase is accompanied by a weakened and poleward-shifted PFJ,which coincides with an intensified OSJ.A possible mechanism for the variation of the EAJS during different EU phases is explored via analyzing the effects of 10-day high-and low-frequency eddy forcing.The zonal wind tendency due to high-frequency eddy forcing contributes to the simultaneous nega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EU pattern and the PFJ,as well as the northward/southward shift of the PFJ.High-and low-frequency eddy forcing are both responsible for the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EU pattern and the OSJ,but only high-frequency eddy forcing contributes to the lagged variation of the OSJ relative to the EU pattern.The nega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EU pattern and winter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anomalies in China is maintained only when the PFJ and OSJ are out of phase with each other.Thus,the EAJS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ransmitting the EU signal to winter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anomalies in Chi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urasian teleconnection pattern polar front jet subtropical jet temperature anomaly precipitation anomaly
下载PDF
江南春季连阴雨的频数特征及其前期环流信号 被引量:10
9
作者 刘高平 朱坚 +1 位作者 杨开围 杨开斌 《气象科学》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474-479,共6页
围绕发生在江南地区的春季降水,旨在分析江南春雨发生频数的主要特征及其与前期的副热带急流和温带急流的联系。结果表明,江南春雨以持续4 d及以上的连阴雨为主(简称春季连阴雨),主要发生在13—27候,分布于(22.5~30°N,105~120&#... 围绕发生在江南地区的春季降水,旨在分析江南春雨发生频数的主要特征及其与前期的副热带急流和温带急流的联系。结果表明,江南春雨以持续4 d及以上的连阴雨为主(简称春季连阴雨),主要发生在13—27候,分布于(22.5~30°N,105~120°E)的江南地区。春季连阴雨发生频数在江南地区整体呈减少趋势,年际变率全场差异不大。江南春季连阴雨的主要时空异常模态表现为全场一致变化,其时间序列以年际变率为主并呈现多时间尺度特征。从前期信号来看,第13候(即春雨发生时)的前10天至前35天内,当持续存在偏弱的温带急流和偏北的副热带急流共同配置时,有利于春雨期连阴雨事件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南春季连阴雨 频数 副热带急流 温带急流
下载PDF
东亚高空急流协同变化对冬季欧亚遥相关型气候效应的影响 被引量:10
10
作者 汪宁 许遐祯 +2 位作者 王莹 张耀存 吴伟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461-474,共14页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我国地面735站气温和降水资料,首先分析了欧亚遥相关型的时间演变和结构特征,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欧亚遥相关型不同位相时东亚大气环流的差异,并进一步研究了欧亚遥相关型影响我国冬季气温和降水过程中东亚高空...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我国地面735站气温和降水资料,首先分析了欧亚遥相关型的时间演变和结构特征,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欧亚遥相关型不同位相时东亚大气环流的差异,并进一步研究了欧亚遥相关型影响我国冬季气温和降水过程中东亚高空急流的重要作用。从结构上看,欧亚遥相关型位势高度异常中心位于250hP a高度,表现出准正压的结构。欧亚遥相关型位于正位相时,东亚温带急流强度偏弱且位置向北移动;副热带急流强度偏强,两支急流在45°N附近有明显分界;西伯利亚高压和阿留申低压强度增强;东亚大槽加深,槽线倾斜不明显。负位相时则相反。欧亚遥相关型与东亚高空急流的联系是其影响我国气温降水的重要原因。正欧亚遥相关型时,偏弱的温带急流区较强的北风分量有利于北方冷空气南下,从而造成我国气温偏低;偏强的副热带急流区增强的南风将副热带地区暖湿空气向北输送,两支急流协同变化,影响我国冬季降水异常的分布。去掉温带急流或副热带急流偏强的年份,欧亚遥相关型与我国温度、降水的相关性显著减弱,说明欧亚遥相关型是通过东亚高空急流协同变化的桥梁,对我国温度和降水异常产生影响。进一步研究发现,欧亚遥相关型与副热带急流的关系不如其与温带急流稳定,导致在欧亚遥相关型同一位相时东亚高空急流存在两种不同的配置,这种高空急流配置的不唯一性使得东亚高空急流能对欧亚遥相关型的气候效应起到调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欧亚遥相关型 温带急流 副热带急流 气候异常
下载PDF
梅雨期温带急流变化与中高纬环流系统的关系 被引量:7
11
作者 李丽 张耀存 《暴雨灾害》 2017年第4期301-308,共8页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了与温带急流相关联的梅雨期东亚上空中高纬环流系统的变化特征,揭示出东亚高空急流经向分量在急流变化中具有重要作用,温带急流区经向风和东亚中高纬槽脊关系密切。在温带急流由强变弱的过程中,当温带急流...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了与温带急流相关联的梅雨期东亚上空中高纬环流系统的变化特征,揭示出东亚高空急流经向分量在急流变化中具有重要作用,温带急流区经向风和东亚中高纬槽脊关系密切。在温带急流由强变弱的过程中,当温带急流强度强时,急流区以纬向风为主导;当温带急流强度弱时,经向风增强,纬向风迅速减弱,急流区以经向风为主导。温带急流区纬向风强时,500 hPa位势高度等值线平直,中高纬环流为纬向型;温带急流区经向风强时,中高纬槽脊系统发展,中高纬环流由纬向型转换为经向型。梅雨期温带急流区经向风异常主要有80°E、100°E、120°E、140°E四个中心,温带急流区经向风异常的位置不同时,中高纬阻塞高压出现位置不同,冷空气路径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带急流 中高纬环流系统 梅雨
下载PDF
北冰洋水体对格陵兰海混合增密对流的可能影响分析 被引量:5
12
作者 史文奇 赵进平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9-29,共11页
格陵兰海内发生的等密度混合后产生的增密对流是重要的对流现象之一。北冰洋正在发生快速变化,其内水团变性以及环流系统的改变都将使格陵兰海等密度混合对流发生明显变化,继而对全球气候变化产生影响。以往关于等密度混合对流的研究很... 格陵兰海内发生的等密度混合后产生的增密对流是重要的对流现象之一。北冰洋正在发生快速变化,其内水团变性以及环流系统的改变都将使格陵兰海等密度混合对流发生明显变化,继而对全球气候变化产生影响。以往关于等密度混合对流的研究很少,大都集中在对流发生海域。由于等密度混合的主体是大西洋回流水与北冰洋流出水体,本文目的是探讨北极内部不同海域的水体会对混合增密对流造成的可能影响。文中定义了有效对流速度,强调水平温度梯度和垂向层化强度是影响有效对流速度的决定性因素;水平温度差越大,垂向层化越弱,产生的对流越强。发生在东格陵兰极锋处的有效对流都是大西洋的水体,一部分是在格陵兰海回流的大西洋回流水;一部分是在北冰洋潜沉并回流的北极大西洋水,该水体在北冰洋循环的时间越长,温度差越大,产生的有效对流越强。而横越北冰洋的太平洋水因密度过低而不能参与等密度混合对流,加拿大海盆主盐跃层之上的水体也都不能参与对流。北冰洋几个海盆深层水的温度差异明显,有可能与格陵兰海深层水形成有效对流;但是,由于深层水流速低、湍流混合弱、水平温度梯度小,是否可以产生有效对流尚不清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增密对流 北冰洋 格陵兰海 东格陵兰极锋 有效对流速度
下载PDF
冬季东亚高空副热带急流和温带急流协同变化与中国南方地区降水的关系 被引量:5
13
作者 聂锋 廖治杰 徐勇 《气象科学》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20-27,共8页
利用NCEP/NCAR再分析数据和中国台站降水资料研究冬季东亚高空副热带急流和温带急流协同变化特征及其与中国南方地区降水的关系,发现冬季东亚高原急流与温带急流同期反向协同变化特征最为显著。即高原急流增强,同时温带急流减弱(SW型)... 利用NCEP/NCAR再分析数据和中国台站降水资料研究冬季东亚高空副热带急流和温带急流协同变化特征及其与中国南方地区降水的关系,发现冬季东亚高原急流与温带急流同期反向协同变化特征最为显著。即高原急流增强,同时温带急流减弱(SW型)和高原急流减弱,同时温带急流增强(WS型)。当高原急流增强(减弱)而温带急流减弱(增强)时,中国南方地区降水显著增加(减少)。合成分析表明,不同急流协同变化型态下冷暖空气活动特征存在较大差异,高原急流与温带急流的反向协同变化可以真实反映与冬季中国南方地区降水相关联的冷暖空气活动特征,进而导致不同降水形态的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副热带急流 东亚温带急流 协同变化 降水
下载PDF
Vertical structure of low-level atmosphere over the southeast Indian Ocean fronts
14
作者 FENG Lin LIU Lin +1 位作者 GAO Libao YU Weidong 《Advances in Polar Science》 2012年第3期163-169,共7页
During the 25th Chinese National Antarctic Research Expedition, GPS radiosondes were launched to detect the atmos- pheric vertical structure over the southeast Indian Ocean frontal region. Some low-level characteristi... During the 25th Chinese National Antarctic Research Expedition, GPS radiosondes were launched to detect the atmos- pheric vertical structure over the southeast Indian Ocean frontal region. Some low-level characteristics along the cruise are studied based on in-situ observation. The observations reveal that vertical distributions of the low-level wind field and air temperature field on both sides of the Subantarctic Front are very different. A stronger (weaker) vertical gradient is on the cold (warm) side, which demonstrates that the mid-latitude ocean-atmosphere interaction is active in the southeast Indian Ocean frontal region. A low-level jet is observed over the Subantarctic Front, with speed up to 14 m's-1. For the Antarctic polar front, low-level wind speed near the sea surface is greater than that aloft, in contrast with the situation of the Subantarctic Front. Comparing satellite remote sensing data and widely-used reanalysis datasets with our in-situ observations, differences of varying magnitudes are found. Air temperature from Atmospheric Infrared Sounder (AIRS) data has a limited difference. The European Center for Medium Range Weather Forecasts Interim Re-Analysis (ERA Interim) dataset is much more consistent with the observations than the 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National Center for Atmospheric Research (NCEP/NCAR) Reanalysis 1 in the southeast Indian Ocean frontal reg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ubantarctic front Antarctic polar front wind speed air temperature
下载PDF
2011年3月川西高原一次区域暴雪过程分析 被引量:3
15
作者 邓国卫 孙俊 王敏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15-122,共8页
利用0.5°×0.5°的ECWMF再分析资料,常规气象资料,应用天气分析和诊断方法,对2011年3月20日川西高原北部的暴雪天气过程进行系统分析.结果表明:东路和西路冷空气合并使得暴雪区冷空气强度达到寒潮标准,极锋急流偏强是造成... 利用0.5°×0.5°的ECWMF再分析资料,常规气象资料,应用天气分析和诊断方法,对2011年3月20日川西高原北部的暴雪天气过程进行系统分析.结果表明:东路和西路冷空气合并使得暴雪区冷空气强度达到寒潮标准,极锋急流偏强是造成此次暴雪重要原因之一;青藏高原南侧局地水汽在偏西风的输送下到达川西高原,成为此次暴雪的主要水汽来源.由于是非典型的水汽输送,所以整个暴雪期间湿层都较薄.此次过程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对锋生都起到了同等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雪 极锋急流 局地水汽 锋生
下载PDF
冬季乌拉尔山地区不同生命期阻塞高压的热动量输送特征 被引量:3
16
作者 路瑶 李旭 +1 位作者 李艳 陈艳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671-683,共13页
冬季乌拉尔山地区阻塞高压(以下简称乌山阻高)是引发东亚地区寒潮天气的重要天气系统,研究其动力机制可为实际业务工作中的极端低温事件的预测提供更多的理论参考。本文利用美国国家环境预测中心-能源部(National Centre from Environme... 冬季乌拉尔山地区阻塞高压(以下简称乌山阻高)是引发东亚地区寒潮天气的重要天气系统,研究其动力机制可为实际业务工作中的极端低温事件的预测提供更多的理论参考。本文利用美国国家环境预测中心-能源部(National Centre from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Department of Energy,NCEP-DOE)的再分析数据,采用天气学方法从1979-2018年40个冬季中甄选出21次短中(生命期5~7天)及14次长生命期(生命期等于或大于8天)乌山阻高,对比分析两类阻高过程中定常热(v*T*)、动量(u*v*)通量的输送特征,结果表明:(1)冬季长生命期阻高期间60°N附近v*T*的辐合量及u*v*输送量显著大于短中生命期的,说明定常热、动量输送对阻高的长时间维持有重要作用。且长生命期阻高期间对流层上层(300~150 hPa)20°N-40°N区域u*v*向北输送,短中生命期的则向南输送,说明副热带急流向中纬度输送u*v*为阻高长时间维持提供动量补充。同时冬季长生命期阻高期间70°N极锋急流偏弱,为阻高延长生命期,扩大范围提供有利条件。(2)定常热、动量通量在对流层中上层各层次上的分布也有显著不同。各层次上的v*T*及u*v*的输送都是通过阻高激发的Rossby波波列完成的。对流层中上层(500~300 hPa)乌山阻高关键区西北-东南域定常动量通量向极补充输送是阻高长时间维持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山阻高 定常热、动量通量 副热带急流 极锋急流 Rossby波列
下载PDF
长江中下游冬季两类冷空气活动事件的环流差异及其与急流的关系 被引量:1
17
作者 朱璇 张耀存 尹婧楠 《气象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26-336,共11页
利用1981—2020年台站观测的降水和最低气温资料,从长江中下游地区冬季冷空气活动事件中分出“降温有降水”和“降温无降水”两类事件(简称为“冷湿”和“冷干”事件),结合再分析资料,分析两类事件的冷暖空气活动特征和大气环流差异,进... 利用1981—2020年台站观测的降水和最低气温资料,从长江中下游地区冬季冷空气活动事件中分出“降温有降水”和“降温无降水”两类事件(简称为“冷湿”和“冷干”事件),结合再分析资料,分析两类事件的冷暖空气活动特征和大气环流差异,进而探讨其与急流的联系。结果发现,长江中下游冷空气活动事件发生频次逐年减少,其中冷干事件发生频次逐年减少,冷湿事件发生频次显著增加,且冷湿事件的降温幅度大于冷干事件。冷湿事件发生时,高层副热带急流北移、极锋急流偏弱,中层存在倾斜槽脊、副热带高压偏西,低层西伯利亚高压增强,有来自西南的暖湿气流在长江中下游地区辐合上升;冷干事件发生时,高层副热带急流偏弱、极锋急流偏强,中层槽脊倾斜程度偏弱、副热带高压偏东,低层西伯利亚高压南移,有来自北方的偏干气流在长江中下游地区辐散下沉。此外,与冷湿事件相比,冷干事件过程中急流强度指数和经向风位置指数的波动更加频繁,冷空气活动持续时间更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空气活动事件 大气环流差异 副热带急流 极锋急流
下载PDF
锋面气旋概念的缘起、发展和社会实践的关系 被引量:1
18
作者 陶祖钰 闻新宇 《气象科技进展》 2016年第3期155-159,共5页
回顾了19世纪气象学处于萌芽阶段时人们是如何逐渐认识中纬度气旋和锋面概念的,并对20世纪初V.皮叶克尼斯提出的极锋理论、当时的时代背景,以及之后的不断改进进行了介绍和讨论,最后指出极锋理论的出现和不断完善是人们在实践中不断创... 回顾了19世纪气象学处于萌芽阶段时人们是如何逐渐认识中纬度气旋和锋面概念的,并对20世纪初V.皮叶克尼斯提出的极锋理论、当时的时代背景,以及之后的不断改进进行了介绍和讨论,最后指出极锋理论的出现和不断完善是人们在实践中不断创造和不断检验的结果,是现代气象学最终成为一门科学的重要基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锋理论 气旋 锋面
下载PDF
南极极地锋季节变化特征研究
19
作者 刘建斌 张永刚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5年第1期80-85,共6页
WOA13是一种平均格点化数据,它覆盖范围广,时间序列长,对于研究海洋锋的分布范围、季节变化、锋面结构有着很好的效果。本位首次利用WOA13季节平均温度数据,选取0.25经纬度网格数据,对南极洲极地锋进行了季节变化特征研究。以绝对梯度... WOA13是一种平均格点化数据,它覆盖范围广,时间序列长,对于研究海洋锋的分布范围、季节变化、锋面结构有着很好的效果。本位首次利用WOA13季节平均温度数据,选取0.25经纬度网格数据,对南极洲极地锋进行了季节变化特征研究。以绝对梯度的最大值连线画出锋线具体位置,得到了清晰的不同季节锋位置信息,南极极地锋主要分布在65 S-55S区域内;对比不同季节断面T-D分布图的差异,得到了南极极地锋的锋面结构、强度等季节变化信息,认为南极极地锋锋强度最大处一般在水面200~500 m之间,水平方向存在2~3个极值区域,由WOA13数据得到的南极极地锋锋强度值约在0.02~0.15℃/km范围内。南极极地锋的锋面变化随着南极冷水的季节变化而不断伸缩,最大锋面强度位置也因此而改变,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极地锋 季节变化 WOA13数据
下载PDF
南极极地锋季节变化特征研究
20
作者 曲杰 洪园园 刘建斌 《海洋技术学报》 2016年第3期52-57,共6页
WOA13是一种平均格点化数据,它覆盖范围广,时间序列长,对于研究海洋锋的分布范围、季节变化、锋面结构有着很好的效果。利用WOA13季节平均温度数据,选取0.25经纬度网格数据,对南极洲极地锋进行了季节变化特征研究。以绝对梯度的最大值... WOA13是一种平均格点化数据,它覆盖范围广,时间序列长,对于研究海洋锋的分布范围、季节变化、锋面结构有着很好的效果。利用WOA13季节平均温度数据,选取0.25经纬度网格数据,对南极洲极地锋进行了季节变化特征研究。以绝对梯度的最大值连线画出锋线具体位置,对比不同季节断面T-D分布图的差异,得到了南极极地锋的锋面结构、强度等季节变化信息。南极极地锋的锋面变化随着南极冷水的季节变化而不断伸缩,最大锋面强度位置也因此而改变,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极地锋 季节变化 WOA13数据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