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FS分形吸引子的连续变形技术 被引量:5
1
作者 刘树群 王珊珊 《兰州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07-112,共6页
针对迭代函数系统(IFS)分形吸引子变形时出现失真、断裂、特征退化等问题,分析现有变形技术的缺陷.在分形、数学等理论基础上,提出基于IFS的交互式分形造型生成算法,即点变换算法,以及点变换之间的相互转化(升级)技术,包括两点变换、三... 针对迭代函数系统(IFS)分形吸引子变形时出现失真、断裂、特征退化等问题,分析现有变形技术的缺陷.在分形、数学等理论基础上,提出基于IFS的交互式分形造型生成算法,即点变换算法,以及点变换之间的相互转化(升级)技术,包括两点变换、三点变换(其二维情况为仿射变换)和四点变换(其二维情况为双线性变换).该算法解决了吸引子变形时的连通性问题,并在吸引子连续变化中采用对点交互式插值的方法获得高效快速的实时动画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形 迭代函数系统 变形 连通 点变换 插值
下载PDF
点云格网化滤波方法及其在隧道变形监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13
2
作者 王涛 田林亚 +2 位作者 侯建梅 赵旭 张洋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451-457,共7页
将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应用于地铁隧道变形监测,针对点云数据的预处理问题,研究基于小波分析的点云格网化滤波方法。结合南京地铁隧道扫描点云数据及其特性,分析和选择合理的插值方法对隧道点云进行格网化处理,采用小波变换对格网点数据进... 将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应用于地铁隧道变形监测,针对点云数据的预处理问题,研究基于小波分析的点云格网化滤波方法。结合南京地铁隧道扫描点云数据及其特性,分析和选择合理的插值方法对隧道点云进行格网化处理,采用小波变换对格网点数据进行异常值探测,采用小波阈值去噪对格网点数据进行整体去噪,获得滤波后的点云并进行封装对比,获得了很好的滤波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铁隧道 点云格网化 点云滤波 克里金插值 小波分析
下载PDF
Blackman-Nuttall窗FFT序列重构四谱线插值介损角测量方法
3
作者 焦裕鹏 王玮 贾明娜 《中国测试》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76-182,共7页
采用快速傅里叶变换(FFT)在非同步采样时会产生频谱泄露和栅栏效应,影响介质损耗角的测量精度。为提高介质损耗角的测量精度,该文提出并建立一种基于Blackman-Nuttall窗FFT序列重构的四谱线插值介损角测量方法,对采样信号加Blackman-Nut... 采用快速傅里叶变换(FFT)在非同步采样时会产生频谱泄露和栅栏效应,影响介质损耗角的测量精度。为提高介质损耗角的测量精度,该文提出并建立一种基于Blackman-Nuttall窗FFT序列重构的四谱线插值介损角测量方法,对采样信号加Blackman-Nuttall窗进行FFT获得离散频谱序列,通过五点变换重构离散频谱序列,然后对重构后的序列进行四谱线插值修正得到电压和电流信号的基波相位,最后由两者的基波相位得到介质损耗角。通过在频率变化、采样点数变化、初始相位变化、直流分量变化、谐波分量变化和不同信噪比的噪声下仿真实验,表明该方法具有较高的介质损耗角测量精度。在与已用加窗傅里叶变换法相比,该方法运算量小、测量精度高,适用于对介质损耗角的精确测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快速傅里叶变换 Blackman-Nuttall窗 五点变换 四谱线插值 介质损耗角
下载PDF
大型双曲率雷达天线检测方法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李宗春 李广云 薛志宏 《现代雷达》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63-66,70,共5页
针对某大型双曲率预警雷达天线(4m×8m)提出了比较完整的测量与调整方案。天线三维坐标测量采用了多台电子经纬仪构成的前方交会测量系统,通过最优设站技术,使坐标测量的精度达到±0.1 mm左右,实现了精密、高效的数据采集。在... 针对某大型双曲率预警雷达天线(4m×8m)提出了比较完整的测量与调整方案。天线三维坐标测量采用了多台电子经纬仪构成的前方交会测量系统,通过最优设站技术,使坐标测量的精度达到±0.1 mm左右,实现了精密、高效的数据采集。在数据处理方面,创造性地提出了修正公共点坐标转换法,使设计坐标系的复现更准确合理;提出了双曲率雷达天线设计坐标的曲线插值方法,实践表明缩短了计算时间;独立研究出了该天线法向偏差的严密计算方法,实现了用法向偏差来评定天线的表面精度。探讨了雷达天线的安装调整方案,提出了系统制造误差的补偿方法和天线主面的调整方法,提出了馈源安装调整方法。通过该文的实践,提高了对大型双曲率天线检测的认知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警雷达天线 交会测量系统 修正公共点转换法 坐标内插 法向偏差
下载PDF
三维重构系统的极线矫正算法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唐彬 金晅宏 《电子科技》 2016年第7期12-14,18,共4页
在设计三维重构系统的过程中发现,极线矫正算法的优劣将直接关系到三维重构结果的准确性和精确度。因此,文中采用了先进行控制点变换再进行灰度值插值的算法来达到极线矫正的目的。该方法通过控制点变换来定义空间变换本身,用其来描述... 在设计三维重构系统的过程中发现,极线矫正算法的优劣将直接关系到三维重构结果的准确性和精确度。因此,文中采用了先进行控制点变换再进行灰度值插值的算法来达到极线矫正的目的。该方法通过控制点变换来定义空间变换本身,用其来描述每个像素如何从初始位置"移动"到终止位置,再利用灰度值插值算法产生一个光滑映射,并将像素点的灰度值改变,从而达到矫正的目的。文中不仅对矫正前后左右目摄像头采集到的图像进行了对比,还对右图矫正前后的灰度波形进行了对比,矫正后的图像整体向左平移了150个像素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线矫正 控制点变换法 双线性插值法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