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云南少数民族诗歌典籍翻译现状及对策研究 被引量:11
1
作者 郝会肖 任佳佳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4期79-83,共5页
云南少数民族诗歌典籍由于对外译介数量极少,现存译本风格单一,所以在对外传播和研究上长期处于一种边缘化的状态。少数民族文学是中华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民族典籍翻译对弘扬优秀民族文化,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云南少数民族诗歌典籍由于对外译介数量极少,现存译本风格单一,所以在对外传播和研究上长期处于一种边缘化的状态。少数民族文学是中华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民族典籍翻译对弘扬优秀民族文化,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有着重要的意义。论文从云南少数民族诗歌典籍翻译的现状入手,探索现存问题及具体对策,以期为民族文学典籍翻译研究与实践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少数民族 诗歌典籍 翻译
下载PDF
少数民族诗歌典籍韵律英译研究
2
作者 高云柱 李建伟 《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 2022年第21期180-182,共3页
少数民族诗歌典籍中蕴含着别样的文化逸彩,它既属中华文明的组成部分,又具有完全独立的语言系统、宗教意涵、地域风情等要素,是新时期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篇章。立足全球化格局,通过诗歌典籍的翻译实现民族文化的对外交流,是当前... 少数民族诗歌典籍中蕴含着别样的文化逸彩,它既属中华文明的组成部分,又具有完全独立的语言系统、宗教意涵、地域风情等要素,是新时期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篇章。立足全球化格局,通过诗歌典籍的翻译实现民族文化的对外交流,是当前少数民族文化战略的重要方面。针对少数民族诗歌典籍英译中存在的译文浅薄、韵律感弱、翻译效果不佳等问题,本文拟从韵律的角度作为切入口,深入探讨少数民族诗歌典籍韵律英译的方法与技巧,从而为提高英译水平、弘扬民族文化发挥更大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民族 诗歌典籍 韵律 英译
下载PDF
如何通过诗歌经典诵读培养初中学生的核心素养
3
作者 白兆欧 《数码设计》 2017年第15期240-241,共2页
诗歌经典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通过经典诗文的诵读,学生可以接受传统文化教育,进一步陶冶情操,提升自身的审美能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为了更好的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应该培养学生形成诵读诗歌... 诗歌经典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通过经典诗文的诵读,学生可以接受传统文化教育,进一步陶冶情操,提升自身的审美能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为了更好的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应该培养学生形成诵读诗歌经典的习惯,使学生在诗歌经典的诵读中获得更多的体验,使诗歌经典融入学生的生活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歌经典 诵读 初中语文 核心素养
下载PDF
论唐诗经典的基本属性、建构要素及途径 被引量:3
4
作者 王宏林 《许昌学院学报》 CAS 2012年第4期54-58,共5页
唐诗经典的基本属性是典范性和不确定性:典范性表现为能够代表某种范式的成熟,为后世创作提供借鉴;不确定性是由于审美思潮与价值标准会随着时代和个人而不断变化,并直接影响经典的建构。唐诗经典的形成主要取决于特殊的发现人,通过发... 唐诗经典的基本属性是典范性和不确定性:典范性表现为能够代表某种范式的成熟,为后世创作提供借鉴;不确定性是由于审美思潮与价值标准会随着时代和个人而不断变化,并直接影响经典的建构。唐诗经典的形成主要取决于特殊的发现人,通过发现人而被广大读者所接受的。发现人对唐诗经典的标举是通过诗选、诗话、笔记和其他一些论诗杂著而实现的,其中诗选所建构的经典体系最为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诗经典 范式 建构 形成途径
下载PDF
从文学文本走向茶诗经典——论《七碗茶》在后代的传播与接受
5
作者 吴昌林 陆海银 《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1年第6期47-51,共5页
《七碗茶》是后代广为熟知的饮茶经典,《七碗茶》从普通文本走向茶诗经典,除了茶诗本体固有的内在精华之外,更为重要的则是后代各类爱茶群体对于《七碗茶》的广泛青睐,开拓了其传播与接受的广度与深度。
关键词 七碗茶 茶诗经典 传播与接受 茶文化
下载PDF
文学批评的慧眼与英诗经典的修正
6
作者 魏丽娜 傅守祥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3期113-118,124,共7页
20世纪著名诗人兼批评家T.S.艾略特对前辈诗人德莱顿、赫伯特、但丁、波德莱尔等的重新评价,特别是对17世纪玄学派诗歌的发掘,属于世界文学经典成长进程中天才式的批评家穿透历史尘封的慧眼发掘。他以崭新的文学理念和批评方式帮人们重... 20世纪著名诗人兼批评家T.S.艾略特对前辈诗人德莱顿、赫伯特、但丁、波德莱尔等的重新评价,特别是对17世纪玄学派诗歌的发掘,属于世界文学经典成长进程中天才式的批评家穿透历史尘封的慧眼发掘。他以崭新的文学理念和批评方式帮人们重新找回或认识了一整群的作家,一反时代潮流地重新估价英国诗史的主要时期和代表人物,重识诗歌的“典型传统”和“经典品质”;他不但开创了一代批评风气,还直接促成了英诗经典的修正与玄学诗派的新生。T.S.艾略特的创作和评论可谓承前启后,大大拓展了英美现代派文学创作,其“非人格化”等诗歌批评理论对于现代文学本体论批评观念的确立具有先导作用,并影响了整个西方文坛进而延及世界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批评 英诗经典 T.S.艾略特 玄学诗派 诗性真理
下载PDF
加强优秀诗文积累:语文课程价值取向的变革 被引量:19
7
作者 郑国民 李倩 《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98-102,共5页
新世纪语文课程改革重视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的智慧。加强优秀诗文积累标志着语文课程价值取向发生了重大变革,从强调语文知识的确定性到重视语文学习过程的多样性,从机械记忆的... 新世纪语文课程改革重视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的智慧。加强优秀诗文积累标志着语文课程价值取向发生了重大变革,从强调语文知识的确定性到重视语文学习过程的多样性,从机械记忆的被动学习到言语情境中的主动建构,从重视评价语文学习结果到强化语文学习过程,从而引领并推进语文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优秀诗文 语文教育 语文课程 价值取向
原文传递
陈维崧的词学思想与词体艺术品格的开拓
8
作者 王毅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4年第3期101-109,共9页
陈维崧是清初少有的词体创作和词学理论兼擅的杰出文学家。陈维崧的词学思想是其词心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其生生不息的创作力的源泉。陈维崧打破了传统以词体比附诗体的尊体策略,提出“为经为史”的词学主张;在创作论方面,强调寄托的技法... 陈维崧是清初少有的词体创作和词学理论兼擅的杰出文学家。陈维崧的词学思想是其词心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其生生不息的创作力的源泉。陈维崧打破了传统以词体比附诗体的尊体策略,提出“为经为史”的词学主张;在创作论方面,强调寄托的技法以适应词意内言外的复调特质,并对创作主体提出“思”“气”“变”“通”的严格要求;在风格论方面,正体与变体兼容,纤柔婉娈和雄阔豪放并重。除此之外,陈维崧倡导复“艳”为雅和推崇“清”的艺术品格,推动了词体的雅化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维崧 词心 尊体 “为经为史” 雅化
下载PDF
现代诗派对古典诗歌艺术传统的承传 被引量:3
9
作者 蔡焱 《曲靖师范学院学报》 2002年第4期65-68,共4页
2 0世纪 30年代的现代派诗歌与中国传统诗歌主流有着深刻的联系。这一诗派的代表性诗人何其芳、废名、卞之琳以自己的诗歌创作诠释了中国诗歌中的新旧关系问题 ,从不同的方向承传了古典诗歌的艺术精神 ,并达到了相当的艺术高度。考察他... 2 0世纪 30年代的现代派诗歌与中国传统诗歌主流有着深刻的联系。这一诗派的代表性诗人何其芳、废名、卞之琳以自己的诗歌创作诠释了中国诗歌中的新旧关系问题 ,从不同的方向承传了古典诗歌的艺术精神 ,并达到了相当的艺术高度。考察他们在诗歌创作中如何处理创新与传统的关系 ,能够给我们一些有益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典诗歌 现代诗派 古典美 传承关系 文学评论 创新 文学传统 艺术精神 何其芳 废名 卞之琳
下载PDF
《唐音》“不录乐府”辨——兼论《唐音》乐府诗对朝鲜汉诗的影响
10
作者 张景昆 李晶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78-87,共10页
杨士弘《唐音》收录大量乐府诗,从文学角度构建“乐府唐音”,体现了元、明、清乐府观念的分化。其《凡例》言不收乐府,乐府将“类编续刊”,但与实际选诗不符。明初魏氏仁实堂刊本删掉此条凡例,解决文本失序的问题;但也有可能杨士弘受到... 杨士弘《唐音》收录大量乐府诗,从文学角度构建“乐府唐音”,体现了元、明、清乐府观念的分化。其《凡例》言不收乐府,乐府将“类编续刊”,但与实际选诗不符。明初魏氏仁实堂刊本删掉此条凡例,解决文本失序的问题;但也有可能杨士弘受到当时重视礼乐和讽喻的乐府观念的影响,区分汉魏晋南北朝乐府与唐乐府,认为唐代不入乐、用近体且偏于抒情的拟歌辞并非正宗“乐府”。《唐音》所收唐体乐府并非元、明、清拟古乐府的主要对象,但在东亚汉文化圈的朝鲜半岛却因为《唐音》的广泛影响,唐体乐府被视为唐诗代表和汉诗典范,尤其在中期宗唐思潮中大量拟效,甚至因此对乐府概念产生“误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音》 唐体乐府 朝鲜汉诗 《乐府新声》
下载PDF
胡适新诗本体话语的差异性建构 被引量:2
11
作者 段从学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50-155,共6页
胡适为新诗合法性辩护的本体话语,是通过强化新诗与旧诗之间的差异性特征,以及诗与散文共同的语言特征建立起来的,并未过多地关注新诗自身的文体特征。中国新诗的发展,因此不是沿袭,而是一个不断背叛和反抗胡适设定的新诗本体话语的历... 胡适为新诗合法性辩护的本体话语,是通过强化新诗与旧诗之间的差异性特征,以及诗与散文共同的语言特征建立起来的,并未过多地关注新诗自身的文体特征。中国新诗的发展,因此不是沿袭,而是一个不断背叛和反抗胡适设定的新诗本体话语的历史过程。胡适的差异性本体话语,实际上以自身的缺口,敞开了新诗的历史可能,我们对新诗的历史评价,不宜简单地以胡适的理论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适 新诗 本体话语 文体特征 新旧之争
下载PDF
诗意红楼——试论《红楼梦》的诗性本质
12
作者 张冬青 《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03年第1期63-66,共4页
小说《红楼梦》是中国诗性思维在小说中的集中体现,与诗呈现出一种血缘的关系。《红楼梦》的叙事艺术中表现出来的抒情性、感伤气质和典雅风格,无不体现出与诗的内在一致性和诗化的美感追求。
关键词 红楼梦 诗性思维 叙事艺术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