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闽中诗派对明代翰林诗歌创作的影响 被引量:5
1
作者 郑礼炬 《闽江学院学报》 2007年第6期7-10,共4页
闽中诗派是明初诗歌创作的重要力量,其成员高棅在翰林二十余年,编选《唐诗品汇》,为明代的翰林院诗歌创作确立了宗师对象,影响深远。闽中诗派因其科举繁荣而作家成员众多,在正统以前,深刻地影响了翰林院的诗歌创作。
关键词 闽中诗派 翰林院 王褒 高棅 诗歌创作
下载PDF
唐代的任侠风气与文学创作 被引量:6
2
作者 汪聚应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57-64,共8页
唐代任侠风气构成了一种重要的文学一文化现象,并在创作本体与主体两个文化层面上影响了文学创作。任侠风气中表现出的对于勇武豪爽、建功立业、自由享乐等人生理想的追求,参与了文人人格理想、生活理想和审美理想的构建。他们将侠作为... 唐代任侠风气构成了一种重要的文学一文化现象,并在创作本体与主体两个文化层面上影响了文学创作。任侠风气中表现出的对于勇武豪爽、建功立业、自由享乐等人生理想的追求,参与了文人人格理想、生活理想和审美理想的构建。他们将侠作为一种审美意象,寄托自己的理想、抒发建功立业的抱负和怀才不遇的愤懑,形成颇具时代文化精神的审美情趣,并由此带来了初盛唐诗歌创作的勃兴、咏侠诗风的高涨和中晚唐豪侠小说创作的繁荣。为唐代文学赋予了新的文学内涵和文化精神,使侠文化在唐代得到了总结提高和发展创变,完成了中国侠由史家立传到文人歌咏的过渡,在中国侠文化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文化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 任侠风气 诗歌创作 传奇
下载PDF
读物、诗态与诗艺:论杜甫的阅读经验及其诗歌书写
3
作者 周纳宇航 《杜甫研究学刊》 2024年第3期21-32,44,共13页
阅读经验是杜甫诗歌书写所开扩的一个重要题材。杜甫早年阅读依靠家族藏书,后来更多倾向于社交读物和公共见闻,显示出从积累型阅读到社交型阅读的个人阅读史转变。杜甫以诗歌的形式记录了自己阅读的具体方式和微观情境,并以写实、转接... 阅读经验是杜甫诗歌书写所开扩的一个重要题材。杜甫早年阅读依靠家族藏书,后来更多倾向于社交读物和公共见闻,显示出从积累型阅读到社交型阅读的个人阅读史转变。杜甫以诗歌的形式记录了自己阅读的具体方式和微观情境,并以写实、转接、寄托的艺术法门贯通于其阅读经验发生过程与书写表达之间,体现为一种诗学创格。通过追溯杜甫的读物、诗态和诗艺,回归杜甫作为读者的主体性和当代性,对杜诗作出情境化的解读,重新揭示以往容易忽视的物质现实、艺术法则和心灵图景,抉发杜甫的阅读经验及其诗歌书写之间的相互关系,同时管窥唐代士人阅读文化的历史面相,从而推进阅读史与文学史的互动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甫 阅读经验 诗歌书写 阅读史
下载PDF
王愿坚的长征“诗情”书写与“草地”哲思
4
作者 王烨 黄怀凤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53-160,共8页
王愿坚终生坚守长征这座文学金矿,努力挖掘与表现长征中的美丽“诗情”,不仅为长征小说创作开拓了一条新径,而且也为长征文学创作奠定了垂范至今的美学风范。他的长征“诗情”书写尽管历经三个历史时期,但始终聚焦于革命与人、人与人的... 王愿坚终生坚守长征这座文学金矿,努力挖掘与表现长征中的美丽“诗情”,不仅为长征小说创作开拓了一条新径,而且也为长征文学创作奠定了垂范至今的美学风范。他的长征“诗情”书写尽管历经三个历史时期,但始终聚焦于革命与人、人与人的关系,正面表现了其中存在的高尚或崇高的精神,这种精神根植于党性和个人性的有机统一。王愿坚最爱恋和最多表现的则是草地中的“诗情”,并把险恶的草地整体上视为一个光辉的哲理。王愿坚的长征“诗情”书写与“草地”哲思,内蕴着他对长征红军抵御艰难的毅力和伟大力量“从何而来”的叩问,从而使他的长征小说具有了精神史与心灵史的色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愿坚 长征小说 诗情书写 草地哲思
下载PDF
语言本体与内部生长--“相思湖诗群”2009年以来创作综论 被引量:5
5
作者 董迎春 粟世贝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55-159,共5页
2009年以来,"相思湖诗群"作为一个群体,在当代诗坛产生了重要的文化影响。他们积极探索当代诗歌的语言及形式,形成了由外向内的书写精神,诗歌单一抒情性转向哲理性的思考,特别是重视语言本体的回归,在传统中融入现代意识,为... 2009年以来,"相思湖诗群"作为一个群体,在当代诗坛产生了重要的文化影响。他们积极探索当代诗歌的语言及形式,形成了由外向内的书写精神,诗歌单一抒情性转向哲理性的思考,特别是重视语言本体的回归,在传统中融入现代意识,为当代汉语诗歌的写作提供了某种实践与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思湖诗群 诗写 现代意识
原文传递
文人庭园与诗歌书写——以杨万里东园为考察中心 被引量:4
6
作者 马东瑶 王润英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88-95,共8页
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创作过大量的庭园诗歌,并在其中寄予自己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追求。杨万里是一位具有代表性的庭园诗人,他一生酷爱园林,在游园、造园和写园中,通过想象、建筑和书写,建构起了"图景式庭园"、"实体庭园&qu... 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创作过大量的庭园诗歌,并在其中寄予自己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追求。杨万里是一位具有代表性的庭园诗人,他一生酷爱园林,在游园、造园和写园中,通过想象、建筑和书写,建构起了"图景式庭园"、"实体庭园"和"书写中的庭园"三重与自己知音相契的文人庭园,在庭园中数次拒仕不出,"笔落而逝",殉于精神的清野。而庭园作为文人士大夫与政治的触媒,不仅为文人士大夫提供了可居可游的知音场域,保全其人格的独立和精神的坚守,而且通过文人士大夫的书写得以留存,记录并延续了千古文人在仕与隐的矛盾中对于理想人格的追求和执着的姿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人庭园 诗歌书写 杨万里 东园 精神建构
下载PDF
日常生活的诗意书写——梁志玲与刘荒田散文创作的美学探究 被引量:4
7
作者 彭翠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第2期104-107,共4页
梁志玲与刘荒田虽然在性别、民族、生活环境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但是他们的文学创作却呈现出了共同的审美理想,尤其是在散文领域,二人呈现出了极其相似的书写情怀,即他们都专注于寻常百姓本色生活的诗意探求。究其原因,一方面与两位作... 梁志玲与刘荒田虽然在性别、民族、生活环境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但是他们的文学创作却呈现出了共同的审美理想,尤其是在散文领域,二人呈现出了极其相似的书写情怀,即他们都专注于寻常百姓本色生活的诗意探求。究其原因,一方面与两位作家的出身和阅历相关;另一方面,也与他们相近的个人气质和对寻常百姓的深沉大爱密切相关。然而这两方面的原因都离不开作家的特殊才情这一共同前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志玲与刘荒田 散文创作 日常生活 诗意书写
下载PDF
新世纪长篇小说创作的诗性建构 被引量:3
8
作者 梁海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51-158,176,共8页
新世纪长篇小说创作呈现出不断发展的态势,许多优秀作品引人瞩目。究其原因,除了市场、评奖机制等外在因素,更主要的,还在于长篇小说精神价值、文体内在史诗品质的变化。这种史诗品质衍生为一种诗性理想,成为新世纪长篇小说创作的一种... 新世纪长篇小说创作呈现出不断发展的态势,许多优秀作品引人瞩目。究其原因,除了市场、评奖机制等外在因素,更主要的,还在于长篇小说精神价值、文体内在史诗品质的变化。这种史诗品质衍生为一种诗性理想,成为新世纪长篇小说创作的一种自觉追求。无论是蕴涵丰富的诗意书写,还是充盈着主体意识的现实主义叙事,抑或是回归古典的审美旨趣,都张扬出这种诗性建构的艺术追求。这一点,恰恰是文学本体在价值论上的自足意义,而长篇小说诗性品质的建构,则给新世纪文学创作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世纪 长篇小说 诗性建构 诗意抒写 现实主义叙事 古典审美旨趣
原文传递
别样的青春:《青春之歌》里的大学叙事 被引量:2
9
作者 王柑琪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0年第2期26-28,35,共4页
"十七年文学"中的经典之作《青春之歌》向我们描绘了30年代北平大学生们富有激情的革命生活。这种讲述方式被当时的读者和评论界接受了。而30年代真实的大学生活真的如杨沫在小说里面所描绘的充满了革命与政治的色彩吗?本文... "十七年文学"中的经典之作《青春之歌》向我们描绘了30年代北平大学生们富有激情的革命生活。这种讲述方式被当时的读者和评论界接受了。而30年代真实的大学生活真的如杨沫在小说里面所描绘的充满了革命与政治的色彩吗?本文在与另一部讲叙大学生活的经典小说《未央歌》的比较下,试图走近历史、逼近现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叙事 红色革命 诗意抒写
下载PDF
叙述背后的真相——解读《托尼的妻子》的双重写作策略 被引量:2
10
作者 张晓敏 李杨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5期14-15,19,共3页
在19世纪美国文坛男性一统天下的局面下,女性作家的创作极其艰难,她们不得不选择可以得到公共话语场认可的写作策略才能突破层层桎梏,使其作品得以出版。表面上,她们的作品遵照男性既定的评价标准;而在深层文本中,女性作家透过男性话语... 在19世纪美国文坛男性一统天下的局面下,女性作家的创作极其艰难,她们不得不选择可以得到公共话语场认可的写作策略才能突破层层桎梏,使其作品得以出版。表面上,她们的作品遵照男性既定的评价标准;而在深层文本中,女性作家透过男性话语结构来传递自己的声音。艾丽斯.邓巴.纳尔逊的作品《托尼的妻子》正体现了女性作家对于双重写作策略的选择。本文将以此作为切入点,分析双重写作策略在文本中的体现并探究文本背后女性价值的自我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重写作策略 女性价值 颠覆
下载PDF
博雅玄远 自成玉璧——关于李清照词作花姿意象的卓异别趣 被引量:2
11
作者 张炜 《唐山学院学报》 2005年第3期29-32,44,共5页
以李清照词作的花姿意象为分析文本,探究李清照狭窄的视觉意象所护持眷顾的体验意趣、内在情感,并渐次梳理当下诗性文字连类生发的欣赏限度,即惟有疏落其词作与其人生的间架关联,才能更贴近其实是意识书写的文学真相。
关键词 李清照 花姿意象 诗性叙写
下载PDF
论泰德·休斯诗歌的外来影响 被引量:1
12
作者 李子丹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4期108-112,共5页
英国桂冠诗人泰德.休斯是一个具有国际意识的艺术家。休斯早期诗歌受美国新批评派影响,60年代又受到超现实主义诗歌影响,其诗作呈现出超现实主义倾向,休斯在中后期开始对道家思想产生浓厚兴趣,他的诗歌因而呈现强烈的道家思想倾向。休... 英国桂冠诗人泰德.休斯是一个具有国际意识的艺术家。休斯早期诗歌受美国新批评派影响,60年代又受到超现实主义诗歌影响,其诗作呈现出超现实主义倾向,休斯在中后期开始对道家思想产生浓厚兴趣,他的诗歌因而呈现强烈的道家思想倾向。休斯兼收并蓄,不断丰富自己的诗歌创作,形成了自己诗歌独特的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泰德·休斯 外来影响 诗歌创作
下载PDF
梭罗的诗意写作
13
作者 陈才忆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6期61-63,67,共4页
梭罗算不上杰出诗人,但他具有诗人气质,诗意地劳作,诗意地欣赏自然。这种诗意的生活使他诗意地创作,在散文式的自然写作中既大量引用古今优秀诗篇,也适时自然地插入自己的一些诗作,开创了一种散文与诗歌交融的写作模式。即使没有诗行出... 梭罗算不上杰出诗人,但他具有诗人气质,诗意地劳作,诗意地欣赏自然。这种诗意的生活使他诗意地创作,在散文式的自然写作中既大量引用古今优秀诗篇,也适时自然地插入自己的一些诗作,开创了一种散文与诗歌交融的写作模式。即使没有诗行出现,他的散文作品也富含浓浓的诗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梭罗 诗人气质 诗意 诗意写作
下载PDF
新世纪文学视域下中国形象的诗性书写 被引量:1
14
作者 李胜清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47-152,共6页
中国形象的诗性书写是新世纪文学一种新的表意动向。这种书写实际上是一种重述中国的文学行动,它重构了中国经验与中国故事的讲述方式。这种诗性书写是通过回归与激活传统美学而实现的,传统文化精神与美学风格是它的基本资源依凭。美好... 中国形象的诗性书写是新世纪文学一种新的表意动向。这种书写实际上是一种重述中国的文学行动,它重构了中国经验与中国故事的讲述方式。这种诗性书写是通过回归与激活传统美学而实现的,传统文化精神与美学风格是它的基本资源依凭。美好人性人情、具审美现代性质素的文化乡愁与故乡记忆、具形而上性质的精神境界与意义世界、神秘地域文化与民族神话叙事等形构了中国形象诗性书写的审美意涵;在艺术形式与话语风格方面,这种书写氤氲着一种古典美学趣味,表现出鲜明独特的"中华审美风范"。从深层文化意味来看,这种书写是新世纪文学关于中国形象的灵魂书写与精神烛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世纪文学 中国形象 诗性书写 重述中国 传统美学
原文传递
水成岩——浅谈方方长篇小说《水在时间之下》 被引量:1
15
作者 张高峰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2010年第3期69-74,共6页
通过细察方方长篇小说《水在时间之下》,深入发掘出方方作品文体中独有的"生命质感"内在地隐含着"诗性温度",兼与卞之琳《水成岩》一诗相比照,进行互文解读,并追溯方方之前的创作经验,体悟小说中奇巧地运用两类技巧... 通过细察方方长篇小说《水在时间之下》,深入发掘出方方作品文体中独有的"生命质感"内在地隐含着"诗性温度",兼与卞之琳《水成岩》一诗相比照,进行互文解读,并追溯方方之前的创作经验,体悟小说中奇巧地运用两类技巧:错位模式与平行模式,如何促生了小说的诗性锋芒。在归纳方方"诗性写作"的基本特质的同时,理解方方创作中一贯保有的"生命温度"和"诗性关怀",追问《水在时间之下》超验般诗性姿态之上,作者所寄予的历史情境中人类个体生命意识蕴藏的普遍情感与反察生命存在本身的精神向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岩 方方 长篇小说 时间 诗性写作 个体生命意识 温度 诗性关怀 普遍情感 历史情境 精神向度 基本特质 存在本身 创作经验 行模式 位模式 卞之琳 作品 姿态 追溯
下载PDF
《额尔古纳河右岸》的诗性命运书写 被引量:1
16
作者 陈亮 《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11期37-40,共4页
迟子建扎根于东北广袤的黑土地,以娓娓道来的温情叙事描绘隐秘的生死往事,以澄澈、宽厚而又从容的审美品格给读者带来源源不断的暖意。《额尔古纳河右岸》以鄂温克族年届九旬的女性酋长视角描绘出这个古老民族的风雨兴衰。迟子建用理性... 迟子建扎根于东北广袤的黑土地,以娓娓道来的温情叙事描绘隐秘的生死往事,以澄澈、宽厚而又从容的审美品格给读者带来源源不断的暖意。《额尔古纳河右岸》以鄂温克族年届九旬的女性酋长视角描绘出这个古老民族的风雨兴衰。迟子建用理性思维节制情感的喷涌,小说中对自然的敬畏、对生命的崇拜都含有浓厚的浪漫诗意,命运除却生死,还有爱恨情仇,命运的体验无法预知,往昔无法重现,当繁芜的尘世生活尘埃落地,用坦然且豁达的胸怀拥抱命运,"人"与"自然"在诗性书写下融为一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额尔古纳河右岸》 诗性书写 生命哲学
下载PDF
诗境的仰望:张炜的诗性写作思想——从张炜演讲辞谈起 被引量:1
17
作者 张馨 《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 2021年第1期47-55,90-91,共11页
张炜的诗性写作思想体现在他文学创作的方方面面,包括小说、散文、演讲辞等。笔者发现,已有的张炜诗性写作思想的研究大多以他小说创作为基础,然而小说中想象与虚构的特点势必会影响研究的真实性、准确性。相对而言,要想研究张炜的诗性... 张炜的诗性写作思想体现在他文学创作的方方面面,包括小说、散文、演讲辞等。笔者发现,已有的张炜诗性写作思想的研究大多以他小说创作为基础,然而小说中想象与虚构的特点势必会影响研究的真实性、准确性。相对而言,要想研究张炜的诗性写作思想,就离不开演讲辞这一文本。况且,透过演讲辞研究张炜的诗性写作思想还没有先例。实际上,张炜的诗性写作思想又是一种纯文学创作思想,追求诗性写作的过程也是张炜顽强表达自己的过程,他口中的诗性写作,主要有四个特质:具有回忆性质;语言极度个性化;不断得到重复出版;在较高的阅读层面上得到认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性写作” “纯文学” 演讲辞 童年
原文传递
暴力叙事与诗意书写——贾平凹小说《山本》中的叙事策略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李喜娜 《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综合版)》 2018年第10期132-135,共4页
贾平凹的最新长篇小说《山本》,以中国二三十年代的动乱历史为背景,依托宏大的历史空间讲述秦岭涡镇的荣辱兴衰。贾平凹延续惯用的暴力叙事模式,在动荡沉浮,破碎血腥的历史中管窥人性的脆弱与阴暗。这场暴力狂欢却以冷峻的笔触、诗意的... 贾平凹的最新长篇小说《山本》,以中国二三十年代的动乱历史为背景,依托宏大的历史空间讲述秦岭涡镇的荣辱兴衰。贾平凹延续惯用的暴力叙事模式,在动荡沉浮,破碎血腥的历史中管窥人性的脆弱与阴暗。这场暴力狂欢却以冷峻的笔触、诗意的书写使小说呈现为残暴与温情、宏大与幽微、杀戮与悲悯相互交织的价值形态,这种暴力审美为我们探索人与历史、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带来了新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本》 暴力叙事 诗意书写
下载PDF
托妮·莫里森的诗化书写与文化态度
19
作者 胡作友 朱晗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2期29-35,共7页
学界一直重视非洲传统文化对托妮·莫里森文学创作的影响,却忽略了对其诗化艺术的探究。实际上,莫里森的诗化书写与传统文化紧密交织在一起,难以分辨,其对传统文化的态度也随社会的变化而发生了改变。拨开迷雾就会发现,莫里森的诗... 学界一直重视非洲传统文化对托妮·莫里森文学创作的影响,却忽略了对其诗化艺术的探究。实际上,莫里森的诗化书写与传统文化紧密交织在一起,难以分辨,其对传统文化的态度也随社会的变化而发生了改变。拨开迷雾就会发现,莫里森的诗化书写在与传统文化的纠缠中经历了从辉煌到黯淡的转变,其书写中透出的个人声音也出现了从认同到反抗再到融合的转向。莫里森个人声音的转向与黑人文学声音的转变相契合,显露出与美国黑人文学高潮同步发展的轨迹。在第三次文学高潮的影响下,莫里森、沃克、胡克斯等作家的个人声音都被纳入民族集体的历史大合唱之中,形成了一种多声部的共鸣。汇聚的“融合”之声,不仅为美国文学和世界文学开辟了新的领域,也为世界文化多元化的探索提供了新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托妮·莫里森 诗化书写 文化态度 黑人文学高潮 多元化
下载PDF
诗志论及其回响 被引量:1
20
作者 林岗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54-63,共10页
早期诗论以诗与志的关系为轴心而成形,姑称为诗志论。受赋诗言志风气的浸润和儒家解诗传统的影响,诗志论积淀了三方面重要的文化精神:诗是高贵的;诗与志互通;解诗当知人论世。这三方面的诗论积淀不仅规定了后世诗论的大体格局,而且也获... 早期诗论以诗与志的关系为轴心而成形,姑称为诗志论。受赋诗言志风气的浸润和儒家解诗传统的影响,诗志论积淀了三方面重要的文化精神:诗是高贵的;诗与志互通;解诗当知人论世。这三方面的诗论积淀不仅规定了后世诗论的大体格局,而且也获得了后世诗论长久的回响。要解释后世诗论的许多现象与问题,例如为何诗居美感和修辞色彩强烈的诸文体之首?为何鉴别、评价诗作的品类时以风雅为最高准则?杜诗何以被后世主流的诗论定为诗学的极峰?为何传统的批评不是以文本为中心而是以文本与世界的关系为中心,形成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的批评传统?还有,为何诗志论历代虽有补充、扩容而终于无可取代,成为固有的批评传统?对于这些古代诗学现象与问题的解释还是要溯源至赋诗言志的年代。作为古代诗论传统的开端的诗志论,它与后世这些诗论的关系更像是篇章里"纲"与"目"的关系,纲以定目,而目亦显纲。后世的诗论不是单纯被动地接受开端者的影响,而是在当下处境面对开端者发出不断的回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赋诗 诗论 言志 风雅 批评传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