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教学做合一”释义——兼论实践教育哲学如何可能 被引量:10
1
作者 黄英杰 陈理宣 《教育学术月刊》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30-36,共7页
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表征的是一种行动的教育哲学,这一教育哲学把教育看作是社会经验或生活的改造者。"做"指的是在劳力上劳心,"合"则包含和而不同与和实生物两个方面。围绕社会经验的改造,真正的知识... 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表征的是一种行动的教育哲学,这一教育哲学把教育看作是社会经验或生活的改造者。"做"指的是在劳力上劳心,"合"则包含和而不同与和实生物两个方面。围绕社会经验的改造,真正的知识得以生成,个体各个不同的个性以及一个四通八达的民主社会都是建立在这一行动的知识教育的基础之上。随着个体生命及其生活经验的不断完善和美化,知识由于转变为个体的生存实践智慧而被充分有机化,不仅知识本身成为有机的整体,它还与个体的机体和合为一。知识的机体化使得教育的另一传统得以澄明,预示着实践教育哲学的诞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学做合一 行动的教育哲学 诗意存在 知识的有机化
下载PDF
论王昶对袁枚诗学的批评——兼及乾嘉之际诗坛传统与新变的矛盾 被引量:4
2
作者 龙野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3期122-127,共6页
袁枚与王昶是乾嘉之际吴地最重要的诗坛领袖。袁枚论诗主张性灵,首重才情;王昶论诗讲格调,首重学问。对学问与才情在诗学上排序的不同,是二人论诗最大的区别。袁枚"性灵说"过分强调才情,独抒性灵,不遵守先辈作诗规范,创作求... 袁枚与王昶是乾嘉之际吴地最重要的诗坛领袖。袁枚论诗主张性灵,首重才情;王昶论诗讲格调,首重学问。对学问与才情在诗学上排序的不同,是二人论诗最大的区别。袁枚"性灵说"过分强调才情,独抒性灵,不遵守先辈作诗规范,创作求新求变,相对忽视学问的作用,导致乾嘉之际诗坛形成了一股过分推崇自我性灵的风气。王昶强调诗歌的雅正传统,在袁枚过世后批评"性灵说"及其后学的创作流弊,虽存门户之见,也体现出其企图匡扶诗教的用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昶 袁枚 诗论 学问与性灵 批评
下载PDF
关于苏轼对孟浩然诗歌的评价问题——析“韵高而才短”的长期误读 被引量:3
3
作者 杨胜宽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1期34-40,共7页
苏轼评价孟浩然的诗"韵高而才短",历来认为是对孟浩然诗歌创作不足的批评。其实,苏轼的这一评价,是在高度肯定前提下而指出其不足。因为"韵高"是苏轼论诗的一个很高艺术境界。关于孟氏"才短",向来解说纷... 苏轼评价孟浩然的诗"韵高而才短",历来认为是对孟浩然诗歌创作不足的批评。其实,苏轼的这一评价,是在高度肯定前提下而指出其不足。因为"韵高"是苏轼论诗的一个很高艺术境界。关于孟氏"才短",向来解说纷纭,但多与苏轼的本意不符。本文通过分析认为,苏轼所谓"才",主要指作家内在道德素养和诗歌创作表现有机结合的综合能力,是一个以"学养"为核心的诗学批评概念,持此以衡量孟浩然的生活与诗作,是有所欠缺的。因此,苏轼对孟浩然的评价,是深刻而客观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浩然 仕隐矛盾 田园生活 诗歌韵味 诗才 学养
下载PDF
嗣响七子 熔铸众长——王铎诗学思想简论 被引量:3
4
作者 扈耕田 《洛阳大学学报》 2004年第1期38-41,共4页
王铎为明清之际诗坛大家,其论诗承袭七子之说,重扬现实关怀精神与盛唐高格,以矫公安、竟陵及清初宋诗泛滥带来的琐屑流易与纤弱之弊,然又对李贽、公安、竟陵等各家诗学兼收并蓄,以救七子拟古之失,体现出一种兼综势态,代表着格调说发展... 王铎为明清之际诗坛大家,其论诗承袭七子之说,重扬现实关怀精神与盛唐高格,以矫公安、竟陵及清初宋诗泛滥带来的琐屑流易与纤弱之弊,然又对李贽、公安、竟陵等各家诗学兼收并蓄,以救七子拟古之失,体现出一种兼综势态,代表着格调说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在明清诗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铎 诗学 格调说 公安派 竞陵派 七子格调说
下载PDF
“诗性智慧”或“诗性知识”?——论“Della Sapienza Poetica”的跨语际转换 被引量:3
5
作者 林蔚轩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78-89,共12页
"诗性智慧"的翻译虽有利于理解"Della Sapienza Poetica"的美学内涵,但也遮蔽了"诗性知识"的义项及其知识论背景。当时的笛卡尔理性主义否定语文学的价值,"Della Sapienza Poetica"则是维柯在... "诗性智慧"的翻译虽有利于理解"Della Sapienza Poetica"的美学内涵,但也遮蔽了"诗性知识"的义项及其知识论背景。当时的笛卡尔理性主义否定语文学的价值,"Della Sapienza Poetica"则是维柯在语文学中寻求真理的方法,包含其为语文学辩护的决心。若从"诗性知识"的角度悟入,维柯对"Della Sapienza Poetica"所下的定义,《新科学》中许多让人费解的论述,以及西方美学家对"Della Sapienza Poetica"的漠视,便能得到合理的解释。文论翻译中出现意义的偏差是难以避免的,指出"Della Sapienza Poetica"与"诗性智慧"的差异,有助于考察概念在跨语际转换中的变异,为实现西方文论的中国化提供宝贵的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柯 诗性智慧 朱光潜 文论翻译 知识论 误读
下载PDF
乾嘉视域中的姚鼐诗学观点及诗歌创作论 被引量:2
6
作者 温世亮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5年第1期211-216,共6页
学者兼诗人的姚鼐,治学虽强调"义理"为先,以宋学为尚,但也不能不被时代的学术风潮所影响,其诗学观点和诗歌创作所表现出的学问化倾向,可以说便是这一情形的最好证明。不过,学问化仅仅是姚鼐诗学观点和诗歌创作的表征,"兴... 学者兼诗人的姚鼐,治学虽强调"义理"为先,以宋学为尚,但也不能不被时代的学术风潮所影响,其诗学观点和诗歌创作所表现出的学问化倾向,可以说便是这一情形的最好证明。不过,学问化仅仅是姚鼐诗学观点和诗歌创作的表征,"兴会"和"精神"才是其旨归之所在。姚鼐诗学观点及诗歌创作的学问化倾向所具有的价值,至少可从诗歌、学术、文化等层面进行挖掘,又从助诗歌之境界、疏诗坛之榛塞、正学者之途径等几个方面体现出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姚鼐 乾嘉学风 诗学观点 诗歌创作 学问化
下载PDF
论维柯的诗性智慧认识论及其美学影响
7
作者 魏新春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S1期94-97,共4页
维柯从诗性智慧入手 ,坚持历史发展的观点 ,把史料与哲学批判结合起来 ,力图感性与理性相统一 ,探讨人类文化制度的起源与发展。他的认识论及其以己度物的隐喻说、类概念说 ,深远影响着哲学与美学的发展。
关键词 诗性智慧 认识论 美学影响
下载PDF
The Poetic sense in Mathematical Knowledge
8
作者 Filipe Lopes Papanca 《Journal of Mathematics and System Science》 2017年第5期148-150,共3页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Poetic sense in mathematical knowledge.
关键词 Poetry poetic sense Mathematical knowledge Astronomy Infinitesimal calculus Bocage
下载PDF
论陈与义诗论的特征及其发展
9
作者 高阳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1期125-129,共5页
陈与义作为北宋末南宋初的著名诗人,其诗学理念往往散见于诗句中,没有系统的论诗著作及文章。文章通过对其相关诗句进行分析统计和比较的研究方法,发现其诗学理念与江西诗派相比还有较多不同之处。他不仅强调“推户寻诗”、师法自然的观... 陈与义作为北宋末南宋初的著名诗人,其诗学理念往往散见于诗句中,没有系统的论诗著作及文章。文章通过对其相关诗句进行分析统计和比较的研究方法,发现其诗学理念与江西诗派相比还有较多不同之处。他不仅强调“推户寻诗”、师法自然的观点,还注重通过炼字炼句及物与我的情感互通等方法,力求避俗以实现“意新”的创作追求。靖康之难使其诗论在原有基础上得以发展和升华。诗人继承了杜甫倡导的“转益多师”理论,既有对建安风骨的传承,也有对陶渊明、谢灵运、韦应物、柳宗元诗风的吸收,还有对王维诗品的借鉴等,提倡博观约取、善于变化的诗学理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与义 诗论 师法自然 避俗求新 博观约取
下载PDF
杨慎诗学中的诗史意识与知识观念 被引量:2
10
作者 郑利华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72-83,共12页
在明代中叶诗坛,杨慎诗学展现了超越流派或门户见识的独立个性,具有某种融通和涵容的倾向,而凸显其中的诗史意识与知识观念成为重要的标志。这具体表现在,其既注意分别诗歌历史演变的时代性和阶段性落差,尤其是区分唐宋两个不同时代和... 在明代中叶诗坛,杨慎诗学展现了超越流派或门户见识的独立个性,具有某种融通和涵容的倾向,而凸显其中的诗史意识与知识观念成为重要的标志。这具体表现在,其既注意分别诗歌历史演变的时代性和阶段性落差,尤其是区分唐宋两个不同时代和有唐一代不同阶段诗歌的价值差异;又着眼于诗歌历史存在的具体而真实的样态,揭示其中所蕴含的复杂性、多元性及个别性,包括深入梳理唐宋诗歌、有唐不同阶段诗歌之间的历史联系,辨识宋诗和中晚唐诗的特色之作,以及面向唐代而追溯六朝,强调六朝与唐代诗歌之间承续和演进关系。与此同时,他视诗人必要的知识涵养为规范诗歌创作的有效途径,甚至将诗歌当作表现或释放诗人知识涵养的特殊载体,注重诗歌的知识化形塑过程,以及诗歌融合知识成分的艺术经营,从中也显示其诗学中知识观与艺术观的彼此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慎 诗学 诗史意识 知识观念
原文传递
历史虚构的文学本文——以《兵车行》为例解读杜诗的“诗”与“史” 被引量:1
11
作者 黄桂凤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4期90-93,共4页
杜甫的诗歌一直被誉为“诗史”,而杜诗中“诗”与“史”是什么关系?本文从新历史主义角度出发,结合古今有关评论,认为杜诗的“史”是虚构(也即诗化)的历史,而“诗”又往往用“史笔”,在艺术思维中用“诗性”的艺术思维,三者相结合,形成... 杜甫的诗歌一直被誉为“诗史”,而杜诗中“诗”与“史”是什么关系?本文从新历史主义角度出发,结合古今有关评论,认为杜诗的“史”是虚构(也即诗化)的历史,而“诗”又往往用“史笔”,在艺术思维中用“诗性”的艺术思维,三者相结合,形成其“诗史”之表达形式。“诗史”与一般史书的不同,在于其虚构历史和诗性艺术思维,而与一般诗歌不同则在于其运用“史笔”与作者表现出来的史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史 虚构的历史 文学本文 诗性艺术思维 史识
下载PDF
“诗歌翻译的当代思考”笔谈
12
作者 罗良功 傅浩 +2 位作者 魏家海 王柏华 曾巍 《外国语文研究》 2022年第3期1-14,共14页
本组笔谈文章试图在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探讨诗歌翻译的价值功用以及所应采取的原则和策略。傅浩通过梳理人类历史上诗歌翻译活动对世界诗歌艺术的贡献,揭示出诗歌翻译所创造的全球文化链接现实和指向的使命。魏家海则以当代美国翻译... 本组笔谈文章试图在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探讨诗歌翻译的价值功用以及所应采取的原则和策略。傅浩通过梳理人类历史上诗歌翻译活动对世界诗歌艺术的贡献,揭示出诗歌翻译所创造的全球文化链接现实和指向的使命。魏家海则以当代美国翻译家的唐诗翻译为例,认为诗歌翻译必须将诗歌中最根本的“世界价值”通过译入语进行准确有效的重构、传播。王柏华以艾米莉·狄金森为例,揭示了诗歌文本所蕴含的诗学观念即是诗歌的独特价值所在和诗歌翻译的中心所在。曾巍认为诗歌翻译的动力与目的是诗歌翻译实现“同一性”的根本所在,从侧面凸显了诗学观念在诗歌翻译中的重要性。罗良功从诗歌翻译本体研究和文化自信的视角正面提出诗歌翻译的原则,即“翻译诗学观念”,认为诗歌翻译必须将诗歌蕴含的作为地方性知识的诗学观念世界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歌翻译 “翻译诗学观念” 跨文化传播 地方性知识 世界性知识
下载PDF
屈骚诗性空间的生成、意蕴与影响——基于地学知识角度的考察 被引量:1
13
作者 彭安湘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6期53-60,共8页
屈骚虚实空间中包孕的地理物象、空间思维及精神意蕴,构设了独具魅力的诗性空间。屈骚时代及其之前的地学思想和地学观念,当是其诗性空间艺术生成的重要知识源头之一,而突显属意方位、建构神性场域、勾画江山地景、铺展游观道线,则是其... 屈骚虚实空间中包孕的地理物象、空间思维及精神意蕴,构设了独具魅力的诗性空间。屈骚时代及其之前的地学思想和地学观念,当是其诗性空间艺术生成的重要知识源头之一,而突显属意方位、建构神性场域、勾画江山地景、铺展游观道线,则是其空间艺术生成的主要手段。诗性空间既是屈原对世界充满诗意的一种认知方式,也体现了他独特的精神意义。其中怀念楚国、思慕旧故的地缘情结为其精神内核并指向两个层面,一是地学意义上的乡土故园,二是文化层面上的精神家园。屈骚营造的诗性空间,不仅在文体变革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而且在诗歌地理学史上也具有重要的价值和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屈骚 诗性空间 地学知识 地缘情结 地理诗学
下载PDF
陈仅《竹林答问》的诗学理论(二):诗体、诗法与诗境
14
作者 崔德全 任竞泽 《安康学院学报》 2021年第3期28-34,共7页
《竹林答问》包含着丰富的诗歌辨体和创作理论。在诗歌辨体理论上,陈仅提出:辨体是诗歌创作的前提和基础;在诗体起源上,后世诗体皆源出《毛诗》;在诗体尊卑上,“五古为最先,七古次之,五绝次之,五律次之,七绝又次之,七律最后”;另外,陈... 《竹林答问》包含着丰富的诗歌辨体和创作理论。在诗歌辨体理论上,陈仅提出:辨体是诗歌创作的前提和基础;在诗体起源上,后世诗体皆源出《毛诗》;在诗体尊卑上,“五古为最先,七古次之,五绝次之,五律次之,七绝又次之,七律最后”;另外,陈仅还考察了以古入律和以文为诗等诗歌变体现象。在诗歌创作上:首先,陈仅非常重视“惨淡经营”在诗歌创作中的重要作用;其次,陈仅主张作诗须出于自然,最终又回归自然;最后,陈仅认为,自然境界的获得,需要诗人丰富的“胸次学问”作根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歌辨体 惨淡经营 自然 胸次学问
下载PDF
晚清贵州萧光远对儒学的继承与传播--以诗文创作为例
15
作者 欧蕾 张开文 万彩霞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第4期62-67,共6页
萧光远是晚清贵州的经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其主要成就在于经学,一生致力于儒学传播,通过他少有的诗文创作可见一斑。在其诗文中主要是通过设帐、书院讲学、释菜祭祀先贤,并通过修族谱、作序和诔词、重视治学方法等方式,践行... 萧光远是晚清贵州的经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其主要成就在于经学,一生致力于儒学传播,通过他少有的诗文创作可见一斑。在其诗文中主要是通过设帐、书院讲学、释菜祭祀先贤,并通过修族谱、作序和诔词、重视治学方法等方式,践行和宣扬仁爱忠孝礼义廉耻的儒家核心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文创作 儒学传播 儒家道统 仁爱忠孝 礼义廉耻 经世治用
下载PDF
“滋味说”的肯定与否定——兼论中国古代诗学研究古今言说路径的差异及应对方式
16
作者 刘晟 《广东教育学院学报》 2001年第4期29-33,共5页
钟嵘《诗品》的“滋味说”是中国诗学研究中较为重要的理论成说。近年来 ,有关其说的存无 ,争议较大。事实上 ,存、无两派的争论 ,言各有当 ,亦言各有失。两派的争议根基于中国古代诗学研究古今言说路径的差异及不同的应对方式。通过对... 钟嵘《诗品》的“滋味说”是中国诗学研究中较为重要的理论成说。近年来 ,有关其说的存无 ,争议较大。事实上 ,存、无两派的争论 ,言各有当 ,亦言各有失。两派的争议根基于中国古代诗学研究古今言说路径的差异及不同的应对方式。通过对存、无两派争议的梳理 ,可以管窥中国古代诗学研究中古今言说路径的差异及其原因。古今诗学言说路径的差异不可能通过一方否定另一方的办法得到合理的解决 ,他们只能通过打通差异的办法得到较好的转化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诗学 言说 中国诗学 钟嵘《诗品》 差异 肯定 否定 古今 中古 争议
下载PDF
才与学的辩证——从皎然“作用”说看中国古代诗论中的学问观
17
作者 汪鹏 邓新华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3期9-14,共6页
中国古代诗论在对待学问上存在着一个辩证的结构——作家既要有丰富的学问,又要将学问不著痕迹地熔炼进自己的主体情志之中。皎然"作用"说凸显了这一点:"诗有六至"、"诗有四深"、"诗有四离"把... 中国古代诗论在对待学问上存在着一个辩证的结构——作家既要有丰富的学问,又要将学问不著痕迹地熔炼进自己的主体情志之中。皎然"作用"说凸显了这一点:"诗有六至"、"诗有四深"、"诗有四离"把作家的学问、思致看作创作得以展开的质的规定性;"不用事"、"作用事"等五格论诗体制表面上看似乎排斥典故等学问,但深层次上却要建立以作者情性为本、学问为辅的文本秩序;十九字论诗中对"意"的突出进一步把文本中显现出来的"境"落实为理想的审美范式。可以说,皎然诗论中的学问观或隐或显地影响着中国古代诗论,一方面它是魏晋以来学问观的总结,另一方面它又是清代"重情"诗论思想的立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皎然 作用 中国诗论 学问观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