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抒情传统与诗性正义:共同体美学视域下的中国电影叙事伦理 被引量:23
1
作者 饶曙光 刘晓希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3期116-121,共6页
美国学者玛莎·努斯鲍姆曾在其著作中提出了“诗性正义”的立场。她对叙事和诗性的信任与期待与中国自古以来形成的叙事“抒情传统”颇为相似。同样,作为一种叙事的电影,更是不乏“抒情传统”所饱含的对“诗性正义”的向往。通过对... 美国学者玛莎·努斯鲍姆曾在其著作中提出了“诗性正义”的立场。她对叙事和诗性的信任与期待与中国自古以来形成的叙事“抒情传统”颇为相似。同样,作为一种叙事的电影,更是不乏“抒情传统”所饱含的对“诗性正义”的向往。通过对比我们可以发现,无论西方的诗电影,还是中国的抒情电影,都有着类似的诗性和诗情,并且有着可以横向比较的抒情策略。在实践层面,中国与其他国家在电影的叙事和审美等领域存在着沟通的可能性;在理论方面,中国电影也已然探索出既属于自己的传统美学又和西方电影语言相交错的路径。相关学者近年来就上述问题勾勒出了“共同体美学”的展望,并将之上升为一种当前语境下中国电影的美学立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性正义 抒情传统 电影叙事伦理 共同体美学
下载PDF
仪式化复仇的困境——《哈姆雷特》悲剧成因新探 被引量:8
2
作者 张德明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13年第5期1-6,98,共7页
文章从悲剧这个剧种的本质特征及其相关的贵族文化意识出发,对《哈姆雷特》中主人公复仇行动的延宕问题作了新的解读,认为哈姆雷特内心深处有着极其浓厚的贵族文化意识,他试图为自己的复仇行动找到一个与其王子身份和贵族意识相称的公... 文章从悲剧这个剧种的本质特征及其相关的贵族文化意识出发,对《哈姆雷特》中主人公复仇行动的延宕问题作了新的解读,认为哈姆雷特内心深处有着极其浓厚的贵族文化意识,他试图为自己的复仇行动找到一个与其王子身份和贵族意识相称的公开的、仪式化的机会,但始终未能找到。这也是他一直犹豫不决,举棋不定,最终造成玉石俱焚的悲剧结局根本原因。但是,从诗性正义的角度看,哈氏最终还是完成了他为自己设定的复仇大业,既兑现了自己的承诺、完成了父王的遗愿,也在一定程度上恢复和重建了被他的叔父颠倒了的伦理秩序和社会规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姆雷特》 复仇悲剧 仪式化 诗性正义
下载PDF
中国苦戏与西方悲剧 被引量:7
3
作者 丁尔苏 《中国比较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80-93,共14页
20世纪前的中国戏剧很少受到西方文化直接影响,但在13世纪中叶至14世纪中叶,却自发形成了一次规模可观的悲剧小高潮,其中描写人间苦难的为数不少,如《窦娥冤》《汉宫秋》《赵氏孤儿》,以及《琵琶记》。不断有学者否定此类作品的"悲... 20世纪前的中国戏剧很少受到西方文化直接影响,但在13世纪中叶至14世纪中叶,却自发形成了一次规模可观的悲剧小高潮,其中描写人间苦难的为数不少,如《窦娥冤》《汉宫秋》《赵氏孤儿》,以及《琵琶记》。不断有学者否定此类作品的"悲剧"身份,其主要理据是它们拖着一根欢乐的尾巴。然而,"曲终奏雅"并非中国文化所独有的审美情趣,相同的完美结局在古希腊和16、17世纪西方悲剧中屡见不鲜。更重要的是,短小的欢乐尾巴并不影响悲剧作品"令人酸鼻"的整体氛围,故而经常被采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悲剧 苦戏 中国戏曲 欧洲戏剧 诗的正义
原文传递
穆旦诗歌:宗教意识与民主意识 被引量:5
4
作者 王东东 《江汉学术》 2017年第6期50-56,共7页
在穆旦诗歌1940年代最为重要的战争主题背后存在着更为宏大的政治理想,一种借以克服和"消化"残酷战争经验的现代政治意识。这一政治意识虽然难以摆脱当时自由主义群体及其民主自由思想划定的范围,但却进一步将穆旦引向现代政... 在穆旦诗歌1940年代最为重要的战争主题背后存在着更为宏大的政治理想,一种借以克服和"消化"残酷战争经验的现代政治意识。这一政治意识虽然难以摆脱当时自由主义群体及其民主自由思想划定的范围,但却进一步将穆旦引向现代政治意识的精神基础。于是穆旦诗歌中的宗教意识与民主意识的关系就成为一个值得探究的命题。在穆旦诗歌的社会总体图景背后是一个更强有力的基督教图景。由于战争经验的刺激,穆旦经历了从历史正义到超验正义的精神突变,但二者的目的都是为了完成一种诗性正义。穆旦诗歌中的宗教意识为他的民主意识和民主想象提供了相应的道德内涵。(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穆旦 基督教话语 宗教意识 民主意识 诗性正义
下载PDF
革命悲剧及其局限——论雷蒙·威廉斯的悲剧观念 被引量:5
5
作者 陈奇佳 宋晖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91-196,共6页
威廉斯将悲剧定义为一种关于人类失序状态痛苦经验表现的特殊文本形式。他将近现代以来的悲剧定义为"自由主义悲剧":一种对资本主义"自由秩序"造成的失序状态的体验。由于资本主义制度自身的活力已达到了尽头,有关... 威廉斯将悲剧定义为一种关于人类失序状态痛苦经验表现的特殊文本形式。他将近现代以来的悲剧定义为"自由主义悲剧":一种对资本主义"自由秩序"造成的失序状态的体验。由于资本主义制度自身的活力已达到了尽头,有关自由主义的各种悲剧体验也必然趋于枯竭,人们在当前需要一种能够表现新的失序经验的悲剧形式即革命悲剧来取代自由主义悲剧。但威廉斯关于革命悲剧到来的历史必然性及其实践可能性的讨论,均存在某些明显的理论疏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威廉斯 失序 自由主义悲剧 革命悲剧 诗学正义
下载PDF
纳斯鲍姆可行能力理论研究——兼与阿马蒂亚·森的比较 被引量:5
6
作者 叶晓璐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52-59,共8页
纳斯鲍姆提出可行能力理论的内在理论理路有两条:一是诗性正义论的进一步发展,它承诺了诗性正义论的理论旨趣,同时又让其落实到具体的政策安排层面,提出了一个实质性的社会正义理论;二是回应罗尔斯契约论的正义理论无法解决的三个正义问... 纳斯鲍姆提出可行能力理论的内在理论理路有两条:一是诗性正义论的进一步发展,它承诺了诗性正义论的理论旨趣,同时又让其落实到具体的政策安排层面,提出了一个实质性的社会正义理论;二是回应罗尔斯契约论的正义理论无法解决的三个正义问题,即残障人的正义、跨国正义和物种成员之间的正义,指出其原因在于社会契约论的正义理论假定了契约订立者是理性的成年人。本文在此基础上,通过与阿马蒂亚·森的比较,得出森版本的可行能力理论与纳斯鲍姆版本的可行能力理论都注重对实质自由的追求,森的'实质自由'指的是一个人有可能实现的各种功能性活动的组合,纳斯鲍姆的'实质自由'指的是内在的可行能力在社会、政治、经济等条件之下能卓有成效地实现出来的途径和机会。而森与纳斯鲍姆的可行能力理论的区别在于,森的可行能力理论是一种生活品质的比较理论,因而他不愿意提出一个具体的能力清单;纳斯鲍姆的可行能力理论侧重于建构一种最低限度的正义理论,因而认为能力清单至关重要。最后通过对纳斯鲍姆十种核心的可行能力清单的分析,阐发纳斯鲍姆版本的可行能力理论的具体内涵,即有尊严的人类生活和正义的社会,能够在最低限度上保障和实现十种核心可行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行能力理论 诗性正义 罗尔斯 阿马蒂亚·森 实质自由 能力清单 尊严
原文传递
柏拉图的宗教正义观和艺术正义观 被引量:3
7
作者 王云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38-151,共14页
本文旨在讨论柏拉图的宗教正义和艺术正义思想。毋庸置疑,《理想国》对人类的正义学说贡献巨大,然而,在它诸多贡献中有一些似乎从未被深入探讨过。一般来说,正义也就是社会生活领域中的正义,但读过《理想国》的人一定知道,柏拉图心目中... 本文旨在讨论柏拉图的宗教正义和艺术正义思想。毋庸置疑,《理想国》对人类的正义学说贡献巨大,然而,在它诸多贡献中有一些似乎从未被深入探讨过。一般来说,正义也就是社会生活领域中的正义,但读过《理想国》的人一定知道,柏拉图心目中的正义不仅指这样的正义,而且还指宗教领域中的正义和艺术领域中的正义,尽管他没有明确地使用过"宗教正义"、"艺术正义"或与此相类似的概念。笔者以为,在一定程度上把不同领域中的正义联系起来进行论述,这正是《理想国》在正义学说方面最具特色,也最具价值之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柏拉图 宗教正义 艺术正义 诗歌正义
下载PDF
亨利·菲尔丁的法律书写及诗性正义辩护
8
作者 田津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42-154,共13页
菲尔丁的法律书写指涉启蒙时代英国法律之弊的两个层面:一是证据法的阙漏,二是正义标准的悖乱。这一书写暴露了经验主义法则之于证据认知的局限性,也洞见了英国法律与道德原则的割席。基于此,菲尔丁呼吁通过文学矫正法律之偏。他将“认... 菲尔丁的法律书写指涉启蒙时代英国法律之弊的两个层面:一是证据法的阙漏,二是正义标准的悖乱。这一书写暴露了经验主义法则之于证据认知的局限性,也洞见了英国法律与道德原则的割席。基于此,菲尔丁呼吁通过文学矫正法律之偏。他将“认知真相”的使命框定于人性探索之领域,论证证据认知方法在人类道德确定性领域的失效,为文学的认知功能而辩护。继而,他将识别“真假”的任务转换为区分“善恶”的论题,用诗性正义的内涵补充法律程序正义。面对经验主义的冲击,菲尔丁作为坚守诗学道德论的孤勇者,继承了“诗性正义”的文学遗产,开辟了不同于“形式现实主义”小说的写作新职域。同时,他的法律书写也通过道德哲学的正义实质烛照了英国法律形式主义之偏,成为了狄更斯时代法律批评的先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菲尔丁 法律书写 形式 诗性正义
原文传递
“愿望”与“义务”的道德——现实主义视角下伊恩·麦克尤恩《儿童法案》中的法理观
9
作者 黄子夜 《外国语文研究(辑刊)》 2024年第2期65-77,共13页
国内对伊恩·麦克尤恩小说伦理维度的研究多以探讨人的心理与情感为主,而对小说现实维度的研究又常常脱离伦理这一聚焦点,仅关注英国社会的历史与政治书写。事实上,麦克尤恩对法律意象及法律主题多层次的关注恰巧能够成为道德伦理... 国内对伊恩·麦克尤恩小说伦理维度的研究多以探讨人的心理与情感为主,而对小说现实维度的研究又常常脱离伦理这一聚焦点,仅关注英国社会的历史与政治书写。事实上,麦克尤恩对法律意象及法律主题多层次的关注恰巧能够成为道德伦理与现实社会的联结点。以小说《儿童法案》为例,其从法官菲奥娜这一角色切入,深度演绎法律的内在道德性在立法、司法及自由裁量情境下的局限,以文学“诗性正义”的方式对法律“义务的道德”与“愿望的道德”做出了反思。麦克尤恩从个体描写出发,借由法律视角窥视社会公共道德困境,在揭示作品法理观的同时,也印证了其作品中所蕴含的现实主义诗性伦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恩·麦克尤恩 《儿童法案》 现实主义 法律与道德 诗性正义
下载PDF
“诗性正义”观照下德育共同体的生成逻辑与实现路径
10
作者 李忠伟 王艳 《教育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8-26,共9页
德育共同体是一种具有道德新形态的伦理实体,旨在多元主体平等交往、互动协作的过程中达成一致的德育目标,以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基于对道德教育现实层面的观照,德育共同体的建构正面临着陌生化的情感认同、边缘化的身份认同、虚... 德育共同体是一种具有道德新形态的伦理实体,旨在多元主体平等交往、互动协作的过程中达成一致的德育目标,以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基于对道德教育现实层面的观照,德育共同体的建构正面临着陌生化的情感认同、边缘化的身份认同、虚拟化的价值认同等危机.“诗性正义”作为一种建构在文学想象和情感理性之上的正义标准,强调了对教条主义理性的批判,为化解德育共同体的危机提供了新的可能性。这一理论通过对道德实践的补充和深化,与德育共同体形成了密切的互动关联.“诗性正义”观照下,德育共同体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规范化的正义框架,而是在多元灵活开放的过程中实现了动态生成。以新的视野审视德育共同体的构建,应以文育德,寻求情感共鸣;以人育德,达成身份认同;以观育德,明确价值导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性正义” 德育共同体 道德想象力 生成逻辑
原文传递
正义的实现仅仅依靠理性吗——探讨努斯鲍姆的诗性正义 被引量:4
11
作者 杨豹 肖红春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26-30,共5页
从理性角度追求正义的实现是西方社会的传统。尤其自近代以来,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事实与理性,似乎只要依据事实和理性,就能实现正义。努斯鲍姆认为,在这种理论中,人以单纯的理性实现正义,只能使人沦为物,成为了缺乏情感的、... 从理性角度追求正义的实现是西方社会的传统。尤其自近代以来,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事实与理性,似乎只要依据事实和理性,就能实现正义。努斯鲍姆认为,在这种理论中,人以单纯的理性实现正义,只能使人沦为物,成为了缺乏情感的、冷冰冰的理性经济人。由此,她提出了诗性正义的思想,认为借助文学想象和情感能够形成完整的理性,促进社会正义的实现。诗性正义的思想既深化了人们对正义的认识,也促使人们反思其局限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努斯鲍姆 诗性正义 事实 理性
下载PDF
全球语境下的王国维悲剧理论 被引量:3
12
作者 丁尔苏 《中国比较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23-135,共13页
王国维是首位融入全球悲剧话语的中国学者,其美学视角主要源于19世纪德国的唯意志论。虽然在细节阐述。上稍有出入,但他对悲剧的价值、功用、文类特征等重大问题的看法与叔本华基本一致。首先,王国维遵循叔本华的悲剧成因三分法,把艺术... 王国维是首位融入全球悲剧话语的中国学者,其美学视角主要源于19世纪德国的唯意志论。虽然在细节阐述。上稍有出入,但他对悲剧的价值、功用、文类特征等重大问题的看法与叔本华基本一致。首先,王国维遵循叔本华的悲剧成因三分法,把艺术评论的焦点转向道德上普普通通的人群。其次,他反对“诗的正义”,认为这有悖于众生皆苦的人生真谛。再次,他把苦中有乐的特殊审美体验纳入“壮美”范畴,对应于叔本华提出的“崇高”概念。最后,王国维和叔本华把人间苦难都归咎于盲目扩张、永不满足的生存意志,这一审关立场虽然不分青红皂白,但在客观上仍然对社会权贵过度贪婪起到批判作用。这表明提倡“出世”或“退让”在特殊的语境下不失为一种积极的道德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国维 叔本华 悲剧理论 悲刷成因 诗的正义 悲剧性快感 出世与退让
原文传递
艺术正义的类型与亚类型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云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83-195,共13页
戏剧、小说和电影等故事性(演故事和说故事)艺术只要呈现社会生活的图景,就不免要描述发生于人群之间的善恶行为及其冲突。在历时两千多年的世界艺术史上,数不胜数的戏剧、小说和电影以(比较)正确的道德态度和立场描述了善恶行为和善恶... 戏剧、小说和电影等故事性(演故事和说故事)艺术只要呈现社会生活的图景,就不免要描述发生于人群之间的善恶行为及其冲突。在历时两千多年的世界艺术史上,数不胜数的戏剧、小说和电影以(比较)正确的道德态度和立场描述了善恶行为和善恶冲突,显见艺术正义是故事性艺术的永恒主题。依此推理,艺术正义应该是故事性艺术研究中的永恒话题,艺术正义学说也应该成为相当成熟的理论,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时下研究艺术正义的著述几乎都出自"法律与文学"的学者而非文学或其他艺术的学者之手;由于长期以来国际学界对艺术正义的类型结构、生成原因、社会效应以及研究艺术正义的方法论等缺乏深入探究,因而对艺术正义的认知始终模糊不清,最终导致了艺术正义学说始终处在半生不熟的状态之中。本文试图破解艺术正义的类型结构问题,以期能在有限的程度上推动艺术正义研究的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正义 完全艺术正义 不完全艺术正义 诗的正义
下载PDF
“诗性正义”理论观照下的网络文学和公共生活 被引量:2
14
作者 张晓红 雷婕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7-46,共10页
网络文学在其独特的生产、传播和接受机制中以开放取代封闭、以大众取代精英,表现出极强的开放性与交互性,一方面不断重塑当代文学话语既有的“文学性”,形成文学发展的一种新格局;另一方面自主性的失落、娱乐至上论、价值数字化等往往... 网络文学在其独特的生产、传播和接受机制中以开放取代封闭、以大众取代精英,表现出极强的开放性与交互性,一方面不断重塑当代文学话语既有的“文学性”,形成文学发展的一种新格局;另一方面自主性的失落、娱乐至上论、价值数字化等往往使其陷入“文学性”和“公共性”双重失落、错位、悖论。“诗性正义”理论通过强调文学想象和情感认知、提倡批判性文学对话、开启文学—伦理学探索以介入公共生活,重新激活文学的公共性,无疑有益于助推网络文学成为一种文学公共话语实践:网络文学特有的交互式接受机制和阅读体验为实现“诗性正义”提供了一种可能的载体和通路;“诗性正义”赋予网络文学超越虚拟空间的现实意义和伦理价值,使文学读者在与文本、作者与其他读者的平等交流中进行道德反思,并以此为逻辑起点参与公共生活。总之,作为经验现象的网络文学与“诗性正义”理论互为表里、互相作用:网络文学交互式阅读体验为“诗性正义”公共话语实践带来经验参照;“诗性正义”也对网络文学发挥其潜在的公共性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和规范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性正义 网络文学 公共生活 公共性 文学伦理 双重虚拟性
原文传递
奈丽·萨克斯诗歌的创伤宣称与诗性正义 被引量:3
15
作者 张帆 《当代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54-60,共7页
诺贝尔奖女诗人奈丽·萨克斯是德国战后"创伤叙事"的代表,她的诗歌从主题、意象、文化和宗教等层面对犹太民族的创伤记忆和创伤文化进行叙事"宣称",使人们经过心理反省和奋力穿越后挣脱创伤的梦魇,并以"... 诺贝尔奖女诗人奈丽·萨克斯是德国战后"创伤叙事"的代表,她的诗歌从主题、意象、文化和宗教等层面对犹太民族的创伤记忆和创伤文化进行叙事"宣称",使人们经过心理反省和奋力穿越后挣脱创伤的梦魇,并以"诗性正义"重新获得理解生命和未来的维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奈丽·萨克斯 创伤 宣称 诗性正义
原文传递
文学的审美与道德关系论析 被引量:2
16
作者 常娟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3年第6期120-128,共9页
文学既具有审美属性,又具有道德功能;前者是文学的内在价值,后者是文学的外在价值。在文学活动中,二者既是彼此关联互相交织,又是相互抵触矛盾对立的。审美和道德既有亲缘性,表现为价值取向上的一致性、最高境界追求的相似性和实践效能... 文学既具有审美属性,又具有道德功能;前者是文学的内在价值,后者是文学的外在价值。在文学活动中,二者既是彼此关联互相交织,又是相互抵触矛盾对立的。审美和道德既有亲缘性,表现为价值取向上的一致性、最高境界追求的相似性和实践效能上的交融性;又是彼此相对独立和疏离的,二者把握现实的方式和特征各异其趣。审美偏重于情感形式和个体体验,道德倾向于价值判断和集体规约。文学作为写作阅读的私人化活动,具有道德的超越性;作为产出公共精神产品的活动,具有道德的在场性。文学应当超越一时一地的善恶伦理判断,在其特殊的审美领域彰显其诗性正义,实现审美与道德的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 审美 道德 超越性 在场性 诗性正义
下载PDF
恶的审美化与诗性正义论 被引量:3
17
作者 王建刚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73-183,共11页
恶是文学艺术中的常见主题。"恶"在艺术中经过一种"审美化"改造后得以蜕变与净化,并获得在现实生活中不曾有的新质。与此同时,它也被赋予一种独特的诗性认识价值和审美伦理功能。由此,艺术中的"恶"既能... 恶是文学艺术中的常见主题。"恶"在艺术中经过一种"审美化"改造后得以蜕变与净化,并获得在现实生活中不曾有的新质。与此同时,它也被赋予一种独特的诗性认识价值和审美伦理功能。由此,艺术中的"恶"既能帮助读者更好地认识生活,又能在某种意义上给他们以审美的享受。"恶"的审美化本身所具有的那种悖论特性也会最终指向文学的伦理层面,引发人们对诗性正义问题的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化 平庸之恶 文学伦理 诗性正义
下载PDF
诗性正义何以可能?—努斯鲍姆《诗性正义》引发的思考 被引量:3
18
作者 李勇 于惠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21-127,192,共7页
努斯鲍姆在文学想象与情感的基础上建立了诗性正义理论,试图让文学在司法审判中发挥作用。她对于文学的社会功能与法律程序如何成功对接的论述,可以引发关于世界观、情感与理性等方面问题的思考。从文学理论的角度来讨论,诗性正义理论... 努斯鲍姆在文学想象与情感的基础上建立了诗性正义理论,试图让文学在司法审判中发挥作用。她对于文学的社会功能与法律程序如何成功对接的论述,可以引发关于世界观、情感与理性等方面问题的思考。从文学理论的角度来讨论,诗性正义理论存在着诗性正义与法律审判难以直接对接、文学情感与法律理性相矛盾等困境。由此,探究努斯鲍姆对文学作用的认识偏差,进而获得关于文学作用的限度、复杂机制及产生方式等方面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玛莎·努斯鲍姆 诗性正义 文学作用 文学理论
下载PDF
情感正义论:从诗性正义回到苏格兰启蒙 被引量:2
19
作者 张正萍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02-114,共13页
玛莎·努斯鲍姆从文学想象中构建了诗性正义,以具有"畅想"和同情能力的诗人作为正义的裁判。然而,"诗性正义"所运用的想象与同情却让人质疑其对公共生活的适用性。作为诗性正义的理论来源,苏格兰启蒙思想回应... 玛莎·努斯鲍姆从文学想象中构建了诗性正义,以具有"畅想"和同情能力的诗人作为正义的裁判。然而,"诗性正义"所运用的想象与同情却让人质疑其对公共生活的适用性。作为诗性正义的理论来源,苏格兰启蒙思想回应了这种质疑。休谟和斯密这两位苏格兰启蒙运动的杰出代表,在情感的基础上建构了一套经济、政治和法律的正义论,而"旁观者"、"同情"是这种正义论的关键概念。诉诸经济正义、政治正义和法律正义,休谟和斯密展现了公共生活中的社会秩序。苏格兰启蒙思想家所构想的以情感为原点的社会秩序论,契合中国社会长期以来的理论传统。处于转型时期的当代中国可以从重视人情伦常的传统中发掘合适的理论,并汲取苏格兰启蒙思想中的道德情感论,在经济、政治和法律领域做出自己的理论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情感正义 诗性正义 苏格兰启蒙思想 同情 旁观者 休谟 斯密 玛莎·努斯鲍姆
原文传递
生命正义的理念与生命哲学教育的理论旨归 被引量:2
20
作者 杜海涛 张添发 《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4期30-35,共6页
生命正义是一种以对具体生命关照为出发点的正义理念,它对应的是一种以抽象人的同一性为出发点的正义理论。生命正义以对个体生命的关爱为旨归,认为社会正义与个人的正义感都应回应关爱生命这一具体目的。这种正义观对抗的是近代以来以... 生命正义是一种以对具体生命关照为出发点的正义理念,它对应的是一种以抽象人的同一性为出发点的正义理论。生命正义以对个体生命的关爱为旨归,认为社会正义与个人的正义感都应回应关爱生命这一具体目的。这种正义观对抗的是近代以来以效用主义和法权哲学为基础的正义理论。生命正义的内在基础是正义感的情感性基础,提倡仁爱精神在分配、司法等活动中的作用。而若要这种情感性主张不至于落入空泛,就需要对当代公民教育提出一种生命哲学教育要求,这种教育包括理性情感、仁爱精神、生命哲学等具体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命正义 生命哲学 诗性正义 情感主义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