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江南文化资源的类型及其阐释 被引量:13
1
作者 刘士林 刘新静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37-44,共8页
明清以来形成的江南文化以诗性精神为内核,由物质文化资源、社会文化资源和审美文化资源构成,主要类型有古镇文化资源、农桑文化资源、饮食文化资源、都市文化资源、工业文化资源、运河文化资源、园林和戏曲文化资源。这些文化资源已经... 明清以来形成的江南文化以诗性精神为内核,由物质文化资源、社会文化资源和审美文化资源构成,主要类型有古镇文化资源、农桑文化资源、饮食文化资源、都市文化资源、工业文化资源、运河文化资源、园林和戏曲文化资源。这些文化资源已经成为江南地区再发展的重要基础。对江南文化资源进行系统梳理和价值研究,探索其在城市化和后现代社会背景下的生存与复活之路,是保护江南文化和传扬江南诗性精神最重要的基础性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南文化 诗性精神 现代阐释
下载PDF
中国传统译论的哲学思辨 被引量:12
2
作者 朱瑜 《中国翻译》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2-15,共4页
中国传统译论深受儒、道、释思想的侵淫,具体表现为"个人经验"、"实践为中心"以及"直觉诗性体认"的内省式思维范式。就此而言,中国古代译论家关于翻译现象与本质的体味与思考不啻体现了一种人文和哲学的... 中国传统译论深受儒、道、释思想的侵淫,具体表现为"个人经验"、"实践为中心"以及"直觉诗性体认"的内省式思维范式。就此而言,中国古代译论家关于翻译现象与本质的体味与思考不啻体现了一种人文和哲学的诗性关怀,其认知模式、研究方法、阐述形式以及术语表达,凡此等等,无不透示出古典文论影响的痕迹。鉴于此,认真梳理我国传统译论与儒、道、释文化以及古典文论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将哲学与诗学理性的"形而上"思辨方法贯穿于整个阐释过程,这一尝试无疑有助于我们对中国传统译论的长与短、巧与拙进行客观的考问,与此同时,这一取道也可望对文学作品中超乎语符的"味外之旨"的体认与再现提供一种崭新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传统译论 科学理性 诗学理性 哲学思辨
原文传递
汉唐“白虹贯日”解释范式之转变及其文化记忆 被引量:1
3
作者 张月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99-108,共10页
“白虹贯日”的解读几经范式演变。先民记录白虹贯日为自然天象,到战国时期视其为政治禁忌,汉代从伦理角度进行比附、影射,六朝时期因社会动荡而将其比附为政治兵象,再到唐朝对其进行诗性阐释。从先秦到唐,“白虹贯日”解读范式的转变... “白虹贯日”的解读几经范式演变。先民记录白虹贯日为自然天象,到战国时期视其为政治禁忌,汉代从伦理角度进行比附、影射,六朝时期因社会动荡而将其比附为政治兵象,再到唐朝对其进行诗性阐释。从先秦到唐,“白虹贯日”解读范式的转变体现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记忆与文学特征,其间它也逐渐与广泛流传的荆轲刺秦王故事相联系,呈现出不同的文化解读。在唐代诗人笔下,荆轲刺秦王、白虹贯日在精诚、复仇和壮志豪情等方面成为盛唐气象、“少年精神”的象征,体现了蓬勃时代的青春力量。然而,安史之乱后,皇权政治式微,白虹贯日再度成为禁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虹贯日 荆轲刺秦王 少年精神 伦理比附 诗性解读
下载PDF
述论《关雎》诗解
4
作者 熊思怡 吴琪 杨言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3年第19期21-26,共6页
“诗解”一词包含两层意蕴,一是对诗文本的疏解,二是对诗所负载的社会功用的判定。《关雎》原为先民歌谣,在儒学独尊的背景下被奉为圭臬,历代研究者对其不断注解疏正,诗解延传更迭,赋予《关雎》个人进德、主文谲谏、人伦教化等社会意义... “诗解”一词包含两层意蕴,一是对诗文本的疏解,二是对诗所负载的社会功用的判定。《关雎》原为先民歌谣,在儒学独尊的背景下被奉为圭臬,历代研究者对其不断注解疏正,诗解延传更迭,赋予《关雎》个人进德、主文谲谏、人伦教化等社会意义或功能。回顾千年的《关雎》诗解史,“诗学”和“经学”构成了两条基本的阐释路径。该文选取《关雎》诗解发展中较为重要的时间节点,论及先秦、两汉、宋代、清代、近代的代表诗解,希冀以此把握《关雎》诗解的发展脉络。新时代再读《关雎》,其体现了完满的男女相合之义,当为礼制影响下的爱情诗之冠冕,是古典爱情诗歌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经》学 《关雎》 诗解 爱情诗 讽谏 孔子 人伦教化
下载PDF
杨慎“诗非史”观与中国古代诗歌阐释传统--以《升庵诗话》为中心
5
作者 李琼玉 《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第5期69-73,共5页
杨慎历来被认为是明代“诗非史”观的重镇,实际上,他反对的是宋以来根据杜诗开创的愈演愈误的小传统。在辨明“诗”“史”二体的基础上,他提出了含蓄蕴藉的诗歌叙事标准,将其融通于诗歌缘情的本质。同时,他又秉持辩证复古的观念、字有... 杨慎历来被认为是明代“诗非史”观的重镇,实际上,他反对的是宋以来根据杜诗开创的愈演愈误的小传统。在辨明“诗”“史”二体的基础上,他提出了含蓄蕴藉的诗歌叙事标准,将其融通于诗歌缘情的本质。同时,他又秉持辩证复古的观念、字有来处的知识主义、文献考据的史证意识,最终回到了中国古代诗歌阐释的“诗史”大传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 诗非史 升庵诗话 诗歌阐释
下载PDF
再释契诃夫及其诗意现实主义 被引量:4
6
作者 顾春芳 《民族艺术研究》 CSSCI 2020年第4期77-86,共10页
契诃夫的戏剧创作依托莫斯科艺术剧院的舞台从而缔造出“诗意现实主义”的俄罗斯演剧形态,在世界范围内确立了俄罗斯现代戏剧的风格和高度。契诃夫“诗意现实主义”戏剧不以表面的矛盾冲突见长,它突破了西方传统戏剧“外在戏剧性”的美... 契诃夫的戏剧创作依托莫斯科艺术剧院的舞台从而缔造出“诗意现实主义”的俄罗斯演剧形态,在世界范围内确立了俄罗斯现代戏剧的风格和高度。契诃夫“诗意现实主义”戏剧不以表面的矛盾冲突见长,它突破了西方传统戏剧“外在戏剧性”的美学追求,转而在日常生活中发掘那些潜在而又具有普遍意义的戏剧性;它改变了西方传统戏剧“戏剧性”的定义和内涵,呈现出一种“内在的戏剧性”,由此完成了一场对戏剧艺术由外向内的深刻革命。文章着重探讨契诃夫诗意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如何通过日常生活的悲剧性构建以及象征手法,形成意味隽永的诗性蕴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契诃夫 诗意现实主义 现代性 内在戏剧性 艺术阐释
下载PDF
深情的关注 诗意的解读——论田汉的戏剧批评
7
作者 安葵 《民族艺术研究》 2023年第1期80-87,共8页
田汉的戏剧批评与其社会批评、创作生涯、戏剧活动和组织领导工作紧密结合,伴随其一生。他的戏剧批评包含在理论研究、政策阐释、工作报告、评论、咏剧诗等各种形式的文章中。他的戏剧批评站在人民的立场,对作品进行诗意的解读,以真挚... 田汉的戏剧批评与其社会批评、创作生涯、戏剧活动和组织领导工作紧密结合,伴随其一生。他的戏剧批评包含在理论研究、政策阐释、工作报告、评论、咏剧诗等各种形式的文章中。他的戏剧批评站在人民的立场,对作品进行诗意的解读,以真挚的感情评价戏剧家。他的戏剧批评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对今天的批评工作有重要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田汉 戏剧批评 人民立场 诗意解读 真挚感情
下载PDF
文化江南的当代传承与开发 被引量:4
8
作者 刘士林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2年第1期27-31,共5页
自古以来,江南地区就以经济、教育和文化的发达著称于世,在古代中国文明中创造了高度发达的文明生活方式与独具个性的区域文化传统。区域内的吴文化、越文化和海派文化联系密切,相关性很强。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以后,以上海为首位城市的长... 自古以来,江南地区就以经济、教育和文化的发达著称于世,在古代中国文明中创造了高度发达的文明生活方式与独具个性的区域文化传统。区域内的吴文化、越文化和海派文化联系密切,相关性很强。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以后,以上海为首位城市的长江三角洲地区,正在形成一个在经济社会与文化上联系更加密切的城市共同体,并最有希望发展成为一个世界级的大城市群。这是作为其区域文化传统的江南文化在当下越来越重要的根源。从当代江南城市的相关研究看,主要集中在经济社会方面,对这一区域的文化资源与文化发展明显重视不够,有些研究即使涉及到文化层面,也主要偏重于对西方消费文化、时尚文化的引进与介绍,明显忽视了对江南地区的区域文化传统的研究。实际上,江南地区特有的人文地理、社会结构及文化传统等,不仅直接参与了江南社会的历史建构,也在更深的层次上影响着它在今天的发展以及在未来的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南 诗性文化 现代阐释
下载PDF
论《诗经》“君子”称谓的时代内涵及价值 被引量:2
9
作者 钱志熙 《中国高校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86-99,159,共15页
“君子”是中国古代重要的人伦范畴。《诗经》大量使用君子称谓的本义,主要是身份的称呼,但也含有比较明显的人伦美称意味,并奠定了后来《左传》《论语》中的“君子论”。君子称谓在使用的对象上,经历了一个从国君、大夫到士庶人推广的... “君子”是中国古代重要的人伦范畴。《诗经》大量使用君子称谓的本义,主要是身份的称呼,但也含有比较明显的人伦美称意味,并奠定了后来《左传》《论语》中的“君子论”。君子称谓在使用的对象上,经历了一个从国君、大夫到士庶人推广的过程。君子一词用于普通的士庶人称呼,最初具有僭越性。《国风》中大量表现男女之情的诗中的君子,相当于后世的“郎“”良人”的意思,其称呼中的道德意识相对淡薄,而世俗生活的情感意味则十分突出。以《毛诗》为代表的汉儒解诗系统与后世各个解诗系统,在对君子的内涵与对象认定上显示出较大的差异,如《毛诗》立足于身份、道德的意义,对《国风》中许多原本只是世俗美称的君子,多朝道德君子方向解释。以君子为代表的《国风》中大量称谓词的使用,是《诗经》时代世俗理性生命观确立的标志之一。“君子”“郎“”欢”等美称、爱称的频繁使用,也反映了民间歌曲的一种诗学体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经》 君子 身份称谓 人伦美称 解诗系统
原文传递
生命的笺注——张晓风诗性解释散文解读 被引量:2
10
作者 徐光萍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4期78-82,共5页
张晓风以其独特的诗性解释散文在台湾文坛独树一帜。生命和生存本体论的诗性阐释是她奉献给现代散文的最大功绩。对自然与生命的宗教般感恩、对故乡与人文家园的不舍情结、对生命意义的执着追问成为张晓风散文思想情感内涵渐次展开、互... 张晓风以其独特的诗性解释散文在台湾文坛独树一帜。生命和生存本体论的诗性阐释是她奉献给现代散文的最大功绩。对自然与生命的宗教般感恩、对故乡与人文家园的不舍情结、对生命意义的执着追问成为张晓风散文思想情感内涵渐次展开、互为渗透整合的三个层面。她的诗性思维和鲜活独到的艺术表现给散文带来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审美视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性解释 生命之美 故园情结 生命追问 豪喻
下载PDF
儿童视角的诗学阐释及其对现当代文学研究的意义与价值 被引量:2
11
作者 姜瑜 沈杏培 《伊犁教育学院学报》 2006年第1期66-71,103,共7页
成人小说中的儿童视角是一个具有深层意味的叙述策略。儿童视角不仅是一种独特的限知叙述,也包含着作家疏离成人经验、借助儿童感知和视域重新整合生存体验、阐释世界的自觉选择。儿童视角小说作为独特的文学现象,呈现出独特的叙述语调... 成人小说中的儿童视角是一个具有深层意味的叙述策略。儿童视角不仅是一种独特的限知叙述,也包含着作家疏离成人经验、借助儿童感知和视域重新整合生存体验、阐释世界的自觉选择。儿童视角小说作为独特的文学现象,呈现出独特的叙述语调和美学风格,同时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密码以及作家个体的文化心理。同时,儿童视角的理论品质、发生机理等问题具有相当的理论魅力也是亟待进一步厘清、探讨的理论话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视角 诗学阐释 原生态 复调诗学
下载PDF
论《神曲》对基督教文化的诗性阐释 被引量:3
12
作者 张保宁 《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83-87,92,共6页
在多元文化并兴的今天,基督教思想对人类文明的影响越来越受到学界的关注,但丁的《神曲》就是一部对中世纪基督教神学思想进行诗性阐释的经典性作品。它以捍卫基督精神的纯洁性为目的,以宏扬基督教文化为使命,整部作品贯穿了强烈的精神... 在多元文化并兴的今天,基督教思想对人类文明的影响越来越受到学界的关注,但丁的《神曲》就是一部对中世纪基督教神学思想进行诗性阐释的经典性作品。它以捍卫基督精神的纯洁性为目的,以宏扬基督教文化为使命,整部作品贯穿了强烈的精神信仰内涵:在对上帝的敬仰中实现人生幸福,在惩恶扬善中获得自我救赎,在对邪恶的审判中纯洁基督精神。这一切都源于诗人对耶稣基督思想的崇拜和信仰。《神曲》的整体结构充满了神性色彩,作品的寓言性和丰富的象征手法使作品的诗性更为浓厚。《神曲》对基督精神的诗性阐释强化了西方文化中精神信仰的崇高地位,从而对近代西方基督教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但丁 《神曲》 精神信仰 基督教文化 诗性阐释
原文传递
论魏了翁的诗注观 被引量:1
13
作者 李晓黎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7年第4期26-30,共5页
魏了翁是宋代给诗歌注本作序最多的人。魏了翁的诗注观清晰、完整且辩证,主要内容包括:诗注要能够剖析并发挥深藏在诗中的义理,有补于政教;要能够探寻诗中的典故,帮助读者贴近诗人,把握诗意。与此同时,魏了翁对诗注的局限性也有着足够... 魏了翁是宋代给诗歌注本作序最多的人。魏了翁的诗注观清晰、完整且辩证,主要内容包括:诗注要能够剖析并发挥深藏在诗中的义理,有补于政教;要能够探寻诗中的典故,帮助读者贴近诗人,把握诗意。与此同时,魏了翁对诗注的局限性也有着足够的警惕,他认为不能把诗歌注释等同于典故注释,在阅读接受的过程中,应该摆脱对注本的依赖,以读者为主导,以作品为本位,"自求之,自得之",从而打通了理学注释与诗学注释两种不同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诗学 魏了翁 诗注观 义理 典故 辩证 理学注释 诗学注释
下载PDF
何处是归程:苏轼诗词中鸿雁意象的诗意阐释 被引量:2
14
作者 杨吉华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7年第2期161-166,共6页
苏轼一生宦海沉浮的漂迫经历所形成的"天涯倦客"般的自我认知,使他的诗词世界中频繁地出现了各种存在形态的鸿雁意象。孤鸿意象成了苏轼个体人格的最好比拟;雪泥鸿爪之喻则典型地体现了苏轼强烈的人生如寄思想;对生命存在的... 苏轼一生宦海沉浮的漂迫经历所形成的"天涯倦客"般的自我认知,使他的诗词世界中频繁地出现了各种存在形态的鸿雁意象。孤鸿意象成了苏轼个体人格的最好比拟;雪泥鸿爪之喻则典型地体现了苏轼强烈的人生如寄思想;对生命存在的悲剧性体验与深层喟叹使他在归鸿意象中体现出较为纯粹的精神式盼归之情;最后,苏轼在将道的超越精神与儒的创造精神和佛的隐忍精神三者合而为一的过程中,在经历了"壮心—忧心—倦心—心安"的内在心路发展演变后,终于在"吾心安处是吾乡"的超越中,为自我生命找到了最后的诗意栖居之所。这也使得苏轼诗词中的鸿雁意象不但继承发展了宋代之前中国古典诗词中鸿雁意象所传递出来的多元文化意蕴,而且也展现了苏轼在不同生命历程阶段对自我及宇宙人生的深刻思考与体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鸿雁 苏轼 诗意阐释
下载PDF
浪游情怀和仁侠精神的诗学建构 --郑愁予诗歌诗意内涵的文化阐释 被引量:1
15
作者 黄静姝 《兰州工业学院学报》 2022年第3期105-110,共6页
台湾诗人郑愁予用现代诗歌表达诗人复杂的生活感受和人生体验,其诗歌呈现出浪游情怀和仁侠精神完美结合的诗性特点。复杂的人生经历、特殊的历史时代、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以及个性独具的人文情怀是郑愁予诗歌浪游情怀与仁侠精神形成的... 台湾诗人郑愁予用现代诗歌表达诗人复杂的生活感受和人生体验,其诗歌呈现出浪游情怀和仁侠精神完美结合的诗性特点。复杂的人生经历、特殊的历史时代、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以及个性独具的人文情怀是郑愁予诗歌浪游情怀与仁侠精神形成的原因。诗人借古典诗学传统通过物我相融的意象、富有张力的语言及精致巧妙的结构表达自己独特的审美诉求和情感体验,借浪游情怀和仁侠精神表现强烈的民族归属感和人生理想与人格品质,寄托对故国乡土深沉的怀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郑愁予 浪游情怀 仁侠精神 诗意内涵 文化阐释
下载PDF
宋代集杜诗的递嬗历程及其诗学阐释 被引量:1
16
作者 杨海龙 《忻州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第4期44-52,共9页
宋代是集杜诗产生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对宋代集杜诗发展过程进行梳理,可以发现其自身的递嬗变化,也可以关注到宋代集杜诗在游戏性、思想性、艺术性以及“诗史”观念等诗学视域中的特殊性。宋代集杜诗的产生与发展与宋代崇杜、尊杜、学杜... 宋代是集杜诗产生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对宋代集杜诗发展过程进行梳理,可以发现其自身的递嬗变化,也可以关注到宋代集杜诗在游戏性、思想性、艺术性以及“诗史”观念等诗学视域中的特殊性。宋代集杜诗的产生与发展与宋代崇杜、尊杜、学杜的风气息息相关,而宋人对杜集的整理则是集杜诗在宋代发生发展的物质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 集杜诗 递嬗历程 诗学阐释
下载PDF
“异质话语的诗性阐释及其现代性审视”方法论 被引量:2
17
作者 张宏辉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139-144,共6页
根据对中西诗学(文论)跨文化比较研究的内在价值理路及其知识学进路三大环节的理解,以及时下“话语—模子研究”范式的方法论残缺及其“泛文化”危机倾向,提出将“异质性话语理解”、“诗性阐释”与“现代性审视”三者结合起来的方法论... 根据对中西诗学(文论)跨文化比较研究的内在价值理路及其知识学进路三大环节的理解,以及时下“话语—模子研究”范式的方法论残缺及其“泛文化”危机倾向,提出将“异质性话语理解”、“诗性阐释”与“现代性审视”三者结合起来的方法论新范式,粗略勾画并说明了这种“异质话语的诗性阐释及其现代性审视”方法论具体运作的三个内在环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文化研究 诗性阐释 话语 现代性 方法论
下载PDF
试论《关雎》在《牡丹亭》中的意义 被引量:1
18
作者 牛丹丹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1期98-103,108,共7页
《牡丹亭》作为汤显祖"临川四梦"中的得意之作,充分彰显了汤显祖的"至情观"。试以《关雎》为切入点来探寻其在《牡丹亭》中的意义。汤显祖通过陈最良和杜丽娘对《关雎》的不同解读,表现了陈最良的迂腐、塑造了在&qu... 《牡丹亭》作为汤显祖"临川四梦"中的得意之作,充分彰显了汤显祖的"至情观"。试以《关雎》为切入点来探寻其在《牡丹亭》中的意义。汤显祖通过陈最良和杜丽娘对《关雎》的不同解读,表现了陈最良的迂腐、塑造了在"情"与"礼"尖锐对立下的"有情人"杜丽娘,与此同时,通过他们对《关雎》的传统的经学解读与新的诗学解读的对立,表现了"天理"(人的道德属性)与"人欲"(人的自然属性)不可调和的矛盾,进一步彰显了汤显祖"主情反理"的思想内涵以及《牡丹亭》的时代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雎》 《牡丹亭》 陈最良 杜丽娘 经学解读 诗学解读 反理主情
下载PDF
西方《关雎》阐释三百年 被引量:1
19
作者 李伟荣 郭紫云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6期1-10,共10页
综合考察西方《关雎》翻译和阐释近三百年的实践,可以发现西方译者或阐释者一直尊重中国古典诗歌本身的诗性,既有散体翻译,也有韵体翻译,但是都在追求呈现《关雎》的诗性,一代代译者的努力,最终让西方读者越来越接近包括《关雎》在内的... 综合考察西方《关雎》翻译和阐释近三百年的实践,可以发现西方译者或阐释者一直尊重中国古典诗歌本身的诗性,既有散体翻译,也有韵体翻译,但是都在追求呈现《关雎》的诗性,一代代译者的努力,最终让西方读者越来越接近包括《关雎》在内的中国古典诗歌的原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雎》 诗性 翻译 阐释
下载PDF
孔子“思无邪”新释及其现代诗学意义 被引量:1
20
作者 邓艮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3期34-38,共5页
孔子关于《诗》三百篇“思无邪”的总评,历来释之者聚讼纷纭,几成学界一大疑案。“思无邪”三字或许本无需逐字训诂,不妨当作一句整体的赞语,类似“棒极了”“太好了”“说不尽”之类的混沌之语。孔子谈《诗》的视角本是多向度的、开放... 孔子关于《诗》三百篇“思无邪”的总评,历来释之者聚讼纷纭,几成学界一大疑案。“思无邪”三字或许本无需逐字训诂,不妨当作一句整体的赞语,类似“棒极了”“太好了”“说不尽”之类的混沌之语。孔子谈《诗》的视角本是多向度的、开放性的,强要“一言以蔽之”,其难度可想而知。强调任何一方面,就必然遮蔽另一方面,就会大大简化《诗》的“经典”性。因此,孔子对《诗》说了那么多的好话,最后用“思无邪”一语作结,就更像一句脱口而出的口语化赞辞:“哦,《诗》三百篇,真好,经典,值得看!”如果我们从一个诗人的诗心出发,就会发现孔子似乎不经意间早为我们开创了这个中国式无限阐释的现代诗学观念,也显示和表征了孔子那颗世俗的诗心和一副活泼的诗人面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思无邪 诗心 现代诗学 无限阐释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