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览之有色 扣之有声——论古代文论诗性感觉的隐喻式表达 被引量:4
1
作者 吴中胜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3期56-61,共6页
中国古代文论中大量的范畴、概念、术语都是诗性感觉体验的隐喻式表达。色、声、臭、味等概念,本来是人的感官的日常体验,引之以论文,似乎文学也视之有色,听之有声,嗅之有香臭,尝之有滋味。根源于这种感觉体验趣向,文学审美也有类似诉... 中国古代文论中大量的范畴、概念、术语都是诗性感觉体验的隐喻式表达。色、声、臭、味等概念,本来是人的感官的日常体验,引之以论文,似乎文学也视之有色,听之有声,嗅之有香臭,尝之有滋味。根源于这种感觉体验趣向,文学审美也有类似诉求。如追求文采飞扬,喜好妙言妙曲,崇尚味外之味,总之要求文学色、香、味俱全。这种体验性的表达最富有原始感觉,也是最富于诗性特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文论 诗性感觉 隐喻式表达
下载PDF
论觚庵诗 被引量:1
2
作者 程羽黑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95-100,154,共6页
觚庵(俞明震)是光宣诗坛的一位大家,在诗风、诗技、诗情上都有独到的特色。觚庵在诗风上,并不限于所谓"觚庵学简斋,杜味得苍凉";在诗技上,擅长写景,尤其注意光影变化;在诗情上,结合了澹秀和深浓,有真情而无俗欲,多悲悯而少愤... 觚庵(俞明震)是光宣诗坛的一位大家,在诗风、诗技、诗情上都有独到的特色。觚庵在诗风上,并不限于所谓"觚庵学简斋,杜味得苍凉";在诗技上,擅长写景,尤其注意光影变化;在诗情上,结合了澹秀和深浓,有真情而无俗欲,多悲悯而少愤激,与同时代其他戮力国事的诗人颇异。觚庵因不像陈散原、郑海藏那样开宗立派,也不像樊樊山、易实甫有较多作品,所以没有显赫的世俗声名。但觚庵诗的独特和精彩,不在同时任何大诗人之下。人称"不朽之作家",可谓当之无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俞明震 觚庵 诗风 诗技 诗情
下载PDF
真诚的诗意在陪伴与追寻中永生——评唐珍名散文集《时光在陪伴中重生》 被引量:1
3
作者 周青民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6期11-14,共4页
唐珍名的散文集《时光在陪伴中重生》充满真实而又明确的诗性,既在语言上充满诗之韵味,又在情感上体现出作者诗人一面的真性情。从某种意义上说,良好的诗歌修养和诗性思维,造就了作者对生活的深刻认知和对生命本质的准确把握,也带来文... 唐珍名的散文集《时光在陪伴中重生》充满真实而又明确的诗性,既在语言上充满诗之韵味,又在情感上体现出作者诗人一面的真性情。从某种意义上说,良好的诗歌修养和诗性思维,造就了作者对生活的深刻认知和对生命本质的准确把握,也带来文章从心灵深处震撼读者的多种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光在陪伴中重生》 诗意 诗情
下载PDF
诗心,诗情,诗性——周涛与他的散文
4
作者 王桂红 《新余高专学报》 2006年第4期50-52,共3页
周涛散文的诗性与他本人具有的诗性人格分不开,独特的成长经历给了他特异的人生体验,形成他诗的眼光和诗性思维。从诗到散文,周涛的诗性之光一以贯之,强烈的生命意志、思与诗的水乳交融和诗的语言筑成周涛散文的诗性建筑,赋予他的散文... 周涛散文的诗性与他本人具有的诗性人格分不开,独特的成长经历给了他特异的人生体验,形成他诗的眼光和诗性思维。从诗到散文,周涛的诗性之光一以贯之,强烈的生命意志、思与诗的水乳交融和诗的语言筑成周涛散文的诗性建筑,赋予他的散文诗性淋漓的诗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涛 诗人 散文家 诗心 诗性 诗情
下载PDF
张贤亮作品之艺术特色
5
作者 冯苹 《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4期164-166,185,共4页
现就张贤亮坎坷的个人际遇分析和把握其小说创作的内在动力、特色和创作成因。着重研究其小说—《灵与肉》、《绿化树》、《刑老汉和狗的故事》和《男人的一半是女人》,从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手法,对作品中人物形象的选择与塑造进行分... 现就张贤亮坎坷的个人际遇分析和把握其小说创作的内在动力、特色和创作成因。着重研究其小说—《灵与肉》、《绿化树》、《刑老汉和狗的故事》和《男人的一半是女人》,从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手法,对作品中人物形象的选择与塑造进行分析。张贤亮小说善于发掘"伤痕美",善于在悲剧冲突中剖析灵魂,追求作品意境和诗情的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贤亮作品 伤痕美 真实感 检视心灵 意境 诗情
下载PDF
流淌于都市的诗情——谈朱文颖的小说《高跟鞋》
6
作者 徐晓明 经宽蓉 《镇江高专学报》 2011年第1期17-20,共4页
朱文颖的长篇小说《高跟鞋》用诗情的文笔写着都市的故事。细腻的感触、博彩的意象、含蓄的韵味体现了诗的文笔。物质的追求、青春的匆忙、善恶的并存组成都市的故事。小说中流淌的诗情,源于作家观察、体验、表现、揭示生活真实的睿智,... 朱文颖的长篇小说《高跟鞋》用诗情的文笔写着都市的故事。细腻的感触、博彩的意象、含蓄的韵味体现了诗的文笔。物质的追求、青春的匆忙、善恶的并存组成都市的故事。小说中流淌的诗情,源于作家观察、体验、表现、揭示生活真实的睿智,色彩鲜艳,质感醇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文颖 高跟鞋 都市 诗情
下载PDF
庄子:歌与哭的艺术情怀
7
作者 马敏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8年第1期3-4,共2页
《庄子》记载了庄子妻死而歌、友亡悲哭两个故事,这一歌一哭虽有悖于世俗规范,却呈现了一种艺术化的人生。庄子的歌与哭不是世俗的挽歌与颂词,而是艺术心灵真挚而深刻的绝唱,蕴含着浓厚的诗意情怀、自由意志、孤独意味和悲剧精神。歌与... 《庄子》记载了庄子妻死而歌、友亡悲哭两个故事,这一歌一哭虽有悖于世俗规范,却呈现了一种艺术化的人生。庄子的歌与哭不是世俗的挽歌与颂词,而是艺术心灵真挚而深刻的绝唱,蕴含着浓厚的诗意情怀、自由意志、孤独意味和悲剧精神。歌与哭,以两种质朴的世俗形态实践了艺术的本真传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 歌与哭 诗意情怀 自由意志 孤独意味 悲剧精神
下载PDF
哲理与诗情展现出的艺术魅力——浅谈严文井童话创作
8
作者 胡滨 《洛阳大学学报》 2004年第1期17-19,共3页
分析了严文井童话创作的三个特点:富有哲理;充满诗情画意;技巧娴熟,尤善运用对比手法。
关键词 哲理 诗情 严文井 童话 创作特点
下载PDF
园林意境空间的创造和欣赏 被引量:5
9
作者 白钊义 《山西建筑》 2003年第1期183-184,共2页
阐述了中国古典园林与诗词、绘画相生相长、同步发展 ,追求诗情画意的崇高境界 ,让人们通过各种感官去感受、想象和体味 ,并与之产生共鸣 ,从而给人们以精神上的享受。
关键词 园林 意境空间 绘画 古典园林 传统文化
下载PDF
江南文化与江南诗学笔谈 被引量:5
10
作者 刘士林 徐雁平 +1 位作者 朱逸宁 耿波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1期13-25,共13页
刘士林认为,北方话语哺育了中国民族的道德实践能力,而从江南话语中则开辟出这个以实用著称于世的古老民族的审美精神一脉。江南话语是中国诗性话语体系的一个专门执行审美功能的元叙事。要使江南按照它的本来面目在当代世界中澄明出来... 刘士林认为,北方话语哺育了中国民族的道德实践能力,而从江南话语中则开辟出这个以实用著称于世的古老民族的审美精神一脉。江南话语是中国诗性话语体系的一个专门执行审美功能的元叙事。要使江南按照它的本来面目在当代世界中澄明出来,一种关于江南话语的语言本体论意识是惟一的桥梁。徐雁平认为,以学术和文学为特色的江南世家图景的绘制工作,才刚刚开始,它的展开与深入,必须建立在对清人诗文集和家谱族谱等文献的梳理排比基础之上。只有在注意到每个诗学世家的不同性(如海宁查氏、德清俞氏)的同时,又能以多视角观照问题,才能绘制出细节丰富的江南世家图景。朱逸宁认为,在江南文化的发展史上,晚唐五代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历史阶段,因为正是在这一时期,江南出现了一些值得我们关注的文化现象和人物,江南的精神气质也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并从此开始取代北方成为中国诗性文化的象征。耿波认为,在明清时代的江南城市文化语境中,士人之间的关系逐渐变成了互利互惠的组织化。士人之间互通声气,互相援系,为了能在城市文化生产的逻辑中生存而结成了一个"共同体"。江南士人在城市文化语境中所产生的那种在张扬个体和"士志于道"的事业之间寻求调和的深微刻苦精神心态是城市文化中最富诗意的因素。江南士人的情性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南话语 江南诗学世家 晚唐五代江南诗性文化 士人诗性情感
下载PDF
创伤性情感、历史性叙事和抒情性表现——对于托尼·莫里森小说《娇女》的新诠释 被引量:1
11
作者 陈平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97-104,共8页
对美国作家托尼.莫里森的代表作《娇女》,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兴趣一直很浓。本论文以相关研究成果为基础,试图比较透彻地探讨《娇女》的情感主题以及该主题与历史性叙事和抒情性表现的关系。本论文提出,小说既探索了小说人物个人的历史,... 对美国作家托尼.莫里森的代表作《娇女》,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兴趣一直很浓。本论文以相关研究成果为基础,试图比较透彻地探讨《娇女》的情感主题以及该主题与历史性叙事和抒情性表现的关系。本论文提出,小说既探索了小说人物个人的历史,也通过讽喻的方式探讨了种族、群体的历史;小说的书写和阅读还揭示了与过去的创伤性经历达致妥协的过程。本论文还结合中国古典文学来讨论小说的创伤主题(内容)与"诗—画文本"(形式);论文进一步提出,作者正是借助诗画文本来充分地书写/抒写小说人物在特定历史环境中的创伤性经历和情感。在进行这样的分析的过程中,本论文比较谨慎地借鉴了西方的精神分析理论,以求从理论上较好地透视一种独特的情感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里森 《娇女》 情感创伤 诗情画意 抒情与叙事
下载PDF
以传统文化高扬时代精神的诗意景观——望奎诗词创作的审美取向
12
作者 邢海珍 《绥化学院学报》 2010年第2期20-23,共4页
有"中华诗词之县"美名的望奎,在全县上下形成了一股诗词写作的热潮,是和平时期以中国传统文化的文体形式深入拓展文明成果,努力寻求美好的心灵化、艺术化的标志。望奎诗词写作的审美取向主要是高扬时代精神的内在品质、强化... 有"中华诗词之县"美名的望奎,在全县上下形成了一股诗词写作的热潮,是和平时期以中国传统文化的文体形式深入拓展文明成果,努力寻求美好的心灵化、艺术化的标志。望奎诗词写作的审美取向主要是高扬时代精神的内在品质、强化生命体验的深度追求和打造诗意情怀的大美风范等三个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望奎诗词 时代精神 生命体验 诗意情怀
下载PDF
论审美心理感动是诗情之母(接上期)
13
作者 王向峰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4期83-90,共8页
诗立身的现实基础是社会现实生活,无此根底则不会有诗。但生活变成诗,一个根本原因是诗人对生活发生审美心理的感动,从而在情思上形成喜怒哀乐的心情感应,赋之以语言或文字外化,则成为诗词歌赋的作品。由于作用于诗人的生活状态不同,诗... 诗立身的现实基础是社会现实生活,无此根底则不会有诗。但生活变成诗,一个根本原因是诗人对生活发生审美心理的感动,从而在情思上形成喜怒哀乐的心情感应,赋之以语言或文字外化,则成为诗词歌赋的作品。由于作用于诗人的生活状态不同,诗人感动的心理层面不同,随之在感动的类型上也出现了不同的实践范畴。在诗史上所见的诗化感动中,诸如感时、感世、感遇、感旧、感愤、感悟、感伤、感怀等诗情的侧重表现,都是诗人审美心理动能作功的实际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人 现实生活 审美心理 感动 诗情
下载PDF
论审美心理感动是诗情之母
14
作者 王向峰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2期88-93,共6页
诗立身的现实基础是社会现实生活,无此根底则不会有诗。但生活变成诗,一个根本原因是诗人对生活发生审美心理的感动,从而在情思上形成喜怒哀乐的心情感应,赋之以语言或文字外化,则成为诗词歌赋的作品。由于作用于诗人的生活状态不同,诗... 诗立身的现实基础是社会现实生活,无此根底则不会有诗。但生活变成诗,一个根本原因是诗人对生活发生审美心理的感动,从而在情思上形成喜怒哀乐的心情感应,赋之以语言或文字外化,则成为诗词歌赋的作品。由于作用于诗人的生活状态不同,诗人感动的心理层面不同,随之在感动的类型上也出现了不同的实践范畴。在诗史上所见的诗化感动中,诸如感时、感世、感遇、感旧、感愤、感悟、感伤、感怀等诗情的侧重表现,都是诗人审美心理动能作功的实际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人 现实生活 审美心理 感动 诗情
下载PDF
论审美心理感动是诗情之母(接上期)
15
作者 王向峰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3期96-101,共6页
诗立身的现实基础是社会现实生活,无此根底则不会有诗。但生活变成诗,一个根本原因是诗人对生活发生审美心理的感动,从而在情思上形成喜怒哀乐的心理感应,赋之以语言或文字外化,则成为诗词歌赋的作品。由于作用于诗人的生活状态不同,诗... 诗立身的现实基础是社会现实生活,无此根底则不会有诗。但生活变成诗,一个根本原因是诗人对生活发生审美心理的感动,从而在情思上形成喜怒哀乐的心理感应,赋之以语言或文字外化,则成为诗词歌赋的作品。由于作用于诗人的生活状态不同,诗人感动的心理层面不同,随之在感动的类型上也出现了不同的实践范畴。在诗史上所见的诗化感动中,诸如感时、感世、感遇、感旧、感愤、感悟、感伤、感怀等诗情的侧重表现,都是诗人审美心理动能作功的实际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人 现实生活 审美心理 感动 诗情
下载PDF
论李亚伟诗歌的传统文化精神
16
作者 林平乔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1期41-48,共8页
从外在征象上看,先锋诗人李亚伟创作于20世纪80年代的许多诗歌的确有一种非理性式的反传统文化的姿态,但是这种反传统文化的姿态不是李亚伟诗歌的整体面貌。李亚伟在反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在自觉地继承、借鉴传统文化,其诗歌中所蕴含的叛... 从外在征象上看,先锋诗人李亚伟创作于20世纪80年代的许多诗歌的确有一种非理性式的反传统文化的姿态,但是这种反传统文化的姿态不是李亚伟诗歌的整体面貌。李亚伟在反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在自觉地继承、借鉴传统文化,其诗歌中所蕴含的叛逆狂傲的道家精神、流浪奔走的行吟气质、醉生梦死的诗酒情怀即是明证。即使他肆意破坏既有的诗歌秩序、颠覆已存的艺术规范,也是出于一种文化重构的责任感和使命意识。他的这种非理性的反文化姿态,其实是现代汉语诗歌前进与发展所需要的一种文化气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亚伟 传统文化精神 道家精神 行吟气质 诗酒情怀
下载PDF
寻梦诗的精髓——论戴望舒的诗歌创作艺术
17
作者 付忠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6年第6期88-90,共3页
从戴的诗歌及诗论分析他诗歌的主要特点——注重诗情以及意象的运用。从诗歌内容与形式方面评价他对新诗的贡献,他对诗歌艺术的追求,对象征主义的吸收,对我国古典诗歌优秀传统的继承和创新。
关键词 诗歌艺术 诗情 意象 象征主义 传统
下载PDF
元明宗唐论与师心说的理论省思
18
作者 曹胜高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2年第5期24-30,共7页
元明诗学对宋诗的扬弃和对唐诗的尊重,是以理学与心学的融合作为思想支撑的。宗法盛唐的提出,是出于建构新文统的需要,而文统所强调的恢复风雅传统,使得元明诗论开始系统反思唐音的形成,其宗唐也不再如宋代那样局限于宗法盛、中、晚,而... 元明诗学对宋诗的扬弃和对唐诗的尊重,是以理学与心学的融合作为思想支撑的。宗法盛唐的提出,是出于建构新文统的需要,而文统所强调的恢复风雅传统,使得元明诗论开始系统反思唐音的形成,其宗唐也不再如宋代那样局限于宗法盛、中、晚,而是提倡以师心为本源、师古为补充,以重建新的诗歌典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明诗学 宗唐论 唐诗 宋诗 师心说 理学 风雅传统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