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8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阿加曲班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小板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34
1
作者 李静 张微微 李莹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541-543,共3页
目的探讨阿加曲班抗凝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小板功能的影响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将急性脑梗死患者60例分为阿加曲班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2组均给予脑梗死基础治疗。在基础治疗上,阿加曲班组第1、2天给予阿加曲班120 mg/d,48 ... 目的探讨阿加曲班抗凝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小板功能的影响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将急性脑梗死患者60例分为阿加曲班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2组均给予脑梗死基础治疗。在基础治疗上,阿加曲班组第1、2天给予阿加曲班120 mg/d,48 h持续静脉泵入,第3~7天给予阿加曲班20 mg,2次/d,抗凝治疗结束后加用氯吡格雷75 mg/d;对照组入院后即给予氯吡格雷75 mg/d,持续应用。测定2组治疗前后次日晨、48 h、第7、14天的血小板聚集率(PA),并观察治疗前后血小板计数、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的变化。结果阿加曲班组治疗后48 h、第7天的PA明显高于治疗前,治疗后第14天的PA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对照组氯吡格雷治疗后次日晨、第7、14天PA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阿加曲班组治疗前同治疗后次日晨、第7天PA差值与对照组治疗前同治疗后次日晨、第7天PA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应用阿加曲班抗凝治疗时二磷酸腺苷诱导的PA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抗凝药 血小板聚集 血小板功能试验 凝血酶时间 阿加曲班
下载PDF
脑梗死患者阿司匹林抵抗与复发缺血性血管事件风险 被引量:21
2
作者 林志坚 车秀娟 +4 位作者 程欣 董晶 谢闻悦 童晓欣 吴军 《卒中与神经疾病》 2015年第3期148-151,共4页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阿司匹林抵抗(AR)的发生与复发缺血性血管事件风险的关系。方法选择2013年7月~2014年6月在北京大学深圳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10例,其中男64例,女56例;年龄40~82岁,平均年龄(64.7±12.1)...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阿司匹林抵抗(AR)的发生与复发缺血性血管事件风险的关系。方法选择2013年7月~2014年6月在北京大学深圳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10例,其中男64例,女56例;年龄40~82岁,平均年龄(64.7±12.1)岁。患者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7~10 d后采集外周静脉血,运用全血阻抗法测定血小板聚集程度,0.5 mmol/L花生四烯酸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程度大于0欧姆即定义为AR,根据上述标准将患者分为AR及AS(aspirin sensitive,AS)组,对患者进行为期6个月的随访,终点事件包括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脑梗死、心肌梗死、死亡。结果 110例患者中31例患者为AR,AR的发生率为28.2%;AR组2型糖尿病患者的比例大于AS组(P〈0.05);AR组复发缺血性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大于AS组(22.6%vs 7.9%,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R是急性脑梗死患者缺血性血管事件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OR=4.091,95%CI=0.024~0.946,P〈0.05)。结论脑梗死患者存在一定比例的AR;2型糖尿病可能是AR发生的危险因素;AR可增加急性脑梗死患者复发缺血性血管事件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司匹林抵抗 脑梗死 血小板聚集 血小板功能检测
原文传递
2型糖尿病患者血管病变相关指标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20
3
作者 马学斌 马聪 +3 位作者 王倩 赵强元 杨明 刘敏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851-854,共4页
目的 检测2型糖尿病患者血脂水平、凝血功能及血小板参数的变化,为防治糖尿病并发症提供依据。方法 海军总医院内分泌科2012年3-12月收治的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246例,男113例,女133例,年龄60.2±15.3岁,病程5~22年。根据有无... 目的 检测2型糖尿病患者血脂水平、凝血功能及血小板参数的变化,为防治糖尿病并发症提供依据。方法 海军总医院内分泌科2012年3-12月收治的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246例,男113例,女133例,年龄60.2±15.3岁,病程5~22年。根据有无糖尿病并发症分为无并发症组(n=106)及有并发症组(n=140)。以同期健康体检者120 例作为对照组。测定各组患者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 -C)、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大血小板比率(P-LCR)等指标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 2型糖尿病有并发症组TG、TC、LDL-C、MPV、PDW、P-LCR、FIB水平明显高于无并发症组及对照组(P〈0.05),PLT、APTT、PT明显低于无并发症组及对照组(P〈0.05),HDL-C水平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血液处于高黏度、高凝状态,易发生血管并发症。及时进行血脂水平、凝血功能及血小板参数监测对于预防和控制糖尿病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2型 血脂异常 凝血功能 血小板功能试验
下载PDF
AECOPD患者营养状况、氧化应激水平及与肺功能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20
4
作者 胡蝶 陈凤玲 李文军 《解放军医药杂志》 CAS 2020年第5期69-72,共4页
目的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的营养状况、氧化应激水平及与其肺功能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4年5月-2019年5月我院收治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156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病情状况分为稳定组和急性加重组,每组78... 目的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的营养状况、氧化应激水平及与其肺功能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4年5月-2019年5月我院收治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156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病情状况分为稳定组和急性加重组,每组78例,再选取同期56例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组。检测并比较3组肺功能、氧化应激水平,并对所有纳入者的营养状况进行评估。结果与正常组比较,稳定组和急性加重组患者体质量指数、肱三头肌皮褶厚度、上臂肌围、血清前白蛋白,血清白蛋白、淋巴细胞计数均显著降低,急性加重组低于稳定组(P<0.05)。与正常组比较,急性加重组和稳定组血小板活化因子(PAF)、P-选择蛋白(CD62P)均显著增高,且急性加重组高于稳定组(P<0.05);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水平显著减低,且急性加重组低于稳定组(P<0.05)。急性加重组患者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的百分比、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用力肺活量比例均显著低于稳定组和正常组(P<0.05)。AECOPD的肺功能水平与患者营养状况、SOD、GSH-Px呈正相关,与PAF、CD62P指标呈负相关。结论 AECOPD患者的肺功能情况与患者氧化应激水平及营养状况密切相关,对患者营养状态进行干预,可有效改善患者肺功能和氧化应激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疾病 慢性阻塞性 营养状况 血清白蛋白 超氧化物歧化酶 血小板活化因子 肺功能试验 危险因素
下载PDF
子痫前期孕妇凝血功能及血小板变化的研究 被引量:20
5
作者 刘晓洁 韩磊 +11 位作者 韩健 俞丽丽 李红梅 周丽娟 张欣 廖茜 李婵玉 颜耀华 郑英如 易萍 刘宿 李力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962-965,共4页
目的探讨妊娠不同时期子痫前期(pre-eclampsia,PE)孕妇的凝血功能和血小板的变化规律及临床意义。方法纳入2011年11月至2013年10月住院分娩持续随访观察的孕妇共84例,其中轻度PE 24例、重度PE 19例、正常孕妇41例,观察并分析3组孕妇凝... 目的探讨妊娠不同时期子痫前期(pre-eclampsia,PE)孕妇的凝血功能和血小板的变化规律及临床意义。方法纳入2011年11月至2013年10月住院分娩持续随访观察的孕妇共84例,其中轻度PE 24例、重度PE 19例、正常孕妇41例,观察并分析3组孕妇凝血指标[纤维蛋白原含量(FIB)、凝血酶时间(T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D-二聚体(D-D)、凝血酶原时间(PT)]及血小板指标[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分布宽度(PDW)、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的平均压积(PCT)]。结果①凝血指标中,PE组较正常孕妇的孕晚期FIB减少(P<0.05),但孕早期差异不明显(P>0.05);3组孕妇孕晚期APTT较孕早期明显缩短(P<0.05)。②血小板指标中,3组孕妇孕晚期较孕早期PLT总数下降、MPV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重度PE组的TT、D-D升高较其他组明显(P<0.05)。结论子痫前期孕晚期血液有"超高凝状态",可能为多器官功能衰竭的病理基础之一;伴血浆D-D明显升高时,可作为子痫发生的预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痫前期 凝血功能 血小板功能试验
下载PDF
己酮可可碱对大鼠溃疡性结肠炎治疗作用及其机制 被引量:18
6
作者 王炳芳 王迎昕 +3 位作者 王晓蕾 姜文霞 朱韶杰 田培营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3期1196-1198,共3页
目的:观察己酮可可碱(PTX)对大鼠溃疡性结肠炎(UC)模型的治疗作用,探讨血栓及血栓前状态(PTS)在溃疡性结肠炎发病中的作用和己酮可可碱作用机制.方法:用2,4,6-三硝基苯磺酸(TNBS)造大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将大鼠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模型... 目的:观察己酮可可碱(PTX)对大鼠溃疡性结肠炎(UC)模型的治疗作用,探讨血栓及血栓前状态(PTS)在溃疡性结肠炎发病中的作用和己酮可可碱作用机制.方法:用2,4,6-三硝基苯磺酸(TNBS)造大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将大鼠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模型+生理盐水组,模型+己酮可可碱组,另设空白对照组,共4组.观察各组大鼠肠道大体形态和组织学改变;采用血小板黏附仪检测血小板黏附功能(PAdT),智能血液凝聚仪检测血小板的聚集功能(PAgT);ELISA法测定血清中的血栓烷B2(TXB2);单克隆酶联吸附法检测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相关抗原(vWF∶Ag);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细胞内粘附因子1(ICAM-1).结果:与模型+生理盐水组比较,模型+己酮可可碱组损伤指数下降(6.02±0.74vs0.85±0.50,P<0.01;5.68±0.60vs1.08±0.45,P<0.01);模型组血小板黏附率和聚集率与空白对照组无明显增加(P>0.05);模型组TXB2,vWF∶Ag,ICAM-1均较空白对照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经己酮可可碱治疗后,均较模型+生理盐水组降低(P<0.05).结论:TNBS所诱导大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与PTS有一定关系.PTX通过抗凝、抗炎症介质、抗细胞因子而发挥治疗UC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己酮可可碱 结肠炎 溃疡性 血小板功能试验 炎症介质 细胞因子
下载PDF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儿治疗后骨髓巨核细胞数和血小板功能等的变化 被引量:19
7
作者 孙立荣 李学荣 +4 位作者 庞秀英 佟琳如 卢元 陈志红 杨颉 《中华儿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18-20,共3页
目的研究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儿经治疗血小板数量正常后的血小板功能、巨核细胞数量及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方法通过玻璃柱法测定血小板粘附功能;用自发性血小板聚集试验测定血小板聚集功能;血小板第3因子有效性测... 目的研究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儿经治疗血小板数量正常后的血小板功能、巨核细胞数量及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方法通过玻璃柱法测定血小板粘附功能;用自发性血小板聚集试验测定血小板聚集功能;血小板第3因子有效性测定血小板凝血活性;T淋巴细胞亚群的测定是采取间接免疫荧光法。结果(1)骨髓内巨核细胞总数、幼巨核数、过渡型及裸核数在治疗后均明显减少,分别由治疗前的150±85降至68±25;50±35降至5±1;80±44降至17±12;66±40降至10±5,而成熟型由7±5升至38±15(P<0.001)。(2)血小板粘附率在血小板计数正常后为(25.5±10.1)%,而正常对照组为(56.6±11.1)%(P<0.001)。(3)76.2%的ITP患儿出现T4/T8比值倒置,T4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结论ITP患儿血小板数量正常后的一段时间内仍存在血小板粘附功能下降和T淋巴细胞亚群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癜 血小板减少性 血小板功能试验 T细胞
原文传递
心脏手术中凝血及血小板功能的变化 被引量:17
8
作者 徐美英 张富军 +3 位作者 朱文忠 周宁 杜建儿 马宇 《中华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0期607-610,共4页
目的 应用Sonoclot凝血及血小板功能分析仪 (SCT)检测风心病和冠心病患者心脏手术中凝血与血小板功能的变化。方法 ASAⅡ~Ⅲ级心脏手术患者 30例 ,其中瓣膜置换术 15例 (瓣膜组 ) ,冠脉搭桥术 15例 (CABG组 )。采用静吸复合全身麻醉... 目的 应用Sonoclot凝血及血小板功能分析仪 (SCT)检测风心病和冠心病患者心脏手术中凝血与血小板功能的变化。方法 ASAⅡ~Ⅲ级心脏手术患者 30例 ,其中瓣膜置换术 15例 (瓣膜组 ) ,冠脉搭桥术 15例 (CABG组 )。采用静吸复合全身麻醉。分别于麻醉前 (T1)、诱导后 (T2 )、肝素化后 (3mg/kg) (T3 )、CPB结束鱼精蛋白拮抗后 5min(T4)抽血 ,检测激活全血凝固时间 (sonACT)、凝血速率和血小板功能 ,并在T1和T4行血小板计数。结果 与T1相比 ,T2 的凝血速率明显升高 (P <0 0 5 ) ;T3 的sonACT明显延长 (P <0 0 1) ,凝结率和血小板功能显著下降 (P <0 0 1) ;T4的sonACT明显延长、血小板功能明显升高 (P <0 0 1) ,血小板计数显著降低 (P <0 0 1)。另外 ,瓣膜组T3 的sonACT明显长于CABG组 (P <0 0 5 ) ;CABG组T1的凝血速率 (30 32± 3 0 7凝血信号 /min)明显高于瓣膜组(2 4 15± 4 13凝血信号 /min) (P <0 0 5 )。CABG组T4的血小板功能 (2 83± 0 90 )明显高于瓣膜组(2 0 0± 0 81) (P <0 0 5 )。结论 心脏手术中监测凝血及血小板功能具有一定价值 ,尤其在CPB结束后。瓣膜组患者的凝血及血小板功能虽在正常范围内但均低于冠心病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分流术 心肺转流术 血小板功能试验 血液凝固 心脏瓣膜假体植入
原文传递
氯吡格雷血小板反应多样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9
作者 邹俊 李欣 +2 位作者 邓明凤 谢进 黄琳琳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CSCD 2016年第1期46-51,共6页
血小板反应多样性(VPR)是指不同个体对抗血小板药物的治疗反应存在的差异。氯吡格雷为临床常用抗血小板药物,其作用机制是不可逆地阻断血小板ADPP2Y12受体,抑制ADP与血小板受体的结合,并可抑制ADP介导的糖蛋白Ⅱb/Ⅲa复合物活化... 血小板反应多样性(VPR)是指不同个体对抗血小板药物的治疗反应存在的差异。氯吡格雷为临床常用抗血小板药物,其作用机制是不可逆地阻断血小板ADPP2Y12受体,抑制ADP与血小板受体的结合,并可抑制ADP介导的糖蛋白Ⅱb/Ⅲa复合物活化,从而抑制血小板聚集。氯吡格雷VPR的机制尚不清楚,可能是内外因素共同作用所致。外部因素主要包括患者种族、年龄、体重指数、依从性、肥胖、胰岛素抵抗、疾病状态及药物之间相互作用等;内部因素主要与氯吡格雷在体内的吸收和代谢及血小板受体的基因多态性有关。氯吡格雷VPR的检测方法主要以血管扩张剂刺激磷蛋白和ADP为靶点。总结氯吡格雷治疗的循证医学证据,建立血小板功能检测的金标准,对实施氯吡格雷个体化治疗及评估患者预后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吡格雷 血小板功能试验 血小板反应多样性
原文传递
血小板反应性预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早期神经功能恶化 被引量:13
10
作者 张江山 张植兰 +3 位作者 余丹 杨国帅 王良 肖成业 《国际脑血管病杂志》 2020年第7期486-491,共6页
目的探讨血小板反应性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arly neurological deterioration,END)的预测价值。方法前瞻性纳入2017年1月至2019年3月在发病48 h内入住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附属海口医院神经内科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 目的探讨血小板反应性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arly neurological deterioration,END)的预测价值。方法前瞻性纳入2017年1月至2019年3月在发病48 h内入住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附属海口医院神经内科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入院当日即服用阿司匹林,服用7 d后使用PL-11血小板功能分析仪检测血小板聚集率。END定义为入院7 d内复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HISS)的最高分较入院时增加≥2分或运动项评分增加≥1分。比较END组与非END组患者的人口统计学、基线资料、影像学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结果。采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END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血小板聚集率对END的预测价值。结果共纳入230例患者,年龄(63.24±9.75)岁,女性126例(51.4%);中位基线NIHSS评分6分(四分位数间距4~10分),中位发病至入院时间15 h(四分位数间距9~28 h)。END组54例(23.5%),非END组176例(76.5%)。END组花生四烯酸诱导血小板最大聚集率(arachadonic acid-induced maximum platelet aggregation ratio,MAR-AA)、肾上腺素诱导血小板最大聚集率(epinephrine-induced maximum platelet aggregation ratio,MAR-EPI)和胶原诱导血小板最大聚集率(collagen-induced maximum platelet aggregation ratio,MAR-COL)与非END组存在显著差异(P均<0.05)。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MAR-AA[优势比(odds ratio,OR)1.165,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1.091~1.243;P<0.001]和MAR-EPI(OR 1.035,95%CI 1.006~1.067;P=0.023)为急性缺血性卒中发生END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MAR-AA对END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其ROC曲线下面积为0.775(95%CI 0.707~0.843;P<0.001),最佳截断值为21.80%,其预测END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2.2%和77.3%。结论PL-11测定的血小板功能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发生END的风险密切相关,对END具有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脑缺血 阿司匹林 血小板功能试验 疾病恶化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老年慢性呼吸衰竭患者血小板活化因子及血小板功能改变 被引量:12
11
作者 于化鹏 刘兰平 +2 位作者 罗木和 王富强 刘玉华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203-205,共3页
目的 探讨老年慢性呼吸衰竭患者血小板活化因子 (PAF)及血小板粘附、聚集、释放功能的改变及与老年慢性肺心病和呼吸衰竭发展的关系。 方法 生物定量法观察老年慢性呼吸衰竭组患者 (5 5例 )、老年健康人组 (40例 )及非老年健康人组 ... 目的 探讨老年慢性呼吸衰竭患者血小板活化因子 (PAF)及血小板粘附、聚集、释放功能的改变及与老年慢性肺心病和呼吸衰竭发展的关系。 方法 生物定量法观察老年慢性呼吸衰竭组患者 (5 5例 )、老年健康人组 (40例 )及非老年健康人组 (35例 )血小板激活因子 (PAF)的改变 ,放免法观察血小板膜 GMP140、血小板释放功能、血小板粘附功能 (PADT)和血小板聚集功能 (PAg T)的变化。 结果 老年慢性呼吸衰竭组 PAF为 (171± 5 1) nm ol/ L 高于老年健康人的 (132± 40 ) nmol/ L(P<0 .0 1) ,老年健康人组也显著高于非老年健康人组 (P<0 .0 5 )。老年慢性呼吸衰竭患者 PADT、PAg T明显高于老年健康人组 (P<0 .0 1)及非老年健康人组 (P<0 .0 1)。老年慢性呼吸衰竭患者血小板膜 GMP140为 (4813± 180 8)分子数 /血小板 ,显著高于老年健康人组 (P<0 .0 1)及非老年健康人组 (P<0 .0 1)。 结论 慢性呼吸衰竭患者中 PAF产生和释放增加促使血小板功能亢进 ,进一步引起微血栓形成及肺循环障碍 ,促进老年慢性肺心病及呼吸衰竭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呼吸衰竭 血小板活化因子 血小板功能
原文传递
PL-11血小板分析仪检测功能的性能评价 被引量:12
12
作者 张有涛 赵益明 +6 位作者 季顺东 赵赟霄 蒋敏 金晓华 史进方 顾国浩 阮长耿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1139-1141,共3页
目的评价PL-11血小板分析仪的分析性能。方法用EDTA.K2及柠檬酸钠静脉抗凝血,测试PL-11血小板分析仪的批内重复性、日间重复性、携带污染率、准确性及线性性能,并选择2012年2月至7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门诊30位体检者的空腹柠檬酸... 目的评价PL-11血小板分析仪的分析性能。方法用EDTA.K2及柠檬酸钠静脉抗凝血,测试PL-11血小板分析仪的批内重复性、日间重复性、携带污染率、准确性及线性性能,并选择2012年2月至7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门诊30位体检者的空腹柠檬酸钠静脉抗凝血与MPG-3E多功能双通道血液凝聚仪测定结果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各参数皆符合ELIA’88法案的要求。PL.11血小板分析仪批内、日间精密度的CV均〈5%;携带污染率〈1%;测定定值全血质控物,准确性满意,线性良好;测定结果与光电比浊法结果相关性分析,R2=0.9439。结论PL-11血小板分析仪可直接使用全血动态分析血小板聚集过程并能对血液细胞的多种组分(包括血小板和红细胞)进行定量分析,报告结果准确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聚集 血小板功能试验 诊断设备 评价研究
原文传递
乌司他丁对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患者凝血系统和血小板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1
13
作者 纪宏文 陈雷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75-178,共4页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对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凝血系统、血小板功能和术后出血的影响。方法择期行体外循环(CPB)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3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n=18)和乌司他丁组(U组,n=18)。U组将乌司他丁40万单位溶...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对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凝血系统、血小板功能和术后出血的影响。方法择期行体外循环(CPB)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3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n=18)和乌司他丁组(U组,n=18)。U组将乌司他丁40万单位溶于100ml生理盐水中,自切皮开始静脉输注,30min内输注完毕,另将40万单位加入CPB预充液中,另外20万单位以4~6万单位/h速率输注至术毕,总量100万单位,C组不用乌司他丁及任何抗纤溶药物。分别于切皮前1min(基础值,T0),肝素化前1min(此时U组已用乌司他丁40万单位,T1),术毕(T2),术后6h(T3)和术后24h(T4)经颈内静脉导管采血5ml,用流式细胞仪测定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Ⅲa和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140(CD62p),用比浊法测定激活部分凝血致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和纤维蛋白原,用硅藻土激活剂测定激活全血凝固时间(ACT)。记录患者术后24h出血量和输血量。结果组间GPⅡb/Ⅲa、CD62p和PT,以及术后24h出血量和同种输血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基础值比较,U组APTT在T1、T3和T4均缩短(均P〈0.05)。与C组比较,U组:APTT在T1-4均缩短(均P〈0.05),体外循环中ACT缩短,补充肝素量增加(P〈0.01)。结论乌司他丁对血小板聚集和活性无影响,它能缩短APTT及肝素化后的ACT,增加CPB中补充肝素量,对内源性凝血系统有促进作用,该实验所用剂量未见减少CPB术后出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司他丁 冠状动脉分流术 心肺转流术 血小板功能试验 凝血
原文传递
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血小板参数和外周血B、T淋巴细胞衰减因子及调节性T细胞变化 被引量:11
14
作者 刘磊 刘健 万磊 《中国临床保健杂志》 CAS 2016年第1期8-11,共4页
目的观察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血小板参数的变化及外周血B、T淋巴细胞衰减因子(BTLA)、调节性T细胞(Treg)的表达。方法选取60例AS患者,检测患者血小板参数,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BTLA及Treg的表达,观察AS患者血小板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目的观察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血小板参数的变化及外周血B、T淋巴细胞衰减因子(BTLA)、调节性T细胞(Treg)的表达。方法选取60例AS患者,检测患者血小板参数,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BTLA及Treg的表达,观察AS患者血小板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结果 AS患者存在血小板参数异常变化,表现为PLT、PCT的升高。与正常组比较,AS患者外周血BTLA及Treg的表达降低;与BTLA正常者比较,BTLA异常组血小板参数PLT、PCT升高;与Treg正常者比较,Treg异常者血小板参数PLT、PCT升高,MPV降低(P<0.05 or P<0.01)。血小板参数与BTLA、Treg及C3、hs-CRP、IGG存在一定相关性(P<0.05 or P<0.01)。结论 AS患者外周血BTLA、Treg表达降低可能是引起血小板参数异常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炎 强直性 血小板功能试验 T淋巴细胞 调节性 血沉
下载PDF
新型血小板功能分析仪PL-11监测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0
15
作者 孙彬 周杏 +6 位作者 朱蕾 韩冰 杜光艳 刘欣欣 孙鹏 张晓萌 董梅 《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 CAS 2015年第6期569-572,576,共5页
目的 评价连续血小板计数法血小板功能检测仪PL-11监测血小板功能的价值.方法 分别应用SC-2000光学比浊法(LTA)与PL-11连续血小板计数法两种血小板功能检测仪,检测30例急性心肌梗死急诊入院患者,入院时、负荷剂量(600mg)服用氯吡格... 目的 评价连续血小板计数法血小板功能检测仪PL-11监测血小板功能的价值.方法 分别应用SC-2000光学比浊法(LTA)与PL-11连续血小板计数法两种血小板功能检测仪,检测30例急性心肌梗死急诊入院患者,入院时、负荷剂量(600mg)服用氯吡格雷后的第8小时、PCI术后第三天晨起时的血小板聚集功能,分析两种仪器检测结果的相关性及PL-11在氯吡格雷抵抗(clopidogrel resistance,CR)的诊断准确性.结果 在测试人群中,LTA测得最大血小板聚集率(MAR)范围均较PL-11广;所有受试者在刚入院未服用氯吡格雷时,PL-11与LTA不相关(相关系数r=0.35,P=0.058>0.05),在术前氯吡格雷大剂量冲击后及术后第三天两次检测的MAR存在相关性(r=0.500和0.571,P<0.01);两种仪器三次检测结果均为第一次和第三次明显高于第二次,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PL-11用于诊断CR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98(95% CI:0.621~0.964).结论 PL-11连续血小板计数法与“金标准”的(LTA)浊法检测血小板聚集功能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其检测结果可供临床及实验室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磷酸腺苷 血小板聚集功能检测 光学比浊法 连续血小板计数 氯吡格雷
下载PDF
新型P2Y12受体抑制剂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介入治疗后患者血小板反应性的影响 被引量:10
16
作者 钟桃娟 刘品明 +7 位作者 王景峰 萧湛潮 柯于梵 李兆文 李沛樟 李淑敏 周淑娴 伍卫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38-143,共6页
目的 探讨不同P2Y12受体抑制剂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患者血小板反应性的影响,为国人使用新型P2Y12受体抑制剂提供数据.方法 前瞻性纳入201 1年10月至2014年2月澳门镜湖医院心脏科连续性收治符合入... 目的 探讨不同P2Y12受体抑制剂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患者血小板反应性的影响,为国人使用新型P2Y12受体抑制剂提供数据.方法 前瞻性纳入201 1年10月至2014年2月澳门镜湖医院心脏科连续性收治符合入选条件的患者174例,其中男性135例,平均年龄(67.8±11.8)岁.PCI术后连续服用阿司匹林和1种P2Y12受体抑制剂,即双联抗血小板治疗(DAPT),按P2Y12受体抑制剂不同分为氯吡格雷组、普拉格雷组和替格瑞洛组.采用VerifyNow P2Yu系统在DAPT≥5 d后检测血小板功能,根据P2Y12反应单位(PRU)区分为抗血小板治疗后高血小板反应性(HPR)(PRU≥208)和非HPR(PRU< 208),对HPR患者调整DAPT方案≥5d后再次检测血小板功能.结果 氯吡格雷组113例(64.9%),普拉格雷组20例(11.5%),替格瑞洛组41例(23.6%).P2Y12受体抑制剂治疗后呈HPR共57例(占32.8%),主要为氯吡格雷,占55例(55/113,48.7%).氯吡格雷组、普拉格雷组和替格瑞洛组对血小板反应性的抑制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2Y12抑制率分别为28.2%±23.5%、61.4%±26.7%和81.3% ± 19.8%,P<0.05);3组治疗不同时间段检测的血小板反应性不同,在治疗早期其差异已有统计学意义(P<0.05).氯吡格雷治疗后HPR者替换为普拉格雷或替格瑞洛治疗后,能更有效抑制血小板聚集(P<0.05).结论 新型口服P2Y12受体抑制剂能更有效抑制血小板聚集,为氯吡格雷治疗后HPR者、临床或PCI显示出高血栓风险的ACS患者的治疗提供了新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血管成形术 经皮 经冠状动脉 血小板功能试验
原文传递
血小板功能检测的常用方法及容易忽略的影响因素 被引量:9
17
作者 贾媛 白世茹 +1 位作者 李如意 杜荣品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20年第2期197-200,共4页
目前,血小板功能检测是评价抗血小板治疗效果的主要工具,但能否根据其指导个体化的抗血小板治疗尚存争议。同时,研究新的、更精准的血小板功能检测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就当前常用的和正在研究中的血小板功能检测方法,及临床上... 目前,血小板功能检测是评价抗血小板治疗效果的主要工具,但能否根据其指导个体化的抗血小板治疗尚存争议。同时,研究新的、更精准的血小板功能检测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就当前常用的和正在研究中的血小板功能检测方法,及临床上容易被忽略的影响因素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功能试验 血栓形成 血小板聚集抑制剂 影响因素
下载PDF
国内凝血试验常规检查的热点话题与思考 被引量:8
18
作者 丛玉隆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8-21,共4页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临床检验的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极大提高了检验结果的可靠性,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依然存在很多困惑与问题。本文总结了临床实验室常规检验工作中静脉血栓和血友病实验诊断、血小板功能检测方法学评估和质量...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临床检验的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极大提高了检验结果的可靠性,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依然存在很多困惑与问题。本文总结了临床实验室常规检验工作中静脉血栓和血友病实验诊断、血小板功能检测方法学评估和质量管理的进展,对促进临床实验室开展出血与血栓性疾病常规检验,提高检验质量提出了几点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凝固试验 诊断试验 常规 血小板功能试验
原文传递
加强血小板功能试验在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监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7
19
作者 王建中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9-12,共4页
可用于抗血小板药物预防或治疗血栓性疾病监测的血小板功能试验有多种,可根据不同药物选择监测试验,包括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和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Ⅲa)拮抗剂的监测。不同血小板功能试验确认的药物抵抗性存在差异,与临床不良事... 可用于抗血小板药物预防或治疗血栓性疾病监测的血小板功能试验有多种,可根据不同药物选择监测试验,包括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和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Ⅲa)拮抗剂的监测。不同血小板功能试验确认的药物抵抗性存在差异,与临床不良事件的相关性有待确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功能试验 血小板聚集抑制剂 药物监测 阿司匹林 噻氯匹定 血小板膜糖蛋白类
原文传递
冠心病患者血小板功能检测的意义及应用前景 被引量:8
20
作者 田然 曾勇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489-493,共5页
抗血小板治疗和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作为冠心病患者主要的药物治疗和血运重建方式可以显著降低患者的死亡率。研究显示在一部分冠心病患者接受了常规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后仍然会发生不良心脏事件,因此对阿司匹林及氯吡格... 抗血小板治疗和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作为冠心病患者主要的药物治疗和血运重建方式可以显著降低患者的死亡率。研究显示在一部分冠心病患者接受了常规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后仍然会发生不良心脏事件,因此对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的抵抗现象越来越引起关注。通过临床监测血小板功能可以及时识别这部分患者并且制定个体化的治疗策略,从而可能使这部分患者获益。目前为止很多的血小板功能检测手段已经应用于临床,用来监测及评价冠心病患者预防和治疗血栓事件的疗效。这些检测方法可以针对不同的抗血小板药物包括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以及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Ⅲa)拮抗剂。通过不同检测方法测定的抗血小板药物抵抗的结果不同,并且和临床不良事件的相关性需要进一步的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血小板功能试验 阿司匹林 噻氯匹定 血小板糖蛋白GP Ⅱb-Ⅲa复合物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