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982-2011年《高原气象》论文发表趋势——基于文献计量分析结果 被引量:20
1
作者 宁宝英 宋敏红 +1 位作者 申巧南 张静辉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285-293,共9页
《高原气象》作为国内集中体现高原气象、大气科学及相关问题研究成果的载体,至今已创刊30年。本文利用文献数据库提供的详细信息,基于《高原气象》刊载论文的数量、学科分类、研究地域、核心作者群、研究热点、被引用情况、基金资助及... 《高原气象》作为国内集中体现高原气象、大气科学及相关问题研究成果的载体,至今已创刊30年。本文利用文献数据库提供的详细信息,基于《高原气象》刊载论文的数量、学科分类、研究地域、核心作者群、研究热点、被引用情况、基金资助及期刊影响因子等指标的量化年际分布,分析了该刊所关注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方向变化,探讨了国内从事该领域研究的组织机构分布、核心作者和学科资助基金的主要构成。结果表明,在30年中,《高原气象》的论文发表数量总体呈快速增长趋势,特别是中国科学院实施知识创新工程以来,这种增长趋势尤为明显;相关研究机构具有明显的学科相关性,西北地区较多;青藏高原、数值模拟和气候变化为该刊出现频次最高的3个关键词,自1991年至今,青藏高原和数值模拟基本是出现频率最高的关键词,说明二者是《高原气象》持续关注的研究热点。引文分析表明,《高原气象》刊载的论文被CSCD和SCI引用频次和期刊影响因子不断提高,这进一步说明该刊的学科影响力在持续增强。另外,由于新兴研究力量的兴起和研究者提高国际影响力的需求,导致该刊尚未形成稳定的核心作者群,这对《高原气象》的持续发展和向国际推介提出了新的机遇与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气象 文献计量分析 论文发表趋势
下载PDF
我国高原气象条件及其对火炮外弹道特性影响 被引量:10
2
作者 蒋明 刘玉文 +1 位作者 李泳 张志远 《兵器装备工程学报》 CAS 2016年第5期7-11,共5页
针对我国高原气象条件复杂、火炮武器高原适应性差的问题,在查阅大量高原气象、火炮外弹道等相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从我国高原地区分布及统计情况入手,以影响火炮外弹道特性的高原气温、高原气压、高原湿度、高原风等4个主要因素为分析... 针对我国高原气象条件复杂、火炮武器高原适应性差的问题,在查阅大量高原气象、火炮外弹道等相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从我国高原地区分布及统计情况入手,以影响火炮外弹道特性的高原气温、高原气压、高原湿度、高原风等4个主要因素为分析对象,梳理总结了我国高原气象条件研究情况及其对火炮外弹道特性影响的研究情况,提出了进行火炮高原外弹道特性研究的相关建议,为系统开展火炮高原弹道特性研究、高原射表的编拟、炮兵指挥信息系统的设计等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弹道 火炮 高原气象 综述
下载PDF
近50年青藏高原冷暖冬气候特征研究 被引量:7
3
作者 陈倩雯 假拉 肖天贵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学报》 2016年第6期607-613,共7页
为分析1964~2013年青藏地区的气候变化特征,参考中国国家标准《暖冬等级》的定义和方法,对冬季青藏地区单个站点和区域进行冷暖等级划分。结果表明:近50年冬季青藏地区绝大部分地区平均温度呈升高趋势,每10年上涨0.22℃~1.07℃(通过5... 为分析1964~2013年青藏地区的气候变化特征,参考中国国家标准《暖冬等级》的定义和方法,对冬季青藏地区单个站点和区域进行冷暖等级划分。结果表明:近50年冬季青藏地区绝大部分地区平均温度呈升高趋势,每10年上涨0.22℃~1.07℃(通过5%显著性检验);近20年更强烈,升幅为0.8℃/10 a。青藏地区同德升幅为最大(1.07℃/10 a),升幅最小为贵南(0.22℃/10 a),甘德降幅最大(2.68℃/10 a),河南降幅最小(0.5℃、10 a)。区域暖冬指数呈现出显著的上升趋势,以12.7%/10 a的线性上升趋势,2000年以后指数上升更为显著。青藏地区各个站点暖冬频率为2%~94%,定日、改则(2%)最少,江孜(94%)为最多。青藏高原地区全区暖冬事件14次,3个极端强暖冬事件,分别是2006年、2009年、2010年;其中,2009年区域暖冬指数为最高(90.6%),当年的强暖冬指数高达91%(最高),是半个世纪范围最广、强度最大的暖冬;冷冬事件17次,两次极端强冷冬事件,分别是1968年和1983年。区域冷冬事件主要发生在半个世纪前期(20世纪60~80年代),区域暖冬事件主要发生在半个世纪后期(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近半个世纪以来,暖冬强暖冬事件逐渐增多,冷冬事件逐渐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气象 气候特征 等级划分 冷冬 暖冬 青藏高原
下载PDF
基于湿位涡与螺旋度的一次西南低涡强降水分析 被引量:6
4
作者 吴秋月 华维 +2 位作者 申辉 李佩芝 王星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学报》 2019年第1期63-71,共9页
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地面观测资料、FY-2E卫星TBB资料和融合降水资料,应用湿位涡和螺旋度原理,对2015年8月17-19日一次西南低涡强降水过程进行诊断分析,得出以下结论:水汽通量散度辐合区的分布对降雨落区有较好的指示性,中尺度对流云... 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地面观测资料、FY-2E卫星TBB资料和融合降水资料,应用湿位涡和螺旋度原理,对2015年8月17-19日一次西南低涡强降水过程进行诊断分析,得出以下结论:水汽通量散度辐合区的分布对降雨落区有较好的指示性,中尺度对流云团特征与低涡和降水发展趋势有着密切联系。降雨落区及其中心位置与该时刻700 hPa湿位涡有较好的对应关系,降雨中心靠近MPV1负值与正值的交界处,而MPV1负值区内的降水较弱。对流层中低层MPV1负值与MPV2正值的重合区是强降水发生的警戒区,并且对流层中低层层结的不稳定、气流的辐合上升运动以及西南温湿气流的输送是此次强降水产生的重要机制。对流层中低层z-螺旋度正值区的分布对相应时段降水的落区具有较好的指示性,相对螺旋度正值区的大值中心位置与未来6 h降水中心的落区呈现出高度一致,且降水中心靠近相对螺旋度正值中心一侧的等值线密集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象学 高原气象 西南低涡 强降水 湿位涡 螺旋度
下载PDF
热带大气低频振荡对高原低涡的调制作用 被引量:5
5
作者 赵福虎 李国平 +1 位作者 黄楚惠 刘晓冉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19-128,共10页
利用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NOAA向外长波辐射(OLR)资料、澳大利亚气象局实时MJO指数(RMM)以及中国气象局成都高原研究所高原低涡年鉴统计数据,运用小波分析、合成分析等方法初步研究了热带大气低频振荡(MJO)对高原低涡的调制作用。... 利用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NOAA向外长波辐射(OLR)资料、澳大利亚气象局实时MJO指数(RMM)以及中国气象局成都高原研究所高原低涡年鉴统计数据,运用小波分析、合成分析等方法初步研究了热带大气低频振荡(MJO)对高原低涡的调制作用。结果表明,MJO对高原低涡具有显著的调制作用,MJO活跃期生成的高原低涡数约为MJO不活跃期的3倍。MJO活跃期中,第1和第2位相高原低涡频数分布较多,第3和第7位相较少。分别对第1位相和第7位相进行合成,发现各气象要素在第1位相的合成场中呈现出明显有利于高原低涡生成的因素,而在第7位相的合成场中则呈现出一定的抑制作用。MJO在向东传播的过程中,MJO对流中心东移,热带地区大气垂直环流结构随之改变。由于中低纬大气环流的相互作用,中低纬间的大气斜压性、大气有效位能以及涡动有效位能分布状况也随之改变,这使得青藏高原及周边大气环流结构发生变化,水汽输送因此产生明显差异,高原的潜热分布随之发生变化,有利于和不利于高原低涡生成的条件交替出现,从而造成不同位相高原低涡频数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气象学 调制作用 小波分析 合成分析 大气低频振荡 高原低涡 RMM指数
下载PDF
西藏积雪的空间分布特征及时间演变规律 被引量:4
6
作者 周晓莉 假拉 肖天贵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学报》 2016年第5期508-518,共11页
为了解西藏积雪的时间变化规律和空间分布特征,采用统计分析和EOF分解方法,对西藏34个站点1979~2013年的日积雪深度和积雪日数资料进行系统分析,得出主要结论:(1)西藏地区积雪深度在2月最大,7月最小;积雪日数在1月最大,7、8月最小。... 为了解西藏积雪的时间变化规律和空间分布特征,采用统计分析和EOF分解方法,对西藏34个站点1979~2013年的日积雪深度和积雪日数资料进行系统分析,得出主要结论:(1)西藏地区积雪深度在2月最大,7月最小;积雪日数在1月最大,7、8月最小。(2)西藏地区年及春、夏、秋、冬季累积积雪深度和累积积雪日数都呈减小的趋势。(3)西藏地区年累积积雪日数和积雪深度主要有3个大值中心:喜马拉雅山脉中段地区;喜马拉雅山脉东段区;那曲地区中、东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象学 高原气象学 西藏 积雪 EOF 时间变化 空间分布
下载PDF
青藏高原冬季降水时空分布特征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蒋文轩 假拉 肖天贵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报》 2014年第6期644-651,共8页
青藏高原冬季降水的气候特征认识对高原冬季雪灾的防御有着重要意义。基于青藏高原54个气象站1971~2010年冬季(12~2月)逐月降水量资料,利用现代统计方法分析了青藏高原冬季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及突变现象,利用经验正交函数(EOF)和... 青藏高原冬季降水的气候特征认识对高原冬季雪灾的防御有着重要意义。基于青藏高原54个气象站1971~2010年冬季(12~2月)逐月降水量资料,利用现代统计方法分析了青藏高原冬季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及突变现象,利用经验正交函数(EOF)和旋转经验正交函数(REOF)概括出高原冬季降水的6种主要空间分布型以及区域性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冬季降水分布不均匀,偏东偏南部降水量相对较多,冬季降水在12月最少,2月最多;EOF对青藏高原地区冬季降水分解为6种模态,全区一致型、南北部型、东西部型、川西型、高原腹地型和西部型模态;EOF第1模态时间系数表明高原大部分地区冬季降水在20世纪90年代有显著增加、且存在14年左右的周期变化特征。REOF分析表明,高原地区冬季降水的局地特征显著,而高原腹地与中东部地区变化特征显示了高原冬季降水的主要变化特征,与EOF分析第1模态的变化特征较为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科学 高原气象 青藏高原 冬季降水 时空分布
下载PDF
利用FY2E卫星降水资料对西藏地区降水日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4
8
作者 雷坤江 假拉 肖天贵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报》 2016年第1期86-93,共8页
为揭示西藏地区5~9月降水日变化,利用FY2E降水产品和西藏150个自动站降水资料,采取统计和谐波分析方法研究西藏地区降水日变化。结果表明:FY2E降水资料能很好地反映西藏降水量的相对强弱和大致过程;降水量依赖于短时强降水,而不是靠... 为揭示西藏地区5~9月降水日变化,利用FY2E降水产品和西藏150个自动站降水资料,采取统计和谐波分析方法研究西藏地区降水日变化。结果表明:FY2E降水资料能很好地反映西藏降水量的相对强弱和大致过程;降水量依赖于短时强降水,而不是靠降水次数;降水量有明显的日变化,在当地时间傍晚前后降水量达到峰值;降水频率在一天中则有多个峰值,日变化不明显;自动站表明西藏降水也有明显的日变化,与卫星资料峰值时间误差主要是由于西藏东南地区和樟木沿线降水量远大于其他地区造成的;降水量谐波分析表明西藏地区的降水日变化非常显著;无论是降水量还降水频率,西藏全区表现出明显的夜雨特征,在日喀则东北至拉萨为西藏地区的夜雨中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科学 高原气象学 降水日变化 谐波分析 夜雨 FY2E逐时降水产品
下载PDF
2000-2015年青藏高原切变线统计特征分析(英文) 被引量:1
9
作者 李潇濛 赵琳娜 +1 位作者 肖天贵 杨瑞雯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学报》 2018年第1期91-98,共8页
为探讨高原切变线系统的变化特点及与中国降水的关系,利用青藏高原低涡切变线年鉴统计分析2000-2015年高原切变线的活动特征及其影响下的降水特征。结果表明,高原切变线发生源地主要集中在西藏中部及东部、青海西南部地区,高频地区位于... 为探讨高原切变线系统的变化特点及与中国降水的关系,利用青藏高原低涡切变线年鉴统计分析2000-2015年高原切变线的活动特征及其影响下的降水特征。结果表明,高原切变线发生源地主要集中在西藏中部及东部、青海西南部地区,高频地区位于那曲县附近。2000-2015年高原切变线共生成591次,移出87次,移出几率为14.72%;高原切变线的出现和移出均以高原东部切变线为主。夏半年高原切变线活跃程度远高于冬半年,在夏季5-9月切变线出现及移出次数较多;8月达到峰值。高原切变线在四川省内移出次数最多,占65.52%。63.45%的高原切变线生命史在12 h内;对于移出高原的切变线,78.16%生命史在24~36 h内;移出高原的切变线生命史普遍长于未移出高原的切变线。影响高原切变线移出的系统中,西风槽的影响率最高。东移出高原的切变线影响下的降水范围更广,降水强度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象学 高原气象 高原切变线 统计特征 影响系统 降水
下载PDF
青藏高原气象学的研究进展和问题 被引量:47
10
作者 钱正安 焦彦军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1997年第3期207-216,共10页
分高原天气学、高原气候学、高原及邻近地区的大气环流、以及高原数值预报和模拟四方面简要回顾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也兼及国外)青藏高原气象学的主要进展,也提出今后研究中应注意的有关问题。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气象学 气候学 大气环流 数值预报
下载PDF
庆祝兰州高原大气物理研究所建所四十周年 被引量:4
11
作者 高由禧 董文杰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259-265,共7页
首先回顾了我所从1959 年5 月建所以来的沿革简史,接着回顾了建所四十年来,特别是近十年来的主要科研成果和人材培养情况,最后展望了三所整合后的新形势。
关键词 高原气象 干旱气象 大气雷暴电学 科研成果
下载PDF
The Pioneering Works of Professor Duzheng YE on Atmospheric Dispersion,Tibetan Plateau Meteorology,and Air–Sea Interaction
12
作者 Ngar-Cheung LAU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17年第10期1137-1149,共13页
This paper provides an overview of the impacts of the original works of Professor Duzheng YE on a selected set of observational and model studies with which the present author has been associated over the past several... This paper provides an overview of the impacts of the original works of Professor Duzheng YE on a selected set of observational and model studies with which the present author has been associated over the past several decades. The main themes of these works include atmospheric energy dispersion, air–land interactions over the Tibetan Plateau, and El Ni n?orelated air–sea coupling over East Asia.The dispersive behavior of observed atmospheric fluctuations accompanying cold surge events in East Asia is demonstrated. Cold air outbreaks over Korea and southern China are coincident with the successive downstream development of troughs and ridges, with the group velocity of such wave packets being notably faster than the phase propagation speed of individual troughs and ridges. In a more general context, dispersive features are also discernible from lagged teleconnection charts and cross-spectra of observed and model-simulated geopotential height variations on 10–30-day time scales.Using the output from a high-resolution general circulation model, the relative contributions of condensational, sensible, and radiative heating to the atmospheric energy budget over the Tibetan Plateau are documented. The rapid changes of the upper tropospheric Tibetan anticyclone and East Asian mei-yu("plum rain") precipitation band associate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Asian monsoon system are described.The principal anomalies in sea level pressure, surface wind, precipitation and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over southeastern China and the Philippine Sea region during El Nio events are presented. The contributions of remote El Nio-related forcing and local air–sea interaction to the occurrence of these anomalies are asses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tmospheric dispersion Tibetan plateau meteorology El Nio
下载PDF
叶笃正:青藏高原气象学的奠基人 被引量:1
13
作者 孙烨 《自然辩证法通讯》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00-108,128,共9页
叶笃正作为中国的杰出气象学家,是大气科学和气象业务的奠基人之一,为新中国的气象学界培养了大批人才。在他的学术成就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他通过冷源、热源学说的建立以及对高原动力问题的探索等最终开创了青藏高原气象学这一学科。
关键词 叶笃正 青藏高原气象学 冷源 热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