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阿托伐他汀与氯吡格雷对ACS患者氯吡格雷羧酸衍生物血浓度与血小板聚集率的影响 被引量:4
1
作者 王燕慧 张灏 +4 位作者 孟晓冬 魏宏顺 方岩 王静 李琦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412-415,共4页
目的:测定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氯吡格雷羧酸衍生物血浓度和血小板聚集率,观察阿托伐他汀和氯吡格雷有无相互作用。方法:对照组为25例健康受试者,ACS组为66例ACS患者。均口服阿司匹林100mg/d、氯吡格雷75mg/d、阿托伐他汀20mg/d... 目的:测定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氯吡格雷羧酸衍生物血浓度和血小板聚集率,观察阿托伐他汀和氯吡格雷有无相互作用。方法:对照组为25例健康受试者,ACS组为66例ACS患者。均口服阿司匹林100mg/d、氯吡格雷75mg/d、阿托伐他汀20mg/d,5d后暂停阿托伐他汀,继续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口服4d,分别于第5天、第9天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量氯吡格雷羧酸衍生物血浓度,流式细胞仪测定血小板聚集率,比较两组差异。结果:对照组第5天和第9天氯吡格雷羧酸衍生物血浓度分别为(5.76±0.87)ng/dl和(5.67±0.88)ng/dl(P=0.351),血小板聚集率分别为(44.25±16.37)%与(47.61±16.67)%(P=0.083)。ACS组第5天和第9天氯吡格雷羧酸衍生物血浓度分别为(5.96±0.87)ng/dl和(5.86±0.97)ng/dl(P=0.115),血小板聚集率分别为(47.70±15.07)%与(47.02±15.45)%(P=0.622)。相关性分析显示,血氯吡格雷羧酸衍生物浓度和血小板聚集率呈正相关。结论:氯吡格雷羧酸衍生物血浓度和血小板聚集率相关性良好,氯吡格雷和阿托伐他汀未见相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阿托伐他汀 氯吡格雷 氯吡格雷羧酸衍生物 血小板聚集率
原文传递
基于抗血小板聚集的新型吡考他胺类似物的合成及其活性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黄伟军 胡敏华 +2 位作者 李家明 叶文峰 朱小雨 《化学试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599-602,共4页
以吡考他胺为先导化合物,依据生物电子等排体原理,设计并合成了3个标题化合物,所有化合物均未见文献报道,其结构均经IR、1HNMR、13CNMR和MS确证。采用Bron比浊法测定了标题化合物对腺苷二磷酸(Adenosine diphosphate,ADP)及花生四烯酸(A... 以吡考他胺为先导化合物,依据生物电子等排体原理,设计并合成了3个标题化合物,所有化合物均未见文献报道,其结构均经IR、1HNMR、13CNMR和MS确证。采用Bron比浊法测定了标题化合物对腺苷二磷酸(Adenosine diphosphate,ADP)及花生四烯酸(Arachidonic acid,AA)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的抑制活性。初步药理结果显示,标题化合物对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均具有显著的抑制活性,其中4-甲氧基-N1,N3-二((3,5,6-三甲基吡嗪-2-基)甲基)间苯二甲酰胺和4-甲氧基-N1,N3-二((5-甲基吡嗪)-2-亚甲基)间苯二甲酰胺对AA诱导的血小板聚集也显示出较强的抑制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吡考他胺类似物 合成 AA ADP 抗血小板聚集
下载PDF
红花注射液有效成分的确定及不同厂家中量效关系的比较 被引量:19
3
作者 刘倩 陈晨 +4 位作者 戴忠 张媛 贺庆 胡晓茹 高华 《药物分析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1158-1161,共4页
目的:确定红花注射液的主要活性成分,研究红花注射液主要有效成分和生物活性之间的关系,为其质量标准的提高提供实验数据。方法:采用体内、体外方法对羟基红花黄色素A(HSYA)含量和总黄酮含量不同的红花注射液进行活性测定。结果:当总黄... 目的:确定红花注射液的主要活性成分,研究红花注射液主要有效成分和生物活性之间的关系,为其质量标准的提高提供实验数据。方法:采用体内、体外方法对羟基红花黄色素A(HSYA)含量和总黄酮含量不同的红花注射液进行活性测定。结果:当总黄酮含量基本一致时(0.57 mg.mL-1),随着HSYA含量的降低,抗小鼠体内血栓形成的保护率、家兔体外血小板聚集抑制率随之降低;当HSYA含量基本一致时(0.17~0.21 mg.mL-1),随着总黄酮含量的降低,抗血栓形成的保护率和血小板聚集抑制率也随之降低;而当红花注射液中HSYA和总黄酮的含量均低于另一红花注射液中HSYA和总黄酮的含量时,其抗血栓形成保护率和血小板抑制率也随之降低。结论:红花注射液主要活性成分为HSYA和总黄酮,二者在生物活性上具有协同作用,含量与生物活性成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花注射液 羟基红花黄色素A 总黄酮 体内血栓形成实验 家兔体外血小板聚集实验 生物活性 保护率 抑制率 质量控制 标准提高
原文传递
急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围术期临床分析 被引量:11
4
作者 万里飞 郝兴海 +6 位作者 张喆 赵鸿 崔仲奇 张鲁锋 宋之明 解基严 万峰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36-38,共3页
目的探讨急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围术期处理原则。方法选择急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49例,并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9例在体外平行循环支持下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40例在非体外循环下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围术期使... 目的探讨急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围术期处理原则。方法选择急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49例,并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9例在体外平行循环支持下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40例在非体外循环下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围术期使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装置25例,其中术前置入18例,术中置入5例,术后置入2例。术中同期行二尖瓣手术8例,围术期死亡3例,病死率6.1%。结论急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是治疗危重急性心肌梗死的有效方法,但需要多学科的心脏中心以及一定数量的常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技术和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分流术 手术期间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非体外循环 血小板聚集抑制剂 心肌梗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