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根据岩屑硬度和塑性系数确定地层岩石的力学性质 被引量:5
1
作者 李斌 杨春雷 刘勇 《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CSCD 2005年第6期915-917,939,共4页
在石油钻井和开发过程中准确掌握地层岩石的力学性质是非常重要的工作。本文通过对新疆油田部分油气井在钻井过程中获得的岩屑,在实验室测得了岩屑的硬度和塑性系数,在大量试验数据基础上,建立了岩屑硬度和塑性系数与岩石可钻性、抗压... 在石油钻井和开发过程中准确掌握地层岩石的力学性质是非常重要的工作。本文通过对新疆油田部分油气井在钻井过程中获得的岩屑,在实验室测得了岩屑的硬度和塑性系数,在大量试验数据基础上,建立了岩屑硬度和塑性系数与岩石可钻性、抗压强度和研磨性的相关关系,从而获得钻井地层岩石的力学性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屑 硬度 塑性系数 岩石 试验
下载PDF
橡胶集料混凝土梁正截面抗裂性能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李强 朱涵 +1 位作者 杨林虎 昝子卉 《混凝土》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43-45,共3页
橡胶集料混凝土塑性较大,普通混凝土的抗裂度公式不再适用。在试验的基础上,对相关参数加以修正,根据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理论,运用混凝土力学分析方法,导出橡胶集料混凝土梁的开裂弯矩计算公式,计算值与试验值符合良好。
关键词 橡胶集料混凝土 开裂弯矩 塑化系数
下载PDF
关于南水双屈服面模型塑性系数的讨论
3
作者 孙向军 《土工基础》 2024年第2期243-246,共4页
沈珠江院士于上世纪90年代提出的南水双屈服面模型,因其独特新颖的建模思路,兼顾了应用上的方便与理论上的完备,因此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近年来,在多篇岩土力学专著、期刊及学位论文中,对南水双屈服面塑性系数的表达出现了多种迥然不... 沈珠江院士于上世纪90年代提出的南水双屈服面模型,因其独特新颖的建模思路,兼顾了应用上的方便与理论上的完备,因此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近年来,在多篇岩土力学专著、期刊及学位论文中,对南水双屈服面塑性系数的表达出现了多种迥然不同的形式。分析其原因,发现有些属刊印错误,有些属假设不同,有些仅略有失误,但若照抄这些公式,极易误用南水双屈服面模型。因此建议在使用南水双屈服面模型时,务须首先明确假设条件,正确引用相关公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水双屈服面模型 塑性系数 表达式
原文传递
基于元素录井的深层火成岩抗钻特性评价 被引量:2
4
作者 胡宗敏 张立刚 +3 位作者 罗光东 王曲 邓圣甲 冯伟 《录井工程》 2023年第1期24-28,共5页
岩石抗钻特性表征参数是钻头选型和钻井参数优选的重要依据,建立抗钻特性的随钻表征和预测方法尤为重要。利用岩石抗钻特性实验和X射线荧光实验,测试了松辽盆地北部深层火成岩可钻性级值、硬度、塑性系数和元素含量,统计了各抗钻特性参... 岩石抗钻特性表征参数是钻头选型和钻井参数优选的重要依据,建立抗钻特性的随钻表征和预测方法尤为重要。利用岩石抗钻特性实验和X射线荧光实验,测试了松辽盆地北部深层火成岩可钻性级值、硬度、塑性系数和元素含量,统计了各抗钻特性参数与元素含量之间的关系,揭示并归纳了各元素对抗钻特性参数的影响规律:随着Si、K、Na元素含量增加,岩石的可钻性和硬度增大,塑性系数减小;随着Al、Fe、Mg元素含量增加,岩石的可钻性和硬度减小,塑性系数增大。基于实验结果,运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构建了基于元素含量的岩石抗钻特性参数计算模型。该研究成果能够在实际应用中实时评价地层的抗钻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成岩 岩石抗钻特性 X射线荧光元素录井 可钻性级值 硬度 塑性系数 元素含量
下载PDF
模型参数对压力AGC品质影响分析 被引量:3
5
作者 张文雪 张殿华 +2 位作者 闫丹 孙杰 李旭 《材料与冶金学报》 CAS 2009年第3期209-212,共4页
根据压力AGC(Automatic Gauge Control)的控制原理,对BISRA式AGC和动态设定型AGC在阶跃轧制力扰动下调整过程进行了研究;分析了理想模型参数情况下各算法的收敛性和稳态误差;推导出压力AGC算法收敛的模型参数取值区间和模型参数取值对压... 根据压力AGC(Automatic Gauge Control)的控制原理,对BISRA式AGC和动态设定型AGC在阶跃轧制力扰动下调整过程进行了研究;分析了理想模型参数情况下各算法的收敛性和稳态误差;推导出压力AGC算法收敛的模型参数取值区间和模型参数取值对压力AGC控制算法的收敛速度和稳态误差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力AGC 塑性系数 轧机刚度 收敛 厚度偏差
下载PDF
超效缓凝砂浆可塑性能试验研究
6
作者 于本田 王起才 刘爽 《水泥工程》 CAS 2005年第2期39-42,共4页
超缓凝砂浆是由水泥、复合缓凝剂、水和砂经适当配比而形成的,该种砂浆可塑性能的研究是其在工程上应用的重要依据。试验测定了A,B,C三种不同配比的缓凝砂浆静态塑性指数,分析了温度、龄期、复合缓凝剂的掺量及不同水泥品种对缓凝砂浆... 超缓凝砂浆是由水泥、复合缓凝剂、水和砂经适当配比而形成的,该种砂浆可塑性能的研究是其在工程上应用的重要依据。试验测定了A,B,C三种不同配比的缓凝砂浆静态塑性指数,分析了温度、龄期、复合缓凝剂的掺量及不同水泥品种对缓凝砂浆的缓凝时间的影响。结果表明:(1)三种缓凝砂浆各温度下的静态塑性指数都随龄期的增长而增大,说明缓凝砂浆在缓凝早期塑性指数小,触变性能好;(2)缓凝时间随复合缓凝剂的增加增长,随温度的升高缓凝时间会延长。(3)缓凝砂浆的凝结时间与水泥品种也有较大关系,同配比下早强型水泥凝结时间短,抗硫酸盐水泥凝结时间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缓凝砂浆 塑性能 试验研究 水泥凝结时间 复合缓凝剂 塑性指数 水泥品种 试验测定 触变性能 抗硫酸盐 配比 温度 早强型 龄期 工程 掺量
下载PDF
岩石力学性质及可钻性分级研究 被引量:13
7
作者 修宪民 杨弘 《云南地质》 2001年第3期323-330,共8页
岩石力学性质和可钻性是分析和评价岩石抵抗破碎和钻进的基本性质 ,也是合理选择碎岩工具和工艺的基础。因此 ,对岩石力学性质和可钻性的深入研究 ,采用能够反映某种碎岩方式实质的综合力学性质指标评定岩石可钻性 ,应用数理统计学原理 ... 岩石力学性质和可钻性是分析和评价岩石抵抗破碎和钻进的基本性质 ,也是合理选择碎岩工具和工艺的基础。因此 ,对岩石力学性质和可钻性的深入研究 ,采用能够反映某种碎岩方式实质的综合力学性质指标评定岩石可钻性 ,应用数理统计学原理 ,依据岩石力学性质和可钻性指标 ,建立表示岩石可钻性的数学模型 ,并以此模型进行岩石可钻性分级 ,可以满足岩土工程施工生产的急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力学性质 岩石可钻性 压入硬度 研磨性 摆球塑性系数 岩土工程 碎岩方式
下载PDF
18CrNiMo7-6渗碳钢相变塑性系数对残余应力的影响 被引量:4
8
作者 秦盛伟 张棒 +1 位作者 赵辉辉 张玉芳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38-143,共6页
目的研究碳含量对相变塑性系数的影响,并精确仿真18CrNiMo7-6钢渗碳淬火后的残余应力分布。方法制备四种不同碳含量(0.21%、0.49%、0.65%、0.87%)的全渗透试样,分别进行不同应力水平下的膨胀试验,测得不同碳含量试样的相变塑性系数K,并... 目的研究碳含量对相变塑性系数的影响,并精确仿真18CrNiMo7-6钢渗碳淬火后的残余应力分布。方法制备四种不同碳含量(0.21%、0.49%、0.65%、0.87%)的全渗透试样,分别进行不同应力水平下的膨胀试验,测得不同碳含量试样的相变塑性系数K,并输入DEFORM-HT中进行残余应力仿真,同时对f16.72 mm的圆柱试样进行渗碳淬火试验,以验证残余应力模拟的准确性。结果前三种碳含量下马氏体相变动力学参数α变化不大。基于此,提供了一种便于计算高碳含量试样不完整膨胀曲线的K值的方法,计算四种不同碳含量试样的相变塑性系数分别为7.16×10–5、5.45×10–5、5.53×10–5、6.01×10–5MPa–1。分别采用不考虑相变塑性即K=0MPa–1、取为基体值即K=7.16×10–5MPa–1和试验测得与碳含量相关的相变塑性系数进行残余应力仿真,其中采用试验测得相变塑性系数仿真结果与实测的残余应力吻合度最高,残余压应力从表面到心部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结论经渗碳淬火后的试样表层存在碳梯度,不同碳含量下影响相变塑性系数数值的主导机制不同,导致相变塑性系数随着碳含量的增加而先降低后升高,且其对18CrNiMo7-6钢渗碳淬火后残余应力分布的影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渗碳 淬火 碳梯度 相变塑性系数 DEFORM-HT 残余应力
下载PDF
热连轧Q预测前馈AGC研究及应用 被引量:3
9
作者 张殿华 张文雪 +3 位作者 闫丹 李旭 杜德顺 张进 《钢铁》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51-53,59,共4页
针对造成热轧带钢产品厚度波动的主要因素,提出了将轧件塑性系数和入口厚度作为输入变量的前馈AGC控制算法。阐述了Q预测前馈AGC控制系统原理,带钢跟踪方案和塑性系数Q线性化预测算法。现场应用表明,Q预测前馈AGC对抑制热轧带钢厚度偏... 针对造成热轧带钢产品厚度波动的主要因素,提出了将轧件塑性系数和入口厚度作为输入变量的前馈AGC控制算法。阐述了Q预测前馈AGC控制系统原理,带钢跟踪方案和塑性系数Q线性化预测算法。现场应用表明,Q预测前馈AGC对抑制热轧带钢厚度偏差具有显著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馈 AGC 辊缝补偿 塑性系数Q 预测
原文传递
新型岩石硬度测定仪的研制 被引量:2
10
作者 何俊海 朱金堂 +1 位作者 张丽伟 邵东亮 《石油仪器》 2008年第5期29-30,34,共3页
在石油钻井中准确测定岩石的硬度和塑性系数是十分重要的。文章介绍了新型岩石硬度测定仪,阐述了它的基本原理、组成结构以及性能特点,并通过实例说明了数据处理,给出了岩石的载荷——压入深度曲线。
关键词 测定仪 岩石硬度 塑性系数 无纸记录仪
下载PDF
抗裂验算中截面高度影响系数的合理取值研究
11
作者 李春霞 侯建国 柳作康 《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81-83,共3页
根据国内混凝土构件抗裂性能的试验数据 ,采用有理分式插值函数来优化拟合截面高度影响系数与截面高度的关系曲线 ,提出了较为合理的截面高度影响系数随截面高度增大而降低的一条连续曲线 ,且理论计算值与实测值吻合较好 ,可供工程设计... 根据国内混凝土构件抗裂性能的试验数据 ,采用有理分式插值函数来优化拟合截面高度影响系数与截面高度的关系曲线 ,提出了较为合理的截面高度影响系数随截面高度增大而降低的一条连续曲线 ,且理论计算值与实测值吻合较好 ,可供工程设计和规范修订时参考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凝土构件 抗裂验算 截面高度影响系数
下载PDF
矩形CFST受弯构件的塑性发展系数多因素模型及强度计算
12
作者 庞木林 解威威 杨绿峰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1-31,共11页
矩形钢管对核心混凝土的约束效应有其特殊性,准确预测受弯构件截面塑性发展能力可有效保证构件的承载安全。为提高矩形钢管混凝土受弯构件截面强度的计算精度,在套箍系数的基础上进一步考虑高宽比和含钢率的影响,建立塑性发展系数多因... 矩形钢管对核心混凝土的约束效应有其特殊性,准确预测受弯构件截面塑性发展能力可有效保证构件的承载安全。为提高矩形钢管混凝土受弯构件截面强度的计算精度,在套箍系数的基础上进一步考虑高宽比和含钢率的影响,建立塑性发展系数多因素模型和抗弯强度改进模型。首先,基于钢管混凝土统一理论,研究矩形钢管混凝土受弯构件塑性发展系数的变化规律,并与当前规范计算公式进行对比;然后,结合规范和工程需求构造2 160个矩形钢管混凝土受弯数值模拟构件,利用改进的本构关系和构件失效判据开展纤维模型法精细分析,研究宽厚比、高宽比、含钢率、强度比对塑性发展系数的影响,确定高宽比和含钢率为塑性发展系数的主要影响因素,通过回归分析拟合与高宽比和含钢率相关的函数表达式,由此建立矩形钢管混凝土塑性发展系数多因素模型和抗弯强度改进模型;最后,利用搜集到的128组试验数据,将抗弯强度改进模型与国内外主要设计规范进行对比验证。结果表明,建立的塑性发展系数多因素模型克服了现行规范中计算模型精确性不足的缺陷,能够更加准确地反映矩形钢管混凝土受弯构件的塑性发展能力;建立的矩形钢管混凝土受弯构件抗弯强度改进模型求解的极限承载力与试验值比值的均值为0.971,均方根误差为0.118,吻合良好,具有更高的计算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矩形钢管混凝土 塑性发展系数 抗弯强度 纤维模型法
下载PDF
圆形截面钢管混凝土受弯构件塑性发展系数的双因素计算模型研究
13
作者 杨绿峰 陆振华 戎艳 《混凝土》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6-63,共8页
为了综合考虑截面几何和材料特性对圆形截面钢管混凝土(CFST)受弯构件抗弯强度的影响,选择截面厚径比和材料强度比作为自变量,研究建立了圆CFST受弯构件截面塑性发展系数的二元函数计算表达,并建立了截面抗弯强度计算模型。首先在确定... 为了综合考虑截面几何和材料特性对圆形截面钢管混凝土(CFST)受弯构件抗弯强度的影响,选择截面厚径比和材料强度比作为自变量,研究建立了圆CFST受弯构件截面塑性发展系数的二元函数计算表达,并建立了截面抗弯强度计算模型。首先在确定厚径比和强度比取值范围的基础上,设计1 656个圆CFST受弯构件的数值模型,利用纤维模型法计算确定每个构件的截面抗弯强度和塑性发展系数。然后选择截面钢管壁厚与外径之比、钢管强度与核心混凝土强度之比作为自变量,通过回归分析建立圆CFST构件的截面塑性发展系数的二元函数表达式,据此提出了圆CFST构件截面抗弯强度的计算模型。最后通过与试验数据、现行设计规范和研究文献中不同计算模型进行对比分析,验证了建立的圆形截面钢管混凝土受弯构件的截面塑性发展系数和抗弯强度计算模型具有更高的精度和适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圆钢管混凝土 塑性发展系数 抗弯强度 厚径比
下载PDF
Effect of Crystallographic Orientation on Quenching Stress during Martensitic Phase Transformation of Carbon Steel Plate 被引量:1
14
作者 潘龙 何闻 GU Bangping 《Journal of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Materials Science)》 SCIE EI CAS 2017年第5期1213-1219,共7页
During quenching, the residual stresses are affected by the crystallographic orientation of martensite, because the nonuniform thermal stresses affect the crystallographic orientation of the lathshaped martensite and ... During quenching, the residual stresses are affected by the crystallographic orientation of martensite, because the nonuniform thermal stresses affect the crystallographic orientation of the lathshaped martensite and induce the anisotropic expansion. To simulate this process, the model of anisotropic transformation induced plasticity(TRIP) was built using the WLR-BM phenomenological theory. The equivalent expansion coefficient was introduced considering the thermal and plastic strains, which simplified the numerical simulation. Furthermore, the quenching residual stresses in carbon steel plates were calculated using the finite element method under ANSYS Workbench simulation environment. To evaluate the simulative results, distributions of residual stresses from the surface to the interior at the center of specimen were measured using the layer-by-layer hole-drilling method. Compared to the measured results, the simulative results considering the anisotropic expansion induced by the crystallographic orientation of martenstic laths were found to be more accurate than those without considering i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sidual stresses martenstic transformation crystallographic orientation transformation induced plasticity expansion coefficient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