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长白落叶松人工林直径分布模型的研究 被引量:15
1
作者 李梦 仲崇淇 +1 位作者 李元 陈波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8年第1期57-60,共4页
Weibul分布拟合实际的林分直径分布,效果良好。在Weibul三参数及林分因子的基础上,建立了参数预测模型和参数回收模型。经误差检验,参数回收模型优于参数预测模型。
关键词 长白落叶松 人工林 参数回收 参数预测 值径分布
下载PDF
西双版纳热带人工林群落结构及生态功能恢复的研究 被引量:12
2
作者 曾觉民 《云南林业科技》 2002年第3期23-45,共23页
对西双版纳普文的 6种热带人工林群落进行了近 10 0个典型的筑巢式配套样地调查。在了解 6种人工林林况的基础上 ,分析了其种类组成、林分结构和生态学特征 ,并与当地自然的热带山地雨林、季风常绿阔叶林及“黄余水”次生林进行了一系... 对西双版纳普文的 6种热带人工林群落进行了近 10 0个典型的筑巢式配套样地调查。在了解 6种人工林林况的基础上 ,分析了其种类组成、林分结构和生态学特征 ,并与当地自然的热带山地雨林、季风常绿阔叶林及“黄余水”次生林进行了一系列的群落生态特征对比。认识到 6种人工林都具有显著的生物多样性恢复功能 ,其中以山桂花林 (ParamicheliabailloniiForest)的恢复效果最好。通过分析还看出它们的生物多样性恢复能力正在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双版纳 热带人工林 群落结构 生物多样性 生态恢复
下载PDF
2种短周期工业用材林种植恢复过程对林内小气候的影响 被引量:7
3
作者 黄承标 黄丹 +3 位作者 刘运华 秦武明 黄光银 李保平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5-29,48,共6页
在广西南宁市北郊的杉木林采伐迹地上,经过炼山清理,营造厚荚相思林和尾巨桉林以及灌草坡自然恢复3种植被类型,分别对主要气象要素进行连续4a的对比观测。结果表明:(1)厚荚相思林和尾巨桉林内太阳辐[射]照度日平均值分别为126.6和90.8W.... 在广西南宁市北郊的杉木林采伐迹地上,经过炼山清理,营造厚荚相思林和尾巨桉林以及灌草坡自然恢复3种植被类型,分别对主要气象要素进行连续4a的对比观测。结果表明:(1)厚荚相思林和尾巨桉林内太阳辐[射]照度日平均值分别为126.6和90.8W.m-2,分别占灌草坡植被的50.4%和36.1%;并随着林龄增大林内太阳辐[射]照度呈波浪式下降趋势。(2)厚荚相思林和尾巨桉林内年平均空气温度和地面温度分别比灌草坡植被降低0.7~0.8和1.8~2.7℃,并随着林龄增大温度逐渐降低。2种林分各年份空气相对湿度比灌草坡植被提高1~3百分点;并随着林龄增大而使林分内的增湿作用越明显。(3)2种短周期工业用材林种植恢复到5年生时,对林内小气候的调节作用已达到了成熟林分的水平,且厚荚相思林优于尾巨桉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厚荚相思人工林 尾巨桉人工林 种植恢复过程 灌草坡植被 林内小气候
下载PDF
Spatio-temporal Variations in Plantation Forests'Disturbance and Recovery of Northern Guangdong Province Using Yearly Landsat Time Series Observations(1986-2015) 被引量:4
4
作者 SHEN Wenjuan LI Mingshi WEI Anshi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SCIE CSCD 2017年第4期600-613,共14页
Forest disturbance plays a vital role in modulating carbon storage,biodiversity and climate change.Yearly Landsat imagery from 1986 to 2015 of a typical plantation region in the northern Guangdong province of southern... Forest disturbance plays a vital role in modulating carbon storage,biodiversity and climate change.Yearly Landsat imagery from 1986 to 2015 of a typical plantation region in the northern Guangdong province of southern China was used as a case study.A Landsat time series stack(LTSS) was fed to the vegetation change tracker model(VCT) to map long-term changes in plantation forests' disturbance and recovery,followed by an intensive validation and a continuous 27-yr change analysis on disturbance locations,magnitudes and rates of plantations' disturbance and recovery.And the validation results of the disturbance year maps derived from five randomly identified sample plots with 25 km^2 located at the four corners and the center of the scene showed the majority of the spatial agreement measures ranged from 60% to 83%.A confusion matrix summary of the accuracy measures for all four validation sites in Fogang County showed that the disturbance year maps had an overall accuracy estimate of 71.70%.Forest disturbance rates' change trend was characterized by a decline first,followed by an increase,then giving way to a decline again.An undulated and gentle decreasing trend of disturbance rates from the highest value of 3.95% to the lowest value of 0.76% occurred between 1988 and 2001,disturbance rate of 4.51% in 1994 was a notable anomaly,while after 2001 there was a sharp ascending change,forest disturbance rate spiked in 2007(5.84%).After that,there was a significant decreasing trend up to the lowest value of 1.96% in 2011 and a slight ascending trend from 2011 to 2015(2.59%).Two obvious spikes in post-disturbance recovery rates occurred in 1995(0.26%) and 2008(0.41%).Overall,forest recovery rates were lower than forest disturbance rates.Moreover,forest disturbance and recovery detection based on VCT and the Landsat-based detections of trends in disturbance and recovery(LandT rendr) algorithms in Fogang County have been conducted,with LandT rendr finding mostly much more disturbance than VCT.Overall,disturbances and recov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lantation Landsat dense time series remote sensing forest disturbance and recovery driving forces northern Guangdong
下载PDF
Experimental Study on Sawing Characteristics of Planted Eucalyptus grandis
5
作者 ZHOU Yongdong JIANG Xiaomei PIAO Chenghan 《Chinese Forest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6年第3期17-21,共5页
To use eucalyptus as solid wood products in value-added way instead of wood chips for pulp and paper, the sawing characteristics of E. grandis was studied, the strain changes in sawing process, bow deformation and end... To use eucalyptus as solid wood products in value-added way instead of wood chips for pulp and paper, the sawing characteristics of E. grandis was studied, the strain changes in sawing process, bow deformation and end-splits of lumber were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awing strain changed in a random way, but the bow deformation had an evident regularity, the lumber near its bark had a big bow deformation. The end-splits had severe influence to lumber recovery, 15% of lumber recovery was influenced by end-splits. The results also indicated that planted E. grandis was a potential wood species as solid wood utilization in the fast-growing plant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ucalyptus grandis plantation SAWING LOG bow deformation lumber recovery
原文传递
基于长时间序列Landsat影像的南方人工林干扰与恢复制图分析 被引量:27
6
作者 沈文娟 李明诗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438-1449,共12页
基于1986年到2011年的Landsat影像,以南方人工林分布区域广东省佛冈县为例,运用Landsat生态系统自适应处理系统(LEDAPS)预处理生成标准的地面反射率数据构建Landsat时间序列堆栈(LTSS)用于Land Trendr算法监测人工林森林干扰与恢复的长... 基于1986年到2011年的Landsat影像,以南方人工林分布区域广东省佛冈县为例,运用Landsat生态系统自适应处理系统(LEDAPS)预处理生成标准的地面反射率数据构建Landsat时间序列堆栈(LTSS)用于Land Trendr算法监测人工林森林干扰与恢复的长时间序列变化,分析了连续24a森林干扰的年份变化、干扰量以及干扰持续的时间,验证了算法识别干扰的精度,并探讨了人工林干扰的驱动力。结果表明佛冈县的森林干扰较为剧烈,一般都在1000 hm^2。而1987、2002、2004、2005、2006、2007和2009年的干扰面积均超过2000 hm^2,其中1987、2007年两年的干扰面积达到6000 hm^2以上。相比森林干扰的变化,佛冈县的森林恢复面积随时间的变化相对平稳。通过对佛冈县森林干扰和恢复面积的趋势分析,发现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森林干扰和恢复的面积基本少于2000年以后的变化面积,变化趋势比2000年以后的显得平缓;从2000年开始,森林干扰面积逐渐上升,总体面积变化趋势高于森林的恢复,但森林的恢复面积仍有所提升。其中,佛冈县的森林干扰持续1a时间的面积比例约38%,持续2a时间约28%,持续3a时间约25%,持续4a时间约7%,主要为短期急剧的干扰事件。另外,持续时间为4a以上的森林干扰和恢复的面积在佛冈县不超过100hm^2。2000年之前持续干扰和急剧干扰面积相当,变化比较平缓;到2000年之后,急剧干扰的面积远大于持续干扰,最高约达2800 hm^2,但两者都呈现波动上升的变化趋势。在选取的两个4km^2的样方中,基于影像光谱识别以及通过比对干扰资料的可视化验证方法表明算法结果与真实地表的解译信息较吻合,误差约为0.1km^2。利用长时间序列遥感影像进行森林干扰的自动化监测十分必要,导出的定性、定位与定量信息,一方面为可持续的森林经营奠定基础,另一方面为评价森林生产力与森林碳储量提供有效的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林 Landsat时间序列 LAND Trendr 森林干扰与恢复 动态监测 驱动力 中国南方
下载PDF
黄土沟壑区刺槐人工林的天然发育规律 被引量:17
7
作者 邓磊 张文辉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5-22,共8页
为了鉴别黄土沟壑区不同生境刺槐林持续发育潜力,以延安地区纸坊沟和柳林镇公路山的刺槐群落为对象,对阴坡、阳坡生境造林后10,25和40年的刺槐人工林建群种径级结构、群落物种多样性、土壤养分水分状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黄土高... 为了鉴别黄土沟壑区不同生境刺槐林持续发育潜力,以延安地区纸坊沟和柳林镇公路山的刺槐群落为对象,对阴坡、阳坡生境造林后10,25和40年的刺槐人工林建群种径级结构、群落物种多样性、土壤养分水分状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阴坡和阳坡刺槐人工林在经过25年发育,林木达到成熟阶段,个体平均胸径、高度和林下物种多样性、土壤养分、水分达到比较稳定状态;刺槐人工林造林后,随着时间推移,建群种树高、胸径增加迅速,体现群落生境质量参数也迅速增加,但25年以后增加不够明显。阴坡与阳坡生境的人工刺槐林比较,阴坡生境的林分,建群种在不同发育阶段个体生长发育良好,均具有足够数量萌生幼苗,林地物种多样性丰富,土壤养分水分相对优越,群落具有持续发育潜力。而阳坡刺槐人工林建群种个体发育不良,缺乏足够幼苗数量,林分物种多样性、土壤水分养分相对较差,不具备持续发育特征。未来该区域刺槐人工林培育,丘陵沟壑区应尽量避免在阳坡营造刺槐林,现有刺槐林也应该通过更换树种,改造成稀疏灌木-刺槐林。在现有阴坡刺槐林经营管理中,造林25年后就可以适当间伐一些劣质木、病虫木,促进幼苗萌生更新,促进群落向异龄方向发展。间伐中,应尽量减少对灌草层破坏,完善群落复层结构,提高生态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沟壑区 刺槐人工林 不同恢复阶段 群落稳定性 天然化发育
下载PDF
第二代杉木林养分动态研究 被引量:13
8
作者 田大伦 盘宏华 +1 位作者 康文星 方海波 《中南林学院学报》 CSCD 2001年第3期6-12,共7页
根据连续定位观测所取得的数据 ,对 4个小集水区第二代 10年生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中的养分循环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集水区由降水输入的 N、P、K、Ca、Mg等营养元素总计为 5 9.2 85 kg/ hm2 a,径流输出为 38.938kg/ hm2 a,净积累量为 ... 根据连续定位观测所取得的数据 ,对 4个小集水区第二代 10年生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中的养分循环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集水区由降水输入的 N、P、K、Ca、Mg等营养元素总计为 5 9.2 85 kg/ hm2 a,径流输出为 38.938kg/ hm2 a,净积累量为 2 0 .34 7kg/ hm2 a.与该林分 7年生时相比 ,净积累量提高了 7.2 % ,说明集水区第二代杉木林生态恢复处于进展的变化过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集水区 第二代杉木林 养分 生物地球化学 生态恢复 物流
下载PDF
紫茎泽兰对桉树的化感作用 被引量:6
9
作者 王有兵 李子光 +5 位作者 罗建中 严毅 王亚婷 何银忠 赵予溪 周庆宏 《桉树科技》 2014年第1期27-31,共5页
为了探索紫茎泽兰对桉树的化感作用,研究分析了紫茎泽兰叶片浸出液及枯落物对直杆桉苗生长的影响,同时结合紫茎泽兰对桉树人工林的入侵情况,初步研究了紫茎泽兰对桉树的化感作用。结果表明:紫茎泽兰可以成为桉树人工林地上的单优势种群... 为了探索紫茎泽兰对桉树的化感作用,研究分析了紫茎泽兰叶片浸出液及枯落物对直杆桉苗生长的影响,同时结合紫茎泽兰对桉树人工林的入侵情况,初步研究了紫茎泽兰对桉树的化感作用。结果表明:紫茎泽兰可以成为桉树人工林地上的单优势种群,提高桉树人工林地的土壤含水率,但会影响到桉树的健康状况。紫茎泽兰叶片浸出液对直杆桉苗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化感作用相反,对地上部分表现出一定的抑制作用,对地下部分根系表现出较好的促进作用,提高了根系的恢复能力,而枯落物基质浇浸出液对根系的促进效果最佳。在红壤和枯落物基质中,浸出液处理次数与根系生长均呈极显著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茎泽兰 化感作用 桉树人工林 根系恢复能力
下载PDF
杉木林采伐迹地再造林后土壤调蓄水分功能恢复研究 被引量:4
10
作者 杨贤均 邓云叶 段林东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61-267,共7页
[目的]探讨杉木人工林采伐前、后及其采伐迹地造林后林地土壤调蓄水分功能的变化,揭示采伐地造林后,幼林对土壤蓄水功能的调节恢复作用。[方法]采用定位连续观测方法,在24年生杉木人工林伐前、伐后以及造林后1年、3年、5年、8年的样地... [目的]探讨杉木人工林采伐前、后及其采伐迹地造林后林地土壤调蓄水分功能的变化,揭示采伐地造林后,幼林对土壤蓄水功能的调节恢复作用。[方法]采用定位连续观测方法,在24年生杉木人工林伐前、伐后以及造林后1年、3年、5年、8年的样地内采集土壤样品,进行室內测试分析。[结果]表明:与伐前相比,杉木人工林采伐后1m深土壤层毛管孔隙度提高了1.70%,非毛管孔隙度下降了4.95%;伐后1 m深土壤层最大持水力、最小持水力和毛管持水力比伐前分别提高了4.02%、2.67%和5.31%,但土壤贮水力下降14.30%;0 20,20 40 cm土层的初渗速率分别下降19.81%和16.95%,稳渗速率分别下降12.97%和14.49%;造林后林分对土壤调蓄水分功能的调节作用,随着林龄增加而增大,8年生幼林0 20,20 40 cm土层对土壤水分的初渗调控能力恢复到采伐前的62.50%和58.83%,稳渗的调控恢复到采伐前的62.22%和48.79%;若以伐后与伐前土壤的最大持水力、最小持水力和毛管持水力的差值为100%,8年生幼林其与伐前的差异只有16.90%,17.84%和23.20%。土壤贮水力恢复到采伐前33.34%的水平。[结论]杉木人工林的采伐导致土壤调蓄水分功能减弱,采伐迹地再造林能逐步改善林地土壤调蓄水分功能,而且随着幼林林龄增加调节功能逐步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人工林 土壤 蓄水功能 采伐迹地 再造林 功能恢复
下载PDF
高寒丘陵区人工植林土壤养分天然化发育规律 被引量:2
11
作者 宋铮 余庭龙 +1 位作者 邓磊 朱春云 《青海大学学报》 2020年第3期18-26,33,共10页
为了比较不同恢复阶段人工植林演化规律,以青海省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闇门滩、塔尔沟、杨家寨3个不同恢复阶段的人工群落作为研究对象,对造林后10、20和30年的青杨、祁连圆柏、华北落叶松和青海云杉人工群落土壤氮、磷、钾、有机质进行... 为了比较不同恢复阶段人工植林演化规律,以青海省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闇门滩、塔尔沟、杨家寨3个不同恢复阶段的人工群落作为研究对象,对造林后10、20和30年的青杨、祁连圆柏、华北落叶松和青海云杉人工群落土壤氮、磷、钾、有机质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 4种人工群落胸径年均增长量均随林龄增大而增大,冠径比随林龄增大而降低;20年青杨树高生长量最大,其余三种人工群落树高生长量均随林龄增大而增大。(2)不同恢复阶段土壤N、P、K、有机质含量随林龄增加而增加,青海云杉和华北落叶松养分指标高于青杨和祁连圆柏群落;10年和20年的华北落叶松和祁连圆柏林人工群落土壤磷元素与土壤N∶P有显著相关性。(3)不同林龄间人工群落土壤N∶P差异显著;青杨群落土壤N∶P高于其他群落;20年青海云杉和20年以上的祁连圆柏人工群落土壤N∶P低于其他群落。研究表明,青海云杉和华北落叶松更适合该地区退耕地人工建植。土壤P影响该地区人工植林的天然化发育;土壤N∶P对人工群落的发育有一定指示作用,在高寒丘陵区人工林经营中,可在林木发育前期适当增施磷肥,促进群落天然化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丘陵区 人工植林 不同恢复阶段 土壤养分 养分限制 天然化发育
下载PDF
次生金钱松林自然化培育前期的恢复特征 被引量:2
12
作者 王良衍 袁世杰 杨同辉 《福建林业科技》 2010年第3期21-26,共6页
对宁波市鄞州区天童林场盘山林区退化金钱松人工林实施择伐、留养和补植先锋树种的近自然化改造,比较不同林分早期恢复生长的差异。结果表明:①改造6年后,山坡上的木荷、青冈和沟谷上的红楠等地带性常绿阔叶树种呈快速的恢复生长,... 对宁波市鄞州区天童林场盘山林区退化金钱松人工林实施择伐、留养和补植先锋树种的近自然化改造,比较不同林分早期恢复生长的差异。结果表明:①改造6年后,山坡上的木荷、青冈和沟谷上的红楠等地带性常绿阔叶树种呈快速的恢复生长,已形成了一个高3~5m的更新层,林分结构得到改善,已形成松阔异龄混交林,比对照区林分蓄积量分别提高68.3%和18.9%。②通过抚育使山坡和沟谷类型更新层的优势种群密度分别达2538、3183株·hm^-2,比对照区提高1.8倍、7.2倍;山坡类型更新的木荷和青冈种群的个体数量分布基本上呈正态分布,这表明更新种群都处于恢复中前期增长进程阶段;沟谷类型更新的红楠种群个体数量呈逆J型分布,已成为稳定型种群。③改造后混交林群落结构发生变化,更新优势种群杭胁泊件昂著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钱松人工林 近自然化改造 恢复特征
下载PDF
黄土高原人工沙棘林恢复阶段土壤黑碳、颗粒有机碳的积累 被引量:2
13
作者 王鑫 王金成 +1 位作者 刘建新 毛宁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50-254,共5页
对黄土高原沟壑区人工沙棘林不同恢复阶段土壤中的黑碳(BC)、总有机碳(TOC)、活性有机碳(LOC)和颗粒有机碳(POC)、稳定性有机碳(SOC)、矿质结合态有机碳(MOC)的空间分布和积累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恢复阶段人工沙棘林的土壤BC、POC、... 对黄土高原沟壑区人工沙棘林不同恢复阶段土壤中的黑碳(BC)、总有机碳(TOC)、活性有机碳(LOC)和颗粒有机碳(POC)、稳定性有机碳(SOC)、矿质结合态有机碳(MOC)的空间分布和积累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恢复阶段人工沙棘林的土壤BC、POC、LOC、TOC由表层至下层均呈显著降低规律,SOC、MOC由表层至下层均呈显著上升规律。不同恢复阶段0-10cm土层表现为MOC>SOC>BC>POC>LOC,10-20cm土层表现为SOC>MOC>BC>POC>LOC,20-30cm土层表现为SOC>MOC>BC>POC>LOC。不同恢复阶段人工沙棘林土壤BC/TOC以0-10cm土层最低,随恢复阶段的延长而下降。不同恢复阶段LOC/TOC、POC/TOC由表层至下层呈明显降低规律。不同恢复阶段在0-10cm,10-20cm土层中,BC/TOC随恢复年限延长呈下降趋势,而POC/TOC呈上升趋势,恢复年限对LOC/TOC均无影响,且两土层呈现一致的规律。20-30cm土层中,恢复年限对POC/TOC无影响。BC/TOC随恢复年限延长呈明显下降趋势,LOC/TOC则呈现凹形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沙棘林 黑碳 颗粒有机碳 总有机碳 恢复阶段
下载PDF
宝鸡山坡地人工播种造林优势分析
14
作者 马明科 李让乐 《陕西林业科技》 2014年第4期37-39,共3页
文章结合宝鸡地区几十年的造林实例,从操作可行性、生态恢复合理性以及未来森林稳定性等方面进行了比较分析,认为人工播种造林具有更大优势,应在山地和坡面扩大人工播种造林的规模。
关键词 山地造林 人工播种造林 生态恢复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