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Removal and Remediation of Phenanthrene and Pyrene in Soil by Mixed Cropping of Alfalfa and Rape 被引量:20
1
作者 PAN Sheng-wang WEI Shi-qiang YUAN Xin CAO Sheng-xian 《Agricultural Sciences in China》 CAS CSCD 2008年第11期1355-1364,共10页
The mechanisms and efficiencies of the removal and remediation of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PAHs) in soils by different planting patterns with rape (Brassica campestris) and alfalfa (Medicago sativa) wer... The mechanisms and efficiencies of the removal and remediation of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PAHs) in soils by different planting patterns with rape (Brassica campestris) and alfalfa (Medicago sativa) were studied by pot experiments in a greenhous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remediation efficiencies under mixed cropping of alfalfa and rape significantly exceeded those under single cropping when the initial concentrations of phenanthrene and pyrene were at 20.05-322.06 mg kg^-1 and 20.24-321.42 mg kg^-1, respectively. After 70 days plantation of crops, the contents of extractable PAHs in soils under mixed cropping were much lower than those under single cropping. About 65.17-83.52% of phenanthrene and 60.09%- 75.34% ofpyrene was removed from the soils under mixed cropping, respectively, which were averagely 43.26 and 40.38% for phenanthrene, and 11.03 and 16.29% for pyren higher than those under single cropping. Alfalfa or rape did absorb and accumulate PAHs from the soils apparently; the PAHs concentrations in plants monotonically increased with the increase of initial PAHs concentrations in soil; the accumulations of PAHs in plants showed following sequence as roots 〉 above parts, phenanthrene 〉 pyrene and single cropping 〉 mixed cropping at same contamination level. Despite the presence of vegetation significantly enhanced the remediation of PAHs in soils, contributions of abiotic loss, plant uptake, accumulation and microbial degradation was much lower than those of plant-microbial interactions in the process of phytoremediation. Thus plant-microbial interactions are the main mechanisms for the remediation enhancement of soil PAHs pollution under mixed cropping models. Results suggested a feasibility of the establishment of multi-species phytoremediation for the improvement of remediation efficiencies of PAHs, which may decrease accumulations of PAHs in crops and thus reduce their risk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HYTOREMEDIATION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mixed cropping models plant-microbial interactions SOIL
下载PDF
根系分泌物介导的根际效应及在水体生态修复中的应用潜力 被引量:14
2
作者 王会会 李前正 +2 位作者 王川 周巧红 吴振斌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453-460,共8页
文章主要以根系分泌物为核心,综述了根系分泌物的分类、发生机理及影响因素;围绕着植物-土壤-微生物三者的关系,阐述了根系分泌物介导的植物与植物之间的化感作用、植物与根际微生物之间的协同作用以及植物微生物相互作用对土壤物质循... 文章主要以根系分泌物为核心,综述了根系分泌物的分类、发生机理及影响因素;围绕着植物-土壤-微生物三者的关系,阐述了根系分泌物介导的植物与植物之间的化感作用、植物与根际微生物之间的协同作用以及植物微生物相互作用对土壤物质循环的影响。水生植物以其生境的特殊性和功能的不可替代性,对沉积物污染物去除和水体生态修复产生显著的影响。在水体生态问题较为严峻的今天,充分认识水生植物根系分泌物介导的根际过程将为水生植物生态学和水体生态修复领域的发展提供基础,并为学科应用潜力的开发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系分泌物 植物-微生物 水生植物 水体生态修复
下载PDF
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现状研究 被引量:13
3
作者 杨晶 孟晓庆 李雪瑞 《环境科学与管理》 CAS 2018年第11期67-70,共4页
土壤中重金属在食物链中的积累对生态和人类健康产生不利影响,因此重金属污染土壤的问题一直备受关注。基于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现状,依据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机理,分析了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技术的作用形式,并总结了外... 土壤中重金属在食物链中的积累对生态和人类健康产生不利影响,因此重金属污染土壤的问题一直备受关注。基于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现状,依据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机理,分析了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技术的作用形式,并总结了外界环境及植物自身特性等对修复效果产生影响的各项因素。结果表明,重金属污染修复方法一直在不断完善,但仍未达到预期的处理效果。因此,对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归纳和瞻望,以期为中国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领域提供更多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重金属污染 植物-微生物 联合修复 超累积植物
下载PDF
植物和微生物修复石油污染土壤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8
4
作者 汪志荣 马传鑫 +3 位作者 李燕妮 朱小燕 王伟荔 王静兰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93-203,共11页
阐述了植物和微生物降解环境中石油污染物及PAHs的重要作用和最新进展。国内外大量实验室研究表明,不同植物和微生物(细菌、真菌和放线菌)联合修复石油污染土壤均得到了较为理想的效果,在某种程度上微生物菌群要优于单一菌株;土壤中植... 阐述了植物和微生物降解环境中石油污染物及PAHs的重要作用和最新进展。国内外大量实验室研究表明,不同植物和微生物(细菌、真菌和放线菌)联合修复石油污染土壤均得到了较为理想的效果,在某种程度上微生物菌群要优于单一菌株;土壤中植物根系与微生物形成根际效应对污染物的降解起到了促进作用;生物表面活性剂较合成表面活性剂具有更好的生态适宜性和石油污染土壤修复能力;土壤中多组分污染物共同修复虽处于起步阶段,其作用机理也有待进一步研究,但是,发展前景值得期待。目前该领域的研究仍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解决:植物–微生物菌群降解石油污染物过程中,微生物菌群间协同和竞争机制及试验结果的可重复性尚需证实;实验室研究与大田环境条件的差异,使得目前的研究成果尚需田间试验的验证和支持;根据土壤类型和气候特点,研究极端(高含盐量;氮、磷等营养元素缺乏;低温)条件下的石油高效降解菌株/群,制备有效的便于大田应用的固体菌肥意义重大;同时在确定石油污染物对环境致害的限值的基础上,建立石油污染土壤评价体系也势在必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微生物 石油 PAHS 生物表面活性剂 根际效应 多组分污染物共同修复
下载PDF
Responses of plant diversity and soil microorganism diversity to nitrogen addition in the desert steppe,China
5
作者 YE He HONG Mei +4 位作者 XU Xuehui LIANG Zhiwei JIANG Na TU Nare WU Zhendan 《Journal of Arid Land》 SCIE CSCD 2024年第3期447-459,共13页
Nitrogen(N)deposition is a significant aspect of global change and poses a threat to terrestrial biodiversity.The impact of plant-soil microbe relationships to N deposition has recently attracted considerable attentio... Nitrogen(N)deposition is a significant aspect of global change and poses a threat to terrestrial biodiversity.The impact of plant-soil microbe relationships to N deposition has recently attracted considerable attention.Soil microorganisms have been proven to provide nutrients for specific plant growth,especially in nutrient-poor desert steppe ecosystems.However,the effects of N deposition on plant-soil microbial community interactions in such ecosystems remain poorly understood.To investigate these effects,we conducted a 6-year N-addition field experiment in a Stipa breviflora Griseb.desert steppe in Inner Mongolia Autonomous Region,China.Four N treatment levels(N0,N30,N50,and N100,corresponding to 0,30,50,and 100 kg N/(hm2•a),respectively)were applied to simulate atmospheric N deposition.The results showed that N deposition did not significantly affect the aboveground biomass of desert steppe plants.N deposition did not significantly reduce the alfa-diversity of plant and microbial communities in the desert steppe,and low and mediate N additions(N30 and N50)had a promoting effect on them.The variation pattern of plant Shannon index was consistent with that of the soil bacterial Chao1 index.N deposition significantly affected the beta-diversity of plants and soil bacteria,but did not significantly affect fungal communities.In conclusion,N deposition led to co-evolution between desert steppe plants and soil bacterial communities,while fungal communities exhibited strong stability and did not undergo significant changes.These findings help clarify atmospheric N deposition effects on the ecological health and function of the desert stepp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il microorganisms plant-microbial community interaction plant diversity nitrogen deposition desert steppe
下载PDF
植物-微生物联合在重金属污染废水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邓景成 刘思伟 +1 位作者 李静 葛丽燕 《化学工程师》 CAS 2023年第4期43-46,共4页
植物与微生物协同作用下的重金属污染的水体治理是当前生态修复主要研究热点之一,为判断协同修复下水体中Cu2+的去除效果,通过在不同Cu2+初始浓度及p H值下单一植物对Cu2+处理效果的实验研究,筛选出最适宜的Cu2+浓度及p H值后添加耐铜... 植物与微生物协同作用下的重金属污染的水体治理是当前生态修复主要研究热点之一,为判断协同修复下水体中Cu2+的去除效果,通过在不同Cu2+初始浓度及p H值下单一植物对Cu2+处理效果的实验研究,筛选出最适宜的Cu2+浓度及p H值后添加耐铜菌株以期判断植物-微生物协同修复下废水中Cu2+浓度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植物对废水中Cu2+的去除过程可分为快速吸收期、稳定期、衰减期3个阶段;植物对废水中Cu2+去除率在一定范围内随废水初始p H值增大而逐渐增大,当p H值超过一定范围时,去除率减小;酸模、鼠草、鸭跖草、香薷4种植物中,酸模对废水中Cu2+去除效果较好,添加耐铜菌后能促进植物对水体中Cu2+的去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Cu2+废水 耐铜菌株 植物-微生物 协同作用
下载PDF
复合微生物对四环素胁迫下多花黑麦草苗期生长和生理特性的影响
7
作者 张琛 李昌宁 +4 位作者 姚拓 何礼 陈鑫 张澜 席博爱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3009-3017,共9页
为探究复合微生物菌剂对非生物胁迫下多花黑麦草(Lolium multiflorum)的作用效果,本试验以不同浓度(0,50,100,150 mg·L^(-1))四环素胁迫下多花黑麦草为研究材料,探讨四环素胁迫下添加复合微生物菌剂(MI)对多花黑麦草生长和生理特... 为探究复合微生物菌剂对非生物胁迫下多花黑麦草(Lolium multiflorum)的作用效果,本试验以不同浓度(0,50,100,150 mg·L^(-1))四环素胁迫下多花黑麦草为研究材料,探讨四环素胁迫下添加复合微生物菌剂(MI)对多花黑麦草生长和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菌剂(MI)能够增加四环素胁迫下多花黑麦草幼苗根长芽长,增加叶绿素含量、株高根长及地上地下生物量,改善根尖细胞数量及形态,改善根系性状,增加抗氧化酶(SOD,POD及CAT)活性,降低细胞相对电导率及丙二醛(MDA)含量。因此,添加复合微生物强化了多花黑麦草对四环素的降解作用,菌剂对四环素胁迫下多花黑麦草的生长发育具有促进作用,并对四环素胁迫造成的细胞损伤具有修复作用,菌剂的添加提高了多花黑麦草的抗四环素胁迫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微生物 多花黑麦草 四环素降解 生理特性 生长特性 植物-微生物
下载PDF
Neotyphodium fungal endophyte in tall fescue (Schedonorus phoenix): a comparison of three Northern European wild populations and the cultivar Kentucky-31
8
作者 Pedro E.Gundel Marjo Helander +3 位作者 Cecilia Casas Cyd E.Hamilton Stanley H.Faeth Kari Saikkonen 《Fungal Diversity》 SCIE 2013年第3期15-24,共10页
Pooideae grasses may be colonized by systemic fungal endophytes.The fitness of endophyte depends entirely on resources and seed transmission from the host plant,while colonized plants may gain increased survival,growt... Pooideae grasses may be colonized by systemic fungal endophytes.The fitness of endophyte depends entirely on resources and seed transmission from the host plant,while colonized plants may gain increased survival,growth,and reproduction relative to their uncolonized conspecifics.Most research of endophyte-grass interactions have been carried out on few cultivars of tall fescue(Schedonorus phoenix)and their symbiont Neotyphodium coenophialum.Lack of studies using wild populations of tall fescue across the species natural distribution range,however,limits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ecological and evolutionary role of the symbiosis in nature.We performed a common garden experiment in Southern Finland with three wild,tall fescue populations from northern Europe and the forage cultivar Kentucky-31(KY-31).For each population,we used naturally endophyte-colonized,naturally endophytecolonized but endophyte removed(decolonized),and naturally uncolonized plants to separate effects due to the host genotype from the endophyte.We evaluated growth variables and survival in four environmental treatments of varying water and nutrients.Supply of water and nutrients increased plant biomass and reproductive effort in all populations.This effect was higher for KY-31 plants which produced on average 55%more seeds than wild plants,indicating better adaptation to high resource environments.However,the higher incidence of Claviceps sp.and the low winter survival indicated KY-31 tall fescue is mal-adapted to Northern European conditions.Naturally colonized plants had greater plant biomass(≈12%),reproductive effort(≈22%)and seed mass(≈29%)than naturally uncolonized and decolonized plants.Nonetheless,endophyte colonization did not affect plant survival,and the effects of endophyte colonization on tiller number,panicle/tiller ratio and Claviceps sp.incidence depended on the population origin.In the wild populations,endophyte removal only reduced the number of tillers(≈29%lower),while the difference between naturally colonized and natu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lant-microbial symbiosis Grass SYMBIOSIS Vertically transmitted symbiont CLAVICEPS
原文传递
荒漠草原不同雨量带土壤-植物-微生物C、N、P及其化学计量特征 被引量:29
9
作者 宋一凡 卢亚静 +3 位作者 刘铁军 刘慧文 闫泽宇 王慧琪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4011-4023,共13页
降水作为关键性驱动因子深刻影响着荒漠草原生态系统养分循环过程。采用生态化学计量学方法,调查了荒漠草原不同雨量带土壤-植物-微生物C、N、P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对降水格局的适应性规律。研究区不同雨量带土壤C、N、P随降水梯度的... 降水作为关键性驱动因子深刻影响着荒漠草原生态系统养分循环过程。采用生态化学计量学方法,调查了荒漠草原不同雨量带土壤-植物-微生物C、N、P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对降水格局的适应性规律。研究区不同雨量带土壤C、N、P随降水梯度的递减亦呈现递减趋势。平均土壤C∶N∶P比例为28.9∶2.7∶1,主要受到P元素控制。不同雨量带平均土壤MBC∶MBN∶MBP比例为108.6∶5.6∶1,表现出明显的C富集现象。不同雨量带平均植物C∶N∶P比例为117.4∶6.7∶1,表现为明显的C、N缺乏或P富集。降水为主的气候原因造成了研究区环境中P含量相对较高,并直接反映在了植物化学计量特征上。研究区土壤C和N之间具有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1),相关系数高达0.98。植物N和P之间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5),相关系数为0.90。土壤N与植物C、P分别呈显著正相关和显著负相关(P<0.05),相关系数分别为0.84和-0.82。降水在塑造荒漠草原生态格局以及驱动生态系统养分循环过程中发挥了关键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植物-微生物 化学计量比 降水 荒漠草原
下载PDF
石油污染土壤生物修复研究新进展 被引量:22
10
作者 刘国良 苏幼明 +3 位作者 顾书敏 宋红光 阎贵文 于维雨 《化学与生物工程》 CAS 2008年第8期1-4,共4页
阐述了石油污染土壤生物修复的最新研究进展,讨论了石油污染土壤生物修复的原理、特点及其影响因素,并对该领域今后的研究重点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石油污染土壤 微生物修复 植物修复 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
下载PDF
高浓度多环芳烃污染土壤的微生物-植物联合修复技术研究 被引量:19
11
作者 刘鑫 黄兴如 +3 位作者 张晓霞 邱吉国 徐冬青 何健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632-640,共9页
[目的]本文旨在研究多环芳烃(PAHs)污染场地微生物-植物联合修复PAHs污染土壤的效果。[方法]利用紫花苜蓿与PAHs降解菌株Rhizobium petrolearium SL-1联合修复土壤中PAHs,设置4个处理:不种苜蓿,不接根瘤菌(CK);不种苜蓿,接根瘤菌(菌);... [目的]本文旨在研究多环芳烃(PAHs)污染场地微生物-植物联合修复PAHs污染土壤的效果。[方法]利用紫花苜蓿与PAHs降解菌株Rhizobium petrolearium SL-1联合修复土壤中PAHs,设置4个处理:不种苜蓿,不接根瘤菌(CK);不种苜蓿,接根瘤菌(菌);种苜蓿,不接根瘤菌(苜蓿);种苜蓿,接根瘤菌(苜蓿+菌),每个处理设3个重复。盆栽试验土壤取自山东新泰某焦化厂PAHs实地污染土壤,分别于处理20和60 d定期取样;大田试验农田位于河北省唐山市某发电厂附近,分别于处理60和90 d定期取样。测定苜蓿的株高和干质量等生理指标,并利用GC/MS分析土样中的16种PAHs组分降解规律。[结果]盆栽试验中,"苜蓿+菌"处理20和60 d时的苜蓿株高和干质量指标均优于仅种植苜蓿处理;"苜蓿+菌"联合降解PAHs效果明显优于只种植苜蓿或只接菌处理;PAHs不同组分间的降解效果从大到小依次为3环、2环、4环、6环、5环。在大田试验中,60和90 d修复效果同样呈现"苜蓿+菌"联合降解PAHs效果大于只种植苜蓿或只接菌的处理。修复60 d后土壤中低环PAHs的降解率明显高于高环PAHs,PAHs降解效果从大到小依次为2环、3环、4环、5环、6环,但修复90 d后土壤中低环PAHs和高环PAHs的降解率无明显差异。[结论]在PAHs污染土壤或大田试验条件下接种菌株SL-1对紫花苜蓿具有明显的促生作用,并且微生物-植物联合修复比单独微生物或植物修复能更有效地降解PAH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环芳烃 土壤 微生物-植物联合修复 紫花苜蓿 盆栽试验 大田试验
下载PDF
生物修复技术在水体富营养化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15
12
作者 刘鑫 陈明明 张俊英 《绿色科技》 2017年第14期130-134,共5页
指出了水体富营养化是一个全球性的环境问题。通过分析水体富营养化的成因,针对日益严峻的水体富营养化问题,综述了目前应用较广的生物修复技术。主要从微生物修复技术、植物修复技术以及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技术的原理、应用现状以及... 指出了水体富营养化是一个全球性的环境问题。通过分析水体富营养化的成因,针对日益严峻的水体富营养化问题,综述了目前应用较广的生物修复技术。主要从微生物修复技术、植物修复技术以及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技术的原理、应用现状以及优缺点等方面进行了论述,并提出了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技术在今后水体修复方面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体富营养化 微生物修复 植物修复 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
下载PDF
油菜-紫花苜蓿混种对土壤中菲、芘的修复作用 被引量:12
13
作者 潘声旺 魏世强 +1 位作者 袁馨 曹生宪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561-568,共8页
【目的】探讨混种模式下植物对土壤中多环芳烃(PAHs)污染的联合修复、积累效应。【方法】采用盆栽试验法,对比研究油菜、紫花苜蓿在不同栽培模式下对土壤中芘、菲的去除效果与修复机制。【结果】在试验浓度范围内,混种模式下芘、菲的修... 【目的】探讨混种模式下植物对土壤中多环芳烃(PAHs)污染的联合修复、积累效应。【方法】采用盆栽试验法,对比研究油菜、紫花苜蓿在不同栽培模式下对土壤中芘、菲的去除效果与修复机制。【结果】在试验浓度范围内,混种模式下芘、菲的修复效果明显超过单种模式。油菜、紫花苜蓿联合种植70d后,土壤中菲、芘平均去除率为75.06%、68.22%,分别比二者单独种植时高出43.26%、40.38%和11.03%、16.29%,强化效果明显。植物本身能够吸收与累积在一定量的菲和芘,累积量与土壤中菲、芘的添加浓度正相关。相同污染水平下,茎叶部积累量低于根部、菲小于芘、混种模式低于单种模式。在植物-微生物系统中,微生物降解、植物-微生物联合效应是菲、芘去除的主要途径,但植物-微生物联合效应是混种模式下强化修复PAHs污染的主要原因。【结论】混种模式能强化PAHs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减少植物积累、缓解污染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修复 多环芳烃 混种 植物-微生物联合效应 土壤
下载PDF
城市污水处理厂典型气体污染物产生特性研究 被引量:14
14
作者 黄力华 刘建伟 +2 位作者 夏雪峰 徐艳萍 周晓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95-299,共5页
研究了某城市污水处理厂格栅间、曝气池、污泥浓缩池和污泥脱水间四个不同功能区产生的典型恶臭和微生物气溶胶气体污染物浓度及分布特性。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功能区产生的硫化氢和氨浓度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中产生浓度最高的区域是污泥浓... 研究了某城市污水处理厂格栅间、曝气池、污泥浓缩池和污泥脱水间四个不同功能区产生的典型恶臭和微生物气溶胶气体污染物浓度及分布特性。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功能区产生的硫化氢和氨浓度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中产生浓度最高的区域是污泥浓缩池和污泥脱水间,其次是曝气池上空,最低的是格栅间。不同功能区产生的空气异养细菌和真菌浓度也存在差异,尤以曝气池产生的异养细菌和真菌浓度最高,其次是污泥脱水间和格栅间,浓度最低的区域为污泥浓缩池。依据相关恶臭和空气微生物评价标准,该污水厂不同功能区产生的恶臭物质、异养细菌和真菌微生物气溶胶气体污染物大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污染。同时,不同功能区产生的可吸入人体上呼吸道和进入肺部的异养细菌和真菌粒子均占一定比例,存在一定的微生物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污水处理厂 恶臭 微生物气溶胶 异养细菌 真菌
下载PDF
北京市某城市污水处理厂微生物气溶胶污染特性研究 被引量:10
15
作者 刘建伟 周竞男 马文林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4,31,共5页
以北京市某城市污水处理厂的格栅间、曝气池、污泥浓缩池和污泥脱水间为对象,研究不同功能区的空气微生物浓度、粒径分布及微生物组成。结果表明:(1)该污水处理厂4个功能区空气异养细菌浓度平均值为3.3×104 cfu/m3,范围为1.0×... 以北京市某城市污水处理厂的格栅间、曝气池、污泥浓缩池和污泥脱水间为对象,研究不同功能区的空气微生物浓度、粒径分布及微生物组成。结果表明:(1)该污水处理厂4个功能区空气异养细菌浓度平均值为3.3×104 cfu/m3,范围为1.0×102~4.3×105 cfu/m3;真菌浓度平均值为6.1×103 cfu/m3,范围为7.5×10~7.6×104 cfu/m3。异养细菌和真菌浓度存在显著性差异,尤以曝气池上空最高,其次是污泥脱水间,浓度最低的区域为格栅间和污泥浓缩池。各功能区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异养细菌和真菌污染。(2)该污水处理厂不同功能区逸散出的异养细菌分布比例最高的为第2~5级,真菌主要分布在第3~5级。4个功能区空气中粒径为2.10~4.70μm(第3、4级)的异养细菌和真菌粒子分别占到了总数的37%~40%和46%~56%,而粒径为0.65~2.10μm(第5、6级)的异养细菌和真菌粒子则分别占到了总数的30%~33%和31%~37%,说明该污水处理厂不同功能区内的空气微生物存在一定的健康风险,可能对人呼吸道构成感染威胁。(3)假单孢菌(Pseudomonas)为该污水处理厂不同功能区均检出的优势异养细菌,而优势真菌种属为毛霉(Mucor)和曲霉(Aspergillu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污水处理厂微生物气溶胶异养细菌 真菌
下载PDF
植物-固体菌剂联合修复石油污染土壤的基础研究 被引量:8
16
作者 王京秀 张志勇 +5 位作者 孙珊珊 穆红岩 万云洋 赵立平 李永峰 张忠智 《环境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6732-6738,共7页
以高效石油降解菌N_2、KB为目的菌种,玉米粉、麸皮和锯末为载体制备固体菌剂,并测定了这3种载体的饱和持水量、pH值和吸菌量。以吸菌量为评价指标,结合经济性综合选择最优载体,同时还考察了温度、pH值和料水比对最优载体吸菌量的影响。... 以高效石油降解菌N_2、KB为目的菌种,玉米粉、麸皮和锯末为载体制备固体菌剂,并测定了这3种载体的饱和持水量、pH值和吸菌量。以吸菌量为评价指标,结合经济性综合选择最优载体,同时还考察了温度、pH值和料水比对最优载体吸菌量的影响。通过测定微生物数量和石油降解率的变化,考察了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效果。结果表明,与玉米粉和麸皮相比,锯末饱和持水量更大、吸菌量较大。锯末是木材厂的下脚料,可以实现高价值资源化利用。在温度30℃,pH为7,料水比1∶1.5的最适培养条件下,固体菌剂中N_2和KB两种细菌的活菌数量分别高达1.00×109CFU·g^(-1)和1.58×109CFU·g^(-1)。采用生物菌剂和柳枝稷对石油污染土壤进行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实验,100 d后石油降解率可达到5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 高效石油降解菌 石油污染土壤 固体菌剂 锯末
原文传递
植物-微生物共生系统功能强化及其在降污固碳中的作用 被引量:3
17
作者 郑彤 周启星 欧阳少虎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4期3155-3171,共17页
植物不仅为细菌等土壤微生物提供了丰富的生态位,还通过光合作用等固碳途径和合成代谢过程最终转化为土壤有机质,成为微生物可利用的碳源.相反,土壤微生物可以作为去除污染物的生物催化剂,也能帮助植物吸收氮、磷等营养物质.因此,植物-... 植物不仅为细菌等土壤微生物提供了丰富的生态位,还通过光合作用等固碳途径和合成代谢过程最终转化为土壤有机质,成为微生物可利用的碳源.相反,土壤微生物可以作为去除污染物的生物催化剂,也能帮助植物吸收氮、磷等营养物质.因此,植物-微生物共生系统具有降污固碳双重作用.本文围绕植物-微生物共生系统降解污染物和固定二氧化碳的两大生态功能,系统梳理了共生系统三个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从植物、微生物和二者共生关系三个角度归纳了共生系统的污染修复途径,总结了植物和微生物的固碳机制.同时也分析了土壤中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对植物固碳过程造成的不利影响.本文最后对未来植物和土壤微生物在降污和固碳方面的研究进行了展望,旨在促进土壤污染的研究与治理,改善土壤生态系统的固碳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健康 植物-微生物相互作用 共生系统 土壤污染 固碳
原文传递
石油污染土壤微生物联合修复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8
作者 周龙涛 王群立 +3 位作者 贾悦 张军 马岚 刘博 《油气田环境保护》 CAS 2019年第6期5-10,64,共7页
微生物联合修复技术处理成本低、环境影响小、无二次污染,且较微生物修复或植物修复效率更高,耗时更短,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文章介绍了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电动-微生物联合修复、氧化-微生物联合修复和表面活性剂强化微生物修复四种... 微生物联合修复技术处理成本低、环境影响小、无二次污染,且较微生物修复或植物修复效率更高,耗时更短,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文章介绍了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电动-微生物联合修复、氧化-微生物联合修复和表面活性剂强化微生物修复四种联合修复技术,简要阐述了修复机理、适用范围和工艺参数,为生物修复技术的选择提供了参考,并对以后生物修复的研究重点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污染土壤 植物-微生物 电动-微生物 氧化-微生物 表面活性剂强化
下载PDF
强化龙葵富集镉根际促生菌的分离、筛选与鉴定 被引量:7
19
作者 蒋淼 张丹 +2 位作者 支月娥 吾兰·恩特马克 周培 《微生物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2231-2240,共10页
【背景】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土壤重金属污染日渐兴起,获取与超富集植物高效互作的微生物是实现联合修复技术进步的关键。龙葵在镉农田污染修复中广泛应用。【目的】筛选可促进龙葵生长及富集镉的耐镉根际促生菌。【方法】从龙葵根际土... 【背景】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土壤重金属污染日渐兴起,获取与超富集植物高效互作的微生物是实现联合修复技术进步的关键。龙葵在镉农田污染修复中广泛应用。【目的】筛选可促进龙葵生长及富集镉的耐镉根际促生菌。【方法】从龙葵根际土分离耐镉菌株,筛选具有良好促生特性的菌株,水培试验考察镉胁迫下菌株对植物生长及镉富集能力的影响,确定可促进龙葵生长及富集镉的微生物菌株,通过生理生化特性和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进行菌株的初步鉴定。【结果】分离得到NT1、AXY1、AW2和AW1四株强化龙葵富集镉促生菌,经鉴定分别为Lysinibacillus sp.、Beijerinckia fluminensis、Achromobacter animicus和Herbaspirillum huttiense。上述菌株均可有效促进龙葵生长,增加其株高和干物质积累,提高地上部镉富集量。其中,NT1可使株高、地上部干重分别增加31.33%和62.65%,AW2可使地上部镉富集量增加37.29%。【结论】筛选所得菌株可为提高植物修复效率提供实践依据,为研制田间施用生态功能菌剂做铺垫,用于农田镉污染的微生物-龙葵联合原位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葵 根际促生菌 土壤镉污染 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
原文传递
砷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研究进展 被引量:7
20
作者 杨金红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12年第3期125-127,134,共4页
综述了国内外对砷污染土壤微生物修复、植物修复及微生物-植物修复技术的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该领域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发展趋势作了具体的分析。
关键词 微生物修复 植物修复 微生物-植物修复 砷污染土壤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