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准噶尔西北部塔尔巴哈台组早石炭世植物和遗迹化石的发现及其古地理意义 被引量:11
1
作者 纵瑞文 范若颖 +2 位作者 赵龙 龚一鸣 王国灿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19-334,共16页
首次在准噶尔西北部塔尔巴哈台组上部发现了早石炭世维宪期植物化石Archaeocalamites scrobiculatus,Sublepidodendron grabaui,S.mirabile,S.cf.mirabile,Sublepidodendron sp.,Lepidodendropsis sp.,Mesocalamites sp.,Sigillaria sp.... 首次在准噶尔西北部塔尔巴哈台组上部发现了早石炭世维宪期植物化石Archaeocalamites scrobiculatus,Sublepidodendron grabaui,S.mirabile,S.cf.mirabile,Sublepidodendron sp.,Lepidodendropsis sp.,Mesocalamites sp.,Sigillaria sp.,Rhodiopteridium?sp.,Knorria sp.,证实了该组的时代可延续到早石炭世。根据研究区塔尔巴哈台组和上覆黑山头组的生物组合面貌及二者的接触关系,论证了塔尔巴哈台组顶部和黑山头组在准噶尔西北部具有明显的穿时性,前者从杜内期延续到维宪期,后者从杜内期延续到谢尔普霍夫期。与植物化石共同保存的深水相遗迹化石指示了塔尔巴哈台地区在早石炭世早中期为半深海—深海沉积环境,不同于东部吉木乃地区同期的滨浅海沉积环境,说明准噶尔西北部在早石炭世存在着不同的沉积体系。北疆地区早石炭世广泛的海侵活动以及额尔齐斯—斋桑洋向南侧哈萨克斯坦板块俯冲是造成这种沉积差异的主控因素,同时也造成了塔尔巴哈台组和黑山头组在区域上具穿时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尔巴哈台组 植物化石 早石炭世 遗迹化石 沉积环境 古地理 准噶尔西北部
下载PDF
鄂西香溪组植物化石的新发现及时代问题 被引量:9
2
作者 李旭兵 孟繁松 《华南地质与矿产》 CAS 2002年第4期35-40,共6页
描述了发现于鄂西香溪组的两种植物化石CtenozamitessarraniZeiller和Eboracialobifolia(Phillips)。香溪组下部Toditesprinjceps Czekanowskia植物组合和上部Coniopterismurrayana Ptilophyllum植物组合虽都以真蕨类Coniopteris和双扇... 描述了发现于鄂西香溪组的两种植物化石CtenozamitessarraniZeiller和Eboracialobifolia(Phillips)。香溪组下部Toditesprinjceps Czekanowskia植物组合和上部Coniopterismurrayana Ptilophyllum植物组合虽都以真蕨类Coniopteris和双扇蕨科植物为特色 ,但下组合银杏类很多 ,苏铁类却较少 ,而上组合苏铁类则很发达 ,尤其是Otozamiteshsiangchiensis ,O mixomorphus,Ptilo phyllumcontiguum等未在下组合中出现 ,银杏类亦相对较少 ,上、下植物组合的这种差异明显与当时的气候环境有关。同时 ,依据上组合含Ctenozamitessarrani和Thaumatopteris等分子和它们尚未在中侏罗世发现 ,提出香溪组上部的时代为早侏罗世晚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侏罗世 植物化石 香溪组 湖北 气候环境
下载PDF
吐哈盆地西南缘水西沟群古气候演变特征及其层序地层学意义 被引量:7
3
作者 吴伯林 徐高中 《东华理工学院学报》 2004年第2期135-140,共6页
通过对水西沟群 (J1 - 2 sh)古植物、古孢粉化石组合特征等系统的研究 ,对八道湾组 (J1 b)、三工河组 (J1 s)、西山窑组(J1 x)古气候类型进行了区分 ;并据此认为西山窑组 (J1 x)为一套气候地层层序 ,相应划分为四个体系域 :即低水位、... 通过对水西沟群 (J1 - 2 sh)古植物、古孢粉化石组合特征等系统的研究 ,对八道湾组 (J1 b)、三工河组 (J1 s)、西山窑组(J1 x)古气候类型进行了区分 ;并据此认为西山窑组 (J1 x)为一套气候地层层序 ,相应划分为四个体系域 :即低水位、湖泊扩张 ,高水位及湖泊收缩体系域。再结合一些岩性岩相等特殊标志 ,对十红滩东部外围地层层序进行了划分 ,结果与十红滩矿区地层层序本质是一致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吐哈盆地 古植物化石 古气候 层序地层学 古孢粉化石
下载PDF
内蒙古阿鲁科尔沁旗林西组植物化石新材料 被引量:6
4
作者 张渝金 张超 +2 位作者 郭威 郭建刚 汪岩 《地质与资源》 CAS 2017年第4期333-338,共6页
在内蒙古阿鲁科尔沁旗坤都地区上二叠统林西组地层中采集到的几种植物化石,主要为Pecopteris(Asterotheca?)cyatheca(Schloch.)Brongn.、Pecopteris unita Brongniart、Peltaspermum buevichae Gomankov et Meyen,为林西组植物化石增添... 在内蒙古阿鲁科尔沁旗坤都地区上二叠统林西组地层中采集到的几种植物化石,主要为Pecopteris(Asterotheca?)cyatheca(Schloch.)Brongn.、Pecopteris unita Brongniart、Peltaspermum buevichae Gomankov et Meyen,为林西组植物化石增添新材料,特别是Peltaspermum buevichae Gomankov et Meyen为东北和内蒙古地区首次发现.植物化石指示其时代为晚二叠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化石 林西组 晚二叠世 内蒙古阿鲁科尔沁旗
下载PDF
中国泥盆纪维管植物的组成与古地理分布 被引量:5
5
作者 杨楠 李承森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91-104,共14页
依据泥盆纪早、中、晚3个时期的中国岩相古地理图及中国泥盆纪植物已有的资料,绘制出中国泥盆纪这3个时期的植物古地理分布图。中国泥盆纪海侵的主要方向是从中国西南部的云南地区(早泥盆世)逐渐向长江中游的华中地区(中泥盆世)及长江... 依据泥盆纪早、中、晚3个时期的中国岩相古地理图及中国泥盆纪植物已有的资料,绘制出中国泥盆纪这3个时期的植物古地理分布图。中国泥盆纪海侵的主要方向是从中国西南部的云南地区(早泥盆世)逐渐向长江中游的华中地区(中泥盆世)及长江下游的华东地区(晚泥盆世)发展。中国泥盆纪维管植物在南方的分布是随着海侵,逐渐向华中及华东地区扩展,由早泥盆世西南地区的云南、四川、贵州,以及广西和湖南南部等地区,发展至中泥盆世云南、四川、贵州、湖南的中北部以及湖北的南部地区,在晚泥盆世的分布范围扩大到广东、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浙江以及江苏等地区。泥盆纪维管植物在北方的分布范围较小,从中泥盆世才开始出现,主要分布在新疆的北部,晚泥盆世在宁夏等地区也有分布。中国泥盆纪3个时期陆地维管植物各个种类所占的百分含量表明,早期的植物主要以较为原始的莱尼蕨类、工蕨类以及前石松类为主,中期石松类占优势,到了晚期石松类依然占优势,而楔叶类、真蕨类以及前裸子植物开始繁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盆纪 维管植物 植物化石 古地理分布
下载PDF
内蒙古平庄-元宝山盆地早白垩世植物化石及地层时代 被引量:5
6
作者 邓胜徽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168-172,T001,共6页
内蒙古赤峰市东南部的平庄—元宝山盆地杏园组和元宝山组为含煤地层,时代归属有争议。杏园组所产6属7种植物,主要为早白垩世的常见分子,反映时代为早白垩世早期,相当于凡兰吟期到欧特里夫早期,与辽西的沙海组、内蒙古霍林河盆地... 内蒙古赤峰市东南部的平庄—元宝山盆地杏园组和元宝山组为含煤地层,时代归属有争议。杏园组所产6属7种植物,主要为早白垩世的常见分子,反映时代为早白垩世早期,相当于凡兰吟期到欧特里夫早期,与辽西的沙海组、内蒙古霍林河盆地霍林河组下含煤段和海拉尔盆地大磨拐河组可以对比。元宝山组含19属21种,主要为阜新植物群的常见代表,说明其时代为早白垩世中期,相当于欧特里夫晚期到巴雷姆期,可同辽西的阜新组、内蒙古的霍林河组上段和伊敏组相对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 盆地 早白垩世 植物化石 地层时代
下载PDF
喜马拉雅山脉中段卓奥友峰上新世植物群的再发现及其特征
7
作者 覃星源 刘佳 +4 位作者 宋艾 高毅 陈君梅 李树峰 苏涛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495-1508,共14页
本研究报道了产自喜马拉雅山脉中段卓奥友峰上新统加布拉组的植物大化石组合,共鉴定出植物类群13科17属19种,包括蕨类植物1种,裸子植物2种,被子植物16种。加布拉植物群植物生活型丰富,包括乔木(云杉属、柏木属、桤木属和杨属)、灌木(小... 本研究报道了产自喜马拉雅山脉中段卓奥友峰上新统加布拉组的植物大化石组合,共鉴定出植物类群13科17属19种,包括蕨类植物1种,裸子植物2种,被子植物16种。加布拉植物群植物生活型丰富,包括乔木(云杉属、柏木属、桤木属和杨属)、灌木(小檗属、锦鸡儿属、栒子属、花楸属、金露梅属、沙棘属、杜鹃花属和忍冬属)、陆生草本(木贼属、蕨麻属和委陵菜属)、水生草本(眼子菜属和水毛茛属)。研究表明,当时该地区的植被以云杉针叶林为主,同时表现出植被分布的垂直地带性,在云杉林上方生长着耐冷干的金露梅属、锦鸡儿属等高山灌丛,下方为相对喜暖湿的桤木属等阔叶乔木。加布拉植物群的面貌与现今该地区以高寒草甸为主的植被面貌截然不同,表明上新世以来该地区经历了明显的气候改变和植被演替。植物组合的特征显示,上新世喜马拉雅山脉中段的气候较现今更为温暖湿润,随着喜马拉雅山脉的持续抬升和高原干旱化进程的加剧,导致该地区的植被由以暗针叶林为主转变成现今的高寒草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植物化石 古生态 古植被 新近纪
原文传递
基于共存分析法和叶缘分析法重建中国渐新世年均温 被引量:4
8
作者 王秋军 毛铁 +4 位作者 孙柏年 马福军 吴步青 夏燕梅 刘松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2608-2622,共15页
渐新世全球气候总体上发生了降温,代表着地球新生代早期的一个"冰室"。植物对气候变化反应敏感,作为地质时期的产物,植物化石能够反映当时陆地气候的变迁。本文利用共存分析法(Coexistence Approach,CA)对中国5个渐新世植物... 渐新世全球气候总体上发生了降温,代表着地球新生代早期的一个"冰室"。植物对气候变化反应敏感,作为地质时期的产物,植物化石能够反映当时陆地气候的变迁。本文利用共存分析法(Coexistence Approach,CA)对中国5个渐新世植物群的年均温进行了恢复,并利用叶缘分析法(Leaf Margin Analysis,LMA)对其中木本双子叶植物不少于15种的4个植物群年均温进行了分析。两类方法的推测值整体表现为CA的年均温相对高于LMA值,其中叶缘分析法东亚模型得出的年均温高于中国模型值。通过对能影响两类方法结果的因素分析,推测CA恢复的值能更好地代表化石点当时的年均温,咸水河组下段植物群为13.3~15.6℃,杨连屯组大桥段植物群为12.1~19.4℃,三合植物群为14.3~16.8℃,景谷植物群为19.7~23.7℃,宁明组植物群为22.0~23.6℃。由于CA恢复的年均温都高于当地现在的年均温,推测渐新世时,虽然全球温度自始新世以来整体相对降低,但还是比现在温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年均温 共存分析法 叶缘分析法 植物化石 渐新世
下载PDF
黄河源区早更新世含植物化石地层的发现及意义 被引量:3
9
作者 张森琦 王永贵 +5 位作者 辛元红 赵越 李永国 王占昌 石维栋 尚小刚 《中国地质》 CAS CSCD 2006年第1期78-85,共8页
通过对扎根加陇早更新世湖相地层(1919.6kaB.P.)、棒咯涌K5号钻孔早更新世河湖相地层(1135.9~945.4kaB.P.)、野牛河西岸早更新世河湖相地层(1548.2~765.4kaB.P.)以及产于扎根加陇早更新世湖相地层中的植物化石、各剖面孢粉资料的分析... 通过对扎根加陇早更新世湖相地层(1919.6kaB.P.)、棒咯涌K5号钻孔早更新世河湖相地层(1135.9~945.4kaB.P.)、野牛河西岸早更新世河湖相地层(1548.2~765.4kaB.P.)以及产于扎根加陇早更新世湖相地层中的植物化石、各剖面孢粉资料的分析,获知黄河源区早更新世早期为亚热带山地针叶林植被景观,地层中木本植物花粉占绝对优势,以针叶植物云杉属、松属、冷杉属、铁杉属为主,是源区动植物发育的鼎盛时期;进入早更新世晚期初,乔木植物花粉迅速减少乃至全部消失,草本植物花粉大幅度增加。晚期末,孢粉出现贫化,以草本植物花粉为主,呈现荒漠草原植被景观。提出了现今黄河源区生态地质环境的形成是地质演化的必然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源区 早更新世 植物化石 生态环境演变
下载PDF
贵州盘州地区早渐新世古气候定量重建 被引量:2
10
作者 王浩飞 郑军 +3 位作者 付孝红 王秋军 李瑞云 孙柏年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90-99,共10页
早渐新世全球气候迅速发生了降温,对地球生物产生了重大影响。利用共存分析法对贵州盘州地区石脑组的早渐新世植物群古气候进行了定量重建。植物群大化石指示的古气候参数:年均温(MAT)为15.7~21.9℃、最冷月均温(CMMT)为2.5~16.7℃、... 早渐新世全球气候迅速发生了降温,对地球生物产生了重大影响。利用共存分析法对贵州盘州地区石脑组的早渐新世植物群古气候进行了定量重建。植物群大化石指示的古气候参数:年均温(MAT)为15.7~21.9℃、最冷月均温(CMMT)为2.5~16.7℃、最热月均温(WMMT)为21.6~28.1℃、年均降雨量(MAP)为828.0~1 900.0mm、最湿月均降雨量(MPwet)为160.0~343.0 mm、最旱月均降雨量(MPdry)为7.0~54.0mm、最暖月均降雨量(MPwarm)为105.0~180.0mm。孢粉化石指示的古气候参数:MAT为11.5~23.9℃、CMMT为-1.0~16.7℃、WMMT为23.0~27.9℃、MAP为803.0~1 613.0mm、MPwet为116.0~293.0mm、MPdry为17.0~55.0mm、MPwarm为94.0~180.0mm。植物群大化石和孢粉化石的共存分析结果都指示一种温暖的、湿润的亚热带气候,且具有较明显的季节变化,与现在我国东南部地区气候较相似。盘州地区现在气候与早渐新世气候相比,夏季变凉爽多雨。结合我国同时期的植物群古气候参数,结果说明我国早渐新世时气候随纬度升高变化并不大,其分带现象明显低于现在的气候纬度分带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气候 共存分析法 植物化石 早渐新世 贵州
下载PDF
广西宁明组植物化石中黄铁矿及其沉积意义 被引量:2
11
作者 马福军 吴媛欣 +4 位作者 刘松 孙柏年 闫德飞 张凤太 王秋军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33-41,共9页
对化石中的黄铁矿进行研究,有助于明确生物的化石化过程以及期间的沉积微环境。利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对广西宁明组植物化石中保存的黄铁矿进行了分析,发现离散型单晶和成群的莓状体共同保存。单晶绝大多数为无规则至球状体,晶棱不... 对化石中的黄铁矿进行研究,有助于明确生物的化石化过程以及期间的沉积微环境。利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对广西宁明组植物化石中保存的黄铁矿进行了分析,发现离散型单晶和成群的莓状体共同保存。单晶绝大多数为无规则至球状体,晶棱不明显,表面可见凹点;少数为八面体,晶棱明显,表面光滑;单晶直径为0.79~1.58μm;莓状体为圆球状,粒径为7.23~14.95μm,S/Fe原子个数比的均值为1.54。莓状体的粒径大小和变化幅度均处于低值段,其S/Fe原子个数比值小于2,结果均说明当时植物体上、下表皮间为一种贫氧的水体环境,并在短时间内形成了莓状体。植物化石上、下表皮间由于未保存组织结构,而被大量的、近似层状分布的黄铁矿单晶和莓状体充填,结果支持了化石内莓状体形成与有机质降解之间存在着必然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铁矿 植物化石 渐新世 沉积微环境 宁明组
下载PDF
论卡以头组的时代 被引量:2
12
作者 刘陆军 姚兆奇 《地层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35-237,共3页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的有关人员 (1980 )曾做过大量地层古生物工作 ,证实卡以头砂页岩层或卡以头组的时代为三叠纪最早期 ,是飞仙关组底部地层的相变。“论卡以头组”一文认为该组下部的时代为二叠纪 ,上部则属三叠纪。对该...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的有关人员 (1980 )曾做过大量地层古生物工作 ,证实卡以头砂页岩层或卡以头组的时代为三叠纪最早期 ,是飞仙关组底部地层的相变。“论卡以头组”一文认为该组下部的时代为二叠纪 ,上部则属三叠纪。对该文提供的地层古生物资料进行分析后 ,本文作者认为该论点缺乏证据 ,不能成立 ;将陆相的威宁哲觉剖面代替标准地点宣威羊场的过渡相剖面作为卡以头组的标准剖面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以头组 植物化石 二叠系 三叠系 古生物 贵州 云南
原文传递
新疆尼勒克县巴斯尔干地区植物化石的发现及意义 被引量:2
13
作者 凌联海 楼法生 +3 位作者 肖晓林 吴新华 吴明仁 蒋金明 《新疆地质》 CAS CSCD 2005年第1期28-30,共3页
新疆尼勒克县巴斯尔干地区有一套棕黄、褐红色砂砾岩,过去仅采获硅化木化石,根据岩性对比将其归属早白垩世.根据最近采获的植物化石资料,论证了该区巴斯尔干组地质年代为二叠纪乐平世.岩石地层单位称巴斯尔干组.
关键词 植物化石 新疆 硅化木化石 化石资料 早白垩世 岩石地层 地质年代 砂砾岩 二叠纪 岩性
下载PDF
浅析宁波盆地膏盐地层的时代──兼对“宁波盆地北部的长河群”之时代质疑 被引量:1
14
作者 鞠天吟 《浙江国土资源》 1995年第1期24-30,共7页
宁波盆地地下揭示的一套包含暗色膏硝质泥岩、泥质白云岩在内的紫红、灰紫色泥岩、棕褐色砂砾岩、细砂岩和玻屑凝灰岩的地层,均称方岩组,内含膏盐并具油色显示。对其时代有早、晚白垩世和早第三纪之认识,笔者从70~90年代地质工作中... 宁波盆地地下揭示的一套包含暗色膏硝质泥岩、泥质白云岩在内的紫红、灰紫色泥岩、棕褐色砂砾岩、细砂岩和玻屑凝灰岩的地层,均称方岩组,内含膏盐并具油色显示。对其时代有早、晚白垩世和早第三纪之认识,笔者从70~90年代地质工作中所获化石分析认为,虽然宁波盆地这一层位含化石不丰,但从分布及数量上比较,相对占优势的应该是孢粉和植物化石,其时代意见也较为一致,指示为早白垩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宁波盆地 膏盐地层 方岩组 孢粉 植物化石 早白垩世
下载PDF
内蒙古突泉盆地南部中侏罗世植物群初探 被引量:2
15
作者 张德军 张健 +4 位作者 郑月娟 陈树旺 苏飞 黄欣 张海华 《地质与资源》 CAS 2019年第1期7-12,共6页
报道了突泉盆地南部牤牛海地区发现的植物大化石15属26种,主要包括有节类Noecalamites sp.、Equisetites sp.,真蕨类Todites goeppertianus、T. williamsoni、Cladophlebis argutula、C. hsiehiana、C. shansiensis,松柏类Pityospermum ... 报道了突泉盆地南部牤牛海地区发现的植物大化石15属26种,主要包括有节类Noecalamites sp.、Equisetites sp.,真蕨类Todites goeppertianus、T. williamsoni、Cladophlebis argutula、C. hsiehiana、C. shansiensis,松柏类Pityospermum staratschini、P. nordenskioldi、Podozamites schenki、P. lanceolotus,银杏类Czekanowskia rigida、Ginkgo huttoni、Ginkgoites cf. Sibiricus、G. sibiricus、G. cf. marginatus、G. lepidus、Vittifoliolum paucinerve、Phoenicopsis speciosa、Sphenobailra sp.,苏铁类Nilssonia sinensis以及裸子植物花果和种子Carpolithus sp.等,其中以真蕨类(26.9%)和银杏类(38.5%)占优势,松柏类(19.2%)占一定比重,含少量的木贼类(7.7%)、苏铁类(3.8%)以及裸子植物花果和种子化石(3.8%).结合前人在该地区发现Raphaelia diamensis,指示该套含可采煤层的细碎屑岩组合具有浓厚的中侏罗世早期的时代特征,应为中侏罗世万宝组.根据植物组合中主要发育真蕨纲的Cladophlebis,银杏纲银杏目的 Ginkgo、Ginkgoites、Sphenobailra以及松柏纲苏铁衫杉科的Podozamites等分子,结合当时整个万宝组植物群面貌以及地层中含煤、发育沉积铁矿等特征,可推测研究区当时具有温暖潮湿的古气候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突泉盆地 中侏罗统 万宝组 牤牛海 植物化石 内蒙古
下载PDF
早白垩世真蕨植物两个新种及其分类归属 被引量:2
16
作者 陈芬 邓胜徽 任守勤 《Acta Botanica Sinica》 CSCD 1993年第7期561-566,共6页
描述了发现于内蒙古海拉尔地区扎赉诺尔盆地下白垩统伊敏组的两个真蕨植物新种Athyrium hulunianum Chen,Ren et Deng(sp.nov.)和A.hailaerianum Deng et Chen(sp.nov.),并讨论了其分类位置。
关键词 早白垩世 植物化石 蕨类植物
下载PDF
植物化石角质层生物标志化合物分析 被引量:2
17
作者 续颜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988-991,共4页
简要介绍了植物化石角质层生物标志化合物研究方法。采用索氏抽提和超声抽提等方法提取出吉林长白八道沟中新世硅藻土中的植物化石角质层和德国Schrotzburg中新世植物化石角质层的溶解有机质,并进行了气相色谱-质谱(GC-MS)分析等实验。... 简要介绍了植物化石角质层生物标志化合物研究方法。采用索氏抽提和超声抽提等方法提取出吉林长白八道沟中新世硅藻土中的植物化石角质层和德国Schrotzburg中新世植物化石角质层的溶解有机质,并进行了气相色谱-质谱(GC-MS)分析等实验。结果表明:有机物中只含有少量的正构烷烃、类异戊二烯烷烃、萜类化合物和甾类化合物;植物化石角质层生物标志化合物的采样和化学处理中应注意避免污染,同时应考虑岩相及岩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化石 角质层 生物标志化合物
下载PDF
云南早泥盆世植物稳定碳同位素特征及其古气候意义 被引量:1
18
作者 张世辉 肖良 +4 位作者 薛进庄 孟美岑 秦敏 崔莹 王德明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887-900,共14页
受到植物化石材料局限性与时代久远性的限制,目前用古生代植物化石δ^(13)C值来反演古环境的研究程度较低。文中通过对云南省曲靖市下泥盆统徐家冲组和文山州下泥盆统坡松冲组的部分植物化石进行稳定碳同位素测试,分析了早泥盆世植物的... 受到植物化石材料局限性与时代久远性的限制,目前用古生代植物化石δ^(13)C值来反演古环境的研究程度较低。文中通过对云南省曲靖市下泥盆统徐家冲组和文山州下泥盆统坡松冲组的部分植物化石进行稳定碳同位素测试,分析了早泥盆世植物的光合作用途径以及古环境。结果表明:徐家冲组镰蕨属(Drepanophycus)δ^(13)C值为-29.0‰~-22.8‰,平均值为-24.5‰,其中镰蕨属茎轴的δ^(13)C值高于叶片0.1‰~0.3‰;坡松冲组工蕨属(Zosterophyllum)和始叶蕨属(Eophyllophyton)δ^(13)C值分别为-24.8‰~-22.1‰和-23.0‰~-22.6‰,平均值分别为-23.2‰和-22.7‰;三者的δ^(13)C值分布范围都与现代C3植物一致。自徐家冲组第57至第79沉积旋回,δ^(13)C值总体呈上升趋势,达到2‰左右,推测可能与早泥盆世大气CO2浓度下降和气候变冷相关。镰蕨属和工蕨属的Ci/Ca值较为稳定,说明这2种植物可能对大气CO2浓度变化较为敏感,曲靖市古气候可能为当今的热带疏林草原气候或热带季风气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 早泥盆世 植物化石 稳定碳同位素 古环境
下载PDF
甘肃酒西盆地早白垩世两种Elatides化石微细构造 被引量:1
19
作者 董重 陈军林 +4 位作者 杜宝霞 徐小慧 何雨栗 戴静 孙柏年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833-844,共12页
现已绝灭的古老松柏类植物似纵属Elatides在中生代北半球中高纬度植被组成研究上具有重要意义。甘肃酒西盆地早白垩世地层中发现了Elatides的营养枝和雌球果,并保存有较好的碳膜,对它们进行了详细的宏观形态和微细特征研究。根据营养枝... 现已绝灭的古老松柏类植物似纵属Elatides在中生代北半球中高纬度植被组成研究上具有重要意义。甘肃酒西盆地早白垩世地层中发现了Elatides的营养枝和雌球果,并保存有较好的碳膜,对它们进行了详细的宏观形态和微细特征研究。根据营养枝、叶角质层、花粉、球果、苞鳞和种子的特征,鉴定这些化石为2个种:Elatides harrisii Chow和Elatides curvifolia(Dunker)Nathorst。其中:Elatides har-risii的突出特征是,花粉球形且具乳状小突起、表面光滑无纹饰,侧面观具褶皱;Elatides Curvifolia的显著特点为,着生于苞鳞腹面基部的种鳞先端三裂,具三枚胚珠。这些特征与现生杉木Cunninghamia非常相似,推论Elatides与现生Cunninghamia可能具有亲缘关系。通过对Elatides地质历史和地理分布的研究,发现该属的演化方向与中生代大陆漂移的方向具可比性,因而为板块构造学说提供了又一古生物学佐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化石 微细构造 Elatides 早白垩世 甘肃 植物
下载PDF
新疆叶城南部“赛力亚克达坂群”及其时代的商榷 被引量:1
20
作者 王约 王训练 王野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1099-1109,共11页
新疆叶城南部西昆仑山区的赛力亚克达坂一带,发育于麻扎-康西瓦构造带内的一套含煤碎屑岩系被命名为"赛力亚克达坂群",并被认为是早-中三叠世沉积的地层.作为西昆仑和喀喇昆仑两板块分界,也是欧亚板块与"古特提斯域"... 新疆叶城南部西昆仑山区的赛力亚克达坂一带,发育于麻扎-康西瓦构造带内的一套含煤碎屑岩系被命名为"赛力亚克达坂群",并被认为是早-中三叠世沉积的地层.作为西昆仑和喀喇昆仑两板块分界,也是欧亚板块与"古特提斯域"分界的麻扎-康西瓦构造带,该陆相含煤碎屑岩系的时代对于西昆仑地区的大地构造和古地理演化的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该套地层从岩性上大体可分为3个部分:下部以砾岩为主,中部以含煤及煤线为特征,上部以含砾砂岩为主.其中部产有以苏铁类(25%)、真蕨类(20%)、银杏类(20%)和松柏类(15%)占优势的植物群,共17属20种的植物化石.该植物群与西昆仑山及塔里木盆地边缘的叶尔羌群植物群相似,为兼有北方Coniopteris-Phoenicopsis和南方Ptilophyllum-Conioptersis植物群特征的早-中侏罗世植物群.另外,在岩性和地层序列上,麻扎-康西瓦构造带内的含煤碎屑岩系可与叶尔羌群进行对比,也适合叶尔羌群的定义.因而,建议废弃"赛力亚克达坂群"这一岩石地层单位,而沿用叶尔羌群,其时代为早-中侏罗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尔羌群 “赛力亚克达坂群” 植物化石 岩石地层 早-中侏罗世 叶城 地层学 古生物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