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91篇文章
< 1 2 9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海拔梯度上的植物生长与生理生态特性 被引量:183
1
作者 潘红丽 李迈和 +3 位作者 蔡小虎 吴杰 杜忠 刘兴良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722-730,共9页
环境是植物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在各种不同的生境中聚生着特定的植物种类。全球气候变化迅速而显著地改变着高海拔地区的生态环境,这必将导致山地植物生理生态适应性、分布界限等发生变化,这些变化反过来又会对气候变化造成深远影响。因此... 环境是植物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在各种不同的生境中聚生着特定的植物种类。全球气候变化迅速而显著地改变着高海拔地区的生态环境,这必将导致山地植物生理生态适应性、分布界限等发生变化,这些变化反过来又会对气候变化造成深远影响。因此,研究山地植物的生理生态特性,揭示其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和适应性,具有重要的现实与科学意义。海拔梯度由于包含了温度、湿度、光照等诸多环境因子的剧烈变化而成为了研究植物对全球气候变化响应的理想区域。随着海拔升高,气温下降、大气压及CO2分压降低、光强增加等,植物的生态和生理特征将产生巨大的变化,可能影响到植物种类在海拔梯度上的分布、植物群落的结构组成。一些亟待回答的问题包括:全球气候变化将如何影响高山植物的生长环境?环境变化如何影响植物生理生态适应性?植物群落的分布、结构和组成将发生哪些变化?这些变化又将怎么样影响气候进一步变化?众多的研究报导了树木的生理生态特征、生长速率和生产力等对海拔的响应。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系统地综述了海拔梯度上温度、水分、光照、土壤等环境因子的差异对高山植物的生长及生理生态特性的影响,以及植被分布的变化,旨在阐明植物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行为与生理生态响应,以期为该领域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拔梯度 植物生长 形态特征 光合作用 生化组成 物种多样性 分布边界
下载PDF
濒危植物秦岭冷杉种子萌发特性的研究 被引量:108
2
作者 赖江山 李庆梅 谢宗强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661-666,共6页
秦岭冷杉(Abies chensiensis)为中国特有种,主要分布于中国秦巴山地,现为渐危种,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植物。经测定,秦岭冷杉种子千粒重为(33.92±1.01)g,与其它冷杉属的种子比较,其种子千粒重较大。四唑(TTC,1.0%)染色测种子生活力... 秦岭冷杉(Abies chensiensis)为中国特有种,主要分布于中国秦巴山地,现为渐危种,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植物。经测定,秦岭冷杉种子千粒重为(33.92±1.01)g,与其它冷杉属的种子比较,其种子千粒重较大。四唑(TTC,1.0%)染色测种子生活力的结果表明:有生活力的种子占26.00%,空粒占20.50%,涩粒占33.75%,说明秦岭冷杉种子饱满度很差,反映了比较高的种子败育率;染色结果与对比发芽实验的结果很接近,说明用四唑染色来测定秦岭冷杉种子的生活力是较准确的方法。把种子进行0、14、21、28 d低温(4℃)层积处理,发现低温层积可以显著提高种子发芽率和发芽势,但是层积21 d与28 d发芽势没有差异。设置恒温20℃、25℃和变温20-30℃3种温度条件下发芽比较,发现最终的发芽率并没有差异,但是发芽势差异显著,恒温25℃达到最大发芽率的90%的时间要比另外两种温度下提前9 d,可见25℃是秦岭冷杉种子发芽的适宜温度。光照(8 h·d-1,100μmol·m-2·s-1)和黑暗下种子的最后发芽率差异不显著,但是光照发芽势高,可见光照可以促进秦岭冷杉种子发芽迅速、整齐。实验证明,用砂床做发芽基质与用纸床做发芽基质相比,前者的发芽率和发芽势均比后者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濒危植物 秦岭冷杉 种子 萌发特性 低温层积 温度 光照 发芽基质
下载PDF
芦苇与入侵植物互花米草的光合特性比较 被引量:78
3
作者 赵广琦 张利权 梁霞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1604-1611,共8页
以上海崇明东滩湿地外来入侵植物互花米草与本地种芦苇为研究对象,对它们的光合特性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与芦苇相比,互花米草具有更高的表观量子效率(AQY)、CO2羟化效率(CE)和最大净光合速率(pmax);(2)生长季节初期,互花米草午... 以上海崇明东滩湿地外来入侵植物互花米草与本地种芦苇为研究对象,对它们的光合特性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与芦苇相比,互花米草具有更高的表观量子效率(AQY)、CO2羟化效率(CE)和最大净光合速率(pmax);(2)生长季节初期,互花米草午间时段的光合、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均高于芦苇,各指标与光、温的变化基本一致;(3)互花米草的净光合速率曲线呈“单峰”型,测定指标在强光合辐射、高温条件下迅速上升,芦苇则表现出明显的“午休”现象;(4)在生长季节初期(5月份)和活跃期(9月份),互花米草的净光合速率显著高于芦苇,而在生长季节后期(11月份)则低于芦苇。该项研究有利于解释互花米草生长迅速,生产力高,竞争性强的生理生态学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入侵植物 互花米草 芦苇 光合特性比较 崇明东滩
下载PDF
青藏高原几种典型高山植物的光合特性比较 被引量:81
4
作者 师生波 李惠梅 +3 位作者 王学英 岳向国 徐文华 陈桂琛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40-46,共7页
选用西宁地区人工栽培的高山植物唐古特大黄(Rheumtanguticum)、山莨菪(Anisodus tanguticus)和麻花艽(Gentiana straminea),比较了3种高山植物之间光合作用的光响应和CO2响应特性,叶片光合色素以及UV-B吸收物质的差异;并以低海拔植物菘... 选用西宁地区人工栽培的高山植物唐古特大黄(Rheumtanguticum)、山莨菪(Anisodus tanguticus)和麻花艽(Gentiana straminea),比较了3种高山植物之间光合作用的光响应和CO2响应特性,叶片光合色素以及UV-B吸收物质的差异;并以低海拔植物菘蓝(Isatis indigotica)为对比,分析了高山植物与低海拔植物的差异。结果表明与低海拔植物菘蓝相比,3种高山植物光合作用的表观量子效率(AQY)都偏低;唐古特大黄叶片的AQY、羧化效率(CE)和光呼吸速率(Rp)都很低,净光合速率(Pn)的光响应曲线在全日照光辐射范围内并没有达到完全饱和,这与单位面积叶片具有较高的光合色素以及UV-B吸收物质有关;麻花艽植物与唐古特大黄一样,具有较高的UV-B吸收物质和光合色素含量,但其Rp较高,加之Pn受气孔限制较为明显,故其光合作用的饱和光强很低,Pn相对于其它3种植物也较低;山莨菪与低海拔植物菘蓝的光合特性很相似,都具有较高的AQY和CE。这些结果表明,3种高山植物的光合特性有较大差异,但并没有一致的相对于低海拔植物的共性。4种植物Pn的胞间CO2浓度(Ci)响应曲线在CO2饱和点以后都表现为无机磷(Pi)再生限制,其Rp的变化与CO2饱和点以后的最大Pn的变化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高山植物 药用植物 光合特性
下载PDF
沙地濒危植物长柄扁桃特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80
5
作者 郭春会 罗梦 +1 位作者 马玉华 马小卫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2期125-129,共5页
对沙地濒危植物长柄扁桃的分布、植物学特性、生长发育规律、生理学特性、化学及药理学特性、生 物细胞学特性和综合利用等方面的研究状况进行了较系统地总结和分析.并对我国北部发展长柄扁桃的意义及值 得研究的问题提出了一些看法。
关键词 沙地 濒危植物 长柄扁桃 生物生态学特性 生长发育规律
下载PDF
O_2/CO_2气氛煤粉燃烧及固硫特性研究 被引量:58
6
作者 刘彦 周俊虎 +3 位作者 方磊 李艳昌 曹欣玉 岑可法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8期224-228,共5页
该文利用热重法分析了O2/CO2、空气两种不同气氛下煤的燃烧特性,得出与空气条件相比,O2/CO2条件下煤的着火及燃尽温度有明显降低、燃烧特性指数提高的结论,即O2/CO2气氛可改善燃烧过程、优化燃烧特性。同时通过对两种情况下煤粉燃烧钙... 该文利用热重法分析了O2/CO2、空气两种不同气氛下煤的燃烧特性,得出与空气条件相比,O2/CO2条件下煤的着火及燃尽温度有明显降低、燃烧特性指数提高的结论,即O2/CO2气氛可改善燃烧过程、优化燃烧特性。同时通过对两种情况下煤粉燃烧钙基脱硫特性的比较,发现较高浓度的CO2 气氛可阻止石灰石的分解,其硫化反应机理与传统方式下不同,脱硫效果有较大提高,并且这种优势在一定范围内随温度的升高以及CO2体积含量的增加而愈加显著。由此得出,O2/CO2气氛不仅有助于煤粉燃烧而且可以有效地提高脱硫效率,克服了传统空气方式下高温脱硫效率低的缺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粉 燃烧特性 固硫特性 二氧化碳 氧气
下载PDF
密度对不同株型玉米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62
7
作者 胡萌 魏湜 +4 位作者 杨猛 矫海波 魏玲 王燚 吉彪 《玉米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03-107,共5页
对不同密度条件下3个不同株型春玉米的光合特性及产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密度增加叶面积指数(LAI)、初始荧光(F0)上升,单株功能叶片光合速率(Pn)、PSⅡ的潜在活性(Fv/F0)、PSⅡ最大光化学量子产量(Fv/Fm)下降;产量构成因素表现为... 对不同密度条件下3个不同株型春玉米的光合特性及产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密度增加叶面积指数(LAI)、初始荧光(F0)上升,单株功能叶片光合速率(Pn)、PSⅡ的潜在活性(Fv/F0)、PSⅡ最大光化学量子产量(Fv/Fm)下降;产量构成因素表现为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先上升后下降,穗粒数下降,百粒重变化因品种而异。先玉335、金玉4号和吉农大302最高产量分别为9 638.45、8 523.94、8 330.92 kg/hm2;先玉335最适播种密度为75 000株/hm2,吉农大302为60 000~67 500株/hm2,金玉4号为45 000株/hm2。先玉335群体产量与LAI、单株F0呈正相关,与单株Pn、Fv/Fm、Fv/F0呈负相关;吉农大302与金玉4号群体产量与LAI、单株F0呈负相关,与单株Pn、Fv/Fm、Fv/F0呈正相关,且金玉4号的相关程度要高于吉农大30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密度 株型 光合特性 产量
原文传递
会同杉木器官间C、N、P化学计量比的季节动态与异速生长关系 被引量:65
8
作者 陈婵 王光军 +3 位作者 赵月 周国新 李栎 高吉权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3期7614-7623,共10页
生态化学计量特征能够反映植物器官的内稳性及其相互关系。以湖南会同25年生杉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叶、枝、根的C、N、P及其化学计量季节动态,探讨了养分元素的变异性特征、变异来源,以及元素间的异速生长关系。结果表明:C、N、P... 生态化学计量特征能够反映植物器官的内稳性及其相互关系。以湖南会同25年生杉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叶、枝、根的C、N、P及其化学计量季节动态,探讨了养分元素的变异性特征、变异来源,以及元素间的异速生长关系。结果表明:C、N、P含量的年平均值均在叶中表现最大,分别为(527.60±15.07)、(10.55±1.89)、(2.13±0.31)g/kg;而C∶N、C∶P、N∶P的年平均值最大的则是根,分别为(78.12±12.54)、(619.46±48.23)、(7.13±3.57);不同器官的年均C∶N∶P排序为根>枝>叶。叶和根的C、N含量及N∶P、叶和枝的P含量变化趋势均为先升高后降低再升高,叶、根的C∶N值则表现为先降低后升高再降低的变化趋势。叶、枝、根的年平均N∶P比(均小于14)远低于我国年平均水平(16.3);不同器官的C含量变异系数较小,均低于9%,N、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比变异系数较大,均高于30%,其中枝叶的P含量和枝的N∶P变异系数分别高达65.04%和62.41%;根据变异来源分析,器官、月份和器官与月份的交互作用对C、N、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变异的影响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叶、根的C与N具有显著的异速生长关系(N-C^(2.777),P=0.008;N-P^(2.574),P=0.002),叶、枝、根的N、P含量表现出正相关性,异速生长指数分别为0.539、0.617、0.721。研究表明25年生杉木的生长更多的受到N元素的限制,养分利用效率在根中最高;叶、枝、根C-P的异速生长关系证明不同器官对于各自的养分分配是具有相似性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 植物器官 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变异系数 异速生长关系
下载PDF
杉木人工林林下植物物种多样性的动态特征 被引量:50
9
作者 林开敏 俞新妥 +1 位作者 黄宝龙 何智英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AS CSCD 2001年第1期13-19,共7页
研究不同生长发育阶段杉木林林下植物演替过程的动态特征 ,结果表明 :偶然种伴生阶段 (幼龄林阶段 ) ,林下植物种类组成和数量第一次繁荣 ,结构比较简单 ;林下植物贫乏阶段 (郁闭阶段 ) ,种类和数量较少 ,结构简单 ;林下植物相对稳定阶... 研究不同生长发育阶段杉木林林下植物演替过程的动态特征 ,结果表明 :偶然种伴生阶段 (幼龄林阶段 ) ,林下植物种类组成和数量第一次繁荣 ,结构比较简单 ;林下植物贫乏阶段 (郁闭阶段 ) ,种类和数量较少 ,结构简单 ;林下植物相对稳定阶段 (近成熟林和成熟林阶段 ) ,种类组成和数量不断增加 ,群落呈现稳定的杉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的三层结构 ;入侵性演替阶段 (老龄林阶段 ) ,种类组成和数量再度繁盛 ,一些阔叶树种生长进入乔木层 ,形成具有多物种和多层次的群落结构 .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杉木林林下植物α多样性存在明显差异和波动性 .幼林阶段林下植物总体和灌木层的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较高 ;林分郁闭阶段各指数有明显下降 ;随后又有所增加 ,至老龄杉木林阶段达到最大值 ;在 3a、9a和 31a杉木林中 ,物种多样性垂直结构表现出灌木层 >草本层 >藤本植物的格局 ;在 2 0a杉木林中 ,物种多样性垂直结构则表现出草本层 >灌木层 >藤本植物的格局 ;在 5 6a老龄林中 ,物种多样性垂直结构表现出灌木层 >乔木层 >藤本植物 >草本层的格局 .表 3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林 林下植物 物种多样性 动态特征
下载PDF
塔里木河下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分析 被引量:53
10
作者 张绘芳 李霞 +1 位作者 王建刚 杨艳静 《生态环境》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219-1224,共6页
对塔里木河下游经30a断流后的应急输水河畔植被进行外业调查,分析了调查区植物群落的种类组成、垂直结构、密度结构以及优势种群的格局分布,旨在了解输水后研究区植物群落在结构特征方面恢复程度。结果表明:调查样地内有植物13种,其中胡... 对塔里木河下游经30a断流后的应急输水河畔植被进行外业调查,分析了调查区植物群落的种类组成、垂直结构、密度结构以及优势种群的格局分布,旨在了解输水后研究区植物群落在结构特征方面恢复程度。结果表明:调查样地内有植物13种,其中胡杨(Populus euphratica)、柽柳(Tamarix)、黑果枸杞(Lycium ruthenicum)、花花柴(Karelinia caspica)和疏叶骆驼刺(Alhagi sparsifolia)为优势种。不同地下水条件物种的重要值不同,表现在不同离河距离具有不同的物种组成结构,随地下水埋深不同植物群落由以胡杨和胀果甘草为主到以柽柳、黑果枸杞、花花柴和疏叶骆驼刺等抗旱耐盐碱植物为主。乔木层密度随着离河距离加大而减小,灌木层和草本层密度随离河距离加大呈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群落垂直结构随离河距离加大由乔-灌-草3层逐渐转变为灌-草2层,随离河距离加大趋于简单。优势种群胡杨在离河300m以内呈聚集分布,聚集强度随离河距加大而增强;柽柳灌丛在离河50m呈均匀分布,离河150m以外呈聚集分布,但离河750m段有向随机分布发展趋势。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在不同的离河距离具有差异,说明经过输水下游植物群落的恢复在结构特征方面有响应,为区域生态治理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群落 结构特征 塔里木河下游 应急输水
下载PDF
湖南省主要橡子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研究 被引量:47
11
作者 胡芳名 李建安 李若婷 《中南林学院学报》 CSCD 2000年第4期41-45,95,共6页
湖南省橡子植物种类较多 ,资源丰富 ,在全省均有分布 ,且多集中于丘陵山区 .橡仁富含淀粉 ,橡碗富含单宁 ,可多层次深度开发 ,其废弃物还可综合利用 .橡子在无公害天然保健食品的开发方面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 .目前 ,湖南省橡子资源一方... 湖南省橡子植物种类较多 ,资源丰富 ,在全省均有分布 ,且多集中于丘陵山区 .橡仁富含淀粉 ,橡碗富含单宁 ,可多层次深度开发 ,其废弃物还可综合利用 .橡子在无公害天然保健食品的开发方面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 .目前 ,湖南省橡子资源一方面利用率极低 ,一方面原料供应紧张 ,没有形成规模 ;现有开发利用手段落后 ,新产品开发严重不足 ,经济效益低下 .为此 ,提出了旨在充分发挥资源潜力 ,扩大利用规模 ,提高利用效益的开发利用建议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橡子植物 综合开发利用 资源特点 利用价值 湖南
下载PDF
高产小麦株型的指标体系 被引量:36
12
作者 封超年 郭文善 +2 位作者 何建华 朱新开 马光辉 《扬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8年第4期24-30,共7页
以栽培措施→群体结构→株型→产量为主线,分析每公顷产量在7500kg以上扬麦158株型与产量的关系,构建出小麦高产株型的茎型、叶型指标体系为:①节间长度配比为1∶2∶(3~35)∶5∶(9~10),穗下节间长度占节... 以栽培措施→群体结构→株型→产量为主线,分析每公顷产量在7500kg以上扬麦158株型与产量的关系,构建出小麦高产株型的茎型、叶型指标体系为:①节间长度配比为1∶2∶(3~35)∶5∶(9~10),穗下节间长度占节间总长度比例>45%;②上层叶片宽度、厚度(比叶重)显著增加,剑叶面积显著增大,叶基角和披垂度显著减小;③孕穗期开花期最大叶面积密度的出现高度为植株相对高度的061~0.6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株型 指标体系 产量 栽培
下载PDF
光照强度对濒危植物毛瓣金花茶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48
13
作者 柴胜丰 庄雪影 +3 位作者 韦霄 王满莲 唐建明 陈宗游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547-554,共8页
以盆栽3年生毛瓣金花茶实生苗为材料,采用人工遮荫方法研究不同光照强度(10%、25%、50%和100%自然光强)对其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为其迁地保护和种群恢复提供科学依据。结果显示:(1)随着光照强度的升高,毛瓣金花茶叶片最大净光合速率(Pm... 以盆栽3年生毛瓣金花茶实生苗为材料,采用人工遮荫方法研究不同光照强度(10%、25%、50%和100%自然光强)对其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为其迁地保护和种群恢复提供科学依据。结果显示:(1)随着光照强度的升高,毛瓣金花茶叶片最大净光合速率(Pmax)、表观量子效率(AQY)和光饱和点(LSP)降低,光补偿点(LCP)升高,其中Pmax和AQY在10%和25%光强下显著高于50%和100%光强处理。(2)叶片叶绿素总量(Chl)、叶绿素a(Chla)、叶绿素b(Chl b)、类胡萝卜素(Car)含量均随光强的升高而降低,Car/Chl含量随光强的升高而升高。(3)叶绿素荧光参数Fm、Fv、Fv/Fm、Fv/F0均随光强的升高而降低,其中Fm、Fv、Fv/Fm在100%光强下显著低于其他3个遮荫处理,3个遮荫处理间则无显著差异。(4)叶片丙二醛(MDA)和脯氨酸(Pro)含量均随光强的升高而升高,在100%光强下,MDA和Pro含量显著高于其他3个遮荫处理,50%光强下的MDA含量显著高于10%和25%光强处理。(5)在25%光强下,毛瓣金花茶未发生明显光抑制,在50%光强下,其光抑制主要是由PSⅡ的可逆失活引起的,光合机构未遭到明显破坏,在100%光强下,其PSⅡ反应中心受到严重伤害,发生了光氧化。研究表明,毛瓣金花茶虽为阴生植物,却能忍受一定程度的强光(50%光强),在种群恢复过程中,可适当间伐上层乔木,增加林下透光率,提高毛瓣金花茶种群的开花结实率,促进其自然更新,在迁地保护时可选择相对开敞的遮荫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瓣金花茶 濒危植物 光照强度 光合特性
下载PDF
江南茶区茶叶生产现状和气候资源特征分析 被引量:46
14
作者 李时睿 王治海 +1 位作者 杨再强 王学林 《干旱气象》 2014年第6期1007-1014,共8页
开展气候资源分析对茶叶生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采用历史资料收集和实地调查等方式,对江南茶区的茶树品种、茶园面积、茶叶产量等现状,以及气候资源、主要农业气象灾害特征进行了调查和分析,并提出了茶叶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和灾害... 开展气候资源分析对茶叶生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采用历史资料收集和实地调查等方式,对江南茶区的茶树品种、茶园面积、茶叶产量等现状,以及气候资源、主要农业气象灾害特征进行了调查和分析,并提出了茶叶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和灾害应对措施。结果表明:江南茶区茶树主要品种有乌牛早、龙井43、福鼎大白茶、迎霜、鸠坑、黄山种、翠峰、安吉白茶等;江南茶区中,湖北省的茶园面积和茶叶产量位居第一,但单位面积经济效益江苏第一,其次是浙江,尔后依次是湖南、江西、安徽、湖北。全区年平均气温15~20℃,≥10℃活动积温4 500~6 500℃·d,年降水量1 000~1 600 mm,年平均相对湿度达70%~80%左右,年日照时数1 500~1 900 h。热量较优,空气湿润,光照充足,是绿茶生产的气候适宜区域。同时,江南茶区也是茶叶主要农业气象灾害高发区,应加强茶树资源监测和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等方面的研究,在充分利用3S技术基础上提高茶叶生产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大力推进茶叶精细化气象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叶 生产现状 气候资源 农业气象灾害 特征 江南茶区
下载PDF
施氮量对不同株型小麦品种叶型垂直分布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44
15
作者 李国强 汤亮 +2 位作者 张文宇 曹卫星 朱艳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27-137,共11页
在大田生产条件下,以紧凑型高秆品种宁麦9号和矮秆品种矮抗58、中间型品种扬麦12、松散型品种淮麦17为材料,测定并分析了3个施氮水平下不同生育时期的小麦冠层叶型特征,以及开花期小麦叶长和叶宽、单叶面积、茎叶夹角、分层叶面积指数... 在大田生产条件下,以紧凑型高秆品种宁麦9号和矮秆品种矮抗58、中间型品种扬麦12、松散型品种淮麦17为材料,测定并分析了3个施氮水平下不同生育时期的小麦冠层叶型特征,以及开花期小麦叶长和叶宽、单叶面积、茎叶夹角、分层叶面积指数和群体透光率的垂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小麦叶型特征存在显著的基因型差异,而施氮量的调控作用因叶型性状和生育时期不同而各异。叶片定形后,从植株基部向上,4个小麦品种不同叶位叶片单叶面积呈"升-降-升-降"的变化趋势,而茎叶夹角呈递减趋势。其最大分层叶面积指数所在的相对冠层高度为0.60。从冠层基部向上,群体透光率逐渐增加,符合二次多项式曲线。施氮提高了单叶面积,其中扬麦12和淮麦17的增加幅度较大。施氮提高了各叶位茎叶夹角,且对宁麦9号、淮麦17和扬麦12冠层下部茎叶夹角的调控作用大于冠层上部,而对矮抗58正好相反。施氮提高了各株型小麦品种的分层叶面积指数,降低了群体透光率,但过量施氮条件下,宁麦9号和矮抗58透光率的下降幅度小于扬麦12和淮麦17。各株型小麦品种群体透光率随累积叶面积指数的增加而递减。籽粒产量为N150(150 kg hm-2)>N225(225 kg hm-2)>N75(75 kg hm-2)。施氮显著提高了小麦品种穗数和收获指数,但对千粒重的影响不显著。穗粒数以高氮处理最高,低氮处理其次。籽粒产量、千粒重、穗数、穗粒数和收获指数在4个株型品种间差异显著,籽粒产量为矮抗58>宁麦9号>扬麦12>淮麦17,穗数和穗粒数是造成籽粒产量差异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施氮 株型 叶型 垂直分布
下载PDF
果蔬过氧化物酶酶学特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42
16
作者 丁薪源 曹建康 《食品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62-66,共5页
综述了过氧化物酶在植物抗性方面的作用及研究意义,并对抗性相关酶POD的分离纯化、同工酶谱、酶结构及分布等酶学特性进行了综述。分析得到,果蔬中过氧化物酶的最适pH范围大部分集中在5.0~7.0之间,最适温度集中在30~60℃,对于大部分... 综述了过氧化物酶在植物抗性方面的作用及研究意义,并对抗性相关酶POD的分离纯化、同工酶谱、酶结构及分布等酶学特性进行了综述。分析得到,果蔬中过氧化物酶的最适pH范围大部分集中在5.0~7.0之间,最适温度集中在30~60℃,对于大部分果蔬的过氧化物酶,Fe2+、Fe3+、Ca2+、Mg2+等金属离子有不同程度的激活作用,表面活性剂PEG、SDS和DETA的激活作用不明显,甲醇、乙醇、丙酮、抗坏血酸、柠檬酸、L-半胱氨酸也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研究表明,大多数植物的过氧化物酶分子量在30~60ku范围内,不同品种、不同发育期、不同器官之间的同工酶种类有所差异。同时,对过氧化物酶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抗性 过氧化物酶 酶学特性 同工酶 果蔬
原文传递
秦岭山地主要野生木本观赏植物资源评价 被引量:41
17
作者 任学敏 李思锋 +2 位作者 黎斌 杨改河 周亚福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71-78,共8页
基于对秦岭山地大量的野外实地调查、访问调查和文献资料,从观赏特性、生物学特性和资源潜力3个方面选择了13个具体指标,应用层次分析法(AHP)建立了秦岭山地主要野生木本观赏植物资源的评价指标体系,应用yaahp6.0软件计算了评价体系中... 基于对秦岭山地大量的野外实地调查、访问调查和文献资料,从观赏特性、生物学特性和资源潜力3个方面选择了13个具体指标,应用层次分析法(AHP)建立了秦岭山地主要野生木本观赏植物资源的评价指标体系,应用yaahp6.0软件计算了评价体系中各指标的权重,运用综合评价法对135种野生木本观赏植物进行了评价,并根据综合评分结果划分了未来优先开发利用等级。结果表明:四照花(Dendrobenthamia japonica var.chinensis)、陕西卫矛(Euonymus schensianus)等24种植物可作为优先开发利用对象;流苏树(Chionanthus retusus)、金钟花(Forsythia viridissima)等44种植物可作为次重点开发利用对象;山矾(Symplocos sumuntia)、绣线梅(Neillia sinensis)等被48种植物可作为一般开发利用对象;梓树(Catalpa ovata)、紫柳(Salix wilsonii)等19种植物在开发利用中可较少考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观赏植物 观赏特性 生物学特性 资源潜力 指标体系 评价 秦岭
下载PDF
基于彩色图像颜色统计特征的黄瓜炭疽病和褐斑病的识别研究 被引量:39
18
作者 岑喆鑫 李宝聚 +4 位作者 石延霞 黄海洋 刘君 廖宁放 冯洁 《园艺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425-1430,共6页
为了进行数字化、标准化、无损伤定量识别植物病害,运用数字图像分析技术,对生产中两种常见的黄瓜病害(黄瓜炭疽病和黄瓜褐斑病)进行研究。利用图像的颜色统计特征对来自不同时期的病害样本图像进行分类和识别。采用逐步判别分析,选取... 为了进行数字化、标准化、无损伤定量识别植物病害,运用数字图像分析技术,对生产中两种常见的黄瓜病害(黄瓜炭疽病和黄瓜褐斑病)进行研究。利用图像的颜色统计特征对来自不同时期的病害样本图像进行分类和识别。采用逐步判别分析,选取显著性较大的特征参量,建立起黄瓜炭疽病、黄瓜褐斑病和无病区域的分类器模型。结果表明,对黄瓜炭疽病、黄瓜褐斑病和无病区域的正确回判率分别达到96.67%,93.33%和100%。测试集中,黄瓜炭疽病、黄瓜褐斑病和无病区域的正确识别率分别达到83.33%,80.00%和100%,说明利用彩色图像颜色统计特征对植物病害进行识别有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瓜 植物病害 彩色图像 颜色 统计特征 定量识别
下载PDF
不同封育管理对沙质草地土壤与植被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41
19
作者 王蕙 王辉 +1 位作者 黄蓉 马维伟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5-22,共8页
针对退化沙质草地土壤和植被的恢复问题,选取封育19年(人工抚育19年)、封育19年(人工抚育5年)和封育10年(自然恢复)沙质草地为研究对象,同时选取流动沙地作为对照,结合野外调查及室内化学分析方法,进行了不同封育管理沙质草地土壤理化... 针对退化沙质草地土壤和植被的恢复问题,选取封育19年(人工抚育19年)、封育19年(人工抚育5年)和封育10年(自然恢复)沙质草地为研究对象,同时选取流动沙地作为对照,结合野外调查及室内化学分析方法,进行了不同封育管理沙质草地土壤理化性质和植被特征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与流动沙地相比,封育19年沙质草地(人工抚育19年)植被高度、密度、冠幅、盖度、生物量及土壤养分含量显著增加,0~20cm层土壤容重、0.05~2mm的砂粒含量显著降低,退化沙质草地在恢复过程中植被与土壤之间逐渐形成一个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系统。2)封育沙地植被特征和土壤理化性质受坡位影响比流动沙地显著(P<0.05),封育沙质草地中SOC、氮磷钾全量和速效养分含量沿上坡到下坡呈增加趋势。3)天然封育+人工抚育措施对沙质草地的影响和改善程度高于纯天然封育措施,它是促进我国北方退化沙质草地恢复的适宜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封育 植被特征 土壤理化性质 沙质草地
下载PDF
密度和地膜覆盖对烟田冠层生理特性和土壤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35
20
作者 汪耀富 孙德梅 +2 位作者 韩富根 刘国顺 禹增汉 《烟草科技》 EI CAS 2003年第12期27-30,共4页
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种植密度和地膜覆盖对烟田冠层生理特性和土壤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种植密度的增加,烤烟叶面积系数、烟田相对湿度、叶片气孔导度增大,蒸腾速率增强,胞间CO2浓度升高,而光合有效辐射量减小,叶片温度降低,... 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种植密度和地膜覆盖对烟田冠层生理特性和土壤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种植密度的增加,烤烟叶面积系数、烟田相对湿度、叶片气孔导度增大,蒸腾速率增强,胞间CO2浓度升高,而光合有效辐射量减小,叶片温度降低,净光合速率下降,烟田水分蒸散量增加,0~60cm土壤的贮水量下降,水分亏缺严重。在烟株生长前期地膜覆盖具有明显的蓄水保墒效果,但到中、后期这种作用很小。从不同处理烟叶经济性状和烟田水分利用效率综合分析,烤烟适宜的种植密度为16500~19500株/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植密度 地膜覆盖 烟田 烤烟 生理特性 水分利用效率 土壤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