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艺术旅游与地方感的相互关系研究--以粤港澳大湾区大学生群组为例 被引量:6
1
作者 吴偲 朱竑 李军 《旅游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16-127,共12页
游客艺术旅游的体验有助于提升游客的地方感。文章借鉴William等编制的旅游体验、社会联系及地方感研究量表,以问卷调查数据为基础,建构结构方程模型,实证探讨了艺术旅游与游客地方感的影响路径,在此基础上对不同性别的大学生游客的旅... 游客艺术旅游的体验有助于提升游客的地方感。文章借鉴William等编制的旅游体验、社会联系及地方感研究量表,以问卷调查数据为基础,建构结构方程模型,实证探讨了艺术旅游与游客地方感的影响路径,在此基础上对不同性别的大学生游客的旅游体验、社会联系与地方感关系的差异进行对比检验。研究发现:(1)旅游体验、社会联系、地方认同与地方依恋4个维度可较好刻画大学生游客对艺术旅游的感知与地方感;(2)大学生游客的旅游体验、社会联系与地方认同,社会联系与地方依恋,地方认同与地方依恋都呈显著正向的影响关系;(3)不同性别的大学生游客对艺术旅游的感知、地方感的形成存在显著差异。最后,从艺术旅游、国家和地方政府不同层面提出了我国艺术旅游发展的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粤港澳大湾区 美术展览 地方感 大学生游客 艺术旅游
下载PDF
关于环境的艺术化 被引量:2
2
作者 顾孟潮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35-36,共2页
扼要解读环境艺术概念、性质、特点、价值观念的变迁,以及环境艺术在中国的崛起与发展、提高设计水平要点等。环境艺术是人与周围的居住环境相互作用的艺术,它具有场所性、关系性、对话性和生态性特征,这一观念的形成经历了6个阶段,即... 扼要解读环境艺术概念、性质、特点、价值观念的变迁,以及环境艺术在中国的崛起与发展、提高设计水平要点等。环境艺术是人与周围的居住环境相互作用的艺术,它具有场所性、关系性、对话性和生态性特征,这一观念的形成经历了6个阶段,即实用价值观、艺术价值观、空间价值观、机器价值观、环境价值观和生态价值观。这里的变迁并非是后一个阶段代替前一个阶段,而是逐渐走向全面、深刻、复杂,达到综合整合认识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环境艺术 场所艺术 关系艺术 对话艺术 生态艺术
下载PDF
大运河空间建设与民俗艺术传承的互动关系及逻辑——基于空间与地方的理论视域
3
作者 张娜 章利华 《云南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30-140,共11页
作为“空间”的大运河是一个兼具地理与自然、社会与文化、精神与记忆的凝聚性概念,对大运河文化遗产的整体性保护需要立足于当代运河空间建设。大运河沿线民俗艺术乃是空间化与在地化交融的结果,作为“地方”的表征指涉运河民众的日常... 作为“空间”的大运河是一个兼具地理与自然、社会与文化、精神与记忆的凝聚性概念,对大运河文化遗产的整体性保护需要立足于当代运河空间建设。大运河沿线民俗艺术乃是空间化与在地化交融的结果,作为“地方”的表征指涉运河民众的日常,凝聚运河文化记忆,并建构运河文化认同。在当代运河空间生产的过程中,地方内生性的民俗艺术从原生空间进入资本、权力、话语所塑造的建构空间,面临着去地方化的问题,阻碍其作为“恋地情结”发挥记忆、认同作用。为此,既要推动运河文化的边界拓展、现代转化、重构创新,也要注意运河民俗艺术传承的地方性逻辑及其地方意义表达,不能以“空间”剥夺“地方”,而是要在两者的互构与共生中构建一种容纳地方性的运河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 “地方” 民俗艺术 运河空间建设
下载PDF
柔性密度下的高校空间设计策略
4
作者 谢德萍 《城市建筑》 2024年第5期218-222,共5页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国际设计学院不是拘泥于传统,根据功能和等级划分的学校,而是一个从形态上有助于思想传播的场所。方案采用了柔性密度下横向线性交织的空间组织方式,而非垂直空间组织方式;打造了一个既有机又有序的“艺术村落组团...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国际设计学院不是拘泥于传统,根据功能和等级划分的学校,而是一个从形态上有助于思想传播的场所。方案采用了柔性密度下横向线性交织的空间组织方式,而非垂直空间组织方式;打造了一个既有机又有序的“艺术村落组团”。在设计创作中,从协调与周边建筑关系入手,顺延新旧教学群落的轴线关系,营造柔性密度下“一川两岸”的空间形态,塑造成一个三维流动空间;在内部构建一个多层次的室外空间、多元化的共享空间。同时,呼应外部的物理环境,顺延各种环境的颜色到立面上,形成多彩的、富有国际性的建筑形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场所精神 一川两岸 流动空间 艺术村落 剖切 多彩校园
下载PDF
场所精神与大地艺术对现代景观设计的巨大影响 被引量:2
5
作者 王耘 《艺术与设计(理论版)》 2007年第10X期89-91,共3页
本文试图从场所精神和大地艺术的视角,来阐明前者对现代景观设计的影响。文中通过大量的创作实例,来证实这种影响的结果和对现代设计师们的启示。
关键词 场所精神 大地艺术 现代景观设计
原文传递
西方场所特定性(Site-Specific)舞蹈中的先锋精神探究
6
作者 常方 赵宇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3年第28期178-182,共5页
每一种艺术形式都有自己独特的艺术体现空间,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固定的空间越来越模糊。最近,融合多种体裁的复合艺术以更加多样的面貌出现。例如:舞蹈、话剧、美术等艺术体裁脱离规定的空间,在多种场所展示。即各艺术体裁从现有... 每一种艺术形式都有自己独特的艺术体现空间,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固定的空间越来越模糊。最近,融合多种体裁的复合艺术以更加多样的面貌出现。例如:舞蹈、话剧、美术等艺术体裁脱离规定的空间,在多种场所展示。即各艺术体裁从现有的固定空间中摆脱出来,进行扩张,寻找新的内容和呈现空间。因此,研究先锋精神如何在场所特定舞蹈中呈现及其意义是该文目的。场所特定性舞蹈不是单纯任意选定场所进行演出,而是从演出场的社会、历史角度出发,探索人文意义舞蹈演出形式。场所特定舞蹈不仅赋予空间新的意义和生机,还为艺术的多种发展开辟了新的可能性。另外,艺术的传播和发展最重要的是与大众联系,场所的特定性舞蹈可以拉近大众与舞蹈艺术的距离,同时艺术家和大众对艺术形成共识,可以进一步促进艺术发展和社会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场所特定 后现代 先锋精神 舞蹈空间 美术 现代性
下载PDF
地方重塑:公共艺术推进城市发展 被引量:4
7
作者 潘力 《创意设计源》 2016年第2期28-32,共5页
本文着眼于地方重塑,围绕城市公共艺术建设论述了"符号——记忆——认同——精神"四个有递进层级关系的概念,这也是对城市文化发生作用的环节与序列,由此梳理出重塑城市的内在气质和风貌的思路,并以艺术激活空间的具体案例提... 本文着眼于地方重塑,围绕城市公共艺术建设论述了"符号——记忆——认同——精神"四个有递进层级关系的概念,这也是对城市文化发生作用的环节与序列,由此梳理出重塑城市的内在气质和风貌的思路,并以艺术激活空间的具体案例提示了社区文化的生长与重塑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重塑 符号记忆 精神认同 公共艺术 空间
下载PDF
基于场所精神的书店空间室内设计研究——以上海古籍书店艺术书坊为例 被引量:3
8
作者 洪建萍 吴文治 宋凯璇 《设计》 2021年第19期58-60,共3页
本文旨在塑造古籍书店艺术书坊室内空间中的场所精神。将场所精神作为理论基础,以上海古籍书店艺术书坊作为设计载体,对上海地域文化进行设计元素提取,构建具有上海地域文化的空间场所,对艺术书坊室内空间设计案例进行探讨。场所精神理... 本文旨在塑造古籍书店艺术书坊室内空间中的场所精神。将场所精神作为理论基础,以上海古籍书店艺术书坊作为设计载体,对上海地域文化进行设计元素提取,构建具有上海地域文化的空间场所,对艺术书坊室内空间设计案例进行探讨。场所精神理论在室内空间设计方面可以营造具有方向感、认同感、归属感的空间氛围,对于传承地域文化脉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场所精神 书店空间 室内设计 艺术书坊 地域文化
下载PDF
《徐霞客游记》地名命名艺术 被引量:3
9
作者 谢智香 《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9年第3期62-64,68,共4页
《徐霞客游记》作为一部对地名学有重要贡献的著作,记载了数以万计的地名。文章从《徐霞客游记》所记地名使用修辞的命名艺术方面进行了简单的梳理。
关键词 《徐霞客游记》 地名 命名艺术
下载PDF
基于环境行为学原理,运用装置艺术促进社区参与及原居安老——苏州的案例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刘爽 陈冰 《中国医院建筑与装备》 2020年第1期64-70,共7页
针对苏州市姑苏区老龄化严重的现状,选取不同时期建造的两个居住小区,在环境行为学原理的基础上,通过文献综述、实地调研、设计研究、访谈和问卷调查等方法,收集和分析了老年人对社区公共空间的满意度以及对运用装置艺术设计作品辅助原... 针对苏州市姑苏区老龄化严重的现状,选取不同时期建造的两个居住小区,在环境行为学原理的基础上,通过文献综述、实地调研、设计研究、访谈和问卷调查等方法,收集和分析了老年人对社区公共空间的满意度以及对运用装置艺术设计作品辅助原居安老的意见。研究发现老年人群对艺术作品的欣赏水平普遍偏低,所以进一步推进终身学习将是促成运用装置艺术辅助社区参与及原居安老的前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区参与 原居安老 装置艺术 环境行为学
下载PDF
“地方”作为当代艺术的方法论 被引量:1
11
作者 周莉娟 《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2期1-8,共8页
梳理“地方”在当代艺术界可能呈现的几个层次的内涵:首先是“全球\|地方”之地方,这一观念塑造了当前艺术实践的主要模式。其次是“地方”在任何文明中都是日常词汇,本身即是一种“地方性知识”,有着当代艺术所呼唤的“不可化约性”。... 梳理“地方”在当代艺术界可能呈现的几个层次的内涵:首先是“全球\|地方”之地方,这一观念塑造了当前艺术实践的主要模式。其次是“地方”在任何文明中都是日常词汇,本身即是一种“地方性知识”,有着当代艺术所呼唤的“不可化约性”。第三种“地方”即“地方性知识”,也是“作为方法的地方”所指的地方,指向一个群体的历史文化传统和其相应的世界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 当代艺术 身份 方法论
下载PDF
再论唐诗地名的使用艺术 被引量:1
12
作者 韩成武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08-111,共4页
唐诗的富于情味,与诗人艺术地使用地名有关。唐诗优秀作品中的地名,与作品的思想内容和情感密切相关,是作者艺术构思的有机组成部分。具体来说,或用于开拓诗境,壮大气象;或用来暗寓行踪;或借地名中包含的历史故事、风俗习惯、神话传说... 唐诗的富于情味,与诗人艺术地使用地名有关。唐诗优秀作品中的地名,与作品的思想内容和情感密切相关,是作者艺术构思的有机组成部分。具体来说,或用于开拓诗境,壮大气象;或用来暗寓行踪;或借地名中包含的历史故事、风俗习惯、神话传说来丰满形象,深化情感;或寓人于地,委婉寄情;或借用地名字面上的光感、色感、形态感,与作者的情绪相互辉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诗 地名 艺术
下载PDF
从“真理”到“地方”——论海德格尔艺术思想的“转向” 被引量:1
13
作者 丰雅鑫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57-165,共9页
关于海德格尔的思想分期,学界达成的基本共识即:以其20世纪30年代的思想"转向"为界线划分为早期和晚期思想。但需要引起注意的是,海德格尔在三十多年后的勒·托尔讨论班中以三个关键词——意义、真理、地方——标明其思... 关于海德格尔的思想分期,学界达成的基本共识即:以其20世纪30年代的思想"转向"为界线划分为早期和晚期思想。但需要引起注意的是,海德格尔在三十多年后的勒·托尔讨论班中以三个关键词——意义、真理、地方——标明其思想道路上的三个站点。由此,根据海德格尔自身的规定,其思想实际上发生过两次"转向"并因此被划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其对应的主题分别是"存在的意义""存在的真理""存在的地方"。与此同时,其艺术思想也不该局限于"真理"的理论视域,而是经历了中期到晚期的发展,最终落脚于艺术与"地方"的关系。与中期"艺术乃存在的真理自行设置入作品"不同,晚期"艺术乃存在的地方创建于作品中"。在厘清了海德格尔艺术思想的"转向"之后,还应超出海德格尔去沉思:海德格尔的艺术之思究竟揭示了艺术的本质还是遮蔽了其独立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德格尔 真理 地方 艺术
下载PDF
空间、地方与“地方重塑”:美国规划协会近期研究的视角
14
作者 《公共艺术》 2022年第1期48-53,共6页
1977年,美籍华裔地理学家段义孚提出了采用一种富有洞察力的方式来想象“空间”和“地方”之间的区别。他简短地总结了两者之间似是而非的关系:“地方具有安全性,空间具有自由性:二者相互依附。”对美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城市和地区发展... 1977年,美籍华裔地理学家段义孚提出了采用一种富有洞察力的方式来想象“空间”和“地方”之间的区别。他简短地总结了两者之间似是而非的关系:“地方具有安全性,空间具有自由性:二者相互依附。”对美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城市和地区发展的历史可以理解为,随着州际公路系统的迅速扩张,以牺牲珍贵的地方为代价,扩大了空间自由,从而恢复了地方的价值。尤其是自千禧年以来,公共艺术家在帮助恢复空间与地方之间的平衡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这通常构成日益普及的轨道交通走廊中“创意性地方重塑”的部分。2021年,美国规划协会发布了一项研究,确定了七个原型,描述了艺术和文化对协调空间(以高质量的交通提供运动自由)和地方(保护和振兴中转站点附近的街区)做出贡献的方式。这些原型可以在许多情况下为地方重塑提供指导,而不仅仅是在交通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重塑 公共艺术 美国规划协会
原文传递
基于景观原型的设计——红坊“大地艺术”的营造
15
作者 徐钰彬 冷金凤 《设计艺术研究》 2016年第6期49-54,共6页
现代景观设计不仅仅需要满足即时的视觉享受,同时还要求使人能够参与到所设计的景观场景之中,从而引发丰富的联想,因此就需要设计师发掘场地的场所精神,即通过丰富的材料运用、故事场景的营造以及多维度场景创造的设计方法,借助"... 现代景观设计不仅仅需要满足即时的视觉享受,同时还要求使人能够参与到所设计的景观场景之中,从而引发丰富的联想,因此就需要设计师发掘场地的场所精神,即通过丰富的材料运用、故事场景的营造以及多维度场景创造的设计方法,借助"大地艺术"实践景观设计,以阐释并再现景观原型。有基于此,以上海红坊雕塑艺术公园为案例,探讨了其对景观原型还原的可能性和构建场景艺术系统的构想,从而创造出富有生命活力的景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场所精神 “大地艺术” 景观原型 红坊
下载PDF
刍议大画师却英嘉措活佛生平及其艺术风格
16
作者 勉忡·罗布斯塔 《西藏大学学报(藏文版)》 2015年第3期70-88,共19页
下载PDF
童年的记忆--瑞士日内瓦梅林区雕塑景观设计
17
作者 吉利斯.布鲁塞特 田乐 《景观设计学(中英文)》 CSCD 2018年第1期88-98,共11页
设计与建造行业对于效率与标准化的追求,往往以牺牲场所感知为代价。"童年的记忆"项目以雕塑景观的形式,为日内瓦邦迪斯地区创造了一个具有深远意义和影响的设计作品。通过展现侏拉山脉自然的景观地貌,该项目向现代化的建筑... 设计与建造行业对于效率与标准化的追求,往往以牺牲场所感知为代价。"童年的记忆"项目以雕塑景观的形式,为日内瓦邦迪斯地区创造了一个具有深远意义和影响的设计作品。通过展现侏拉山脉自然的景观地貌,该项目向现代化的建筑理念发出了挑战,并对梅林园区体现出的对原有景观的漠视做出了回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雕塑景观 场所认同 空间性 地形 艺术
原文传递
城市设计在英国文化再生中的作用——以英国曼彻斯特北角街区项目为例
18
作者 刘方晟 《浙江园林》 2021年第3期139-144,共6页
近几十年来,文化再生(Cultural Regeneration)在英国城市发展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本文提出城市设计可以通过一些具体方法成为文化再生过程的一部分,具体措施体现为混合用途开发、环境改善计划和公共艺术等,特别是公共艺术,将有助... 近几十年来,文化再生(Cultural Regeneration)在英国城市发展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本文提出城市设计可以通过一些具体方法成为文化再生过程的一部分,具体措施体现为混合用途开发、环境改善计划和公共艺术等,特别是公共艺术,将有助于表达并发展一个地区的文化。本文首先回顾了文化在城市更新计划中的重要性及其所做出的贡献,然后概述城市设计理论如何与文化再生的实践联系起来。通过1998年夏天在英国曼彻斯特市中心被称为北角街区(Northern Quarter)的一项实证研究,进一步探讨了城市设计与文化再生的实际结合,特别是关于一些再生项目对该地区文化造成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英国文化再生项目中的城市设计应用对中国当前城市更新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设计 文化再生 公共空间营造 场所识别性 公共艺术
原文传递
新发展阶段乡村文创的价值逻辑、行动框架和路径选择 被引量:24
19
作者 向勇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83-88,共6页
乡村振兴是乡产兴旺、乡居美丽、乡风文明、乡村和谐、乡民富足的全面治理,乡村振兴的内在动力和精神引领是文化振兴。作为文化创意实现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手段,乡村文创是文化创意的战略思维与实施路径在乡村振兴的创新适用。四川宣汉... 乡村振兴是乡产兴旺、乡居美丽、乡风文明、乡村和谐、乡民富足的全面治理,乡村振兴的内在动力和精神引领是文化振兴。作为文化创意实现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手段,乡村文创是文化创意的战略思维与实施路径在乡村振兴的创新适用。四川宣汉白马花田等地的艺术乡建代表了现阶段激活乡村经济的乡创实践。艺术介入乡村文创的行动框架包括故事驱动、IP授权、创新协同和价值共生等创意营造的综合手段,通过搭建智库平台、培养乡创人才、打造乡创论坛等治理手段的具体路径,积极培育乡村特色文化产业,打造乡村文化经济的新业态,塑造人类乡土文明的新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介入 乡村文创 艺术创生 艺术营造 艺术治理
原文传递
“展示”还是“显现”? 阅读矶崎新设计的中央美术学院当代美术馆 被引量:5
20
作者 范凌 《时代建筑》 2009年第1期128-135,共8页
如果展场不再是"展示"展品的被动容器,而是"艺术"显现/发生的环境,那么在当代语境下将如何打开阅读美术馆的线索?文章试图从这个角度对日本建筑师矶崎新设计的中央美术学院当代美术馆进行阅读。
关键词 展品/展场 艺术场所/场所艺术/艺 术发生存在/再现 展示/显现 白盒子张力 胶体 塑性 复兴 先锋派 当代艺术/现代艺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