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7篇文章
< 1 2 1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植原体TaqMan探针实时荧光PCR检测鉴定方法的建立 被引量:39
1
作者 廖晓兰 朱水芳 +5 位作者 陈红运 黄文胜 罗宽 赵文军 马荣群 朱建裕 《植物病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61-367,共7页
本研究成功建立了植原体分类鉴定和检测的 Taq Man探针实时荧光 PCR方法 ,该方法根据植原体 16S r DNA保守区设计了 1个 Taq Man广谱探针和 3个植原体组间点突变特异性探针 ,并对 9种植原体和 5种细菌以及 3个植物样本进行实时荧光 PCR... 本研究成功建立了植原体分类鉴定和检测的 Taq Man探针实时荧光 PCR方法 ,该方法根据植原体 16S r DNA保守区设计了 1个 Taq Man广谱探针和 3个植原体组间点突变特异性探针 ,并对 9种植原体和 5种细菌以及 3个植物样本进行实时荧光 PCR。结果表明 ,用广谱探针可检测到所有植原体产生荧光信号 ,而细菌不产生荧光信号。当用植原体组间特异性探针检测时 ,仅能检测到该组植原体产生荧光信号 ,检测的敏感性比常规的 PCR-电泳检测高约 10 0倍、检测速度有较大提高。由于PCR产物是荧光探针检测 ,本方法特异性强 ,并可以用组特异探针直接确定植原体种类。实验采用完全闭管检测 ,降低了污染机会。本研究为其它原核生物、特别是不能培养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原体 TAQMAN探针 实时荧光 PCR 检测鉴定方法
下载PDF
枣疯病研究进展 被引量:34
2
作者 周俊义 刘孟军 侯保林 《果树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354-359,共6页
综述了20世纪50年代以来国内外在枣疯病病原及其检测技术、发病规律、传播途径、生理生化和防治等方面所取得的主要科研成果,并提出了枣疯病研究上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今后的主攻方向。
关键词 枣树 枣疯病 病原 植原体 侵染性病害
下载PDF
我国不同地区枣疯病发生动态和主导因子分析 被引量:32
3
作者 田国忠 张志善 +2 位作者 李志清 申艳普 郭加虎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83-91,共9页
对我国陕西清涧、佳县 ,河南濮阳 ,山西临县、太原枣品种圃 ,安徽 ,浙江和北京等部分枣树传统分布区的枣疯病进行了典型调查研究。通过不同地区枣疯病发生历史和危害现状的比较分析 ,初步摸清了各地区枣疯病发生的不同特点和为害状况 ;... 对我国陕西清涧、佳县 ,河南濮阳 ,山西临县、太原枣品种圃 ,安徽 ,浙江和北京等部分枣树传统分布区的枣疯病进行了典型调查研究。通过不同地区枣疯病发生历史和危害现状的比较分析 ,初步摸清了各地区枣疯病发生的不同特点和为害状况 ;发现根蘖苗繁殖方式仍是目前多数枣产区病园内苗期和幼树发病以及病害从病区传入无病区的主要原因。不同枣树品种对枣疯病的田间抗性存在明显差异 ;局部空气污染以及施肥等枣树管理措施不当会导致枣树的抗病性降低。用DAPI荧光显微镜和PCR技术检测植原体结果显示 ,病园内存在比例不等的无症带菌树 ;由此判断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枣疯病 发生动态 主导因子分析 中国 植原体 传播方式 抗病性 潜伏侵染
下载PDF
小麦蓝矮病植原体16S rDNA基因片段的比较分析 被引量:33
4
作者 顾沛雯 安凤秋 +4 位作者 吴云锋 杨栋 罗朝鹏 相建业 杨英 《植物病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403-409,共7页
小麦蓝矮病是陕西乃至西北冬麦麦区的一个重要病害,由介体条沙叶蝉专化性传播.对小麦蓝矮病株叶片和带毒条沙叶蝉进行超薄切片及电镜观察,在叶片韧皮部和叶蝉后肠中均观察到大量典型植原体.利用植原体16S rDNA基因保守序列通用引物对Rm1... 小麦蓝矮病是陕西乃至西北冬麦麦区的一个重要病害,由介体条沙叶蝉专化性传播.对小麦蓝矮病株叶片和带毒条沙叶蝉进行超薄切片及电镜观察,在叶片韧皮部和叶蝉后肠中均观察到大量典型植原体.利用植原体16S rDNA基因保守序列通用引物对Rm16F2/Rm16R1,应用PCR技术从小麦蓝矮病株叶片中扩增到1.4kb的特异片段.通过对16S rDNA基因片段序列同源性比较,结果表明小麦蓝矮病病原与三叶草绿变、翠菊黄化、绣球花绿变、草莓矮化和番茄巨芽植原体亲缘关系较近,其同源率为99.2%~99.9%.据此可以判定小麦蓝矮病植原体是属于植原体16SrⅠ组,确定了其分类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蓝矮病 植原体 16S rDNA基因片段 同源性
下载PDF
植原体的最新分类研究动态 被引量:32
5
作者 赖帆 李永 +1 位作者 徐启聪 田国忠 《微生物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91-295,共5页
简要介绍了植原体分类研究历史与现状,综述了最新的植原体分类方法和植原体候选种的描述规则,指出了我国在植原体分类鉴定方面与当今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及今后发展方向。
关键词 植原体 分类 候选种
下载PDF
从我国20种感病植物中扩增植原体16SrDNA片段及其RFLP分析 被引量:25
6
作者 邱并生 李横虹 +1 位作者 史春霖 金开璇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6期67-74,共8页
本研究收集了20种感染植原体的植物材料,从患病材料和相应健康植物组织中提取总DNA用作PCR模板,选择两对通用引物进行巢式PCR,扩增植原体的16SrDNA片段,回收扩增产物,通过限制性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 本研究收集了20种感染植原体的植物材料,从患病材料和相应健康植物组织中提取总DNA用作PCR模板,选择两对通用引物进行巢式PCR,扩增植原体的16SrDNA片段,回收扩增产物,通过限制性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分析进行分类。20种患病植物材料中的植原体有13种属于翠菊黄化种,2种属于白腊树黄化种,3种属于花生丛枝种,2种属于三叶草丛生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原体 16SrDNAW 巢式PCR RLFP
下载PDF
枣疯病和酸枣丛枝病植原体16S rDNA和tuf基因的序列同源性分析 被引量:30
7
作者 王海妮 吴云锋 +2 位作者 安凤秋 顾沛雯 张昭亮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2200-2205,共6页
【目的】枣疯病是枣树上由植原体引起的一种毁灭性病害,遍布于中国华北、西北、华东、华南等25个省(市)的枣区,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方法】经PCR扩增,分别对中国陕西的彬县、阎良、武功、佳县、杨凌,河北沧州和山东德州7个枣区的枣... 【目的】枣疯病是枣树上由植原体引起的一种毁灭性病害,遍布于中国华北、西北、华东、华南等25个省(市)的枣区,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方法】经PCR扩增,分别对中国陕西的彬县、阎良、武功、佳县、杨凌,河北沧州和山东德州7个枣区的枣疯病样品和杨凌4个酸枣丛枝病样品植原体16SrDNA基因保守序列和延伸因子tuf基因进行克隆和测序。【结果】获得枣疯病和酸枣丛枝病植原体的16SrDNA基因片段均为1239bp,tuf基因均为851bp。通过序列同源性比较,结果表明中国陕西、河北、山东的枣疯病的病原一致,归属于植原体16SrⅤ-B组。由于枣疯病和酸枣丛枝病的植原体16SrDNA有5个碱基的差异,tuf基因的同源性为99.6%,推测为同一个种的不同寄主生物学型。【结论】首次报道了中国枣疯病和酸枣丛枝病植原体16SrDNA和延伸因子tuf基因的序列,确定了枣疯病和酸枣丛枝病植原体的分类地位,为研究枣疯病植原体的致病分子机理、遗传本质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枣疯病 酸枣丛枝病 植原体 16S RDNA序列 tuf基因 序列分析
下载PDF
海南槟榔黄化病病原物的分子鉴定 被引量:30
8
作者 车海彦 吴翠婷 +3 位作者 符瑞益 温衍生 叶莎冰 罗大全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2010年第1期83-87,共5页
槟榔黄化病是槟榔上的一种重要病害,如何快速检测该病原菌是防治该病的重要基础。利用植原体16SrDNA通用引物对海南感染黄化病的槟榔花苞总DNA进行巢式PCR扩增,获得约1.2kb的特异片段,并对扩增产物进行核苷酸序列测定。通过BLAST程序比... 槟榔黄化病是槟榔上的一种重要病害,如何快速检测该病原菌是防治该病的重要基础。利用植原体16SrDNA通用引物对海南感染黄化病的槟榔花苞总DNA进行巢式PCR扩增,获得约1.2kb的特异片段,并对扩增产物进行核苷酸序列测定。通过BLAST程序比较、系统进化树构建及iPhyClassifier分析表明,引起海南槟榔黄化病病原植原体属于翠菊黄化植原体组(16SrⅠ组),且为该组中一个新的亚组,即G亚组,现将其暂命名槟榔黄化植原体(Arecanut yellow leaf phytoplasma,AY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槟榔黄化病 植原体 16SrDNA 分子鉴定
下载PDF
甘薯丛枝病植原体的PCR检测 被引量:12
9
作者 兰平 李文凤 +1 位作者 朱水芳 王振镒 《植物学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210-215,共6页
以报道的植原体 (Phytoplasma) 1 6SrDNA基因保守序列为依据 ,设计合成了两对引物对R1 6mF2 /R1 6mR2 和R1 6F2 /R1 6R2 ,以甘薯丛枝病 (SPWB)带病植株的叶脉中提取的DNA为模板 ,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和巢式PCR(Nested_PCR)技术... 以报道的植原体 (Phytoplasma) 1 6SrDNA基因保守序列为依据 ,设计合成了两对引物对R1 6mF2 /R1 6mR2 和R1 6F2 /R1 6R2 ,以甘薯丛枝病 (SPWB)带病植株的叶脉中提取的DNA为模板 ,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和巢式PCR(Nested_PCR)技术对甘薯丛枝病病原进行分子检测。结果表明PCR扩增出了 1 .5kb的特异片段 ,在PCR基础上的巢式PCR扩增出了 1 .2kb的特异片段。灵敏度实验显示该方法所需PCR模板DNA量为 0 .1 0 73ng/μl,在PCR基础上的巢式PCR可以将灵敏度提高约 1 0 0 0 0倍 ,所需模板DNA仅为 0 .0 1 0 73pg/μl,在甘薯丛枝病的检测中是一种快速、灵敏、可靠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薯 植原体 取合酶链式反应 巢式PCR 丛枝病原检测
下载PDF
小麦3种病毒病BSMV、BYDV-PAV、WYMV及WBD植原体病害的多重PCR同步检测 被引量:23
10
作者 岳红妮 吴云锋 +3 位作者 李毅然 魏婷 侯伟 武科科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2663-2669,共7页
【目的】通过对检测小麦病毒病和植原体病害的多重PCR体系各成分和循环参数进行摸索和优化,建立了一种同时检测大麦条纹花叶病毒(barley stripe mosaic virus,BSMV)、大麦黄矮病毒PAV株系(barley yellow dwarfvirus,BYDV-PAV)、小麦黄... 【目的】通过对检测小麦病毒病和植原体病害的多重PCR体系各成分和循环参数进行摸索和优化,建立了一种同时检测大麦条纹花叶病毒(barley stripe mosaic virus,BSMV)、大麦黄矮病毒PAV株系(barley yellow dwarfvirus,BYDV-PAV)、小麦黄花叶病毒(wheat yellow mosaicvirus,WYMV)和小麦蓝矮植原体(wheatbluedwarf,WBD)的多重PCR技术体系。【方法】运用根据3种病毒核苷酸保守区序列设计的特异性引物对、根据WBD植原体核糖体蛋白基因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对rpF1/R1,从影响多重PCR(M-PCR)扩增的引物浓度、Mg2+浓度、TaqDNA聚合酶浓度、dNTPs浓度、退火温度等方面进行多重PCR体系的优化。【结果】成功的在一个体系中对BSMV、BYDV-PAV、WYMV和WBD复合侵染的小麦材料进行多重PCR扩增,得到503、600、898、1240 bp 4条特异性大小与试验设计相符的条带,建立了同时检测4种病原的多重PCR体系。【结论】该体系实现了植原体DNA病原和病毒RNA病原的同时检测,体现了多重PCR的优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多重PCR 病毒 植原体
下载PDF
枣疯植原体的分布特点及周年消长规律 被引量:23
11
作者 赵锦 刘孟军 +1 位作者 周俊义 代丽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144-146,F0003,共4页
Jujube Witches’ Broom (JWB), caused by phytoplasma, is the most serious and destructive disease of Chinese Jujube. The distribution and year_round concentration variation of JWB phytoplasma were studied under fluores... Jujube Witches’ Broom (JWB), caused by phytoplasma, is the most serious and destructive disease of Chinese Jujube. The distribution and year_round concentration variation of JWB phytoplasma were studied under fluorescence microscope using DAPI.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phytoplasma might exist in the sieve tubes of all organs, phytoplasma contents varied with organs, sides of organs and growing seasons, phytoplasma usually existed in the roots of the same direction with diseased branches. The uneven_distribution could be observed much often in lightly diseased trees than in seriously diseased one. In roots, the content of phytoplasma was highest in May, relatively low in June, July and August, and lowest in December to March. In branches, the content of phytoplasma increased gradually with the rising of the temperature after bud sprouting in April and May, then increased dramatically and reached peak in July and August, thereafter decreased in autumn. From December to February, there was still a large amount of phytoplasma in diseased branches. The content of phytoplasma in branches kept higher than in roots throughout a yea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枣疯病 植原体 分布特点 周年消长规律
下载PDF
小麦蓝矮病植原体延伸因子(EF-Tu)tuf基因序列的同源性分析 被引量:15
12
作者 安凤秋 吴云锋 +2 位作者 孙秀芹 顾沛雯 杨英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74-80,共7页
目的利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分析小麦蓝矮病植原体延伸因子tuf基因,从亚组水平上确定小麦蓝矮病植原体的分类地位。方法电镜观察自然发病的小麦蓝矮病病叶;用引物fTufu/rTufu对小麦蓝矮病植原体延伸因子tuf基因进行PCR扩增;核苷酸序列测定... 目的利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分析小麦蓝矮病植原体延伸因子tuf基因,从亚组水平上确定小麦蓝矮病植原体的分类地位。方法电镜观察自然发病的小麦蓝矮病病叶;用引物fTufu/rTufu对小麦蓝矮病植原体延伸因子tuf基因进行PCR扩增;核苷酸序列测定及分析。结果经电镜超微结构观察,在韧皮部观察到大量典型植原体。通过PCR扩增得到约850bp的特异片段。感受态转化后,进行测序,结果表明小麦蓝矮病植原体tuf基因片段长842bp,编码280个氨基酸。分析比较15种植原体延伸因子tuf基因的同源性,结果表明小麦蓝矮病植原体与三叶草绿变(KVF)亲缘关系最近,核苷酸同源性为99.9%,氨基酸同源性为100%。结论从亚组水平上确定了小麦蓝矮病植原体的分类地位,为研究小麦蓝矮病植原体的来源及致病分子机理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蓝矮病 植原体 延伸因子tuf基因 同源性
下载PDF
多聚酶链式反应检测海南槟榔黄化病 被引量:17
13
作者 罗大全 陈慕容 +1 位作者 叶沙冰 刘志昕 《热带农业科学》 2002年第6期13-16,共4页
应用多聚酶链式反应(PCR)技术检测海南槟榔黄化病。结果表明:槟榔黄化型黄化病病株样品分别用2组植原体(Phytoplasmas)通用引物(R16mF/R16mR2、R16mF2/R16R2和1067/1068)测定,均出现特异的PhytoplasmasDNA谱带,呈阳性结果;而健康植株相... 应用多聚酶链式反应(PCR)技术检测海南槟榔黄化病。结果表明:槟榔黄化型黄化病病株样品分别用2组植原体(Phytoplasmas)通用引物(R16mF/R16mR2、R16mF2/R16R2和1067/1068)测定,均出现特异的PhytoplasmasDNA谱带,呈阳性结果;而健康植株相应组织样品(对照)和其它样品则均未出现上述谱带,呈阴性反应。因此,黄化型的槟榔黄化病病株组织内存在植原体,植原体是导致槟榔发生黄化型黄化病的病原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聚酶链式反应 海南槟榔 黄化病 检测 PCR 植原体
下载PDF
抗病和感病泡桐无性系组培苗对嫁接传染植原体的不同反应 被引量:16
14
作者 田国忠 张锡津 +1 位作者 罗飞 朱水芳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31-39,共9页
用感染了植原体并表现典型丛枝症状的组培苗作接穗或砧木,在无杂菌条件下嫁接7个表现不同田间抗性的无性系健康组培苗,并用DAPI荧光显微镜和16SrRNA基因扩增(PCR)技术检验嫁接传病效果。C125和XuH表现出较强... 用感染了植原体并表现典型丛枝症状的组培苗作接穗或砧木,在无杂菌条件下嫁接7个表现不同田间抗性的无性系健康组培苗,并用DAPI荧光显微镜和16SrRNA基因扩增(PCR)技术检验嫁接传病效果。C125和XuH表现出较强的特异性接种诱发坏死反应,ZH和T35028坏死反应中等,QLM、C020和C161的坏死反应较弱。培养基中添加植物生长调节剂(6BA或NAA)可降低坏死程度,提高嫁接成功率,水杨酸处理或去掉健株砧木叶片和根系皆加重坏死反应程度。用病接穗嫁接抗病的QLM无性系时,用PCR检测到侵染砧木的植原体,但未表现丛枝症状,而将此无性系健康接穗嫁接到丛枝病砧木上时可诱致典型丛枝症状,从而表现出与根系和成熟叶相关的抗性反应。除C125外,其余6个无性系皆被嫁接传染,其继代培养表现出差异不显著的丛枝症状,其韧皮部金黄色自发荧光随着症状的加重而累积,也与抗病性有一定的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泡桐 组培苗 嫁接传染 植原体 坏死反应 抗病性
下载PDF
利用巢式PCR对海南槟榔(Areca catechu L.)黄化病的初步检测 被引量:19
15
作者 周亚奎 甘炳春 +4 位作者 张争 隋春 魏建和 杨云 杨新全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2期381-384,共4页
通过对海南槟榔黄化病病原的研究,初步确定其病原物,对开展后续研究及防治策略提供依据。利用巢式PCR方法,对在海南3个市县采集的28个黄化病植株的不同组织进行了植原体检测,结果表明:在2个市县9个槟榔黄化病病株叶片中检测到了植原体,... 通过对海南槟榔黄化病病原的研究,初步确定其病原物,对开展后续研究及防治策略提供依据。利用巢式PCR方法,对在海南3个市县采集的28个黄化病植株的不同组织进行了植原体检测,结果表明:在2个市县9个槟榔黄化病病株叶片中检测到了植原体,而在根和茎中没有发现植原体。将扩增片段克隆后测序得到1249bp的完整植原体序列。利用MEGA3软件构建了系统发育进化树,同源性聚类发现其属于翠菊黄花组B亚组。初步判断发生在海南的槟榔黄化病是由于植原体引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槟榔 黄化病 植原体 巢式PCR
下载PDF
我国植物支原体类病害的种类 被引量:11
16
作者 蒯元璋 张仲凯 陈海如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0年第2期153-160,共8页
概述植物支原体类病的研究上阶段性重大成就 。
关键词 植原体 螺原体 类细菌体 植物支原体类病
下载PDF
植原体致病分子机理研究进展 被引量:14
17
作者 李继东 陈鹏 +4 位作者 倪静 顾理媛 王会鱼 郑先波 冯建灿 《园艺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691-1700,共10页
植原体是柔膜菌纲的致病微生物,寄生于植物韧皮部组织内,靠刺吸式昆虫传播。目前已有6种植原体的基因组被完整测序,还有19种植原体的基因组草图测序成功。这些植原体基因组G+C含量低(19.3%~28.6%),缺少氨基酸合成、脂肪酸合成、三羧酸... 植原体是柔膜菌纲的致病微生物,寄生于植物韧皮部组织内,靠刺吸式昆虫传播。目前已有6种植原体的基因组被完整测序,还有19种植原体的基因组草图测序成功。这些植原体基因组G+C含量低(19.3%~28.6%),缺少氨基酸合成、脂肪酸合成、三羧酸循环、氧化磷酸化、磷酸戊糖途径等生化途径的基因,具有大量的潜在移动单元。植原体能够通过信号肽(Sec)依赖性分泌系统向寄主细胞分泌致病效应因子蛋白,目前功能研究较多的植原体致病效应因子蛋白有翠菊黄化植原体分泌蛋白11、天狗蛋白和花变叶诱导蛋白。翠菊黄花植原体蛋白11和天狗蛋白能够引起植物丛枝、矮化等症状,花变叶诱导蛋白引起寄主植物花器发育不正常,这些症状的发生有利于叶蝉等昆虫的取食和产卵,有助于植原体的传播。翠菊黄化植原体分泌蛋白11能够和寄主植物的TCP转录因子家族互作,影响茉莉酸和生长素合成途径的基因表达,导致丛枝症状的发生。花变叶诱导蛋白能够和寄主植物的A和E类MADS转录因子互作,使调控花器发育的MADS转录因子降解。今后要利用宏基因组技术,测序更多植原体种或株系的基因组,通过比较基因组学手段研究植原体寄主选择机制,筛选鉴定效应因子,综合应用表型组、代谢组、蛋白组和转录组技术,研究其致病机理,为植原体病害综合防治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原体 基因组测序 致病效应因子 致病机理
原文传递
植原体病害研究概况 被引量:14
18
作者 牟海青 朱水芳 +1 位作者 徐霞 赵文军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7-22,共6页
植原体原名类菌原体,是一类重要的植物病原物,归属于细菌,无细胞壁,专性寄生于植物韧皮部。在菌体大小、结构以及遗传进化上与菌原体、螺原体十分相似。世界范围内植原体已引起千余种植物病害,主要表现为丛枝、黄化、节间缩短等。植原... 植原体原名类菌原体,是一类重要的植物病原物,归属于细菌,无细胞壁,专性寄生于植物韧皮部。在菌体大小、结构以及遗传进化上与菌原体、螺原体十分相似。世界范围内植原体已引起千余种植物病害,主要表现为丛枝、黄化、节间缩短等。植原体病原主要依靠吸食植物韧皮部的昆虫介体传播,如叶蝉、木虱等。本文主要对植原体的病原学、遗传进化与基因组、致病机理以及防控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原体 基因组 致病机理 防控
下载PDF
榆树黄化病植原体的分子检测与鉴定 被引量:11
19
作者 朱天生 潘一展 +3 位作者 崔廷涛 高瑞 李向东 朱水芳 《植物病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401-406,共6页
利用植原体16S rRNA基因的通用引物R16mF2/R16mR1和R16F2n/R16R2对山东泰山上发生的榆树(Ulmus par-vifolia)黄化病感病植株总DNA进行巢式PCR扩增,得到了约1.2 kb的特异性片段,从分子水平证实了榆树黄化病的病原(EY-China)为植原体。将... 利用植原体16S rRNA基因的通用引物R16mF2/R16mR1和R16F2n/R16R2对山东泰山上发生的榆树(Ulmus par-vifolia)黄化病感病植株总DNA进行巢式PCR扩增,得到了约1.2 kb的特异性片段,从分子水平证实了榆树黄化病的病原(EY-China)为植原体。将扩增到的片段测序,并进行一致性和系统进化树分析。结果表明,该分离物属于植原体榆树黄化组(CandidatusPhytoplasma ulmi),与该组成员16S rRNA序列的一致性均在98.2%以上,其中与16SrⅤ-B亚组中的纸桑丛枝(Paper mulberry witches’-broom)和枣疯病(Jujube witches’-broom)植原体一致性最高,达到99.4%,在系统进化树中与该亚组成员聚类到同一个分支,说明该分离物属于植原体16SrⅤ-B亚组。本研究首次对在中国引致榆树黄化病的植原体进行了分子检测,并通过核酸序列分析将其鉴定到亚组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榆树黄化病 植原体 16S RRNA基因 巢式PCR 系统进化分析
原文传递
离体条件下进行治疗枣疯病药物筛选的可行性研究 被引量:12
20
作者 赵锦 代丽 +1 位作者 薛陈心 刘孟军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70-73,共4页
以婆枣带枣疯病组培苗为试材,在培养基中添加不同浓度及不同次数的盐酸-四环素(TETRACYCLINE,TC)和盐酸-土霉素(OXYTETRACYCLINE,OX)药物,培养40 D后,观察其对病苗生长情况的影响,并对转健苗进行植原体特异PCR检测,结果表明,25ΜG/ML的... 以婆枣带枣疯病组培苗为试材,在培养基中添加不同浓度及不同次数的盐酸-四环素(TETRACYCLINE,TC)和盐酸-土霉素(OXYTETRACYCLINE,OX)药物,培养40 D后,观察其对病苗生长情况的影响,并对转健苗进行植原体特异PCR检测,结果表明,25ΜG/ML的药物浓度处理一次可使枣疯病症状消失,并完全杀灭枣疯病病原,达到理想效果;同时本研究中田间和组培条件下相同药物治疗效果的一致性进一步说明了利用组织培养技术进行药物筛选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枣疯病 组培苗 植原体 药物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