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耕作方式对土壤理化性状及夏玉米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7
1
作者 蔡丽君 边大红 +2 位作者 田晓东 曹立燕 崔彦宏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232-238,共7页
研究耕作方式对土壤理化性状、夏玉米生长发育及籽粒产量的影响,为黄淮海北部地区土壤结构改善和籽粒产量提高提出有利的科学依据。试验设夏玉米前茬深松、翻耕、隔年深松和传统耕作旋耕4个处理。研究结果表明,深松、隔年深松、翻耕能... 研究耕作方式对土壤理化性状、夏玉米生长发育及籽粒产量的影响,为黄淮海北部地区土壤结构改善和籽粒产量提高提出有利的科学依据。试验设夏玉米前茬深松、翻耕、隔年深松和传统耕作旋耕4个处理。研究结果表明,深松、隔年深松、翻耕能够显著降低10 cm以下土层的土壤紧实度;提高各生育时期土壤含水量,尤其以20-40 cm土层表现最为明显;增加20-60 cm土层速效钾含量;有利于维持夏玉米灌浆中后期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的积累量增加7.79%-18.09%;提高籽粒最大灌浆速率、平均灌浆速率,每公顷产量提高4.1%-9.3%。各处理间以深松和隔年深松处理表现最好,且两处理无显著差异。本试验条件下,隔年深松是兼顾高产节能高效的耕作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玉米 耕作方式 土壤理化性状 生长发育 灌浆 籽粒产量
下载PDF
江河源区人工草地植物群落和土壤酶活性变化 被引量:10
2
作者 王启兰 王长庭 +2 位作者 刘伟 曹广民 龙瑞军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662-666,共5页
通过研究江河源区不同建植年限人工草地植物群落特征、土壤理化性状和6种土壤酶活性,分析人工草地建植年限与土壤酶活性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着人工草地建植年限的增加,植物群落的数量特征多呈高—低—高、杂类草生物量低—高—低、莎草... 通过研究江河源区不同建植年限人工草地植物群落特征、土壤理化性状和6种土壤酶活性,分析人工草地建植年限与土壤酶活性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着人工草地建植年限的增加,植物群落的数量特征多呈高—低—高、杂类草生物量低—高—低、莎草生物量增加的趋势;土壤养分变化为高—低—高、容重为低—高—低、pH下降的趋势;土壤脲酶、转化酶、纤维素酶、碱性磷酸酶活性均呈高—低—高的变化趋势,蛋白酶活性呈逐渐上升而多酚氧化酶活性呈逐年下降的趋势.人工草地不同建植年限之间,6种土壤酶的活性显示出明显的差异性.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土壤酶活性与植物群落的数量特征、土壤理化因子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关系.植物的物种数、高度、地下生物量及土壤湿度对大多水解酶类表现出直接的正效应,容重和pH对所选的多数酶活性显示出直接的负效应.各种环境因子之间相互调节,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控制着土壤酶活性的大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河源区 人工草地 土壤酶活性 植物群落 土壤理化性状 逐步回归分析
原文传递
油菜角果壳还田对水稻产量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4
3
作者 施振云 徐瑞国 +1 位作者 黄卫峰 王德君 《上海农业学报》 CSCD 2004年第2期51-55,共5页
通过对沪郊黄泥土、黄夹沙土、沙夹黄土 3种常见土种实施油菜角果壳还田 3年定位监测试验 ,结果表明 ,在旋耕土壤前 ,将油菜角果壳撒施还田 1875kg/hm2 ,能使土壤物理性状得到改善 ,养分得到积累 ;肥力越低的土壤 ,这种改善与积累愈明... 通过对沪郊黄泥土、黄夹沙土、沙夹黄土 3种常见土种实施油菜角果壳还田 3年定位监测试验 ,结果表明 ,在旋耕土壤前 ,将油菜角果壳撒施还田 1875kg/hm2 ,能使土壤物理性状得到改善 ,养分得到积累 ;肥力越低的土壤 ,这种改善与积累愈明显 ,水稻、油菜的增产效果也愈显著。单位面积油菜可产角果壳 1875kg/hm2 ,就地还田简便易行 ,只要坚持每年将其全部还田 ,培肥地力的作用一定是显著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菜角果壳还田 水稻 产量 土壤理化性质
下载PDF
间作作物与生物药剂对梨园土壤化学农药残留和理化性质的协同调控作用 被引量:1
4
作者 何凯 张建设 +3 位作者 赵印勇 刘须祥 花日茂 巫厚长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2015年第2期209-214,共6页
施用化学农药是导致砀山梨园土壤污染的主要因素。本研究系统检测了梨园化学农药残留时空分布,定量评价了间作作物与生物药剂结合对梨园土壤理化性状和农药残留的调控作用。春季、秋季分别检测了0~20、20--40、40-60cm土壤主要化学农... 施用化学农药是导致砀山梨园土壤污染的主要因素。本研究系统检测了梨园化学农药残留时空分布,定量评价了间作作物与生物药剂结合对梨园土壤理化性状和农药残留的调控作用。春季、秋季分别检测了0~20、20--40、40-60cm土壤主要化学农药检出率和残留量。调控作用试验设计为:①间作白三叶草+O.3%SAVONAl200X+1%申嗪霉素2000X替代50%常规施药化学农药用量;②间作桔梗+0.3%SAVONA1200X+1%嗪霉素2000X替代50%常规施药化学农药用量;③对照:人工除草+常规施药。每个处理重复3次。结果显示:主要化学农药检出率和残留量为:0-20cm〉20-40cm〉40-60cm,秋季〉春季,表明土壤化学农药残留主要分布在0~40cm土层,来源于当年施用的化学药剂。通过2年调控试验,处理①和②0~40cm的土壤中苯醚甲环唑残留量分别为17.00±0.82、5.67±1.25μg·L-1显著低于对照57.67±1.70μg·L-1;毒死蜱分别为3±0.00、2±0.00μg·L-1显著低于对照4±0.00μg·L-1;吡虫啉分别为103.33±1.70、180.00±4.08μg·L-1显著低于对照401.67±13.12μg·L-1。桔梗对土壤中的氮吸收作用显著,白三叶草固氮作用显著,桔梗、白三叶草对土壤中的磷拦截作用显著。晴天测试的土壤含水量处理①和②显著高于对照,2014年7月26日12:30和15:30地表温度处理①和②均显著低于人工除草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三叶草 桔梗 梨树 间作 生物药剂 土壤理化性状 化学农药残留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