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45篇文章
< 1 2 18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植物功能性状研究进展 被引量:313
1
作者 刘晓娟 马克平 《中国科学:生命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25-339,共15页
植物功能性状是指植物体具有的与其定植、存活、生长和死亡紧密相关的一系列核心植物属性,且这些属性能够显著影响生态系统功能,并能够反映植被对环境变化的响应.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相比大多数基于植物分类和数量的研究,植物功能性状... 植物功能性状是指植物体具有的与其定植、存活、生长和死亡紧密相关的一系列核心植物属性,且这些属性能够显著影响生态系统功能,并能够反映植被对环境变化的响应.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相比大多数基于植物分类和数量的研究,植物功能性状在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尺度上,都已成为解决重要生态学问题的可靠途径.本文回顾了植物功能性状研究的发展历程,总结了近10年来基于植物功能性状研究的前沿科学问题,包括功能性状的全球分布格局和内在关联,沿环境梯度的变化规律,功能多样性的定义及应用,与群落物种共存机制和群落动态变化的关系,与系统发育的关系,对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以及对各类干扰的影响和响应.尽管功能性状研究已经延伸到生态学领域的各个方面,有力推动了各个前沿科学问题的研究发展,仍然有很多值得关注和着重研究的方向.本文也对未来基于植物功能性状的研究,从性状测量和选取、研究方法以及研究方向上提出了展望,并指出,在当前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功能性状也可应用于指导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系统管理政策的制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性状 群落构建 群落动态 环境 功能多样性 谱系关系 生态系统功能 干扰
原文传递
植物繁育系统研究的最新进展和评述 被引量:176
2
作者 何亚平 刘建全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51-163,共13页
植物繁育系统是当今进化生物学研究中最为活跃的领域。繁育系统是指代表所有影响后代遗传组成的有性特征的总和 ,主要包括花形态特征、花的开放式样、花各部位的寿命、传粉者种类和频率、自交亲和程度和交配系统 ,其中交配系统是核心。... 植物繁育系统是当今进化生物学研究中最为活跃的领域。繁育系统是指代表所有影响后代遗传组成的有性特征的总和 ,主要包括花形态特征、花的开放式样、花各部位的寿命、传粉者种类和频率、自交亲和程度和交配系统 ,其中交配系统是核心。我们重点综述了植物有性繁育系统研究中 1 )传粉模式的多样性 ,2 )从历史发生角度利用系统发育方法检验花性状的演化和繁育系统的生态转变过程 ,3)近交衰退对植物生殖史的影响及其机制和 4)混和交配系统的时空动态、维持机理以及进化趋势的最新研究结果。总结了繁育系统在研究花适应性、物种形成机制和濒危植物保护生物学中的重要作用。最后对今后的繁育系统研究提出了两点建议 :1 )正确理解和使用适应概念 ,更多地利用人工控制实验来检验花的适应价值和 2 )将分子技术和生态学结合起来 ,开展群落水平和种以上水平的繁育系统研究 ,比较驱动与传粉多样性密切相关的花多样性基因和自花、异花传粉基因的进化与分化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 繁育系统 进化 系统发育 多样性
下载PDF
A complete sequence and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a SARS-associated virus(Isolate BJ01) 被引量:122
3
作者 QIN E'de ZHU Qingyu +44 位作者 YU Man FAN Baochang CHANG Guohui SI Bingyin YANG Bao PENG Wenming JIANG Tao LIU Bohua DENG Yongqiang LIU Hong ZHANG Yu WANG Cui LI Yuquan GAN Yonghua LI Xiaoyu L Fushuang TAN Gang CAO Wuchun YANG Ruifu WANG Jian LI Wei XU Zuyuan LI Yan WU Qingfa LIN Wei CHEN Weijun TANG Lin DENG Yajun HAN Yujun LI Changfeng LEI Meng LI Guoqing LI Wenjie L Hong SHI Jianping TONG Zongzhong ZHANG Feng LI Songgang LIU Bin LIU Siqi DONG Wei WANG Jun Gane K-S Wong YU Jun YANG Huanming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03年第10期941-948,共8页
The genome sequence of the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SARS)-associated virus provides essential information for the identification of pathogen(s), exploration of etiology and evolution, interpretation of trans... The genome sequence of the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SARS)-associated virus provides essential information for the identification of pathogen(s), exploration of etiology and evolution, interpretation of transmission and pathogenesis, development of diagnostics, prevention by future vaccination, and treatment by developing new drugs. We report the complete genome sequence and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an isolate (BJ01) of the coronavirus that has been recognized as a pathogen for SARS. The genome is 29725 nt in size and has 11 ORFs (Open Reading Frames). It is composed of a stable region encoding an RNA-dependent RNA polymerase (composed of 2 ORFs) and a variable region representing 4 CDSs (coding sequences) for viral structural genes (the S, E, M, N proteins) and 5 PUPs (putative uncharacterized proteins). Its gene order is identical to that of other known coronaviruses. The sequence alignment with all known RNA viruses places this virus as a member in the family of Coronaviridae. Thirty putative substitutions have been identified by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5 SARS- associated virus genome sequences in GenBank. Fifteen of them lead to possible amino acid changes (non-synonymous mutations) in the proteins. Three amino acid changes, with predicted alteration of physical and chemical features, have been detected in the S protein that is postulated to beinvolved in the immunoreactions between the virus and its host. Two amino acid changes have been detected in the Mprotein, which could be related to viral envelope formation. Phylogenetic analysis suggests the possibility of non-human origin of the SARS-associated viruses but provides noevidence that they are man-made. Further efforts should focus on identifying the etiology of the SARS-associated virus and ruling out conclusively the existence of otherpossible SARS-related pathoge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比较分析 SARS 非典型肺炎 冠状病毒 病因学 发病机理 诊断学 疫苗
原文传递
植物叶片功能性状及其环境适应研究 被引量:129
4
作者 孙梅 田昆 +3 位作者 张贇 王行 管东旭 岳海涛 《植物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940-949,共10页
植物叶片是连接植物与外界环境的重要桥梁,其功能性状变化受外界环境和系统发育的共同影响。充分了解不同环境下叶片功能性状的变化对探讨植物对环境的适应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阐述了叶片功能性状的类型及其功能意义,综述了影响叶片功... 植物叶片是连接植物与外界环境的重要桥梁,其功能性状变化受外界环境和系统发育的共同影响。充分了解不同环境下叶片功能性状的变化对探讨植物对环境的适应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阐述了叶片功能性状的类型及其功能意义,综述了影响叶片功能性状2个主要因素(环境因子和系统发育历史)的相关研究,探讨了叶片功能性状对植物适应环境的意义。最后,对叶片功能性状研究的现状及未来趋势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适应 系统发育 叶片功能性状
下载PDF
杜鹃属植物区系的研究 被引量:120
5
作者 方瑞征 闵天禄 《云南植物研究》 CSCD 1995年第4期359-379,共21页
已知世界杜鹃属(Rhododendron)植物约967种(种下分类等级未计算在内)。本文基于植物区系学的观点,讨论了属内8个亚属:常绿杜鹃亚属、杜鹃亚属、马银花亚属、映山红亚属、羊踯躅亚属、云间杜鹃亚属、纯白杜鹃亚属... 已知世界杜鹃属(Rhododendron)植物约967种(种下分类等级未计算在内)。本文基于植物区系学的观点,讨论了属内8个亚属:常绿杜鹃亚属、杜鹃亚属、马银花亚属、映山红亚属、羊踯躅亚属、云间杜鹃亚属、纯白杜鹃亚属、异蕊杜鹃亚属的系统位置、分布式样。分析了系统发育和地理分布上的时间、空间关系。认为常绿杜鹃亚属和杜鹃亚属是在本属植物起源后的早期阶段就沿不同途径迁徙、繁衍的两个演化枝。白第三纪以来,它们的性状发展多样,种系高度分化。在现存类群中最具原始性状的亚属是常绿杜鹃亚属,这个亚属的云锦杜鹃亚组Subsect.Fortunea,耳叶杜鹃亚组subsect.Auriculata保持较多原始性状。种的分布遍及欧洲、北美洲、亚洲、大洋洲(有1种),东亚种类最多,马来西亚次之。中国-喜马拉雅地区既是多度中心又是多样化中心,马来西亚仅是多度中心。大多数种为地方特有性分布,特有现象十分突出,东亚和马来西亚的特有种共约862种,占种总数的89%以上。中国有6个亚属(Candliiastrum.Mumeazalea不产)约562种,其中特有种约405种。分析第三纪的化石记录,杜鹃属在全球分布的时间、地点,杜鹃属保持原始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鹃属 植物区系 地理分布
下载PDF
中国种子植物特有属起源的探讨 被引量:109
6
作者 王荷生 《云南植物研究》 CSCD 1989年第1期1-16,共16页
本文根据文献和调查资料,对于中国种子植物特有属(包括半特有属)进行了统计分析,着重根据现知化石资料和一些代表科属的系统发生,结合它们的地理分布探讨了中国特有属的起源问题,初步获得6点结论。主要是中国植物区系的特有性很高,种子... 本文根据文献和调查资料,对于中国种子植物特有属(包括半特有属)进行了统计分析,着重根据现知化石资料和一些代表科属的系统发生,结合它们的地理分布探讨了中国特有属的起源问题,初步获得6点结论。主要是中国植物区系的特有性很高,种子植物中含有321个特有属和10个特有科(皆包括半特有的),约占全国同类属数的10%。包括系统发生和地理分布的各种类群。裸子植物特有属多发生于白垩纪或更早,被子植物古特有属主要发生于晚白垩纪及第三纪各时期,新特有属多发生于新第三纪及其以后,秦岭以南亚热带至热带山地是大多数特有属的分布和分化中心或发源地。即各特有属科主要起源于华南古陆和古地中海东岸,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和青藏高原的隆起,对于中国特有属的形成、发展和分布有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子植物 特有属 起源
下载PDF
我国广东、福建地区2000~2001年手足口病肠道病毒71型分离株的种系进化分析 被引量:108
7
作者 林思恩 章青 +4 位作者 谢华萍 谢健萍 何家鑫 董巧丽 方肇寅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27-229,共3页
目的 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RT PCR)检测我国广东、福建地区 2 0 0 0~ 2 0 0 1年手足口病 (HFMD)散发病例中的肠道病毒 71型 (EV71) ,进而通过扩增VP1节段的核苷酸序列 ,进行毒株的种系进化分析。方法 以肠道病毒特异引物对EV 1、... 目的 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RT PCR)检测我国广东、福建地区 2 0 0 0~ 2 0 0 1年手足口病 (HFMD)散发病例中的肠道病毒 71型 (EV71) ,进而通过扩增VP1节段的核苷酸序列 ,进行毒株的种系进化分析。方法 以肠道病毒特异引物对EV 1、EV 2进行RT PCR ,经琼脂糖凝胶电泳鉴定为阳性的标本 ,进一步用EV71特异引物对 15 9S、16 2A进行RT PCR ,扩增的VP1节段经纯化后与测序载体pGEM T连接 ,转化大肠埃希菌DH5α ,筛选后测序。所得序列与我国深圳、上海、武汉地区的EV71流行株 ,中国台湾 1998年 4例HFMD暴发分离的EV71毒株 ,及来自美国、日本、匈牙利等国家地区的EV71毒株的核苷酸序列 ,用ClustalX 1 8和PHYLIP 3 5进行比对分析 ,构建种系进化树。结果  2 5份标本检测EV71的阳性率为 2 0 % ,所得序列经种系进化分析 ,与肠道病毒 71型的其他毒株同源 ,与深圳 1998年HFMD散发分离的EV71毒株同源性为 94 % ,与上海 2 0 0 0年HFMD暴发分离株同源性为94 %~ 96 % ,与武汉 1987年HFMD病例中分离的毒株同源性为 91% ,而与国外EV71毒株同源性仅为82 %~ 84 %。结论 EV71是我国南方地区HFMD的主要病原之一 ;我国大陆地区的EV71毒株在种系进化上有较高的同源性 ;与我国台湾地区大部分分离株亦有 90 %~ 91%的核苷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FMD 肠道病毒71型 种系 手足口病 毒株 暴发 RT-PCR 进化分析 同源性 分离株
原文传递
种子大小变异的进化生态学研究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77
8
作者 张世挺 杜国祯 陈家宽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353-364,共12页
种子大小是植物生活史的核心特征之一。从 4个方面综述种子大小变异进化生态学研究 :1理论及研究方法 ;2环境、系统发育和母系影响 ;3进化机制 ;4生态学和进化意义。分析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今后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 进化生态学 研究现状 种子大小变异 环境因素 系统发育
下载PDF
中国栎属的起源演化及其扩散 被引量:75
9
作者 周浙昆 《云南植物研究》 CSCD 1992年第3期227-236,共10页
本文在栎属(Quercus)系统演化、化石历史和现代分布研究的基础上,讨论了中国栎属的起源、演化和现代分布格局形成的规律。栎属的现代分布中心在印度支那植物区,而这个分布中心就是栎属的起源地;加勒比植物区是栎属的次生分布中心。栎属... 本文在栎属(Quercus)系统演化、化石历史和现代分布研究的基础上,讨论了中国栎属的起源、演化和现代分布格局形成的规律。栎属的现代分布中心在印度支那植物区,而这个分布中心就是栎属的起源地;加勒比植物区是栎属的次生分布中心。栎属于古新世早期在上述起源地,起源于三棱栎。栎属起源以后分化出青冈亚属和栎亚属,前者限于东亚、东南亚分布,后者广布于北温带。栎亚属形成以后,分化出高山栎组和巴东栎组两个原始类群,并通过巴东栎—子栎的路线演化出落叶栎类。北美的栎类有两个来源,一是通过高山栎、冬青栎演化而成;另一群源于欧亚的落叶栎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壳斗科 栎属 起源 演化 分布 区系
下载PDF
太湖猪遗传多样性和系统发生关系的RAPD分析 被引量:59
10
作者 常青 周开亚 +2 位作者 王义权 掌子凯 曹霄 《Acta Genet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1999年第5期480-488,共9页
报道了对太湖猪7个类群、红灯笼猪、约克夏种猪及太湖地区野猪共57个个体随机扩增多态DNA(RAPD)分析的结果,重建了太湖猪的系统发生树。实验从40个引物中选用重复性较好的13个引物对所有个体进行了随机扩增,共获得198个RAPD标记,... 报道了对太湖猪7个类群、红灯笼猪、约克夏种猪及太湖地区野猪共57个个体随机扩增多态DNA(RAPD)分析的结果,重建了太湖猪的系统发生树。实验从40个引物中选用重复性较好的13个引物对所有个体进行了随机扩增,共获得198个RAPD标记,单个引物获得的标记数在3~16间。RAPD分析结果表明:(1)在太湖猪各类群内及类群间都具有较高的相似性指数,类群间平均遗传距离为0.05又反映太湖猪群体的遗传变异较小;(2)红灯笼猪也应是太湖猪的一个类群;(3)太湖猪与太湖地区的野猪亲缘关系较近;(4)太湖猪在品种形成的过程中可能较早的分裂为2支,一支形成现存的米猪、二花脸猪及嘉兴黑猪3个类群,红灯笼猪也属于这一支。另一支形成现存的沙乌头猪、梅山猪、枫径猪及横径猪4个类群。对太湖猪遗传多样性的保护策略作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湖猪 RAPD 遗传多样性 系统发生
下载PDF
蝗总科部分种类Cytb基因序列及系统进化研究 被引量:48
11
作者 任竹梅 马恩波 郭亚平 《Acta Genet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14-321,共8页
蝗总科 8个科 10个种的线粒体DNA细胞色素b (Cytb)基因部分序列被测定分析 ,比较同源性 ,计算核苷酸使用频率并构建NJ分子系统树。在获得的 4 32bp的序列中 ,A +T约占 70 4 % ,其中 177个核苷酸位点存在变异(约占 4 1 0 % ) ,DNA一级... 蝗总科 8个科 10个种的线粒体DNA细胞色素b (Cytb)基因部分序列被测定分析 ,比较同源性 ,计算核苷酸使用频率并构建NJ分子系统树。在获得的 4 32bp的序列中 ,A +T约占 70 4 % ,其中 177个核苷酸位点存在变异(约占 4 1 0 % ) ,DNA一级序列数据显示 ,该 8科蝗虫间DNA序列变异丰富。用日本蚱作外群构建的NJ树表明 :瘤锥蝗科较为原始 ,而癞蝗科与槌角蝗科关系较近 ,为比较进化的类群 ,蝗总科 8科的起源关系为 :瘤锥蝗科→斑翅蝗科和锥头蝗科→斑腿蝗科→剑角蝗科→网翅蝗科→槌角蝗科和癞蝗科 ,上述研究结果与传统形态分类学结论不完全一致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蝗总科 基因序列 MTDNA CYTB基因 系统进化
下载PDF
分子系统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26
12
作者 徐宏发 王静波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41-46,共6页
Molecular systematics has developed very quickly these years,on which most studies of molecular ecology have been focused.In this paper,the main content of this comprehensive subject is briefly reviewed.We emphasized ... Molecular systematics has developed very quickly these years,on which most studies of molecular ecology have been focused.In this paper,the main content of this comprehensive subject is briefly reviewed.We emphasized on its techniques,including their principles,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as their applications.Several problems have been enumerated which exist in recent research of molecular systematics.The development tendency of molecular systematics is also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系统学 分子进化 研究进展
下载PDF
中国5种珍稀绢蝶非损伤性取样的mtDNA序列及系统进化 被引量:45
13
作者 陈永久 张亚平 +4 位作者 沈发荣 张云武 杨大荣 聂龙 杨跃雄 《Acta Genet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1999年第3期203-207,共5页
应用非损伤性取样DNA测序技术测定了4种来自云南白马雪山和1种来自新疆天山的5种珍稀绢蝶的线粒体DNA细胞色素b基因部分DNA序列。在获得的433bp的序列中,A+T约占754%,其中40个核苷酸位点存在变异(约924%)。DNA一级序列数据显示,... 应用非损伤性取样DNA测序技术测定了4种来自云南白马雪山和1种来自新疆天山的5种珍稀绢蝶的线粒体DNA细胞色素b基因部分DNA序列。在获得的433bp的序列中,A+T约占754%,其中40个核苷酸位点存在变异(约924%)。DNA一级序列数据显示,该5种绢蝶间DNA序列变异丰富。PAUP3.1.1(简约法)数据分析软件构建该5个种绢蝶的分子系统树显示,爱珂绢蝶(Parnassiusacco)和巴裔绢蝶(Parnassiusbaileyi)的亲缘关系比较接近,阿波罗绢蝶(Parnassiusapollo)、珍珠绢蝶(Parnassiusorlears)和西猴绢蝶(Parnassiussimo)3种绢蝶均为相对独立的一支,其中西猴绢蝶分化较早,与形态学研究结果相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绢蝶 非损伤性取样 MTDNA 系统进化
下载PDF
RAPD重建的大豆属植物的亲缘关系 被引量:35
14
作者 惠东威 庄炳昌 陈受宜 《Acta Genet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1996年第6期460-468,共9页
利用8种RAPD引物(OPH-2、OPH-3、OPH-5、OPH-12、OPH-15、OPH-16、OPH-18和OPH-20)对大豆属的21份植物材料,其中包括Glycine亚属的10个种和Soja亚属的3个种,进... 利用8种RAPD引物(OPH-2、OPH-3、OPH-5、OPH-12、OPH-15、OPH-16、OPH-18和OPH-20)对大豆属的21份植物材料,其中包括Glycine亚属的10个种和Soja亚属的3个种,进行了基因组指纹图谱构建。通过对获得的基因组指纹图谱的量化分析,利用Unweightedpairgroupwithmathematicaverage(UPGMA)对大豆属中的各个种进行了亲缘关系重建。重建的亲缘关系表明:G.tomentella种中存在3种不同的进化类型,其分化距离已大于某些种种间的分化距离,它们可能是被形态遮蔽的3个种。Soja亚属内3个种的分化关系同前人的研究推断相同,其亲缘关系很近,这一结果支持将这3个种归并为一个种的观点。但是重建的亲缘关系未能显示出大豆属两个亚属的划分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属 亲缘关系 RAPD
下载PDF
用核糖体DNA的ITS序列探讨裂叶沙参的系统位置——兼论ITS片段在沙参属系统学研究中的价值 被引量:43
15
作者 葛颂 B.A.Schaal 洪德元 《植物分类学报》 CSCD 1997年第5期385-395,共11页
本文采用PCR直接测序方法,对来自沙参属全部2组7亚组的10个种和作为外类群的风铃草属2个种的核糖体DNA ITS片段进行了序列分析。在重点探讨裂叶沙参分类地位的同时,分析了ITS片段序列在沙参属系统发育重建中的价值。结果表明,在沙参属中... 本文采用PCR直接测序方法,对来自沙参属全部2组7亚组的10个种和作为外类群的风铃草属2个种的核糖体DNA ITS片段进行了序列分析。在重点探讨裂叶沙参分类地位的同时,分析了ITS片段序列在沙参属系统发育重建中的价值。结果表明,在沙参属中,ITS片段在长度、GC含量和位点变异量上均比较一致;长度539bp~541bp,GC含量57%~60%,信息位点只占总位点的3.9%。采用PAUP软件进行的系统发育分析表明,裂叶沙参A.lobophylla与大花盘亚组的A.himalayana组成一支,而不是象以往形态学和杂交试验所推断的与泡沙参A.potaninii或A.stenanthina近缘。可见,ITS序列进一步支持将裂叶沙参移出泡沙参复合体甚至移出有齿亚组的推论,但同时也表明将其作为A.stenanthina的近缘种是不适宜的。尽管本研究所测定的类群已涵盖了整个沙参属,但种间序列的两两比较表明,沙参属种间在ITS片段上的分化很小(0.0~3.9%),相比之下,沙参属类群与风铃草属类群间的分化却很高(17.8%~19.2%)。这大概和沙参属起源较晚、遗传分化较小有关。本文还就ITS片段在沙参属和桔梗科系统学研究中的价值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叶沙参 核糖体DNA ITS 分类地位 沙参属
下载PDF
毛冠鹿与3种麂属动物的线粒体细胞色素b的系统进化分析 被引量:45
16
作者 曹祥荣 束峰珏 +4 位作者 张锡然 毕春明 李朝军 胡均 方笺阳 《动物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44-49,共6页
采用PCR直接测序法 ,获得毛冠鹿、小麂、赤麂和黑麂等 4种麂亚科动物线粒体细胞色素b核酸序列36 6bp ,麂属动物之间的序列差异为 3 5 %~ 4 6 % ,毛冠鹿属与麂属之间的序列差异为 9 2 9%~ 10 11% ,麂属3种动物分歧时间约为 142~ 184... 采用PCR直接测序法 ,获得毛冠鹿、小麂、赤麂和黑麂等 4种麂亚科动物线粒体细胞色素b核酸序列36 6bp ,麂属动物之间的序列差异为 3 5 %~ 4 6 % ,毛冠鹿属与麂属之间的序列差异为 9 2 9%~ 10 11% ,麂属3种动物分歧时间约为 142~ 184万年 ,毛冠鹿与麂属动物的分歧时间约为 370万年。结合鹿科其余 3亚科动物的同源序列 ,用MEGA软件的Neighbor JoiningMethod (NJ法 )和最大简约法构建系统进化树。结果表明 ,小麂、赤麂与黑麂组成一个单系群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冠鹿 麂属动物 线粒体细胞色素b核苷酸序列 系统进化
下载PDF
被子植物系统学中花发育研究的进展及对今后研究的思考 被引量:38
17
作者 孙坤 陈家宽 陈之端 《植物分类学报》 CSCD 1998年第6期558-568,共11页
从花发育研究的方法、花发育与被子植物花部结构的多样性、花发育与被子植物的系统发育以及花发育的分子遗传学等四个方面对近年来被子植物系统学中花发育研究的主要进展作一综述,例举了一些重要结果。同时,对该领域今后研究的方向和... 从花发育研究的方法、花发育与被子植物花部结构的多样性、花发育与被子植物的系统发育以及花发育的分子遗传学等四个方面对近年来被子植物系统学中花发育研究的主要进展作一综述,例举了一些重要结果。同时,对该领域今后研究的方向和应注意的一些问题作了简要评论。作者认为植物的形态结构可以看作是一个时空过程,在系统学研究中对花部性状的分析和认识应该树立动态的观点。今后应该从动态的角度开展被子植物花的发生和发育以及性状在不同类群间的比较等方面的广泛研究,并加强对在被子植物花的起源和演化中起重要作用的花部同源异型现象的发育过程的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被子植物 花的发育 系统发育
下载PDF
中国蜜环菌生物种的RAPD分析 被引量:36
18
作者 秦国夫 贺伟 沈瑞祥 《真菌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26-33,共8页
以中国蜜环菌(Armillaria mellea(vahl:Fr.)Kummer)生物种B.生物种E分别与欧洲种A.gallica和A.ostoyae交配,用AP-PCR技术分析了中国五个生物种及欧洲2个种的代表菌株的系统发育关系。根据系统聚类分析的结果,将其分为4个群:生物种B与A.g... 以中国蜜环菌(Armillaria mellea(vahl:Fr.)Kummer)生物种B.生物种E分别与欧洲种A.gallica和A.ostoyae交配,用AP-PCR技术分析了中国五个生物种及欧洲2个种的代表菌株的系统发育关系。根据系统聚类分析的结果,将其分为4个群:生物种B与A.gallica,A与C,D与E,A.ostoyae单独为一群。这与交配试验及RAPD图谱直观分析的结果一致,最小支撑树也支持将中国生物种B鉴定为A.gallica。证明RAPD是研究蜜环菌生物种的进化关系的有用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菌 蜜环菌 生物种 RAPD分析
原文传递
用ITS序列研究杨属各组之间的系统发育关系 被引量:35
19
作者 史全良 诸葛强 +1 位作者 黄敏仁 王明庥 《Acta Botanica Sinica》 CSCD 2001年第3期323-325,共3页
ITS sequences of 15 representative species of five sections in the genus Populus L. were determined. By using direct sequencing of PCR product, it was found that the fragments of 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s (ITS) a... ITS sequences of 15 representative species of five sections in the genus Populus L. were determined. By using direct sequencing of PCR product, it was found that the fragments of 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s (ITS) are about 594 bp in length. The length of ITS1 and ITS2 is about 220 bp and 210 bp, respectively, while that of 5.8s is 164 bp. Its G+C content is about 69.0%. The number of phylogenetically informative loci is higher in ITS2 than in ITS1. Transversion and transition are two main factors that drive the ITS evolution, and more insertions and deletions occurred in ITS2. Taking Salix matsudana Koidz. and Salix suchowensis Cheng as outgroups, phylogenetic analysis of ITS sequences using PAUP 4.0 software indicated that Populus is monophyletic group and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main clades. One is the section Leuce , and the other is the remaining sec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树 内转录间隔区(ITS)序列 系统发育 杨属
下载PDF
蜱类系统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51
20
作者 杨晓军 陈泽 刘敬泽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941-949,共9页
本文介绍了近年来蜱的编目和分类及系统发育和演化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对软蜱科(Argasidae)说明了属的变动;硬蜱科(Ixodidae)介绍了璃眼蜱亚科(Hyalomminae)和凹沟蜱亚科(Bothriocrotoninae)以及相应变动的属(新建的凹沟蜱属Bothriocroto... 本文介绍了近年来蜱的编目和分类及系统发育和演化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对软蜱科(Argasidae)说明了属的变动;硬蜱科(Ixodidae)介绍了璃眼蜱亚科(Hyalomminae)和凹沟蜱亚科(Bothriocrotoninae)以及相应变动的属(新建的凹沟蜱属Bothriocroton和须角蜱属Cornupalpatum,合并的牛蜱属Boophilus、暗眼蜱属Anocentor和盲花蜱属Aponomma)。根据新的分类变更对已知种类进行了分析。至2006年,世界已知蜱类有3科18属897种,中国有2科10属119种。阐明了有关蜱类系统发育研究的主要观点,并讨论了其不足和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目前,把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数据结合在一起的全证据方法,并结合蜱类和不同宿主之间的关系、动物地理学、古生物学以及比较寄生虫学的资料,成为解决蜱类系统发育问题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类学 系统学 编目 分类订正 系统发育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8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