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4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经培养的农田土壤微生物种群构成及系统分类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64
1
作者 陈灏 唐小树 +2 位作者 林洁 张伯生 任大明 《微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478-483,共6页
采用一系列的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 ,避开传统的分离培养过程 ,探讨自然界中微生物种群的基因多样性。经过直接从土壤中抽提总DNA ,并对总DNA中 1 6SrDNAV3可变区序列作PCR扩增、变性梯度凝胶电泳等 ,对农田土壤微生物种类分布进行初步的... 采用一系列的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 ,避开传统的分离培养过程 ,探讨自然界中微生物种群的基因多样性。经过直接从土壤中抽提总DNA ,并对总DNA中 1 6SrDNAV3可变区序列作PCR扩增、变性梯度凝胶电泳等 ,对农田土壤微生物种类分布进行初步的研究 ,发现不同的农田土壤间的菌种差异相当显著 ,同时对部分农田微生物的系统分类作了初步尝试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田土壤微生物 种群构成 系统分类
下载PDF
中国大陆沿海六水系绒螯蟹(中华绒螯蟹和日本绒螯蟹)群体亲缘关系:RAPD指纹标记 被引量:75
2
作者 李思发 邹曙明 《水产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325-330,共6页
用 4 8个具有丰富多态性的 10碱基随机引物对辽河、黄河、长江、瓯江、珠江和南流江的中华绒螯蟹和日本绒螯蟹的 6个群体进行RAPD分析。结果发现 :(1)两个引物具有群体特异性带 ,其中Z2扩增的 880bp片段为珠江蟹和南流江蟹群体中所特有 ... 用 4 8个具有丰富多态性的 10碱基随机引物对辽河、黄河、长江、瓯江、珠江和南流江的中华绒螯蟹和日本绒螯蟹的 6个群体进行RAPD分析。结果发现 :(1)两个引物具有群体特异性带 ,其中Z2扩增的 880bp片段为珠江蟹和南流江蟹群体中所特有 ,而 70 0bp片段为长江蟹、辽河蟹、黄河蟹和瓯江蟹所特有 ,可作为区别日本绒螯蟹和中华绒螯蟹的分子遗传标记 ;(2 )Opp17扩增的 94 7bp片段的出现频率 ,在长江、黄河和辽河群体显著地从南到北递减 ,长江蟹 87.50 %、黄河蟹4 1.66%、辽河蟹 10 .83%。这一遗传渐变的度量可作为区别这三个水系的中华绒螯蟹种群的判据 ;(3) 6水系群体内的平均遗传相似度依次为 :辽河蟹 0 .90 8>南流江蟹 0 .897>瓯江蟹和珠江蟹 0 .895>黄河蟹 0 .890 >长江蟹 0 .850 ;6群体间遗传距离及其UPGMA、NJ聚类分析进一步表明 ,南流江蟹、珠江蟹同长江蟹、辽河蟹及黄河蟹在基因组之间存在明显的歧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绒螯蟹 日本绒螯蟹 群体 亲缘关系 RAPD技术
下载PDF
鲂属团头鲂、三角鲂及广东鲂种间遗传关系及种内遗传差异 被引量:54
3
作者 李思发 朱泽闻 +2 位作者 邹曙明 赵金良 蔡完其 《动物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339-345,共7页
采用形态判别、同工酶分析和RAPD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从 3个层次研究分析了鲂属团头鲂、三角鲂和广东鲂的种间亲缘关系和种内遗传差异。结果表明 :(1) 3种鲂在形态可数性状上差异不显著 ,而可量性状与框架分析揭示团头鲂与三角鲂亲缘关... 采用形态判别、同工酶分析和RAPD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从 3个层次研究分析了鲂属团头鲂、三角鲂和广东鲂的种间亲缘关系和种内遗传差异。结果表明 :(1) 3种鲂在形态可数性状上差异不显著 ,而可量性状与框架分析揭示团头鲂与三角鲂亲缘关系较近 ,它们同广东鲂差异较大 ;(2 )团头鲂和三角鲂均具有MDH同工酶的s Mdh D位点 ,而广东鲂未见 ,引物S11扩增的结果在 3种鲂间均显示种的特异性 ,这些同工酶谱带和DNA扩增带可作为 3种鲂的种间分子标记 ;(3) 3种鲂种间亲缘关系在三个研究层面上相互吻合 :即广东鲂与团头鲂、三角鲂差异较大 ,亲缘关系较远 ,而三角鲂和团头鲂之间差异小 ,亲缘关系较近 ;(4 )同工酶和RAPD分析揭示 ,三角鲂种内遗传多样性显著地高于广东鲂和团头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鲂属 团头鲂 三角鲂 广东鲂 种间遗传关系 种内遗传差异 同工酶 RAPD 亲缘关系
下载PDF
新疆地区盐湖的中度嗜盐菌16S rDNA全序列及DNA同源性分析 被引量:46
4
作者 曾静 窦岳坦 +1 位作者 王磊 杨苏声 《微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33-137,共5页
通过数值分类和 1 6SrDNAPCR RFLP分析 ,对分离自新疆地区的中度嗜盐革兰氏阴性菌进行研究 ,发现了一个新类群。在此基础上 ,进行了中心株AI 3的 1 6SrDNA全序列分析 ,并与中度嗜盐菌已知种和相关种进行比较 ,得到系统发育树状图。在此... 通过数值分类和 1 6SrDNAPCR RFLP分析 ,对分离自新疆地区的中度嗜盐革兰氏阴性菌进行研究 ,发现了一个新类群。在此基础上 ,进行了中心株AI 3的 1 6SrDNA全序列分析 ,并与中度嗜盐菌已知种和相关种进行比较 ,得到系统发育树状图。在此树状图中 ,大多数参比菌株聚在一起 ,其 1 6SrDNA全序列的同源性在 96 %以上 ,而AI 3与参比菌株的 1 6SrDNA全序列相比 ,其相似性低于 75 %。但是 ,AI 3与Alcanivoraxborkumensis[1] 的 1 6SrDNA全序列的相似性为 96 % ,与Halobacilluslitoralis的 1 6SrDNA全序列的相似性为 99% ,三者构成一个独立的发育分支。这说明在系统发育上 ,AI 3与参比菌株属于不同的分支 ,是一个新的类群。在新类群内 ,菌株之间的DNA同源性大于 70 % ,而中心株AI 3与标准菌株伸长盐单胞菌(Halomonaselongata)的DNA同源性为 44%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地区 16S rDNA全序列 DNA-DNA杂交 系统发育 盐湖 嗜盐菌 DNA同源性
下载PDF
红鲤四品系的形态差异和种系关系(英文) 被引量:42
5
作者 李思发 王成辉 程起群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606-611,共6页
综合传统形态学数据和框架测定数据,通过多元变量分析,研究了我国红鲤四个品系(兴国红鲤、玻璃红鲤、荷包红鲤及瓯江彩鲤)的形态差异和种系关系。主要结果:(1)可数性状方面,4品系红鲤无显著差异(P>0.05)。(2)传统可量性状和框架测定... 综合传统形态学数据和框架测定数据,通过多元变量分析,研究了我国红鲤四个品系(兴国红鲤、玻璃红鲤、荷包红鲤及瓯江彩鲤)的形态差异和种系关系。主要结果:(1)可数性状方面,4品系红鲤无显著差异(P>0.05)。(2)传统可量性状和框架测定数据合在一起,4品系红鲤间有显著差异(P<0.05);聚类分析表明,瓯江彩鲤、兴国红鲤及玻璃红鲤三者形态相近,而荷包红鲤与这三种红鲤的形态差异明显:在28项比例变量基础上所作判别分析表明,红鲤4品系问形态差异极显著(P<0.01),用优选的8项比例变量判别,综合判别准确率达92%;主成分分析表明,4品系红鲤间形态差异主要系躯体前半部差异所致。(3)把传统可量性状数据和框架测定数据结合在一起,使用多种多元变量分析技术,可大大增强鱼类种内不同群体间差异和亲缘关系的研究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态 多元变量分析 差异 种系关系 红鲤 品系
下载PDF
栽培萝卜种质亲缘关系的AFLP分析 被引量:26
6
作者 孔秋生 李锡香 +2 位作者 向长萍 邱杨 沈镝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1017-1023,共7页
利用筛选出的8对引物对56份来源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栽培萝卜种质的亲缘关系进行了AFLP分析,共扩增出327条带,其中多态性带128条,多态性位点百分率39.1%,显示出栽培萝卜种质之间存在着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系统聚类分析将供试材料分为5类... 利用筛选出的8对引物对56份来源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栽培萝卜种质的亲缘关系进行了AFLP分析,共扩增出327条带,其中多态性带128条,多态性位点百分率39.1%,显示出栽培萝卜种质之间存在着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系统聚类分析将供试材料分为5类9组,主坐标分析将其分为4类7组,2种分类方法所获结果基本一致。基于分子标记的分类与种质的表型基本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萝卜 种质资源 亲缘关系 AFLP 聚类分析 主坐标分析
下载PDF
醇化烟叶表面可培养微生物的鉴定和系统发育分析 被引量:34
7
作者 杨金奎 段焰青 +3 位作者 陈春梅 李庆华 黄静文 张克勤 《烟草科技》 EI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51-55,共5页
以K326烤烟品种为材料,对不同醇化时间烟叶表面的可培养微生物进行了分离,并通过分子生物学方法对这些微生物的种、属分类地位和系统发育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醇化烟叶表面可培养微生物的数量和种类随着醇化时间的延长呈明显的下... 以K326烤烟品种为材料,对不同醇化时间烟叶表面的可培养微生物进行了分离,并通过分子生物学方法对这些微生物的种、属分类地位和系统发育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醇化烟叶表面可培养微生物的数量和种类随着醇化时间的延长呈明显的下降趋势;醇化烟叶表面的细菌主要包括芽孢杆菌和肠杆菌两个类群,其中,芽孢杆菌属的细菌为优势微生物类群。此外,醇化烟叶表面细菌的数量和烟叶部位等级也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即中部烟叶样品中细菌的数量高于下部烟叶样品,而上部烟叶样品中的细菌数量最少。而真菌的数量和种类与醇化时间和烟叶样品部位等级之间没有明显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烤烟 醇化 微生物 系统发育
下载PDF
8种蜡梅的染色体研究 被引量:18
8
作者 刘洪谔 张若蕙 +1 位作者 黄少甫 赵治芬 《浙江林学院学报》 CSCD 1996年第1期28-33,共6页
以根尖和茎尖细胞对8种蜡梅进行了染色体组型分析,结果表明,全部种类的染色体基数都是11,染色体绝对长度7.02~3.22μm。其核型公式有3种:美国蜡梅为2n=22=22m,西南蜡梅为2n=22=20m(2sat)+... 以根尖和茎尖细胞对8种蜡梅进行了染色体组型分析,结果表明,全部种类的染色体基数都是11,染色体绝对长度7.02~3.22μm。其核型公式有3种:美国蜡梅为2n=22=22m,西南蜡梅为2n=22=20m(2sat)+2sm,西美蜡梅、夏蜡梅、蜡梅、突托蜡梅、山蜡梅和柳叶蜡梅均为2n=22=20m+2sm。比较组型的对称性,夏蜡梅属比蜡梅属更原始,而在两属中又以美国蜡梅和柳叶蜡梅分别为属内最原始的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蜡梅科 染色体 染色体组型
下载PDF
捕食线虫真菌rDNA ITS区间RFLPs分析 被引量:13
9
作者 祝明亮 缪作清 +2 位作者 张克勤 刘杏忠 李天飞 《菌物系统》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75-180,共6页
利用PCR-RFLP方法对捕食线虫真菌进行了系统发育研究。以ITS1和ITS4为引物对3属14种16个菌株的核糖体DNA转录间区(ITS)进行了PCR扩增,4种内切酶(AluI、HaeIII、HpaII、TaqI)酶切,结果表明不同属的ITS区长度没有明显差异,其长度... 利用PCR-RFLP方法对捕食线虫真菌进行了系统发育研究。以ITS1和ITS4为引物对3属14种16个菌株的核糖体DNA转录间区(ITS)进行了PCR扩增,4种内切酶(AluI、HaeIII、HpaII、TaqI)酶切,结果表明不同属的ITS区长度没有明显差异,其长度范围在585~695之间。酶切图谱种间差别明显,种内基本一致,同属菌株图谱没有特异性,暗示传统的分属可能过细,某些属的成立还有待商榷,PCR-RFLP对确定疑难种的地位有重要意义,但不适用于种下水平的系统学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捕食线虫真菌 系统发育 PCR-RFLP rDNAITS
下载PDF
蝗总科昆虫雌性下生殖板及系统发育关系研究(直翅目) 被引量:19
10
作者 许升全 郑哲民 《Entomotaxonomia》 CSCD 1999年第2期79-83,共5页
在对蝗总科103种蝗虫雌性下生殖板进行形态学研究的基础上,对蝗总科8个科以及斑腿蝗科的稻蝗属、伪稻蝗属、拟凹背蝗属、卵翅蝗属和剑角蝗科的卡蝗属,选择导卵器正面观形态等15个性状,以蚱总科为外群确定性状的极性和状态,用... 在对蝗总科103种蝗虫雌性下生殖板进行形态学研究的基础上,对蝗总科8个科以及斑腿蝗科的稻蝗属、伪稻蝗属、拟凹背蝗属、卵翅蝗属和剑角蝗科的卡蝗属,选择导卵器正面观形态等15个性状,以蚱总科为外群确定性状的极性和状态,用Hennig86V1.5软件对它们的系统发育关系进行支序分类研究。结果支持刘举鹏1991年依蝗卵结构所提出的蝗总科分类系统,同时结果也表明稻蝗属、伪稻蝗属、拟凹背蝗属、卵翅蝗属和卡蝗属所构成的类群起源于锥头蝗科和斑腿蝗科之间,与剑角蝗科距离较远。蝗总科8科的起源关系应为:癞蝗科瘤锥蝗科锥头蝗科斑腿蝗科剑角蝗科斑翅蝗科网翅蝗科和槌角蝗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翅目 蝗总科 雌性下生殖板 系统发育
下载PDF
从叶绿体DNA rbcL序列分析探讨五味子科的系统发育 被引量:14
11
作者 王彦涵 张寿州 +2 位作者 高建平 李晓波 陈道峰 《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550-554,共5页
以广玉兰Magnoliagrandiflora,蝙蝠葛Menispermumdauricum,牡丹Paeoniasuffruticosa和Illiciumparviflorum为外类群,对五味子科的叶绿体rbcL基因进行序列分析,探讨其系统发育关系.结果表明,五味子科为一单系类群,与八角科关系最近,与木... 以广玉兰Magnoliagrandiflora,蝙蝠葛Menispermumdauricum,牡丹Paeoniasuffruticosa和Illiciumparviflorum为外类群,对五味子科的叶绿体rbcL基因进行序列分析,探讨其系统发育关系.结果表明,五味子科为一单系类群,与八角科关系最近,与木兰科关系较远.在严格一致性树中(Length=256,CI=0.8725,RI=0.8192),五味子科被分为二支,一支由五味子属中的中华五味子亚属Subgen.Sinoschisandra,多蕊五味子亚属Subgen.Pleiostema和少蕊五味子亚属Subgen.Maximowixzia构成,支持率82%;另一支包括南五味子属和五味子属中的团蕊五味子亚属Subgen.Sphaerostema,重瓣五味子亚属Subgen.Plenischisandra.由此推断,五味子属和南五味子属关系密切,它们之间存在交叉和重叠,两属可能起源于共同的祖先.通过基因树分析,结合形态学、解剖学和化学证据认为,五味子S.chinensis和红花五味子S.rubriflora是五味子属中的原始类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味子科 五味子属 南五味子属 系统发育 RBCL基因
原文传递
地黄属种间亲缘关系研究 被引量:19
12
作者 闫坤 赵楠 李宏庆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112-1120,共9页
对地黄属6个物种进行了形态解剖学观察、染色体计数、核核糖体内转录间隔区(ITS)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茎的高度、幼叶形态、花萼和花冠形态及颜色、种子千粒重和大小、外种皮网壁厚度、外种皮内侧网纹直径等均是该属内分类的可靠依据.高... 对地黄属6个物种进行了形态解剖学观察、染色体计数、核核糖体内转录间隔区(ITS)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茎的高度、幼叶形态、花萼和花冠形态及颜色、种子千粒重和大小、外种皮网壁厚度、外种皮内侧网纹直径等均是该属内分类的可靠依据.高地黄与裂叶地黄在外部形态及解剖结构的各个方面均极为近似,地黄与茄叶地黄间也存在较大的相似性.茄叶地黄、高地黄、湖北地黄、天目地黄的染色体数目,分别为n=28、14、14、14,确认地黄和茄叶地黄为属内四倍体物种,其余种均为二倍体.ITS测序分析显示,地黄属为单系起源,天目地黄与湖北地黄、高地黄与裂叶地黄、地黄与茄叶地黄构成属内3个分支,与形态学及细胞学研究结果一致.研究认为,天目地黄与湖北地黄有较近的亲缘关系;高地黄和裂叶地黄应为同一物种;地黄与茄叶地黄是属内进化水平最高的类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黄属 亲缘关系 染色体数目 形态学 ITS序列
下载PDF
植物病程相关蛋白PR-10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1
13
作者 杨涛 王艳 《植物生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2057-2068,共12页
PR-10蛋白是植物在受到各种生物和非生物胁迫后产生的一类病程相关蛋白,在植物生长发育阶段和应激外界逆境环境时发挥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对近年来PR-10研究结果进行概括及总结,对PR-10蛋白家族的序列和结构特征、系统发生、表达调控及... PR-10蛋白是植物在受到各种生物和非生物胁迫后产生的一类病程相关蛋白,在植物生长发育阶段和应激外界逆境环境时发挥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对近年来PR-10研究结果进行概括及总结,对PR-10蛋白家族的序列和结构特征、系统发生、表达调控及生物学功能进行了综述,并提出了PR-10蛋白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R-10 系统发生 表达调控 生物学功能
原文传递
甘草根瘤菌的16S rDNA全序列测定及系统进化分析 被引量:17
14
作者 杨雪颖 张执欣 +1 位作者 杨亚珍 韦革宏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707-711,共5页
通过对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68株甘草根瘤菌的表型多样性和抗逆性分离研究,发现1个新类群和1个具有较高抗逆性的菌株。对其中心菌株CCNWGX022和高抗性菌株CCNWGX035进行16S rDNA全序列测定及系统进化研究。结果表明,CCNWGX022和CCNWGX035... 通过对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68株甘草根瘤菌的表型多样性和抗逆性分离研究,发现1个新类群和1个具有较高抗逆性的菌株。对其中心菌株CCNWGX022和高抗性菌株CCNWGX035进行16S rDNA全序列测定及系统进化研究。结果表明,CCNWGX022和CCNWGX035与中慢生根瘤菌属内参比菌株的16S rDNA相似性分别大于96.8%和98.3%,因此它们均属于中慢生根瘤菌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瘤菌 甘草 16S rDNA全序列 系统进化
下载PDF
植物生殖物候研究进展 被引量:17
15
作者 刘志民 蒋德明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233-1241,共9页
概述了植物生殖物候的近期研究趋势、研究内容和研究进展。近十几年,生殖物候研究体现了从物种尺度到群落尺度、由野外观察到模拟实验、从孤立研究到关联研究过渡的趋势。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特定植物的生殖物候;(2)群落尺度的生殖物候... 概述了植物生殖物候的近期研究趋势、研究内容和研究进展。近十几年,生殖物候研究体现了从物种尺度到群落尺度、由野外观察到模拟实验、从孤立研究到关联研究过渡的趋势。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特定植物的生殖物候;(2)群落尺度的生殖物候;(3)生殖物候与系统发生的关系;(4)生殖物候的可塑性;(5)生殖物候对气候变化的响应;(6)生殖物候与动物食源供应的关系;(7)生殖物候与花粉过敏症的关系;(8)生殖物候与植物保护和植被管理的关系。控制实验和长期观测将在未来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以植物多样性保护和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为目的的研究将趋于增多,有关温带植物和草本植物以及特殊生态系统的研究将得到进一步加强,群落尺度的研究将继续增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种 群落 系统发生 可塑性 气候变化 动物食源 花粉过敏 生物保护 植被管理 控制实验
下载PDF
5种笛鲷mtDNA及Cytb基因片段的RFLP比较 被引量:14
16
作者 王中铎 刘楚吾 郭昱嵩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27-332,共6页
采用线粒体DNA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mtDNARFLP)和线粒体DNA的细胞色素b基因(Cytb)的部分序列扩增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mtDNAPCRRFLP)两种方法,对笛鲷属5种鱼类进行种间系统发育的比较研究,结果显示:(1)画眉笛鲷依照其形态学... 采用线粒体DNA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mtDNARFLP)和线粒体DNA的细胞色素b基因(Cytb)的部分序列扩增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mtDNAPCRRFLP)两种方法,对笛鲷属5种鱼类进行种间系统发育的比较研究,结果显示:(1)画眉笛鲷依照其形态学上体侧条带颜色差异,可分为褐带画眉笛鲷和黄带画眉笛鲷两个种;(2)千年笛鲷和星点笛鲷、褐带画眉笛鲷和黄带画眉笛鲷、金带笛鲷和金焰笛鲷之间遗传距离相对较近;(3)两种分析方法都可以为种的区分提供方便有效的分子标记;(4)两种分析方法在构建发育系统树上不完全一致。本文从mtDNA角度深入研究了南海海域笛鲷的系统发生,表明了mtDNA作为一种广泛应用的分子标记的实用性,同时也有一些潜在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笛鲷属 线粒体DNA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 PCR-RFLP 系统发生 细胞色素B 假基因
下载PDF
喀斯特原生土壤与退化生态系统土壤细菌群落结构 被引量:18
17
作者 陈香碧 苏以荣 +3 位作者 何寻阳 魏文学 魏亚伟 代晓燕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863-871,共9页
运用PCR-RFLP技术,对桂西北喀斯特原生土壤和退化生态系统土壤细菌16S rDNA基因多样性及系统发育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原生土壤比退化生态系统土壤具有更丰富的16S rDNA基因型和更高的多样性指数,两样地共有的基因型仅有2个.从每种... 运用PCR-RFLP技术,对桂西北喀斯特原生土壤和退化生态系统土壤细菌16S rDNA基因多样性及系统发育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原生土壤比退化生态系统土壤具有更丰富的16S rDNA基因型和更高的多样性指数,两样地共有的基因型仅有2个.从每种基因型中随机选择一个克隆子作为代表进行测序分析,所有序列与GenBank数据库中序列的同源性为87%~100%,且两样地中均有超过一半的基因型序列与数据库中已知序列同源性低于97%,属于分类在"种"地位上的新发现细菌;通过系统发育研究将两样地的细菌分为10大类群,两样地共同拥有5大类群,但两样地的细菌优势类群明显不同,原生土壤为Proteobacteria,含39种基因型,占总克隆子数的58.0%,退化生态系统土壤为Acidobacteria和Proteobacteria,分别含19种和15种基因型,占总克隆子数的32.5%和30.5%;与原生土壤细菌类群相比,退化生态系统土壤Proteobacteria类群明显减少,Acidobacteria类群明显增加.土壤理化性质及土壤环境因素的差异是引起两类型土壤细菌多样性差异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16S RDNA 细菌多样性 基因型 PCR-RFLP 系统发育
原文传递
贵州地区茯砖茶“金花菌”的分离和分子鉴定 被引量:18
18
作者 谭玉梅 王亚萍 +3 位作者 葛永怡 任秀秀 王玉臣 刘作易 《菌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54-163,共10页
本研究对贵州地区茯砖茶中的"金花菌"进行了分离鉴定。通过PCR扩增及测序技术获得转录间隔区序列及部分核糖体大亚基(ITS+LSU)、β-微管蛋白(β-tubulin)、钙调蛋白(Ca M)和RNA聚合酶Ⅱ(RPB2)4个基因的序列,然后构建多基因系... 本研究对贵州地区茯砖茶中的"金花菌"进行了分离鉴定。通过PCR扩增及测序技术获得转录间隔区序列及部分核糖体大亚基(ITS+LSU)、β-微管蛋白(β-tubulin)、钙调蛋白(Ca M)和RNA聚合酶Ⅱ(RPB2)4个基因的序列,然后构建多基因系统树,并对其形态特征进行观察,将其鉴定为冠突曲霉Aspergillus cristatu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突散囊菌 冠突曲霉 系统学
原文传递
浙江B型与非B型(China-ZHJ-1)烟粉虱种群共生细菌的检测及系统发育分析 被引量:15
19
作者 阮永明 刘树生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859-865,共7页
烟粉虱体内存在共生细菌,包括初生共生细菌(primary endosymbiont)和次生共生细菌(secondary endosymbiont)。本项研究应用PCR技术检测了烟粉虱浙江B型和非B型China_ZHJ_1种群中共生细菌的分布。结果表明,烟粉虱B型和非B型体内均存在初... 烟粉虱体内存在共生细菌,包括初生共生细菌(primary endosymbiont)和次生共生细菌(secondary endosymbiont)。本项研究应用PCR技术检测了烟粉虱浙江B型和非B型China_ZHJ_1种群中共生细菌的分布。结果表明,烟粉虱B型和非B型体内均存在初生共生细菌,而两者次生共生细菌的组成存在差异。一种肠杆菌科次生共生细菌仅在B型烟粉虱中发现,而另两种次生共生细菌Wolbachia和杀雄菌Arsenophonus仅在非B型中发现。初生共生细菌的系统发育分析表明,B型是入侵生物型,而浙江非B型是本地生物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粉虱 共生细菌 WOLBACHIA 杀雄菌 系统发育 16S RDNA 23S RDNA
下载PDF
中国部分地区烟粉虱生物型种类及系统发育关系分析 被引量:15
20
作者 许丽丽 蔡力 +1 位作者 沈伟江 杜予州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137-1144,共8页
烟粉虱是一种危害严重的世界性害虫,是一个快速进化的复合种.本文利用mtCOI分子标记方法,对2010和2011年采自我国9个省(市)的33个烟粉虱种群进行了生物型鉴定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我国目前存在着B型、Q型、ZHJ-1型、ZHJ-3型、An型以... 烟粉虱是一种危害严重的世界性害虫,是一个快速进化的复合种.本文利用mtCOI分子标记方法,对2010和2011年采自我国9个省(市)的33个烟粉虱种群进行了生物型鉴定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我国目前存在着B型、Q型、ZHJ-1型、ZHJ-3型、An型以及Nauru型等6种生物型,且不同生物型的分布是不均匀的.遗传距离及系统发育树的分析结果显示,海南省的An型和台湾省的An型聚为一支,为同一来源;中国B型与来自法国和乌干达的B型的亲缘关系较近,同源性达到99%以上;中国的Q型与来自摩洛哥和法国的Q型聚为一个分支,而来自以色列和土耳其的Q型烟粉虱单独聚为一支,说明中国的Q型烟粉虱与来自地中海西部的Q型烟粉虱亲缘关系更近,可以推断中国的Q型烟粉虱的起源地为地中海西部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粉虱 生物型 MTDNA COI 遗传距离 系统发育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