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5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利用CASA模型估算我国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 被引量:355
1
作者 朴世龙 方精云 郭庆华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603-608,T001,共7页
基于地理信息系统和卫星遥感应用技术 ,利用 CASA模型估算了我国 1997年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及其分布。结果表明 :1997年我国植被净第一性生产量为 1.95 Pg C,约是世界陆地植被年净第一性生产力的 4.0 % ;我国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的主要... 基于地理信息系统和卫星遥感应用技术 ,利用 CASA模型估算了我国 1997年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及其分布。结果表明 :1997年我国植被净第一性生产量为 1.95 Pg C,约是世界陆地植被年净第一性生产力的 4.0 % ;我国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的主要分布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逐渐减小 ;其中海南岛南部、云南西南部、青藏高原东南部的热带雨林和季雨林地区植被年净第一性生产力最大 ,达 90 0 g C· m- 2· a- 1以上 ,而西部塔克拉玛干沙漠地区植被年净第一性生产力最小 ,不足 10 g C· m- 2· a- 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SA模型 光合有效辐射 光能转化率 净第一性生产力 NDVI 植被 估算
下载PDF
水稻冠层光截获与叶面积和产量的关系 被引量:60
2
作者 李艳大 汤亮 +3 位作者 张玉屏 朱相成 曹卫星 朱艳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6期3296-3305,共10页
【目的】旨在解析水稻(Oryza sativa L.)冠层光合有效辐射(PAR)截获量及其分布与叶面积和产量的关系。【方法】以2个不同株型水稻品种为材料,设置高、中、低3个施氮水平,构建不同的群体冠层结构,于拔节至成熟期系统测定水稻冠层PAR截获... 【目的】旨在解析水稻(Oryza sativa L.)冠层光合有效辐射(PAR)截获量及其分布与叶面积和产量的关系。【方法】以2个不同株型水稻品种为材料,设置高、中、低3个施氮水平,构建不同的群体冠层结构,于拔节至成熟期系统测定水稻冠层PAR截获量及其分布、以及叶面积和产量。【结果】水稻群体向上累积叶面积指数的垂直分布呈S型曲线,符合Logistic方程(R2>0.99);抽穗期、抽穗后17d和成熟期的冠层最大叶面积密度分别出现在0.53、0.56和0.60的相对冠层高度左右;随生育进程的推进,冠层上中部的相对叶面积密度呈递增趋势,而冠层下部的相对叶面积密度呈递减趋势。PAR截获率(FIPAR)与向下累积叶面积指数之间的关系可用方程FIPAR=α×(1-e-K×LAI)来定量描述(R2>0.86);消光系数K随生育进程的推进而递减,其日变化表现为早晚较高、中午较低。冠层PAR截获量(AIPAR)随生育进程的推进呈多峰分布,最高峰出现在移栽后58-70d,即孕穗至抽穗期,且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大;在典型晴天下,冠层PAR截获量的日变化呈单峰分布,最大值出现在11:00-13:00。【结论】水稻群体叶面积的垂直分布影响冠层光截获;水稻产量与PAR利用率呈正相关,而PAR转化率随PAR截获量的增加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因此维持一定的漏光损失量对水稻高产有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冠层 光合有效辐射 光截获 叶面积 产量
下载PDF
北方玉米冠层光合有效辐射垂直分布及影响因子分析 被引量:53
3
作者 祁红彦 周广胜 许振柱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08年第1期22-26,共5页
玉米冠层内光合有效辐射(PAR)的大小直接影响冠层内叶片的光合作用,进而影响玉米净第一性生产力或作物产量的准确评估。为弄清玉米冠层内光合有效辐射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子,基于锦州玉米农田生态系统于2006年生育期的光合有效辐射观... 玉米冠层内光合有效辐射(PAR)的大小直接影响冠层内叶片的光合作用,进而影响玉米净第一性生产力或作物产量的准确评估。为弄清玉米冠层内光合有效辐射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子,基于锦州玉米农田生态系统于2006年生育期的光合有效辐射观测数据和叶面积指数动态观测数据,对玉米冠层光合有效辐射的垂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玉米冠层内不同垂直层次叶片的PAR分布随生育期变化显著,与叶面积指数呈显著的负相关(R2=0.89);玉米冠层光合有效辐射的消光系数K值在生育期呈动态变化,约为0.76,且表现为苗期较大、生育后期较小。分析表明,在进行光合有效辐射及与此密切相关的光合作用模拟时,应考虑消光系数的动态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冠层 生育期 光合有效辐射 垂直分布 消光系数 叶面积指数
下载PDF
水稻冠层光截获、光能利用与产量的关系 被引量:47
4
作者 汤亮 朱相成 +2 位作者 曹梦莹 曹卫星 朱艳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269-1276,共8页
以两优培九和武香粳14号水稻品种为材料,在不同栽插密度和施氮水平下进行2年田间试验,研究水稻冠层光合有效辐射(PAR)截获率、光能利用率与水稻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分蘖期至成熟期,各处理水稻冠层平均PAR反射率为3.45%,其中,分蘖期至... 以两优培九和武香粳14号水稻品种为材料,在不同栽插密度和施氮水平下进行2年田间试验,研究水稻冠层光合有效辐射(PAR)截获率、光能利用率与水稻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分蘖期至成熟期,各处理水稻冠层平均PAR反射率为3.45%,其中,分蘖期至抽穗期的冠层反射PAR占冠层总PAR损失的10.90%,显著小于抽穗期至成熟期的22.06%.分蘖期至成熟期的冠层PAR转化率随栽插密度的增加而减少,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大;分蘖期至抽穗期的冠层PAR转化率高于抽穗期至成熟期.在分蘖期至成熟期,冠层PAR利用率随栽插密度和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大,各处理中两优培九的平均PAR利用率(1.83g.MJ-1)显著高于武香粳14(1.42g.MJ-1);武香粳14因生育期较长,分蘖期至成熟期的入射PAR及中、高栽插密度处理的PAR截获量均高于两优培九.水稻不同生长阶段冠层PAR截获率和利用率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PAR转化率与产量也呈正相关,但相关性不显著.因此,在保持较高PAR截获率的基础上提高冠层PAR转化率,进而提高冠层PAR利用率,有利于水稻高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光合有效辐射 光截获 光能利用率 光能转化率 产量
原文传递
极端干旱地区绿洲小气候特征及其生态意义 被引量:38
5
作者 冯起 司建华 +3 位作者 张艳武 姚济敏 刘蔚 苏永红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99-108,共10页
运用微气象学方法对极端干旱区荒漠绿洲小气候进行了观测,分析我国极端干旱区荒漠绿洲的微气象特征并与林地外进行了对比。同时讨论晴天、阴天和沙尘暴天气的PAR的差异,分析了产生这些差异的原因。结果表明荒漠绿洲具有改变太阳辐射、... 运用微气象学方法对极端干旱区荒漠绿洲小气候进行了观测,分析我国极端干旱区荒漠绿洲的微气象特征并与林地外进行了对比。同时讨论晴天、阴天和沙尘暴天气的PAR的差异,分析了产生这些差异的原因。结果表明荒漠绿洲具有改变太阳辐射、调节近地层地表及地下温度、缩小温差、降低风速、提高土壤及大气湿度等重要生态作用。绿洲内部的太阳总辐射比林冠层顶部减少49.3% ̄49.83%;生长季胡杨和柽柳林内的气温均低于林地外,胡杨林平均比林外低1.62oC,柽柳林比林外低0.83oC,而且森林覆盖率越高降温作用越明显;群落上层气温高于群落下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加;林内大气相对湿度均高于林地外,生长期,胡杨林内比林地外高8.5%,柽柳林高4.2%;胡杨林地平均风速为0.33m/s,比林地外低2.7m/s;柽柳林平均风速为0.72m/s,比林地外低2.31m/s。在沙尘暴日,PAR明显小于阴天日和晴天日下的值,而!Q非常大,且变化不稳定,该结论对研究大气层的稳定性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干旱区 荒漠绿洲 光合有效辐射 小气候 黑河下游 内蒙古
下载PDF
水稻冠层光合有效辐射的时空分布特征 被引量:36
6
作者 李艳大 汤亮 +3 位作者 张玉屏 刘蕾蕾 曹卫星 朱艳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952-958,共7页
以2个不同株型水稻品种为材料,设置高、中、低3个施氮水平,利用SunScan冠层分析仪于灌浆期系统测定了不同施氮水平下不同株型水稻品种植株形态和冠层内光合有效辐射(PAR)的时空分布状况.结果表明:施氮量对水稻株高、穗弯曲度和茎叶夹角... 以2个不同株型水稻品种为材料,设置高、中、低3个施氮水平,利用SunScan冠层分析仪于灌浆期系统测定了不同施氮水平下不同株型水稻品种植株形态和冠层内光合有效辐射(PAR)的时空分布状况.结果表明:施氮量对水稻株高、穗弯曲度和茎叶夹角有明显影响;群体叶面积的垂直分布呈中部>上部>下部的分布特征,最大分层叶面积指数(LAI)出现在0.60相对高度处.冠层内平均PAR透光率从顶部向下递减,且在冠层上中部递减迅速,下部递减缓慢;平均PAR透光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递减;平均PAR透光率日变化表现为早晚较低,中午较高;平均PAR透光率随向下累积LAI的增加呈指数递减,群体消光系数K的日变化表现为早晚较高,中午较低,灌浆期的K值介于0.35~0.50.水稻冠层内PAR的三维空间分布表现为冠层上中部水平面上PAR透光率高,光斑面积大;下部水平面上PAR透光率低,光斑少;同一冠层高度水平面上的PAR光强呈不均匀分布.株型紧凑的水稻品种,冠层透光率高,透光率日变化大,群体消光系数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光分布 透光率 光合有效辐射 消光系数
原文传递
近50年中国光合有效辐射的时空变化特征 被引量:36
7
作者 朱旭东 何洪林 +3 位作者 刘敏 于贵瑞 孙晓敏 高彦华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70-280,共11页
基于中国陆地区域1961-2007年逐年/季节平均光合有效辐射(PAR)的空间化数据(10km×10km),结合GIS空间分析技术与Mann-Kendall趋势分析方法对近50年年/季节平均PAR进行时空变化特征分析。结果表明:①全国PAR的空间分布差异明显,总体... 基于中国陆地区域1961-2007年逐年/季节平均光合有效辐射(PAR)的空间化数据(10km×10km),结合GIS空间分析技术与Mann-Kendall趋势分析方法对近50年年/季节平均PAR进行时空变化特征分析。结果表明:①全国PAR的空间分布差异明显,总体上呈现东南低、西部高的特点,年均PAR在17.7~39.5molm-2d-1之间。②全国像元平均的年/季节平均PAR表现出一个较明显的波动下降过程,年均PAR降幅为0.138molm-2d-1/10a,不同季节下降幅度存在差异,夏季降幅最大。③逐像元分析显示全国大部分地区PAR呈现显著下降趋势(α=0.05),东部趋势变化较西部明显,夏冬两季在PAR年际变化中的贡献最大。华北地区在不同季节都是下降区域,而青藏高原西北地区在不同季节都表现为上升趋势。④PAR年际变化率空间分布在不同时段差异明显,同一地区PAR年际变化率不仅在不同季节存在差异,而且在不同时段也不相同,总体上1990年代之前PAR下降较快,之后下降趋势变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合有效辐射(par) Mann—Kendall趋势分析 中国
下载PDF
桐麦间作系统辐射光谱成分变化规律的研究 被引量:16
8
作者 李芳东 傅大立 +1 位作者 王保平 文瑞君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109-117,共9页
对系统内外太阳辐射的3个波段:紫外辐射(UVR 300~400nm),光合有效辐射(PAR 400~700nm)和近红外辐射(NIR 700~1100nm)进行了分析。对比研究表明,试验期间系统内的光谱成分UVR∶PAR∶NIR∶为5.2∶48.2∶46.6,系统外对照区为5.1∶52.... 对系统内外太阳辐射的3个波段:紫外辐射(UVR 300~400nm),光合有效辐射(PAR 400~700nm)和近红外辐射(NIR 700~1100nm)进行了分析。对比研究表明,试验期间系统内的光谱成分UVR∶PAR∶NIR∶为5.2∶48.2∶46.6,系统外对照区为5.1∶52.4∶42.5。其中,小麦开花期系统内外分别为5.2∶51.5∶43.2和5.0∶51.9∶43.1,小麦灌浆期分别为4.9∶46.5∶48.6和5.3∶52.6∶42.1,小麦成熟期分别为5.4∶45.0∶49.6和5.0∶53.4∶41.6,从小麦灌浆期开始,桐麦间作系统内的PAR减少较为明显;间作系统对漫射辐射中的PAR吸收阻隔相对多于直射辐射,对近红外辐射的吸收阻隔极少;系统内外的紫外直射辐射(D-UVR)和紫外漫射辐射(S-UVR)占总辐射强度大致相等,均为2%。系统内的直射PAR(D-PAR)占总辐射的含量为30%,低于系统外5%,而漫射PAR(S-PAR)为16%,高于系统外1%。系统内的近红外直射辐射(D-NIR)占总辐射的含量也为30%,低于系统外4%,而近红外漫射辐射(S-NIR)为20%,比系统外的12%高出8%;系统外直射辐射的PAR成分与直射辐射量呈正相关,漫射辐射与总辐射的PAR成分与其辐射量相关不明显,PAR成分趋于常数(52%)。间作系统内直射辐射的PAR成分与其直射辐射量呈正相关,散射辐射与总辐射的PAR成分与其辐射量相关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桐麦 间作系统 太阳辐射 光谱成分 光合有效辐射
下载PDF
华北地区光合有效辐射的计算方法研究 被引量:20
9
作者 白建辉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09年第2期1-8,共8页
2004年9月—2006年10月,选择华北地区4个观测站开展了太阳辐射(光合有效辐射PAR、可见光辐射VIS、总辐射Q等)和气象参数等的综合测量,得到了PAR、VIS等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PAR/Q、VIS/Q、PAR/VIS相对稳定,有明显的日、逐日和季节变化... 2004年9月—2006年10月,选择华北地区4个观测站开展了太阳辐射(光合有效辐射PAR、可见光辐射VIS、总辐射Q等)和气象参数等的综合测量,得到了PAR、VIS等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PAR/Q、VIS/Q、PAR/VIS相对稳定,有明显的日、逐日和季节变化,并受到水汽、散射因子和云等因素的影响。2004—2006年禹城、栾城、香河和兴隆地区VIS/Q、PAR/Q和PAR/VIS的平均值分别为0.39,1.95 mol.MJ-1和4.97 mol.MJ-1;0.39,1.94 mol.MJ-1和4.95 mol.MJ-1;0.43,2.16 mol.MJ-1和4.97 mol.MJ-1;0.42,2.03 mo.lMJ-1和4.89 mol.MJ-1。建立了计算华北地区实际天气PAR、VIS小时累计值的经验公式及PAR与VIS转换关系式,计算值与观测值符合得较好。考虑水汽和散射因子时,PAR、VIS计算值与观测值的相对偏差分别为13.0%、12.4%。由于某些站点可能缺少直接辐射或散射辐射数据,因此在仅考虑水汽因子时,PAR、VIS的相对偏差分别为13.2%、12.8%,故对于PAR、VIS的传输和计算来说,水汽因子的作用最为重要;散射因子的作用虽弱于水汽因子,但也不应忽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辐射 光合有效辐射 可见光辐射 水汽 散射因子 计算方法
下载PDF
长白山红松针阔叶混交林林下光合有效辐射的基本特征 被引量:15
10
作者 袁凤辉 关德新 +3 位作者 吴家兵 王安志 施婷婷 张晓静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31-237,共7页
利用长白山红松针阔叶混交林连续3年的光合有效辐射(PAR)观测数据,与林冠上方PAR值相对比,分析了林冠下5个不同水平位置探头的PAR时空特征.结果表明:林木冠层上方的PAR日总量年变化呈双峰甚至多峰趋势,主要受降水和云雾等天气状况的影响... 利用长白山红松针阔叶混交林连续3年的光合有效辐射(PAR)观测数据,与林冠上方PAR值相对比,分析了林冠下5个不同水平位置探头的PAR时空特征.结果表明:林木冠层上方的PAR日总量年变化呈双峰甚至多峰趋势,主要受降水和云雾等天气状况的影响;林下PAR日总量年变化表现为非生长季与冠层上方变化趋势一致,在生长季数值较小且趋于稳定.典型晴天时林下5个探头的PAR值在时间和大小分布上有较大差异.在空间变化上,非生长季林下PAR变异系数较小,约为0.15;生长季的变异系数较大,在0.22以上,最高值在8月.生长季典型晴天太阳高度角为38°~48°区间(9:00—10:00和13:00—14:00)时,林下PAR空间变化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下 光合有效辐射 时空变化 红松针阔叶混交林
下载PDF
鼎湖山针阔混交林光合有效辐射的时空格局 被引量:11
11
作者 王旭 尹光彩 +4 位作者 周国逸 孙阁 唐旭利 王春林 闫俊华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8-23,共6页
光合有效辐射(PAR)是影响生态系统能量转化和物质生产的重要生态因子,对其时空格局的研究,有助于深入理解生态系统的生理生态因子变化和光合行为.该文分析了2003年鼎湖山南亚热带针阔混交林生态系统PAR通量的时空分布特征及相互关... 光合有效辐射(PAR)是影响生态系统能量转化和物质生产的重要生态因子,对其时空格局的研究,有助于深入理解生态系统的生理生态因子变化和光合行为.该文分析了2003年鼎湖山南亚热带针阔混交林生态系统PAR通量的时空分布特征及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在日尺度上,PAR在进入冠层内部的过程中,其强度不断减弱,变异系数(CV)则不断增大;各层次PAR月总量的年变化均呈单峰形,并分别于7月和3月达到最大值和最小值.雨季和旱季,各层次PAR的日均变化均呈单峰曲线,其中冠层上方(PAR1)和乔木第1亚层(PAR2)呈规则的单峰曲线,而乔木第3亚层(PAR,)和灌木及草本层(PAR.)则为不规则的单峰曲线;旱季各层次PAR的平均值为雨季的68.99%~71.48%;旱季各层次PAR日通量的CV非常接近,而雨季PAR,和PAR.的CV则明显增加.全年PAR1、PAR2、PAR3和PAR4总量分别为1842.27、1374.37、471.38和288.39MJ/m^2,各占下行短波辐射(RSd)的40.07%、29.89%、10.25%和6.27%.全年PAR:、PAR,和PAR.的相对光合有效辐射分别为74.6%、23.6%和15.7%.在日尺度和月尺度上PAR。与RSd均呈极显著直线相关,而RSd的系数远小于通常的范围(0.44~0.5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亚热带 针阔混交林 光合有效辐射 时空格局
下载PDF
油蒿(Artemisia ordosica)光化学量子效率和非光化学淬灭的动态及其影响因子 被引量:16
12
作者 吴雅娟 查天山 +3 位作者 贾昕 秦树高 李媛 王奔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319-325,共7页
叶绿素荧光的测定是探究干旱半干旱区沙生植物对环境变化响应的重要手段,叶绿素荧光的动力学研究对认识植物适应环境胁迫的生理生态过程与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于2012年6-10月研究了宁夏盐池油蒿(Artemisia ordosica)的光化学量子... 叶绿素荧光的测定是探究干旱半干旱区沙生植物对环境变化响应的重要手段,叶绿素荧光的动力学研究对认识植物适应环境胁迫的生理生态过程与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于2012年6-10月研究了宁夏盐池油蒿(Artemisia ordosica)的光化学量子效率(Φ)和非光化学淬灭(NPQ)的季节变化和日变化,及其与光合有效辐射(PAR)、相对湿度(RH)和空气温度(Ta)的关系。结果表明:在观测期内,油蒿的Φ随PAR和Ta升高而降低,随RH的升高而升高,NPQ的变化与Φ相反;在日变化尺度,油蒿的Φ(R2〉0.92)和NPQ(R2〉0.90)与PAR紧密相关,而与空气温度(Ta)和相对湿度(RH)的日变化存在3-4 h的滞后;此外,在相同PAR下,生长季前期的Φ大于后期,生长季旺期的NPQ大于末期;因此,PAR、Ta和RH对Φ和NPQ均有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半干旱生态系统 光化学量子效率 非光化学淬灭 光合有效辐射
原文传递
氮磷调控及紫云英配施提高早稻冠层特性和产量 被引量:14
13
作者 时元智 崔远来 +3 位作者 王力 才硕 余双 刘路广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89-97,共9页
为揭示不同氮、磷施用量及配合翻压适量紫云英入田对早稻冠层特性和产量的影响,在7个施氮、3个施磷及2个不施氮/磷水平下,开展早稻全生育期叶面积指数LAI、冠层光合有效辐射PAR传输特性、叶片叶绿素SPAD 值、生育后期剑叶净光合速率 P... 为揭示不同氮、磷施用量及配合翻压适量紫云英入田对早稻冠层特性和产量的影响,在7个施氮、3个施磷及2个不施氮/磷水平下,开展早稻全生育期叶面积指数LAI、冠层光合有效辐射PAR传输特性、叶片叶绿素SPAD 值、生育后期剑叶净光合速率 Pn及产量的试验观测。结果表明,氮磷调控可显著影响早稻 LAI、叶片叶绿素含量和叶片光合速率,进而通过调节LAI影响冠层PAR传输特性,最终表现为产量上的差异。缺氮对早稻的影响显著高于缺磷,但在施肥充足时,磷肥对产量的影响比氮肥更加显著。早稻冠层特性和产量随氮、磷施用量的增加表现出边际递减效应,当施用量超过某一值时出现拐点,最终表现为产量的下降。在赣抚平原灌区,187.5~225 kg/hm2施氮量和60~120 kg/hm2施磷量以及翻压15000 kg/hm2紫云英鲜草入田可有效提高早稻LAI和冠层PAR截获率In以及叶片叶绿素含量,维持剑叶生长期内较高的净光合速率Pn,获得高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肥 磷肥 光合 叶面积指数 冠层 光合有效辐射 SPAD值 产量
下载PDF
光合有效辐射日变化过程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13
14
作者 刘建栋 金之庆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136-140,共5页
利用太阳辐射日总量资料反演了日辐射的日变化过程,并利用实测日辐射资料建立了太阳辐射强度与光合有效辐射( P A R)之间的经验式,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可对任一时刻 P A R 进行模拟的数值模型,还利用实测日辐射资料对模型进行... 利用太阳辐射日总量资料反演了日辐射的日变化过程,并利用实测日辐射资料建立了太阳辐射强度与光合有效辐射( P A R)之间的经验式,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可对任一时刻 P A R 进行模拟的数值模型,还利用实测日辐射资料对模型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由辐射日总量资料推算 P A R 日变化的效果较好,平均相对误差直达辐射为65% 、散射辐射为86% ;用云量和日照百分率推算 P A R 日变化的效果相对较差,但模拟值与实测值的日变化趋势仍很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合有效辐射 日变化 数值模型 作物
下载PDF
Spatio-temporal variation of photosynthetically active radiation in China in recent 50 years 被引量:13
15
作者 ZHU Xudong HE Honglin +3 位作者 LIU Min YU Guirui SUN Xiaomin GAO Yanhua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10年第6期803-817,共15页
Based on long-term measurement data of weather/ecological stations over China, this paper calculated and produced annually- and seasonally-averaged Photosynthetically Active Radiation (PAR) spatial data from 1961 to... Based on long-term measurement data of weather/ecological stations over China, this paper calculated and produced annually- and seasonally-averaged Photosynthetically Active Radiation (PAR) spatial data from 1961 to 2007, using climatological calculations and spatialization techniques. The spatio-temporal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annually- and seasonally-averaged PAR spatial data over China in recent 50 years were analyzed with Mann-Kendall trend analysis method and GIS spatial analysis techniqu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1) As a whole,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PAR is complex and inhomogeneous across China, with lower PAR in the eastern and southern parts of China and higher PAR in the western part. Mean annual PAR over China ranges from 17.7 mol m^-2 d^-1 to 39.5 mol m^-2 d^-1. (2) Annually- and seasonally-averaged PAR of each pixel over China are averaged as a whole and the mean values decline visibly with fluctuant processes, and the changing rate of annually-averaged PAR is -0.138 mol m^-2 d^-1/10a. The changing amplitudes among four seasons are different, with maximum dropping in summer, and the descending speed of PAR is faster before the 1990s, after which the speed slows down. (3) The analysis by each pixel shows that PAR declines significantly (α=0.05) in most parts of China. Summer and winter play more important roles in the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of PAR. North China is always a decreasing zone in four seasons, while the northwest of Qinghai-Tibet Plateau turns to be an increasing zone in four seasons. (4)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s of the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of PAR vary among different periods. The interannual variabilities of PAR in a certain region are different not only among four seasons, but also among different period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hotosynthetically active radiation par Mann-Kendall trend analysis China
原文传递
基于温度和太阳辐射的番茄果型果径模拟模型 被引量:10
16
作者 滕林 程智慧 +2 位作者 赖琳玲 陈学进 冯武焕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41-144,共4页
根据塑料大棚内番茄果实生长与温度和太阳辐射的关系,建立了以环境影响因子积为尺度的设施番茄果实果径及果型指数模拟模型,并用独立的试验数据进行了检验。验证结果表明,设施番茄第一到第五序果果径的模拟值与实测值之间的回归估计标... 根据塑料大棚内番茄果实生长与温度和太阳辐射的关系,建立了以环境影响因子积为尺度的设施番茄果实果径及果型指数模拟模型,并用独立的试验数据进行了检验。验证结果表明,设施番茄第一到第五序果果径的模拟值与实测值之间的回归估计标准误差(RMSE)分别为1.14、0.68、1.06、1.30和0.78 cm;果型指数的模拟值与实测值之间的回归估计标准误差(RMSE)分别为0.053、0.035、0.035、0.094和0.142。模型对设施番茄各序果果实的果径和果型指数的模拟值与实测值的符合度较好,实用性较强,可以为设施番茄生产提供理论依据和决策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果径 有效积温 有效光合辐射 番茄
下载PDF
光合有效辐射在大气中的衰减 被引量:11
17
作者 白建辉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302-313,共12页
2004年9月~2006年10月,在华北地区的4个站点开展了太阳辐射、气象参数等的综合观测,得到了光合有效辐射PAR、总辐射Q等的变化特征.水汽和散射因子对于PAR/Q和PAR有明显的影响.基于能量观点,建立了实际天气PAR小时累计值(时累)的经验模... 2004年9月~2006年10月,在华北地区的4个站点开展了太阳辐射、气象参数等的综合观测,得到了光合有效辐射PAR、总辐射Q等的变化特征.水汽和散射因子对于PAR/Q和PAR有明显的影响.基于能量观点,建立了实际天气PAR小时累计值(时累)的经验模式,获得了较好的计算结果.水汽因子对于PAR在大气中的传输有一定的作用,应给予重视.计算表明,华北地区受水汽因子衰减到达地面的PAR以及占地面PAR的比例分别为7.99W.m-2和4.24%,受散射因子衰减到达地面的PAR以及占地面PAR的比例分别为172.36W.m-2和95.76%.华北地区受水汽因子和散射因子影响损失于大气中PAR分别为15.33、309.30W.m-2,这一能量损失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变化和区域差别.敏感性实验表明,地表PAR对于水汽因子、散射因子的变化有不同的响应,PAR对散射因子的变化比对水汽因子的变化更敏感.水汽因子与PAR之间的关系与水密切相关,水汽因子项的真正含义应该是大气中的各种物质成分(气、液、固态)对于PAR的直接吸收和间接利用(通过化学和光化学反应,包括均相和非均相过程)的总和.利用PAR经验模式计算了大气顶的PAR,计算误差为-3.5%.在目前及未来研究中,应该重视和考虑消耗于大气中的且与水汽有关的这部分能量.基于能量观点分析实测资料并研究大气中的物理化学过程及其规律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合有效辐射 水汽 散射因子 能量 化学和光化学反应
原文传递
滆湖水体光学性质初步研究 被引量:10
18
作者 何尚卫 李勇 +1 位作者 赵海光 潘继征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707-712,共6页
基于2009年7月至2010年6月滆湖全湖15个采样点的水体光学参数及相关水质理化因子数据,分析滆湖水体周年光合有效辐射(PAR)衰减特性,以期为滆湖沉水植物生态修复提供相关水体光学资料.结果表明,滆湖水体PAR衰减系数(Kd)周年变化范围... 基于2009年7月至2010年6月滆湖全湖15个采样点的水体光学参数及相关水质理化因子数据,分析滆湖水体周年光合有效辐射(PAR)衰减特性,以期为滆湖沉水植物生态修复提供相关水体光学资料.结果表明,滆湖水体PAR衰减系数(Kd)周年变化范围为1.32~17.42 m-1.秋季Kd相对最小,平均值为2.35 m-1,变化范围为1.32 ~3.70 m-1;夏季Kd相对最大,平均值为6.23 m-1,变化范围为3.68~17.42 m-1.春、秋、冬季,滆湖水体真光层平均深度均满足沉水植物的生长需求,而在夏季滆湖水体真光层平均深度仅为0.84m,小于全湖平均水深(1.20 m),因此夏季PAR是限制沉水植物恢复的因子之一.滆湖水体Kd与透明度(SD)在秋、冬季的关系为:Kd =2.089 +0.705/SD.叶绿素a浓度和悬浮物浓度是影响滆湖水体Kd的重要因子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滆湖 沉水植物 真光层深度 photosynthetically active radiation (par)
下载PDF
海南岛橡胶林光合有效辐射的时空分布 被引量:9
19
作者 吴志祥 杜莲英 +3 位作者 谢贵水 兰国玉 陈帮乾 周兆德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3-21,共9页
橡胶林生态系统光合有效辐射(PAR)作为生态系统所有生命活动、有机物质合成和产量形成的最基本能量来源,是影响生态系统能量转化和物质生产的最重要生态因子,对其时空变异的研究,有助于理解系统内生理生态因子变化和光合行为,为充分开... 橡胶林生态系统光合有效辐射(PAR)作为生态系统所有生命活动、有机物质合成和产量形成的最基本能量来源,是影响生态系统能量转化和物质生产的最重要生态因子,对其时空变异的研究,有助于理解系统内生理生态因子变化和光合行为,为充分开发利用林下资源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分析2010年海南岛橡胶林生态系统PAR的时空分布格局及相互关系。结果表明,1)在日尺度上,橡胶林不同高度PAR日变化均呈现为相对比较规则的单峰型,最大值出现在正午前后;PAR从林冠顶层向下逐渐减弱,平均日总量全光照条件下(16m高度)最大,为28.89mol.m-2,到12、8、4m和2m处PAR平均日总量分别占85.22%、37.49%、17.48%和13.26%。2)在月尺度上,一年中橡胶林各层PAR月总量在7月达到最大值,在1月或者12月达到最小值。一年中PAR雨季高于旱季,但表现略有差异,橡胶林林冠顶层(16m)和林冠层(12m)白昼时段均表现为雨季高于旱季,而冠下3层(8、4m和2m)只有正午前后几小时雨季高于旱季,早晚时段则相反。3)橡胶林PAR年总量全光照条件下(16m)最大为10 543.75mol.m-2,往下逐渐减弱,12、8、4m和2m高度的光合有效辐射年总量分别为8 984.92、3 954.61、1 844.86mol.m-2和1 396.41mol.m-2,分别占到总量的85.21%、37.51%、17.50%和13.24%。4)橡胶林光合有效辐射透射率也因林冠等的遮挡,年内变化明显,各垂直高度也表现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合有效辐射 时空分布 橡胶林 海南岛
下载PDF
杏棉间作系统田间配置对棉花冠层光辐射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9
20
作者 刘郁娜 张永强 +3 位作者 徐文修 张巨松 陈飞虎 胥新强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65-70,共6页
在杏棉间作系统内,研究不同田间配置条件下,棉花群体冠层光辐射特征及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棉花单株叶面积随着株距增大而增大,群体叶面积指数(LAI)随着株距增大而减小。光合有效辐射及光截获率随着棉花冠层高度不同而不同,在棉花全... 在杏棉间作系统内,研究不同田间配置条件下,棉花群体冠层光辐射特征及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棉花单株叶面积随着株距增大而增大,群体叶面积指数(LAI)随着株距增大而减小。光合有效辐射及光截获率随着棉花冠层高度不同而不同,在棉花全生育期表现为冠层顶部>冠层上部>冠层下部;在棉花不同生育时期不同处理差异明显,在营养生长期间距1.85m、株距8cm的田间配置光合有效辐射及光截获率最大,生殖生长时,间距1.45m、株距10cm的田间配置的最大。毛地皮棉产量表现为株距10cm配置时最高,比株距12cm、8cm的分别高4.69%、19.96%;净地皮棉产量则表现为株距8cm配置时最高,比株距10cm、12cm分别高7.18%、30.91%。综合分析冠层结构及不同田间配置处理的棉花产量,认为在6a株行距配置为3m×6.5m的杏树行间,种植的棉花田间配置为间距1.45m、株距10cm的10行棉花时产量较为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杏棉间作 田间配置 棉花冠层 光合有效辐射 产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