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9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太湖竺山湾藻华黑水团区沉积物中Fe、S、P的含量及其形态变化 被引量:45
1
作者 刘国锋 钟继承 +2 位作者 何俊 张雷 范成新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2520-2526,共7页
对因藻华大量聚集死亡而造成水体呈强还原环境(DO=0.14 mg.L-1,Eh=-89.3 mV)的黑水团区中Fe-S-P的生物地球化学变化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藻细胞残体的沉降使得黑水区沉积物表层有机质含量显著增加;因藻细胞残体的贡献,沉积物表层中Or... 对因藻华大量聚集死亡而造成水体呈强还原环境(DO=0.14 mg.L-1,Eh=-89.3 mV)的黑水团区中Fe-S-P的生物地球化学变化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藻细胞残体的沉降使得黑水区沉积物表层有机质含量显著增加;因藻细胞残体的贡献,沉积物表层中Org-P含量急剧增加(比非黑水区多72 mg.kg-1);受较低Eh的影响,沉积物中与Fe结合的磷出现解析,使得黑水区沉积物中活性铁和PO43--P含量增加,黑水区中沉积物间隙水PO43--P要远高于非黑水团区,表明其有向上覆水释放的趋势;造成沉积物中Fe-P含量比非黑水区中的要低.在强还原条件下沉积物中铁的氧化物呈现出由结晶态向无定形态转化的趋势(Dithio-Fe比非黑水区高达30μmol.g-1),从而使得可供生物利用的活性铁含量增加,这为藻华再次发生提供了有利条件.黑水区表层沉积物中酸可挥发性硫化物(AVS)在初始阶段大量增加,但后期由于形成了H2S气体逸散到水体中其含量反而减少;表层沉积物硫化物含量也呈增加现象(比非黑水区表层沉积物中要高50μmol.g-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藻华黑水团 Fe-S-P循环 结晶态 无定形态 沉积物 磷形态
原文传递
亚热带森林土壤磷有效性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3
2
作者 方晰 陈金磊 +3 位作者 王留芳 李胜蓝 项文化 雷丕锋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12,共12页
磷(P)是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必需的营养元素之一。有效提高森林土壤P的生物有效性,高效利用土壤中潜在的P资源,从根本上解决土壤"缺P"的难题,对解决中国亚热带森林可持续经营和生态恢复所面临的经济、环境和资源问题具有重要... 磷(P)是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必需的营养元素之一。有效提高森林土壤P的生物有效性,高效利用土壤中潜在的P资源,从根本上解决土壤"缺P"的难题,对解决中国亚热带森林可持续经营和生态恢复所面临的经济、环境和资源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结合国内外的研究成果,综述了P在土壤—植物系统中循环、转化过程,土壤P有效性研究与土壤P分级的关系,亚热带森林土壤P有效性的研究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复杂性。研究表明,P在土壤—植物系统中的循环转化过程是由土壤物理、化学、生物学性质以及植物自身的遗传特性共同控制的;土壤P化学分级不仅是研究陆地生态系统P循环的核心,也是研究土壤P有效性的关键;亚热带森林土壤P形态特征及其与土壤P有效性的关系目前还没有明确和统一,林龄对林地土壤P含量的影响还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土壤P有效性随着森林演替的变化趋势仍存在不一致性。最后针对当前的研究现状,提出了森林土壤P有效性的形成转化机理及其影响机制,寻找有效提高森林土壤P有效性的途径;随着森林演替进程和全球变化,土壤P的限制性是否更为加剧,以及同位素示踪法和31P-NMR波谱技术的应用等不仅是亚热带森林土壤P有效性研究面临的一些问题,也是今后研究的热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土壤磷有效性 磷分级 研究进展 亚热带
下载PDF
Phosphorus fractionation and bio-availability in Taihu Lake(China) sediments 被引量:35
3
作者 ZHOUAi-min WANGDong-sheng TANGHong-xiao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05年第3期384-388,共5页
Typical sediments from Taihu Lake, a meso-to-hypereutrophic lake, were collected and examined on the basis of P-fractionation by sequential extraction scheme. Sedimentary inorganic phosphorus were fractioned into four... Typical sediments from Taihu Lake, a meso-to-hypereutrophic lake, were collected and examined on the basis of P-fractionation by sequential extraction scheme. Sedimentary inorganic phosphorus were fractioned into four forms and the rank order according to the mean concentration of P-fractions in Taihu Lake was NaOH-P>BD-P>HCl-P>NH_4Cl-P. The concentrations of BD-P were linearly correlated with the content of active Fe(R2=0.96). Also, the linear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um of BD-P and NaOH-P and the sum of active Fe and active Al content was observed within the six sediments investigated(R2=0.96). Moreover, the bio-available phosphorus(BAP) content was estimated by the sum of NH_4Cl-P, BD-P, and NaOH-P, viz. BAP=NH_4Cl-P+NaOH-P+BD-P. In Taihu Lake, the BAP contents are ranging from 0.10 mg/g dw to 1.25 mg/g dw, and average 0.40 mg/g dw for all sediment samples. The relative contributions of BAP to total sedimentary phosphorus(TP) and inorganic sedimentary phosphorus(IP) range from 18.67% to 50.79%(33.61% on average) and from 52.82% to 82.09%(67.81% on average), respective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hosphorus fractionation bio-availability SEDIMENT Taihu Lake
下载PDF
石灰性土壤与磷酸盐的反应及吸持态磷的同位素交换性 被引量:20
4
作者 王光火 朱祖祥 J.K.Syers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4期374-379,共6页
本文研究了一种石灰性土壤((土娄)土)与磷酸盐的反应动态过程。短期反应的等温吸附研究表明,在低磷浓度下,以吸附反应机制为主,吸持态磷的同位素交换性随着吸持量的增加而增加;在高磷浓度下,以形成磷酸盐的沉淀反应机制为主,吸持态磷的... 本文研究了一种石灰性土壤((土娄)土)与磷酸盐的反应动态过程。短期反应的等温吸附研究表明,在低磷浓度下,以吸附反应机制为主,吸持态磷的同位素交换性随着吸持量的增加而增加;在高磷浓度下,以形成磷酸盐的沉淀反应机制为主,吸持态磷的同位素交换性随着反应时间的延长和吸持量磷数量的增加而降低。认为在低施磷水平下,土壤中铁、铝氧化物对磷的吸持起重要作用。本文还探讨了在长期(260天)恒温恒湿培养过程中,土壤可溶性磷、交换性磷和Olsen-P的动态变化,施磷水平对上述磷素含量及对吸持态磷解吸难易的影响。并对^(32)P标记的土壤进行了磷素分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灰性土壤 同位素交换 磷酸盐
下载PDF
基于生物有效性的农田土壤磷素组分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33
5
作者 蔡观 胡亚军 +5 位作者 王婷婷 袁红朝 王久荣 李巧云 葛体达 吴金水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606-1612,共7页
适宜的磷素分级方法是研究磷素组分特征与评价其有效性的关键.以磷素的化学与生物活化特点,采用改进的生物有效性的磷素分级方法,应用其研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旱地土与水田土中磷素组分与有效磷(Olsen-P)的关系,并分析环境因子对磷组... 适宜的磷素分级方法是研究磷素组分特征与评价其有效性的关键.以磷素的化学与生物活化特点,采用改进的生物有效性的磷素分级方法,应用其研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旱地土与水田土中磷素组分与有效磷(Olsen-P)的关系,并分析环境因子对磷组分的影响.磷素分级方法将磷素分为4个组分:(1)自由扩散或根际截留的磷(CaCl_2-P);(2)有机酸活化和无机弱结合磷(Citrate-P);(3)系列酶矿化的有机磷(Enzyme-P);(4)潜在活化的无机磷库(HCl-P).结果表明,旱地土及水田土4种磷素组分含量均表现为:HCl-P>Citrate-P>Enzyme-P>CaCl_2-P,且旱地土各磷组分均显著高于水田土.Olsen-P与各磷素组分均呈显著正相关,表明各磷素组分对有效磷都有贡献.具体表现为:在旱地土中,Olsen-P与CaCl_2-P和Enzyme-P相关性较高(R^2=0.359;R^2=0.386);在水田土中,Olsen-P与Citrate-P相关性较高(R^2=0.788),说明旱地土中有效磷主要来自土壤自由扩散的无机磷和易矿化的有机磷部分,而水田土中有效磷主要来自弱酸活化的无机磷.冗余分析结果表明,磷素组分主要受土壤pH和黏粒含量的影响,指示在农业生产活动中,可通过调节土壤pH值,提高土壤有效磷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素分级 生物有效性 环境因子 旱地土 水田土
原文传递
不同林龄人促天然更新林土壤磷素形态及有效性分析 被引量:23
6
作者 林开淼 郭剑芬 +2 位作者 杨智杰 纪淑蓉 杨玉盛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6-11,共6页
采用Hedley磷素分级改进方法对福建省顺昌县不同林龄(21年生、31年生、49年生)米槠人促更新林Castanopsis carlesii表层土壤(0~10 cm)磷素有效性和磷素形态变化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21年生、31年生、49年生米槠人促更新林土壤... 采用Hedley磷素分级改进方法对福建省顺昌县不同林龄(21年生、31年生、49年生)米槠人促更新林Castanopsis carlesii表层土壤(0~10 cm)磷素有效性和磷素形态变化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21年生、31年生、49年生米槠人促更新林土壤总无机磷含量分别为237.53、238.75和251.89 mg/kg;各形态无机磷中,树脂-P、氢氧化钠无机P最大值均出现在49年生米槠林土壤,而碳酸氢钠无机磷、稀盐酸无机磷、浓盐酸无机磷、残留磷变化不大;表层土壤有机磷形态中NaCHO3-Po和NaOH-Po及总有机磷的含量均随着林龄增加而增大,但C.HCl-Po没有变化;土壤有效磷含量亦随着林龄增加而增加,且土壤有效磷与树脂-P、NaCHO3-Po、NaOH-Po呈显著正相关。可见树脂-P可以作为红壤磷素缺乏的一个预测指标,而森林土壤有机磷矿化对土壤磷素有效性具有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槠 人促天然更新林 有机磷 无机磷 土壤磷素分级
下载PDF
菹草对湖泊沉积物磷状态的影响 被引量:20
7
作者 刘兵钦 王万贤 +2 位作者 宋春雷 曹秀云 周易勇 《武汉植物学研究》 CSCD 2004年第5期394-399,共6页
武昌野芷湖湾菹草(PotamogetoncrispusL.)生物量较高位置的沉积物显示明显较高的磷吸附指数,以及据Langmuir方程:C/X=C/Xm+K×1/Xm导出的最大吸附量与吸附强度,这一结果在不同时期与不同采样深度均有体现,故提高沉积物磷的吸附能力... 武昌野芷湖湾菹草(PotamogetoncrispusL.)生物量较高位置的沉积物显示明显较高的磷吸附指数,以及据Langmuir方程:C/X=C/Xm+K×1/Xm导出的最大吸附量与吸附强度,这一结果在不同时期与不同采样深度均有体现,故提高沉积物磷的吸附能力应为菹草维持水体较低营养水平的重要机制。铁结合态磷是沉积物磷的主要存在形式,吸附能力的提高可由有机质及其与铁的相互作用部分地得到解释。不同时期菹草生物量较高的沉积物表现明显较低的碱性磷酸酶活性与最大反应速度,降低沉积物有机磷的酶促分解速率应为菹草维持水体低营养水平的另一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菹草(Potamogeton CRISPUS L.) 沉积物 磷的分级 有机质 碱性磷酸酶
下载PDF
武汉东湖上覆水和沉积物中磷形态的垂直分布特征 被引量:16
8
作者 林悦涓 吴峰 +2 位作者 邓南圣 方涛 刘建彤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1152-1156,共5页
武汉东湖是有代表性的城市浅水型湖泊。于春、夏两季对东湖庙湖湖区的上覆水和沉积物柱状样品进行了磷的形态分析,研究了各种磷形态在上覆水及沉积物垂直方向上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春夏两季东湖上覆水总磷(TP)含量分别为1.11和1.25mg&... 武汉东湖是有代表性的城市浅水型湖泊。于春、夏两季对东湖庙湖湖区的上覆水和沉积物柱状样品进行了磷的形态分析,研究了各种磷形态在上覆水及沉积物垂直方向上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春夏两季东湖上覆水总磷(TP)含量分别为1.11和1.25mg·L-1,超过国家标准近6倍,富营养化程度严重。春季湖水中磷主要以颗粒态形式存在,夏季主要以溶解态形式存在。春季湖区沉积物中铁结合磷(Fe-P)比例最大,占沉积物TP的44.3%,夏季闭蓄磷(OcP)比例最大,占TP的36.3%,高比例的Fe-P从沉积物角度说明了庙湖湖区的污染程度严重。沉积物中不同磷形态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布变化规律复杂,其中TP、不稳态磷(LP)、铝结合磷(Al-P)和Fe-P含量随深度增加而降低,在表层0~10cm有富积现象。沉积物中TP含量与释放潜力较大的3种磷形态Al-P(r2=0.83)、LP(r2=0.84)和Fe-P(r2=0.59)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001),说明目前湖底沉积物中相当一部分磷是活性较大的磷,它可能成为水体营养物质的重要来源,造成持续的湖泊富营养化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湖 磷形态 上覆水 沉积物 富营养化
下载PDF
酸性土壤磷分级新方法建立与生物学评价 被引量:18
9
作者 雷宏军 刘鑫 朱端卫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860-866,共7页
土壤磷分级方法可用于估算土壤有效磷数量、不同土壤磷组分库数量及其对土壤有效磷的补充能力。以云南赤红壤、黄红壤及湖北棕红壤为供试材料,运用张守敬方法、蒋柏藩方法及本文提出的新方法,对三种酸性土壤和其石灰改良后的土壤磷进行... 土壤磷分级方法可用于估算土壤有效磷数量、不同土壤磷组分库数量及其对土壤有效磷的补充能力。以云南赤红壤、黄红壤及湖北棕红壤为供试材料,运用张守敬方法、蒋柏藩方法及本文提出的新方法,对三种酸性土壤和其石灰改良后的土壤磷进行分级研究,探讨石灰改良对酸性土壤磷组分数量及其生物有效性的影响。结果表明:Ca2-P、Al-P和Fe-P是酸性土壤主要的有效磷源,O-P(闭蓄态磷)也是潜在有效磷源,土壤中活性有机磷库相对比较稳定,可转化为高活性有效磷源供植物吸收利用。与两种经典磷分级方法相比,新方法将O-P划分为O-Al-P和O-Fe-P,O-Fe-P较好地反映了石灰处理与对照之间的土壤磷植物有效性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性土壤 石灰改良 磷分级 植物有效性
下载PDF
未开垦干扰黑土土壤磷素形态垂直分布特征 被引量:18
10
作者 杨小燕 陈祥伟 《土壤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378-383,共6页
以典型黑土区未经干扰的天然次生林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修正的Hedley分级方法,研究了0~190 cm土壤剖面中不同磷素形态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未开垦干扰黑土土壤剖面有机磷含量高于无机磷,不同形态磷素含量以中活性有机磷Na OH-Po比重较... 以典型黑土区未经干扰的天然次生林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修正的Hedley分级方法,研究了0~190 cm土壤剖面中不同磷素形态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未开垦干扰黑土土壤剖面有机磷含量高于无机磷,不同形态磷素含量以中活性有机磷Na OH-Po比重较大,占土壤全磷总量的50.78%,而活性磷H2O-Pi、Na HCO3-P含量及分别占土壤全磷总量的比重较低;垂直空间上,土壤各磷素形态含量以0~10 cm土层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土层(P〈0.05),并且除Na OH-Po除外,其他磷组分随土壤深度的增加均表现为0~70 cm土层范围内逐渐降低,之后先增加后下降的一致性变化规律;相关分析表明,不同形态磷素与土壤有效磷均呈显著的相关关系,均可以作为植物吸收利用磷素的重要来源,其中Na HCO3-Pi、Na OH-Pi和Na OH-Po对有效磷的贡献较大。研究结果可为黑土区土壤磷素有效性评价提供本底值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未开垦干扰黑土 磷素形态 磷有效性 垂直分布
原文传递
添加无机肥料对高温堆肥化及磷素有效性的影响 被引量:15
11
作者 郑丹 阎静 +5 位作者 陶光灿 李鹏 郭鹏 崔宗均 宋卫堂 谢光辉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631-1635,共5页
在新鲜牛粪高温堆肥中添加尿素、磷矿粉、钙镁磷肥和硫酸钾,研究不同的添加组合对堆体的温度、干物质残留率和不同浸提形态磷的绝对含量及相对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好氧堆肥过程中加入无机肥料能够显著提高堆体的温度和增强有机物的... 在新鲜牛粪高温堆肥中添加尿素、磷矿粉、钙镁磷肥和硫酸钾,研究不同的添加组合对堆体的温度、干物质残留率和不同浸提形态磷的绝对含量及相对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好氧堆肥过程中加入无机肥料能够显著提高堆体的温度和增强有机物的降解,其中混合加入尿素、钙镁磷肥和硫酸钾的处理平均温度最高、干物质损失也最大,其次是单独加入磷矿粉的处理。堆肥结束时添加尿素、钙镁磷肥和硫酸钾的处理水浸提磷与NaHCO3浸提磷绝对含量之和最高,达到11.05g.kg-1,占全磷含量的80.7%;单独加入磷矿粉和混合加入尿素、钙镁磷肥和硫酸钾能促进磷的有效性提高;单独加入尿素或硫酸钾会造成磷素一定程度的固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堆肥 有效磷 磷分级
下载PDF
菹草、伊乐藻对沉积物磷形态及其上覆水水质的影响 被引量:14
12
作者 徐会玲 唐智勇 +1 位作者 朱端卫 倪玲珊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437-444,共8页
采集武昌南湖湖水、沉积物进行沉水植物的盆栽试验,试验设置沉积物未施磷处理和施100mg/kg磷处理,分别对应沉积物低内源磷和高内源磷状态,同时种植菹草、伊乐藻,以研究沉积物中磷形态及上覆水水质的变化特点.研究从2007年9月15日开始,历... 采集武昌南湖湖水、沉积物进行沉水植物的盆栽试验,试验设置沉积物未施磷处理和施100mg/kg磷处理,分别对应沉积物低内源磷和高内源磷状态,同时种植菹草、伊乐藻,以研究沉积物中磷形态及上覆水水质的变化特点.研究从2007年9月15日开始,历时160d.结果表明,高内源磷沉积物处理后,上覆水中水溶性总磷含量在沉水植物的作用下明显降低;种植沉水植物可使水体总磷、总氮、叶绿素a含量显著降低,且伊乐藻对总磷的净化效果优于菹草;沉水植物对高内源磷沉积物的上覆水中叶绿素a的控制比对低内源磷条件下的效果更好;无论沉积物是否输入磷,在盆栽条件下,上覆水中叶绿素a随时间的变化均能较好地用一级动力学模型来描述;上覆水TDP、TP与沉积物中Ca_(10)-P之间有极显著正相关;种植菹草或伊乐藻的沉积物中Ca_(10)-P与上覆水中TDP和TP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90(P≤0.01)和0.977(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 磷分级 菹草 伊乐藻 叶绿素A
下载PDF
滇池沉积物磷形态的水平分布特征 被引量:14
13
作者 刘韬 齐国辅 高海鹰 《安全与环境工程》 CAS 2010年第6期26-29,50,共5页
本文以滇池33个表层沉积物样品为试验材料,采用分级提取的方法逐步提取沉积物中铁磷、铝磷和钙磷,分析沉积物中各磷形态的水平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滇池沉积物总磷浓度的水平分布呈现南北高、中间低的状况,总磷的平均浓度为2 728 mg/kg,... 本文以滇池33个表层沉积物样品为试验材料,采用分级提取的方法逐步提取沉积物中铁磷、铝磷和钙磷,分析沉积物中各磷形态的水平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滇池沉积物总磷浓度的水平分布呈现南北高、中间低的状况,总磷的平均浓度为2 728 mg/kg,局部浓度超过13 000 mg/kg;铁磷、铝磷含量相对较低,不足30%,钙磷和有机磷含量较高,占70%以上;H+浓度影响活性磷的状态,与沉积物铁铝磷显著相关;铁铝磷作为总磷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总磷显著相关(R=0.701,p<0.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形态 沉积物 水平分布特征 分级提取 滇池
下载PDF
长期轮作施肥对棕壤磷素形态及转化的影响 被引量:11
14
作者 林利红 韩晓日 +1 位作者 刘小虎 战秀梅 《土壤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80-83,共4页
对沈阳地区棕壤定位试验地各施肥处理土壤按Hed ley等建议的分级方法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棕壤磷中残留态含量最高,无机磷主要以NaOH-P i和HC l-P i形态存在,有机磷主要以NaOH-Po形态存在,NaHCO3-Po在各组分中所占比例最小。施用有机肥... 对沈阳地区棕壤定位试验地各施肥处理土壤按Hed ley等建议的分级方法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棕壤磷中残留态含量最高,无机磷主要以NaOH-P i和HC l-P i形态存在,有机磷主要以NaOH-Po形态存在,NaHCO3-Po在各组分中所占比例最小。施用有机肥能明显增加潜在活性有机磷(NaOH-Po)的数量。1.0mol L-1HC l浸提的Ca-P i存在着缓慢的动态转化过程,是棕壤中的潜在磷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棕壤 长期定位施肥 磷的分级
原文传递
滨海滩涂湿地不同植被土壤磷的生物有效性及其影响因子分析 被引量:13
15
作者 黄翊兰 崔丽娟 +2 位作者 李春义 李伟 雷茵茹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999-2005,共7页
滨海湿地是全球磷主要的源汇转换器之一,土壤磷的生物有效性对滨海湿地的结构、功能有着决定性作用。研究滨海湿地土壤磷的生物有效性及影响因子对滨海湿地的保护和修复具有重要意义。以江苏大丰麋鹿自然保护区的湿地土壤为研究对象,对... 滨海湿地是全球磷主要的源汇转换器之一,土壤磷的生物有效性对滨海湿地的结构、功能有着决定性作用。研究滨海湿地土壤磷的生物有效性及影响因子对滨海湿地的保护和修复具有重要意义。以江苏大丰麋鹿自然保护区的湿地土壤为研究对象,对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海三棱藨草(Scirpus mariqueter)、白茅(Imperata cylindrica)、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4种植物群落及裸地下土壤进行分层采样,采用模拟生物活化过程的磷素分级方法(biologically based P,BBP法),分析环境因子对不同植物土壤磷素组分的影响。结果表明,(1)大丰麋鹿自然保护区滨海湿地土壤磷素组分含量表现为:CaCl2-P<Citrate-P<Enzyme-P<HCl-P。(2)无植被覆盖裸地土壤的CaCl2-P和Citrate-P含量显著高于植被覆盖下土壤的含量(P<0.05),植物的生长会显著降低土壤中根系可截留磷素和有机酸可提取磷素的含量。(3)芦苇0—20 cm土层内的CaCl2-P含量显著最低,与其他3种植物相比,芦苇根系对表层的磷素的截留能力更强;海三棱藨草的Enzyme-P在两个土层都显著最低(P<0.05),与其他3种植物相比,海三棱藨草根系发生的酶活化磷素的过程较激烈。(4)土壤Citrate-P含量与含水率显著相关(P<0.05),影响土壤Citrate-P含量的主要环境因子是土壤含水率;HCl-P含量与有机质显著相关(P<0.01),影响土壤HCl-P含量的主要环境因子是有机质。(5)土壤速效磷与Citrate-P含量显著相关(P<0.05),说明大丰麋鹿自然保护区土壤中速效磷主要来自于土壤中有机酸活化释放的无机磷。综上,研究区中生物有效态的磷主要来自于土壤中有机酸活化的无机磷,不同植物土壤磷的生物有效性有显著差异,而含水率和有机质是影响江苏大丰麋鹿自然保护区土壤磷生物有效性的主要环境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分级 生物有效性 滨海滩涂湿地 环境因子
下载PDF
大兴安岭重度火烧迹地恢复后土壤磷形态与解磷细菌分布特征 被引量:11
16
作者 春雪 赵雨森 +2 位作者 辛颖 李金享 梁东哲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388-398,共11页
为了探讨大兴安岭重度火烧迹地恢复后土壤不同磷形态含量、解磷细菌群落结构的差异及两者之间的关系,以人工恢复(樟子松人工林、落叶松人工林)、人工促进天然恢复(次生林)以及天然恢复(天然次生林)的林地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Sui等修正的... 为了探讨大兴安岭重度火烧迹地恢复后土壤不同磷形态含量、解磷细菌群落结构的差异及两者之间的关系,以人工恢复(樟子松人工林、落叶松人工林)、人工促进天然恢复(次生林)以及天然恢复(天然次生林)的林地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Sui等修正的Hedley磷素分级法对根际土壤和0~10、10~20 cm非根际土壤进行磷素分级测定,并用高通量测序法得到土壤解磷细菌种群丰度。结果表明:0~10 cm非根际土壤水溶性磷(H2O-Pi)、碳酸氢钠无机磷(NaHCO3-Pi)、碳酸氢钠有机磷(NaHCO3-Po)及根际土壤NaHCO3-Po含量表现为落叶松人工林>樟子松人工林>天然次生林>次生林。10~20 cm非根际土壤H2O-Pi、NaHCO3-Pi、NaHCO3-Po及根际土壤H2O-Pi、NaHCO3-Pi含量表现为落叶松人工林>樟子松人工林>次生林>天然次生林。不同林分根际与非根际土壤H2O-Pi、NaHCO3-Pi和NaHCO3-Po含量的比值(R/S)均大于1。中等活性氢氧化钠磷(NaOH-P)包括氢氧化钠无机磷(NaOH-Pi)和氢氧化钠有机磷(NaOH-Po)。在0~10 cm非根际土壤及根际土壤中NaOH-P含量表现为落叶松人工林>天然次生林>次生林>樟子松人工林,在10~20 cm非根际土壤中表现为落叶松人工林>樟子松人工林>次生林>天然次生林。土壤NaOH-P存在明显的根际效应。酸溶性磷(HCl-P)包括酸溶性无机磷(HCl-Pi)和酸溶性有机磷(HCl-Po)。在0~10 cm非根际土壤中HCl-P含量表现为落叶松人工林>天然次生林>樟子松人工林>次生林,在10~20 cm非根际及根际土壤中表现为落叶松人工林>樟子松人工林>天然次生林>次生林。土壤残留磷(residual-P)含量对林地恢复方式不敏感。各林分土壤主要解磷细菌均为慢生根瘤菌属、链霉菌属、伯克霍尔德菌属和芽孢杆菌属。樟子松人工林和落叶松人工林土壤解磷细菌丰度显著高于次生林和天然次生林。冗余分析表明,解磷细菌与不同磷形态之间相关性各异。在现阶段来看,人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分级 解磷微生物 根际土壤 重度火烧迹地 宏基因组测序
原文传递
稻麦轮作磷肥减施下水稻土磷素生物有效性特征 被引量:9
17
作者 袁佳慧 汪玉 +4 位作者 王慎强 赵品恒 王宏燕 陈浩 朱文彬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599-605,共7页
土壤磷素化学分级提取方法被广泛应用于磷素状态及特征分析,但相关提取方法缺乏土壤根际过程的表征。基于磷素的根际过程特点,采用一种磷素生物有效性(the biologically-based phosphorus,BBP)分级方法,研究太湖稻麦轮作区磷肥减施定位... 土壤磷素化学分级提取方法被广泛应用于磷素状态及特征分析,但相关提取方法缺乏土壤根际过程的表征。基于磷素的根际过程特点,采用一种磷素生物有效性(the biologically-based phosphorus,BBP)分级方法,研究太湖稻麦轮作区磷肥减施定位试验田实施7 a后麦季收获期土壤磷素生物有效性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就宜兴试验田而言,稻季不施磷麦季施磷处理(PW)CaCl_2-P含量与稻麦季均施磷处理(PR+W)之间无显著差异,Citrate-P、HCl-P和Enzyme-P含量则差异显著(P<0.05)。就常熟试验田而言,不同磷肥减施方式对各磷组分含量总体无显著影响,仅Pzero处理HCl-P含量与PR+W处理相比明显降低。两块试验田用BBP法提取的4种土壤磷组分含量与有效磷含量之间的决定系数(R^2)不同:宜兴有效磷主要来自Citrate-P(R^2=0.587,P<0.01)、HCl-P(R^2=0.587,P<0.01)和Enzyme-P(R^2=0.531,P<0.01),常熟有效磷主要来自HCl-P(R^2=0.386,P<0.05)和Citrate-P(R^2=0.280,P<0.05)。4种磷组分含量由大到小依次为HCl-P、Citrate-P、Enzyme-P和CaCl_2-P。冗余分析结果表明,土壤pH、碱性磷酸酶(S-ALP)是影响磷组分变化的重要因素,与土壤磷组分间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关系。认为该研究结果能加深对减磷条件下土壤磷素生物有效性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分级 生物有效性 环境因子 麦季 水稻土
下载PDF
长期施肥对旱地红壤微团聚体磷素有效性的影响 被引量:4
18
作者 周亦靖 牛犇 +1 位作者 李欢 王艳玲 《土壤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89-99,共11页
【目的】土壤微团聚体是磷素储存与周转的重要载体,明确长期施肥下旱地红壤微团聚体中赋存磷素的形态及其生物有效性,为磷肥的高效合理施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位于鹰潭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院内的长期肥料定位试验(... 【目的】土壤微团聚体是磷素储存与周转的重要载体,明确长期施肥下旱地红壤微团聚体中赋存磷素的形态及其生物有效性,为磷肥的高效合理施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位于鹰潭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院内的长期肥料定位试验(1988~2014)为依托,分别以有机无机配施区的1/2 NPK(CK)、低量NPK+稻秆(RS)与低量NPK+猪厩肥(PM)处理及无机肥区的NK与NPK处理的旱地红壤为研究材料,采用水分散-吸管法逐级提取了土壤中0.25~0.05 mm、0.05~0.01 mm、0.01~0.005 mm与<0.005 mm粒级微团聚体,对比分析了各粒级微团聚体中全磷、有效磷及磷活化系数的变化差异。基于土壤磷素分级结果,分析了旱地红壤中大小粒级微团聚体中极有效磷、中等有效磷及非有效磷对长期施肥的响应。借助于结构方程模型探讨了微团聚体中各形态磷、磷活化系数、颗粒组成、有机质、铁铝氧化物等因子与有效磷的互应关系。【结果】长期配施猪粪可以显著增加旱地红壤各粒级微团聚体中全磷、有效磷、磷活化系数及极有效磷、中等有效磷及非有效磷的含量,且<0.005 mm粒级微团聚体中的各组分磷增加比例最多,而配施稻秆只可显著降低0.01~0.005 mm粒级微团聚体中各组分磷含量。与NPK处理相比,长期不施磷肥的NK处理中各粒级微团聚体中各组分磷含量均显著降低,且0.05~0.01 mm粒级中的降低比例最大,还可以显著降低0.25~0.05 mm与0.05~0.01 mm微团聚体的磷活化系数,但增加0.01~0.005 mm与<0.005 mm粒级的磷活化系数。结构方程模型拟合结果表明,长期施肥的旱地红壤微团聚体中无机磷组分是影响有效磷的正向因子,而有机磷组分则是负向影响因子;逐步回归分析发现NaHCO3和HCl提取态的无机磷组分则是影响旱地红壤磷活化系数的主要因子。【结论】在施用化肥的基础上配施有机肥、尤其是配施猪粪,可以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施肥 微团聚体 磷分级 磷有效性 结构方程模型
原文传递
玉米种植制度对红壤磷素形态及其有效性的影响 被引量:8
19
作者 苟小梅 王昌全 +5 位作者 李冰 蔡艳 叶想 杨釜 周琨翔 周雪宇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883-889,共7页
以攀西地区抛荒地、玉米连作、西葫芦-玉米轮作、豌豆-玉米轮作下红壤耕层(0~20 cm)和亚耕层(20~40 cm)土壤为研究对象,探讨玉米种植制度对红壤磷素形态及其有效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耕层土壤全磷、有效磷含量和磷素活化系数均高于亚耕层... 以攀西地区抛荒地、玉米连作、西葫芦-玉米轮作、豌豆-玉米轮作下红壤耕层(0~20 cm)和亚耕层(20~40 cm)土壤为研究对象,探讨玉米种植制度对红壤磷素形态及其有效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耕层土壤全磷、有效磷含量和磷素活化系数均高于亚耕层,以豌豆-玉米轮作土壤最高。4种种植制度下红壤磷素均以有机磷为主,在耕层中占全磷的57.8%~81.1%,在亚耕层中占74.3%~85.5%。除豌豆-玉米轮作外,其余3种种植制度下土壤磷组分均以氢氧化钠提取态磷(NaOH-P)为主;而有效性较高的水溶性磷(H2O-P)和碳酸氢钠提取态磷(NaHCO3-P)含量较低,在耕层中仅占全磷的0.3%~2.1%、在亚耕层中仅占1.7%~10.0%;两层土壤的盐酸提取态磷(HCl-P)含量均以豌豆-玉米轮作最高,与其他3种种植制度差异显著。相关分析表明,两层土壤的有效磷、碳酸氢钠提取态有机磷(NaHCO3-Po)、氢氧化钠提取态有机磷(NaOH-Po)、盐酸提取态无机磷(HCl-Pi)含量与土壤pH、阳离子交换量、铁氧化物、铝氧化物和土壤质地呈显著相关关系。说明攀西地区豌豆-玉米轮作是提高红壤磷素有效性的最优种植制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植制度 磷有效性 磷组分 红壤
原文传递
湿地土壤磷分级方法研究 被引量:7
20
作者 屈凡柱 于君宝 +1 位作者 陈小兵 王永丽 《土壤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243-248,共6页
磷是植物生长发育的必需营养元素之一。植物所利用的磷素主要来源于土壤。湿地作为响应全球变化和人类活动较为敏感的生态系统之一,湿地土壤磷分级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本文综述了国内外湿地土壤无机磷和有机磷的形态划分、分... 磷是植物生长发育的必需营养元素之一。植物所利用的磷素主要来源于土壤。湿地作为响应全球变化和人类活动较为敏感的生态系统之一,湿地土壤磷分级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本文综述了国内外湿地土壤无机磷和有机磷的形态划分、分级方法,对应用较广的磷分级方法进行了总结,以期为国内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 土壤 磷分级 Hedley分级方法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