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简论技术创新的哲学研究 被引量:21
1
作者 夏保华 陈昌曙 《自然辩证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8期18-21,35,共5页
自然辩证法界研究技术创新应该凸现自己学科特色 ,具有更高的学术旨趣 ,为本学科的发展作贡献。自然辩证法学者要特别着力进行技术创新的哲学研究 ,为发展一门技术创新哲学而努力。
关键词 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 技术 技术哲学
下载PDF
技术哲学应首先关注技术创新的哲学问题 被引量:10
2
作者 易显飞 张扬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1期18-20,共3页
目前的技术哲学研究较少涉及技术创新的哲学研究,绝大部分技术哲学研究者都只是对“技术”,而不是对“技术创新”展开哲学研究。实际上,技术哲学应首先关注技术创新的哲学问题,它既是技术创新理论与实践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技术哲学乃... 目前的技术哲学研究较少涉及技术创新的哲学研究,绝大部分技术哲学研究者都只是对“技术”,而不是对“技术创新”展开哲学研究。实际上,技术哲学应首先关注技术创新的哲学问题,它既是技术创新理论与实践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技术哲学乃至哲学发展的要求。从技术创新与技术的关系来看,要真正揭示出技术的哲学本质,必须从揭示技术创新的哲学本质入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术 技术哲学 技术创新
下载PDF
技术创新的社会文化实践本质与方向 被引量:8
3
作者 夏保华 《科学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99-304,共6页
从“技术发明”到“技术创新”的概念漂移,隐含着一种技术创造观的变化。技术创新既是社会文化实践的积累,又是社会文化实践的创新。技术创新的文化发展方向应是人文化、生态化、科学化和民主化。
关键词 技术创新 哲学 社会文化实践 技术发明 概念 价值标准
下载PDF
技术创新哲学研究的反思 被引量:6
4
作者 李兆友 《系统辩证学学报》 2003年第4期49-53,共5页
随着国内学术界对技术创新问题研究的深入 ,技术创新已经成为哲学界的热点问题之一。对技术创新哲学研究的动力及其所关注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作了初步反思。
关键词 技术创新哲学 技术创新研究 形成 价值观 条件性
下载PDF
过程论视野中的技术创新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李兆友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5期313-317,共5页
根据技术过程论,技术目的的实现与技术形态的转化都是一个过程,完整的技术活动包括技术发明与技术创新两部分内容。只有深入到技术创新内部,揭示其规律,才能完整地理解技术过程。沿着过程论的思路,技术创新被理解为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 根据技术过程论,技术目的的实现与技术形态的转化都是一个过程,完整的技术活动包括技术发明与技术创新两部分内容。只有深入到技术创新内部,揭示其规律,才能完整地理解技术过程。沿着过程论的思路,技术创新被理解为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社会化过程、产业化过程和商品化过程,从而形成了技术创新研究的新范式,并构成了技术创新研究视角改变的方法论基础。在这种方法论指导下,研究者就技术创新的本质、主体、模式、历史阶段性以及技术创新同管理创新、知识创新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从不同的层面深化了技术创新哲学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程论 动态过程 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哲学
下载PDF
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战略哲学检审及实践方略 被引量:5
6
作者 闫瑞峰 贾偲祺 《科学管理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7-34,共8页
战略哲学是建设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指导。战略哲学和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在理论层面各有相应的内涵和特性。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建设规律集中体现在国家需求的战略性与多样性、涉及主体的开放性与包容性以及结构功能的复杂性与全局性等... 战略哲学是建设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指导。战略哲学和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在理论层面各有相应的内涵和特性。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建设规律集中体现在国家需求的战略性与多样性、涉及主体的开放性与包容性以及结构功能的复杂性与全局性等三大共性特征。从战略哲学视角管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构成及主要功能极为重要,可从战略价值论、战略目的论、战略决策论、战略方法论、战略发展论等五大维度予以分析。在实践中建设中国特色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要在整合战略价值中凝聚战略共识,在明确战略定位中聚焦战略目标,在提升战略预判能力中优化战略决策,在经验提炼和有效探索中创新战略方法,并在保持战略定力中筹划战略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战略哲学 中国特色 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科技创新 科技体制
下载PDF
美国大学理念变革与创新创业教育发展 被引量:1
7
作者 焦连志 柴巧燕 《科技创业月刊》 2024年第8期178-185,共8页
古典大学的“象牙塔”理念一度是美国大学的办学理念。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在科技主义与物质主义的激荡之下,大学的科学研究功能外溢效应凸显,大学的服务社会功能得以被开发,促进了美国大学与社会的紧密互动关系。从“威斯康星理念”到... 古典大学的“象牙塔”理念一度是美国大学的办学理念。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在科技主义与物质主义的激荡之下,大学的科学研究功能外溢效应凸显,大学的服务社会功能得以被开发,促进了美国大学与社会的紧密互动关系。从“威斯康星理念”到《拜杜法案》等法律政策体系的建立,推动了美国大学由知识探究到社会服务的功能拓展,美国研究型大学兴起并日益与政府、产业紧密合作,使美国大学成为社会“服务站”、科技创新的“动力站”。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发生相应的变革,创新创业教育得以兴起并引领了世界各国高等教育的变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大学理念 创新创业教育 社会服务 科技创新
下载PDF
论两种技术哲学融合的可能进路 被引量:3
8
作者 易显飞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8-22,共5页
工程的技术哲学与人文的技术哲学的差异与分歧主要从技术的本体论、认识论和价值论三方面体现出来。基于此,应加强对技术创新的本体论(或存在论)哲学研究,它实现了工程技术哲学与人文技术哲学内容的二重化;采纳"经验转向"与... 工程的技术哲学与人文的技术哲学的差异与分歧主要从技术的本体论、认识论和价值论三方面体现出来。基于此,应加强对技术创新的本体论(或存在论)哲学研究,它实现了工程技术哲学与人文技术哲学内容的二重化;采纳"经验转向"与现象学的视角为主要认识维度,要真正全面反思技术,就必须基于对技术的充分描述和将现象学"范式"用于技术哲学研究;注重对技术哲学研究主体进行"两种文化"的教育。上述经验的或现象学的进路以及三个环节的具体应用,对促进两种技术哲学的融合将起到一定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程技术哲学 人文技术哲学 技术创新哲学 经验转向
下载PDF
新质生产力赋能中国式现代化论要
9
作者 方世南 黄雪梅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54-61,共8页
新质生产力是习近平经济思想中的重要概念,这一概念的提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基于我国经济社会建设实践以及国际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作出的战略部署,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招。新... 新质生产力是习近平经济思想中的重要概念,这一概念的提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基于我国经济社会建设实践以及国际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作出的战略部署,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招。新质生产力是生产要素质性重塑升级的显著体现,其关键内核是创新和质优,本质上是一种先进的、绿色的、可持续的生产力。我国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有助于为解决“卡脖子”问题提供技术支持,为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提供突破口,为完成“双碳”任务提供动力支持。我们要通过牢固树立科学的创新发展理念,按照新质生产力的基本内涵找准实践着力点,优化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要素,将党的领导、企业的积极性和社会广泛参与相统一等科学路径切实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增强动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中国式现代化 生产力理论 新发展理念 高质量发展 科技创新 产业变革
下载PDF
鹤落此间时——远德玉教授访谈
10
作者 卡尔·米切姆 尹文娟 《工程研究(跨学科视野中的工程)》 2023年第6期524-535,共12页
远德玉教授是中国本土技术哲学东北学派的开创者之一,其提出的技术形态论和技术过程论已经成为了国内理解和解释技术的基本理论原型之一。在本次访谈中,远德玉教授不仅回顾了个人的成长、家庭、教育和工作经历,为当代技术哲学从业者们... 远德玉教授是中国本土技术哲学东北学派的开创者之一,其提出的技术形态论和技术过程论已经成为了国内理解和解释技术的基本理论原型之一。在本次访谈中,远德玉教授不仅回顾了个人的成长、家庭、教育和工作经历,为当代技术哲学从业者们更好地理解中国技术哲学的研究特征、研究主题、研究方法等提供了宏观的时代、文化语境;还分享了其与陈昌曙教授从相识相知到成为学术挚友共同推进中国技术哲学发展的整个过程。远教授指出自己技术论思想主要受日本技术论学者研究的启发和影响,并回忆了20世纪80年代他与一众学者为推动技术成为一个独立的研究对象而作的各种学术努力,还原了中国技术哲学早期发展的完整系谱。最后,远教授以科学形态论为基础讨论了古代中西方在表述人类对自然的认识上存在的形态差异,认为中国古代科学主要表现为实用自然知识探究,主张对这一文化基因中一以贯之的实用性予以恰当反思,并指出儒家哲学与科学技术发展之间没有直接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术哲学 技术论 技术社会学 技术过程论 技术创新
下载PDF
自然哲学视角下“碳中和”技术创新支撑体系研究
11
作者 郝栋 孙嘉政 《自然辩证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67-74,共8页
全球性气候变暖问题作为当前人类社会面临的最严峻的生态危机,其深层次的原因是工业文明下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衡所带来的负效应累积,是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的冲突体现。“碳中和”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系统工程,是建立在对自然模式图景正确... 全球性气候变暖问题作为当前人类社会面临的最严峻的生态危机,其深层次的原因是工业文明下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衡所带来的负效应累积,是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的冲突体现。“碳中和”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系统工程,是建立在对自然模式图景正确认识基础上的自然科学和技术工程的重构。技术创新是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碳中和”技术群与社会互动的契合度决定了技术创新的效能,需要我们以绿色经济推动“碳中和”技术创新形成社会需求,基于“碳中和”的社会建制重构形成良性的互动机制,“碳中和”技术伦理形成对技术创新的价值导向,实现自然观、科学观和工程技术观的协同,实现生态系统整体论的内在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中和 自然哲学 技术创新 支撑体系
原文传递
《周易》的创新思想及其在科技创新领域中的价值
12
作者 张娟娟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8年第6期24-26,共3页
创新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精华《周易》中有着深刻蕴含。《周易》中包含着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的统一,形式逻辑与辩证逻辑的统一,归纳和演绎的统一,还有对"象思维"的关注使《周易》具备了实现创新的前提条件,从实象,意象到器物... 创新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精华《周易》中有着深刻蕴含。《周易》中包含着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的统一,形式逻辑与辩证逻辑的统一,归纳和演绎的统一,还有对"象思维"的关注使《周易》具备了实现创新的前提条件,从实象,意象到器物的转化说明了创新的过程。《周易》中的创新思想对科技创新具有巨大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哲学 《周易》 创新思想 科技创新
下载PDF
论作为哲学范畴的“技术创新” 被引量:11
13
作者 夏保华 《自然辩证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53-57,共5页
技术创新是一种在人与自然、人与人、自然与自然之间展开的由新技术构思到新技术物品生产的创新性社会活动价值系统。其性质是技术与社会的相互的创造性塑造,其内容是创新性实践、认知和评价的统一,其价值是技术工具价值、人类社会价值... 技术创新是一种在人与自然、人与人、自然与自然之间展开的由新技术构思到新技术物品生产的创新性社会活动价值系统。其性质是技术与社会的相互的创造性塑造,其内容是创新性实践、认知和评价的统一,其价值是技术工具价值、人类社会价值和自然生态价值的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哲学范畴 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哲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