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话语哲学视域分析 被引量:16
1
作者 张新科 《江苏高教》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90-95,共6页
课程思政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与实践,是新时代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新要求和新方向,是对“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根本问题的教育路径回应。“课程思政”作为一个新的教育实践话语,需要从多学科多角度对其话语表... 课程思政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与实践,是新时代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新要求和新方向,是对“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根本问题的教育路径回应。“课程思政”作为一个新的教育实践话语,需要从多学科多角度对其话语表达进行理性审视。从哲学本体论、价值论、认识论的框架对课程思政的本质属性、内涵等进行话语分析,并对相关话语进行辨误,从工具理性、实践理性和解放理性的视角对课程思政教育过程进行了话语阐释,进一步深化了对课程思政话语逻辑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程思政 话语分析 哲学框架 理性
下载PDF
元宇宙的兴起与哲学二元认识论的反思:对互联网哲学本质的思考 被引量:5
2
作者 郭文革 唐秀忠 王亚菲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84-92,共9页
元宇宙的兴起凸显哲学二元认识论的一个缺陷——把“媒介”排除在人类认知之外。柏拉图“洞穴隐喻”可能是最早的元宇宙雏形,20世纪媒介开始进入哲学研究的范畴,波普尔的“三个世界”理论和媒介环境学说为解释互联网哲学本质,解读媒介... 元宇宙的兴起凸显哲学二元认识论的一个缺陷——把“媒介”排除在人类认知之外。柏拉图“洞穴隐喻”可能是最早的元宇宙雏形,20世纪媒介开始进入哲学研究的范畴,波普尔的“三个世界”理论和媒介环境学说为解释互联网哲学本质,解读媒介技术与物理世界、与人类认知的关系提供了富有洞见的理论框架。本文依据“三个世界”框架,从媒介技术与物理世界、人的认知的关系,讨论了元宇宙、平行世界、数字分身等概念的含义。进而从媒介技术自身演进的视角,分析了数字媒介技术的修辞特征。由于游戏、VR技术带来了一种用“活”的表达方式呈现“活”的知识的新修辞手段,将推动学术研究出现一场“范式”革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宇宙 二元认知论 三个世界 通用框架方法 数字修辞
下载PDF
系统经济学进展(1988-2010) 被引量:3
3
作者 昝廷全 《中国传媒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年第1期1-18,共18页
系统经济学是在系统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一种新探索。本文简要回顾了1988-2010年系统经济学的主要研究进展,内容包括系统时代的含义及其对经济学的影响,系统经济学的哲理框架、数理模型基础,和三个主要研究专题:制度边界理论、资源位... 系统经济学是在系统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一种新探索。本文简要回顾了1988-2010年系统经济学的主要研究进展,内容包括系统时代的含义及其对经济学的影响,系统经济学的哲理框架、数理模型基础,和三个主要研究专题:制度边界理论、资源位理论和系统战略。最后,对系统经济学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时代 系统经济 哲理框架 数理模型 制度边界 资源位 系统战略
下载PDF
《道德经》与《论语》哲思融通性研究
4
作者 张建强 王军涛 《中国文化与管理》 2023年第2期89-98,253,共11页
传统研究《道德经》与《论语》的关系主要聚焦于两者的对立和互补,却忽视了两者内在的触类旁通。若以文本互涉分析为基础,就会发现构建《道德经》与《论语》的哲学思想的基本框架是融合共通的,皆自反思礼崩乐坏始,寻得以道和仁为首的社... 传统研究《道德经》与《论语》的关系主要聚焦于两者的对立和互补,却忽视了两者内在的触类旁通。若以文本互涉分析为基础,就会发现构建《道德经》与《论语》的哲学思想的基本框架是融合共通的,皆自反思礼崩乐坏始,寻得以道和仁为首的社会整治之法,经无为而治的实践探索,实现以服务政治为目标,即它们的方法论、实践观及价值观是相通的。尤为重要的是其政论思想所表现的相互影响和一致性:《道德经》政治思想是《论语》政治思想的基础,《道德经》的“无名而治”是基于对《论语》“为政以名”批判得到的政论思想体系,所以“名”是儒道通融最为核心的要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道融通 哲思框架 《论语》 《道德经》 中国传统文化
下载PDF
言语的语言学与社会交际理论述评
5
作者 刘江 《大连大学学报》 2009年第1期74-76,共3页
斯洛文尼亚卢布尔雅那人文研究生院对"言语的语言学和社会交际理论"的研究丰富了处于瓶颈阶段的言语研究。"言语的语言学和社会交际理论"在哲学基础、理论框架建设、学科定位及研究方法方面对言语的语言学有很好的... 斯洛文尼亚卢布尔雅那人文研究生院对"言语的语言学和社会交际理论"的研究丰富了处于瓶颈阶段的言语研究。"言语的语言学和社会交际理论"在哲学基础、理论框架建设、学科定位及研究方法方面对言语的语言学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言语的语言学和社会交际理论 哲学基础 理论框架 学科特点 研究方法
下载PDF
蒯因的哲学框架与其本体论的融贯性问题辨析
6
作者 刘明元 何向东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38-43,共6页
蒯因后期主张逻辑仅仅是带等词的初等逻辑,既把带等词的初等逻辑作为其哲学框架,又承认物理对象(最终归约为类)和类,因而其哲学框架和本体论是不融贯的。弄清导致蒯因哲学理论不融贯的原因,让集合论充当蒯因的哲学框架,调和蒯因的哲学... 蒯因后期主张逻辑仅仅是带等词的初等逻辑,既把带等词的初等逻辑作为其哲学框架,又承认物理对象(最终归约为类)和类,因而其哲学框架和本体论是不融贯的。弄清导致蒯因哲学理论不融贯的原因,让集合论充当蒯因的哲学框架,调和蒯因的哲学框架和本体论之间的矛盾,对于科学理论的解释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蒯因 哲学框架 本体论 融贯性
原文传递
论中国哲学典籍英译方法 被引量:7
7
作者 杨静 《学术探索》 CSSCI 2014年第2期131-136,共6页
中国哲学典籍的英译方法可以细分为诠释的方法和转换的方法两个部分。诠释的方法以朱熹对儒家经典的诠释为例,借助黄俊杰先生提出的"概念史的研究方法"和"思想史的研究方法",主要探讨了中国哲学典籍英译过程中的经... 中国哲学典籍的英译方法可以细分为诠释的方法和转换的方法两个部分。诠释的方法以朱熹对儒家经典的诠释为例,借助黄俊杰先生提出的"概念史的研究方法"和"思想史的研究方法",主要探讨了中国哲学典籍英译过程中的经典诠释方法:一方面侧重语言性的分析,对核心概念的训诂及其在哲学发展史流变过程中不断丰富的内涵的把握;另一方面侧重对诠释者的"历史性"的分析,把握诠释者在不同的时空情景下的诠释言论的具体意义。转换的方法,则借助安乐哲比较哲学的研究方法,特别是具体的"策略性框架",首先在认识论上要避免西方文化中心主义的负面影响,从而看到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的差异性和平等地位,在此基础上促进中西方哲学的互惠互动。在方法论上,从元典出发,构建相关的哲学语境,再在该语境中进行文本的翻译和转换,特别是对关键哲学术语的翻译,一定要体现中国哲学思想和语言的特质,而不是有意无意地强加上西方文化的预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哲学典籍英译 概念史研究方法 思想史研究方法 比较哲学 策略性框架
下载PDF
诹论马克思的劳动哲学本体论(下) 被引量:7
8
作者 宫敬才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21-28,共8页
在马克思的思想体系中确实存在哲学本体论。它既不是物质哲学本体论,也不是实践哲学本体论,更不是社会生产关系——实践本体论,而是劳动哲学本体论。这一本体论思想散见于马克思的哲学文献及政治经济学文献中。为了厘清这一本体论中的... 在马克思的思想体系中确实存在哲学本体论。它既不是物质哲学本体论,也不是实践哲学本体论,更不是社会生产关系——实践本体论,而是劳动哲学本体论。这一本体论思想散见于马克思的哲学文献及政治经济学文献中。为了厘清这一本体论中的本体——劳动,马克思前无古人地揭示了劳动的原型性质、历史性质、属人性质、基础性质、预设性质和受动性质。这些性质的揭示有赖于对主观—客观及二者之间关系的哲学分析框架的批判,马克思所主张和运用的是主体—客体及二者之间辩证关系的哲学分析框架。汉娜.阿伦特以谬解"消灭劳动"提法的方式攻击马克思的劳动哲学本体论,但其思想混乱在马克思原生态的强劲思想逻辑面前暴露无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阿伦特 劳动哲学本体论 人化自然
下载PDF
比较视域中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范式论纲(一) 被引量:4
9
作者 宫敬才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8,共8页
始自前苏联且持续至今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只关注研究方法,不顾涉研究范式。此种传统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实践不一致。在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研究中确实存在独具特色的研究方法,但更有内容丰富得多的研究范式。正是此种研究... 始自前苏联且持续至今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只关注研究方法,不顾涉研究范式。此种传统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实践不一致。在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研究中确实存在独具特色的研究方法,但更有内容丰富得多的研究范式。正是此种研究范式使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成为自身。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研究范式由如下内容构成:1.设定劳动人性论的逻辑前提;2.主、客体二者之间关系的哲学分析框架;3.多学科知识的综合贯通;4.让当事人出场说话;5.解剖典型。作为基础性根本性方法的解剖典型由三个具体性方法支撑:理解、"充分地占有材料"和逻辑与历史的有机统一。在比较的意义上说,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范式与西方主流经济学的研究范式形成显明对照,前者更科学合理和更具有人情味,探究符合社会历史和当下经验事实的规律时效率更高。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范式是与西方主流经济学的研究范式双峰并峙因而独树一帜的研究传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政治经济学 研究范式 劳动人性论 哲学分析框架 多学科知识 当事人 解剖典型
下载PDF
中国底哲学史与传主底哲学史——比较视野中的中国哲学史书写
10
作者 胡志刚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96-106,共13页
哲学史书写的目的是变化发展的。早期西方哲学史与最初的中国哲学史的书写都具有某种哲人史的色彩,相比其他书写范式,更有现场感和志载的情怀。作为普遍问题的哲学史框架尽管是源于西方的,但毕竟是普遍的,“西方框架遮蔽中国哲人思想”... 哲学史书写的目的是变化发展的。早期西方哲学史与最初的中国哲学史的书写都具有某种哲人史的色彩,相比其他书写范式,更有现场感和志载的情怀。作为普遍问题的哲学史框架尽管是源于西方的,但毕竟是普遍的,“西方框架遮蔽中国哲人思想”的原因需要得到澄清。框架遮蔽传主是中西哲学史书写都遇到的问题,因而主要问题并不在于框架是西方的,而在于哲学史框架相对具体内容具有根本性。真正的系统研究是重新激活传主的思想。同情的研究和系统的研究,在终极上是一致的。笼统地区别中国底和西方底哲学史是不够的和“概括过度的”,需要进一步追求“传主底哲学史”,即表现出传主思想精髓、重新激活传主思想的哲学史;这需要某种程度向“哲人史”的复归和高水平的“原生态的哲学史研究”,突破“哲学史中理论重要、是谁的理论并不重要”的成见。传主底中国哲学史,自然地就是中国底哲学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主底哲学史 哲人史 原生态的哲学史研究 哲学史框架 系统研究
下载PDF
比较视域中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范式论纲(二) 被引量:2
11
作者 宫敬才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10,共10页
始自前苏联且持续至今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只关注研究方法,不顾涉研究范式。此种传统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实践不一致。在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研究中确实存在独具特色的研究方法,但更有内容丰富得多的研究范式。正是此种研究... 始自前苏联且持续至今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只关注研究方法,不顾涉研究范式。此种传统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实践不一致。在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研究中确实存在独具特色的研究方法,但更有内容丰富得多的研究范式。正是此种研究范式使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成为自身。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研究范式由如下内容构成:(1)设定劳动人性论的逻辑前提;(2)主、客体二者之间关系的哲学分析框架;(3)多学科知识的综合贯通;(4)让当事人出场说话;(5)解剖典型。作为基础性根本性方法的解剖典型由三个具体性方法支撑:理解、"充分地占有材料"和逻辑与历史的有机统一。在比较的意义上说,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范式与西方主流经济学的研究范式形成显明对照,前者更科学合理和更具有人情味,探究符合社会历史和当下经验事实的规律时效率更高。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范式是与西方主流经济学的研究范式双峰并峙因而独树一帜的研究传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政治经济学 研究范式 劳动人性论 哲学分析框架 多学科知识 当事人 解剖典型
下载PDF
韩非子法制思想的再阐释及其现代意义 被引量:2
12
作者 陆玉胜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3期75-85,共11页
战国末期,由于宗法封建制度的解体,传统的刑德共治的国家治理思想架构解体,而法制思想呼之欲出。韩非子充分地吸收了儒家、道家和墨家的国家治理思想,创立了人人皆自利(人人皆望誉冀利)的人性论,建立了道、理、德相应的道用论形而上学,... 战国末期,由于宗法封建制度的解体,传统的刑德共治的国家治理思想架构解体,而法制思想呼之欲出。韩非子充分地吸收了儒家、道家和墨家的国家治理思想,创立了人人皆自利(人人皆望誉冀利)的人性论,建立了道、理、德相应的道用论形而上学,并创立了以其人性论和道用论为根基的法、术、势相统一的法制思想。韩非子法制思想对当时宽漫无边、闳大迂阔的德治思想具有纠偏作用。韩非子法制思想对于现代法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首先,现代法治建设要重视人性恶的问题;其次,现代法治建设要重视本体论思想的构建;再次,现代法治建设要把法律作为现代法治的核心;最后,现代法治建设必须营造与之相应的法治文化氛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韩非子 法制思想 哲学基础 法制架构 法治
下载PDF
当代中国话语研究:哲学基础、方法论与研究方法
13
作者 李煜 《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3期32-37,共6页
"话语"是特定历史、文化语境下的言语交际事件,是一种社会实践。不同于西方话语,当代中国话语具有"和谐""诚信""天人合一""含蓄和谦逊"的哲学基础。在方法论上,当代中国话语要求研... "话语"是特定历史、文化语境下的言语交际事件,是一种社会实践。不同于西方话语,当代中国话语具有"和谐""诚信""天人合一""含蓄和谦逊"的哲学基础。在方法论上,当代中国话语要求研究者具有全球本土化视野,把理性与经验相结合,能全面整体、辩证统一、动态发展地看待话语。在具体方法上,当代中国话语研究就是要解决在特定的文化和历史语境下谁(不)在说,(不)说什么,(不)用什么媒介以及说话的目的与效果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话语研究 当代中国话语 哲学基础 方法论 话语研究框架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