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究多维度强化结合阶段性康复训练对骨折患者康复及静脉血栓栓塞症发生的影响。方法:选取景德镇市第三人民医院于2020年1月—2023年3月收治的下肢骨折患者88例,根据单双数标记法,将单数归为对照组,双数归为观察组,各44例。对照组...目的:探究多维度强化结合阶段性康复训练对骨折患者康复及静脉血栓栓塞症发生的影响。方法:选取景德镇市第三人民医院于2020年1月—2023年3月收治的下肢骨折患者88例,根据单双数标记法,将单数归为对照组,双数归为观察组,各4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采用多维度强化结合阶段性康复训练,干预周期为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干预疗效(住院时间、下床活动时间、骨折愈合时间)、疼痛程度[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 scale,VAS)评分]、自护能力[自我护理能力量表(exercise of self-care ability,ESCA)]、下肢运动功能恢复情况[简式下肢Fugl-Meyer运动评估表(Fugl-Meyer assessment scale,FMA)和Berg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BBS)]及静脉血栓栓塞症(VTE)发生率。结果:干预后,两组患者VAS评分均低于干预前,ESCA各维度评分、FMA评分及BBS评分均高于干预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下床活动时间早于对照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ESCA各维度评分、FMA评分、BB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6个月,观察组VTE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多维度强化结合阶段性康复训练能显著缩短下肢骨折患者的住院和恢复时间,降低疼痛程度,提高下肢运动功能和自护能力,并有效减少VTE的发生。展开更多
目的:观察基于行为转变理论即行为阶段转变理论模型(The transtheoretical model and stages of change,TTM)的阶段性护理模式在四肢烧伤康复期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2年3月笔者医院收治的145例处于康复期的肢体烧...目的:观察基于行为转变理论即行为阶段转变理论模型(The transtheoretical model and stages of change,TTM)的阶段性护理模式在四肢烧伤康复期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2年3月笔者医院收治的145例处于康复期的肢体烧伤患者,按随机奇偶编号分组,将奇数编号患者纳入观察组(73例),偶数编号患者纳入对照组(72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护理的基础上予以基于行为转变理论的阶段性护理。两组均持续干预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瘢痕状况、心理状态、自我效能、社会支持情况及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结果: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瘢痕及疼痛评分(Vision algetic standard,VAS)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心理韧性评估量表(Connor-davidson resilience scale,CD-RISC)评分高于对照组,中文版体象障碍自评量表(Chinese version of the body image disorder selfrating scale,BIRS-C)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自我效能感量表(General selfefficacy scale,GSES)及心理特征应对量表(Trait coping style questionnaire,TCSQ)-积极评分高于对照组,TCSQ-消极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主观支持、客观支持及社会利用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对沟通交流、专业指导、心理护理等满意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基于TTM的阶段性护理可有效提高患者心理韧性及自我效能,改变其消极态度,降低其创面疼痛感及体象感知偏差,提高其社会支持程度,提升患者康复效果,且可有效提高患者整体护理质量。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探究多维度强化结合阶段性康复训练对骨折患者康复及静脉血栓栓塞症发生的影响。方法:选取景德镇市第三人民医院于2020年1月—2023年3月收治的下肢骨折患者88例,根据单双数标记法,将单数归为对照组,双数归为观察组,各4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采用多维度强化结合阶段性康复训练,干预周期为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干预疗效(住院时间、下床活动时间、骨折愈合时间)、疼痛程度[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 scale,VAS)评分]、自护能力[自我护理能力量表(exercise of self-care ability,ESCA)]、下肢运动功能恢复情况[简式下肢Fugl-Meyer运动评估表(Fugl-Meyer assessment scale,FMA)和Berg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BBS)]及静脉血栓栓塞症(VTE)发生率。结果:干预后,两组患者VAS评分均低于干预前,ESCA各维度评分、FMA评分及BBS评分均高于干预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下床活动时间早于对照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ESCA各维度评分、FMA评分、BB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6个月,观察组VTE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多维度强化结合阶段性康复训练能显著缩短下肢骨折患者的住院和恢复时间,降低疼痛程度,提高下肢运动功能和自护能力,并有效减少VTE的发生。
文摘目的:观察基于行为转变理论即行为阶段转变理论模型(The transtheoretical model and stages of change,TTM)的阶段性护理模式在四肢烧伤康复期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2年3月笔者医院收治的145例处于康复期的肢体烧伤患者,按随机奇偶编号分组,将奇数编号患者纳入观察组(73例),偶数编号患者纳入对照组(72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护理的基础上予以基于行为转变理论的阶段性护理。两组均持续干预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瘢痕状况、心理状态、自我效能、社会支持情况及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结果: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瘢痕及疼痛评分(Vision algetic standard,VAS)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心理韧性评估量表(Connor-davidson resilience scale,CD-RISC)评分高于对照组,中文版体象障碍自评量表(Chinese version of the body image disorder selfrating scale,BIRS-C)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自我效能感量表(General selfefficacy scale,GSES)及心理特征应对量表(Trait coping style questionnaire,TCSQ)-积极评分高于对照组,TCSQ-消极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主观支持、客观支持及社会利用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对沟通交流、专业指导、心理护理等满意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基于TTM的阶段性护理可有效提高患者心理韧性及自我效能,改变其消极态度,降低其创面疼痛感及体象感知偏差,提高其社会支持程度,提升患者康复效果,且可有效提高患者整体护理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