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3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石油降解菌剂的研制及其在石油污染土壤修复中的应用 被引量:30
1
作者 胥九兵 迟建国 +3 位作者 邱维忠 陈贯虹 王加宁 高永超 《生物加工过程》 CAS CSCD 2009年第6期21-24,共4页
用液态和固态相结合的方式对包含2种细菌的石油降解菌剂进行培养,牛肉膏、蛋白胨作为液态培养基培养初级种子,然后接种到草炭和麸皮的固态培养基中培养。分析温度、接种量、料水比、草炭与麸皮的比例、培养时间对固态培养的影响。制备的... 用液态和固态相结合的方式对包含2种细菌的石油降解菌剂进行培养,牛肉膏、蛋白胨作为液态培养基培养初级种子,然后接种到草炭和麸皮的固态培养基中培养。分析温度、接种量、料水比、草炭与麸皮的比例、培养时间对固态培养的影响。制备的BC-E和BC-I 2种菌剂的活菌量分别达到2.47×1011个/g和3.6×1010个/g。采用研制的菌剂对石油污染土壤进行修复实验,1个月污染土壤中的石油降解率可达到4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降解菌 石油污染 土壤修复
下载PDF
海洋石油降解菌剂在大连溢油污染岸滩修复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25
2
作者 郑立 崔志松 +7 位作者 高伟 韩彬 杨佰娟 王绍良 李倩 周文俊 张魁英 曹磊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63-172,共10页
对海洋石油降解菌群DC10的降解特性进行了研究,研制了基于该菌群的降解菌剂,并用于大连实际溢油岸滩生物修复实验,考察了降解菌剂对潮间带和潮上带油污的降解作用,通过分析C17/藿烷、C18/藿烷及总烷烃和总芳烃的降解率来评价其降解效果... 对海洋石油降解菌群DC10的降解特性进行了研究,研制了基于该菌群的降解菌剂,并用于大连实际溢油岸滩生物修复实验,考察了降解菌剂对潮间带和潮上带油污的降解作用,通过分析C17/藿烷、C18/藿烷及总烷烃和总芳烃的降解率来评价其降解效果。降解菌群DC10在实验室条件下对石油的降解率高于各组成菌株,一周时间的石油降解率比对照提高了60%左右,能降解大部分的烷烃和芳烃。以DC10冻干菌粉辅以营养盐溶液研制降解菌剂,该菌剂在大连岸滩油污生物修复试验中显示出显著的降解效果。在为期12d的潮间带油污生物修复试验中,喷洒菌剂处理的C17/藿烷和C18/藿烷降解率相对于自然风化处理分别提高了40%和30%,而总烷烃和总芳烃降解率分别提高了80%和72%。在为期85d的潮上带油污生物修复试验中,从C17/藿烷和C18/藿烷的降解率来看,喷洒菌剂处理对油污的降解程度仅略高于自然风化,但总烷烃和总芳烃的降解率分别提高了近30%和2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修复 海洋溢油 石油烃降解菌
下载PDF
一株石油降解菌Lysinibacillus fusiformis 23-1的筛选鉴定及原油降解特性 被引量:8
3
作者 李国丽 曾小英 +4 位作者 翟立翔 冷艳 刘梦圆 李师翁 陈拓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1229-1236,共8页
石油泄露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和重大经济损失,微生物修复是解决石油污染的最为有效的途径。从青藏高原石油污染土样筛选产生物表面活性剂的低温石油降解菌,并研究了该菌株对石油的乳化性能、降解特性、降解条件以及对不同碳链烃类的利... 石油泄露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和重大经济损失,微生物修复是解决石油污染的最为有效的途径。从青藏高原石油污染土样筛选产生物表面活性剂的低温石油降解菌,并研究了该菌株对石油的乳化性能、降解特性、降解条件以及对不同碳链烃类的利用。本实验用血平板法分离到一株产表面活性剂石油降解菌23-1,形态学和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鉴定其为纺锤形赖氨酸芽孢杆菌(Lysinibacillus fusiformis 23-1),比色法测定该菌株的乳化性能为19.6%,超声波法测定乳化稳定性为37.5%,表明其能够降低油水界面张力,具有增溶作用。质量法测定L.fusiformis 23-1对石油的降解率为57%,适宜降解条件为:初始pH为7.5,温度为25℃,培养8 d后获得最佳降解效果。GC-MS方法测定该菌株的石油降解特性,结果表明,该菌对石油中不同碳链的烃类降解能力不同。L.fusiformis 23-1能产表面活性剂,具有较强的降解石油能力,可用于石油污染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降解菌 Lysinibacillus fusiformis 生物表面活性剂 石油降解特性
下载PDF
一株不动杆菌降解石油烃的特性及关键烷烃降解基因分析 被引量:8
4
作者 杨劼 宋东辉 《微生物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3237-3256,共20页
【背景】Acinetobacter sp.Tust-DM21(GenBank登录号KX390866)是本实验室前期从渤海湾海洋石油勘探船废油收集区采集的水油混合样中分离出的一株高效石油降解菌,其对短、中、长链烷烃均表现出很强的降解能力,有较好的应用前景。【目的... 【背景】Acinetobacter sp.Tust-DM21(GenBank登录号KX390866)是本实验室前期从渤海湾海洋石油勘探船废油收集区采集的水油混合样中分离出的一株高效石油降解菌,其对短、中、长链烷烃均表现出很强的降解能力,有较好的应用前景。【目的】从应用层面探究其最佳降解条件,同时从生物信息层面探究其降解基因的作用。【方法】将其在不同温度、pH下培养144h,通过GC-MS内标法测定石油烃各组分的变化情况,计算出其最佳降解条件;同时,通过生物信息学手段确定基因组中的降解基因,每个基因分别选择7个同源基因,对它们的蛋白序列进行比较;最后对2个降解基因在0-144 h的表达情况进行了Real-time PCR分析。【结果】Acinetobacter sp.Tust-DM21最佳降解条件为35°C、pH 8.5,该条件下对石油降解率可达97.5%,其中,对长链烷烃降解率达98.5%,对环烃为81%,对芳香烃为87%;同时,研究发现基因组中含有常见烷烃降解基因alk B(GenBank登录号MH368539)和长链烷烃降解基因alm A(GenBank登录号MH357335),2个降解基因的蛋白经比较均与其同源蛋白表现出一定的相似性,同属菌的相似性最高;通过Real-timePCR发现这2个基因在0-144 h的相对表达量随时间逐步提高。【结论】Acinetobacter sp.Tust-DM21在最佳降解条件下对石油各组分都显示出了优良的降解能力,特别对长链烷烃的降解能力尤为突出;将2个降解基因的相对表达量结合该时间段的生长趋势,证明了菌株Acinetobacter sp.Tust-DM21的生长和降解与alk B和alm A基因的上调表达存在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降解菌 alk B alm A 降解率 Real-time PCR
原文传递
石油降解菌的复配及降解效果评价 被引量:7
5
作者 李小康 鱼涛 +2 位作者 李红 杜明明 屈撑囤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311-317,324,共8页
为了高效修复陕北定边油田附近的原油污染土壤,从当地含油污染土壤中筛选了5株原油降解菌,通过生理生化实验及16S rDNA序列分析鉴定分离的降解菌种类,采用正交实验方法探究和建立高效的混合菌修复体系并分析菌株的降解产物,选用表面活性... 为了高效修复陕北定边油田附近的原油污染土壤,从当地含油污染土壤中筛选了5株原油降解菌,通过生理生化实验及16S rDNA序列分析鉴定分离的降解菌种类,采用正交实验方法探究和建立高效的混合菌修复体系并分析菌株的降解产物,选用表面活性剂Tween80刺激微生物进一步提高对石油的降解效率。研究表明,从含油污染土壤中筛选的5株原油降解菌株分别为D-1纤维单胞菌、D-3黏质沙雷氏菌、C-2无色杆菌、D-5不动杆菌和A-3铜绿假单胞菌。通过测定菌株在LB培养基和石油培养基中生长状态、GC-MS分析菌株降解石油的残留组分,将筛选的D-5、C-2、A-3进行复配,各菌株对原油降解的影响效果D-5>A-3>C-2,菌株最佳复配比D-5∶C-2∶A-3=5∶1∶5。在温度35℃、pH 7.5、摇床转速180 r/min、菌液加量6%,Tween80含量为5 cmc的降解条件下,混合菌群对原油的降解效果可以达到87.12%,有效促进原油污染土壤的高效修复。图12表6参2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降解菌 鉴定 复配 表面活性剂 降解率
下载PDF
微生物强化曝气-抽提处理低含油污泥效能研究
6
作者 吴涛 单翀 +2 位作者 陈云 邢昊天 李思强 《精细石油化工》 CAS 2024年第3期72-77,共6页
采用微生物固定化辅以AS曝气抽提处理处置含油污泥。以现场油泥为来源,筛选了5株石油降解菌,室内实验结果表明,其中WJ-1菌、WJ-4菌,WJ-5菌降解效率相对WJ-2,WJ-3较好。5种菌株均随着培养基含油率增加,降解效率降低,但高于10%含油率时,5... 采用微生物固定化辅以AS曝气抽提处理处置含油污泥。以现场油泥为来源,筛选了5株石油降解菌,室内实验结果表明,其中WJ-1菌、WJ-4菌,WJ-5菌降解效率相对WJ-2,WJ-3较好。5种菌株均随着培养基含油率增加,降解效率降低,但高于10%含油率时,5种菌株降解效率均显著降低。利用以石油降解菌为核心的生物技术,采用麦麸为原料,通过包埋固定化的方式制备生物菌剂,并设计曝气-抽提反应堆。在优化曝气参数的条件下,分别投加液体菌剂5 m^(3)和固体菌剂10 m^(3)进行实验,曝气量为15 m^(3)/h,连续处理40 d后,污泥含油量分别为1.76 mg/g和1.82 mg/g,含油率小于0.3%,实现了污泥的无害化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油污泥 石油降解菌 曝气-抽提 无害化处理
下载PDF
石油降解菌株的生物炭固定化及性能研究
7
作者 林婷 李海红 温家峰 《化学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12,共7页
固定化菌剂是一种理想的有机污染物降解材料。以壳基生物炭作为载体,高效石油降解菌为目标微生物,采用吸附法制备固定化石油降解菌剂。探究菌接种量、炭投加量、时间、温度和摇床转速对固定率的影响,通过正交试验和响应面分析法确定菌... 固定化菌剂是一种理想的有机污染物降解材料。以壳基生物炭作为载体,高效石油降解菌为目标微生物,采用吸附法制备固定化石油降解菌剂。探究菌接种量、炭投加量、时间、温度和摇床转速对固定率的影响,通过正交试验和响应面分析法确定菌剂最佳制备条件。以投加量和石油质量分数为变量,考察生物炭、游离菌和固定化菌剂的除油性能。结果显示:0.3 g炭投加量、2.26 mL菌接种量、8.462 h固定、转速为38.331 r/min、30℃,此条件下固定率最佳,可达87.261%。影响固定率的主次因素为:菌接种量>摇床转速>固定化时间>炭投加量。该固定化菌剂对石油整体降解能力在74%—84%,优于游离菌及生物炭对石油的降解效果,表明固定化菌剂对于石油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定化菌剂 石油降解菌 响应面分析法 石油降解率
下载PDF
石油降解低温细菌的筛选及降解特性的表征 被引量:5
8
作者 贾凌慧 郑世浩 +1 位作者 孙丽慧 包永明 《环境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252-258,共7页
从石油污染土壤中,通过低温富集,筛选并鉴定得到7株低温石油降解细菌。基于菌株降解石油组分特性,构建6组低温石油降解菌群,利用5 L发酵罐,并通过尾气分析仪在线监测菌群石油降解过程中的CO2产生和O2消耗变化,评价菌群的石油降解能力。... 从石油污染土壤中,通过低温富集,筛选并鉴定得到7株低温石油降解细菌。基于菌株降解石油组分特性,构建6组低温石油降解菌群,利用5 L发酵罐,并通过尾气分析仪在线监测菌群石油降解过程中的CO2产生和O2消耗变化,评价菌群的石油降解能力。由Arthrobacter sp.JLH 001,Acinetobacter baumannii JLH 002,Pseudomonas fragi JLH 003和Arthrobacter sp.JLH 006组成的菌群降解石油效果最佳,48 h后CO2的产生值和O2的消耗值达到最高,在15℃时、72 h后能完全降解1%的石油,并且在25℃时降解速度显著增强。结果表明:石油污染土壤的原位生物修复可通过低温石油降解菌群的添加实现高效及快速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污染土壤 低温细菌 石油降解微生物 生物降解 生物修复
原文传递
石油降解菌的筛选与菌群构建 被引量:1
9
作者 李宸榕 周皓杰 +1 位作者 宋天顺 谢婧婧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03-109,共7页
为探究菌株协同降解石油的能力与机制,获得更高效的石油降解菌群,从长期被石油污染的油泥样中筛选获得十株具备石油降解能力的细菌命名为X-SY 1~10,并构建了一个更优的降解石油降解菌群。研究了各菌株的石油降解能力,生产表面活性剂的... 为探究菌株协同降解石油的能力与机制,获得更高效的石油降解菌群,从长期被石油污染的油泥样中筛选获得十株具备石油降解能力的细菌命名为X-SY 1~10,并构建了一个更优的降解石油降解菌群。研究了各菌株的石油降解能力,生产表面活性剂的能力并鉴定了各菌株种属以及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 MS法分析了菌株降解前后的石油组分。结果表明,菌株X-SY 1的石油降解能力最高,达到了49.9%±1.9%,且能够高效降解短碳链烃组分,鉴定为枯草芽孢杆菌。菌株X-SY 6的降解谱最广,属于贝莱斯芽孢杆菌。菌株X-SY 4产表面活性剂能力最强,鉴定为解淀粉芽孢杆菌。根据以上结果搭配菌群并测定菌群的石油降解率,得X-SY 1、X-SY 4、X-SY 6组成的菌群降解率最高,达到了58.6%±2.1%。说明合理搭配产表面活性剂菌株与降解谱互补的菌株这一策略能有效提升总石油降解率,为石油降解菌群搭配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降解菌 菌株筛选 降解特性 表面活性剂 芽孢杆菌
下载PDF
土壤石油高效降解菌的筛选、鉴定及其特性研究 被引量:5
10
作者 张斌 朱雷 +1 位作者 郭超 刘小英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3期317-322,共6页
从华中某油田石油污染土壤中分离筛选出了3株高效石油降解菌S-4、S-5和S-7,在30℃,200 r/min恒温摇床上震荡培养14 d后,石油烃降解率分别为41.60%、40.59%和43.53%。经16S r DNA基因序列鉴定,S-4、S-5和S-7分别属于肠杆菌属(Enterobact... 从华中某油田石油污染土壤中分离筛选出了3株高效石油降解菌S-4、S-5和S-7,在30℃,200 r/min恒温摇床上震荡培养14 d后,石油烃降解率分别为41.60%、40.59%和43.53%。经16S r DNA基因序列鉴定,S-4、S-5和S-7分别属于肠杆菌属(Enterobacter)、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和Kosakonia属。通过实验表明,菌株的最适降解pH为7,最佳氮源为硝酸铵(NH4NO3),最佳氮、磷比为5:1,在添加营养元素的条件下,经过48 d的降解,S-4、S-5和S-7菌株对土壤中石油烃总降解率分别为74.24%、71.66%和80.2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降解菌 筛选 鉴定 特性研究
下载PDF
高效石油降解菌的筛选及表征 被引量:1
11
作者 查代巧 贝琪 +4 位作者 康子桐 朱小杰 李东晓 和文祥 田海霞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489-1495,1501,共8页
石油污染土壤的修复一直是环境领域重要的研究问题,其中微生物修复被认为是一种相对经济和生态友好的修复方式。从石油污染土壤中分离获得了3株石油降解率大于30%的细菌,分别是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sp.)Y183(以下简称菌株Y183)、假单... 石油污染土壤的修复一直是环境领域重要的研究问题,其中微生物修复被认为是一种相对经济和生态友好的修复方式。从石油污染土壤中分离获得了3株石油降解率大于30%的细菌,分别是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sp.)Y183(以下简称菌株Y183)、假单胞菌(Pseudomonassp.)Y187(以下简称菌株Y187)和芽孢杆菌(Bacillussp.)N47(以下简称菌株N47)。它们的最适生长温度均为30℃,pH均为8.0。菌株Y183和Y187最适生长NaCl均为0g/L;菌株N47为嗜盐菌,最适NaCl达20.0g/L。菌株Y187的最适生长石油质量浓度高达50g/L,其他两株分别为10g/L(菌株Y183)和30g/L(菌株N47)。通过驱油实验发现菌株Y187可以产生脂肽类生物表面活性剂,且含有环羟基化双加氧酶基因(rhdα)和苯甲酸1,2-双加氧酶基因(benA);菌株N47含有烷烃单加氧酶基因(alkB)和烷烃羟化酶基因(alkMb)。高效石油降解菌的筛选及表征为石油污染土壤的微生物修复提供了菌种资源和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降解菌 条件优化 生物表面活性剂
下载PDF
石油降解微生物的物理化学诱变育种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周双飞 蒲万芬 +1 位作者 吴凯 张玉波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28-330,319,共4页
叙述了紫外线照射和甲基硝基亚硝基胍(简称硝基胍)处理法微生物诱变原理,详细介绍了实验方法,报道了代号为ZSF的一种棒状杆菌属石油降解菌的诱变结果。实验用油为黏度50 mPa.s的一种胜利原油和柴油的等质量混合油,ZSF菌对混合油的降... 叙述了紫外线照射和甲基硝基亚硝基胍(简称硝基胍)处理法微生物诱变原理,详细介绍了实验方法,报道了代号为ZSF的一种棒状杆菌属石油降解菌的诱变结果。实验用油为黏度50 mPa.s的一种胜利原油和柴油的等质量混合油,ZSF菌对混合油的降解率为36.53%.ZSF受紫外线照射时,随照射时间延长(90-240 s),其死亡率不断增大,照射后的ZSF菌对混合油的降解率先增大后减小,在照射时间为150 s时出现最高值47.38%。用亚硝基胍处理ZSF、处理时间为60 m in时,随亚硝基胍用量增大(0.05-0.45 g/L),ZSF菌死亡率不断增大,对混合油的降解率也是先增大后减小,亚硝基胍用量为0.35 g/L时出现最高值49.12%。两种诱变方法均可用于石油降解菌的育种,亚硝基胍法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降解菌 诱变 亚硝基胍处理 紫外线照射 石油降解 采油微生物
下载PDF
油气田废弃钻井泥浆微生物处理技术研究进展
13
作者 董晨曦 吴益锋 +2 位作者 王丹丹 杨添麒 马天奇 《石化技术》 CAS 2023年第7期128-130,共3页
文章阐述了油气田废弃钻井泥浆的特点及主要处理方式,从微生物处理的菌株来源、微生物降解钻井泥浆影响因素、降解机理、微生物处理方式四个方面详细介绍了钻井泥浆微生物处理技术研究进展,并对微生物法处理钻井泥浆未来的攻关方向做了... 文章阐述了油气田废弃钻井泥浆的特点及主要处理方式,从微生物处理的菌株来源、微生物降解钻井泥浆影响因素、降解机理、微生物处理方式四个方面详细介绍了钻井泥浆微生物处理技术研究进展,并对微生物法处理钻井泥浆未来的攻关方向做了进一步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弃钻井泥浆 微生物处理 石油降解菌
下载PDF
构建强化海油雪体系去除溢油的模拟研究
14
作者 赵俊凯 夏文香 +4 位作者 武倩倩 谢可锐 王凯玫 宋天文 李青生 《青岛理工大学学报》 CAS 2023年第3期1-8,共8页
溢油后生成的海油雪(Marine Oil Snow,MOS)会裹挟水中石油并最终沉降,而MOS中残油的释放会对海洋生态构成威胁。以固定石油降解菌(Petroleum Degrading Bacteria,PDB)的生物炭为强化剂,构建了强化海油雪(Strengthened-MOS,S-MOS)体系并... 溢油后生成的海油雪(Marine Oil Snow,MOS)会裹挟水中石油并最终沉降,而MOS中残油的释放会对海洋生态构成威胁。以固定石油降解菌(Petroleum Degrading Bacteria,PDB)的生物炭为强化剂,构建了强化海油雪(Strengthened-MOS,S-MOS)体系并研究了其对石油的去除机理。结果表明:与MOS相比,S-MOS絮体中的PDB分泌了更多的胞外聚合物(Extracellular Polymeric Substances,EPS),且紧密结合型EPS占比更高,导致生成的S-MOS絮体尺寸更大且更密实;对絮体中EPS主要组分的分析结果显示,S-MOS比MOS含有更多的蛋白质及多糖,表明强化后其疏水性增强且吸附位点增多,因而增强了对海水中石油的捕获能力;S-MOS比MOS体系脱氢酶活性高57.2%,对石油的去除率提高了44.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溢油 海洋石油雪 石油降解菌 胞外聚合物 生物炭
下载PDF
石油烃降解菌降解性能及其对含油土壤的修复 被引量:3
15
作者 李敏 李婷婷 +6 位作者 彭湃 王恩彪 孟垚 李彦成 侯欣园 杨思宇 魏小娜 《辽宁化工》 CAS 2021年第2期127-130,共4页
考察了筛选出的3株石油降解菌C3 Pseudomonas putida、C4 Acinetobacter calcoaceticus、C5 Sphingomona sp.对石油烃的降解性能,研究了3株菌的复合菌、生物炭+复合菌、生物炭固定化复合菌等不同菌剂加入方式对含油土壤的修复效果。结... 考察了筛选出的3株石油降解菌C3 Pseudomonas putida、C4 Acinetobacter calcoaceticus、C5 Sphingomona sp.对石油烃的降解性能,研究了3株菌的复合菌、生物炭+复合菌、生物炭固定化复合菌等不同菌剂加入方式对含油土壤的修复效果。结果表明:3株菌均能以石油烃为唯一碳源和能源生长,C3、C4对饱和烃的去除能力较强,C5对芳香烃的去除能力较强,3株菌的复合菌对石油烃各组分的去除具有协同效果,30℃培养28d复合菌对石油烃的降解率达到79.73%;生物炭与复合菌联用对石油烃的去除具有协同效应,其去除效果CTB>TB+BC>TB;生物炭的加入有利于降解菌在土壤中的定殖,其中生物炭作为固定化载体加入土壤对降解菌的数量增加最为有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烃降解菌 固定化 土壤修复
下载PDF
利用PCR-RFLP技术研究天然海水中石油降解菌的结构 被引量:2
16
作者 原晓艳 王明丽 +2 位作者 杨乐 叶志波 夏文香 《青岛理工大学学报》 CAS 2016年第4期91-96,共6页
石油降解菌对海岸带溢油的生物修复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从青岛第二海水浴场附近采集天然海水,以原油作为唯一碳源富集石油降解菌,并通过PCR-RFLP技术对富集菌群的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天然海水中石油降解菌主要分布在变形菌门,主要... 石油降解菌对海岸带溢油的生物修复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从青岛第二海水浴场附近采集天然海水,以原油作为唯一碳源富集石油降解菌,并通过PCR-RFLP技术对富集菌群的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天然海水中石油降解菌主要分布在变形菌门,主要的优势菌属于变形菌纲的α和γ类群.优势菌为食碱菌科Alcanivoraceae(24.73%),红螺菌科Rhodospirillaceae(18.27%),鞘脂单胞菌科Sphingomonadaceae(13.98%)和假单胞菌科Pseudomonadaceae(10.75%).将克隆子测序结果通过NCBI比对,发现16SrDNA克隆文库中只有57.01%的测序结果可以在NCBI中找到相似度大于97%的菌株,表明天然海水中存在部分未被人类分类培养和鉴定的石油降解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海水 石油 石油降解菌 PCR-RFLP
下载PDF
低温胁迫下产生物表面活性剂的海洋石油降解菌性能 被引量:2
17
作者 徐薇薇 郭平 林建国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3期32-35,共4页
在大连东港被原油污染的潮间带筛选出一株能在低温胁迫下产生物表面活性剂的石油降解菌,命名为DG-1。通过16SrRNA基因测序方法鉴定该菌株为盐单胞菌。在4℃的低温下,经过15、30、60d的降解培养后,分别有14%、41%和58%的原油被该菌株降... 在大连东港被原油污染的潮间带筛选出一株能在低温胁迫下产生物表面活性剂的石油降解菌,命名为DG-1。通过16SrRNA基因测序方法鉴定该菌株为盐单胞菌。在4℃的低温下,经过15、30、60d的降解培养后,分别有14%、41%和58%的原油被该菌株降解。菌株DG-1可利用柴油和原油为碳源产生物表面活性剂,其中以柴油为唯一碳源时发酵液的表面张力可降低至32.4mN/m。薄层色谱和红外光谱实验结果表明所产的表面活性剂为糖脂类表面活性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 石油降解菌 生物降解 生物表面活性剂
下载PDF
石油降解菌筛选鉴定及耐受性分析 被引量:2
18
作者 刘宇程 王姗镒 +3 位作者 马丽丽 陈明燕 张红杰 杨国通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49-57,共9页
试验从污泥中筛选3株高效石油烃降解菌m_1,m_2,m_3,对原油最高降解效率达73%,16S rDNA鉴定结果表明,m_1为Citrobacter柠檬酸细菌属,m_2为Tatumella塔特姆菌属,m_3为Kluyvera克吕沃尔氏菌属。分析3株石油降解菌耐受性,结果表明,m_2耐强碱... 试验从污泥中筛选3株高效石油烃降解菌m_1,m_2,m_3,对原油最高降解效率达73%,16S rDNA鉴定结果表明,m_1为Citrobacter柠檬酸细菌属,m_2为Tatumella塔特姆菌属,m_3为Kluyvera克吕沃尔氏菌属。分析3株石油降解菌耐受性,结果表明,m_2耐强碱性;m_1、m_2耐较高浓度盐;m_2在高浓度Cr中生长;m_3在高浓度Hg、Cd、Pb中较好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降解菌 筛选 鉴定 耐受性分析
下载PDF
热带假丝酵母菌对含油污泥的修复潜力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孙妩娟 王琴婷 +3 位作者 王历历 柯从玉 张群正 王嗣昌 《石油与天然气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13-118,共6页
目的从油田含油土壤中筛选出了一株石油高效降解菌株—热带假丝酵母菌,实验对其降解石油的特性进行研究。方法通过红外光谱及薄层色谱对热带假丝酵母菌的代谢产物进行分析,并采用气相色谱法及四组分实验对热带假丝酵母菌降解前后的石油... 目的从油田含油土壤中筛选出了一株石油高效降解菌株—热带假丝酵母菌,实验对其降解石油的特性进行研究。方法通过红外光谱及薄层色谱对热带假丝酵母菌的代谢产物进行分析,并采用气相色谱法及四组分实验对热带假丝酵母菌降解前后的石油含量及组成进行了检测。结果实验发现,该菌株的适宜生长温度为30~35℃,当温度为32℃时,其在7天内对石油的降解率可以达到81.6%,而且对较难降解的芳香烃和沥青质也有良好的降解效果。针对初始含油率为5.21%的含油污泥,其在90天内对石油的降解率达到80.5%。结论实验所筛选的热带假丝酵母菌能够以葡萄糖和原油为唯一碳源代谢脂肽类生物表面活性剂,该脂肽表面活性剂具有很强的表面活性,对石油具有良好的乳化分散作用,且该菌株对原油具有很高的降解效率。实验所筛选的热带假丝酵母菌在含油土壤的修复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油污泥 石油降解菌 表面活性剂 生物修复
下载PDF
深层灰岩裂隙含水层的微生物种群特征及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2
20
作者 初慧 朱恒华 +4 位作者 杨丽芝 林国庆 唐晓梦 孙静 周思凡 《地球与环境》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05-111,共7页
淄博深层灰岩裂隙含水层遭受石油污染已有30年,含水层中微生物降解对污染物的去除起到重要的作用,目前有关深层灰岩裂隙含水层中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相关研究较少。本文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研究区灰岩岩溶裂隙介质表面及地下水中... 淄博深层灰岩裂隙含水层遭受石油污染已有30年,含水层中微生物降解对污染物的去除起到重要的作用,目前有关深层灰岩裂隙含水层中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相关研究较少。本文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研究区灰岩岩溶裂隙介质表面及地下水中的微生物种群结构进行了研究,对石油降解菌的种群特征及多样性进行了探讨,并利用RDA对典型石油降解菌与理化因子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含水层中的菌群主要属于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子囊菌门(Ascomycota),且地下水比灰岩岩溶裂隙介质表面呈现出更高的生物多样性;含水层中石油降解细菌主要属于脱硫弧菌属(Desulfovibrio)、类诺卡氏菌属(Nocardioides)、假黄色单胞菌属(Pseudoxanthomonas)等,石油降解真菌主要来自煤炱目(Capnodiales)、座囊菌目(Dothideales)、银耳目(Tremellales)中的菌种;地下水中的石油降解细菌、真菌与总石油烃(TPH)、全磷(TP)和全氮(TN)的相关性比灰岩岩溶裂隙介质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灰岩含水层 微生物种群特征 微生物多样性 石油降解菌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