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7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别具特色的文体实验——李洱《花腔》的文体分析 被引量:2
1
作者 王军亮 《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3期72-74,共3页
分析了李洱的《花腔》在整体结构和叙述手法上的创新;作者设计了三个不同的讲述者,使文章呈现出一种"碎片化"的结构模式,不同讲述者也构成了文章叙述视角的转换,同时,多个特殊历史时期话语的运用在丰富文章语言的同时也形成... 分析了李洱的《花腔》在整体结构和叙述手法上的创新;作者设计了三个不同的讲述者,使文章呈现出一种"碎片化"的结构模式,不同讲述者也构成了文章叙述视角的转换,同时,多个特殊历史时期话语的运用在丰富文章语言的同时也形成了人物语言的个性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腔》 碎片化结构 多重视角 个性化话语
下载PDF
个人化叙事的公共意识形态论 被引量:1
2
作者 李胜清 《东疆学刊》 CSSCI 2011年第2期23-27,111,共5页
个人化叙事是一种新的公共性表意模式。作为一种功能性的公共意义模式,它主要指涉个人与公共历史的互动关系。在性质归属上,它是一种以审美形式呈现的个体性的意识形态。在比较语境中,它表征着女性主义话语的伦理立场。在主题选择上,它... 个人化叙事是一种新的公共性表意模式。作为一种功能性的公共意义模式,它主要指涉个人与公共历史的互动关系。在性质归属上,它是一种以审美形式呈现的个体性的意识形态。在比较语境中,它表征着女性主义话语的伦理立场。在主题选择上,它言说着日常生活的公共历史意义。它本质上是一种文学公共性的无意识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个人化叙事 公共意识形态 女性主义话语 公共历史 无意识
下载PDF
从汉语书面叙事体的语篇结构看人物指称的分布和功能 被引量:15
3
作者 乐耀 《当代语言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38-347,共10页
本文考察了20篇书面叙事体材料中不同类型的人物指称成分在语篇中的分布情况,并引进"交际事件"的"时空组织"理论从叙事体语篇的结构揭示指称成分的语篇功能。本文认为,以时空组织为标记的所述事件作为叙事语篇的基... 本文考察了20篇书面叙事体材料中不同类型的人物指称成分在语篇中的分布情况,并引进"交际事件"的"时空组织"理论从叙事体语篇的结构揭示指称成分的语篇功能。本文认为,以时空组织为标记的所述事件作为叙事语篇的基本单位具有心理现实性。以完整的叙事语篇中的所述事件为依据总结了叙事语篇的结构模型,认为叙事语篇是一个由若干所述事件组成的所述事件群。文章从语篇结构角度分析了书面叙事语篇中人物指称的语篇功能表现,发现代词指称一般用于所述事件群的"非群首"位置,更准确的说是语篇句链之中;从功能的角度看,话题位置的代词指称用来把语篇句组成同一时空域下的话题链,多用来追踪回指故事人物。不定指的带有表示人物描写和人物活动修饰成分的名词指称常出现在语篇所述事件群之首;从功能的角度看,它主要用于引入新的指称对象或者再次引入之前提及过的指称对象,有时标示一个新的自然段落的开始。而其他的名词指称形式一般不出现在篇首,它们的语篇功能相似,都具有命名和追踪人物角色的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指称 叙事体 交际事件 所述事件 时空组织 语篇功能
原文传递
英汉第三人称代词回指话语分析 被引量:4
4
作者 曾竹青 《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0年第3期134-137,共4页
英汉人称代词的分布规律基本相同 ,所不同的是汉语代词的分布有很大的随机性。但尽管这样 ,汉语代词的分布仍然受到种种因素的制约。
关键词 回指 话语分析 英语 汉语 第三人称代词
下载PDF
“诗意”的幻灭:中国游记与近代日本人中国观之建立 被引量:13
5
作者 苏明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109-115,共7页
明治末至大正时期,在日本形成了一股中国旅行热,并催生了大批中国游记。这些中国游记真实记录了近代日本人中国观的演变轨迹:"现实中国"与"想象中国"间的巨大落差,使踏上中国土地的作家们产生了强烈的幻灭感,他们... 明治末至大正时期,在日本形成了一股中国旅行热,并催生了大批中国游记。这些中国游记真实记录了近代日本人中国观的演变轨迹:"现实中国"与"想象中国"间的巨大落差,使踏上中国土地的作家们产生了强烈的幻灭感,他们在游记中以互文方式对中国丑陋、落后的一面进行了大量过剩描写,彻底颠覆了日本人依据汉诗文建构的诗意中国形象。游记中形塑的中国形象带着鲜明的个人色彩,而亲历性则遮蔽了作家所置身其中的文化和意识形态空间。游记的互文性写作配合其亲历性特征制造出一种权威话语,使得游记所描述的扭曲变形的"中国"成为新的异国形象的生发点,进入日本的社会集体想象,并进而影响了近代日本人中国观的建立。中国游记在影响日本人中国观建立的同时,也给我们提供了一面反躬自省的他者之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游记 中国观 互文性 亲历性 权威话语
原文传递
特定历史语境中的个人话语——论《傅雷家书》 被引量:9
6
作者 杨剑龙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6期47-53,共7页
“十七年”的文学创作以颂歌的基调为主,散文创作总体上缺乏真实感。傅雷的家书谈如何做人、谈爱情婚姻、谈艺术追求,以其真挚的情感、丰富的学识、深刻的哲理、流畅的文笔,使傅雷家书成为特定历史语境中保持着个人话语空间的真诚之作,... “十七年”的文学创作以颂歌的基调为主,散文创作总体上缺乏真实感。傅雷的家书谈如何做人、谈爱情婚姻、谈艺术追求,以其真挚的情感、丰富的学识、深刻的哲理、流畅的文笔,使傅雷家书成为特定历史语境中保持着个人话语空间的真诚之作,成为中国当代散文史上别具一格的真诚、精彩的篇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傅雷家书》 散文 历史语境 个人话语 艺术特色
下载PDF
女性叙事·个人话语·集体记忆——以梅卓长篇小说《神授·魔岭记》为例 被引量:8
7
作者 丹珍草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0年第2期123-131,共9页
女性叙事是藏族当代作家文学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梅卓的文学创作无疑是独树一帜的。梅卓新近出版的长篇小说《神授·魔岭记》将藏族民间文学和神话资源引入作家文本创作,讲述了藏区一个游牧部落——“东查仓部落”格萨尔史诗... 女性叙事是藏族当代作家文学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梅卓的文学创作无疑是独树一帜的。梅卓新近出版的长篇小说《神授·魔岭记》将藏族民间文学和神话资源引入作家文本创作,讲述了藏区一个游牧部落——“东查仓部落”格萨尔史诗神授艺人的故事。叙事打破了梦境、虚幻和现实之间的壁垒,将虚构的故事与实际的故事交织在一起,亦真亦幻,其想象力和诗意植根于“东查仓部落”真实的生活和藏地的现实世界。从民间口头文学格萨尔史诗说唱到长篇小说的书面创作,小说家的个人话语并不完全来自于自身经验,而是基于民族集体记忆的再想象与再创作,折射出文学生产、史诗传播及其阅读接受过程中格萨尔史诗的大众审美取向和情感结构转型。女性的叙事视角赋予了作品丰富的感性色彩和独特的抒情性,而对13岁少年神授艺人阿旺罗罗的成长历程及其情感世界和个体生命体验的细腻表达,既有童话的天真又有寓言的犀利,超越了女性叙事与特定民族叙事格局,呈现出宽广的文化立场和人性的温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授·魔岭记》 女性叙事 集体记忆 个人话语
下载PDF
公共话题转换为个人话语:修辞化及其限度 被引量:7
8
作者 谭学纯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73-81,共9页
公共话题转换为话语,有两种方向性选择:公共话语或个人话语。排除公共话语出场的刚性条件,本文倾向于在表意明确的语用环境下选择个人话语,这是基于目标受众、时空限制、话语模式可复制性、关键词新颖度、未知信息/已知信息含量、语用... 公共话题转换为话语,有两种方向性选择:公共话语或个人话语。排除公共话语出场的刚性条件,本文倾向于在表意明确的语用环境下选择个人话语,这是基于目标受众、时空限制、话语模式可复制性、关键词新颖度、未知信息/已知信息含量、语用成本、受众能量消耗等方面的综合考量。选择修辞化的个人话语,有利于重建"表达—接受"互动过程中的共同点,激发"人是修辞的动物"的潜能。个人话语是思想空间和认知向度的修辞化突围,但不是"去公共化",相反,前者并不拒绝非个人话语资源。非个人话语资源如何组织进个人话语的修辞结构,而又能摆脱公共话语压力,是表达者的个人智慧,也是心灵自由的话语表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话题 公共话语 个人话语 修辞化
下载PDF
新时代美好生活叙事的三重向度 被引量:1
9
作者 汪沛 《安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2期7-13,共7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新时代治国理政围绕“美好生活”的叙事主题,在三重向度上实现了创新:从人学向度而言,聚焦“现实的人”的主体性叙事,超越资本逻辑,克服现代性危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新时代治国理政围绕“美好生活”的叙事主题,在三重向度上实现了创新:从人学向度而言,聚焦“现实的人”的主体性叙事,超越资本逻辑,克服现代性危机对人的异化和物化等乱象,不断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从发展向度而论,在坚持“五位一体”全面发展的整体性叙事基础上,着眼于全人类共同价值,坚持“美美与共”的天下叙事,为人类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全人类共同发展;从生活维度观之,回归生活世界,坚持从“小康生活”到“美好生活”的叙事话语,遵循从“奋斗生活”到“幸福生活”的叙事进路,秉承从讲好美好生活故事到构建美好中国形象的叙事演进,讲深讲活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形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好生活 现实的人 叙事话语 美好中国
下载PDF
关于“定语+人称代词”结构的思考 被引量:3
10
作者 陈景元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第9期75-79,共5页
"定语+人称代词"结构已成为现代汉语里富有生命力和表现力的语言现象,汉语学界对它的态度也从否定或保留到肯定。该结构在汉语的生根并定型,必定有其特殊的语用价值。文章从语言的表达形态和话语分析两方面对该结构进行思考,... "定语+人称代词"结构已成为现代汉语里富有生命力和表现力的语言现象,汉语学界对它的态度也从否定或保留到肯定。该结构在汉语的生根并定型,必定有其特殊的语用价值。文章从语言的表达形态和话语分析两方面对该结构进行思考,认为该结构是语言形态运转的最好的例证,修饰和陈述之间可以互相转化,定语不一定是提高定指性或指别度,也可以看成是一种语义陈述。该结构是发话人的一种信息编排策略,无论处于话题位置还是宾语位置,都具有信息强调的功能。该结构是上下文逻辑关系、语言表达和信息交流的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语 人称代词 指称 陈述 修饰 话语分析
下载PDF
“改革文学”是如何“炼”成的——以张洁《沉重的翅膀》的版本变迁为考察对象 被引量:2
11
作者 金宏宇 徐文泰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51-58,共8页
一直以来,张洁的《沉重的翅膀》被作为"改革文学"的典范来解读和化约。然而,仔细比对、辨析其三个不同版本,可以发现它经历了一个对主流改革文学书写模式的探索性突破到逐渐修复回调的过程。无论是创作主旨的复义性、改革人... 一直以来,张洁的《沉重的翅膀》被作为"改革文学"的典范来解读和化约。然而,仔细比对、辨析其三个不同版本,可以发现它经历了一个对主流改革文学书写模式的探索性突破到逐渐修复回调的过程。无论是创作主旨的复义性、改革人物的塑造问题,还是在如何言说时代与历史方面,都不能用改革文学的一般概念和措辞去简化文本改动背后的丰富内涵。版本的变迁,反映出1980年代个人话语的多义性与主流话语的同一性之间的交叉与碰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重的翅膀》 1980年代 改革文学 个人话语 主流话语 版本变迁
原文传递
笛卡尔与维特根斯坦论心理学话语的不对称性 被引量:1
12
作者 张学广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7,共7页
现在时第一人称与第三人称心理学话语存在确实性方面的不对称性,这是笛卡尔通过“我思”发现的重要心理现象。但是,对于如何理解这种不对称现象的根源,笛卡尔和维特根斯坦存在着重大分歧。笛卡尔使用知识断言形成二元论的解释,将第一人... 现在时第一人称与第三人称心理学话语存在确实性方面的不对称性,这是笛卡尔通过“我思”发现的重要心理现象。但是,对于如何理解这种不对称现象的根源,笛卡尔和维特根斯坦存在着重大分歧。笛卡尔使用知识断言形成二元论的解释,将第一人称心理学话语看作我对自己心理的报道,将第三人称话语看作他通过他人外在言行的证据而间接推及的猜测。在维特根斯坦看来,这种知识断言解释既使第一人称话语失去了笛卡尔所宣称的要加以保障的确实性,也使对第三人称话语的理解陷入彻底的怀疑论。维特根斯坦通过对心理概念的语法分析而提供了一套颠覆笛卡尔主义、揭示心理现象本性的创造性解释,他认为:现在时第一人称心理学话语是一个人心理的直接表达,具有与人类其他原始行为一样无可辩驳的确实性;现在时第三人称心理学话语则涉及将他人的外在言行与内在心理紧密关联起来的心理模式。他经由对“看作”两种用法的仔细辨析而发现了人的心理模式,彻底揭开了第三人称心理学话语中确实性和不确实性的真正根源,也深入批判了笛卡尔二元论据此产生的“名称和对象”模型,从而与心理主义和行为主义都划清了界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笛卡尔 维特根斯坦 人称 心理学话语 不对称性
下载PDF
从认知角度看语篇中人称代词的理解 被引量:1
13
作者 唐宇 《科教文汇》 2018年第3期175-177,共3页
英语中的人称代词无论从语法形式上还是语义上看似比较简单,但它在语篇理解中的作用不可小视。从认知的角度出发,人称代词的指称与认知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这种联系对语篇的理解起着重要的作用,对外语教学也具有积极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 人称代词 认知 语篇 英语教学
下载PDF
女性独特话语的找寻及尝试——试论残雪小说文本的后现代性
14
作者 陈娇华 《常熟高专学报》 2002年第1期65-68,共4页
残雪是女性文学发展史上一位重要的作家 ,她采用了一种与以往女性作家创作决然不同的叙事模式 ,她既不去揭批男性中心社会中女性的受抑境遇 ,也不去抒写女性的勃勃生命力及创造性 ,而是以其个人化的写作方式 ,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怪异、诡... 残雪是女性文学发展史上一位重要的作家 ,她采用了一种与以往女性作家创作决然不同的叙事模式 ,她既不去揭批男性中心社会中女性的受抑境遇 ,也不去抒写女性的勃勃生命力及创造性 ,而是以其个人化的写作方式 ,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怪异、诡秘的女性世界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性 独特话语 残雪 小说文本 情感 个人化 幽闭 叙述策略
下载PDF
改革开放四十年教育改革发展的个人话语述评
15
作者 周建强 《陇东学院学报》 2022年第3期91-95,共5页
改革开放四十年我国教育从“十年文革”后的恢复提高到全面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从恢复高考制度后的高等精英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大众化等各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本文试图用民间话语进行教育叙述与评述我国的教育现代化改革发展的民间图... 改革开放四十年我国教育从“十年文革”后的恢复提高到全面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从恢复高考制度后的高等精英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大众化等各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本文试图用民间话语进行教育叙述与评述我国的教育现代化改革发展的民间图景和民间愿景。新时期至新时代我国教育现代化改革发展的外延更趋宽广丰富,其内涵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与生命成长,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和建构立体多维、充满中国智慧的教育现代化发展方案和教育发展共同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革开放“四十年” 教育改革发展 个人话语 漫谈述评
下载PDF
公共话题转换为文学话语——《人民文学》“纪念鲁迅”散文的修辞分析
16
作者 董瑞兰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2022年第7期68-75,共8页
公共话题转换为文学话语,可能呈现为公共话语,也可能流露出个体话语。通过对《人民文学》“纪念鲁迅”散文话语的研究发现,主体如何揭示身份符号的价值和如何开展表意活动,这是对鲁迅公共形象或个体形象进行民族认同的过程,也是用鲁迅... 公共话题转换为文学话语,可能呈现为公共话语,也可能流露出个体话语。通过对《人民文学》“纪念鲁迅”散文话语的研究发现,主体如何揭示身份符号的价值和如何开展表意活动,这是对鲁迅公共形象或个体形象进行民族认同的过程,也是用鲁迅精神整合中华民族情感资源的过程。选择公共空间叙述,较大可能呈现公共话语,也有可能呈现个体话语;选择个体空间叙述,较大可能呈现个体话语,也有可能强化公共话语。“我”以怎样的话语纪念鲁迅,需要主体自觉调整公共认知与个体认知的含量,其背后隐藏着身份角色、目标受众和传播效能等复杂因素。从广义修辞学角度切入以上重要问题,是对鲁迅接受的再接受,可以为鲁迅纪念研究提供新的阐释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话题 个体话语 纪念鲁迅 《人民文学》 广义修辞学
下载PDF
后现代主义视野下教师个体话语空间的培植 被引量:1
17
作者 钟华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第4期125-127,共3页
教师话语是教师在课堂上为组织和从事教学所使用的语言。教师的课堂话语不仅是传播知识的工具,更是教师构建各种课堂形态的言说方式。本文从后现代的视角重新审视了教师个体话语的涵义,并对教师个体话语空间培植的可能性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后现代主义 教师 个体话语
下载PDF
当诗人遇上革命:皈依还是疏离?——论张光年建国前后诗歌创作的变化
18
作者 冯姣姣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5年第18期180-181,共2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历史斑驳复杂,而我国一代文人的命运也历经坎坷。借以诗人张光年为例,试解答这两难问题:当诗人遇上革命,皈依还是疏离?通过展示建国前夕直到十七年期间,文学面临的时代纷纭和诗人们普遍进行的话语抉择,进一步解读... 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历史斑驳复杂,而我国一代文人的命运也历经坎坷。借以诗人张光年为例,试解答这两难问题:当诗人遇上革命,皈依还是疏离?通过展示建国前夕直到十七年期间,文学面临的时代纷纭和诗人们普遍进行的话语抉择,进一步解读张光年的诗歌、歌词创作,深刻审视当时文坛个人话语与时代话语的消长,以发现真实的历史,作出严肃的追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光年 诗歌创作 个人话语 时代话语
下载PDF
美国总统竞选辩论中“our+N”的批评话语分析
19
作者 武保勤 《外国语言文学》 2021年第5期461-474,524,558,共16页
基于批评话语分析理论,借助Landcx语料库检索软件对2016年美国总统竞选中的三场辩论进行统计分析,探讨了希拉里和特朗普在"our+N"使用上的差异。研究发现,希拉里、特朗普在"our+N"的使用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具体表现... 基于批评话语分析理论,借助Landcx语料库检索软件对2016年美国总统竞选中的三场辩论进行统计分析,探讨了希拉里和特朗普在"our+N"使用上的差异。研究发现,希拉里、特朗普在"our+N"的使用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具体表现在:第一,希拉里更多呈现积极正面的国家形象,而特朗普使用大量负面评价词汇描述美国的现状;第二,希拉里倾向于展现自己的政治经验并凸显其在妇女、儿童权益保护方面取得的成就,特朗普则更加强调就业给美国民众带来的实际利益。第三,希拉里强调巩固盟友关系,维持国家稳定性,而特朗普强调改变,更多体现美国人的忧患意识。双方"our+N"使用差异的根本原因在于其政治主张以及所代表党派利益的不同。本研究有助于认识政治话语中人称代词使用所达到的语境效果,对观察和分析政治话语尤其是其话语构成成分的语用价值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总统竞选辩论 人称代词 政治话语 “our+N” 批评话语分析
原文传递
革命历史书写中个人话语与国家意识形态话语的错位对接——《青春之歌》初版本与再版本内在冲突考辨
20
作者 郭剑敏 《阴山学刊》 2009年第6期51-54,共4页
《青春之歌》的初版本与再版本在内容上有诸多的不协调之处,这一结果的出现,来自于作家对主人公林道静这一形象在两个版本中角色定位的内在冲突。再版本中的林道静已偏离了作家的写作初衷与原有的形象发展轨道,这反映了作品写作年代的... 《青春之歌》的初版本与再版本在内容上有诸多的不协调之处,这一结果的出现,来自于作家对主人公林道静这一形象在两个版本中角色定位的内在冲突。再版本中的林道静已偏离了作家的写作初衷与原有的形象发展轨道,这反映了作品写作年代的国家意识形态话语对作家个人话语的制约与修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革命历史 《青春之歌》 个人话语 意识形态话语 版本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