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7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英汉第三人称代词回指话语分析 被引量:4
1
作者 曾竹青 《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0年第3期134-137,共4页
英汉人称代词的分布规律基本相同 ,所不同的是汉语代词的分布有很大的随机性。但尽管这样 ,汉语代词的分布仍然受到种种因素的制约。
关键词 回指 话语分析 英语 汉语 第三人称代词
下载PDF
“诗意”的幻灭:中国游记与近代日本人中国观之建立 被引量:13
2
作者 苏明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109-115,共7页
明治末至大正时期,在日本形成了一股中国旅行热,并催生了大批中国游记。这些中国游记真实记录了近代日本人中国观的演变轨迹:"现实中国"与"想象中国"间的巨大落差,使踏上中国土地的作家们产生了强烈的幻灭感,他们... 明治末至大正时期,在日本形成了一股中国旅行热,并催生了大批中国游记。这些中国游记真实记录了近代日本人中国观的演变轨迹:"现实中国"与"想象中国"间的巨大落差,使踏上中国土地的作家们产生了强烈的幻灭感,他们在游记中以互文方式对中国丑陋、落后的一面进行了大量过剩描写,彻底颠覆了日本人依据汉诗文建构的诗意中国形象。游记中形塑的中国形象带着鲜明的个人色彩,而亲历性则遮蔽了作家所置身其中的文化和意识形态空间。游记的互文性写作配合其亲历性特征制造出一种权威话语,使得游记所描述的扭曲变形的"中国"成为新的异国形象的生发点,进入日本的社会集体想象,并进而影响了近代日本人中国观的建立。中国游记在影响日本人中国观建立的同时,也给我们提供了一面反躬自省的他者之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游记 中国观 互文性 亲历性 权威话语
原文传递
特定历史语境中的个人话语——论《傅雷家书》 被引量:9
3
作者 杨剑龙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6期47-53,共7页
“十七年”的文学创作以颂歌的基调为主,散文创作总体上缺乏真实感。傅雷的家书谈如何做人、谈爱情婚姻、谈艺术追求,以其真挚的情感、丰富的学识、深刻的哲理、流畅的文笔,使傅雷家书成为特定历史语境中保持着个人话语空间的真诚之作,... “十七年”的文学创作以颂歌的基调为主,散文创作总体上缺乏真实感。傅雷的家书谈如何做人、谈爱情婚姻、谈艺术追求,以其真挚的情感、丰富的学识、深刻的哲理、流畅的文笔,使傅雷家书成为特定历史语境中保持着个人话语空间的真诚之作,成为中国当代散文史上别具一格的真诚、精彩的篇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傅雷家书》 散文 历史语境 个人话语 艺术特色
下载PDF
女性叙事·个人话语·集体记忆——以梅卓长篇小说《神授·魔岭记》为例 被引量:8
4
作者 丹珍草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0年第2期123-131,共9页
女性叙事是藏族当代作家文学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梅卓的文学创作无疑是独树一帜的。梅卓新近出版的长篇小说《神授·魔岭记》将藏族民间文学和神话资源引入作家文本创作,讲述了藏区一个游牧部落——“东查仓部落”格萨尔史诗... 女性叙事是藏族当代作家文学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梅卓的文学创作无疑是独树一帜的。梅卓新近出版的长篇小说《神授·魔岭记》将藏族民间文学和神话资源引入作家文本创作,讲述了藏区一个游牧部落——“东查仓部落”格萨尔史诗神授艺人的故事。叙事打破了梦境、虚幻和现实之间的壁垒,将虚构的故事与实际的故事交织在一起,亦真亦幻,其想象力和诗意植根于“东查仓部落”真实的生活和藏地的现实世界。从民间口头文学格萨尔史诗说唱到长篇小说的书面创作,小说家的个人话语并不完全来自于自身经验,而是基于民族集体记忆的再想象与再创作,折射出文学生产、史诗传播及其阅读接受过程中格萨尔史诗的大众审美取向和情感结构转型。女性的叙事视角赋予了作品丰富的感性色彩和独特的抒情性,而对13岁少年神授艺人阿旺罗罗的成长历程及其情感世界和个体生命体验的细腻表达,既有童话的天真又有寓言的犀利,超越了女性叙事与特定民族叙事格局,呈现出宽广的文化立场和人性的温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授·魔岭记》 女性叙事 集体记忆 个人话语
下载PDF
公共话题转换为个人话语:修辞化及其限度 被引量:7
5
作者 谭学纯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73-81,共9页
公共话题转换为话语,有两种方向性选择:公共话语或个人话语。排除公共话语出场的刚性条件,本文倾向于在表意明确的语用环境下选择个人话语,这是基于目标受众、时空限制、话语模式可复制性、关键词新颖度、未知信息/已知信息含量、语用... 公共话题转换为话语,有两种方向性选择:公共话语或个人话语。排除公共话语出场的刚性条件,本文倾向于在表意明确的语用环境下选择个人话语,这是基于目标受众、时空限制、话语模式可复制性、关键词新颖度、未知信息/已知信息含量、语用成本、受众能量消耗等方面的综合考量。选择修辞化的个人话语,有利于重建"表达—接受"互动过程中的共同点,激发"人是修辞的动物"的潜能。个人话语是思想空间和认知向度的修辞化突围,但不是"去公共化",相反,前者并不拒绝非个人话语资源。非个人话语资源如何组织进个人话语的修辞结构,而又能摆脱公共话语压力,是表达者的个人智慧,也是心灵自由的话语表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话题 公共话语 个人话语 修辞化
下载PDF
关于“定语+人称代词”结构的思考 被引量:3
6
作者 陈景元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第9期75-79,共5页
"定语+人称代词"结构已成为现代汉语里富有生命力和表现力的语言现象,汉语学界对它的态度也从否定或保留到肯定。该结构在汉语的生根并定型,必定有其特殊的语用价值。文章从语言的表达形态和话语分析两方面对该结构进行思考,... "定语+人称代词"结构已成为现代汉语里富有生命力和表现力的语言现象,汉语学界对它的态度也从否定或保留到肯定。该结构在汉语的生根并定型,必定有其特殊的语用价值。文章从语言的表达形态和话语分析两方面对该结构进行思考,认为该结构是语言形态运转的最好的例证,修饰和陈述之间可以互相转化,定语不一定是提高定指性或指别度,也可以看成是一种语义陈述。该结构是发话人的一种信息编排策略,无论处于话题位置还是宾语位置,都具有信息强调的功能。该结构是上下文逻辑关系、语言表达和信息交流的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语 人称代词 指称 陈述 修饰 话语分析
下载PDF
“改革文学”是如何“炼”成的——以张洁《沉重的翅膀》的版本变迁为考察对象 被引量:2
7
作者 金宏宇 徐文泰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51-58,共8页
一直以来,张洁的《沉重的翅膀》被作为"改革文学"的典范来解读和化约。然而,仔细比对、辨析其三个不同版本,可以发现它经历了一个对主流改革文学书写模式的探索性突破到逐渐修复回调的过程。无论是创作主旨的复义性、改革人... 一直以来,张洁的《沉重的翅膀》被作为"改革文学"的典范来解读和化约。然而,仔细比对、辨析其三个不同版本,可以发现它经历了一个对主流改革文学书写模式的探索性突破到逐渐修复回调的过程。无论是创作主旨的复义性、改革人物的塑造问题,还是在如何言说时代与历史方面,都不能用改革文学的一般概念和措辞去简化文本改动背后的丰富内涵。版本的变迁,反映出1980年代个人话语的多义性与主流话语的同一性之间的交叉与碰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重的翅膀》 1980年代 改革文学 个人话语 主流话语 版本变迁
原文传递
从认知角度看语篇中人称代词的理解 被引量:1
8
作者 唐宇 《科教文汇》 2018年第3期175-177,共3页
英语中的人称代词无论从语法形式上还是语义上看似比较简单,但它在语篇理解中的作用不可小视。从认知的角度出发,人称代词的指称与认知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这种联系对语篇的理解起着重要的作用,对外语教学也具有积极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 人称代词 认知 语篇 英语教学
下载PDF
改革开放四十年教育改革发展的个人话语述评
9
作者 周建强 《陇东学院学报》 2022年第3期91-95,共5页
改革开放四十年我国教育从“十年文革”后的恢复提高到全面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从恢复高考制度后的高等精英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大众化等各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本文试图用民间话语进行教育叙述与评述我国的教育现代化改革发展的民间图... 改革开放四十年我国教育从“十年文革”后的恢复提高到全面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从恢复高考制度后的高等精英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大众化等各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本文试图用民间话语进行教育叙述与评述我国的教育现代化改革发展的民间图景和民间愿景。新时期至新时代我国教育现代化改革发展的外延更趋宽广丰富,其内涵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与生命成长,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和建构立体多维、充满中国智慧的教育现代化发展方案和教育发展共同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革开放“四十年” 教育改革发展 个人话语 漫谈述评
下载PDF
公共话题转换为文学话语——《人民文学》“纪念鲁迅”散文的修辞分析
10
作者 董瑞兰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2022年第7期68-75,共8页
公共话题转换为文学话语,可能呈现为公共话语,也可能流露出个体话语。通过对《人民文学》“纪念鲁迅”散文话语的研究发现,主体如何揭示身份符号的价值和如何开展表意活动,这是对鲁迅公共形象或个体形象进行民族认同的过程,也是用鲁迅... 公共话题转换为文学话语,可能呈现为公共话语,也可能流露出个体话语。通过对《人民文学》“纪念鲁迅”散文话语的研究发现,主体如何揭示身份符号的价值和如何开展表意活动,这是对鲁迅公共形象或个体形象进行民族认同的过程,也是用鲁迅精神整合中华民族情感资源的过程。选择公共空间叙述,较大可能呈现公共话语,也有可能呈现个体话语;选择个体空间叙述,较大可能呈现个体话语,也有可能强化公共话语。“我”以怎样的话语纪念鲁迅,需要主体自觉调整公共认知与个体认知的含量,其背后隐藏着身份角色、目标受众和传播效能等复杂因素。从广义修辞学角度切入以上重要问题,是对鲁迅接受的再接受,可以为鲁迅纪念研究提供新的阐释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话题 个体话语 纪念鲁迅 《人民文学》 广义修辞学
下载PDF
后现代主义视野下教师个体话语空间的培植 被引量:1
11
作者 钟华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第4期125-127,共3页
教师话语是教师在课堂上为组织和从事教学所使用的语言。教师的课堂话语不仅是传播知识的工具,更是教师构建各种课堂形态的言说方式。本文从后现代的视角重新审视了教师个体话语的涵义,并对教师个体话语空间培植的可能性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后现代主义 教师 个体话语
下载PDF
当诗人遇上革命:皈依还是疏离?——论张光年建国前后诗歌创作的变化
12
作者 冯姣姣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5年第18期180-181,共2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历史斑驳复杂,而我国一代文人的命运也历经坎坷。借以诗人张光年为例,试解答这两难问题:当诗人遇上革命,皈依还是疏离?通过展示建国前夕直到十七年期间,文学面临的时代纷纭和诗人们普遍进行的话语抉择,进一步解读... 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历史斑驳复杂,而我国一代文人的命运也历经坎坷。借以诗人张光年为例,试解答这两难问题:当诗人遇上革命,皈依还是疏离?通过展示建国前夕直到十七年期间,文学面临的时代纷纭和诗人们普遍进行的话语抉择,进一步解读张光年的诗歌、歌词创作,深刻审视当时文坛个人话语与时代话语的消长,以发现真实的历史,作出严肃的追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光年 诗歌创作 个人话语 时代话语
下载PDF
美国总统竞选辩论中“our+N”的批评话语分析
13
作者 武保勤 《外国语言文学》 2021年第5期461-474,524,558,共16页
基于批评话语分析理论,借助Landcx语料库检索软件对2016年美国总统竞选中的三场辩论进行统计分析,探讨了希拉里和特朗普在"our+N"使用上的差异。研究发现,希拉里、特朗普在"our+N"的使用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具体表现... 基于批评话语分析理论,借助Landcx语料库检索软件对2016年美国总统竞选中的三场辩论进行统计分析,探讨了希拉里和特朗普在"our+N"使用上的差异。研究发现,希拉里、特朗普在"our+N"的使用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具体表现在:第一,希拉里更多呈现积极正面的国家形象,而特朗普使用大量负面评价词汇描述美国的现状;第二,希拉里倾向于展现自己的政治经验并凸显其在妇女、儿童权益保护方面取得的成就,特朗普则更加强调就业给美国民众带来的实际利益。第三,希拉里强调巩固盟友关系,维持国家稳定性,而特朗普强调改变,更多体现美国人的忧患意识。双方"our+N"使用差异的根本原因在于其政治主张以及所代表党派利益的不同。本研究有助于认识政治话语中人称代词使用所达到的语境效果,对观察和分析政治话语尤其是其话语构成成分的语用价值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总统竞选辩论 人称代词 政治话语 “our+N” 批评话语分析
原文传递
革命历史书写中个人话语与国家意识形态话语的错位对接——《青春之歌》初版本与再版本内在冲突考辨
14
作者 郭剑敏 《阴山学刊》 2009年第6期51-54,共4页
《青春之歌》的初版本与再版本在内容上有诸多的不协调之处,这一结果的出现,来自于作家对主人公林道静这一形象在两个版本中角色定位的内在冲突。再版本中的林道静已偏离了作家的写作初衷与原有的形象发展轨道,这反映了作品写作年代的... 《青春之歌》的初版本与再版本在内容上有诸多的不协调之处,这一结果的出现,来自于作家对主人公林道静这一形象在两个版本中角色定位的内在冲突。再版本中的林道静已偏离了作家的写作初衷与原有的形象发展轨道,这反映了作品写作年代的国家意识形态话语对作家个人话语的制约与修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革命历史 《青春之歌》 个人话语 意识形态话语 版本
下载PDF
告别了帕尔纳斯的诗人们——中国新诗创作的后现代主义转向
15
作者 许济涛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1期59-62,共4页
后现代主义光照之下的中国文学如何发生变化 ,走向何处 ,一直是个吸引人的话题。本文就试图借用后现代主义研究中的一些基本理念 ,通过对中国建国以来 ,尤其是进入 90年代以后的新诗创作特点和与之相比较早时期新诗创作特点的比较 ,展... 后现代主义光照之下的中国文学如何发生变化 ,走向何处 ,一直是个吸引人的话题。本文就试图借用后现代主义研究中的一些基本理念 ,通过对中国建国以来 ,尤其是进入 90年代以后的新诗创作特点和与之相比较早时期新诗创作特点的比较 ,展示出在后现代主义大潮影响之下 ,中国文学中的一隅———诗歌创作所产生的变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现代主义 中国新诗 宏大叙事 个人话语
下载PDF
英语第三人称代词的内指照应和译文的连贯
16
作者 程跃珍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8期75-78,共4页
在英语的照应关系中,人称照应占有很大的比重。第三人称代词在英语文本中的频繁使用使其成为英语文本的一个重要衔接手段,对语篇的连贯起着重要的作用。译者应从语篇分析的角度正确解读第三人称代词内指照应的衔接功能,分析第三人称代... 在英语的照应关系中,人称照应占有很大的比重。第三人称代词在英语文本中的频繁使用使其成为英语文本的一个重要衔接手段,对语篇的连贯起着重要的作用。译者应从语篇分析的角度正确解读第三人称代词内指照应的衔接功能,分析第三人称代词在具体的英语文本中所起的衔接作用以及正确地解构其所指对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称照应 指代成分 所指对象 语篇衔接 连贯
下载PDF
当代儿童小说中人称代词的交互主观性——以《漂亮老师和坏小子》为例
17
作者 林忠 秦豆 《语言历史论丛》 2021年第1期108-126,3-4,共21页
本文以小说《漂亮老师和坏小子》;为语料,用话语分析方法讨论小说中人称代词的选择和运用怎样体现语言的交互主观性特征。研究发现,无论说话人的身份是什么,在发出话语时通常都会考虑对方对自己话语内容的接受度以及对方的面子和身份而... 本文以小说《漂亮老师和坏小子》;为语料,用话语分析方法讨论小说中人称代词的选择和运用怎样体现语言的交互主观性特征。研究发现,无论说话人的身份是什么,在发出话语时通常都会考虑对方对自己话语内容的接受度以及对方的面子和身份而采用有利于当时交际的人称代词来称呼对方或者自己,交谈双方对人称代词的这种使用选择就体现了人称代词的交互主观性。具体地说,体现交互主观性的人称代词多为"我们"转指"我"、"你们"转指"你"以及"你"的任指,所以第一人称代词复数形式和第二人称代词是交互主观性的话语标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互主观性 人称代词 话语分析
原文传递
论女性“个人化”写作之衰落
18
作者 吴春 《广东女性职业教育论坛》 2009年第4期26-30,共5页
女性“个人化写作”的出现是20世纪90年代文学由“精英”走向“个人”过程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女作家们用个人经验消解男权话语权威,用日常生活反抗反抗宏大叙述,开辟了女性写作一扇新窗,但随着市场化及对个人经验反复叙述的限制,其... 女性“个人化写作”的出现是20世纪90年代文学由“精英”走向“个人”过程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女作家们用个人经验消解男权话语权威,用日常生活反抗反抗宏大叙述,开辟了女性写作一扇新窗,但随着市场化及对个人经验反复叙述的限制,其不可避免地从飞升走向徘徊。试分析女性“个人化”写作衰落中的市场及文化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个人化”写作 女性写作 男权话语 公共写作
下载PDF
个人话语与历史叙事——论张洁的小说创作
19
作者 丁学芳 《西安欧亚学院学报》 2008年第2期66-68,共3页
对张洁的整体创作历程进行了梳理和回顾,主要讨论了张洁作为一个女性作家在创作上的个人特色,显示了以爱情和生活经验为主要书写内容的个人话语在其小说创作中的重要地位;以《无字》为范本提出了作者作为对政治、历史有独特情结的"... 对张洁的整体创作历程进行了梳理和回顾,主要讨论了张洁作为一个女性作家在创作上的个人特色,显示了以爱情和生活经验为主要书写内容的个人话语在其小说创作中的重要地位;以《无字》为范本提出了作者作为对政治、历史有独特情结的"那个时代"的作家,其作品所展现的新的历史风范和历史感觉;分析了由于自传式的叙事特色和叙事手法使小说呈现出的个人极端的情绪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个人话语 叙事 新历史主义
下载PDF
个人话语对宏大历史叙事模式的消解
20
作者 王衍营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第10期22-24,共3页
姜文的作品带有明显的"个性印记",他用"姜文化的电影语言"演绎着自己对历史的记忆,以全新、颠覆性的视角来重新讲述历史。姜文的三部作品《阳光灿烂的日子》、《鬼子来了》、《太阳照常升起》都以极具个性化的电影... 姜文的作品带有明显的"个性印记",他用"姜文化的电影语言"演绎着自己对历史的记忆,以全新、颠覆性的视角来重新讲述历史。姜文的三部作品《阳光灿烂的日子》、《鬼子来了》、《太阳照常升起》都以极具个性化的电影语言,构筑起独特的个人话语空间,消解着传统的宏大历史叙事模式,直指那段在人们的记忆中无法抹去的动荡、荒谬、压抑的历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姜文 个人话语 权威叙事 消解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