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0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腓动脉终末穿支蒂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96
1
作者 柴益民 林崇正 +2 位作者 陈彦堃 陈汉东 邱勋永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167-169,共3页
目的 报道改进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手术方法及临床应用效果。 方法 在解剖观测基础上设计以腓动脉终末穿支为血管蒂 ,沿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轴线切取皮瓣转位修复小腿下段及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 结果 临床应用 7例 ,皮瓣全部成... 目的 报道改进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手术方法及临床应用效果。 方法 在解剖观测基础上设计以腓动脉终末穿支为血管蒂 ,沿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轴线切取皮瓣转位修复小腿下段及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 结果 临床应用 7例 ,皮瓣全部成活 ,皮瓣面积 30 cm× 10 cm~ 2 3cm× 8cm,穿支血管蒂长 1.6~ 3.0 cm。随访 6~ 12个月 ,皮瓣质地优良 ,外形与功能改善满意。 结论 该术式扩大了皮瓣的切取面积及修复范围 ,皮瓣血供可靠 ,手术简便 ,适用于修复小腿下段及足踝部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科皮瓣 腓动脉 腓肠神经 下肢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 临床应用
原文传递
腓动脉穿支跨区供血的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的解剖和临床应用 被引量:58
2
作者 杨大平 方冬云 +1 位作者 郭铁芳 韩雪峰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24-26,共3页
目的 观察小腿皮肤腓浅动脉与腓动脉穿支之间的吻合联系 ,设计以腓动脉穿支为蒂的岛状皮瓣。方法  10具新鲜尸体 2 0侧肢体血管灌注氧化铅—明胶混合液 ,通过X线片显示小腿皮肤内的血管结构和血管之间的吻合。在此基础上应用了跨区供... 目的 观察小腿皮肤腓浅动脉与腓动脉穿支之间的吻合联系 ,设计以腓动脉穿支为蒂的岛状皮瓣。方法  10具新鲜尸体 2 0侧肢体血管灌注氧化铅—明胶混合液 ,通过X线片显示小腿皮肤内的血管结构和血管之间的吻合。在此基础上应用了跨区供血的腓动脉穿支蒂逆行岛状皮瓣 2 6例。结果 解剖研究表明小腿腓肠神经营养血管主要来自腓浅动脉。在外踝后上方 4~ 7cm处腓动脉穿支与腓浅动脉或动脉网形成广泛吻合。以腓动脉穿支为蒂设计包含腓肠神经及其伴行的腓浅动脉和小隐静脉的返流岛状皮瓣 2 6例 ,皮瓣全部成活。结论 跨区供血的腓动脉穿支为蒂的岛状皮瓣 ,为修复小腿远端及足跟部软组织缺损提供了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腓动脉 供血 小腿 临床应用 吻合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 皮肤 解剖研究 明胶 混合液
原文传递
腓动脉穿支皮瓣的应用解剖 被引量:52
3
作者 李匡文 唐举玉 +3 位作者 刘昌雄 谢松林 刘鸣江 陶克奇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82-385,共4页
目的为腓动脉穿支皮瓣的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15例新鲜中国成人小腿标本,红色乳胶灌注,观测腓动脉穿支数目、分布、蒂长与外径、走行与类别。结果 15例标本共出现68个穿支,每侧4.5个穿支,小腿外侧近端穿支呈多源性;腓动脉在腓... 目的为腓动脉穿支皮瓣的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15例新鲜中国成人小腿标本,红色乳胶灌注,观测腓动脉穿支数目、分布、蒂长与外径、走行与类别。结果 15例标本共出现68个穿支,每侧4.5个穿支,小腿外侧近端穿支呈多源性;腓动脉在腓骨头下10~15 cm节段穿支数所占比例最大,这一区间穿支蒂最长,为(5.23±0.75)cm;腓骨头下5~20 cm范围内穿支外径较粗,小腿外侧近段穿支以比目鱼肌肌穿支为主,中远段以长屈肌肌穿支和肌间隙支为主。结论腓骨头下10~15 cm节段腓动脉穿支较为恒定,穿支蒂较长,外径较粗,适合设计切取腓动脉穿支皮瓣游离移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穿支皮瓣 腓动脉 小腿 应用解剖
下载PDF
外踝后穿支皮瓣 被引量:44
4
作者 张世民 徐达传 +3 位作者 张发惠 袁锋 李海丰 俞光荣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45-348,356,共5页
目的:介绍外踝后穿支皮瓣的血管解剖基础与初步临床应用经验。方法:解剖观察外踝后间隙内腓动脉终末支发出的筋膜皮肤穿支情况。临床切取外踝后穿支皮瓣修复足踝创伤缺损3例。结果:外踝后间隙长约4cm,前界为外踝及腓骨长短肌腱,后方为跟... 目的:介绍外踝后穿支皮瓣的血管解剖基础与初步临床应用经验。方法:解剖观察外踝后间隙内腓动脉终末支发出的筋膜皮肤穿支情况。临床切取外踝后穿支皮瓣修复足踝创伤缺损3例。结果:外踝后间隙长约4cm,前界为外踝及腓骨长短肌腱,后方为跟腱,表面为深筋膜覆盖,间隙内充满疏松脂肪组织。在外踝后间隙内走行的腓动脉终末支及其延续的跟外侧动脉,共发出2~3条皮肤穿支血管,口径0.1~0.8mm。一般0.5mm以上的穿支血管总能找到1条。外踝后间隙内的穿支血管与上方的腓动脉最远侧肌间隔穿支血管间,遵循“压力平衡规律”,穿支血管的“口径和间距”互补代偿,以保证该区域血供的稳定。临床上设计切取以外踝后穿支血管为蒂的远端蒂腓肠神经筋膜皮瓣,旋转轴点在外踝尖上1~2cm,面积10~14cm×4~6cm,修复3例足踝创面,皮瓣完全成活。结论:外踝后穿支皮瓣将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旋转轴点下移,更适合修复足踝远侧的创面,且减少对小腿供区的损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腓动脉 外踝后穿支 穿支皮瓣 远端蒂皮瓣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
下载PDF
小腿后外侧腓动脉双叶穿支游离皮瓣修复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术后面部洞穿性缺损 被引量:49
5
作者 李建成 宋培军 +3 位作者 杨东昆 刘亮 胡恺 陈默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26-31,共6页
目的评价应用小腿后外侧腓动脉双叶穿支游离皮瓣移植修复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术后面颊部洞穿性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2016年5月至2018年5月,对9例因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根治而导致一侧面部组织洞穿性缺损的患者术中采用小腿后外侧腓动脉双... 目的评价应用小腿后外侧腓动脉双叶穿支游离皮瓣移植修复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术后面颊部洞穿性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2016年5月至2018年5月,对9例因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根治而导致一侧面部组织洞穿性缺损的患者术中采用小腿后外侧腓动脉双叶穿支游离皮瓣修复重建,其中颊黏膜鳞状细胞癌4例,上颌骨骨肉瘤2例,上颌窦鳞状细胞癌1例,腮腺导管癌2例。术中双叶穿支皮瓣切取的面积大叶为7.0 cm×8.0 cm^6.0 cm×7.0 cm,小叶为4.5 cm×4.5 cm^4.0 cm×4.0 cm。口内分别修复上腭或颊部的口腔黏膜缺损,口外修复面颊部软组织缺损。术后1.0~1.5个月采用放射治疗。术后门诊随访评价患者的外形、开口度、吞咽功能、语言功能及愈后。结果术后随访3~18个月。9例患者小腿后外侧腓动脉双叶穿支游离皮瓣均成活,供区均直接拉拢缝合,术后供、受区切口均一期愈合。术后放射治疗对修复的穿支皮瓣无损害。术后6个月,患者张口度、吞咽功能、语言功能基本恢复正常,面部外形满意,随访期内9例患者均无肿瘤复发转移。结论小腿后外侧腓动脉双叶穿支游离皮瓣穿支血管恒定,设计灵活,组织量丰富,修复方式和幅度多变,是修复口腔颌面洞穿性缺损较为理想的穿支皮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恶性肿瘤 洞穿性缺损 双叶穿支游离皮瓣 腓动脉 修复
原文传递
小腿外侧穿支皮瓣的解剖与临床应用 被引量:48
6
作者 李学渊 胡瑞斌 +5 位作者 梅劲 王晓峰 王欣 陈宏 章伟文 唐茂林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94-197,I0009,共5页
目的通过解剖学研究,分析腓动脉穿支特点,评价其临床应用的可行性。方法通过解剖40侧新鲜小腿标本,使用明胶氧化铅灌注技术,行一次性全身动脉造影、容积螺旋CT扫描,构建三维可视化模型,重点观察小腿。解剖后统计小腿外侧穿支出现... 目的通过解剖学研究,分析腓动脉穿支特点,评价其临床应用的可行性。方法通过解剖40侧新鲜小腿标本,使用明胶氧化铅灌注技术,行一次性全身动脉造影、容积螺旋CT扫描,构建三维可视化模型,重点观察小腿。解剖后统计小腿外侧穿支出现数量、穿出位置、各穿支的管径、血管蒂的长度.归纳其规律性。针对2005年7月至2009年10月的43例中等面积的手、足皮肤缺损进行了游离腓动脉穿支皮瓣移植修复手术,并统计成活率,术后就外观和功能随访6个月到2年。结果小腿外侧腓动脉穿支为2~9支,平均4支,在腓骨小头下方(9.80±0.93)cm、(13.40±0.90)cm、(17.20±1.13)cm、(21.30±0.77)em四处出现率较高,动脉穿支直径分别为(1.33±0.39)mm、(1.30±0.46)mm、(1.17±0.30)mm、(1.22±0.23)mm,血管蒂长分别为(5.87±0.73)cm、(5.83±1.73)cm、(5.44±1.09)cm,(5.10±1.93)cm。临床应用43例游离腓动脉穿支皮瓣,成活42例,1例皮瓣坏死。所有病例随访6个月到2年,皮瓣术后外观满意36例,术后臃肿需要二期修整的7例。供区小腿外观、功能均正常。结论腓动脉有四处穿支出现基本恒定,其中小腿中1/3段的穿支血管(第2、3条穿支)管径较粗,蒂长度5~7cm,适合进行游离皮瓣设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穿支 腓动脉 穿支皮瓣 应用解剖
原文传递
改良腓动脉穿支螺旋桨皮瓣修复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 被引量:47
7
作者 唐举玉 卿黎明 +3 位作者 吴攀峰 俞芳 梁捷予 符劲飞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38-341,共4页
目的 探讨采用不携带腓肠神经和小隐静脉的腓动脉穿支螺旋桨皮瓣修复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可行性和临床效果. 方法 2009年1月至2013年8月,应用不携带腓肠神经和小隐静脉的腓动脉穿支螺旋桨皮瓣修复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20例.以超声多... 目的 探讨采用不携带腓肠神经和小隐静脉的腓动脉穿支螺旋桨皮瓣修复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可行性和临床效果. 方法 2009年1月至2013年8月,应用不携带腓肠神经和小隐静脉的腓动脉穿支螺旋桨皮瓣修复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20例.以超声多普勒确定靠近创面的腓动脉穿支的穿出部位,以其为旋转点,以该点与腘窝中点至外踝与跟腱连线中点连线附近探及的第二穿支点连线为轴线,设计腓动脉穿支螺旋桨皮瓣,皮瓣切取不携带深筋膜、腓肠神经及小隐静脉,保留腓肠神经和小隐静脉周围的营养血管网于皮瓣内.皮瓣供区直接缝合.皮瓣切取面积7 cm×4 cm-21 cm×7 cm. 结果 20例皮瓣全部成活,创面一期愈合.术后随访10-28个月(平均13个月),皮瓣色泽、质地优良,皮瓣蒂部与供、受区外形满意,穿鞋不受影响,行走功能恢复正常.足外侧感觉与足部静脉回流无影响. 结论 改良的腓动脉穿支螺旋桨皮瓣血供可靠,旋转方便,进一步减少了皮瓣供区损害,改善了皮瓣受区外观,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足踝部 腓动脉 穿支皮瓣 螺旋桨皮瓣
原文传递
以腓动脉终末穿支为蒂的皮瓣应用解剖 被引量:41
8
作者 徐胜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2期88-91,共4页
在33侧成人标本上,观察了以腓动脉的终末穿支为蒂的外踝上皮瓣血供。腓动脉终末穿支在外踝上方5.9cm 处,穿出骨间膜,外径为1.7mm,本干长为0.7cm,分为升支和降支、有91%的个体,以穿动脉的升支为蒂,设计为外踝上皮瓣:以穿动脉的降支为蒂,... 在33侧成人标本上,观察了以腓动脉的终末穿支为蒂的外踝上皮瓣血供。腓动脉终末穿支在外踝上方5.9cm 处,穿出骨间膜,外径为1.7mm,本干长为0.7cm,分为升支和降支、有91%的个体,以穿动脉的升支为蒂,设计为外踝上皮瓣:以穿动脉的降支为蒂,设计为足外侧皮瓣。在9%的个体中,腓动脉穿支细小,不能作为皮瓣的血管蒂,只能改用外踝前动脉升支为蒂的外踝上皮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科皮瓣 腓动脉穿支 解剖 带蒂
下载PDF
踝足部血管吻合支的研究与吻合胫前或胫后动脉逆行皮瓣的设计 被引量:20
9
作者 徐永清 徐达传 +2 位作者 钟世镇 石瑾 李忠华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11-112,共2页
目的 :研究胫前动脉、胫后动脉和腓动脉之间在足踝部的吻合支的粗细 ,为吻合胫前或胫后动脉远端逆行血供皮瓣设计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46侧新鲜小腿的动脉灌注红色塑料 ,制成动脉铸型标本。观察胫前、胫后和腓动脉在踝足部的吻合支的... 目的 :研究胫前动脉、胫后动脉和腓动脉之间在足踝部的吻合支的粗细 ,为吻合胫前或胫后动脉远端逆行血供皮瓣设计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46侧新鲜小腿的动脉灌注红色塑料 ,制成动脉铸型标本。观察胫前、胫后和腓动脉在踝足部的吻合支的形态 ,测量血管的内径。结果 :胫前、胫后和腓动脉三者之间在足踝部的吻合支丰富 ,胫后动脉经足底弓、足底深支与胫前动脉的吻合支最粗 ,内径为 2 .3mm。结论 :胫前、胫后和腓动脉三者之间在足踝部的吻合支丰富 ,胫前动脉或胫后动脉之一断裂或栓塞时 ,只要三者之间在踝足部的主要吻合支未遭受破坏 ,胫前动脉或胫后动脉远端仍可作为皮瓣受区血管被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前动脉 胫后动脉 腓动脉 吻合支 逆行血供皮瓣 应用解剖
下载PDF
腓动脉穿支蒂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长轴皮瓣的应用解剖及其临床应用 被引量:21
10
作者 柴益民 汪春阳 +3 位作者 叶吉忠 文根 蔡培华 曾炳芳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268-270,353,共4页
目的报道吻合血管的腓动脉穿支蒂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长轴皮瓣的应用解剖及其临床应用效果。方法10侧下肢标本采用有色乳胶经胭动脉灌注.解剖观测腓动脉穿支血管的分布、走行及管径,寻找适合用于吻合血管的穿支血管。2007年4月至2010年1... 目的报道吻合血管的腓动脉穿支蒂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长轴皮瓣的应用解剖及其临床应用效果。方法10侧下肢标本采用有色乳胶经胭动脉灌注.解剖观测腓动脉穿支血管的分布、走行及管径,寻找适合用于吻合血管的穿支血管。2007年4月至2010年1月,采用吻合血管的腓动脉穿支蒂腓神经营养血管长轴皮瓣游离移植修复前臂及手部大面积软组织缺损6例。缺损范围15cm×6cm~45cm×10cm。皮瓣面积为16cm×8cm~30cm×10cm,血管蒂长4.6cm。结果腓动脉沿途平均发出5.3支穿支血管,在腓骨中下1/3交界处存在恒定的适合用于吻合血管的穿支血管,血管外径为(1.21±0.13)mm,血管蒂长(4.6±0.8)cm。6例皮瓣完全存活,随访3—12个月,皮瓣质地优良,外形与功能恢复满意。结论以腓动脉穿支为蒂的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长轴皮瓣切取范围大,穿支血管蒂长,管径适中,血供可靠,对小腿功能影响小,是临床修复前臂及手部大面积软组织缺损的良好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腓动脉 穿支 腓肠神经 营养神经血管皮瓣 显微外科
原文传递
腓动脉穿支皮瓣的解剖与临床应用 被引量:21
11
作者 李学渊 胡瑞斌 +3 位作者 王晓峰 王欣 陈宏 章伟文 《解剖与临床》 2011年第1期16-18,共3页
目的:通过解剖学研究,分析腓动脉穿支特点,评价腓动脉穿支游离皮瓣临床应用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10%甲醛固定成人尸体标本10具共20侧小腿,解剖观察腓动脉穿支数,测量各穿支穿出点与腓骨小头间距离、各穿支外径及血管蒂长度,并总结... 目的:通过解剖学研究,分析腓动脉穿支特点,评价腓动脉穿支游离皮瓣临床应用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10%甲醛固定成人尸体标本10具共20侧小腿,解剖观察腓动脉穿支数,测量各穿支穿出点与腓骨小头间距离、各穿支外径及血管蒂长度,并总结其规律性 采用游离腓动脉穿支皮瓣或筋膜瓣移植修复手足皮肤缺损43例.结果:10具20侧标本腓动脉穿支数平均为(6.35±1.15)支 在腓骨小头下方(9.8±0.93)cm,(13.4±0.90)cm,(17.2±1.13cm,(21.3±0.77)cm 4处,腓动脉穿支出现较恒定 上述四个位置穿支外径分别为(1.33±0.39)mm,(1.30±0.46)mm,(1.17±0.30)mm,(1.22±0.23)mm 血管蒂长分别为(5.87±0.73)cm,(5.83±1.73)cm,(5.44±1.09)cm,(5.10±1.93)cm.临床应用43例中,皮瓣完全成活42例,部分坏死1例.结论:腓动脉各穿支出现基本恒定,其中小腿中1/3段的穿支血管管径较粗,血管蒂较长,是穿支皮瓣切取的合适部位.腓动脉穿支皮瓣游离移植,是临床修复手足皮肤缺损的理想术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腓动脉 解剖学 穿支皮瓣 皮肤缺损 移植
原文传递
腓动脉链型螺旋浆皮瓣修复足部及踝部软组织缺损 被引量:20
12
作者 魏鹏 王扬剑 +6 位作者 陈薇薇 梅劲 李学渊 滕晓峰 刘万宝 王欣 陈宏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451-454,共4页
目的研究腓动脉踝上穿支为蒂的链型螺旋浆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及意义。方法22例足、踝部的软组织缺损患者采用腓动脉踝上穿支为蒂的链型螺旋浆皮瓣进行修复,皮瓣面积最大21cm×11cm,最小5cm×4cm。结果22例... 目的研究腓动脉踝上穿支为蒂的链型螺旋浆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及意义。方法22例足、踝部的软组织缺损患者采用腓动脉踝上穿支为蒂的链型螺旋浆皮瓣进行修复,皮瓣面积最大21cm×11cm,最小5cm×4cm。结果22例皮瓣全部成活,术后无血管危象,无皮瓣淤紫及水泡;供区处植皮亦全部存活,6例供区切口直接缝合,切口均一期愈合。术后随访6~14个月,平均10.2个月,随访病例皮瓣皮肤颜色红润,质地优良,外观臃肿不明显,皮瓣弹性良好,无瘢痕挛缩,不影响足踝关节活动度,皮瓣供区亦无明显功能影响,患肢外观及行走功能良好。结论腓动脉踝上穿支为蒂的链型螺旋浆皮瓣是修复足背部软组织缺损的一种良好方法。该皮瓣具有血管恒定、设计科学、血流符合生理、切取方便、血供丰富且不牺牲主要动脉的优点,临床实用性较强,有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穿支皮瓣 腓动脉 链型皮瓣 螺旋浆 显微外科手术
原文传递
远端蒂腓动脉和胫后动脉的穿支筋膜蒂皮瓣临床应用的比较 被引量:18
13
作者 罗兆彪 吕国华 +3 位作者 董忠根 倪江东 魏建伟 刘立宏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22-26,共5页
目的比较远端蒂腓动脉和胫后动脉的穿支筋膜蒂皮瓣的I临床效果,为这两种皮瓣的选用提供参考。方法2002年4月至2012年2月行216例远端蒂腓动脉穿支筋膜蒂皮瓣(腓动脉穿支组)和59例远端蒂胫后动脉穿支筋膜蒂皮瓣(胫后动脉穿支组)修复... 目的比较远端蒂腓动脉和胫后动脉的穿支筋膜蒂皮瓣的I临床效果,为这两种皮瓣的选用提供参考。方法2002年4月至2012年2月行216例远端蒂腓动脉穿支筋膜蒂皮瓣(腓动脉穿支组)和59例远端蒂胫后动脉穿支筋膜蒂皮瓣(胫后动脉穿支组)修复小腿下段及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小腿下段及足踝部分为12个亚区。回顾性分析两组皮瓣的皮瓣成活相关并发症(简称并发症)、并发症可能的危险凶素、修复范围、皮瓣切取时间和住院时间,并分析两组随访3个月以上皮瓣的功能结果、皮瓣外观满意度和供区并发症.结果腓动脉穿支组部分坏死率(12.0%)低于胫后动脉穿支组(20_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腓动脉穿支组边缘坏死率和总并发症率(分别为1.9%和13.9%)均低于后者(分别为8.5%和28.8%),差异有统汁学意义(P〈0.05);修复7~10亚区缺损皮瓣的部分坏死率前者(7/41)亦低于后者(2/2)。两组的功能结果、皮瓣外观满意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腓动脉穿支组供区的增生性瘢痕、瘙痒、色索沉着发生率均低于胫后动脉穿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远端蒂胫后动脉穿支筋膜蒂皮瓣比较,远端带腓动脉穿支筋膜蒂皮瓣具有可靠性较高、安全修复范围较大和供区并发症较少的优点,可能是局部带蒂皮瓣修复小腿下段及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第一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穿支筋膜蒂皮瓣 腓动脉 胫后动脉 并发症
原文传递
外踝上皮瓣皮支来源的解剖学研究和临床意义 被引量:17
14
作者 荣凯 陈超 +2 位作者 侯致典 陈刚 王增涛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45-148,共4页
目的研究外踝上皮瓣皮支的起源,为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对30侧红色乳胶灌注的新鲜下肢标本进行解剖,对8例接受外踝上皮瓣修复的患者进行术中观测,记录外踝上皮瓣皮支的起始位置、相关动脉外径等数据。结果 30侧标本中有22侧(73.... 目的研究外踝上皮瓣皮支的起源,为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对30侧红色乳胶灌注的新鲜下肢标本进行解剖,对8例接受外踝上皮瓣修复的患者进行术中观测,记录外踝上皮瓣皮支的起始位置、相关动脉外径等数据。结果 30侧标本中有22侧(73.3%)以及8例手术患者中有5侧的外踝上皮瓣皮支起自腓动脉和胫前动脉在下胫腓联合近侧的动脉弓,另有8侧标本(26.7%)和3侧手术患者的皮支起自腓动脉的骨间膜终末穿支或腓动脉主干。结论外踝上皮瓣皮支主要起自腓动脉和胫前动脉在下胫腓联合近侧的动脉弓,临床应用该皮瓣时应注意明确皮支的起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踝上皮瓣 应用解剖 胫前动脉 腓动脉 动脉弓
下载PDF
带腓动脉的腓浅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前足软组织缺损 被引量:17
15
作者 李俊明 李艳华 +5 位作者 易先达 李智浩 黄贺军 李道选 代彭威 贺喜顺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28-31,共4页
目的总结带腓动脉的腓浅神经营养血管皮瓣逆行转位修复前足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2007年1月至2011年12月,应用带腓动脉的腓浅神经营养血管皮瓣逆行转移对12例前足皮肤软组织缺损进行修复,皮瓣切取面积为6cm×4C1H~18cm&... 目的总结带腓动脉的腓浅神经营养血管皮瓣逆行转位修复前足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2007年1月至2011年12月,应用带腓动脉的腓浅神经营养血管皮瓣逆行转移对12例前足皮肤软组织缺损进行修复,皮瓣切取面积为6cm×4C1H~18cm×12cm。结果仅1例术后36h出现皮瓣瘀血肿胀,皮瓣远端出现表皮下积液,与蒂部缝合过紧有关,及时拆除蒂部部分缝线,皮瓣转红润,顺利成活,其余皮瓣均顺利成活。8例得到3个月~3年的随访,皮瓣外形满意,耐磨。吻合神经的7例中有5例得到随访,皮瓣两点辨别觉在10~14mm。结论带腓动脉的腓浅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血供丰富,切取简便,随意转移性强,外观好,是修复前足较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理想的方法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足 腓动脉 腓浅神经营养血管皮瓣 显微外科手术
原文传递
改良螺旋桨腓动脉穿支皮瓣与腓肠外侧动脉穿支皮瓣在足踝缺损修复中的应用 被引量:15
16
作者 宋达疆 章一新 +3 位作者 周鑫 周晓 李赞 池征璘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41-45,共5页
目的探讨改良螺旋桨腓动脉穿支皮瓣修复足踝缺损,并用腓肠外侧动脉穿支皮瓣修复供区的效果。 方法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采用改良螺旋桨腓动脉穿支皮瓣对12例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创面进行修复,供区采用腓肠外侧动脉穿支皮瓣转移修... 目的探讨改良螺旋桨腓动脉穿支皮瓣修复足踝缺损,并用腓肠外侧动脉穿支皮瓣修复供区的效果。 方法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采用改良螺旋桨腓动脉穿支皮瓣对12例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创面进行修复,供区采用腓肠外侧动脉穿支皮瓣转移修复。腓动脉穿支皮瓣面积为5.5 cm×3.5 cm~13.0 cm×7.0 cm,腓肠外侧动脉穿支皮瓣面积为7.0 cm×4.0 cm~10.0 cm×6.0 cm。结果所有患者均有恒定的腓肠外侧动脉穿支存在,术后所有皮瓣均顺利成活,未发生血管危象、伤口裂开和明显肿胀等情况,供、受区创面均一期愈合。12例获得6~14个月随访,平均12.4个月,皮瓣供区仅遗留线性瘢痕,小腿和足踝功能未受明显影响,颜色及外观自然。结论腓肠外侧动脉穿支皮瓣可以较好地修复改良腓动脉穿支皮瓣供区,2种皮瓣联合切取移位是修复足踝部缺损的较好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 腓动脉穿支 穿支皮瓣 腓肠外侧 缺损修复 改良 皮瓣供区 应用
原文传递
比目鱼肌内侧肌瓣逆行转位的应用解剖 被引量:14
17
作者 方祥源 张发惠 +5 位作者 陈秀清 刘凯 陈振光 彭建强 余国荣 蔡林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1期20-23,共4页
在35侧成人下肢标本上观察了比目鱼肌的形态、血供和神经支配。血供主要来自胫后动脉和腓动脉的分支,从多肌的上1/3和中1/3段入肌;神经由上1/3入肌。行该肌内侧纵切2.2~2.5cm可保留肌动脉于外侧。纵行逆转最低点为内髁突出点上方10cm,... 在35侧成人下肢标本上观察了比目鱼肌的形态、血供和神经支配。血供主要来自胫后动脉和腓动脉的分支,从多肌的上1/3和中1/3段入肌;神经由上1/3入肌。行该肌内侧纵切2.2~2.5cm可保留肌动脉于外侧。纵行逆转最低点为内髁突出点上方10cm,内有2条动脉,外径0.8mm。临床已应用23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比目鱼肌 胫后动脉 腓动脉 肌瓣
下载PDF
腓骨肌皮瓣移植修复下颌区组织缺损的应用解剖 被引量:15
18
作者 廖进民 徐达传 +3 位作者 钟世镇 文家福 周训银 徐永清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3期174-178,共5页
在36侧灌注红色乳胶或墨汁的成人下肢标本上,结合下颌区多种组织缺损的修复术,对腓骨肌皮复合瓣血供、神经等进行了解剖学研究。术式设计以吻合诽血管腓骨瓣修复下颌骨;长屈肌瓣和腓骨长肌瓣分别修复口外或口内肌缺损;带感觉神经... 在36侧灌注红色乳胶或墨汁的成人下肢标本上,结合下颌区多种组织缺损的修复术,对腓骨肌皮复合瓣血供、神经等进行了解剖学研究。术式设计以吻合诽血管腓骨瓣修复下颌骨;长屈肌瓣和腓骨长肌瓣分别修复口外或口内肌缺损;带感觉神经的小腿外侧皮瓣修复口内粘膜或口外皮肤缺损。文中讨论了应用解剖学要点及术中应注意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腓动脉 下颌骨 骨移植 组织缺损 腓骨肌 皮瓣
下载PDF
腓动脉双穿支皮瓣设计的解剖学分析与临床应用 被引量:14
19
作者 牛国庆 黄东 +3 位作者 吴伟炽 黄国英 欧阳海洋 邓高丽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4,共4页
目的解剖分析小腿部腓动脉穿支的穿出规律及各穿支血管之间的联系,为临床设计腓动脉双穿支皮瓣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新鲜小腿标本8例行动脉灌注乳胶-氧化铅,对腓动脉各穿支血管解剖结构主要是血管的形态、走形、分布进行研究分析,筛选... 目的解剖分析小腿部腓动脉穿支的穿出规律及各穿支血管之间的联系,为临床设计腓动脉双穿支皮瓣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新鲜小腿标本8例行动脉灌注乳胶-氧化铅,对腓动脉各穿支血管解剖结构主要是血管的形态、走形、分布进行研究分析,筛选适合做双穿支皮瓣的血管蒂。临床上应用7例,均为吻合双血管蒂皮瓣,并逐渐扩大皮瓣切取面积,皮瓣大小:5cm×9cm^8cm×15cm。结果腓动脉直径≥5mm的穿支血管4~5支,其中以第2支穿支外径最粗,外径为(0.94±0.11)mm、血管蒂较长,蒂长为(6.61±1.32)cm、皮瓣血供面积较大适合作为首选穿支蒂再联合其他穿支设计双穿支皮瓣。7例双皮支腓动脉穿支皮瓣均成活,随访3~12个月,穿支皮瓣质地优良,外观及功能恢复较佳。结论设计以第2穿支联合其他穿支的腓动脉双穿支皮瓣,皮瓣轴心线位于穿支点后侧,临床上可切取血供佳、面积较大的腓动脉穿支皮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腓动脉 穿支皮瓣 解剖学 移植
下载PDF
游离腓动脉双叶穿支皮瓣在晚期口咽癌术后缺损解剖重建中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13
20
作者 李建成 宋培军 +4 位作者 杨东昆 胡恺 陈默 许操 孙悦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814-821,共8页
目的评价应用游离小腿后外侧腓动脉双叶穿支皮瓣移植重建晚期口咽癌术后口咽部解剖结构和功能的临床效果。方法2016年7月~2018年7月,对26例口咽癌根治术患者术中采用小腿后外侧腓动脉双叶穿支游离皮瓣重建口咽部解剖结构,其中舌根部癌12... 目的评价应用游离小腿后外侧腓动脉双叶穿支皮瓣移植重建晚期口咽癌术后口咽部解剖结构和功能的临床效果。方法2016年7月~2018年7月,对26例口咽癌根治术患者术中采用小腿后外侧腓动脉双叶穿支游离皮瓣重建口咽部解剖结构,其中舌根部癌12例,咽侧壁癌5例,软腭癌9例。术中切取的双叶穿支皮瓣修复口咽部组织缺损的面积范围是72.5~40.5 cm^2。重建方式:9例重建软腭-翼腭缺损,5例重建翼颌-舌外侧缘缺损,12例重建舌根-咽侧缺损。术后6月的门诊随访和12月、24月、36月的跟踪随访,评价患者开口度、吞咽功能、语音功能恢复和患者的生存状况,并通过鼻咽镜检查评价重建后的咽部结构和腭咽闭合功能,采用中文版FACT-H&N(4)量表计算患者术后生存质量。结果26例患者游离皮瓣均成活。术后6月,患者口咽功能基本恢复正常和解剖结构恢复良好;量表调查显示:患者在身体状况、社会/家庭状况、情感状况、功能状况、核心量表总分、头颈模块和量表总分均获得较高的术后生存质量量值,与术前相比较,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腿后外侧游离腓动脉双叶穿支皮瓣穿支血管恒定,设计灵活,组织量丰富,修复方式和幅度多变,是晚期口咽癌术后重建口咽部解剖结构和功能较为理想的穿支皮瓣,且有效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咽癌 腓动脉 双叶穿支游离皮瓣 重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