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960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超声导引结合改良塞丁格技术行上臂PICC置入与盲穿置管的比较 被引量:150
1
作者 张晓菊 陆箴琦 +4 位作者 戴宏琴 路虹 沈艳芬 范育英 袁忠 《中华护理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42-45,共4页
目的比较超声导引结合改良塞丁格技术进行上臂PICC置入与传统PICC置入的效果差异。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共5家三级甲等肿瘤专科医院的150例患者参与本次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5例。分别在置管过程中、置管... 目的比较超声导引结合改良塞丁格技术进行上臂PICC置入与传统PICC置入的效果差异。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共5家三级甲等肿瘤专科医院的150例患者参与本次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5例。分别在置管过程中、置管第2天、中间回访和置管第7天,比较两组患者置管成功率、穿刺点渗血、机械性静脉炎发生情况及置管手臂舒适度等指标的差别。结果两组患者置管成功率均为100%,出血量、导管末端位置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置管第2天及中间回访时,两组患者穿刺点渗血、穿刺点情况、手指肿胀的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机械性静脉炎发生情况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7天回访时,观察组穿刺点渗血、手指肿胀、机械性静脉炎发生情况、置管手臂的舒适度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超声导引结合改良塞丁格技术进行上臂PICC置入能明显改善穿刺点渗血、手指肿胀、机械性静脉炎和置管手臂舒适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管插入术 外周 超声检查 静脉炎
原文传递
PICC穿刺后应用增强型透明贴预防机械性静脉炎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35
2
作者 寇京莉 韩斌如 《中华护理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661-662,共2页
目的探讨增强型透明贴在预防PICC致机械性静脉炎中的作用。方法将98例行PICC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7例)与对照组(51例),观察组行PICC后立即于穿刺点上方3~5cm处,延穿刺静脉走行预防性应用10cm×10cm增强型透明贴5~7d,对照组行PICC... 目的探讨增强型透明贴在预防PICC致机械性静脉炎中的作用。方法将98例行PICC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7例)与对照组(51例),观察组行PICC后立即于穿刺点上方3~5cm处,延穿刺静脉走行预防性应用10cm×10cm增强型透明贴5~7d,对照组行PICC后不应用增强型透明贴,观察两组患者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为6.38%,对照组为19.60%,观察组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PICC穿刺后预防性应用增强型透明贴可有效降低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管插入术 外周 透明贴 静脉炎 护理
原文传递
血液恶性肿瘤患者应用PICC与植入式静脉输液港的效果比较 被引量:133
3
作者 何越 孙艳萍 +1 位作者 李宁 沈继龙 《中华护理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001-1003,共3页
目的比较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与植入式静脉输液港(VAP)在血液恶性肿瘤患者化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血液恶性肿瘤患者62例,其中PICC组31例,VAP组31例,两组分别统计一次性置管成功率、导管留置时间和3个月、6个月及12个... 目的比较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与植入式静脉输液港(VAP)在血液恶性肿瘤患者化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血液恶性肿瘤患者62例,其中PICC组31例,VAP组31例,两组分别统计一次性置管成功率、导管留置时间和3个月、6个月及12个月导管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VAP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为87.1%,PICC组为93.5%(P>0.05);VAP组留置时间1年以上的患者为30例,PICC组为2例(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VAP组为6.4%,PICC组为29.0%(P<0.05)。结论 VAP是血液恶性肿瘤患者静脉输液的理想通路,在临床上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病 导管插入术 外周 植入式静脉输液港
原文传递
不同PICC导管对并发症发生影响的系统评价 被引量:113
4
作者 李全磊 颜美琼 +2 位作者 张晓菊 陆箴琦 林岑 《中华护理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390-395,共6页
目的系统评价不同末端设计、材质、管径的PICC导管对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图书馆(2012年第3期)、JBI循证护理中心图书馆、MEDLINE、EMbas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检索时限均从建库... 目的系统评价不同末端设计、材质、管径的PICC导管对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图书馆(2012年第3期)、JBI循证护理中心图书馆、MEDLINE、EMbas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检索时限均从建库至2012年3月),辅以互联网络检索。收集所有讨论不同末端设计、材质、管径的PICC导管对并发症发生率影响的随机对照试验、半随机对照试验、病例对照研究、队列研究。由2名研究员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文献并提取资料,参考Cochrane Handbook及Newcastle-Ottawa Scale的质量评价标准进行质量评价,使用RevMan 5.1软件进行meta分析或仅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共纳入1项随机对照试验、3项半随机对照试验、1项病例对照研究、5项队列研究,共1996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末端开口导管的导管堵塞发生率较三向瓣膜导管高,合并效应有统计学意义[OR=0.36,95%CI(0.19,0.69),P=0.002]。聚氨酯导管并发症发生率较硅胶导管高,合并效应有统计学意义[OR=0.24,95%CI(0.07,0.85),P=0.03]。结论三向瓣膜导管较末端开口导管在减少导管堵塞方面具有优势,使用聚氨酯导管时更应注意导管维护,以减少并发症发生,选择最小内径的导管可减少血栓性静脉炎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管插入术 外周 并发症 META分析
原文传递
心电图引导PICC尖端定位的多中心研究 被引量:102
5
作者 孙红 王蕾 聂圣肖 《中华护理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916-920,共5页
目的探讨心电图引导PICC尖端定位的准确性及体外测量长度对最佳置入长度的预测价值。方法便利抽取了全国11个省、市、自治区的18所三级甲等医院的743例置管患者进行心电图引导PICC尖端定位。置管到达最佳位置后,进行胸部X线定位,观察心... 目的探讨心电图引导PICC尖端定位的准确性及体外测量长度对最佳置入长度的预测价值。方法便利抽取了全国11个省、市、自治区的18所三级甲等医院的743例置管患者进行心电图引导PICC尖端定位。置管到达最佳位置后,进行胸部X线定位,观察心电图引导PICC尖端定位的准确性。结果 624例患者经心电图引导PICC尖端定位后,X线胸片显示导管尖端均在最佳位置。PICC尖端最佳置入长度与体外测量长度呈正相关(r=0.920,P<0.01)。以PICC最佳置入长度(Y)为因变量,以体外测量长度(X)为自变量,采用逐步线性回归,得出回归方程为:左侧贵要静脉Y=4.290+0.897X(R^2=0.834,F=942.459,P<0.001),右侧贵要静脉Y=3.097+0.922X(R^2=0.855,F=2055,P<0.001)。结论对于心电图有P波的患者,P波变化可用来指导置管操作和预测导管尖端位置,心电图定位可作为一种替代性方法。经贵要静脉置入PICC时,可借助线性回归方程,预测导管置入长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电描记术 定位 导管插入术 外围
原文传递
27例PICC穿刺部位渗液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被引量:102
6
作者 申屠英琴 赵锐祎 陈春芳 《中华护理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31-132,共2页
目的探讨PICC穿刺部位渗液的原因及护理对策。方法由PICC专业护士对全院PICC置管患者的并发症进行会诊处理和跟踪随访,观察临床效果及预后。结果 PICC穿刺部位渗液与患者自身疾病、穿刺方法和过程、导管维护、纤维蛋白鞘形成等因素有关... 目的探讨PICC穿刺部位渗液的原因及护理对策。方法由PICC专业护士对全院PICC置管患者的并发症进行会诊处理和跟踪随访,观察临床效果及预后。结果 PICC穿刺部位渗液与患者自身疾病、穿刺方法和过程、导管维护、纤维蛋白鞘形成等因素有关。结论为减少PICC穿刺部位渗液的发生,置管前应全面评估患者的病情,积极治疗原发病;置管过程中合理选择静脉,掌握穿刺及送管技巧,尽可能做到穿刺置管一次成功;置管后规范化维护,出现PICC渗液时切忌盲目拔管,少量持续渗液但无局部不良反应者可继续使用导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管插入术 外周 护理
原文传递
地塞米松预处理导管对PICC所致静脉炎的预防作用 被引量:94
7
作者 陈桂英 王惠琴 林丹妮 《中华护理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6-9,共4页
目的探讨地塞米松溶液预处理导管对PICC所致静脉炎的预防作用。方法选择873例置入PICC的住院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试验组441例和对照组432例。两组均用标准操作程序置入PICC,在预处理导管时试验组使用0.125mg/ml地塞米松溶液40ml,... 目的探讨地塞米松溶液预处理导管对PICC所致静脉炎的预防作用。方法选择873例置入PICC的住院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试验组441例和对照组432例。两组均用标准操作程序置入PICC,在预处理导管时试验组使用0.125mg/ml地塞米松溶液40ml,浸泡时间≥3min;对照组使用40ml生理盐水,浸泡时间≥3min。比较两组静脉炎的发生率、发生时间、严重程度和其他早期并发症等指标。结果试验组静脉炎的发生率为6.3%,对照组为1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有67.8%的静脉炎发生在置管后25~72h,对照组为67.3%;两组其他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PICC所致静脉炎多发生在置管后25~72h,地塞米松浸泡导管对PICC所致静脉炎有预防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管插入术 外周 地塞米松 静脉炎
原文传递
25例小儿外周中心静脉导管置管并发静脉炎原因分析与防治 被引量:79
8
作者 周雪贞 李利华 何展文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CAS 2005年第1期46-48,共3页
目的 对小儿外周中心静脉导管置管 (PeripherallyInsertedCentralCatheter,PICC)所致静脉炎的原因进行分析 ,并给予干预。方法 对某院 10 4例PICC留置患儿静脉炎发生率及其原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0 4例PICC留置患儿发生静脉炎 ... 目的 对小儿外周中心静脉导管置管 (PeripherallyInsertedCentralCatheter,PICC)所致静脉炎的原因进行分析 ,并给予干预。方法 对某院 10 4例PICC留置患儿静脉炎发生率及其原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0 4例PICC留置患儿发生静脉炎 2 5例次 (3.4 3次 / 10 0 0PICCdays) ,发生率为2 4 .0 4 %。经统计学分析 ,患儿剧烈运动 ,穿刺技巧与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呈正相关。结论 穿刺技巧熟练、避免剧烈运动可降低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率 ;保证皮肤消毒后消毒剂干燥 ,去除操作者手套滑石粉刺激可预防化学性静脉炎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可避免细菌性静脉炎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管插入术 外周 静脉切开术 静脉炎 儿童 危险因素
下载PDF
静脉治疗护理学组在PICC带管出院患者延续护理中的作用 被引量:75
9
作者 冯玉玲 宋文超 +2 位作者 杨硕真 许大云 周双凤 《中华护理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1083-1084,共2页
目的探讨静脉治疗护理学组实施PICC带管出院患者安全管理的效果。方法对肿瘤中心2011年1~12月平均每周300多例PICC带管出院患者,实施健全置管档案、统一导管维护时间、分时段落实电话随访、特殊时间段无缝隙管理、讲解配合演示的带管... 目的探讨静脉治疗护理学组实施PICC带管出院患者安全管理的效果。方法对肿瘤中心2011年1~12月平均每周300多例PICC带管出院患者,实施健全置管档案、统一导管维护时间、分时段落实电话随访、特殊时间段无缝隙管理、讲解配合演示的带管安全教育、建立和发展片区维护网络的干预措施。结果出院带管导管滑脱等发生率从5.5%降为0,导管感染并发症在5/千导管日以下,导管按时维护执行率为95%以上,全年无投诉和纠纷。结论静脉治疗护理学组对PICC带管出院患者的主动干预和延续服务,保证了带管患者安全,提升了专科护理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管插入术 外周 护理 小组 安全管理
原文传递
耐高压注射型PICC导管的临床应用及护理 被引量:69
10
作者 严云丽 左杰 +1 位作者 孙学珍 张夏玲 《中华护理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58-159,共2页
选取50例经临床诊断需长期进行静脉治疗并同时需要监测中心静脉压者,以及多次进行高压注射造影剂或叠加联合给药化疗的患者,经超声引导下运用改良塞丁格技术置入耐高压注射型PICC导管。50例患者全部置管成功,导管应用效果良好,40例患者... 选取50例经临床诊断需长期进行静脉治疗并同时需要监测中心静脉压者,以及多次进行高压注射造影剂或叠加联合给药化疗的患者,经超声引导下运用改良塞丁格技术置入耐高压注射型PICC导管。50例患者全部置管成功,导管应用效果良好,40例患者运用此导管完成了预期治疗后拔管,目前仍有10例患者带管治疗中。耐高压注射型PICC导管与传统PICC导管相比,在保护患者的外周静脉、预防化疗所致静脉炎、渗漏性损伤发生的基础上,能实现静脉治疗的全面要求——静脉团注、叠加联合给药化疗、快速输注、监测中心静脉压,真正实现"一针式"完成肿瘤患者全部静脉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管插入术 外周 肿瘤 护理
原文传递
早产儿经右下肢静脉留置PICC导管的可行性 被引量:67
11
作者 郭舒文 谢丽琴 +2 位作者 许丽萍 郑淑敏 曾丽丽 《中华护理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53-156,共4页
目的探讨早产儿经右下肢静脉留置PICC导管的效果。方法将102例早产儿采用抛币法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62例经右下肢静脉留置PICC导管,对照组40例经上肢静脉留置PICC导管,比较两组导管异位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导管异位率为3.2%,... 目的探讨早产儿经右下肢静脉留置PICC导管的效果。方法将102例早产儿采用抛币法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62例经右下肢静脉留置PICC导管,对照组40例经上肢静脉留置PICC导管,比较两组导管异位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导管异位率为3.2%,对照组为17.5%,观察组异位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产儿PICC导管定位准确性为右下肢静脉明显优于上肢静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婴儿 早产 导管插入术 外周
原文传递
PICC相关性血栓风险评估的最佳证据总结 被引量:56
12
作者 朱丽群 庄若 +4 位作者 曹松梅 周筱琴 张炜 周英凤 李全磊 《中华护理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1179-1185,共7页
目的检索、评价和总结PICC相关性血栓风险评估的最佳证据,为构建相关评估工具提供参考。方法计算机检索BMJ最佳临床实践(British Medical Journal Best Practice)、Cochrane图书馆、JBI循证卫生保健国际合作中心图书馆、加拿大安大略注... 目的检索、评价和总结PICC相关性血栓风险评估的最佳证据,为构建相关评估工具提供参考。方法计算机检索BMJ最佳临床实践(British Medical Journal Best Practice)、Cochrane图书馆、JBI循证卫生保健国际合作中心图书馆、加拿大安大略注册护士协会、美国指南网、国际实践指南注册平台(中文)、中国临床指南文库,以及Pub Med、EMbase、中国知网、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建库至2017年3月涉及PICC相关性血栓风险评估的所有文献,包括临床实践指南、最佳实践信息册、推荐实践及系统评价。结果共纳入8篇文献,包括临床实践指南5篇、系统评价3篇。总结个体因素、医源性因素、导管相关因素3大类别,共18项最佳证据。结论 PICC置管前进行个体化的血栓风险评估对预防PICC相关性血栓至关重要。医疗机构应按照循证证据建立PICC相关性血栓的评估制度、程序和实践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管插入术 外周 血栓栓塞 危险因素 风险评估
原文传递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拔管后序贯经鼻高流量氧疗的效果及安全性 被引量:53
13
作者 张京臣 吴逢选 +2 位作者 孟琳琳 曾彩雨 陆远强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09-112,共4页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患者拔管后序贯经鼻高流量氧疗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急诊监护室(EICU)2015年1月至2016年6月收住的符合条件的45例需机械通气的慢阻肺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所有患...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患者拔管后序贯经鼻高流量氧疗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急诊监护室(EICU)2015年1月至2016年6月收住的符合条件的45例需机械通气的慢阻肺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所有患者拔除气管插管后分别采用序贯应用经鼻高流量氧疗(高流量组21例)和无创机械通气(无创组24例)进行治疗,并对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精神状态、谵妄状态、拔管前后肺功能及血气分析(氧合指数、PCO2)、再插管率等临床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在误吸(4.8%比8.3%)、压疮(0比8.3%)、谵妄(4.8%比12.5%)发生率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拔管后12 h无创组氧合指数显著高于高流量组(265±29比297±33;P〈0.05),而PCO2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拔管后24、72 h两组氧合指数、PCO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高流量组重症监护室停留时间明显低于无创组(13.7±0.8比15.2±0.5;P〈0.05);28 d病死率、再插管率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鼻高流量氧疗在慢阻肺患者拔管后序贯治疗中疗效确切,安全可靠,可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疾病 慢性阻塞性 氧吸入疗法 导管插入术 外周 治疗结果
原文传递
极低出生体重儿PICC尖端位置与体重增长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53
14
作者 罗飞翔 陈朔晖 +3 位作者 程晓英 樊小燕 王琴 尹雅郡 《中华护理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949-953,共5页
目的探讨极低出生体重儿PICC尖端位置与体重增长的相关性。方法回顾分析某三级甲等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中的极低出生体重儿留置PICC期间所拍摄的胸片,记录胸片上的导管尖端位置,采用椎体定位计算导管尖端位置改变。计算拍摄胸片当日和... 目的探讨极低出生体重儿PICC尖端位置与体重增长的相关性。方法回顾分析某三级甲等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中的极低出生体重儿留置PICC期间所拍摄的胸片,记录胸片上的导管尖端位置,采用椎体定位计算导管尖端位置改变。计算拍摄胸片当日和首次定位时相比的体重增长率。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法分析胸片上导管尖端移位和体重增长之间的关系。结果共有57例极低出生体重儿和246张胸片纳入研究。首次拍摄胸片当日体重为0.60~1.46(1.06±0.25)kg;日龄中位数和四分位间距为5(3,7)d。末次胸片时间为置管后(24.0±9.1)d;体重增长率为11.8%~114.8%,中位数和四分位间距为41.5%(27.1%,65.3%);全部患儿的PICC尖端位置出现改变,中位数和四分位间距为3(1.8,3.5)个椎体,其中75%出现2个椎体以上的移位,50%有3个椎体的移位。导管尖端偏移的幅度和体重增长率相关。在体重达到40%、70%、100%的增长率时,相对应的PICC尖端出现近似2个、3个和4个椎体的移位。PICC尖端位置改变和体重增长显著相关(r=-0.7,P<0.01);但不同体表穿刺部位二者的相关性有差异。结论极低出生体重儿的PICC尖端位置受体重增长影响。结合PICC首次定位,体重增长40%、70%是导管位置追踪的关键时机。体重增长>100%应拔除或更换导管。通过易受骨骼生长和肢体动作影响部位穿刺的PICC,需提高导管定位的频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婴儿 出生时低体重 导管插入术 外周 体重变化 异位
原文传递
静脉治疗专科护士核心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被引量:52
15
作者 邓艳红 赵丽萍 +2 位作者 郭亮 高竹林 费冬雪 《中华护理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467-472,共6页
目的构建适合我国静脉治疗专科护士的核心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为评价静脉治疗专科护士核心能力提供全面、系统、可量化的参考依据。方法通过查阅文献、课题组讨论以及两轮德尔菲专家咨询法确定静脉治疗专科护士核心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内... 目的构建适合我国静脉治疗专科护士的核心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为评价静脉治疗专科护士核心能力提供全面、系统、可量化的参考依据。方法通过查阅文献、课题组讨论以及两轮德尔菲专家咨询法确定静脉治疗专科护士核心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内容。结果两轮专家咨询应答率均为100%,两轮专家权威系数分别为0.93和0.94,两轮咨询结果各级指标的协调系数为0.252~0.418。静脉治疗专科护士核心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包括8个一级指标、35个二级指标、93个三级指标。结论咨询专家的积极性、权威性、意见集中程度、意见协调程度均较高,构建的静脉治疗专科护士核心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对静脉治疗专科护士的培训、考核、认证、使用和管理等具有借鉴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管插入术 外周 护士 专业能力 德尔菲技术
原文传递
预防PICC异位至颈内静脉的体位改进方法 被引量:51
16
作者 王秀华 任立新 王晔光 《中华护理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614-615,共2页
为探讨预防PICC异位至颈内静脉的体位改进方法,将传统的PICC上肢与躯干垂直穿刺置管体位改进为上肢上举与躯干平行体位进行置管,结果改进后的体位颈内静脉异位率远远低于常规体位。认为上肢上举的置管体位改进可有效地预防导管异位至颈... 为探讨预防PICC异位至颈内静脉的体位改进方法,将传统的PICC上肢与躯干垂直穿刺置管体位改进为上肢上举与躯干平行体位进行置管,结果改进后的体位颈内静脉异位率远远低于常规体位。认为上肢上举的置管体位改进可有效地预防导管异位至颈内静脉,可以在临床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管插入术 外周 体位 护理
原文传递
肿瘤患者PICC相关上肢静脉血栓发生率和发生时间的前瞻性研究 被引量:48
17
作者 罗蕾 王国蓉 秦英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6年第8期-,共5页
目的 了解肿瘤患者PICC相关上肢静脉无症状血栓和有症状血栓的发生率及发生时间,探索无症状血栓发展成有症状血栓的风险.方法 选取2014年4-10月进行PICC置管的肿瘤患者246例,采用前瞻性研究,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应用多普勒超声对PIC... 目的 了解肿瘤患者PICC相关上肢静脉无症状血栓和有症状血栓的发生率及发生时间,探索无症状血栓发展成有症状血栓的风险.方法 选取2014年4-10月进行PICC置管的肿瘤患者246例,采用前瞻性研究,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应用多普勒超声对PICC置管肿瘤患者进行分时段追踪观察,干预组(127例)在置管后第2、7、14、21、28、35、42天定期采用多普勒超声对置管侧上肢静脉进行随访检查,了解有无血栓形成和出现无症状血栓的发生率、发生时间;对照组(119例)通过观察置管侧上肢有无血栓发生的临床症状,出现症状即采用多普勒超声检查确诊,记录有症状血栓的发生率和发生时间.结果 干预组无症状血栓发生率为48.82%(62/127),无一例发生有症状血栓,且中位时间为3d,其中85.48%(53/62)无症状静脉血栓发生在置管后1周内,11.29%(7/62)发生在置管后2~3周,3.23%(2/62)发生在置管后4~6周;对照组有症状血栓发生率为23.53%(28/119),且中位时间为12d,其中32.14%(9/28)有症状静脉血栓发生在置管后1周内,50.00%(14/28)发生在置管后2~3周,17.86%(5/28)发生在置管后4~6周.结论 肿瘤患者PICC相关上肢静脉血栓发生率较高,大多数为无症状静脉血栓,且发生时间较早.肿瘤患者属于发生静脉血栓的高危人群,应在PICC后立即开展对静脉血栓的早期预防性干预和处理,以降低静脉血栓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管插入术 外周 肿瘤 血栓形成
原文传递
植入式静脉输液港与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在肿瘤化疗中的应用效果评价 被引量:48
18
作者 罗祎 石磊 +3 位作者 江智霞 王万玲 李昌秀 潘红平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5年第22期1681-1685,共5页
目的系统评价植入式静脉输液港(VPA)与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在恶性肿瘤患者化疗中应用的相关研究,分析2种置管方式在临床应用中的差异。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 目的系统评价植入式静脉输液港(VPA)与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在恶性肿瘤患者化疗中应用的相关研究,分析2种置管方式在临床应用中的差异。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万方数据库、维普期刊全文数据库(VIP),按Cochrane系统评价方法筛选文献、评价质量、提取资料,并用RevMan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29项研究,共4449例患者,其中实验组1912例(采用VPA),对照组2537例(采用PICC)。实验组导管平均留置时间【标准化均数差(SMD)=3.36,95%可信区间(CI)2.51-4.21,P〈0.011、生命质量[相对危险度(RR):1.61,95%CI1.15~2.24,P〈0.01]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并发症总发生率(RR=0.26,95%C10.20~0.34,P〈0.01)、静脉炎发生率(RR=0.08,95%C10.04~0.16.P〈0.01)、导管感染发生率(RR=O.32,95%C10.23~0.44,P〈0.01)、导管堵塞发生率(RR=0.32,95%C10.22-0.48,P〈0.01)、导管移位发生率(RR=0.18,95%C10.09~0.37,P〈0.01)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但在首次置管成功率、渗血或血肿发生率、血栓发生率、导管渗漏发生率方面,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PICC相比,VPA留置时间长,并发症发生率低,且对患者带管期间的生命质量影响较小,在恶性肿瘤患者的化学治疗中值得广泛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管插入术 外周 肿瘤 META分析 植入式静脉输液港 化学治疗
原文传递
外周导入中心静脉置管长度的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47
19
作者 何恒霞 刘秀红 +4 位作者 薛波 任善香 岳松梅 刘萍 李府 《实用护理杂志》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44-45,共2页
关键词 新生儿 中心静脉置管 置管长度
原文传递
Guidelines on multidisciplinary approaches for the prevention and management of diabetic foot disease(2020 edition) 被引量:46
20
作者 Aiping Wang Guozhong Lv +20 位作者 Xingbo Cheng Xianghua Ma Wei Wang Jianchao Gui JiHu Meng Lu Guoping Chu Jin’an Chen Hao Zhang Yiqiu Jiang Yuedong Chen Wengbo Yang Lin Jiang Houfa Geng Rendong Zheng Yihui Li Wei Feng Boey Johnson Wenjuan Wang Dalong Zhu Yin Hu 《Burns & Trauma》 SCIE 2020年第1期217-268,共52页
In recent years,as living standards have continued to improve,the number of diabetes patients in China,along with 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associated with the disease,has been increasing.Among these complication... In recent years,as living standards have continued to improve,the number of diabetes patients in China,along with 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associated with the disease,has been increasing.Among these complications,diabetic foot disease is one of the main causes of disability and death in diabetic patients.Due to the differences in economy,culture,religion and level of medical care available across different regions,preventive and treatment methods and curative results for diabetic foot vary greatly.In multidisciplinary models built around diabetic foot,the timely assessment and diagnosis of wounds and appropriate methods of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with internal and external surgery are key to clinical practice for this pathology.In 2019,under the leadership of the Jiangsu Medical Association and Chinese Diabetes Society,the writing group for the Guidelines on multidisciplinary approaches for the prevention and management of diabetic foot disease(2020 edition)was established with the participation of scholars from the specialist areas of endocrinology,burn injury,vascular surgery,orthopedics,foot and ankle surgery and cardiology.Drawing lessons from diabetic foot guidelines from other countries,this guide analyses clinical practices for diabetic foot,queries the theoretical basis and grades and gives recommendations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athology in China.This paper begins with assessments and diagnoses of diabetic foot,then describes treatments for diabetic foot in detail,and ends with protections for high-risk feet and the prevention of ulcers.This manuscript covers the disciplines of internal medicine,surgical,nursing and rehabilitation and describes a total of 50 recommendations that we hope will provide procedures and protocols for clinicians dealing with diabetic foo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iabetic foot disease 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 peripheral arterial disease Diabetic foot osteomyelitis Diabetic foot infection Diabetic complication Ankle-brachial index Transcutaneous oxygen pressure RECOMMENDATION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