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9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流动儿童歧视知觉与社会文化适应:社会支持和社会认同的作用 被引量:143
1
作者 范兴华 方晓义 +2 位作者 刘杨 蔺秀云 袁晓娇 《心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647-663,共17页
采用整群取样方法对选自北京市的1164名流动儿童进行问卷调查,考察社会支持、社会认同在歧视知觉与社会文化适应关系中的作用。结果表明,流动儿童的歧视知觉整体上并不明显,其社会文化适应状况整体良好;歧视知觉对社会文化适应有显著负... 采用整群取样方法对选自北京市的1164名流动儿童进行问卷调查,考察社会支持、社会认同在歧视知觉与社会文化适应关系中的作用。结果表明,流动儿童的歧视知觉整体上并不明显,其社会文化适应状况整体良好;歧视知觉对社会文化适应有显著负向预测性(β=-0.39,p<0.001);在歧视知觉与社会文化适应的负向预测关系中,社会支持起部分中介作用,城市认同有增强作用,老家认同有缓冲作用;社会支持的中介作用受到城市认同、老家认同的调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儿童 歧视知觉 社会支持 社会认同 社会文化适应
下载PDF
歧视知觉对城市流动儿童幸福感的影响:中介机制及归属需要的调节作用 被引量:120
2
作者 刘霞 赵景欣 申继亮 《心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568-584,共17页
采用整群取样法对选自北京市的1551名流动儿童进行测查,探讨歧视知觉对城市流动儿童的个体和群体幸福感的影响机制,即内群体认同和群体地位感在其中的中介作用,以及不同归属需要下内群体认同和群体地位感的中介作用差异。结果表明:(1)... 采用整群取样法对选自北京市的1551名流动儿童进行测查,探讨歧视知觉对城市流动儿童的个体和群体幸福感的影响机制,即内群体认同和群体地位感在其中的中介作用,以及不同归属需要下内群体认同和群体地位感的中介作用差异。结果表明:(1)公立学校小学流动儿童的个体和群体幸福感相对较高;流动男生比流动女生具有较高的生活满意度,流动女生比流动男生具有较高的群体幸福感。(2)歧视知觉对城市流动儿童的个体和群体幸福感存在直接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并通过内群体情感认同和群体地位感的中介作用负向预测群体幸福感。(3)不同归属需要下歧视知觉对个体和群体幸福感的作用机制存在差异。在高归属需要组,歧视知觉对个体幸福感存在直接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并通过群体地位感和群体幸福感的双重中介消极地影响个体幸福感;歧视知觉完全通过群体地位感的中介消极地影响群体幸福感。在低归属需要组,歧视知觉对个体幸福感既存在直接的负向预测作用,也通过内群体情感认同和群体地位感的中介发挥间接性的积极作用;歧视知觉对群体幸福感只存在间接的消极影响,内群体情感认同和群体地位感在其中发挥完全中介作用。这表明,内群体情感认同和群体地位感在流动儿童歧视知觉与幸福感之间的中介效应受到归属需要的调节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歧视知觉 幸福感 内群体认同 群体地位感 归属需要 流动儿童
下载PDF
留守儿童歧视知觉特点及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被引量:93
3
作者 申继亮 胡心怡 刘霞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16-121,共6页
为了探讨留守儿童的歧视知觉特点及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采用歧视知觉问卷、积极/消极情感量表和总体生活满意度量表对福建省的312名中、小学留守儿童和461名非留守儿童进行测试。结果发现:(1)留守儿童的个体和群体歧视知觉显著高于非留... 为了探讨留守儿童的歧视知觉特点及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采用歧视知觉问卷、积极/消极情感量表和总体生活满意度量表对福建省的312名中、小学留守儿童和461名非留守儿童进行测试。结果发现:(1)留守儿童的个体和群体歧视知觉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的歧视知觉不存在性别、留守时间和年级上的差异;(2)家庭收入较低的留守儿童的个体和群体歧视知觉较高;(3)个体和群体歧视知觉对单亲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的消极情绪有显著的预测作用,群体歧视知觉也能够显著预测其生活满意度;(4)个体歧视知觉和群体歧视知觉能够显著预测双亲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的积极情感,个体歧视知觉也能够显著预测其消极情感和生活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留守儿童 歧视知觉 主观幸福感
下载PDF
歧视知觉的影响效应及其机制 被引量:84
4
作者 刘霞 赵景欣 师保国 《心理发展与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16-223,共8页
近年来,歧视研究领域中的"强势心理学"现象开始减弱,研究者们逐渐重视弱势群体自身对于歧视现象的知觉与反应。本文在整合歧视知觉相关领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首先就歧视知觉的概念内涵、测量进行阐述;继而从"风险"... 近年来,歧视研究领域中的"强势心理学"现象开始减弱,研究者们逐渐重视弱势群体自身对于歧视现象的知觉与反应。本文在整合歧视知觉相关领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首先就歧视知觉的概念内涵、测量进行阐述;继而从"风险"与"弹性"两个方面,分别探讨歧视知觉的消极影响效应与间接性的积极影响效应;最后从整合的视角,对歧视知觉影响效应的内在机制——拒绝认同理论进行讨论。未来歧视知觉领域的研究将会进一步细化群体成员资格;重视考察个体和群体歧视知觉的作用差异;加强探讨个体水平的中介变量的作用;更多关注儿童群体的歧视知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歧视知觉 影响效应 群体成员资格 拒绝认同模型
原文传递
家庭经济压力与青少年抑郁:歧视知觉和亲子依恋的作用 被引量:48
5
作者 李董平 许路 +3 位作者 鲍振宙 陈武 苏小慧 张微 《心理发展与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42-349,共8页
对703名初中生(平均年龄14.30岁)进行问卷调查,探讨了青少年歧视知觉、亲子依恋在家庭经济压力与青少年抑郁关系中的中介和调节作用。结果表明:(1)在控制了性别、年级后,家庭经济压力对青少年抑郁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2)在家庭经济... 对703名初中生(平均年龄14.30岁)进行问卷调查,探讨了青少年歧视知觉、亲子依恋在家庭经济压力与青少年抑郁关系中的中介和调节作用。结果表明:(1)在控制了性别、年级后,家庭经济压力对青少年抑郁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2)在家庭经济压力对抑郁的正向预测关系中,歧视知觉起中介作用;(3)家庭经济压力通过歧视知觉对抑郁的中介作用受到亲子依恋的调节,相对于亲子依恋水平较高的青少年,中介效应仅在亲子依恋水平较低的青少年中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庭经济压力 抑郁 歧视知觉 亲子依恋
原文传递
流动儿童歧视知觉与问题行为——心理弹性的调节作用 被引量:44
6
作者 朱倩 郭海英 +1 位作者 潘瑾 林丹华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529-533,共5页
目的:考察心理弹性在流动儿童歧视知觉和问题行为关系中的调节作用。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来自北京的577名流动儿童进行测查。结果:1不同性别、来京时间、转学经历的儿童在歧视知觉、心理弹性、问题行为变量上的得分具有显著差异。2在... 目的:考察心理弹性在流动儿童歧视知觉和问题行为关系中的调节作用。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来自北京的577名流动儿童进行测查。结果:1不同性别、来京时间、转学经历的儿童在歧视知觉、心理弹性、问题行为变量上的得分具有显著差异。2在控制了性别、来京时间和转学经历等变量之后,歧视知觉、个人力和支持力均对问题行为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心理弹性中的个人力对歧视知觉与问题行为的关系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而支持力对歧视知觉和问题行为的关系的调节作用不显著。结论:心理弹性中的个人力可调节流动儿童歧视知觉与问题行为间的关系,未来研究可通过提升流动儿童的心理弹性来达到减缓危险性因素对流动儿童的不利影响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儿童 歧视知觉 问题行为 心理弹性
原文传递
歧视知觉与农村贫困大学生孤独感:核心自我评价、朋友支持的中介作用 被引量:42
7
作者 谢其利 宛蓉 +1 位作者 张睿 江光荣 《心理发展与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614-622,共9页
采用问卷测量769名贫困大学生和1014名非贫困大学生的歧视知觉、核心自我评价、朋友支持和孤独感,探讨歧视知觉对贫困/非贫困大学生的影响以及核心自我评价和朋友支持的中介作用。结果表明:(1)贫困大学生歧视知觉和孤独感显著高于非贫... 采用问卷测量769名贫困大学生和1014名非贫困大学生的歧视知觉、核心自我评价、朋友支持和孤独感,探讨歧视知觉对贫困/非贫困大学生的影响以及核心自我评价和朋友支持的中介作用。结果表明:(1)贫困大学生歧视知觉和孤独感显著高于非贫困大学生、核心自我评价和朋友支持显著低于非贫困大学生。(2)歧视知觉与贫困/非贫困大学生核心自我评价、朋友支持和孤独感相关显著,歧视知觉显著预测贫困/非贫困大学生孤独感。(3)贫困/非贫困大学生结构模型没有显著差异,核心自我评价和朋友支持部分中介歧视知觉对贫困/非贫困大学生孤独感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贫困大学生 歧视知觉 孤独感 核心自我评价 朋友支持
原文传递
歧视知觉、抑郁和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业成绩:纵向中介模型 被引量:36
8
作者 张莉 薛香娟 赵景欣 《心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584-590,共7页
采用间隔1年的追踪研究设计,对1147名农村留守儿童的歧视知觉与学业成绩之间的双向关系以及抑郁的纵向中介作用进行分析。结果发现:(1)学业成绩显著负向预测农村留守儿童随后的歧视知觉,而歧视知觉不能显著预测随后的学业成绩;(2)抑郁... 采用间隔1年的追踪研究设计,对1147名农村留守儿童的歧视知觉与学业成绩之间的双向关系以及抑郁的纵向中介作用进行分析。结果发现:(1)学业成绩显著负向预测农村留守儿童随后的歧视知觉,而歧视知觉不能显著预测随后的学业成绩;(2)抑郁在学业成绩和歧视知觉之间起着纵向中介作用。学业成绩既可以直接影响农村留守儿童的歧视知觉,又能通过抑郁间接影响其歧视知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留守儿童 歧视知觉 学业成绩 抑郁 纵向研究
下载PDF
歧视知觉与农村留守儿童积极/消极情绪的关系:亲子亲合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35
9
作者 赵景欣 杨萍 +1 位作者 马金玲 黄翠翠 《心理发展与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69-376,共8页
以378名双亲外出儿童和803名父亲外出儿童为被试,考察了歧视知觉与两类留守儿童积极/消极情绪的关系,并探讨了亲子亲合对二者关系的调节作用及其性别差异。结果表明:(1)歧视知觉水平越高,留守儿童的积极情绪越低,消极情绪越高;(2)父子... 以378名双亲外出儿童和803名父亲外出儿童为被试,考察了歧视知觉与两类留守儿童积极/消极情绪的关系,并探讨了亲子亲合对二者关系的调节作用及其性别差异。结果表明:(1)歧视知觉水平越高,留守儿童的积极情绪越低,消极情绪越高;(2)父子亲合水平越高,留守儿童的积极情绪越高,消极情绪越低;母子亲合水平越高,留守儿童的积极情绪越高;(3)母子亲合可以调节双亲外出儿童的歧视知觉与其积极/消极情绪之间的关系:高母子亲合可以缓冲歧视知觉对儿童积极情绪的负向预测和对儿童消极情绪的正向预测;(4)母子亲合可以调节父亲外出儿童的歧视知觉与其积极/消极情绪之间的关系,且该调节作用存在性别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留守儿童 歧视知觉 亲子亲合 积极/消极情绪
原文传递
社会支持和歧视知觉对流动儿童孤独感的影响:一项追踪研究 被引量:35
10
作者 侯舒艨 袁晓娇 +2 位作者 刘杨 蔺秀云 方晓义 《心理发展与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401-411,共11页
为了探讨流动儿童孤独感、歧视知觉、社会支持随时间变化的特点,以及社会支持、歧视知觉对孤独感的影响作用及机制,本研究从北京市公立学校和打工子弟学校选取1164名流动儿童,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对流动儿童的孤独感、歧视知觉和社会支... 为了探讨流动儿童孤独感、歧视知觉、社会支持随时间变化的特点,以及社会支持、歧视知觉对孤独感的影响作用及机制,本研究从北京市公立学校和打工子弟学校选取1164名流动儿童,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对流动儿童的孤独感、歧视知觉和社会支持进行了为期一年的追踪测查,回收有效追踪数据680份。对前、后测均参加的680名被试数据进行分析发现:(1)随着进入城市时间的增长,流动儿童的孤独感和歧视知觉显著减少,报告的社会支持显著增加;(2)流动儿童报告的社会支持、歧视知觉与孤独感之间是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前测的歧视知觉和报告的社会支持共同影响前测孤独感;同时,前测孤独感又会影响后测歧视知觉和报告的社会支持,进而影响后测孤独感。并且在这个动态作用过程中,前、后测社会支持既能分别直接影响前、后测孤独感,前测社会支持还能通过后测社会支持和歧视知觉间接影响后测孤独感;而前、后测歧视知觉则只能分别直接影响前、后测孤独感;(3)前测歧视知觉和社会支持都不能直接影响后测的孤独感,而是需要通过影响后测歧视知觉和社会支持才能对后测的孤独感产生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儿童 孤独感 歧视知觉 社会支持
原文传递
个体和群体歧视知觉对流动儿童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被引量:34
11
作者 刘霞 《心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16-121,共6页
采用整班联系、自愿参加的方式,通过匿名方式对北京市1552名流动儿童施测个体和群体歧视知觉问卷、积极/消极情感量表、生活满意度量表、内群体认同测验与群体地位感测验,探讨个体和群体歧视知觉埘流动儿童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及内群体认... 采用整班联系、自愿参加的方式,通过匿名方式对北京市1552名流动儿童施测个体和群体歧视知觉问卷、积极/消极情感量表、生活满意度量表、内群体认同测验与群体地位感测验,探讨个体和群体歧视知觉埘流动儿童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及内群体认同感和群体地位感在其中的中介作用。结果表明:(1)个体和群体歧视知觉与流动儿童的主观幸福感、内群体情感认同及群体地位感之间存在显著性相关,与内群体认知认同之间相关不显著。(2)个体歧视知觉对流动儿童的主观幸福感存在直接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并通过降低流动儿童的群体地位感,进而间接地负向影响流动儿童的主观幸福感;(3)群体歧视知觉对流动儿童的主观幸福感也存在直接显著的消极影响,并同时借助于群体地位感的中介作用,以及内群体情感认同和群体地位感的双重中介作用,间接地降低流动儿童的主观幸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儿童 歧视知觉 主观幸福感 内群体认同 群体地位感
下载PDF
流动儿童认同整合与歧视知觉的关系: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的作用 被引量:34
12
作者 倪士光 李虹 《心理发展与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31-38,共8页
采取整群抽样方法对来自北京市、山东省的1307名流动儿童进行问卷调查,探讨流动儿童感受到的歧视对其认同整合的影响,以及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在其中所起的作用。结果表明:(1)流动儿童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歧视,认同整合水平良好;(2)流动... 采取整群抽样方法对来自北京市、山东省的1307名流动儿童进行问卷调查,探讨流动儿童感受到的歧视对其认同整合的影响,以及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在其中所起的作用。结果表明:(1)流动儿童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歧视,认同整合水平良好;(2)流动儿童的歧视知觉会对其认同整合产生消极影响,歧视知觉越高,认同整合水平越低;歧视知觉也通过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对流动儿童的认同整合产生显著的影响;(3)社会支持不仅在歧视知觉对认同整合的关系中起到了显著的部分中介作用,社会支持还又在应对方式和认同整合之中起到了显著的部分中介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儿童 认同整合 歧视知觉 社会支持 应对方式 社会融合
原文传递
环境因素对流动儿童歧视知觉的影响及群体态度的调节作用 被引量:33
13
作者 刘霞 申继亮 《心理发展与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95-401,共7页
采用整班联系、自愿参加的方式,选取北京市海淀、朝阳、昌平三个区的1350名流动儿童为被试,采用歧视知觉问卷、家庭社会经济地位问卷、班级环境气氛量表以及群体态度测验,考察家庭经济环境和学校班级环境对流动儿童歧视知觉的影响,并进... 采用整班联系、自愿参加的方式,选取北京市海淀、朝阳、昌平三个区的1350名流动儿童为被试,采用歧视知觉问卷、家庭社会经济地位问卷、班级环境气氛量表以及群体态度测验,考察家庭经济环境和学校班级环境对流动儿童歧视知觉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群体态度对它们关系的影响作用。结果表明:(1)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老师支持和同学支持对于个体和群体歧视知觉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同时,班级内聚力对于个体歧视知觉、满意程度对于群体歧视知觉也存在显著的负向影响。(2)同学支持对于个体歧视知觉的负向预测作用更为重要,老师支持则对群体歧视知觉的负向预测作用更为重要。(3)对于群体态度不同的流动儿童,环境因素对其个体和群体歧视知觉的作用存在一定差异。在个体歧视知觉方面,同学支持是态度中立组和态度偏城市儿童组的最佳预测因素,班级内聚力则是态度偏流动儿童组的最佳预测因素;在群体歧视知觉方面,老师支持对于群体态度不同组均表现出最为重要的预测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儿童 歧视知觉 环境因素 群体态度
原文传递
初中留守儿童歧视知觉及其与问题行为的关系:社会支持的中介作用 被引量:33
14
作者 傅王倩 张磊 王达 《中国特殊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42-47,共6页
本研究旨在考察社会支持在留守儿童的歧视知觉和问题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360名留守儿童参加了本次调查,测量包括留守儿童歧视知觉问卷、青少年行为问卷、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结果发现:(1)初中留守儿童普遍感知到了歧视的存在,其中言语... 本研究旨在考察社会支持在留守儿童的歧视知觉和问题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360名留守儿童参加了本次调查,测量包括留守儿童歧视知觉问卷、青少年行为问卷、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结果发现:(1)初中留守儿童普遍感知到了歧视的存在,其中言语歧视最高,其他依次为回避、行为歧视和攻击;不同留守类型和留守时间的留守儿童歧视知觉存在差异;(2)留守儿童的歧视知觉和社会支持呈现显著负相关,与问题行为呈显著正相关,社会支持和问题行为呈显著负相关;(3)社会支持在留守儿童的歧视知觉和问题行为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留守儿童 歧视知觉 问题行为 社会支持
原文传递
中职生歧视知觉与学习倦怠:专业认同和心理资本的中介作用 被引量:31
15
作者 董及美 刘文娟 +2 位作者 周晨 孙英红 陈功香 《中国特殊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76-80,共5页
为探讨歧视知觉与学习倦怠的关系,以及专业认同和心理资本在二者关系中的中介作用机制,采用歧视知觉量表、专业认同量表、积极心理资本量表和学习倦怠量表,对1514名中职生进行施测。结果表明:(1)歧视知觉与学习倦怠呈显著正相关;(2)歧... 为探讨歧视知觉与学习倦怠的关系,以及专业认同和心理资本在二者关系中的中介作用机制,采用歧视知觉量表、专业认同量表、积极心理资本量表和学习倦怠量表,对1514名中职生进行施测。结果表明:(1)歧视知觉与学习倦怠呈显著正相关;(2)歧视知觉、学习倦怠均与专业认同、心理资本呈显著负相关;(3)专业认同和心理资本分别在歧视知觉与学习倦怠间起中介作用,且二者在中职生歧视知觉与学习倦怠的关系中具有链式中介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职生 歧视知觉 学习倦怠 专业认同 心理资本
原文传递
流动儿童歧视知觉、自尊与抑郁的动态关系:模型检验 被引量:27
16
作者 范兴华 陈锋菊 +2 位作者 唐文萍 黄月胜 袁宋云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45-48,共4页
目的:探讨流动儿童歧视知觉、自尊与抑郁的动态关系模式。方法:以班为单位对558名流动儿童进行间隔近一年的追踪调查。以前、后测中均提供了有效问卷的507名儿童为被试,采用协方差结构方程模型对研究变量间的动态关系进行考察。结果:在... 目的:探讨流动儿童歧视知觉、自尊与抑郁的动态关系模式。方法:以班为单位对558名流动儿童进行间隔近一年的追踪调查。以前、后测中均提供了有效问卷的507名儿童为被试,采用协方差结构方程模型对研究变量间的动态关系进行考察。结果:在控制性别与学龄段的作用后:1前测歧视知觉、自尊、抑郁均能显著正向预测各自的后测水平;2无论前测还是后测中,自尊在歧视知觉对抑郁的即时预测中均起部分中介作用;3前测抑郁对后测歧视知觉有正向预测性。结论:流动儿童歧视知觉、自尊与抑郁三者之间存在较为复杂的动态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儿童 歧视知觉 自尊 抑郁 追踪研究
原文传递
受歧视知觉对流动儿童社会融入的影响:中介机制及自尊的调节作用 被引量:24
17
作者 郝振 崔丽娟 《心理发展与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37-144,共8页
研究以上海市437名流动儿童为被试,通过量表法分析了流动儿童从受歧视知觉到社会融入过程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结果显示:(1)受歧视知觉作为危险性因素对流动儿童的社会融入产生了显著负面影响;(2)群体可渗透性在流动儿童的受歧视知... 研究以上海市437名流动儿童为被试,通过量表法分析了流动儿童从受歧视知觉到社会融入过程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结果显示:(1)受歧视知觉作为危险性因素对流动儿童的社会融入产生了显著负面影响;(2)群体可渗透性在流动儿童的受歧视知觉和社会融入过程中起着部分中介作用,受歧视知觉既对社会融入产生直接负面影响,也通过群体可渗透性对社会融入产生间接影响;(3)个体自尊水平对群体可渗透性中介作用的发挥起到调节作用,群体可渗透性对流动儿童生活满意度的影响,随个体自尊水平的提升而增加。群体可渗透性对流动儿童的社会融入起着有调节的中介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儿童 受歧视知觉 自尊 群体可渗透性 社会融入
原文传递
歧视知觉与留守初中生孤独感和问题行为: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的作用 被引量:23
18
作者 谢其利 郑惠珍 +3 位作者 樊燕飞 何飞 全小山 江光荣 《心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355-1362,共8页
采用问卷法对894名农村留守初中生进行调查,探讨歧视知觉与留守初中生孤独感和问题行为的关系,并考察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的作用。结果表明,歧视知觉正向预测留守初中生的孤独感和问题行为,师生关系、同学关系负向预测留守初中生的孤独... 采用问卷法对894名农村留守初中生进行调查,探讨歧视知觉与留守初中生孤独感和问题行为的关系,并考察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的作用。结果表明,歧视知觉正向预测留守初中生的孤独感和问题行为,师生关系、同学关系负向预测留守初中生的孤独感和问题行为;师生关系减弱了歧视知觉对母亲外出留守初中生孤独感的作用,同学关系减弱了歧视知觉对双亲外出留守初中生孤独感的作用;但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增强了歧视知觉对母亲外出和双亲外出留守初中生问题行为的作用。研究结果提示,歧视知觉是影响留守初中生孤独感和问题行为的危险因素,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有利于降低留守初中生的孤独感、有利于预防和减少留守初中生的问题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歧视知觉 师生关系 同学关系 孤独感 问题行为 留守初中生
下载PDF
流动儿童歧视知觉与心理健康关系的元分析 被引量:23
19
作者 韩毅初 温恒福 +2 位作者 程淑华 张淳淦 李欣 《心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313-1326,共14页
本研究基于心理健康双因素模型,通过运用元分析技术探讨流动儿童歧视知觉与各项心理健康指标的关系,以及调节变量对二者关系的影响,以期为提升流动儿童心理健康提供有效借鉴。经过文献检索和筛选,共纳入原始文献30篇,含49个独立样本,被... 本研究基于心理健康双因素模型,通过运用元分析技术探讨流动儿童歧视知觉与各项心理健康指标的关系,以及调节变量对二者关系的影响,以期为提升流动儿童心理健康提供有效借鉴。经过文献检索和筛选,共纳入原始文献30篇,含49个独立样本,被试总数达到40351名。根据同质性检验结果,选择随机效应模型分析发现,流动儿童歧视知觉与积极心理健康指标存在中等程度的负相关(r=–0.323,95%CI为[–0.378,–0.266]),与消极心理健康指标存在中等程度的正相关(r=0.41,95%CI为[0.36,0.458])。流动儿童歧视知觉测量工具、学龄段对流动儿童歧视知觉与积极心理健康的关系存在显著的调节效应,而对流动儿童歧视知觉与消极心理健康的关系不存在显著的调节效应。同时,元回归分析结果发现,性别对二者的关系不存在显著的调节效应。后续研究应该进一步探索流动儿童歧视知觉与心理健康间的调节变量,结合中国流动儿童心理发展特点,探索提升流动儿童心理健康水平的新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儿童 歧视知觉 心理健康 元分析
下载PDF
歧视知觉与流动儿童社会疏离感的关系: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 被引量:23
20
作者 张岩 杜岸政 +2 位作者 谭顶良 雷婷婷 周炎根 《心理发展与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719-726,共8页
采用问卷法对1101名流动儿童进行调查研究,考察歧视知觉对流动儿童社会疏离感的影响,同时考察认同整合在其中的中介作用,以及该过程是否受到社会支持的调节。结果表明:(1)在控制了性别、学校性质、转学次数之后,歧视知觉对流动儿童社会... 采用问卷法对1101名流动儿童进行调查研究,考察歧视知觉对流动儿童社会疏离感的影响,同时考察认同整合在其中的中介作用,以及该过程是否受到社会支持的调节。结果表明:(1)在控制了性别、学校性质、转学次数之后,歧视知觉对流动儿童社会疏离感具有正向预测作用;(2)认同整合在流动儿童歧视知觉和社会疏离感关系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3)认同整合的中介作用受到社会支持的正向调节,相对于社会支持水平低的流动儿童,中介作用对社会支持水平高的流动儿童更显著。因此,歧视知觉对流动儿童社会疏离感的影响是有调节的中介效应。这些结果对于综合解释城市适应过程中环境与个体因素对流动儿童社会疏离感的作用路径与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儿童 歧视知觉 认同整合 社会支持 社会疏离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