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杆状病毒经口感染及经口感染因子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
作者 李慧 郭采平 朱士茂 《微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95-400,共6页
杆状病毒(Baculovirus)是一类专一性感染节肢动物的病原微生物,其宿主主要为鳞翅目、双翅目及膜翅目昆虫。在自然界中,杆状病毒通过经口感染的方式在其宿主中建立感染,其中杆状病毒经口感染因子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回顾了杆状病毒的... 杆状病毒(Baculovirus)是一类专一性感染节肢动物的病原微生物,其宿主主要为鳞翅目、双翅目及膜翅目昆虫。在自然界中,杆状病毒通过经口感染的方式在其宿主中建立感染,其中杆状病毒经口感染因子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回顾了杆状病毒的基本特性,阐述杆状病毒建立经口感染在进化上的必要性以及在此过程中的主要事件,包括杆状病毒经口感染方式的进化、病毒粒子与昆虫中肠微绒毛细胞的结合和融合等,并着重介绍杆状病毒经口感染因子的鉴定和功能研究。这些研究对人类了解和利用杆状病毒进行生物防治和外源基因表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杆状病毒 经口感染 经口感染因子
原文传递
昆虫杆状病毒的经口感染因子研究概况 被引量:2
2
作者 张健家 沈运旺 吴小锋 《蚕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730-736,共7页
昆虫杆状病毒在感染宿主的过程中产生2种结构和功能不同,但遗传物质完全一致的病毒粒子表型,即出芽型病毒粒子(BV)和包涵体衍生型病毒粒子(ODV)。在昆虫中肠碱性环境下释放出的ODV通过其表面囊膜上高度保守的经口感染因子(PIF)介导感染... 昆虫杆状病毒在感染宿主的过程中产生2种结构和功能不同,但遗传物质完全一致的病毒粒子表型,即出芽型病毒粒子(BV)和包涵体衍生型病毒粒子(ODV)。在昆虫中肠碱性环境下释放出的ODV通过其表面囊膜上高度保守的经口感染因子(PIF)介导感染中肠上皮细胞,引发原发性感染。已有研究发现,由经口感染因子PIF1、PIF2、PIF3和P74组成的多分子复合物在ODV入侵昆虫中肠上皮细胞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最近有研究报道其他囊膜蛋白如PIF4、PIF5和PIF6,可与已知的PIF互作促进ODV感染。进一步的研究发现,PIF4和P95(AC83)也是PIF复合物的组分,PIF4能与PIF1、PIF2、PIF3形成稳定的复合物,而P95和P74与这个复合物的结合并不紧密。通过蛋白质组分析发现,其他3种蛋白质——AC5、AC68(PIF6)和AC108(SF58的同系物)也与PIF复合物有关。揭示ODV入侵昆虫中肠上皮细胞时复合物的形成与构象变化,PIF的潜在受体及其复合物识别宿主细胞受体的过程,将是阐明杆状病毒PIFs及其复合物介导ODV病毒感染机制的重要研究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杆状病毒 包涵体衍生型病毒粒子 经口感染因子 复合物
下载PDF
家蚕中肠细胞与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经口感染因子P74的互作蛋白筛选 被引量:1
3
作者 郑秦 孔祥硕 +2 位作者 王海萍 许伟凡 吴小锋 《蚕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56-63,共8页
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m NPV)包涵体衍生型病毒粒子(ODV)被家蚕幼虫食下后通过侵染中肠上皮细胞引发全身性感染,这个过程称为经口感染。已知有多种ODV囊膜蛋白在经口感染中发挥关键作用,被称为经口感染因子(PIF)。P74作为最早被鉴... 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m NPV)包涵体衍生型病毒粒子(ODV)被家蚕幼虫食下后通过侵染中肠上皮细胞引发全身性感染,这个过程称为经口感染。已知有多种ODV囊膜蛋白在经口感染中发挥关键作用,被称为经口感染因子(PIF)。P74作为最早被鉴定的PIF,与ODV结合中肠上皮细胞有关。为了鉴定宿主家蚕中肠细胞中与P74互作的蛋白质,构建家蚕中肠酵母文库,并以P74作为诱饵进行酵母双杂交筛选。初步筛选到7种互作候选蛋白,分别为U3小核仁核糖核蛋白IMP3、60S核糖体蛋白L5、JAB-MPN结构域蛋白、细胞质肌动蛋白A3、35 k D蛋白酶、富半胱氨酸和组氨酸蛋白1-B和真核翻译起始因子1A。免疫共沉淀实验结果表明JAB-MPN结构域蛋白和P74之间存在强烈互作,该蛋白质可能是ODV结合中肠细胞的关键宿主因子。研究结果为进一步阐明Bm NPV经口感染的详细分子机制提供了新的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蚕 中肠细胞 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 经口感染因子 互作蛋白
下载PDF
杆状病毒Ac110蛋白的保守氨基酸位点N27对病毒在中肠建立有效感染起重要作用
4
作者 朱乐园 刘建涛 +3 位作者 王燕玲 袁美妗 吴文碧 杨凯 《环境昆虫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505-514,共10页
杆状病毒是节肢动物,特别是鳞翅目昆虫的重要病原微生物,在生物防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其对昆虫虫体口服感染的过程中,需要一类称为杆状病毒口服感染因子的帮助才能在虫体中肠成功建立系统感染。Ac110是本实验室最新发现的口服感染... 杆状病毒是节肢动物,特别是鳞翅目昆虫的重要病原微生物,在生物防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其对昆虫虫体口服感染的过程中,需要一类称为杆状病毒口服感染因子的帮助才能在虫体中肠成功建立系统感染。Ac110是本实验室最新发现的口服感染因子之一,但其作用机制仍是未知。在本研究中,通过定点突变技术成功构建了两株Ac110保守氨基酸位点突变型重组杆状病毒,将病毒DNA转染昆虫细胞Sf9后,通过蛋白免疫印迹实验验证了Ac110的突变体蛋白均能够正常表达;接着通过病毒滴度测定实验证明了重组病毒均能在Sf9细胞中产生与补回型病毒相当的感染性病毒粒子,说明Ac110的这两个保守氨基酸位点的突变并不影响病毒在细胞中的复制和在细胞之间的传播;最后将纯化的病毒多角体口服感染甜菜夜蛾幼虫进行生物测定实验,发现Ac110的N27氨基酸位点的突变对昆虫幼虫的口服感染能力显著性降低,而L35氨基酸位点的突变则没有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杆状病毒 口服感染因子 Ac110 生物测定
下载PDF
杨扇舟蛾颗粒体病毒经口侵染因子PIF0~PIF6间分子互作的酵母双杂交验证
5
作者 梁振普 张俊庆 +3 位作者 张小霞 刘雅静 张亲 李鹏娟 《植物保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51-158,共8页
为阐明杨扇舟蛾颗粒体病毒(Clostera anachoreta granulovirus,ClanGV)的口服侵染机制,利用酵母双杂交技术,通过双向互作方法研究了ClanGV的经口侵染因子PIF0、PIF1、PIF2、PIF3、PIF4、PIF5和PIF6之间的分子互作情况。自激活试验证明,P... 为阐明杨扇舟蛾颗粒体病毒(Clostera anachoreta granulovirus,ClanGV)的口服侵染机制,利用酵母双杂交技术,通过双向互作方法研究了ClanGV的经口侵染因子PIF0、PIF1、PIF2、PIF3、PIF4、PIF5和PIF6之间的分子互作情况。自激活试验证明,PIF5的重组诱饵载体(B5)有自激活现象,其它重组诱饵载体均无自激活现象。酵母双杂交试验结果表明,ClanGV的4个经口侵染因子PIF1~PIF4之间存在双向互作现象,而且这4个蛋白均能同时与自身发生互作,暗示这4个经口侵染因子有可能是以二聚体或多聚体的形式存在并发挥功能。在ClanGV经口侵染因子间的6组单向互作中,PIF5作为捕获载体时分别能与PIF1、PIF3和PIF4发生互作,PIF6作为诱饵载体时分别能与PIF3和PIF4发生互作,PIF0作为捕获载体时能与PIF4发生互作。表明ClanGV的经口侵染因子像核型多角体病毒(nucleopolyhedrovirus,NPV)一样,在病毒粒子表面通过分子互作形成复合体并在病毒的经口侵染过程中发挥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扇舟蛾颗粒体病毒 经口侵染因子 酵母双杂交 蛋白互作
原文传递
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经口感染因子1编码基因的转录及亚细胞定位分析
6
作者 黄金山 程晨 《蚕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525-530,共6页
杆状病毒在感染循环中产生的包涵体衍生病毒(occlusion-derived virus,ODV)介导病毒经口感染。由至少9种经口感染因子(per os infectivity factor,PIF)形成的复合体介导ODV感染昆虫中肠上皮细胞。为深入研究经口感染因子1(PIF1)的作用机... 杆状病毒在感染循环中产生的包涵体衍生病毒(occlusion-derived virus,ODV)介导病毒经口感染。由至少9种经口感染因子(per os infectivity factor,PIF)形成的复合体介导ODV感染昆虫中肠上皮细胞。为深入研究经口感染因子1(PIF1)的作用机制,克隆了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mNPV)陕西分离株的pif1基因,序列分析显示其编码蛋白与苜蓿银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的PIF1氨基酸序列一致性为85%,含有2个RGD基序;5′RACE分析发现pif1转录起始位点位于起始密码子上游53 bp处,含有病毒晚期启动子的保守序列ATAAG;定量PCR分析显示pif1在感染晚期开始大量转录,一直持续到感染极晚期;利用瞬时表达系统将PIF1与EGFP融合表达,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荧光分布位置,结果发现荧光均匀分布于细胞质中,而在病毒感染后荧光进入细胞核中,表明PIF1在其他病毒因子参与下,被运输至细胞核中。研究结果为今后深入研究BmNPV PIF1在ODV经口感染中的作用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 经口感染因子1 转录 亚细胞定位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