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民公社失败的制度经济学解理——一个分析框架及其应用 被引量:12
1
作者 罗必良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1期34-41,共8页
本文通过构建一个"产权结构-计量能力-环境特性-经济绩效"的制度分析框架,揭示了人民公社组织制度低效率的根源,并引入"柠檬市场"模型从监督成本的维度解析了败德行为造成人民公社失败的生成机理。
关键词 人民公社 组织制度 监督成本
下载PDF
制度“创新”与农村人民公社的缘起 被引量:5
2
作者 辛逸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101-106,共6页
 中共中央直接领导和促成了人民公社化前我国农村社会的深刻变革,为公社制度的确立准备了必要的政治、经济和组织等方面的条件。公社化的最终实现,是在中央的领导和规范下完成的。人民公社的制度模式是按毛泽东和其他中共领导人的构想...  中共中央直接领导和促成了人民公社化前我国农村社会的深刻变革,为公社制度的确立准备了必要的政治、经济和组织等方面的条件。公社化的最终实现,是在中央的领导和规范下完成的。人民公社的制度模式是按毛泽东和其他中共领导人的构想设立的。即使是人民公社最激进、最具空想色彩的制度"创新",或得到了中央的首肯,或与他们的设想相吻合,在这方面农民群众所表现出的"首创精神",充其量是中共领导人构想的具体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人民公社 制度创新 公社化运动
下载PDF
人民公社时期生产队差异与农户收入:基于分层线性模型分析 被引量:8
3
作者 黄英伟 张晋华 《中国经济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51-160,共10页
本文基于生产队收益分配数据,利用分层线性模型(HLM),计算了人民公社时期由于所在生产队不同而导致的农户间收入差异。结果表明,生产队因素可以解释农户间收入差异的三分之一强(37.73%)。将生产队影响因素分解为结构性因素(现代生产要... 本文基于生产队收益分配数据,利用分层线性模型(HLM),计算了人民公社时期由于所在生产队不同而导致的农户间收入差异。结果表明,生产队因素可以解释农户间收入差异的三分之一强(37.73%)。将生产队影响因素分解为结构性因素(现代生产要素采用)和制度性因素(国家提取比例)后发现,现代生产要素采用越多、生产队农业生产能力越强,越有利于提高农户收入;国家提取比例越低越有利于农户收入提高。本文首次计算了生产队层次对农户收入的影响,有利于理解人民公社的效率损失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民公社 收入差异 工分制 生产队档案
原文传递
人民公社时期农户劳动报酬与劳动激励再探讨——1970年代河北一个生产队的例证 被引量:6
4
作者 徐卫国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41-144,共4页
1970年代中后期河北保定清苑县一个生产队的实物账及其他调查资料,从一个侧面呈现出人民公社时期工分制下农户劳动报酬与劳动激励的关系。具体分配措施中的实物报酬比例确实与农户劳动投入(出勤)有高度的相关性,按劳分粮比例过低抑制了... 1970年代中后期河北保定清苑县一个生产队的实物账及其他调查资料,从一个侧面呈现出人民公社时期工分制下农户劳动报酬与劳动激励的关系。具体分配措施中的实物报酬比例确实与农户劳动投入(出勤)有高度的相关性,按劳分粮比例过低抑制了农户的劳动力投入。受工分制中不劳动就没有工分、没有工分就不分粮这种"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制度约束,农户会追求一定程度的高出勤率,但高出勤率却不一定意味着强劳动激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民公社 工分制 劳动报酬 劳动激励 出勤率
下载PDF
组织起来办小事——理解农村集体制的一个视角 被引量:5
5
作者 王德福 《新建筑》 2018年第5期19-22,共4页
作为社会主义实践的产物,"集体"重塑了中国农村的社会单元,深刻影响了农民的认同与行为逻辑。从"集体"的内涵、功能、形成、变迁与遗产等方面,系统探讨了农村集体制的社会学意义,提出"组织起来办小事"的... 作为社会主义实践的产物,"集体"重塑了中国农村的社会单元,深刻影响了农民的认同与行为逻辑。从"集体"的内涵、功能、形成、变迁与遗产等方面,系统探讨了农村集体制的社会学意义,提出"组织起来办小事"的认识视角,揭示了"集体"在连接国家与农民关系上的关键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体 人民公社制度 组织起来 国家与农民
下载PDF
万里对人民公社体制的批判与否定 被引量:2
6
作者 丁龙嘉 《泰山学院学报》 2010年第5期1-6,共6页
诞生于狂热"大跃进"年代的、作为向共产主义过渡桥梁的人民公社,面世之后连续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两场大灾难。但其作为载入党的文件和共和国宪法而得以肯定的体制,是难以被撼动的。万里在人民公社诞生之初就提出了质疑,在1978... 诞生于狂热"大跃进"年代的、作为向共产主义过渡桥梁的人民公社,面世之后连续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两场大灾难。但其作为载入党的文件和共和国宪法而得以肯定的体制,是难以被撼动的。万里在人民公社诞生之初就提出了质疑,在1978年中央工作会议上尖锐而系统地批判了人民公社三大体制性弊端,要求进行改革。与此同时,他和安徽省的广大农民、干部,在实践中率先突破"左"的束缚,推行包产、包干到户,否定人民公社体制。万里于1980年进入中央决策层后,在邓小平、胡耀邦的支持下,将双包到户推向全国,并最终形成了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体、统分结合、双层经营的现行体制。1993年召开的八届人大一次会议,接受万里的提议,修改了宪法,将"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长期不变"载入宪法,把"人民公社"从宪法中删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万里 人民公社体制 批判与否定
下载PDF
浅析人民公社时期的农民个人收入分配制度 被引量:2
7
作者 苏新有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6年第4期56-58,共3页
人民公社时期的农民个人收入分配制度,是我国在探索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从总体上讲,它是不成功的。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归纳其失败的教训,对于解决当前的“三农”问题,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人民公社 农民 个人收入分配制度
下载PDF
限制退出、偷懒与劳动力“柠檬市场”——人民公社的制度特征及其低效率的根源 被引量:2
8
作者 罗必良 《中国农业经济评论》 2007年第1期1-13,共13页
本文要研究的问题是:①作为强制性制度安排,人民公社中社员的退出权是如何被取消的。②在不可退出的背景下,公社体制中的农业劳动能否有效地实施监督,甚至说,农业中的监督能否解决偷懒问题。③在不能考核劳动质量的条件下,公社制... 本文要研究的问题是:①作为强制性制度安排,人民公社中社员的退出权是如何被取消的。②在不可退出的背景下,公社体制中的农业劳动能否有效地实施监督,甚至说,农业中的监督能否解决偷懒问题。③在不能考核劳动质量的条件下,公社制度是如何走向低效率的。文章使用超边际分析方法,揭示了公社制度的形成根源;通过设计“隐性退出”概念,解释了林毅夫(1990)意义上的“退出威胁”与Dong和Dow(1993)意义上的“偷懒报复”的不可信,并进一步说明了“偷懒”行为在公社劳动中的必然性。文章认为:对农业劳动力的择业限制、公社制度下的“隐性退出”、偷懒行为的泛滥并由此引致的劳动力“柠檬市场”,是人民公社低效率的根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民公社 监督机制 隐性退出 柠檬市场
下载PDF
人民公社体制下萧山县社队企业兴起与发展的历史考察 被引量:1
9
作者 易棉阳 曾蕙宇 《当代中国史研究》 CSSCI 2020年第6期71-86,M0004,M0005,共18页
1958—1984年,萧山县社队企业经历了从初步发展到萎缩再到快速发展的历程。到1984年,萧山县社队企业总体实力居于浙江省乃至全国前列。在发展过程中,萧山县社队企业形成了以工业和建筑业为主体,以农业、交通运输业、服务业为补充的产业... 1958—1984年,萧山县社队企业经历了从初步发展到萎缩再到快速发展的历程。到1984年,萧山县社队企业总体实力居于浙江省乃至全国前列。在发展过程中,萧山县社队企业形成了以工业和建筑业为主体,以农业、交通运输业、服务业为补充的产业结构。社队企业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萧山县经济社会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助推农业现代化建设、丰富商品供应、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小城镇形成和发展、增加外汇收入等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民公社体制 萧山县 社队企业 产业结构
原文传递
人民公社早期分配制度的前因后果 被引量:1
10
作者 邓智旺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2期97-103,共7页
1958年的"大跃进"催生了人民公社,"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建立伊始,就普遍推行工资制与供给制相结合的分配制度,但实施不久便因面临困难而进行调整,并在曲折坚持中走向终结。这一分配制度的形成是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 1958年的"大跃进"催生了人民公社,"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建立伊始,就普遍推行工资制与供给制相结合的分配制度,但实施不久便因面临困难而进行调整,并在曲折坚持中走向终结。这一分配制度的形成是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和对经济形势估计盲目乐观的结果。它的实施不仅未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反而给农业生产带来了严重的困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民公社 分配制度 供给制
下载PDF
人民公社时期所有制的三次过渡 被引量:1
11
作者 李静萍 《当代中国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8-55,125,共8页
1958年人民公社化以后,在所有制关系上,一些地方先后在庐山会议之后、"文化大革命"初期和普及大寨县运动中出现过三次过渡。这三次过渡对广大农村的影响是深远的,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究... 1958年人民公社化以后,在所有制关系上,一些地方先后在庐山会议之后、"文化大革命"初期和普及大寨县运动中出现过三次过渡。这三次过渡对广大农村的影响是深远的,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究其原因,一方面囿于当时对社会主义所有制认识的局限性,另一方面又是与政治运动相伴而发生的,与历次政治运动有直接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民公社 所有制 过渡
原文传递
街道人民公社“单位制”治理及其当代启示 被引量:1
12
作者 刘洋 李端祥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80-86,共7页
作为城市基层治理基本单元的街道人民公社是以原"街居制"为基础,在当时党中央强有力的政策指导下,通过城市人民公社化运动形成确立起来的。治理方面采用"政社合一""工农商学兵五位一体"的单位管理体制,具... 作为城市基层治理基本单元的街道人民公社是以原"街居制"为基础,在当时党中央强有力的政策指导下,通过城市人民公社化运动形成确立起来的。治理方面采用"政社合一""工农商学兵五位一体"的单位管理体制,具有"治理主体一元化、治理方式行政化、资源配置计划化"等特点。反思其治理中的得失利弊,吸取其经验教训,期冀为当下改革创新城市社区治理提供有益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街道人民公社 单位制 治理特点 启示
原文传递
人民公社制度、行为倾向演化与合作效率——基于强互惠理论的再考察
13
作者 张海丰 王琳 《制度经济学研究》 2021年第2期1-13,共13页
农村合作社制度的设计初衷是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但发展到人民公社时期,不仅没有产生合作剩余,反而出现了农业产出的大幅度下降。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视角,产权不明晰、激励机制扭曲、监督成本高昂和缺乏退社权等是造成人民公社效率低下的主... 农村合作社制度的设计初衷是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但发展到人民公社时期,不仅没有产生合作剩余,反而出现了农业产出的大幅度下降。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视角,产权不明晰、激励机制扭曲、监督成本高昂和缺乏退社权等是造成人民公社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这一制度和产权解释被广泛认可。本文引入桑塔费学派的"强互惠理论"对人民公社制度进行再考察发现,这一制度设计不仅缺乏有效的第三方惩罚机制,也使得具有强互惠倾向的个体无法对卸责者实施惩罚,从而导致了一种惩罚真空的现象,进而使得群体的合作水平断崖式下降。本文通过构建博弈模型进一步验证了这一结论。最后指出,制度设计必须遵循人类在长期演化过程中形成的特定心理机制和行为倾向(偏好),否则再好的制度设计意图可能都会带来相反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民公社制度 人类合作 制度设计 强互惠
原文传递
政治社会学视野下的人民公社与包产到户
14
作者 王玉强 《北京教育学院学报》 2017年第2期49-54,共6页
新中国成立之初,在土地改革中获得土地并以其为主要生产资料的农民,经过社会主义改造,几年内便从初级社、高级社跑步进入人民公社,在较低的生产力水平上实现了农业集体化。农业集体化使广大农民彻底摆脱历史悠久的以土地私有为基础的小... 新中国成立之初,在土地改革中获得土地并以其为主要生产资料的农民,经过社会主义改造,几年内便从初级社、高级社跑步进入人民公社,在较低的生产力水平上实现了农业集体化。农业集体化使广大农民彻底摆脱历史悠久的以土地私有为基础的小农经济的束缚,但小农经济生产模式仍然试图在人民公社里寻找生存空间。此类纷争最具代表性的,当属人民公社与包产到户的纠葛,这在国民经济遭遇困难时表现得更加尖锐。最终在国家干预下,人民公社继续了一个时期,而包产到户则暂时蛰伏下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社会学 包产到户 农民 人民公社
下载PDF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教学案例
15
作者 陈志宏 《江南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8年第3期81-82,共2页
案例教学是公共理论课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以中国最后一个"人民公社"为例设计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的教学案例,一方面说明公有制经济的优势,进而认清坚持其主体性的必然性;另一方面"人民公... 案例教学是公共理论课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以中国最后一个"人民公社"为例设计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的教学案例,一方面说明公有制经济的优势,进而认清坚持其主体性的必然性;另一方面"人民公社"存在的问题,也说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大力发展非公经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民公社 公有制 非公经济
原文传递
人民公社和集体农庄的比较——对中苏农村经营制度变革的反思
16
作者 郑寰 《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志》 2011年第3期44-55,共12页
在对中国农村改革的成功原因进行解释时,现有理论主要认为集体经济的低效率导致了农村经营制度的转型。但是,在中苏农村改革的比较下,这种分析框架却无法解释低效率的制度为什么能够在苏联农村持续存在。本文分别从组织与制度互动、财... 在对中国农村改革的成功原因进行解释时,现有理论主要认为集体经济的低效率导致了农村经营制度的转型。但是,在中苏农村改革的比较下,这种分析框架却无法解释低效率的制度为什么能够在苏联农村持续存在。本文分别从组织与制度互动、财政制度的激励、信贷制度提供的约束三个视角比较80年代改革之前中国人民公社制度和苏联集体农庄制度,试图探讨改革前的制度安排差异是如何扭曲人们对改革政策的偏好的。从而解释为什么苏联无效率的制度能够留存,而中国农村非集体化能够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民公社 集体农庄 制度变迁 农村改革
原文传递
群体性自治行为:人民公社时期农民猫腻行为的性质探析
17
作者 赵晓峰 《古今农业》 2012年第3期1-9,共9页
人民公社时期,国家权力渗透乡村社会的能力是空前的,但也并不是无所不及的,地方社会秩序是国家力量介入和村庄内生力量发酵而综合作用的结果。从地方社会秩序的视角出发,重新审视公社制度下农民的猫腻行为,就可以发现所谓农民的"... 人民公社时期,国家权力渗透乡村社会的能力是空前的,但也并不是无所不及的,地方社会秩序是国家力量介入和村庄内生力量发酵而综合作用的结果。从地方社会秩序的视角出发,重新审视公社制度下农民的猫腻行为,就可以发现所谓农民的"反行为",大多具有群体性、隐蔽性的双重特征,属于是没有国家授权的合法性却有地方农民认可的合理性的群体性自治行为。群体性自治行为的发生,说明在生产队的名义下,地方社会的自治实践在人民公社时期也没有中断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民公社制度 地方自治 群体性自治行为
下载PDF
新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被引量:17
18
作者 郭冠清 《经济与管理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4-26,共13页
以马克思的“生产力-生产方式-生产关系”原理为基础,以经济史料为支撑,借鉴现代经济学的工具,对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进行了考察,对新时代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问题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人民公社作为一种肩负为国家工业化... 以马克思的“生产力-生产方式-生产关系”原理为基础,以经济史料为支撑,借鉴现代经济学的工具,对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进行了考察,对新时代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问题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人民公社作为一种肩负为国家工业化提供支持的生产方式,在利用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尤其是支持实施国家工业化战略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作为一种国家工业化战略目标基本完成下的制度安排,确实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而农产品收购价格提高直至农产品税负的解除为这种制度安排取得成就奠定了基础。社会生产力利用不足,社会基础被破坏是这种生产方式内生的缺陷。新时代实施乡村发展战略对于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创新和发展,但是依然面临分散的农户与现代农业对接困难、农业的全要素生产率低下和农产品结构性调整等方面的挑战。根据上述发现,提出了统筹国内外资源,深化农产品结构性改革;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进农村市场化体系的建设;以县域经济为中心,鼓励和支持新型合作组织发展;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统一领导,解决农村治理的短板等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农村现代化 人民公社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乡村振兴
下载PDF
人民公社阶段的农地产权制度变迁及其绩效 被引量:6
19
作者 吴玲 王晓为 梁学庆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06年第11期480-484,共5页
研究人民公社阶段的农地产权制度变迁与绩效,是为了分析人民公社制度得以长期维持的原因,以期为新时期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提供启示与借鉴。文章在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采用实证描述与规范研究分析方法,探讨人民公社阶段的农地产权制度的... 研究人民公社阶段的农地产权制度变迁与绩效,是为了分析人民公社制度得以长期维持的原因,以期为新时期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提供启示与借鉴。文章在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采用实证描述与规范研究分析方法,探讨人民公社阶段的农地产权制度的演进、特征、变迁的原因、内在缺陷以及制度绩效,研究表明,人民公社阶段农地产权严重残缺、缺少激励机制、组织管理费用高昂,这种制度安排实际上一开始就处于非均衡状态,依靠国家主流的意识形态和超经济强制来维持,致使人民公社阶段农地产权制度效率低下。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政治和意识形态方面的约束放松,获取存在于人民公社制度之外的巨大外部利润,推动了农地产权制度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民公社 农地产权制度 制度缺陷 制度绩效
下载PDF
从制度变迁的特征看人民公社的历史分期 被引量:6
20
作者 焦金波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4年第5期36-39,共4页
以人民公社制度变迁中呈现出的不同特征作为人民公社分期的依据,人民公社的历史可以分为四个历史阶段:人民公社的建立时期;人民公社的调整时期;人民公社的稳定时期;人民公社的解体时期。
关键词 人民公社制度变迁 特征 历史分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