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3篇文章
< 1 2 1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北京地区婴幼儿急性呼吸道感染与新近报道的人细小病毒相关性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51
1
作者 赵林清 钱渊 +3 位作者 朱汝南 邓洁 王芳 Li Yan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385-388,共4页
目的了解北京地区婴幼儿急性呼吸道感染与新近报道的人细小病毒(human bocavirus,HBoV)的关系.方法选择2003年11月至2004年2月收集的经间接免疫荧光和/或病毒分离排除了常见呼吸道病毒感染的急性呼吸道感染患儿标本319例,应用针对HBoV... 目的了解北京地区婴幼儿急性呼吸道感染与新近报道的人细小病毒(human bocavirus,HBoV)的关系.方法选择2003年11月至2004年2月收集的经间接免疫荧光和/或病毒分离排除了常见呼吸道病毒感染的急性呼吸道感染患儿标本319例,应用针对HBoV的NP1基因的PCR引物进行HBoV基因片段检测,随机选取HBoV基因检测阳性标本中的5例,对其PCR扩增产物直接进行核苷酸序列测定.将所测到的序列与GenBank中的基因序列进行比较分析.结果319例标本中HBoV基因检测阳性的为13例,其阳性检出率占本组检测标本的4.1%;HBoV阳性检出率在本组的毛细支气管炎患儿中最高,达10.9%(5/46),其次为支气管炎患儿(6.3%,2/32);HBoV检测阳性标本的患儿年龄主要分布于5个月~5岁,尤其是<1岁的患儿;其中6~7个月的患儿中HBoV检测阳性的占50%(2/4),9~10个月的患儿中阳性的占25%(2/8),其次为5~6个月的患儿(18.2%)、11个月~1岁的患儿(14.3%)及8~9个月的患儿(12.5%);在<5个月的总计103例患儿中以及>5岁的28例患儿中均未检测到HBoV阳性标本;基因序列分析表明,本研究中5例北京的HBoV之间基因序列的同源性在99.7%~100%之间;与st1、st2株的同源性为99.2%~99.4%.结论本研究结果提示北京地区部分儿科患者的急性呼吸道感染与HBoV有关,且HBoV感染在低年龄组儿童中更为常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呼吸道感染 儿科 细小病毒 人Boca病毒(HBoV)
原文传递
儿科外周静脉留置针穿刺成功率的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59
2
作者 闫亚敏 龚梅 +3 位作者 李爱求 李丹 黄烨 陆群峰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6年第20期-,共4页
目的:探讨临床儿科护士外周静脉留置针穿刺的成功率,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儿童患者静脉输液信息调查表》对接受静脉留置针穿刺的902例患儿进行调查,分析调查数据。结果临床儿科护士外周静脉留置针首次穿刺成功率为85... 目的:探讨临床儿科护士外周静脉留置针穿刺的成功率,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儿童患者静脉输液信息调查表》对接受静脉留置针穿刺的902例患儿进行调查,分析调查数据。结果临床儿科护士外周静脉留置针首次穿刺成功率为85.37%(770/902),两次穿刺成功率合计为95.34%(860/902)。影响首次穿刺成功率的主要因素有患儿年龄、血管状态及护士工作年限(OR=1.128、2.308、2.351,P<0.05)。结论提升儿科护士外周静脉留置针穿刺成功率仍有一定的空间,管理者可根据相关影响因素,制订分级管理体系,规范患儿静脉穿刺的管理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静脉穿刺术 留置针 影响因素
原文传递
六步标准沟通流程在PICU患儿家属沟通中的应用 被引量:33
3
作者 郭婷婷 王晓霞 +1 位作者 位燕 张娟 《护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50-52,共3页
目的探讨六步标准沟通流程在PICU护士与患儿家属沟通中的效果。方法将PICU收治的患儿家属124人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时间顺序分组,对照组按照常规护理进行护患沟通,观察组培训并实施六步标准沟通流程沟通。结果干预后,两组患儿家属入住PIC... 目的探讨六步标准沟通流程在PICU护士与患儿家属沟通中的效果。方法将PICU收治的患儿家属124人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时间顺序分组,对照组按照常规护理进行护患沟通,观察组培训并实施六步标准沟通流程沟通。结果干预后,两组患儿家属入住PICU相关注意事项知晓率及家属沟通满意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六步标准沟通流程能有效提高护士的沟通能力,提高患儿家属沟通效率及满意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ICU 患儿 家属 六步标准沟通流程 护患沟通
下载PDF
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呼吸道管理的方法探讨 被引量:32
4
作者 李庆印 《实用护理杂志》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76-77,共2页
关键词 婴幼儿 先于性心脏病 呼吸道管理
原文传递
小儿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被引量:26
5
作者 黄利娥 李小梅 谢肖霞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6期74-76,共3页
目的探索小儿静脉输液外渗现象发生的原因及相应的预防处理措施。方法对2011年5-12月于我院小儿外科接受诊治的726例小儿静脉输液情况进行总结观察。结果本组726例静脉输液病例共发生外渗30例,其外渗发生率为4.13%;具体输液外渗发... 目的探索小儿静脉输液外渗现象发生的原因及相应的预防处理措施。方法对2011年5-12月于我院小儿外科接受诊治的726例小儿静脉输液情况进行总结观察。结果本组726例静脉输液病例共发生外渗30例,其外渗发生率为4.13%;具体输液外渗发生原因:患儿年龄偏小,不配合输液操作18例占60.00%,固定方法不规范5例占16.67%,家属陪护拒绝打扰4例占13.33%,护理人员巡视欠及时2例占6.67%等,其中患儿年龄偏小合作欠缺导致输液外渗的比例显著高于其他各项原因。结论患儿年龄、固定方法、家属配合、巡视等为小儿静脉输液外渗相关因素中的可控制因素,伴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各种积极有效措施的实施,这些因素均可得到有效的控制。同时强化护理人员职业技能的训练以及提升自身责任心,在进行规范输液操作及固定的同时,做到有预见性地观察及处理,可有效避免小儿静脉输液外渗现象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输液 患儿 外渗 原因与对策
原文传递
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 in children with symptomatic pancreaticobiliary maljunction: A retrospective multicenter study 被引量:23
6
作者 Jing-Qing Zeng Zhao-Hui Deng +6 位作者 Kai-Hua Yang Tian-Ao Zhang Wen-Yu Wang Jian-Mei Ji Ya-Bin Hu Chun-Di Xu Biao Gong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SCIE CAS 2019年第40期6107-6115,共9页
BACKGROUND 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has been widely used in pediatric patients with cholangiopancreatic diseases.AIM To evaluate the efficacy,safety,and long-term follow-up results of ERCP i... BACKGROUND 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has been widely used in pediatric patients with cholangiopancreatic diseases.AIM To evaluate the efficacy,safety,and long-term follow-up results of ERCP in symptomatic pancreaticobiliary maljunction(PBM).METHODS A multicenter,retrospective study was conducted on 75 pediatric patients who were diagnosed with PBM and underwent therapeutic ERCP at three endoscopy centers between January 2008 and March 2019.They were divided into four PBM groups based on the fluoroscopy in ERCP.Their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specific ERCP procedures,adverse events,and long-term follow-up results were retrospectively reviewed.RESULTS Totally,112 ERCPs were performed on the 75 children with symptomatic PBM.Clinical manifestations included abdominal pain(62/75,82.7%),vomiting(35/75,46.7%),acholic stool(4/75,5.3%),fever(3/75,4.0%),acute pancreatitis(47/75,62.7%),hyperbilirubinemia(13/75,17.3%),and elevated liver enzymes(22/75,29.3%).ERCP interventions included 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endoscopic retrograde biliary or pancreatic drainage,stone extraction,etc.Procedure-related complications were observed in 12 patients and included post-ERCP pancreatitis(9/75,12.0%),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1/75,1.3%),and infection(2/75,2.7%).During a mean follow-up period of 46 mo(range:2 to 134 mo),ERCP therapy alleviated the biliary obstruction and reduced the incidence of pancreatitis.The overall effective rate of ERCP therapy was 82.4%;seven patients(9.3%)were lost to follow-up,eight(11.8%)re-experienced pancreatitis,and eleven(16.2%)underwent radical surgery,known as prophylactic excision of the extrahepatic bile duct and hepaticojejunostomy.CONCLUSION ERCP is a safe and effective treatment option to relieve biliary or pancreatic obstruction in symptomatic PBM,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inor trauma,fewer complications,and repeatabil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olangiopancreatic diseases 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 Pancreaticobiliary maljunction PANCREATITIS pediatric patients FOLLOW-UP
下载PDF
颅脑肿瘤患儿父母疾病不确定感及应对方式的调查 被引量:20
7
作者 范艳竹 陆朋玮 李倩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9年第30期3858-3861,共4页
目的调查颅脑肿瘤患儿父母疾病不确定感及应对方式,探讨其相关性.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便利抽取2018年11月—2019年4月于北京天坛医院神外小儿病区就诊的208例颅脑肿瘤患儿的父亲或母亲进行调查.采用疾病不确定感问卷调查颅脑肿瘤疾病患... 目的调查颅脑肿瘤患儿父母疾病不确定感及应对方式,探讨其相关性.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便利抽取2018年11月—2019年4月于北京天坛医院神外小儿病区就诊的208例颅脑肿瘤患儿的父亲或母亲进行调查.采用疾病不确定感问卷调查颅脑肿瘤疾病患儿父母的疾病不确定感,采用慢性疾病患儿父母应对方式量表调查颅脑肿瘤患儿父母的应对方式.结果颅脑肿瘤患儿父母疾病不确定感得分为(84.57±16.16)分,处于中等水平;应对方式得分为(3.71±0.45)分.患儿父母疾病不确定感水平与应对方式呈负相关(r=-0.289,P<0.001).结论通过提高在疾病诊疗、预后、照顾等方面的信息支持,以及促进有效积极应对方式水平的形成,可降低颅脑肿瘤患儿父母的疾病不确定感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脑肿瘤 患儿 父母 疾病不确定感 应对方式
原文传递
儿科静脉留置针致静脉炎的高危因素分析 被引量:20
8
作者 柴建华 常洪美 +3 位作者 罗杨 余霞辉 舒红文 周燕群 《中国消毒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48-150,共3页
目的研究儿科静脉留置针致静脉炎的高危因素,为制定医院感染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通过临床监测方法 ,对某医院儿科住院患儿静脉留置针致静脉炎的危险因素进行监测。结果共监测该医院儿科患者1 099例,使用静脉留置针2 337例次,发生1~4... 目的研究儿科静脉留置针致静脉炎的高危因素,为制定医院感染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通过临床监测方法 ,对某医院儿科住院患儿静脉留置针致静脉炎的危险因素进行监测。结果共监测该医院儿科患者1 099例,使用静脉留置针2 337例次,发生1~4级静脉炎患者42例、44例次,静脉炎发生率为1.80%。患儿年龄、穿刺部位、留置天数构成静脉留针静脉炎的危险因素。结论住院患儿静脉留置针致静脉炎发生率较高,应根据分析出的危险因素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科患者 静脉留置针 静脉炎 高危因素 监测
原文传递
麻醉护理联合加速康复用于急性阑尾炎患儿术后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9
9
作者 柯晓庆 王奇峰 夏银川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 2020年第11期1312-1316,共5页
目的分析麻醉苏醒护理干预联合加速康复(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策略对急性阑尾炎手术患儿术后苏醒期躁动(emergence agitation;emergence delirium,EA)发生率、护理质量总评分及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 目的分析麻醉苏醒护理干预联合加速康复(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策略对急性阑尾炎手术患儿术后苏醒期躁动(emergence agitation;emergence delirium,EA)发生率、护理质量总评分及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月在巴中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70例急性阑尾炎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85)和对照组(n=85)。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对照组予以麻醉苏醒期干预护理联合ERAS策略干预。观察两组患儿术后排气排便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以及住院总时间,对比两组患儿EA发生情况;比较两组护理质量评分以及术后1月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儿手术结束至肛门首次排气、首次排便的时间、首次下床活动时间以及术后住院的总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患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躁动发生率为27.06%,低于对照组的44.7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质量评分单项评分和总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个月内并发症总发生率为2.35%,低于对照组的15.29%,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麻醉苏醒护理联合ERAS策略能够有效促进急性阑尾炎手术患儿的胃肠道功能恢复,降低苏醒期EA的发生率,同时降低患儿术后1月的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护理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速康复外科理念 小儿急性阑尾炎 护理质量 胃肠功能 苏醒期躁动
下载PDF
水合氯醛口服复合右美托咪定滴鼻用于小儿核磁共振检查镇静的疗效及安全性评估 被引量:19
10
作者 卞勇 姚莹 +3 位作者 王丹 黄延辉 张马忠 陈怡绮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CAS 2015年第12期1080-1085,共6页
目的分析水合氯醛口服复合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定滴鼻用于小儿核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e,MRI)检查镇静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前瞻性、完全随机、单盲、队列研究。我院2014年9月1日~11月31日行MRI检查的患儿247例,50mg... 目的分析水合氯醛口服复合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定滴鼻用于小儿核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e,MRI)检查镇静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前瞻性、完全随机、单盲、队列研究。我院2014年9月1日~11月31日行MRI检查的患儿247例,50mg/kg水合氯醛口服分别复合2.0(A组)、1.5(B组)、1.0ug/kg(C组)右美托咪定滴鼻用于小儿MRI镇静检查的成功率及副作用。比较起效时间、苏醒时间及总镇静时间,分层分析年龄及发育状况对镇静成功率的影响。结果MRI检查总体镇静成功率为89.1%。C组苏醒时间及总镇静时间分别为(52±27)min和(87±27)min,其与A组、B组比较明显缩短(P〈0.05)。3组镇静成功率分别为91.5%、91.7%和84%,副作用发生率分别为6.1%、8.3%和4.9%,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及发育状况不影响镇静成功率。结论水合氯醛复合右美托咪定可有效、安全地用于小儿MRI检查的镇静。50mg/kg水合氯醛口服复合1.0ug/kg右美托咪定滴鼻可满足日常MRI检查的镇静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 镇静 右美托咪定 水合氯醛 儿科患者
原文传递
儿科医护人员对家属参与患儿安全管理的认知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8
11
作者 李霞 卞超蓉 许月春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8年第4期456-459,共4页
目的 调查儿科医护人员对家属参与患儿安全管理的认知现状并分析影响因素,为促进其鼓励家属参与提供参考建议。方法 采用《医护人员对患者参与患者安全认知现状调查问卷》,于2016年6 — 8月对某三级儿童医院儿科医护人员238人进行整... 目的 调查儿科医护人员对家属参与患儿安全管理的认知现状并分析影响因素,为促进其鼓励家属参与提供参考建议。方法 采用《医护人员对患者参与患者安全认知现状调查问卷》,于2016年6 — 8月对某三级儿童医院儿科医护人员238人进行整体认知和现存困难认知调查,并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了解影响其整体认知的因素。结果 儿科医护人员整体认知水平总均分为(60.12±8.94)分,其中知识维度条目均分为(4.00±0.74)分、参与有利维度为(3.96±0.70)分、参与不利维度为(2.50±0.84)分。不同科室和有无接受过患者参与患者安全理念方面的教育或培训的医护人员整体认知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患者参与患者安全现存困难被认为主要在于患者对治疗效果期望过高、媒体报道造成公众对医方的不信任及误解以及公众难以清楚理解医疗不确切性或风险。结论 本研究儿科医护人员对家属参与患儿安全管理整体认知水平有待提高。建议医院加强对医护人员进行“患者参与患者安全”理念和知识的教育培训,在全院营造鼓励家属参与患儿安全管理的文化氛围,并做好对家属的健康宣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院 儿科 医务人员 认知 患者安全 影响因素
原文传递
七氟烷与丙泊酚用于小儿全身麻醉的状况 被引量:18
12
作者 郭强 徐桂萍 《医学综述》 2010年第15期2364-2366,共3页
七氟烷是新型吸入麻醉药,具有血气分配系数低、无特殊气味、不刺激呼吸道、血流动力学稳定、起效及苏醒迅速、可控性强等特点,广泛地应用于麻醉诱导及维持中。丙泊酚是传统静脉全麻药,具有快速诱导、苏醒迅速平稳、麻醉效能强、不良反... 七氟烷是新型吸入麻醉药,具有血气分配系数低、无特殊气味、不刺激呼吸道、血流动力学稳定、起效及苏醒迅速、可控性强等特点,广泛地应用于麻醉诱导及维持中。丙泊酚是传统静脉全麻药,具有快速诱导、苏醒迅速平稳、麻醉效能强、不良反应少等特点。七氟烷和丙泊酚的上述特点均适合小儿麻醉的诱导和维持,被广泛应用于门诊手术。现分别从麻醉诱导、麻醉维持、术后苏醒及术后并发症等方面评价七氟烷吸入麻醉与丙泊酚静脉麻醉在患儿全身麻醉中的优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七氟烷 丙泊酚 小儿 全身麻醉
下载PDF
右美托咪啶用于小儿全麻苏醒期躁动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7
13
作者 金约西 李军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3期1117-1120,共4页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啶治疗不同年龄小儿七氟烷全麻后苏醒期躁动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七氟烷全麻术后患儿80例,根据年龄分为Ⅰ组(3~6岁)和Ⅱ组(7~12岁),每个年龄段组再随机分为2组:右美托咪啶组(MⅠ组、MⅡ组,n=20)和对照组(CⅠ组...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啶治疗不同年龄小儿七氟烷全麻后苏醒期躁动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七氟烷全麻术后患儿80例,根据年龄分为Ⅰ组(3~6岁)和Ⅱ组(7~12岁),每个年龄段组再随机分为2组:右美托咪啶组(MⅠ组、MⅡ组,n=20)和对照组(CⅠ组、CⅡ组,n=20)。气管插管后M组静脉泵注右美托咪啶1μg.kg-1,C组静脉泵注等容积生理盐水。观察给药前5 min(T0)、给药5 min(T1)、给药后5(T2),15(T3),30(T4),60 min(T5)及拔管前停七氟烷时(T6)血流动力学、最低肺泡有效浓度(MAC)和呼出七氟烷浓度变化,记录麻醉恢复室(PACU)躁动发生率和躁动程度、苏醒时间、PACU停留时间、术后4 h及8 h Ramsay镇静评分,记录术后呼吸抑制、嗜睡、恶心呕吐、寒颤、皮肤瘙痒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与C组相比,M组T1时点SBP变化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躁动发生率显著下降(P<0.05);各时点MAC和呼出七氟烷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 h Ramsay镇静评分增加(P<0.01);术后发生嗜睡明显较多(P<0.05)。与C组相比,M组苏醒时间延长(P<0.05),PACU停留时间显著延长(P<0.01)。结论:右美托咪啶(1μg.kg-1)能安全、有效地治疗小儿全麻苏醒期躁动,同时能减少术中麻醉药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美托咪啶 小儿 全麻 苏醒期躁动
原文传递
以家庭为中心的麻醉护理模式对患儿全麻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17
14
作者 郭绍宁 王鹏举 +1 位作者 孙广霆 薛瞾平 《解放军护理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72-74,83,共4页
目的评价以家庭为中心的麻醉护理模式对患儿全麻效果的影响。方法便利取样法选取2019年5-12月于长春市某三级甲等医院拟行腹腔镜下疝修补术的144例患儿及家属为研究对象,按手术时间先后分为对照组(76例)和观察组(68例);观察组干预措施... 目的评价以家庭为中心的麻醉护理模式对患儿全麻效果的影响。方法便利取样法选取2019年5-12月于长春市某三级甲等医院拟行腹腔镜下疝修补术的144例患儿及家属为研究对象,按手术时间先后分为对照组(76例)和观察组(68例);观察组干预措施为家庭参与式术前访视与干预、患儿主要照顾者陪伴麻醉诱导及麻醉苏醒,对照组患儿实施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患儿的全麻效果和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儿手术及苏醒后焦虑评分、麻醉诱导期合作评分、苏醒期躁动发生率及严重躁动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患儿家属麻醉照护满意度总分及分维度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实施以家庭为中心的麻醉护理模式,能够明显改善患儿的健康结局,提升患儿家属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家庭为中心 儿科患者 麻醉护理 临床结局
下载PDF
微型腹腔镜与开放手术治疗小儿鞘膜积液疗效比较 被引量:16
15
作者 余文俊 罗金泰 +2 位作者 孙北望 刘衍民 袁坚 《临床泌尿外科杂志》 2015年第2期165-167,共3页
目的:比较应用微型腹腔镜与开放手术治疗小儿鞘膜积液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3年12月我院68例应用微型腹腔镜(腹腔镜手术组)及76例应用传统开放手术(开放手术组)治疗鞘膜积液患儿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手术时间... 目的:比较应用微型腹腔镜与开放手术治疗小儿鞘膜积液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3年12月我院68例应用微型腹腔镜(腹腔镜手术组)及76例应用传统开放手术(开放手术组)治疗鞘膜积液患儿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术后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及复发率情况。结果:与开放手术组比较,腹腔镜手术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均明显减少,但住院费用高于开放手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型腹腔镜治疗小儿鞘膜积液安全有效,创伤小,恢复快,术后并发症少,特别是同时治疗双侧鞘膜积液时相对于传统开放手术,优势更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鞘膜积液 腹腔镜 小儿
原文传递
地塞米松与布地奈德联合治疗急性感染性喉炎患儿的临床效果研究 被引量:16
16
作者 薛建秀 段润卿 胡玉顺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939-941,共3页
目的研究地塞米松与布地奈德联合治疗急性感染性喉炎患儿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1年9月-2014年9月耳鼻喉科收治的急性感染性喉炎患儿9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8例,对照组患儿给予抗菌、抗病毒、止咳、退热等综合治疗,... 目的研究地塞米松与布地奈德联合治疗急性感染性喉炎患儿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1年9月-2014年9月耳鼻喉科收治的急性感染性喉炎患儿9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8例,对照组患儿给予抗菌、抗病毒、止咳、退热等综合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地塞米松静脉滴注及布地奈德雾化吸入;治疗24h后比较两组患儿的疗效。结果观察组患儿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总住院时间为(6.1±0.7)d,短于对照组的(10.8±2.4)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总有效率观察组为100.0%、对照组为91.7%,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儿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观察组为6.3%、对照组为8.4%,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地塞米松与布地奈德联合应用治疗合并急性感染性喉炎患儿效果确切,且安全性好,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塞米松 布地奈德 患儿 急性感染性喉炎
原文传递
218例儿科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置管相关并发症分析及预防处理对策 被引量:15
17
作者 俞群 唐春燕 +1 位作者 王琛 赵慧莉 《临床与病理杂志》 2016年第11期1861-1867,共7页
目的:探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在儿科患者应用中出现的常见并发症及预防处理对策对策,以期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方法:对我院儿科2 1 8例行P I C C患者进行调查,分析其相关并发症,同... 目的:探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在儿科患者应用中出现的常见并发症及预防处理对策对策,以期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方法:对我院儿科2 1 8例行P I C C患者进行调查,分析其相关并发症,同时总结预防处理对策。结果:2 1 8例患儿均置管成功,置管后39例出现了置管相关并发症(12例导管出现2种以上并发症),其发生率为2 3.4%(5 1/2 1 8),其中静脉炎发生率最高,发生率为1 8(8.3%);非计划性拔管、导管堵塞、导管异位及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发生率分别为12(5.5%)、7(3.2%)、6(2.8%)、5(2.3%)。结论:加强小儿PICC的围手术期护理和有效干预,对并发症进行积极有效的处理,可延长置管时间,减少并发症的出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儿科 并发症 预防处理对策
下载PDF
急性期血清生化指标在小儿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中的早期诊断价值分析 被引量:15
18
作者 王翠玲 张忠浩 姜丽娜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8年第11期1221-1224,共4页
目的观察急性期血清生化指标在小儿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中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10~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收治的65例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的临床资料,按2013年修订版中国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管理指南诊断标准... 目的观察急性期血清生化指标在小儿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中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10~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收治的65例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的临床资料,按2013年修订版中国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管理指南诊断标准分为普通组和难治组,分析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急性期血清生化指标(乳酸脱氢酶、丙氨酸/天冬氨酸转氨酶、C反应蛋白),绘制受试者工作曲线(ROC曲线),以得出部分指标的推荐诊断界值。结果难治组患儿平均年龄、住院/抗生素使用天数及激素使用概率均高于普通组,难治组在血清乳酸脱氢酶、丙氨酸转氨酶方面(350.9±107.1 IU/L,24.0±19.2 IU/L)显著高于普通组(305.6±68.7 IU/L,14.2±7.4 IU/L),而天冬氨酸转氨酶及C反应蛋白有增高趋势。结论乳酸脱氢酶和丙氨酸转氨酶在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中具有鉴别诊断价值,对临床实际工作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儿 肺炎支原体肺炎 难治性 生化指标 鉴别诊断
下载PDF
儿科患者感染大肠埃希菌耐药性及其对碳青霉烯类和氨基糖苷类药物耐药机制研究 被引量:15
19
作者 高杰 李英 王文英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64-168,共5页
目的研究儿科患者感染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性及其对碳青霉烯类和氨基糖苷类药物的耐药机制,为临床治疗及耐药性控制提供科学指导。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本院儿科患者的临床标本,从中分离大肠埃希菌114株,然后采用K-B法进行药敏试... 目的研究儿科患者感染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性及其对碳青霉烯类和氨基糖苷类药物的耐药机制,为临床治疗及耐药性控制提供科学指导。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本院儿科患者的临床标本,从中分离大肠埃希菌114株,然后采用K-B法进行药敏试验,并用PCR法检测耐药基因分布情况。结果药敏试验测定大肠埃希菌对各抗菌药物的耐药率从高到低分别为链霉素57.89%,妥布霉素54.39%,庆大霉素44.74%,卡那霉素32.46%,亚胺培南17.54%,阿米卡星14.91%,美罗培南0.00%。PCR扩增大肠埃希菌OXA-51型酶基因、ant(3′′)-Ⅰ基因及aph(3′)-Ⅰ基因均阴性;OXA-23基因(796bp),CTX-M-1基因(833bp),NDM-1基因(386bp),aac(3)-Ⅱ基因(237bp),IMP基因(587bp)和aac(6′)-Ⅰ基因(394bp)扩增阳性率分别为9.65%、29.82%、18.42%、52.63%、20.18%,和12.28%。结论儿科患者感染大肠埃希菌临床分离株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耐药程度高于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这与菌株内不同耐药基因的分布情况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科患者 大肠埃希菌 耐药性 耐药基因
原文传递
胰岛素不同注射方式治疗儿童糖尿病的疗效及护理风险分析 被引量:14
20
作者 余红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14年第6期55-57,共3页
目的:讨论持续胰岛素皮下注射和多次胰岛素皮下注射方法在治疗儿童糖尿病的疗效,并分析不同注射方法的护理风险。方法:将90例儿童糖尿病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5例。观察组采用持续胰岛素皮下注射,对照组采用多... 目的:讨论持续胰岛素皮下注射和多次胰岛素皮下注射方法在治疗儿童糖尿病的疗效,并分析不同注射方法的护理风险。方法:将90例儿童糖尿病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5例。观察组采用持续胰岛素皮下注射,对照组采用多次胰岛素皮下注射。比较两组在治疗前后的空腹血糖和餐后2 h血糖,同时记录血糖达标时间和胰岛素使用量,并观察治疗期间两组发生的护理风险,以评价不同注射方法治疗糖尿病的效果和风险。结果:观察组治疗后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血糖达标时间、胰岛素使用量分别为(5.37±0.49)mmol/L、(7.67±0.86)mmol/L、(5.29±1.12)d和(37.21±2.09)U/d,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未发生针刺伤、剂量错误、注射用具错误和漏液情况,分别有3例和2例出现低血糖和穿刺点感染;对照组针刺伤7例、剂量错误4例、注射用具错误7例、漏液9例、低血糖10例和穿刺点感染11例,两组在护理风险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持续皮下注射相比于多次皮下注射,可以更有效的降低血糖,缩短达标时间、减少胰岛素使用量,并避免护理风险,是治疗糖尿病有效的注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儿童患者 持续皮下注射 多次皮下注射 护理风险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